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规划与管理》考点_第1页
《环境规划与管理》考点_第2页
《环境规划与管理》考点_第3页
《环境规划与管理》考点_第4页
《环境规划与管理》考点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0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环境规划与管理》考点《环境规划与管理》考点《环境规划与管理》考点《环境规划与管理》考点编制仅供参考审核批准生效日期地址:电话:传真:邮编:题型结构:1、名词解释155×3;2、选择2020×1;3、简答题306×5;4、计算题259+8+8;5、论述题101×10。第一章选择1、管理手段包括法律、经济、行政、技术和教育五种手段,人类行为包括自然、经济、社会三种基本行为。2、环境管理的核心是对人的管理。3、人是各种行为的实施主体,是产生各种环境问题的根源。4、大力发展清洁生产和推广“三废”综合利用,将污染消灭在生产过程中,积极采用适宜规模的、先进的、经济的治理技术。5、对于资源,有狭义和广义的两种理解,狭义的主要指自然资源(如水、气候、生物、土地、矿物、天然风景等);广义的则包括社会资源(如男女劳动力数量、年龄构成、就业比重、劳动技能、文化教育水平等)和经济资源(指在这一地区积累的物质财富,包括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水利、城镇建设等物质技术基础)。6、观念的转变是根本。7、人类的社会行为,从行为主体来说,还可以分为政府行为、市场行为和公众行为三种。8、环境管理按管理范围分类:(简答)(1)流域环境管理;(2)区域环境管理;(3)行业环境管理;(4)部门环境管理。9、环境管理按管理性质分类:(1)资源环境管理;(2)环境质量管理;(3)环境技术管理。10、俄罗斯的环境保护规划属于协调型的环境保护规划。11、复合生态系统具有生产、生活、还原三个功能。12、人地系统ds>0的人地冲突型:包括E,F,G三种状态,冲突最厉害的状态为G(ds人>0,ds地>0),表现为经济发展衰退,地理环境恶化,可视为人地冲突的最终状态。13、人地系统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或称为开放的复杂的人工生态系统。对这一系统进行研究,仅靠常规方法(如模型方法、空间规划方法)是不见效的,其正确而又有效的方法目前只能是综合集成法。所以综合集成法必然要成为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有效方法和途径。14、社会亚系统包括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15、自然亚系统包括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环境。16、按横向原则进行分类的环境政策,有环境经济政策、环境保护技术政策和环境管理政策。17、环境政策功能:诱导的功能、约束的功能和协调的功能。18、环境质量目标主要包括大气环境质量目标、水环境质量目标、噪声控制目标以及生态环境目标。19、环境规划与管理指标体系,从表现形式上看有总量控制指标和浓度控制指标;从复杂程度上看有综合性指标和单项指标;从范围上看有宏观指标和微观指标。20、环境质量指标:(1)大气环境质量指标TSP(年日均值)或达到大气环境质量的等级,SO2(年日均值)或达到大气环境质量的等级、NOx(年日均值)或达到大气环境质量的等级、降尘(年日均值)、酸雨频度与平均pH。(2)水环境质量指标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饮用水源数、地表水达到地表水水质标准的类别或COD、地下水矿化度、总硬度、COD、硝酸盐氮和亚硝酸盐氮、海水达到近海海域水质标准类别或COD、石油、氨氮和磷。注:无SS(3)噪声指标区域噪声平均值和达标率、城市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声级和达标率、统计噪声等。21、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包括:注:无SS(1)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如SO2、烟尘、工业粉尘总排放量;(2)水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如COD、BOD、TN、TP、NH3—N;(3)固体废物总量控制指标如工业固体废物总量。22、环境功能区划按内容划分为:(1)综合环境区划;(2)部门环境功能区划。①大气环境功能区划;②地表水域环境功能区划;③噪声功能区划。23、综合环境区划一般可以分为重点环境保护区、一般环境保护区、污染控制区和重点污染治理区等。24、按照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规定,将环境空气质量分为三类功能区:一类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国家级名胜古迹、疗养地以及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二类区:城镇规划中确定的居民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一般工业区和农村地区。三类区:特定工业区、交通枢纽干线等地区。25、根据我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将地表水环境划分为五类水域:Ⅰ类: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Ⅱ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贵鱼类保护区、鱼虾产卵区等。Ⅲ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二级保护区、一般鱼类保护区及游泳区。Ⅳ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及人体非接触的娱乐用水区。Ⅴ类: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26、根据我国《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将区域声学环境分为0~4五类区域,分别执行五类标准:0类声环境功能区:要求昼间的等效声级低于50dB,夜间低于40dB。3类声环境功能区:适用于以工业生产、仓储物流为主要功能,需要防止工业噪声对周围环境产生严重影响的区域。其噪声标准要求昼间低于65dB,夜间低于55dB。27、环境规划与管理实施的手段按其起作用方式可以分为直接管制手段、经济调控手段、技术手段和宣传教育手段四大类。28、马尔可夫预测模型必须建立在大量的统计数据的基础上。29、环境灰色预测按照其预测问题的特征可分为四种基本类型,即数列预测、灾变预测、拓扑预测和系统预测。30、确定性问题的决策方法有很多,如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动态规划、图与网络等方法。31、费用效益分析作为识别和度量各种项目方案或规划管理活动的经济效益和费用的系统方法。32、水环境容量是水环境的自然规律参数与社会效益参数的多变函数,反映了污染物在水体中的迁移、转化规律。33、一般等比分配中所有参加排污负荷分配的水污染源,以排放现状为基础,按相同削减比例分配允许排放负荷。34、市政污水处理根据处理机制来划分,处理技术可分为物理处理技术、化学处理技术与生物处理技术。35、污水处理生态工程主要有土地处理系统、稳定塘、人工湿地、前置库等技术。36、添加化学试剂有利于提高水体透明度和改善水体感观效果。37、在水资源管理制度基本框架中,属强制性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有19项。38、根据环境的开发利用潜力划分功能区如新经济开发区、绿地等。39、根据社会经济的现状、特点和未来发展趋势划分功能区如工业区、居民区、科技开发区、教育文化区、开放经济区等。40、国内实施的总量控制一般划分为三种类型。41、绩效方法分配总量主要用于电力行业二氧化硫总量的分配。42、我国城市中的大气污染主要是煤烟型污染,大气污染物主要是烟尘和SO2。43、影响大气自净能力的气象因素主要有风、湍流和大气稳定度等。44、影响大气自净能力的地理因素有哪些:大气圈不是孤立存在的,边界层内空气流动总是受下垫面的影响,如自然景观、地形地貌、海陆位置、城乡分布等,都会引起小范围内的气温、气压、风向、风速和湍流的变化,从而对大气污染的扩散产生间接影响。45、“三化”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46、固体废物收运费用占整个管理费用的40%~50%。47、填埋场适宜性等级标准等级:不适宜场地分值:50~6048、“3R”原则,即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49、卫生填埋、焚烧和堆肥三种技术的比较:项目卫生填埋焚烧堆肥适用条件进垃圾场的含水率小于30%,无机成分大于60%垃圾中可生物降解有机物含量大于40%管理要求一般很高较高50、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技术: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技术粉煤灰综合利用技术生活垃圾综合利用技术废旧塑料回收利用技术危险废物综合利用技术污泥资源化利用技术51、城市环境规划实施中的管理措施:(1)行政管理;(2)协调管理;(3)监督管理。52、社区环境预测主要是调动社区成员的积极参与,让社区居民共同管理社区社务,采用的方法一般是特尔斐法。53、颁布的环境管理标准编号:ISO14001*标准编号:环境管理系统规范及使用指南54、从文件抽屉系统到建议系统是从低层决策支持系统到高层决策支持系统的关系。55、问题处理系统是EDSS(环境决策支持系统)求解具体决策问题的核心部分,是交互系统与知识系统的中间接口。56、空间建模应遵循从模型群组→模型体系→模型库的新的思路。57、统计分析方法:一元、多元和逐步回归方法。第二章名词解释1、环境规划:环境规划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是指为使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把“社会—经济—环境”作为一个复合生态系统,依据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生态学原理和地学原理,对其发展变化趋势进行控制而对人类自身活动和环境所作出的时间和空间上的合理安排。2、宏观环境管理:是指以国家的发展战略为指导,从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人手,制定一系列具有指导性的环境战略、政策、对策和措施的行为总体。3、微观环境管理:是指在宏观环境管理指导下,以改善区域环境质量为目的、以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为内容、以执法监督为基础的环保部门经常性的管理工作。4、区域环境管理:区域环境管理是以行政区划为归属边界,以特定区域为管理对象,以解决该区域内环境问题为内容的一种环境管理。5、资源环境管理:是指依据国家资源政策,以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持续利用为目的,以实现可再生资源的恢复与扩大再生产、不可再生资源的节约使用和替代资源的开发为内容的环境管理。6、“三同时”:所谓“三同时”是指“建设项目需要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7、污染限期管理:污染限期治理是环境管理中最为有效的行为管理制度。所谓污染限期治理是指对特定区域内的重点环境问题采取的限定治理时间、治理内容和治理效果的强制性措施。9、可持续发展概念: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10、输入变量:是对人地系统施加影响的因素,又可进一步分为不可控变量和可控变量两种。11、区域复合生态系统:是指一定区域内的自然环境要素(生物要素、非生物要素)和人类的社会经济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整体。12、环境政策: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环境保护战略的延伸和具体化,是诱导、协调环境政策调控对象的观念和行为的准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定向管理手段。13、环境政策执行:是指将研究制订的环境政策方案付诸实施,使政策内容变为现实,以实现预期政策目标的动态过程。14、环境评价:环境评价是在环境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数学方法,对环境质量、环境影响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述。15、环境预测:是指根据人类过去和现在已掌握的信息、资料、经验和规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方法,对未来的环境状况和环境发展趋势及其主要污染物和污染源的动态变化进行描述和分析,为提出防止环境进一步恶化和改善环境的对策提供依据。16、环境功能区划:环境功能区划是环境实现科学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它依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不同地区在环境结构、环境状态和使用功能上的差异,将区域合理地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17、重点保护区:一般指城市中(或城市影响的临近地区)风景游览、文物古迹、疗养、旅游和度假等综合环境质量要求较高的地区。18、一般保护区:主要是以居住、商业活动为主的综合环境质量要求较高的地区。19、污染控制区:一般指目前环境质量相对较好,需严格控制新污染的工业区,这类地区应逐步建成清洁工业区。20、重点治理区:主要指现状污染比较严重,在规划中要加强治理的工业区。21、环境规划管理方案决策:就是人们在预定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环境等项生产实践活动中,按照一定的环境规划管理目标,运用科学理论和方法,作出实现环境规划管理目标的若干决策方案或指令,从中选出最优决策方案的过程。22、环境的灰色预测:环境的灰色预测就是基于灰色建模理论,即在GM(1,1)模型基础上进行的预测,它通过GM(1,1)模型去预测某一序列数据间的动态关系。23、系统预测:是对系统中的数个变量变化情况同时进行的预测,既预测这些变量间的发展变化关系,又预测系统中主导因素所起的作用。24、环境污染物总量控制:是在城市边界区域范围内,通过有效的措施,把排入区域的污染物总量控制在一定的数量之内,使其达到预定区域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环境目标的一种控制手段。25、容量总量控制:即把允许排放的污染物总量控制在受纳环境具体功能所对应的环境标准范围内。26、行业总量控制:即从行业生产工艺着手,通过控制生产过程中资源、能源的投入种类与数量和预防污染物的产生,使排放的污染物总量限制在管理目标所规定的限额之内。27、经济净现值:经济净现值是反映规划与管理方案对国民经济所作贡献的绝对指标。它是用社会贴现率将方案计算期内各年的净效益(等于效益减去费用)折算到建设起点(初期)的现值之和。28、多目标决策问题:是指在一个决策问题中同时存在多个目标,每个目标都要求其最优值,并且各目标之间往往存在着冲突和矛盾的一类决策问题。29、水环境容量:是指某水体在特定的环境目标条件下所能容纳的污染物量。30、排污系统的最优化问题:排污系统的最优化问题,就是利用数学规划方法,科学组织污染物的排放或协调各个治理环节,以便用最小的费用达到所规定的水质目标。31、区域最优化处理:为使系统总费用最低,区域最优化处理既考虑污水处理厂最佳位置和水环境容量,又要考虑每座污水处理厂最佳处理效率;既充分发挥污水处理系统效能,又合理利用水体自净能力。32、清洁生产:是指将综合预防的环境保护策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中和产品使用过程中,以期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33、区域大气环境规划:就是为了平衡和协调某一区域的大气环境与社会、经济之间的关系,以期达到大气环境系统功能的最优化,最大限度地发挥大气环境系统组成部分的功能。34、大气允许排放总量:是在污染严重,污染源集中的区域或重点保护的区域范围内,通过有效的措施,把排入这一区域的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在一定的数量之内,使其达到预定环境目标的一种控制手段。35、容量总量控制:即把允许排放的污染物总量控制在受纳环境具体功能所对应的环境标准范围内。36、目标总量控制:即把允许排放污染物总量控制在管理目标所规定的范围内。37、行业总量控制:即从行业生产工艺着手,通过控制生产过程中资源、能源的投入种类与数量和预防污染物的产生,使排放的污染物总量限制在管理目标所规定的限额之内。38、等比例分配原则:即在承认区域内各污染源排污现状的基础上,将总量控制系统内的允许排污总量按各污染源核定的现在排污量,按相同百分率进行削减,各源分担等比例排放责任。39、按贡献率削减排放量的分配原则:按各个污染源对总量控制区域内环境影响程度的大小(或污染物排放量大小及其所处的地理位置)来削减污染负荷。40、“三同时”制度:区域建设项目主体工程与污染防治设施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将区域大气环境污染控制设施建设纳入区域基本建设程序。41、固体废物管理规划:固体废物管理规划以资源最大化、处置费用最小化为目标,对固体废物管理中的各个环节、层次进行整合调节和优化设计,进而筛选出切实可行的规划方案,以使整个固体废物管理系统良性运转。42、“减量化”:指减少固体废物产生有害成分和排放量,即“源削减”。43、“资源化”:指采取管理和工艺措施,回收物质和能源,加速物质和能量的循环与代谢,创造经济价值。44、“无害化”:指对已生产又无法或暂时尚不能综合利用的固体废物,经过物理、化学或生物方法,进行对环境无害或低危害的安全处理、处置,达到废物消毒、解毒或稳定化,以减少危害。45、GIS(地理信息系统):是集地球科学、信息科学与计算机技术为一体的技术平台。46、固体废物处理:是指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等不同方法,使固体废物转化成为适于运输、储存和资源化利用,以及最终处置的过程。47、行政力量:即依靠社区行政管理部门制定的政策、法规及对职能部门的行政领导力量,来试实施对社区环境的管理。49、法律法规:即通过制定各种地方环境法律与法规实现对各部门、各单位及个人的控制与管理。50、乡镇环境规划:乡镇环境规划是在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过程中,防止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根本措施,是以农村县域和镇区环境为对象的综合环境规划。51、产品生命周期:是指产品的生产(包括原材料的利用)、销售(运输)、使用和后处理这四个阶段,在产品生命周期的每个阶段,产品以不同的方式和程度影响着环境。52、决策支持系统:决策支持系统是以决策模型、数据库和决策者组成的,以集成系统为特征的支持决策的信息系统。53、文件抽屉系统:允许立刻访问数据项。54、分析信息系统:提供对一系列数据库和小型模型的访问。55、优化系统:通过产生符合一组约束条件的最佳解决方案为行动提供指导原则。56、建议系统:对于执行结构良好的任务可导致具体建议决策的机械工作。第三章简答1、宏观环境管理与微观环境管理区别:宏观环境管理是从综合决策入手,解决发展战略问题,实施主体是国家和地方政府。微观环境管理是从执法监督入手,解决具体的污染防治和生态破坏问题,实施主体是环保部门。这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互补充的系统关系,其中,宏观环境管理高度统一,微观环境管理非常具体;微观环境管理以宏观环境管理为指导,是宏观环境管理的细化与具体化;离开微观环境管理,宏观管理的目标将无法实现。在这里,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是宏观环境管理与微观环境管理的结合点,也是新形势下各级环境保护部门开展环境管理的切入点。2、环境规划与管理的作用:(1)促进环境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2)保障环境保护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3)合理分配排污消减量、约束排污者的行为;(4)以最小的投资获取最佳的环境效益;(5)组织动员各方面力量,促进环境目标的实现。3、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的关系:(1)环境规划是环境管理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方法;(2)环境规划是实行环境管理目标的基本依据;(3)在现代环境管理中,规划管理是环境管理的首要职能;(4)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具有目标一致性。4、环境规划的目的:环境规划的目的在于调控人类自身的活动,减少污染,防止资源破坏,从而保护人类生存、经济和社会持续稳定发展所依赖的基础——环境。5、环境管理的目的: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对可持续思想的传播,使人类社会的组织形式、运行机制以致管理部门和生产部门的决策、计划和个人的日常生活等各种活动,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共进的要求,并以规章制度、法律法规、社会体制和思想观念的形式体现出来。其根本目的是要从宏观到微观对人类自身的行为进行管理,以尽可能快的速度逐步恢复被损害了的环境,并减少甚至消除新的发展活动对环境的结构、状态、功能造成新的损害,保证人类与环境能够持久地、和谐地发展下去。6、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特征:(1)整体性;(2)综合性;(3)区域性;(4)动态性;(5)信息密集;(6)政策性强;(7)可操作性;(8)广泛性和群众性。7、环境管理的最主要的特征:环境管理与经济管理、社会管理的综合一体化,决定了它的整体性,这是环境管理的最主要的特征。8、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原则:(1)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原则;(2)遵循经济规律,符合国民经济计划总要求的原则;(3)遵循生态规律,合理利用环境资源的原则;(4)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5)系统原则;(6)坚持依靠科技进步的原则。9、环境管理的基本任务应该是:转变人类社会的一系列基本观念和调整人类社会的行为。10、环境规划的类型按规划期划分:可分为长远环境规划、中期环境规划以及年度环境保护计划。长远环境计划一般跨越时间10年以上,中期环境规划一般跨越时间5~10年,五年环境计划一般称五年计划,年度环境保护计划实际上是五年计划的年度安排。11、环境管理的根本目标:环境管理的根本目标是协调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涉及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等重大问题,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因此其管理内容必然是广泛的、复杂的。12、我国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发展历程:(每阶段举例)(1)起步阶段(1973~1983年)1973年8月,国务院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审议通过了“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的环境保护工作32字方针和第一个环境保护文件《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1979年9月,五届人大十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国家于1982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于1983年末召开了全国第二次环境保护会议。(2)发展阶段(1984~1995年)1989年4月,国务院召开第三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提出了深化环境管理的环保目标责任制、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排放污染物许可证制度、污染限期治理和污染集中控制等新的管理制度和措施,使中国环境管理走上规模化、制度化的轨道。1992年8月,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之后,中国制定了《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1993年10月,召开了第二次全国工业污染防治工作会议。另外,在此期间,国家制定和修改了若干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环境标准,环境管理条例、规定和办法。(3)深化阶段(1996年至今)首先,在1996年7月,国务院召开了第四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做出了《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并实施“33211”计划。其次,1997~1999年,国家连续三年就人口、环境和资源问题召开座谈会。再次,在2008年的国家机构改革中,环境保护地位得到了加强,环境管理的职能进一步明确。13、20世纪70年代的“老三项”管理制度:(1)环境影响评价制度;(2)“三同时”管理制度;(3)排污收费制度。14、可持续发展原则:(1)公平性原则;(2)可持续性原则;(3)共同性原则;(4)需求性原则。15、区域复合生态系统的特点:(1)人类是区域复合生态系统的主体;(2)区域复合生态系统是高度开放的不完全的系统;(3)区域复合生态系统是高效率的人工经济生态系统;(4)区域复合生态系统是一个以人工环境为主的生态系统。16、区域复合生态系统与环境规划管理的关系:生态导向的环境规划与管理,绝不只是单纯追求优美的自然环境,而应以人与自然相和谐,社会、经济、自然持续发展为价值取向,所以它的研究视野就不应只局限于物质环境上,而是要扩展到人与自然共荣、共存、共生的复合系统。它的规划目标和评价标准要以社会、经济和自然三方面来衡量是否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准则,它的规划方法应广泛应用和吸收现代科学的理论技术和手段,去模拟,设计和调控系统内的生态关系,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调控对策。其本质就是以人类生态学的基本思想出发,把人与自然看作一个整体,以自然生态优先原则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系统向更有序、稳定、协调的方向发展。17、复合生态原则:这一原则要求环境规划要从社会、经济、自然三个子系统的联系出发,兼顾三者的效益,实现整体效益的最高。18、确定环境规划与管理目标的方法:(1)定量确定环境规划与管理目标定量是指在目标确定过程中尽量使目标量化的方式。(2)定性确定环境规划与管理目标定性是指用定性的方式描述目标,无明确数量化的要求,只是用概要的语言描述对于环境质量的要求。(3)半定量确定环境规划目标半定量是指介于定性与定量确定之间的方式,综合定量定性确定的优点,回避两者的弱点。19、环境评价的内容:包括自然环境评价、经济和社会评价、污染评价。P9520、环境预测的主要内容:(1)社会和经济发展预测;(2)环境容量和资源预测;(3)环境污染预测;(4)社会和经济损失预测;(5)环境治理和投资预测;(6)生态环境预测。21、环境功能区划与管理的目的:(1)确定具体的环境目标;(2)合理布局;(3)落实环境目标;(4)科学使用环境投资,使治理方案有效实施得到保证;(5)可使各种法律制度得到正确实施。22、环境功能区划与管理的内容:(1)在所研究的范围内,根据各环境要素的组成、自净能力等条件,合理确定使用功能的不同类型区,确定界面、设立监测控制点位。(2)在所研究范围的层次上,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以功能区为单位,提出生活和生产布局以及相应的环境目标与环境标准的建议。(3)在各功能区内,根据其在生活和生产布局中的分工职能以及所承担的相应的环境负荷,设计出污染物流和环境信息流。(4)建立环境信息库,以便将生产、生活和环境信息进行实时处理,及时掌握环境状况及其发展趋势,并通过反馈作出合理的控制决策。23、环境规划管理方案的开发设计阶段:(1)分析调查评价结果;(2)分析预测的结果;(3)详细列出环境规划总目标和各项分目标以明确现实环境与环境目标的差距;(4)制定环境发展战略和主要任务;(5)制定环境规划的措施和对策。24、环境规划管理的决策过程对规划方案的要求:(1)编制的环境规划管理方案要具有弹性;(2)编制的方案要具有应用导向性;(3)编制的环境规划管理方案要具有衔接性与延续性;(4)编制的环境规划要具有时序性和阶段性;(5)环境规划管理方案编制的始终要体现民主性。25、环境预测工作的展开需包括哪几个主要步骤:环境预测工作的展开需包括确定预测目标、收集整理有关资料、选择预测方法、建立预测模型、评价预测模型、利用模型进行预测、分析预测结果等7个主要步骤。26、用系统动力学解决问题时系统分析主要内容:包括调查收集有关系统的情况与统计数据;了解用户提出的要求,目的与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分析系统的基本问题与主要问题,基本矛盾与主要矛盾,变量与主要变量;初步划定系统的界限,并确定内生变量、外生变量,输入量;确定系统行为的参考模式等。27、构成一个确定型决策问题必须具备条件:一是存在一个明确的决策目标;二是存在一个明确的自然状态;三是存在可供决策者选择的多个行动方案;四是可求得各方案在确定状态下的损益值。28、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有哪些:(1)基于决策矩阵的多属性决策;(2)层次分析法;(3)DEA方法;(4)目标规划。29、层次分析法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1)明确问题,建立目标、备选方案等要素构成的层次分析结构模型;(2)对同属有一级的要素以上一级的要素为准则进行两两比较,根据评价尺度确定其相对重要度,据此建立判断矩阵;(3)计算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以确定各要素的相对重要度;(4)最后通过综合重要度的计算,对各种方案要素进行排序,从而为决策提供依据。30、影响水环境容量的因素:(1)水体特征;(2)污染物特性;(3)水质目标;(4)排污方式;31、水环境容量的计算:通常情况下需根据水环境自身特点进行概化,如对较小的河流或者研究范围较大、流程较长的大河,允许不考虑混合过程或设定混合距离,可按一维问题处理,在河系和排污口概化基础上计算。对于计算范围较短的大江大河,需考虑其混合过程时,应按二维概化条件计算。32、水环境规划的技术措施有哪些:(1)控制与削减污染物排放量;(2)对污染排放进行时空动态调整;(3)提高水体净化能力;(4)控制水体内源污染。33、控制与削减污染物排放量有哪些措施:(1)调整产业结构与规模;(2)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污染强度;(3)建设市政污水处理与回用工程;(4)发展污水生态处理工程。34、微生物处理污染物质好处:利用微生物的代谢作用使污染物质降解是生物处理法的本质,此方法对废水净化能力强、费用低廉、运行可靠性好,是城市污水处理的主要手段。35、区域大气环境规划的主要内容:(1)大气环境现状调查及预测;(2)划分环境功能区;(3)确定大气环境质量目标;(4)选择规划方法,建立规划模型;(5)确定优选方案;(6)规划方案的实施。36、环境规划中进行功能区的划分目的:(1)为了合理布局;(2)为了确定具体的环境目标;(3)为了便于目标的管理和执行。37、大气环境质量标准作用:(1)评价环境质量;(2)作为制定区域内不同地区污染物排放标准和各行业污染物排放控制指标的量;(3)分级、分区、分期管理大气环境的水准,即同一区域内各个地区根据当地具体条件在不同时期执行不同级别的标准;(4)便于因地制宜地制定综合防治污染的规划。38、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量的技术与方法:(1)实现区域大气污染集中控制,降低污染物排放量;(2)加强区域大气污染源治理,降低污染物排放;(3)发展生物净化技术。39、实现区域大气污染集中控制,降低污染物排放量内容:(1)集中供热;(2)普及型煤;(3)煤气化。40、加强区域大气污染源治理,降低污染物排放内容:(1)烟尘治理技术;(2)二氧化硫治理技术;(3)氮氧化物治理技术;从燃烧装置排出的氮氧化物主要以NO形式存在。(4)其他有害气体治理技术。41、固体废物管理规划的技术路线六步骤:(1)现状调查;(2)趋势预测;(3)目标和指标设置;(4)规划方案形成与优化;(5)规划方案确定;(6)方案实施与后续管理。42、常用的生活垃圾处理处置技术:包括卫生填埋、焚烧与堆肥。43、城市环境质量管理的内容:大气环境管理、水环境管理、声学环境管理和固体废弃物环境管理。44、乡镇环境规划的编制程序大体上分为三个阶段:准备阶段、编制阶段和报批阶段。P31245、一个完整的环境信息系统主要由4部分构成:计算机硬件系统、计算机软件系统、环境数据、系统应用人员和组织机构。第四章论述1、区域复合生态系统的调控途径:(1)生态关系的建立与协调就是采用生态工程的方法,模拟生态组织关系,研制、开发生态技术、生态工艺、生态产业、生态城市设计,规划和调控复合生态系统中各部门的组合、各行业的比例、各要素的布局、各种生产的工艺、各种资源的开发等,形成协调共生的系统结构,发挥高效的整体功能。(2)生态意识的普及与提高。区域复合生态系统的建设与完整,最终要靠人来完成,而人的行为又受其观念的支配和引导。因此,应在广大公众中普及和提高生态意识(包括环境意识、资源意识、可持续意识等),使人们自觉地采取适度消费的生活模式,主动地选择保护环境的绿色产品,自愿地进行清洁生产,最终克服生活、经营、生产、决策和管理中的短期性、片面性,从而提高区域复合生态系统的持续发展能力。(3)制定促进复合生态系统发展的生态政策。区域内的各个部门、各行业、各地区都应制定各自的符合生态规律的战略目标、战略步骤等,并确定优先发展领域,制定一系列的鼓励政策,促进区域生态复合系统走上生态化发展道路。(4)采用先进的管理手段。先进的人工智能和计算机的应用,为解决复合系统内的各种复杂的问题创造了条件,集数据存储、分析及辅助决策于一身的决策支持系统,可极大地提高决策的灵敏性、科学性。(5)区域间的交流与合作。一个区域只注重自身的繁荣,掠夺外界资源或将污染转嫁于其他地区,都与生态学中的整体的观念相违背。因为区域间相互作用与联系又组成了更高一级的复合生态系统,所以区域间应加强合作,建立公平的伙伴关系,技术与资源共享,形成互惠共生的网络系统,谋求更大范围系统的共同发展与繁荣。2、对一个具体的水环境规划与管理目标而言,应该遵循以下要求:(1)具有一般规划目标的共性目标必须科学、全面,必须有时间上的限制与空间上的约束,要反映水环境系统现状与管理要求,同时,也要反映规划专家与专业人员的经验认知。(2)与涉水社会经济活动相协调水环境规划与管理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促进社会经济系统与水环境之间的和谐,保障社会经济与水环境系统的协调发展。目标制定中,应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冲突与矛盾。(3)保证可操作性充分考虑对水环境系统的经济投入,考虑现行的水环境改善与生态修复技术现状,与现行水政、水环境管理体制、政策法规相融。(4)满足先进性与前瞻性的要求反映当前水环境综合管理与生态系统一体化管理的思路,考虑当前先进水质改善、水生态修复技术的可借鉴性,引入先进理念。3、区域大气环境规划纳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疏通与政府计划部门的联系、争取政府计划部门领导的支持。区域大气环境规划与其他各种形式的规划一样,是一项政府行为。大气环境规划要与区域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同步进行,采取相同的程序,并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同时批准下达。(2)区域工业污染防治是做好区域大气污染控制的重点。因而环保部门要密切与工业部门联系,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在区域工业规划与建设中,严格遵循区域大气环境规划或者是区域环境综合规划,进行环境与发展的综合决策,确保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3)密切与区域市政建设部门联系,把重大大气污染防治项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