中国现代诗首之:死水、赞美(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教案_第1页
中国现代诗首之:死水、赞美(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教案_第2页
中国现代诗首之:死水、赞美(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教案_第3页
中国现代诗首之:死水、赞美(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教案_第4页
中国现代诗首之:死水、赞美(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现代诗首之:死水、赞美(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教案

第一篇:中国现代诗三首之:死水、赞美(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教案一、自读目标《死水》2.理解“死水”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赞美》2.理解诗中的农夫形象及其象征意义。3.体会该诗意象的雄浑美和沉郁美。二、自读程序2.查字典,给生字生词注音并解释。3.听读,朗读,默读全诗。4.根据内容,把全诗分成若干部分,写出各部分大意。5.研读,思考,回答(题目请见后面自读思考)。6.归纳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7.熟读《赞美》,背诵《死水》。三、自读点拨《死水》一、重点难点分析1.第四节为全诗的重点,对全诗内容进行总汇。“这里断不是美的存在”是对“死水”本质上的批判;“让给丑恶来开垦”是对前面“死水”加速腐朽种种情景的总括;“造出个什么世界”是对旧中国的诅咒,集中表达了他的愤激之情。二、表现手法解说2.反讽手法。3.具有音律美。“现代格律诗”的“三美”《赞美》一、重点难点分析1.要紧扣民族的悠长历史、浴血的艰难年代和人民苦难而充满希望的生活斗争这三点,并结合全诗哀歌式的艺术风格来分析这些意象,去体察到它的内蕴。2.从表面上看,每节诗最后一句“一个民族已经起来”(关键句)与前面的内容似乎联系不紧,但只要细加分析,便可发现它们之间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如第二部分,写到了一位农夫的觉醒和勇敢斗争,他以必死的决心踏上民族解放的大道,他的大义大勇正是整个民族已经觉醒并付诸行动的必然结果。二、表现手法解说1.穆旦是九叶派诗人,也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穆旦的诗风基本上是雪莱式的抒情格调,又揉杂某些现代派诗歌的因子。”他的诗风“徐缓、整饬、押韵。情调是哀歌式的,遂循了英国古典诗歌的特点。3.诗中广泛地运用了排比、反复、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段,增强了竟象的表现力。四、自读思考《死水》2.“死水”的形象有两层,一是其本来面目,二是添加脏物后更加腐烂的面目,请在书上作出标志。4.第二、三、四节描绘的种种景象具有什么共同特点?可用诗中哪一句话来概括?5.“让丑恶来开垦”中的“丑恶”指什么?7.“反讽”手法在诗歌中的第二、三、四节中得到了具体表现,请画出有关词句。8.第五节诗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赞美》第一节:1.“走不尽„„”“数不尽„„”描绘了怎样的图景?有什么特点?2.“说不尽的故事”指什么?有什么特点?4.“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是对整节诗的一个诠释,请加以具体说明。第二、第三节:5.本部分诗中出现了一位农夫的形象。在前六句中,他是怎样一个人?而在第7-16句中他又是怎样一个人?他坚定地走上了什么道路?6.“他没有流泪,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此句的含意是什么?7.“再一次相信名词,融进了大众的爱”该怎样理解?8.第三节中前八句描绘了怎样的意象?它们对农夫来说,意味着什么?第四节:10.前六句描绘了怎样的意象?“我”为什么要“站在路上踟蹰”?11.前三节诗结尾都用“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作结,第四节诗却以“然而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作结,为什么要变化?答诗:12.诗中的“我”可以指代什么?农夫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他象征了什么?14.该诗用了大量的铺陈、排比、反复和长句,请各举出一例,并说出它们的作用。参考答案《死水》1、“死水”象征了当时腐烂的旧中国。2、一是1、2两句,二是3~12句。3、愤激之情。希望它“丑”上加“丑”,加速灭亡。4、丑陋不堪,污臭至极。“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5、指当时的反动统治者。6、期望旧中国加速灭亡。7、略8、归纳概括全诗内容。《赞美》[1]

第二篇:中国现代诗三首之:死水、赞美(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教案刘星河一、自读目标《死水》1.了解时代背景,体会作者愤激炽热的爱国主义情感。2.理解“死水”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3.理解作者的反讽手法和音律美。《赞美》1.根据时代背景,体会作者对苦难人民的沉郁情感,对中华民族觉醒与抗争的由衷赞美。2.理解诗中的农夫形象及其象征意义。3.体会该诗意象的雄浑美和沉郁美。二、自读程序1.读课本有关注释,了解作者、时代背景。2.查字典,给生字生词注音并解释。3.听读,朗读,默读全诗。4.根据内容,把全诗分成若干部分,写出各部分大意。5.研读,思考,回答(题目请见后面自读思考)。6.归纳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7.熟读《赞美》,背诵《死水》。三、自读点拨《死水》一、重点难点分析1.第四节为全诗的重点,对全诗内容进行总汇。“这里断不是美的存在”是对“死水”本质上的批判;“让给丑恶来开垦”是对前面“死水”加速腐朽种种情景的总括;“造出个什么世界”是对旧中国的诅咒,集中表达了他的愤激之情。2.反讽手法。即从反面或用反语来讽刺事物。这些怪异现象,正是作者对死水一样的现实社会的无情嘲笑和讽刺。好像一个丑人却戴上美丽的花,涂脂抹粉,扭捏作态,嗲声嗲气,人不像人,鬼不像鬼,不如死了做个“鬼”再生。同时暗含了作者对反动统治者粉饰太平种种伎俩的揭露。二、表现手法解说1.艺术构思独具匠心。不说变“丑”为“美”,而说让“丑”更“丑”,“丑”至灭亡,再造新“美”,从而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愤激之情和对新社会的热望。2.反讽手法。3.具有音律美。“现代格律诗”的“三美”《赞美》一、重点难点分析1.要紧扣民族的悠长历史、浴血的艰难年代和人民苦难而充满希望的生活斗争这三点,并结合全诗哀歌式的艺术风格来分析这些意象,去体察到它的内蕴。2.从表面上看,每节诗最后一句“一个民族已经起来”(关键句)与前面的内容似乎联系不紧,但只要细加分析,便可发现它们之间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如第二部分,写到了一位农夫的觉醒和勇敢斗争,他以必死的决心踏上民族解放的大道,他的大义大勇正是整个民族已经觉醒并付诸行动的必然结果。3.对少数意象比较晦涩的难句,我们也不必非要拘泥于理解上的精确,只要了解其大意即可。而且,由于作者当时身处国民党统治区,也不可能把他政治上的倾向表达清楚。二、表现手法解说1.穆旦是九叶派诗人,也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穆旦的诗风基本上是雪莱式的抒情格调,又揉杂某些现代派诗歌的因子。”他的诗风“徐缓、整饬、押韵。情调是哀歌式的,遂循了英国古典诗歌的特点。2.作者善于捕捉意象,意象横越时空,缤纷多彩,内蕴深远,气势宏大,又加上哀歌式情调,故全诗拥有雄浑美和沉郁美。3.诗中广泛地运用了排比、反复、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段,增强了竟象的表现力。四、自读思考《死水》1.依据时代背景和作者简介,说说“死水”象征了什么?2.“死水”的形象有两层,一是其本来面目,二是添加脏物后更加腐烂的面目,请在书上作出标志。3.第一节中的“不如”“爽性”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为什么作者要“多扔些破铜烂铁”“泼你的剩菜残羹”?4.第二、三、四节描绘的种种景象具有什么共同特点?可用诗中哪一句话来概括?5.“让丑恶来开垦”中的“丑恶”指什么?6.“看它造出个什么世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期望?7.“反讽”手法在诗歌中的第二、三、四节中得到了具体表现,请画出有关词句。8.第五节诗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赞美》第一节:1.“走不尽„„”“数不尽„„”描绘了怎样的图景?有什么特点?2.“说不尽的故事”指什么?有什么特点?3.“太多的话语,太悠久的感情”引出后面一系列意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是对整节诗的一个诠释,请加以具体说明。第二、第三节:5.本部分诗中出现了一位农夫的形象。在前六句中,他是怎样一个人?而在第7-16句中他又是怎样一个人?他坚定地走上了什么道路?6.“他没有流泪,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此句的含意是什么?7.“再一次相信名词,融进了大众的爱”该怎样理解?8.第三节中前八句描绘了怎样的意象?它们对农夫来说,意味着什么?9.“为了他我要拥抱每一个人„„在他的身上痛哭吧”这些诗也暗示了“农夫”怎样的命运?表达了作者对农夫怎样的感情?第四节:10.前六句描绘了怎样的意象?“我”为什么要“站在路上踟蹰”?11.前三节诗结尾都用“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作结,第四节诗却以“然而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作结,为什么要变化?答诗:12.诗中的“我”可以指代什么?农夫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他象征了什么?13.该诗题为《赞美》,作者要赞美什么?14.该诗用了大量的铺陈、排比、反复和长句,请各举出一例,并说出它们的作用。参考答案《死水》1、“死水”象征了当时腐烂的旧中国。2、一是1、2两句,二是3~12句。3、愤激之情。希望它“丑”上加“丑”,加速灭亡。4、丑陋不堪,污臭至极。“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5、指当时的反动统治者。6、期望旧中国加速灭亡。7、略8、归纳概括全诗内容。《赞美》1、描绘了中华民族辽阔的土地、人民艰难的生活和悠久的历史。给人的印象是即开阔又压抑。2、指中华民族的历史和生活,充满灾难、忍受、对自由幸福的渴望。3、表达了作者对民族历史、生活持有的强烈的责任感和爱。4、略5、受苦受难,不断失望,忍辱负重。义无反顾地投身民族解放的事业,抱着必死的决心,坚强不屈。6、因为民族的觉醒和抗争意味着苦难时代将会结束。7、略8、描绘了妇女儿童饥饿、悲哀、恐惧的生存状态。解救他们,是农夫们义不容辞的责任。9、有可能牺牲。作者为他的义无反顾感到既无助又担心,并且致以崇高的敬意。10、描绘了民族绵长的苦难和痛苦的期待。“踟蹰”是因为历史的负担太重。11、第三节作者思考民族、历史、生活和人民,得出了“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的结论。第四节作者的思绪回到了痛苦凄凉的现实,然而又有了前面的认识,故而又大声呼唤,尽管有太多的“无言的痛苦”,“然而一个民族已经起来”。12、“我”是抒情主人公,可以借代为中华民族历史的一个代言人。农夫象征着已经觉醒正在浴血奋战的广大中国人民。13、略14、一咏三叹,增强了视觉上的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有力地表现了主题。

第三篇:中国现代诗三首之:《雨巷》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掌握意象来把握意境的营造2、体会“丁香姑娘”的象征义教学难点、重点1、学习象征的用法2、体会本文的象征意义教学方式:感悟法、朗读法、启发式一、导入我们在在前阶段的学习中先后学习了闻一多的《发现》、郭沫若的《太阳礼赞》。这两首诗歌都是属于感情激烈奔放的爱国诗歌。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风格截然不同的诗歌——戴望舒的《雨巷》。二、作者介绍戴望舒,原名戴朝实又名戴梦鸥,1905年出生于杭州。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底记忆》,他的成名作《雨巷》即收入此集中。1933年8月出版了《望舒草》1948年出版了《灾难岁月》一生留下了诗篇92首。《雨巷》写于1928年,是诗人前期的代表作,这是一首既具有音乐美,又具有朦胧美的象征诗。这首诗发表后,戴望舒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美称。三、朗读此首诗,读完后谈谈对这首的初步印象,可以结合前两首诗来谈。这首诗的最大的特点是什么?明确:朦胧。整首诗都笼罩在朦胧的意境之中。作者为了能营造成这种朦胧的意境采用了哪些意象(或者说是景物)?明确:一共是6个,主要是三个意象(景物)。第一个是油纸伞。这是件真实的雨具,作者并没有做过多具体的描写。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这样写的好处是一方面免得喧宾夺主,落俗套。另一方面又留下了雨打油伞的迷梦意境。因为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撑一伞风雨独立消魂的形象。把它放在独特的环境中就能产生奇特的意象。第二个是雨巷。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这是种优美的意境。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结合自身住在胡同的经历)第三个是丁香。整首诗说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来源于“丁香”两字。美丽的事物总是和姑娘联系在一起。丁香一样的姑娘,丁香一样的忧愁,为什么要选用丁香?明确:丁香形状象结,开在暮春时节,开花为淡紫色或白色,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和愁怨。《雨巷》中写“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源于古诗李景词“丁香空结雨中愁(《摊破沙浣溪沙》)全词是: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碧波三峡望,接天流李商隐有诗: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独自愁。丁香花开花在暮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总之,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而且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所以,以丁香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离去的。诗中另外的物象还有篱墙。这个篱墙是颓圮的,就让人有种哀怨、凄凉的氛围。另外的意象就是“我”和姑娘。除了6个意象外,其他都是表情绪、动作、物态的词。这些意象一起构成了全诗迷离飘渺的超然意境。四、分析姑娘的象征含义在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是重要的一个意象,雨巷、油纸伞、丁香等意象都是为了表现女子的形象而服务的。那么诗中的“丁香一样的姑娘”象征着什么?明确:诗中的我在寂寞的雨巷中“彷徨”,“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的一个姑娘,但这个姑娘同时又带着淡淡的忧愁,正如作者所说的“丁香一样的忧愁”她的心境和“我”的心境有相同的地方,仿佛是“我”的影子。作者希望她能找到出路,同时希望自己也能找到出路,但是连这最后的一点希望也消失了。“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而“我”仍旧彷徨在这雨巷,仍旧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般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诗人将丁香般的姑娘写得那般清雅,凄美、飘渺、哀怨,使这个雨巷包含了丰富的内容,象征着诗人对理想,人生和美好事物的信念和追求,也表现了空虚、幻灭和感慨的心境。《雨巷》是诗人寂寞心灵的痛苦歌唱,诗人把美好生活虚拟成了丁香般的姑娘。诗人明明看到了她,却又无法走近她,象梦一样来,又象梦一样地飘逝。五、艺术特色1.变幻文法结构,经过巧妙组合,实现由散文到诗的转化。《雨巷》令人叹为观止的是作者绝妙地切割散文式长句而又浑然天成组成了现代诗的神形兼备的能力。以第一节为例: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寞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如此排列即成了散文。诗人写诗手段是打破散文的文法结构,诗歌可以自由切割,原本相对完整的语意组合,以某种诗艺标准做原则。此诗中诗人遵循的原则是语音,强调语音的节奏和音调,节奏有长短停顿,诗歌更注重语音的结构。2.《雨巷》的音节特色可以说《雨巷》在音韵,节奏方面所达到的神奇效果是这首诗最为突出的成就。总体节奏:舒缓悠扬①诗行的顿数基本为三顿,加上诗歌语言的音质配合,因此读起来有舒缓悠扬的效果。②单字顿都设置在诗行的的行首。韵律诗停顿时值需基本一致,而诗行间停顿稍长,节与节之间停顿更长,《雨巷》单字顿放行首,一开始就拉长了这个字的韵尾,起着一种强调、舒缓的效果。③复沓句式的妙用。以第三节为例“象我一样”“象我一样地”第四节“象梦一般地”“象梦一般地凄婉迷茫”等连贯上下句式,可以说是诗歌内在的巧妙拉长,形成了诗歌回环叠唱的效果,使阅读时有起势—强调—飞跃的递进效果。复沓艺术运用的最好的是戴望舒的第二本诗集《望舒草》中的代表作《寻梦者》如“梦会开出花来的/梦会开出娇妍的花来的”“你去攀九年的冰山吧/你去航九年的旱雪吧”复沓也表现在《雨巷》首尾两节上,从而使诗歌节奏显得整齐和谐。④词的重叠运用。有时在同一行诗中,如“悠长,悠长”,有时在两行诗的隔开处,如“哀怨,哀怨又彷徨”,有时在诗节的分开处,如二、三节间的“彷徨”。词的重叠把时值相同的顿复沓化了,从而形成了舒缓悠扬的节奏。《雨巷》在音节运用上又是灵动、变化而富有生命力的。2.诗歌的押韵《雨巷》共7节,每节6行,每行押“ang”2到3次,如雨巷,悠长,彷徨,姑娘,芬芳等在诗行中反复出现形成了一种悠长的旋律,这样的音质就同诗人追求的幽深空蒙的意境,凄婉徘徊情调很好地融合起来。这也是音节要舒缓悠扬的原因所在。诗歌的外在形式是要为诗歌所要表达的意境和内容而服务的。3.不但使用“ang”的韵尾、用音节的舒缓悠扬来增添幽深空蒙的意境,而且在修辞上也使用了排比的手法来增添幽深空蒙的意境。“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这句是排比。这几句字数相同,结构相似,用排比手法把丁香姑娘刻画得非常妩媚,但却带着淡淡的忧愁,表现诗人对美好理想的追求,但理想又难以实现的惆怅。同时反复吟咏也增强了诗歌的音乐美,营造了一种幽深空蒙的意境。3.诗歌的用词。《雨巷》在用词上也别具特色,用了大量很浓的带有情绪色彩的双音词,如寂寥、愁怨、冷清、太息、凄婉、颓圮,忧愁等借以表达诗人朦胧而又感伤的诗情。彷徨、芬芳、惆怅这些双声叠韵词本身就代表着音韵和节奏,把它们巧妙地放在诗行中,形成了精巧优美,舒缓涌动而又迷蒙空灵的意境。

第四篇:中国现代诗三首赞美教学目的:1.了解徐志摩、闻一多、穆旦的简历及其不同的创作风格。2.咀嚼诗歌语言,把握三首诗的意想,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1.感受《再别康桥》内容上的诗意美和人情美,品位其艺术上的“三美”,即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2.把握“死水”的意向和象征意义。3.学习《赞美》诗,体会作者对苦难人民的沉郁情感。教学难点:1.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2.理解诗歌中意想的意义和诗人的不同风格。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阅读,了解新诗(包括新格律诗)字数相同或大体相同,每行音节相同、隔行压韵,每节压韵,逐节换韵或一韵到底,排列整齐,琅琅上口等特点。2.问答欣赏法。3.探究式学习法。教学步骤:第五课时教学要点:学习《赞美》一诗,体会作者抒发的对祖国深沉的爱恋之情;领会现派诗歌独特的语言风格——质朴、含蓄、凝重。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芦沟桥事变后,日寇的铁蹄肆意践踏中华大地,祖国母亲又一次遭受到巨大的灾难。民族的命运,吸引着人们为之发出各种音调的歌唱。歌唱优秀的中华儿女坚忍不拔的意志,敢于献身的精神,迎着光明来临的信心。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九叶派”诗人穆旦的《赞美》感受诗人澎湃着的伟大灵魂。三、(投影)九叶诗派:九叶诗派因《九叶集》而得名。这本9位诗人的诗歌合集出版于1981年7月,但九叶诗派作为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一个流派却活跃于40年代后期的国民党统治区的诗坛。这9位诗人是:辛笛、陈敬容、杜运燮、杭约赫、郑敏、唐祈、唐湜、袁可嘉、穆旦。他们是一批对于人生苦于思索的诗人。对于人的生命意识的表现,人生现象的哲理思索,几乎是他们诗歌的共通的主题意向。九叶派诗人强调“忠实于各自心中的诗艺,在创作过程中,他们首先是寻找与心灵相通的对应物,通过对应物的客观冷静的描写,注重内心世界的反映,让客观对象透视出个人的感受。四、自主•合作•探究【活动设计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诵读提示:这首诗规模比较宏大,自始至终,彭湃着火热的激情。诵读时可以注意两点,一是体会蕴藏在诗行中的强烈的感情,揣摩作者痛苦的悲怆的真切的感受;二是注意每节诗末尾一句“一个民族已经站起来”反复吟唱的深厚意味,这是作者发自肺腑的呼喊。)【活动设计2】试分析诗歌各层内容。点拨:第一层(1)诗人站在历史的高度,用密集的意象群充分展现眼中所见。第二层(2—3)重点写“农夫”这一人民的缩影,赞美伟大的人民。第三层(4)诗人以痛苦和希望两相交织的感情,写了他复杂的内心感受。【活动设计3】自读思考问题:〖问题设计1〗作者在这首诗中,交织着痛苦和希望两种情感,请阅读第1节,说说在这一节中,你认为哪些意象是痛苦的?哪些意象是充满希望的?【点拨】作者描绘了干燥的风,单调的水,忧郁的森林三种哀景,描绘了说不尽的灾难、沉默的爱情和鹰群、干枯的眼睛期待着泉涌的热泪三种哀事,展示了大地的苦难,又通过“不移的灰色的行列”、到处看见的人民、一个民族已经站起来三个意象,展示了大地的希望。这一节诗是诗人对大地的宏阔展示,虽荒凉贫瘠,但行列、人民使大地充满亮色,全诗笼罩了“赞美”的基调。“荒凉的亚洲的土地上”一句,点出了时代的环境。〖问题设计2〗请阅读第2节诗,说说“农夫”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他象征了什么?【点拨】第2节诗作者由地到人,写了一个农夫。诗中的“农夫”勤劳善良,有超长的忍耐力,惯于隐忍,安于苦难,然而在日寇铁蹄的践踏下,他站了起来,他放下了“古代的锄头”,走入了抗日的行列。他奋起抗争,支撑起整个民族,除了忍受饥寒、疲劳,还要面临流血和死亡。这是一个觉悟了的“农夫”,又是千百万中国人民的缩影。〖问题设计3〗请阅读第3节诗,说说这个“农夫”走了以后怎样呢?从诗中找出问题的答案。【点拨】他走了以后,他的家庭更加困难,家人无望地等待,忍受着饥饿的煎熬,他的家乡还是像原来一样的贫困荒凉。但是他走了,从不回头诅咒。〖追问〗这说明农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点拨】舍家保国,义无反顾。〖问题设计4〗阅读第4节诗的前六行,说说这几句写的是什么?最后几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受?【点拨】①人民的痛苦、大地的荒凉依旧;②诗人为民族仍将有可能面临耻辱的历史而痛苦、徘徊。〖问题设计5〗诗中的“我”可以指代什么人?【点拨】“我“是抒情主人公,又可指对祖国命运投以深情关注的千千万万个忧国忧民的进步人士,也可以指代为中华民族历史的一个代言人。〖问题设计6〗诗歌每一节都以“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作结,有怎样的意味?【点拨】诗人以沉郁的笔调,赞美了生活在苦难大地上的中国人民。他们勤劳善良,坚韧刚毅,他们的存在,昭示着中华民族的觉醒和抗争,也预示着中华民族前途的光明和宽广。每节诗都以“一个民族已经站起来”作结,在结构上给人以一气呵成的整体效果,在内容上又能强烈地反映出作为民族中的一员的诗人,对自己苦难民族摆脱屈辱,由苦难走向光明新生的期盼之情,升华了诗歌的主题。五、总结:《赞美》一诗具有广大的包容性,它并不是以小见大,而是力图对所见所闻所感作整体的把握,以表达复杂深刻的感情,因此诗人不惜重笔浓墨地铺排开去,歌颂中华民族的生存力,表达了作者对“一个民族已经站起来”的坚定信念。《赞美》是一曲中华民族生存力的赞歌。第六课时教学要点:了解一些诗歌的常识和鉴赏方法。教学过程:一、新诗的鉴赏与阅读1.新诗的特点:⑴采用白话,打破了旧体诗格律的束缚,形式多样,流派较多。我国的新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创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白话诗,是现代诗歌的主流。公木先生说:“把‘五四’以后的诗歌作为中国诗歌的一个独立阶段和特殊部分,称之为新诗,不仅因为它在时间上属于现代,更因为它反映了中国诗歌现代化的进程,是现代意义上的诗歌,这也就是新诗之所以新的所在。”新诗在西方,美国诗人惠特曼是自由诗的创始人;有拜伦的十四行诗,有雪莱、华兹华斯的浪漫主义新诗,有惠特曼反映现实的诗。中国的新诗,挣脱了旧格律的束缚,别开生面地实现了诗体大解放。它在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不断接受外来影响,并融合消化在自己的民族风格中,涌现了众多的艺术流派。以郭沫若为代表的浪漫主义诗派和以臧克家为代表的现实主义诗派在诗坛上举足轻重,贡献很大(郭沫若《凤凰涅》臧克家《老马》)。新月派的闻一多、徐志摩等文学研究会诸诗人在诗坛上也有不小的影响(闻一多《死水》徐志摩《再别康桥》)。以李金发为代表象征派及以戴望舒为代表的现代诗派也别具特色。(李金发《弃妇》戴望舒《雨巷》)。他们为我国的新诗的发展做出了不同的贡献。⑵语言简练,内容丰富、深刻。相对小说、散文、戏剧,诗歌要求语言精练:即以尽可能简洁的词语表达丰富而深刻的内容。⑶情感更浓。古人有云:“夫诗者,求发其喜怒哀乐之情;如使人读之无所感动,非诗也。”新诗要求熔铸诗人更浓更重的情。2.诗歌的韵律节奏诗歌富有音乐美的语言艺术,富有很强的韵律和节奏感,而诗歌的韵律,大多是通过压韵来实现的。⑴什么叫压韵:诗词歌赋某些句子(多为偶数句,有时第一句也算)末尾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音调和谐优美,这种语言艺术现象就是压韵。如: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⑵新诗的节奏[甲]现代格律诗的节奏,依据句式和句意来确定。例如:①北国/风光两拍——22式②望/长城/内外三拍——122式③欲与/天公/试/比高四拍——2212式④携来/百侣/曾游三拍——222式⑤生命/诚/可贵三拍——212式⑥若为/自由/故三拍——221式[乙]新诗的节奏,由句意和语法规律来确定。这里所谓语法规律主要指单句的主谓宾成分。——或停顿在主谓之间,或停顿在谓宾之间,或定、状与中心词之间„„总之,其灵活性较大,句子的节奏、语气停顿的位置,一切均由句式和句意来确定。例如:①父亲的/身影两拍——32式像个/问号两拍——22式多少年/一直/把三拍——321式什么/寻找紧弯的/腰身弓成了/小桥瞅着/儿女/走向„„三拍——222式②悄悄的/我走了三拍——33式正如我/悄悄地/来四拍——2131式我/挥一挥衣袖三拍——15式不带走/一片/云彩三拍——322式3.新诗的阅读鉴赏“诗言志”,诗中必有“我”,抒情主人公往往就是诗人自己。新诗则表现新的思想感情,反过来看,读诗当然不是纯理性的活动。而是读者的情感因素渗透其中,既要深入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又应力求把自己的感情和诗所蕴含的感情沟通。新诗的思想感情融于诗的艺术形象,融于诗情画意的意境。所以,体味鉴赏诗的美是要去感受诗的意象美和境界美。⑴诗歌阅读鉴赏的两个层次:①对诗歌字面意思的理解,进而对诗歌表层意思作出概括;②对诗歌的表现手法作出评价,进而对诗歌的意象美和意境美进行欣赏评价,体会诗歌美的情感。⑵新诗鉴赏三步曲:①品读节奏美:新诗虽无固定格式(诗无定章、章无定句、句无定字),但有内在的旋律与和谐的节奏。②领悟意境美:③欣赏主题美:4.习题举例(2000年全国)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2题金黄的稻束郑敏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收获日的满月在高耸的树巅上暮色里,远山围着我们的心边,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而你们,站在那儿,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1.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一句涉及的时间,从全诗看,除了“秋天”外,还隐指“暮色”降临之前。B、“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把“皱”与“美丽”并列,富有讴歌母亲的劳动和感叹时光流逝之意。C、“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的诗句中,“你们”指诗歌的主要形象“金黄的稻束”。D、“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这实际上就是稻束“低首沉思”的内容。【解析】D项把“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解说成稻束“低首沉思”的内容是不恰当的。理由有二:一、整首诗所出现的形象以及有关殉的感受,都是诗人“我”心中所想、眼中所见的,D项也不例外,它本是诗人的“旁白”,不能理解为“稻束”沉思的内容;二、即使把它解为“稻束”沉思的内容勉强可通过,它也只是一种不太可能性而已,不能把它表述为“实际上就是”的肯定语气。2.对这首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歌以“金黄的稻束”为中心形象展开联想,通过稻田、路上、天空、远山等空间性的位移,传达一个时间性的主题—对劳动中生命力的消逝的沉思。B、诗歌赋予“金黄的稻束”以积极、强烈的视觉印象和消极、静默无言的听觉感受,意在利用两者的不协调,把关注点从外在画面转向内在的生命感受。C、“金黄的稻束”“收获日的满月”等形象都具有圆满的意味,但诗歌未写收获日的快慰和满足,却引人思考劳动者母亲的“疲倦”。D、“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一句的主体,应该是美丽的母亲,而不是如雕像一样站在“秋天的田里”沉思的“稻束”。【解析】D项的内容是完全错误的。“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一句的主体只能是“你们”即“稻束”。虽然那伟大的疲倦的主体是劳动者母亲,但“肩荷”了这种“疲倦”的主体,却只能是母亲劳动的结晶—“金黄的稻束”,因此D为选项。二、布置作业1.P11•第二题⑴第二题参考答案:①老马形象塑造,舍其形而传其神。【点拨】诗人没有详细的描写老马衰弱病残的外形,而是着重写它的命运、感受和心境,增强了老马悲剧是感染力。老马在这里可以理解为旧中国受苦受难的农民的象征。诗人越是突出老马的忍辱负重、善良忠厚,就越能激发读者对被压迫而不觉悟的农民的同情,激起对旧制度和剥削阶级的愤怒和诅咒。②字词推敲显功力。【点拨】“扣”“飘”,准确、生动、逼真、有力地表现出老马受压迫的深重。平易中见神奇。③体现了“形象大于思想”的特点。【点拨】文学鉴赏是一种审美享受,同时又是一种艺术再创造。根据西方接受美学的理论,一件作品的诞生,不仅要经过作家的创造,还要经过读者的再创造。以前,人们总是把作家写出来的书面文本称为作品,实际上,文本意义的实现必须靠读者通过阅读把它具体化,以读者自己的感觉和经验去填充文本的空白处;以前人们只是认为作品的意义主要是由作家所决定或赋予的,实际上,作品是有作者和读者共同创造的,作品的意义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作品本身,一是读者赋予。所以要承认文学鉴赏中的差异性,也要承认欣赏者的理解可能超过或有别于作者的原意。有人说:“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鲁迅曾说过,“《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臧克家曾说过:从表面上看,写的是一批负重受压、痛苦无比、在鞭子抽打下不得不向前挣扎的老马,但几乎所有的读者和选本的注释家,都说写的是受苦受难的旧社会的农民。其实写这首诗,并没有存心用它去象征农民的命运。写老马就是写老马本身,读者如何理解,那是读者的事,见仁见智,也不全相同。诗贵含蓄,其中意味听凭读者去品评。2.第三题参考答案:①人生悲哀。②表达了一种哲学观念——相对论。2.课外阅读穆旦诗集。3.预习《中国当代诗三首》①了解当代诗的发展状况及三首诗的作者和作者的创作特色。②诵读三首诗。三、教后记:

第五篇:语文教案-中国现代诗四首-教学教案《再别康桥》《死水》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在反复吟诵中,体会两首诗意象运用的特点。通过学习,体会两首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教学难点:《死水》意象的象征意义。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电视连续剧《人间四月天》主题曲《飞的理由》,并展示徐志摩的图像。伴着这熟悉的乐曲又把我们带回到了那个时代,他曾经悄悄地来了,又轻悄悄地走了。“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然而却给我们留下了传世之作《再别康桥》。今天,就让这乐声伴随我们,走进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二解题:放映有关康桥的录像或幻灯片,教师或学生(事先布置给学生检索有关资料)结合画面解说徐志摩与康桥的关系及相关背景。三配乐朗诵乐曲:《人间四月天》主题曲听读要求:注意体味诗人对康桥的感情。四学生吟诵、品味、欣赏多种形式的诵读、小组互动式(1)明确本首诗的意象,诗人避开了一般离别时的告别对象,选择了“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从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执手相看泪眼”或寒暄叮咛的俗套,个人以清新飘逸之感。诗人以“轻轻”“悄悄”“沉默”造成了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成分。独具特色的象选择,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营造出一种清新感。教师巡视发现问题,解决疑难。各组代表就其中的某一方面汇报,教师适时提出巡视中发现的疑难点,提出讨论,将学习引向深入。以闻一多对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的主张过渡,引入对《死水》的学习。先从“三美”入手体会形式上的美,再把握诗中的意象,理解其象征意义。板书设计:教案点评:本教案引导学生在反复吟诵中,体会两首诗意象运用的特点,通过品味欣赏,体会两首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该教案设计体现了重视学生的阅读感受的思想。探究活动(1)学生自愿结组,对徐志摩的诗歌和闻一多的诗歌进行比较,看两者的异和同。(2)学生可就本课书中自己喜欢的一位诗人进行研究,建议切入点小。(3)可以召开现代诗歌朗诵会或现代诗歌赏析会,材料来源于课本、读本或其他诗集等。(4)可以就自己最喜欢的一首现代诗,写一篇评析鉴赏笔记,挑选有见地的班上交流。中国现代诗三首教案教学目的:1.初步了解现代诗的有关知识;2.初步学习现代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技巧;3.了解现代诗的基本流派及风格。教学重点、难点:1.《再别康桥》别出心裁、不落俗套的构思;2.《死水》的象征意义;3.《赞美》一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时数:三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在学习了两首古典诗词之后,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将学习几首现代诗歌。(板书标题)二、检查预习:1、注音:荇

佝偻嚣

踟蹰2、辨析组词:蒿、篙、稿、槁、缟。

谰、澜、斓。圯、圯。踟、踌。箫、萧、潇踟蹰和踌躇3、指名三位同学分别试读这三首诗。三、教师名确:这节课我们首先学习《再别康桥》(板书)。然后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写作背景:康桥,现通译“剑桥”,是英国着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徐志摩1920年9月离开美国到达英国,在剑桥大学皇家学院做旁听生学习政治,于1922年8月下旬离英返国。1928年秋,徐志摩再到英国,重访剑桥大学,于同年11月6日回国途中在轮船上作《再别康桥》这首诗。四、教师范读或放录音。要求学生边听边划出诗歌中的意象,五、提问:1、这首诗歌有哪些意象?明确:有“云彩”“金柳”“青荇”“柔波”“青草”“星辉”“夏虫”等意象。2、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明确:这些意象都是远高了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的自然景物,避开了人间烟火,给人一种清新感。3、这些意象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联系诗歌标题分析,理解这首诗的关键是抓住一个“别”字。因此,作者运用这些意象,创造了一种特殊的离别气氛;同时,再联系正文中“作别”“不带走”这样的词语分析,可以肯定,作者在这些意象中寄托了对康桥深深的依恋和惜别之情。(这个过程,正是把握这首诗的主旨的方法)六、诗意分析:全诗共八节,几乎每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给人视觉上美的享受。这就是《再别康桥》的“画面美”。画面美表现之一,是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境,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在康河里的倒影,康河水底招摇的水草,榆阴下的长着浮藻的清潭等。画面美表现之二,是诗人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诗人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他主张人类接近自然、回归自然、融合自然。他发现的“康桥世界”是人类心灵共同的自然保护区。在诗中,他与大自然似乎有一种本能的感应和认同,与大自然达成和谐,如“我”与“西天的云彩”的感情交流,感觉到“金柳”具有“新娘”的魅力,“我”想化入康河柔波里,做“一条水草”的体验等。本诗第一节和最后一节,语音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难人以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感受。但相似并非相同,“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变成了“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我轻轻地招手”,是向彩云告别;“挥一挥衣袖”似乎是“彩云”依依不舍,拽住了“我”的衣袖,“我”不得不挥之而去。首节写“彩云”告别,尾节斩钉截铁地宣告“不带走一片云彩”,表现了诗人个人的自由天性,诗意又深了一层。七、提问:怎样理解《再别康桥》一诗别出心裁、不落俗套的构思?(即艺术特点)首先,诗人避开了一般别离诗的告别对象。告别对象由人间转向天空的云彩,跳出了“执手相看泪眼”或寒暄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其次,诗人为别离创造了一种特殊的气氛。这首诗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悄悄”“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第三,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照一般情况设想,诗人告别康桥时当有送行的人,诗人的眼中也会看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耳中也会听见机器的轰鸣。但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摄入镜头,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特象是“云彩”“金柳”“柔波”“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给人一种清新感。八、布置作业:课后练习一第1小题。第二课时一、导入:同学们,当你看到臭水沟里的一沟污水、死水时,你会想到什么?你能把它写成诗来讽刺一种社会现象吗?1925年,着名的诗人、学者闻一多先生就以“死水”为题,写了一首诗歌《死水》(板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二、作者简介:闻一多(1899-1946),着名学者、诗人、民主战士。原名闻家骅,湖北浠水人。曾参加新月社,与徐志摩创办《新月》杂志。1946年7月15日遭特务暗杀。他的诗风沉郁凝重,语言绚丽精炼,对仗工整,为开创富有民族特色的新格律诗作出了有益的贡献。同时还提出“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歌主张,曾产生一定的影响。主要作品有诗集《死水》、《红烛》。三、教师范读或放录音要求学生边听边画出诗中描写“死水”的词语,体会作者的感情。四、提问:1、诗人是怎么描写“死水”的?明确:诗人是这样描写“死水”的外表的:一池的“绿酒”上面有绿的“翡翠”、红的“桃花”、闪光的“罗绮”和灿烂的“云霞”,还“飘满了珍珠”,又有“歌声”。诗人又是这样揭示“死水”的内里的:里面有的是“破铜烂铁”和“剩菜残羹”,这些污秽的东西在这里霉烂、发酵;那翡翠便是破铜之绿,桃花是烂铁之锈,罗绮是油腻的光,云霞是霉菌,绿酒是一沟臭水,珍珠是臭水上的泡沫。可见“死水”的外表华美,只是污秽和垃圾的霉变。华美的外表下面是污秽的.罪恶。2、诗人为什么把“死水”描写得如此美丽?明确:这是一种“反讽”手法。诗人借鉴西方现代派始祖之一的波德莱尔“以丑为美”的主张和技巧,营造一种反讽的氛围,揭露、批判丑恶和肮脏。诗人选用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等华丽词语描写这沟死水,将丑恶写得很美。美与丑交织反差,造成新颖独特的表达效果。丑越写得美,越引起反感,使读者去反思诗人要表达的真实感情,增加了引人思考的魅力。3、《死水》一诗中的“死水”究竟象征着什么?《死水》正是这种情绪的反映。“死水”不正是繁华掩盖下的腐朽与罪恶的美国社会的真实写照吗?(2)从《死水》的发表时间看,“死水”象征的是北洋政府。《死水》虽创作于1925年4月的芝加哥,但到了1926年月月已身在北京的决一多先生,才特意拿它出来发表,是有其新的做含意的。1926年3月18日北洋政府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闻一多先生怀着满腔义愤,声援学生的爱国斗争。他选择此时发表《死水》,正是用以表达自己对北洋政府的满腔痛恨。也就是说,这个北洋政府已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那就让它见鬼去吧;“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态度是这样的决绝、激烈!(3)从《死水》诗集出版时间看,“死水”象征的是黑暗的中国现实。1927年,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了,闻一多先生对于祖国的美好希望破灭了,他结束了诗人的生涯走进了学者的书屋。1928年,他编成了他的第二部诗集,取名《死水》出版,作为向诗坛的告别。他把封面设计成通盘的黑纸,人们看到这以“死水”命名的黑色诗集,心中就会浮起“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的诗句,也就自然而然地想到“死水”正是黑暗的中国现实的象征,这样,从《死水》一诗到《死水》一书,又有了另外一层寓意了。五、关于新月诗派:新月诗派是活跃于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的一个诗歌流派。新月诗派分前后两期,前期以1926年4月创刊的《晨报诗镌》为阵地,诗人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刘梦苇、饶孟侃等;这是一个在胡适为代表的写实派白话和郭沫若为代表的浪漫派自由诗创作处于衰退、停滞状态下,涌现而出,致力于提高新诗艺、潜心于探索新格律的诗歌流派。本派诗人以“三美”(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作为诗艺目标,各自又能腾挪变化,斟酌创新,创作出大量内容与形式臻于双美的诗作,对新诗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其中闻一多、徐志摩的作用尤为突出。六、作业:1、徐志摩是中国资产阶级文学流派“

”的代表诗人,着有诗集《

》、《

》、《

》等。2、闻一多,现代诗人,作为“

”诗派的领袖和一代宗师,第一本诗集是《

》,第二本诗集是《

》,较第一部在艺术上更为成熟。3、课后

第一篇:中国现代诗三首之:死水、赞美(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教案一、自读目标《死水》2.理解“死水”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赞美》2.理解诗中的农夫形象及其象征意义。3.体会该诗意象的雄浑美和沉郁美。二、自读程序2.查字典,给生字生词注音并解释。3.听读,朗读,默读全诗。4.根据内容,把全诗分成若干部分,写出各部分大意。5.研读,思考,回答(题目请见后面自读思考)。6.归纳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7.熟读《赞美》,背诵《死水》。三、自读点拨《死水》一、重点难点分析1.第四节为全诗的重点,对全诗内容进行总汇。“这里断不是美的存在”是对“死水”本质上的批判;“让给丑恶来开垦”是对前面“死水”加速腐朽种种情景的总括;“造出个什么世界”是对旧中国的诅咒,集中表达了他的愤激之情。二、表现手法解说2.反讽手法。3.具有音律美。“现代格律诗”的“三美”《赞美》一、重点难点分析1.要紧扣民族的悠长历史、浴血的艰难年代和人民苦难而充满希望的生活斗争这三点,并结合全诗哀歌式的艺术风格来分析这些意象,去体察到它的内蕴。2.从表面上看,每节诗最后一句“一个民族已经起来”(关键句)与前面的内容似乎联系不紧,但只要细加分析,便可发现它们之间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如第二部分,写到了一位农夫的觉醒和勇敢斗争,他以必死的决心踏上民族解放的大道,他的大义大勇正是整个民族已经觉醒并付诸行动的必然结果。二、表现手法解说1.穆旦是九叶派诗人,也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穆旦的诗风基本上是雪莱式的抒情格调,又揉杂某些现代派诗歌的因子。”他的诗风“徐缓、整饬、押韵。情调是哀歌式的,遂循了英国古典诗歌的特点。3.诗中广泛地运用了排比、反复、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段,增强了竟象的表现力。四、自读思考《死水》2.“死水”的形象有两层,一是其本来面目,二是添加脏物后更加腐烂的面目,请在书上作出标志。4.第二、三、四节描绘的种种景象具有什么共同特点?可用诗中哪一句话来概括?5.“让丑恶来开垦”中的“丑恶”指什么?7.“反讽”手法在诗歌中的第二、三、四节中得到了具体表现,请画出有关词句。8.第五节诗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赞美》第一节:1.“走不尽„„”“数不尽„„”描绘了怎样的图景?有什么特点?2.“说不尽的故事”指什么?有什么特点?4.“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是对整节诗的一个诠释,请加以具体说明。第二、第三节:5.本部分诗中出现了一位农夫的形象。在前六句中,他是怎样一个人?而在第7-16句中他又是怎样一个人?他坚定地走上了什么道路?6.“他没有流泪,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此句的含意是什么?7.“再一次相信名词,融进了大众的爱”该怎样理解?8.第三节中前八句描绘了怎样的意象?它们对农夫来说,意味着什么?第四节:10.前六句描绘了怎样的意象?“我”为什么要“站在路上踟蹰”?11.前三节诗结尾都用“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作结,第四节诗却以“然而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作结,为什么要变化?答诗:12.诗中的“我”可以指代什么?农夫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他象征了什么?14.该诗用了大量的铺陈、排比、反复和长句,请各举出一例,并说出它们的作用。参考答案《死水》1、“死水”象征了当时腐烂的旧中国。2、一是1、2两句,二是3~12句。3、愤激之情。希望它“丑”上加“丑”,加速灭亡。4、丑陋不堪,污臭至极。“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5、指当时的反动统治者。6、期望旧中国加速灭亡。7、略8、归纳概括全诗内容。《赞美》[1]

第二篇:中国现代诗三首之:死水、赞美(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教案刘星河一、自读目标《死水》1.了解时代背景,体会作者愤激炽热的爱国主义情感。2.理解“死水”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3.理解作者的反讽手法和音律美。《赞美》1.根据时代背景,体会作者对苦难人民的沉郁情感,对中华民族觉醒与抗争的由衷赞美。2.理解诗中的农夫形象及其象征意义。3.体会该诗意象的雄浑美和沉郁美。二、自读程序1.读课本有关注释,了解作者、时代背景。2.查字典,给生字生词注音并解释。3.听读,朗读,默读全诗。4.根据内容,把全诗分成若干部分,写出各部分大意。5.研读,思考,回答(题目请见后面自读思考)。6.归纳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7.熟读《赞美》,背诵《死水》。三、自读点拨《死水》一、重点难点分析1.第四节为全诗的重点,对全诗内容进行总汇。“这里断不是美的存在”是对“死水”本质上的批判;“让给丑恶来开垦”是对前面“死水”加速腐朽种种情景的总括;“造出个什么世界”是对旧中国的诅咒,集中表达了他的愤激之情。2.反讽手法。即从反面或用反语来讽刺事物。这些怪异现象,正是作者对死水一样的现实社会的无情嘲笑和讽刺。好像一个丑人却戴上美丽的花,涂脂抹粉,扭捏作态,嗲声嗲气,人不像人,鬼不像鬼,不如死了做个“鬼”再生。同时暗含了作者对反动统治者粉饰太平种种伎俩的揭露。二、表现手法解说1.艺术构思独具匠心。不说变“丑”为“美”,而说让“丑”更“丑”,“丑”至灭亡,再造新“美”,从而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愤激之情和对新社会的热望。2.反讽手法。3.具有音律美。“现代格律诗”的“三美”《赞美》一、重点难点分析1.要紧扣民族的悠长历史、浴血的艰难年代和人民苦难而充满希望的生活斗争这三点,并结合全诗哀歌式的艺术风格来分析这些意象,去体察到它的内蕴。2.从表面上看,每节诗最后一句“一个民族已经起来”(关键句)与前面的内容似乎联系不紧,但只要细加分析,便可发现它们之间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如第二部分,写到了一位农夫的觉醒和勇敢斗争,他以必死的决心踏上民族解放的大道,他的大义大勇正是整个民族已经觉醒并付诸行动的必然结果。3.对少数意象比较晦涩的难句,我们也不必非要拘泥于理解上的精确,只要了解其大意即可。而且,由于作者当时身处国民党统治区,也不可能把他政治上的倾向表达清楚。二、表现手法解说1.穆旦是九叶派诗人,也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穆旦的诗风基本上是雪莱式的抒情格调,又揉杂某些现代派诗歌的因子。”他的诗风“徐缓、整饬、押韵。情调是哀歌式的,遂循了英国古典诗歌的特点。2.作者善于捕捉意象,意象横越时空,缤纷多彩,内蕴深远,气势宏大,又加上哀歌式情调,故全诗拥有雄浑美和沉郁美。3.诗中广泛地运用了排比、反复、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段,增强了竟象的表现力。四、自读思考《死水》1.依据时代背景和作者简介,说说“死水”象征了什么?2.“死水”的形象有两层,一是其本来面目,二是添加脏物后更加腐烂的面目,请在书上作出标志。3.第一节中的“不如”“爽性”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为什么作者要“多扔些破铜烂铁”“泼你的剩菜残羹”?4.第二、三、四节描绘的种种景象具有什么共同特点?可用诗中哪一句话来概括?5.“让丑恶来开垦”中的“丑恶”指什么?6.“看它造出个什么世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期望?7.“反讽”手法在诗歌中的第二、三、四节中得到了具体表现,请画出有关词句。8.第五节诗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赞美》第一节:1.“走不尽„„”“数不尽„„”描绘了怎样的图景?有什么特点?2.“说不尽的故事”指什么?有什么特点?3.“太多的话语,太悠久的感情”引出后面一系列意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是对整节诗的一个诠释,请加以具体说明。第二、第三节:5.本部分诗中出现了一位农夫的形象。在前六句中,他是怎样一个人?而在第7-16句中他又是怎样一个人?他坚定地走上了什么道路?6.“他没有流泪,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此句的含意是什么?7.“再一次相信名词,融进了大众的爱”该怎样理解?8.第三节中前八句描绘了怎样的意象?它们对农夫来说,意味着什么?9.“为了他我要拥抱每一个人„„在他的身上痛哭吧”这些诗也暗示了“农夫”怎样的命运?表达了作者对农夫怎样的感情?第四节:10.前六句描绘了怎样的意象?“我”为什么要“站在路上踟蹰”?11.前三节诗结尾都用“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作结,第四节诗却以“然而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作结,为什么要变化?答诗:12.诗中的“我”可以指代什么?农夫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他象征了什么?13.该诗题为《赞美》,作者要赞美什么?14.该诗用了大量的铺陈、排比、反复和长句,请各举出一例,并说出它们的作用。参考答案《死水》1、“死水”象征了当时腐烂的旧中国。2、一是1、2两句,二是3~12句。3、愤激之情。希望它“丑”上加“丑”,加速灭亡。4、丑陋不堪,污臭至极。“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5、指当时的反动统治者。6、期望旧中国加速灭亡。7、略8、归纳概括全诗内容。《赞美》1、描绘了中华民族辽阔的土地、人民艰难的生活和悠久的历史。给人的印象是即开阔又压抑。2、指中华民族的历史和生活,充满灾难、忍受、对自由幸福的渴望。3、表达了作者对民族历史、生活持有的强烈的责任感和爱。4、略5、受苦受难,不断失望,忍辱负重。义无反顾地投身民族解放的事业,抱着必死的决心,坚强不屈。6、因为民族的觉醒和抗争意味着苦难时代将会结束。7、略8、描绘了妇女儿童饥饿、悲哀、恐惧的生存状态。解救他们,是农夫们义不容辞的责任。9、有可能牺牲。作者为他的义无反顾感到既无助又担心,并且致以崇高的敬意。10、描绘了民族绵长的苦难和痛苦的期待。“踟蹰”是因为历史的负担太重。11、第三节作者思考民族、历史、生活和人民,得出了“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的结论。第四节作者的思绪回到了痛苦凄凉的现实,然而又有了前面的认识,故而又大声呼唤,尽管有太多的“无言的痛苦”,“然而一个民族已经起来”。12、“我”是抒情主人公,可以借代为中华民族历史的一个代言人。农夫象征着已经觉醒正在浴血奋战的广大中国人民。13、略14、一咏三叹,增强了视觉上的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有力地表现了主题。

第三篇:中国现代诗三首之:《雨巷》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掌握意象来把握意境的营造2、体会“丁香姑娘”的象征义教学难点、重点1、学习象征的用法2、体会本文的象征意义教学方式:感悟法、朗读法、启发式一、导入我们在在前阶段的学习中先后学习了闻一多的《发现》、郭沫若的《太阳礼赞》。这两首诗歌都是属于感情激烈奔放的爱国诗歌。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风格截然不同的诗歌——戴望舒的《雨巷》。二、作者介绍戴望舒,原名戴朝实又名戴梦鸥,1905年出生于杭州。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底记忆》,他的成名作《雨巷》即收入此集中。1933年8月出版了《望舒草》1948年出版了《灾难岁月》一生留下了诗篇92首。《雨巷》写于1928年,是诗人前期的代表作,这是一首既具有音乐美,又具有朦胧美的象征诗。这首诗发表后,戴望舒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美称。三、朗读此首诗,读完后谈谈对这首的初步印象,可以结合前两首诗来谈。这首诗的最大的特点是什么?明确:朦胧。整首诗都笼罩在朦胧的意境之中。作者为了能营造成这种朦胧的意境采用了哪些意象(或者说是景物)?明确:一共是6个,主要是三个意象(景物)。第一个是油纸伞。这是件真实的雨具,作者并没有做过多具体的描写。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这样写的好处是一方面免得喧宾夺主,落俗套。另一方面又留下了雨打油伞的迷梦意境。因为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撑一伞风雨独立消魂的形象。把它放在独特的环境中就能产生奇特的意象。第二个是雨巷。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这是种优美的意境。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结合自身住在胡同的经历)第三个是丁香。整首诗说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来源于“丁香”两字。美丽的事物总是和姑娘联系在一起。丁香一样的姑娘,丁香一样的忧愁,为什么要选用丁香?明确:丁香形状象结,开在暮春时节,开花为淡紫色或白色,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和愁怨。《雨巷》中写“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源于古诗李景词“丁香空结雨中愁(《摊破沙浣溪沙》)全词是: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碧波三峡望,接天流李商隐有诗: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独自愁。丁香花开花在暮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总之,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而且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所以,以丁香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离去的。诗中另外的物象还有篱墙。这个篱墙是颓圮的,就让人有种哀怨、凄凉的氛围。另外的意象就是“我”和姑娘。除了6个意象外,其他都是表情绪、动作、物态的词。这些意象一起构成了全诗迷离飘渺的超然意境。四、分析姑娘的象征含义在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是重要的一个意象,雨巷、油纸伞、丁香等意象都是为了表现女子的形象而服务的。那么诗中的“丁香一样的姑娘”象征着什么?明确:诗中的我在寂寞的雨巷中“彷徨”,“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的一个姑娘,但这个姑娘同时又带着淡淡的忧愁,正如作者所说的“丁香一样的忧愁”她的心境和“我”的心境有相同的地方,仿佛是“我”的影子。作者希望她能找到出路,同时希望自己也能找到出路,但是连这最后的一点希望也消失了。“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而“我”仍旧彷徨在这雨巷,仍旧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般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诗人将丁香般的姑娘写得那般清雅,凄美、飘渺、哀怨,使这个雨巷包含了丰富的内容,象征着诗人对理想,人生和美好事物的信念和追求,也表现了空虚、幻灭和感慨的心境。《雨巷》是诗人寂寞心灵的痛苦歌唱,诗人把美好生活虚拟成了丁香般的姑娘。诗人明明看到了她,却又无法走近她,象梦一样来,又象梦一样地飘逝。五、艺术特色1.变幻文法结构,经过巧妙组合,实现由散文到诗的转化。《雨巷》令人叹为观止的是作者绝妙地切割散文式长句而又浑然天成组成了现代诗的神形兼备的能力。以第一节为例: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寞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如此排列即成了散文。诗人写诗手段是打破散文的文法结构,诗歌可以自由切割,原本相对完整的语意组合,以某种诗艺标准做原则。此诗中诗人遵循的原则是语音,强调语音的节奏和音调,节奏有长短停顿,诗歌更注重语音的结构。2.《雨巷》的音节特色可以说《雨巷》在音韵,节奏方面所达到的神奇效果是这首诗最为突出的成就。总体节奏:舒缓悠扬①诗行的顿数基本为三顿,加上诗歌语言的音质配合,因此读起来有舒缓悠扬的效果。②单字顿都设置在诗行的的行首。韵律诗停顿时值需基本一致,而诗行间停顿稍长,节与节之间停顿更长,《雨巷》单字顿放行首,一开始就拉长了这个字的韵尾,起着一种强调、舒缓的效果。③复沓句式的妙用。以第三节为例“象我一样”“象我一样地”第四节“象梦一般地”“象梦一般地凄婉迷茫”等连贯上下句式,可以说是诗歌内在的巧妙拉长,形成了诗歌回环叠唱的效果,使阅读时有起势—强调—飞跃的递进效果。复沓艺术运用的最好的是戴望舒的第二本诗集《望舒草》中的代表作《寻梦者》如“梦会开出花来的/梦会开出娇妍的花来的”“你去攀九年的冰山吧/你去航九年的旱雪吧”复沓也表现在《雨巷》首尾两节上,从而使诗歌节奏显得整齐和谐。④词的重叠运用。有时在同一行诗中,如“悠长,悠长”,有时在两行诗的隔开处,如“哀怨,哀怨又彷徨”,有时在诗节的分开处,如二、三节间的“彷徨”。词的重叠把时值相同的顿复沓化了,从而形成了舒缓悠扬的节奏。《雨巷》在音节运用上又是灵动、变化而富有生命力的。2.诗歌的押韵《雨巷》共7节,每节6行,每行押“ang”2到3次,如雨巷,悠长,彷徨,姑娘,芬芳等在诗行中反复出现形成了一种悠长的旋律,这样的音质就同诗人追求的幽深空蒙的意境,凄婉徘徊情调很好地融合起来。这也是音节要舒缓悠扬的原因所在。诗歌的外在形式是要为诗歌所要表达的意境和内容而服务的。3.不但使用“ang”的韵尾、用音节的舒缓悠扬来增添幽深空蒙的意境,而且在修辞上也使用了排比的手法来增添幽深空蒙的意境。“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这句是排比。这几句字数相同,结构相似,用排比手法把丁香姑娘刻画得非常妩媚,但却带着淡淡的忧愁,表现诗人对美好理想的追求,但理想又难以实现的惆怅。同时反复吟咏也增强了诗歌的音乐美,营造了一种幽深空蒙的意境。3.诗歌的用词。《雨巷》在用词上也别具特色,用了大量很浓的带有情绪色彩的双音词,如寂寥、愁怨、冷清、太息、凄婉、颓圮,忧愁等借以表达诗人朦胧而又感伤的诗情。彷徨、芬芳、惆怅这些双声叠韵词本身就代表着音韵和节奏,把它们巧妙地放在诗行中,形成了精巧优美,舒缓涌动而又迷蒙空灵的意境。

第四篇:中国现代诗三首赞美教学目的:1.了解徐志摩、闻一多、穆旦的简历及其不同的创作风格。2.咀嚼诗歌语言,把握三首诗的意想,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1.感受《再别康桥》内容上的诗意美和人情美,品位其艺术上的“三美”,即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2.把握“死水”的意向和象征意义。3.学习《赞美》诗,体会作者对苦难人民的沉郁情感。教学难点:1.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2.理解诗歌中意想的意义和诗人的不同风格。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阅读,了解新诗(包括新格律诗)字数相同或大体相同,每行音节相同、隔行压韵,每节压韵,逐节换韵或一韵到底,排列整齐,琅琅上口等特点。2.问答欣赏法。3.探究式学习法。教学步骤:第五课时教学要点:学习《赞美》一诗,体会作者抒发的对祖国深沉的爱恋之情;领会现派诗歌独特的语言风格——质朴、含蓄、凝重。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芦沟桥事变后,日寇的铁蹄肆意践踏中华大地,祖国母亲又一次遭受到巨大的灾难。民族的命运,吸引着人们为之发出各种音调的歌唱。歌唱优秀的中华儿女坚忍不拔的意志,敢于献身的精神,迎着光明来临的信心。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九叶派”诗人穆旦的《赞美》感受诗人澎湃着的伟大灵魂。三、(投影)九叶诗派:九叶诗派因《九叶集》而得名。这本9位诗人的诗歌合集出版于1981年7月,但九叶诗派作为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一个流派却活跃于40年代后期的国民党统治区的诗坛。这9位诗人是:辛笛、陈敬容、杜运燮、杭约赫、郑敏、唐祈、唐湜、袁可嘉、穆旦。他们是一批对于人生苦于思索的诗人。对于人的生命意识的表现,人生现象的哲理思索,几乎是他们诗歌的共通的主题意向。九叶派诗人强调“忠实于各自心中的诗艺,在创作过程中,他们首先是寻找与心灵相通的对应物,通过对应物的客观冷静的描写,注重内心世界的反映,让客观对象透视出个人的感受。四、自主•合作•探究【活动设计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诵读提示:这首诗规模比较宏大,自始至终,彭湃着火热的激情。诵读时可以注意两点,一是体会蕴藏在诗行中的强烈的感情,揣摩作者痛苦的悲怆的真切的感受;二是注意每节诗末尾一句“一个民族已经站起来”反复吟唱的深厚意味,这是作者发自肺腑的呼喊。)【活动设计2】试分析诗歌各层内容。点拨:第一层(1)诗人站在历史的高度,用密集的意象群充分展现眼中所见。第二层(2—3)重点写“农夫”这一人民的缩影,赞美伟大的人民。第三层(4)诗人以痛苦和希望两相交织的感情,写了他复杂的内心感受。【活动设计3】自读思考问题:〖问题设计1〗作者在这首诗中,交织着痛苦和希望两种情感,请阅读第1节,说说在这一节中,你认为哪些意象是痛苦的?哪些意象是充满希望的?【点拨】作者描绘了干燥的风,单调的水,忧郁的森林三种哀景,描绘了说不尽的灾难、沉默的爱情和鹰群、干枯的眼睛期待着泉涌的热泪三种哀事,展示了大地的苦难,又通过“不移的灰色的行列”、到处看见的人民、一个民族已经站起来三个意象,展示了大地的希望。这一节诗是诗人对大地的宏阔展示,虽荒凉贫瘠,但行列、人民使大地充满亮色,全诗笼罩了“赞美”的基调。“荒凉的亚洲的土地上”一句,点出了时代的环境。〖问题设计2〗请阅读第2节诗,说说“农夫”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他象征了什么?【点拨】第2节诗作者由地到人,写了一个农夫。诗中的“农夫”勤劳善良,有超长的忍耐力,惯于隐忍,安于苦难,然而在日寇铁蹄的践踏下,他站了起来,他放下了“古代的锄头”,走入了抗日的行列。他奋起抗争,支撑起整个民族,除了忍受饥寒、疲劳,还要面临流血和死亡。这是一个觉悟了的“农夫”,又是千百万中国人民的缩影。〖问题设计3〗请阅读第3节诗,说说这个“农夫”走了以后怎样呢?从诗中找出问题的答案。【点拨】他走了以后,他的家庭更加困难,家人无望地等待,忍受着饥饿的煎熬,他的家乡还是像原来一样的贫困荒凉。但是他走了,从不回头诅咒。〖追问〗这说明农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点拨】舍家保国,义无反顾。〖问题设计4〗阅读第4节诗的前六行,说说这几句写的是什么?最后几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受?【点拨】①人民的痛苦、大地的荒凉依旧;②诗人为民族仍将有可能面临耻辱的历史而痛苦、徘徊。〖问题设计5〗诗中的“我”可以指代什么人?【点拨】“我“是抒情主人公,又可指对祖国命运投以深情关注的千千万万个忧国忧民的进步人士,也可以指代为中华民族历史的一个代言人。〖问题设计6〗诗歌每一节都以“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作结,有怎样的意味?【点拨】诗人以沉郁的笔调,赞美了生活在苦难大地上的中国人民。他们勤劳善良,坚韧刚毅,他们的存在,昭示着中华民族的觉醒和抗争,也预示着中华民族前途的光明和宽广。每节诗都以“一个民族已经站起来”作结,在结构上给人以一气呵成的整体效果,在内容上又能强烈地反映出作为民族中的一员的诗人,对自己苦难民族摆脱屈辱,由苦难走向光明新生的期盼之情,升华了诗歌的主题。五、总结:《赞美》一诗具有广大的包容性,它并不是以小见大,而是力图对所见所闻所感作整体的把握,以表达复杂深刻的感情,因此诗人不惜重笔浓墨地铺排开去,歌颂中华民族的生存力,表达了作者对“一个民族已经站起来”的坚定信念。《赞美》是一曲中华民族生存力的赞歌。第六课时教学要点:了解一些诗歌的常识和鉴赏方法。教学过程:一、新诗的鉴赏与阅读1.新诗的特点:⑴采用白话,打破了旧体诗格律的束缚,形式多样,流派较多。我国的新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创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白话诗,是现代诗歌的主流。公木先生说:“把‘五四’以后的诗歌作为中国诗歌的一个独立阶段和特殊部分,称之为新诗,不仅因为它在时间上属于现代,更因为它反映了中国诗歌现代化的进程,是现代意义上的诗歌,这也就是新诗之所以新的所在。”新诗在西方,美国诗人惠特曼是自由诗的创始人;有拜伦的十四行诗,有雪莱、华兹华斯的浪漫主义新诗,有惠特曼反映现实的诗。中国的新诗,挣脱了旧格律的束缚,别开生面地实现了诗体大解放。它在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不断接受外来影响,并融合消化在自己的民族风格中,涌现了众多的艺术流派。以郭沫若为代表的浪漫主义诗派和以臧克家为代表的现实主义诗派在诗坛上举足轻重,贡献很大(郭沫若《凤凰涅》臧克家《老马》)。新月派的闻一多、徐志摩等文学研究会诸诗人在诗坛上也有不小的影响(闻一多《死水》徐志摩《再别康桥》)。以李金发为代表象征派及以戴望舒为代表的现代诗派也别具特色。(李金发《弃妇》戴望舒《雨巷》)。他们为我国的新诗的发展做出了不同的贡献。⑵语言简练,内容丰富、深刻。相对小说、散文、戏剧,诗歌要求语言精练:即以尽可能简洁的词语表达丰富而深刻的内容。⑶情感更浓。古人有云:“夫诗者,求发其喜怒哀乐之情;如使人读之无所感动,非诗也。”新诗要求熔铸诗人更浓更重的情。2.诗歌的韵律节奏诗歌富有音乐美的语言艺术,富有很强的韵律和节奏感,而诗歌的韵律,大多是通过压韵来实现的。⑴什么叫压韵:诗词歌赋某些句子(多为偶数句,有时第一句也算)末尾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音调和谐优美,这种语言艺术现象就是压韵。如: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⑵新诗的节奏[甲]现代格律诗的节奏,依据句式和句意来确定。例如:①北国/风光两拍——22式②望/长城/内外三拍——122式③欲与/天公/试/比高四拍——2212式④携来/百侣/曾游三拍——222式⑤生命/诚/可贵三拍——212式⑥若为/自由/故三拍——221式[乙]新诗的节奏,由句意和语法规律来确定。这里所谓语法规律主要指单句的主谓宾成分。——或停顿在主谓之间,或停顿在谓宾之间,或定、状与中心词之间„„总之,其灵活性较大,句子的节奏、语气停顿的位置,一切均由句式和句意来确定。例如:①父亲的/身影两拍——32式像个/问号两拍——22式多少年/一直/把三拍——321式什么/寻找紧弯的/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