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改版年级上册语文第单元第10课《跟陌生人说话》教学设计_第1页
京改版年级上册语文第单元第10课《跟陌生人说话》教学设计_第2页
京改版年级上册语文第单元第10课《跟陌生人说话》教学设计_第3页
京改版年级上册语文第单元第10课《跟陌生人说话》教学设计_第4页
京改版年级上册语文第单元第10课《跟陌生人说话》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京改版年级上册语文第单元第10课《跟陌生人说话》教学设计

第一篇:京改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第10课《跟陌生人说话》教学设计《跟陌生人说话》教学设计丰台一中王淼一、教学目标:(一)能力目标1、通过圈画原文中的关键词,学习概括课文的方法。2、通过对比材料的异同,学习本文多角度选择材料的特点。(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理解作者倡导的,与人交往时人们应相互信任、真诚相待的情感。(三)知识积累4、掌握(学会)词语。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通过圈画原文中的关键词,学习概括课文的方法。难点:理解作者所倡导的与人交往时人们应相互信任、真诚相待的情感。三、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品读法。四、教学课时:1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2分钟)生活中,我们会经常听到这样一句善意的忠告——不要跟陌生人说话。这句话让我们时时睁大警惕的双眼,时刻保持戒备的心态。因为由于跟陌生人说话而引发的矛盾、纠纷乃至悲剧,时有发生。正是因此,不要跟陌生人说话也就自然成为了大家公认的处世哲学。作家刘心武为何要与现实背道而驰呢?就让我们走进作品,去一探究竟。(二)认读课文,感知文章情感基调。(8分钟)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读后提问:请你用一个词语或一句话说出你读完文章的感受。(我从文中读出了------)预设:感动、幸福、温馨、母亲嘴上不设防、母亲的善良与热情、以诚相待、好人有好报。(三)快读课文,概括事件。(15分钟)作者用了大量笔墨记叙了母亲和陌生人说话,共记叙了几件事?分别在第几段?1(第2段,第4—5段,第6段)请概括这三件事。过渡:概括要全面,概括时得有什么?人物和事件,时间、地点有时也需要指出。这些要素的语言来源我们去哪找呢?尽量从原文中选取可用的词语。原文中实在没有,再自己想词语。过渡:现在以第二段为例,请同学们看投影,我们一起画出对你的概括有帮助的词或句子。谁?在哪?跟谁?干嘛?到什么程度?过渡:说出刚才所画的句子。以前老师说过概括的标准,除了内容要全面之外,语言要简洁,让不读课文的人看到你的概括知道课文在写什么。老师和学生一起说一遍,说完后让一名同学再重新说一遍。(1)在往返四川的火车上,母亲与陌生人言谈极欢。(板书)预设:“絮絮”畅所欲言,“言谈极欢”也有畅所欲言的意思。过渡:请同学们依照此方法,概括其他两件事。(2)在去张家口的火车上,(母亲与抢劫犯攀谈并给他们抹药),母亲用真心(真诚)打动了两个抢劫犯;母亲的善意感动了两个抢劫犯。(板书)(3)在我家附近,母亲认修鞋匠做干儿子。(板书)总结概括要求:内容全面、语言简洁。(板书:全面、简洁)(四)比较材料(10分钟)过渡:文章第二段和第四五段都写母亲喜欢在火车上和陌生人说话,内容上是重复的,只写一个就行了。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对象不同(妇女、大学毕业生、抢劫犯),内容不同(第一件事中把我们家的事情都告诉人家,家里人叫什么在哪上学,连屋子后面有几颗枣树也告诉对方;第二件事中母亲并没有把家里的事情、住址什么的告诉抢劫犯,这说明母亲与陌生人说话是有分寸的,而这种分寸依靠的是母亲丰富的社会经验),结果不同(引起共鸣,感动犯人)(五)主题探究,情感升华(15分钟)过渡:这篇文章写的是谁跟陌生人说话?(母亲)既然是写母亲与陌生人说话,文章的题目为什么不加上主语,变成“母亲与陌生人说话”呢?(不仅写了母亲与陌生人说话,还写了我对于母亲跟陌生人说话的态度转变。)梳理态度转变:急得踢母亲鞋帮——忙用脚碰母亲鞋帮——感谢母亲给我找了个干哥—2—想跟陌生人说话。预设:以上三点的态度,这些仍然是落实在母亲与陌生人说话时我的态度上,并没有触动作者的心灵,我仍然不会主动跟陌生人说话,还有一个质的飞跃,(我想跟陌生人说话)在哪呢呢?最后一句,读最后一句话。结尾一句是什么意思?(在母亲的感召下,在这一瞬间,我将放弃父亲的训诫,以真诚和友善同一对陌生盲人歌手沟通、交流。)文章写母亲与陌生人说话,写我在母亲的感召下态度的变化,最终这篇文章作者想要表达什么心声?(希望人与人之间相互沟通,相互信任、真诚相待。倡导人们勇于跟陌生人说话。)同学们能不能给题目再加一个字,体现作者的倡导和呼唤?(请)(六)联系实际,问题探究(5分钟)过渡:作者呼唤人与人真诚相待,倡导我们跟陌生人说话,那么在实际生活中,我们无原则地,随便跟陌生人说话行不行?设置情境:如果有外地打工的人在校门口,背个大包问你新华街七里怎么走?你跟不跟他说?(对自己的利益不受影响吧,能帮助别人可以帮助他。)明确:主动跟陌生人说话,理论上是对的,但我们还是未成年人,接触社会时应有的警惕还是需要的。并且我想,文中作者的母亲在跟陌生人说话时也不是没原则地傻说,也是见到什么人说什么话。对于未成年人来讲,社会上应有的警觉还是需要的,我们对未成年人要有保护。补充:让我们在《深深的海洋》中,深情朗读课文最后两段,再次体会作者所倡导的超越功利防守的甜蜜瞬间!(六)作业:续写作者和盲人歌手的对话内容,不少于200字。(七)板书十、跟陌生人说话1、在往返四川的火车上,母亲与陌生人言谈极欢。2、在去张家口的火车上,母亲用善举感动了两个抢劫犯.3、在我家附近,母亲认修鞋匠做干儿子。概括要求:内容全面、语言简洁3功利:过于追求利益(自我防范、保护)在语境中理解词语的含义。超越:胜过防守:教学反思:拿到一篇文章(文本)自己解读,认为这篇文章的教学价值,主要有三点:第一,概括事件能力的培养;第二,材料异同的比较;第三,课题没有主语。这三点就是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是理解文章的最后一句话。有了这些思考之后,进行教学设计。共记叙了几件事?分别在第几段?带着学生概括第一件事。然后,让学生依照此方法,概括其他两件事。带着概括的步骤:先提出概括的要求,内容要全面,“概括时得有什么?”将这些要素落实到文本中,在文中勾画词句。让学生将这些内容连起来,这就是对内容全面的强化。在这个基础上再提出语言简洁的要求,整理刚才概括的句子。通过这个学习过程,让学生知道如何概括事件。课题为什么没有的主语?这个问题带着学生一同探究解决并不难,所以把这个教学重点的落实,作为解决教学难点——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的一个台阶。这篇文章写的是谁跟陌生人说话?文章的题目为什么不加上主语,变成“母亲与陌生人说话”呢?是因为,文章不仅写了母亲与陌生人说话,还写了我对于母亲跟陌生人说话的态度转变。引导学生梳理“我”对母亲跟陌生人说话的态度转变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急得踢母亲鞋帮——忙用脚碰母亲鞋帮——感谢母亲给我找了个干哥——想跟陌生人说话。而作者想跟陌生人说话是通过文中最后一句话传递出来的,这就自然拽到对文章最后一句话的理解上,解决了教学难点。以上两处教学环节的设计,第一处概括事件重在方法指导,让学生通过过程体验学习概括事件的方法。第二处主题探究重在给学生搭设台阶、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能力,怎样教会学生学习,我们也一直在思考。语文学科也在追求一种,给学生一种方法,训练强化这种方法。通过量的积累产生质的变化,最终形成能力。例如,学生拿到一篇文章,初读后说出阅读感受,已经成为阅读的一个4固定环节。我让学生梳理行文思路,学生自然会速度文章,用已学到的几种方法,进行梳理。今天学的概括事件的方法,我还会进行强化训练,学生概括事件时,自然想到内容全面,动笔到文本中画相关信息,组成句子;再想到语言简洁,进行整理概括。总之,一句话,今天的教是了明天的不教。

第二篇: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三单元10《跟陌生人说话》北京课改版跟陌生人说话课文精讲〖主干知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训诫()履行()给予()尴尬()()剜出()秽气()俨然()恪守()不慎()询问()抢劫()冻疮()骚动()2、给下列形似字组词。街_____抿_____揣_____弛_____衔_____泯_____惴_____驰_____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①但是母亲在不要跟陌生人说话这一条上却并不能率先履行。率先:履行:②而母亲也就把他带到我家,俨然亲子相待。俨然:③感谢母亲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丰盈的乐趣。丰盈:④却仍恪守着父亲那不要跟陌生人说话的遗训。恪守:4、文学常识填空。《跟陌生人说话》一文作者是_____,著名作家,他的代表性作品有短篇小说集_____,中篇小说集《如意》,长篇小说_____等。5、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母亲和陌生人说话的三个故事。〖点击思维〗1、注意“给”是多音字,此处不读“gěi”;“秽”的声调应该标在“i”的上面;“恪”不要误读成“gé”。2、要根据不同偏旁所暗含的意思来识记形似字,如:“揣”与动作有关,而“惴”则多表示一种心理。3、有些词语的的含义不止一个,要结合具体语句理解。如“俨然”有三个意思:一是指庄严,二是指齐整,三是形容很像。你认为此处是哪个意思呢?4、刘心武于1977年发表了《班主任》,荣获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有机会找来读一读吧。5、在通读全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从地点、人物、事件三方面加以概括。【规律方法】〖理清结构〗喜欢和陌生人说话和陌生人说话故事母亲的感召〖语言特色〗本文语言朴素、平实,娓娓道来,如话家常。如文中第二段写道:“我听母亲把有几个子女都怎么个情况,包括我在什么学校上学什么的都说给人家听,急得只用脚尖轻轻踢母亲的鞋帮。母亲却浑然不觉,乐乐呵呵一路跟人家聊下去”,读来如同在和作者面对面地聊天一样亲切自然。同时,这朴素的语言又与人物性格、与整个故事相得益彰。“那小伙子先是要把手缩回去,但母亲的慈祥与固执,使他乖乖地承受了那药膏,一只手抹完了,又抹了另一只”,这些细腻的描写,不但暗示了两个小伙子的身份,还写出了他们在母亲的善良面前复杂的心理状态,从而更突出了母亲善良、热情、与人交往毫不设防的性格特点。〖把握重点〗一、文章中心在这篇课文中,刘心武为我们讲述了他善良的母亲一生最喜欢和陌生人说话的故事,表达了对超越功利,互相信任,真诚相待的人际关系的呼唤。二、选材典型母亲一生中和陌生人说话的材料有很多,但文中只选取了三个最具代表性的材料组织成篇。这三个材料中,母亲跟陌生人说话对象、时间、场合等虽然不同,但都表现了母亲善良、热情,与人交往毫不设防的性格特点。文章起笔,先写父亲对子女的嘱咐:不要跟陌生人说话。然后笔锋一转,写母亲一向对父亲给予子女的嘱咐随声附和,偏偏在这一条上却不能率先履行,相反,跟陌生人说话,尤其是在火车上,自然领起下文。接下来写了母亲和陌生人说话的三个故事。第一个故事,在往返四川的火车上,母亲和陌生人言谈极欢。之后的一段议论性文字,点出了母亲嘴上不设防的原因,强调了母亲总以善意揣测别人,哪怕是对旅途中的陌生人,也总报以万分的友善。第二个故事,在去张家口的火车上,母亲的善意感动了两个抢劫犯。作者在叙述这个故事时,真切地描绘了母亲的种种善意之举;对两个抢劫犯,行文中也有多处细腻的描写。第三个故事,在我家附近,母亲认了个修鞋师傅做干儿子。前两个故事都发生在火车上,第三个故事则发生在我家附近。母亲和一个陌生的修鞋师傅由一个古旧顶针谈起,越谈越投契,到了最后,那丧母的修鞋师傅认了我母亲作干妈。〖攻克难点〗理解文章后半部分父母谢世后我的情感变化是本文的学习难点。课文第八段至结尾,写在母亲的感召下,我迎来了生命中一个超越功利防守的瞬间。作者说虽然母亲和陌生人说话的情景时时浮现在心中,也时时涌起温馨的感受。但“我”仍恪守父亲生前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的训诫„„那天,“我”在地铁通道里遇到一对盲人歌者。那熟悉的歌词唤起了我内心的忧郁和感动。当我要给他们钱时,听到的却是:“先生,跟我们说句话吧。我们需要有人说话,比钱更需要啊!”“先生,随便跟我们说句什么吧!”盲人歌者的话,表达了他们渴望与人沟通、平等相处的心愿。这时,“我”的感情再难以自持„„作者写道:我“心里涌出层层温热的波浪,每个浪尖上仿佛都是母亲慈蔼的面容„„母亲的血脉跳动在我喉咙里,我意识到,生命中一个超越功利防守的甜蜜瞬间已经来临„„”在母亲的感召下,在这一瞬间,我将放弃父亲的训诫,以真诚和友善同一对陌生的盲人歌者沟通、交流。〖质询疑点〗“我”对母亲跟陌生人说话的态度前后有怎样的变化?文中表现“我”对母亲跟陌生人说话的态度的语句有很多,如“我听母亲把有几个子女都怎么个情况,包括我在什么学校上学什么的都说给人家听,急得直用脚尖轻轻踢母亲的鞋帮”,“虽说医学院的毕业生品质可靠,你也犯不上连我们家窗外有几棵什么树也形容给人家听呀”,“跟那位干老哥相处久了,体味到一派人间淳朴的真情,也就都感谢母亲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丰盈的乐趣”以及文章的结尾部分等等。“我”对母亲与陌生人说话,经历了由不理解到理解,再到体会到一种温馨直至要效仿母亲的变化过程。〖主干知识〗1、jièlǚjǐgāngàwānhuìyǎnkèshènxúnjiéchuāngsāo2、街大街抿抿嘴揣揣着弛松弛衔衔接泯泯灭惴惴惴不安驰奔驰3、①率先:带头,首先。履行:实践自己答应的或应该做的事。②俨然:形容很像。③丰盈:这里是丰富的意思。④恪守:严格遵守。4、刘心武《班主任》《钟鼓楼》5、一是在往返四川的火车上和陌生人言谈极欢,二是在去张家口的火车上以善意感动了两个抢劫犯,三是在我家附近认了个修鞋师傅做干儿子。

第三篇:《海燕戒》教学设计京改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4课北京市西罗园学校李彦辉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和课堂学习研究的理论,从学生出发,以学生为本,运用变易理论,进行教学设计和授课。二、教学背景分析大部分学生对寓言故事都很有兴趣,并且读过一些寓言,对寓言故事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是对寓言的特点把握不准,对寓意的揭示方式认识模糊,对寓意的理解欠全面和深刻,尤其是学生在创作寓言故事时,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所写的寓言故事没有寓意或寓意不恰当,故事内容的取舍剪裁详略安排不妥当等。学生对寓言故事早有接触,刚学过刘征的寓言诗《木偶探海记》,并且《海燕戒》这首寓言诗内容浅显易懂,寓意明确,学生理解起来难度不大,所以这节课定位是读写结合课,难点是学生构思寓言故事,因为如果没有足够的引导和铺垫学生很难展开想象、打开思路,也不太会根据寓意对故事内容进行取舍剪裁。三.本课教学目标1、了解寓言的特点。2、学习《海燕戒》,深刻体会寓意。3、模仿课文,展开联想、想象,构思寓言故事。四.本课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学习《海燕戒》,通过朗读讨论交流,把握寓意。2、改变寓意,改写故事,掌握故事内容(剪裁)和寓意的关系。教学难点:展开联想、想象构思寓言故事五.教学过程【导入】展示海燕视频,要求学生用合适的词语填空,并且用文中的语句描述画面。的海燕,在的大海上,地飞翔。明确:勇敢的海燕怒吼、波涛汹涌的大海高傲、自由自在地飞翔无数海燕冲天起舞,多么豪迈!小海燕跌跌撞撞,一头栽进大浪,再也没有回来。(设计说明:利用海燕搏击大海的视频,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展开想象、带学生走进海燕的世界,导入课文)【理解品味】问题设计之一:联系小海燕的生活背景,这是一只什么样的海燕?明确:生活在动物园,且不必说冲击暴风雨,压根儿就没见过真正的大海,小海燕飞到海面上东摇西摆。——缺乏锻炼问题设计之二:联系小海燕理想的大海,这是一只什么样的海燕?明确:重点词语:定然、镶着宝石的金笼、吃什么有什么,只要把嘴张开,消遣、隔、懂得、可不打算、等——住、吃、玩、乐——贪图享受问题设计之三:小海燕最后的结局是什么?造成这种结局的原因及最主要原因是什么?明确:结局:不听劝告、葬身大海原因:缺乏锻炼贪图享受问题设计之三:联系文中的点题句,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明确:找出揭示寓意的语句:“不要以为海燕的子孙一定是海燕,只有海燕的翎毛并不能驾驭大海”引导理解:海燕的哪些子孙不能驾驭大海不是海燕?缺乏锻炼贪图享受的海燕子孙引伸道理:不要贪图享受,在锻炼中成才。

第四篇: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第七单元教材分析“第七组”教材单元主题是“正确看待问题,善于思考”。分别由25课《玲玲的画》、26课《蜜蜂引路》、27课《寓言两则》、28课《丑小鸭》和《语文园地七》组成。单元导语是这样写的:生活中有些事真有意思!要是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要是肯动脑筋,看来不可能办成的事也能办成。碰到问题,我们要认真想想,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做个善于思考的好孩子。《玲玲的画》玲玲这孩子不小心把画弄脏了,经过爸爸的修改,弄脏的地方变成了一只小花狗。《蜜蜂引路》列宁“山重水复疑无路,唯有蜜蜂把路引”。《寓言两则》“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是两篇经典寓言。种田人的急于求成、守株人的侥幸心理如此可笑。童话大师安徒生的《丑小鸭》温暖了一代又一代的孩童纯真的心田。整组教材,除《寓言两则》外,其余文本都印证了“塞翁失马,焉之祸福”的古训。实验教师在整体把握这组教材的前提下,在具体教学时,同样要请大家注意不要拔高人文要求。“人文”是潜移默化的、长远的、隐性的东西。“人文”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历经变迁,有着鲜明的时代气息。那么,语文课中的人文因素,怎样才能形成于学生的素养结构中去呢?最经常、最有效的方法是读──读着读着体会到了;读着读着感悟到了;读着读着共鸣到了„„读能激起学生热爱世界先进文化,理解世界人民共同的美好情感;读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逐步提升文化品位。“读中自有真情感,读中自有真性情,读中自有真人文。”25、玲玲的画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教学目标1、会认本课8个生字和带生字的新词,会写9个字。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3、懂得生活中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教学重难点1、认识本课生字,感悟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2、把握玲玲的情感变化,体会爸爸含有深意的那句话。课时安排2课时。课前准备①生字教学及课文片断的课件,生字、生词的卡片。②准备一些铃兰花、野蔷薇花的图片课前自学1、自学方法1)读。读课文3-5次;拼读生字栏里的生字1-3次,标出自然段的序号。2)记。在课文中,给本课生字注音;划出带生字的新词,读一读,记一记。3)问。问一问自己,读懂了什么;并在不懂得地方打上“?”号。2、自学作业1)我会填上合适的词________地哭____________地看___________地笑________地说____________地想___________地摸2)背一背,写一写好多事民表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认读本课生字,会写:玲、狗、糟、楼。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1、今天,老师又要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她叫玲玲,她在生活中遇到了不高兴的事,我们来看看,她是怎么处理的呢?请同学门打开课本116页,板书课题《玲玲的画》2、齐读课题,学习生字“玲”。二、自主学习,读文识字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标一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2、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本课的生字、词语,读准字音。3、合作学习(1)同桌合作学习文下带拼音的生字,互读、互听、互纠。(2)尝试让学生当老师,主持学习生字。(3)全班交流。4、自学检测多种形式认读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词义,选自己喜欢的两个词说一句话。三、整体感知,初步了解1、小组内读课文,互评互纠正,推荐一位组员。读后在小组中互相交流: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2、推荐的组员再次读课文,纠正读音。1)交流: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2)教师引导事情的三要素:起因、经过、结果。3、全班同学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4、设疑:一件坏事怎么变成了好事,其中的奥妙是什么呢?我们第二节课学习。四、观察发现,指导书写1、让学生先自己观察“玲、狗、糟、楼”在小楷格中的位置,然后在小组中进行交流。2、书写“玲、狗、糟、楼”。引导学生发现:左右结构,左窄右宽。“玲”字右边是“令”,不是“今”。反犬旁的第二笔不容易写好,指导写“狗”字时要注意示范。“糟”字右边的“曹”字学生没写过,是难点,需作细致的指导,特别是笔顺,引导学生认真书空、反复临写。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同样是“米”,在“糟”字中捺变成了点,在“楼”字中捺却没变。3、学生练写。4、把学生写的生字、词在多媒体上展示,并引导学生评一评。五、板书设计玲玲的画坏事变好事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认读本课生字,会写:脑、筋、肯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悟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3、懂得生活中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一、游戏激趣,复习字词游戏“大转盘”(转盘上写着生字新词,教师转动转盘,学生开火车读。)二、自主学习,朗读感悟1、自学提示:玲玲弄脏的画怎么会得一等奖?学生自由读课文,用横线画出有关句子。2、交流并随机进行朗读指导。1)爸爸仔细地看了看,说:“别哭,孩子。在这儿画点儿什么,不是很好吗?”在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快来和大家交流吧!2)玲玲想了想,„„小花狗懒洋洋地趴在楼梯上。玲玲满意地笑了。玲玲想了想,她会想什么?她为什么要画小花狗?而不是其它东西?“玲玲满意地笑了”说明什么?如果是你,你会想些什么?(原来空空荡荡的楼梯,现在增加了活生生的小生命,变得那样有生气,玲玲能不满意吗?)3)爸爸看了,高兴地说:“看到了吧,„„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这里的坏事指什么?好事呢?你找到坏事变好事的秘诀了吗?(随学生回答完成板书——肯动脑筋)(指导目标:爸爸的话要读得亲切一些,问句要读出询问的语气;玲玲的话要读出天真的、幼稚的语气,在朗读中体会玲玲情感的变化——满意、着急和战胜困难后的喜悦。)3、在小组、班级中进行读书评比擂台赛,比一比谁是我们班的金嗓子?然后学生进行评议:谁读的好?好在哪里?还有什么不足?4、分角色朗读课文,深化理解。三、训练表达,渗透思想玲玲在生活中遇到了不高兴的事,在爸爸的指点下,她动脑筋,将坏事变成了好事。在同学们的生活中,遇到过这样的事吗?(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地、充分地说)。四、观察发现,指导书写1、让学生先自己观察“脑、筋、肯”在小楷格中的位置,然后在小组中进行交流。2、书写“脑、筋、肯”。同样是“月”,在“脑”字中瘦而长,在“筋”字中要写得瘦而短,在“肯”字中又把撇变成了竖。3、学生练写,教师巡视五、课后自学a、日积月累:把课后练习“读读抄抄”中的句子抄下来,读一读,背一背b、阅读课外书中“动脑筋,坏事变好事”的事,并与同学进行交流。(如:《花的学校》中的《爱动脑筋的岳柱》六、板书设计25玲玲的画坏事变好事肯动脑筋26、蜜蜂引路教材分析:本文是以“找”字为线索,讲了列宁利用蜜蜂做向导,找到养蜂人的故事,表现了列宁有非凡的观察力和判断力。全文共有4个自然段。第1、2自然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列宁亲自去找养蜂人的原因。第3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无数蜜蜂在花丛中飞舞,看似纷乱的蜂群,在列宁的眼中却有清晰的规律:“那些蜜蜂采了蜜就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那一定是养蜂人的所在。只要肯动脑筋,许多好像不可能的事情也能办成。第4自然段讲了列宁找到了养蜂人。通过本文的学习,培养学生懂得遇到问题要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思考事物间的关系,这样才能找到解决的办法。教学目标:1、会认6个生字,会写9个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区别“常常”和“往常”的意思。3、能领会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教学重难点:1.学会本课8个生字和由这些字组成的词。2.知道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初步懂得遇到疑难的事情只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就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课时安排:2课时课前准备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课前预习1、自学方法1)读。读课文3-5次;拼读生字栏里的生字1-3次,标出自然段的序号。2)记。在课文中,给本课生字注音;划出带生字的新词,读一读,记一记。3)问。问一问自己,读懂了什么;并在不懂得地方打上“?”号。2、自学作业1)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语。—()小山—()房子一()火车一()草地—()园子一()蜜蜂一()飞机一()绢2)根据课文内容填一填。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里有许多()。他仔细(),只见那些()采了蜜,就飞进附近的—个()里,()旁边有一所小()。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感知全文,学习第一到三自然段。2、认读本课生字,会写:“蜂、引”等字,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一、谈话激趣,设疑导课1、板书:蜜蜂。范写蜂字,你还知道什么蜂?2、板书:引路。引路什么意思?引是生字,范写。给“引”找朋友。3、设疑:蜜蜂给谁引路?蜜蜂真的会给人们引路吗?二、自主学习,读文识字1、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2、自学检测:认读:常常、往常、惊讶、谈天、附近、敲门、列宁注意:字音难点是“斯、谈”。组词:给“谈、列”找朋友。指名分节读课文。重点读好第一节。3、蜜蜂给谁带路呢?出示列宁的雕塑。介绍列宁的身份及当时的时代背景。列宁是伟大的领袖,出生在俄国。他是个精力充沛的人,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有时甚至一天工作二十几个小时,由于革命工作的艰苦、繁忙,他的病情非常严重。1922年,在医生的强烈要求下,列宁到莫斯科郊外的小村去疗养。病中的列宁仍然坚持读书看报的习惯,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这篇课文就是写他在疗养期间找养蜂人谈天,向养蜂人学习的事情。三、学习课文重点段第三段。1、自学提示:蜜蜂是怎样引路的?默读第三段,想想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1)小组交流,完成贴画。指名交流,在黑板上贴画。2)看图连起来说说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2、怎样找到养蜂人?1)读第三段,想列宁所想,看看你能读懂什么?2)交流。可以从列宁的观察和思考上做进一步的引导。如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他想:跟着蜜蜂一定能找到养蜂人。他仔细观察,只见那些蜜蜂采了蜜就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心里想:蜜蜂飞进园子,房子一定就在这园子附近。当他发现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心里想:房子里住的一定是养蜂的人。3、列宁的观察和思考的对不对呢?读句子证明。哪个词语说明列宁想的和看到的是完全一样的?(果然)给果然换个词语?(果真、真的)4、朗读背诵这段话,练习排列句子的顺序。5、讨论:你觉得列宁是个怎样的人?善于发现,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6、过渡:养蜂人和列宁的会面又是怎样一个有趣的场景呢?下节课再学。四、写字指导重点指导“蜂、敲、派”。特别是“敲、派”的右边写法。“谈”强调一个字中不能有两个捺笔。五、板书:蜜蜂引路(板画、贴图)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认读本课生字,听写:蜜蜂、引路、派人、谈天、附近、敲门、惊讶、列宁2、学习课文第四段,总结全文。3、想象说话训练。一、复习导入1、选词填空:常常往常列宁()请养蜂的人来谈天。()派去找他的人不在,列宁只好亲自去找。2、给这两个词语分别找一个近义词,代进去读读看。(经常、平常)3、你能用其中的一个词语说一句话吗?4、列宁又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齐读第三段。二、学习第四段过渡:在蜜蜂的指引下,列宁找到了养蜂的人。1、养蜂的人看见列宁会怎么想?指名读第四段。2、图文结合,说说图上谁是列宁,谁是养蜂的人?从表情看,养蜂人怎么想?3、那他们会怎么说呢?用浪线划出他们的对话语言。同桌互读对话——指名表演读——评读:养蜂人为什么感到惊讶?(伟大领袖来看普通养蜂人;不知道他的家也来了)——师生分角色读。4、结合理解“向导”,蜜蜂真的能当向导吗?列宁靠什么找到养蜂人的?5、总结:对了,列宁是靠动脑筋,想办法,仔细观察,利用蜜蜂采蜜后要飞回蜂窝的特点,找到养蜂人的家。这就告诉我们小朋友要是碰到困难,只要开动脑筋,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6、养蜂人听了列宁的话后,会怎么说怎么做?续编故事。三、总结全文,升华主题1、带着对列宁的敬畏齐读全文。2、齐读全文。总结全文。从疗养并没有使病情转好。1924年,在病魔无情地折磨下,列宁离开了他深爱的土地和人民。但是,他的精神却在人民心中永存。他的名言却在人民口中传诵。3、交流列宁的名言。深情地朗读。四、课后自学1、摘录列宁的名言数条进行积累2、把续编的故事写下来。五、板书:蜜蜂引路常常(经常)往常(平常)续编故事:怎么说?怎么做?27、寓言两则教材分析:读罢寓言两则,感悟出几个“好”,几个“真”。“好”焦急──禾苗长得太慢;“好”办法──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好”辛苦──从中午一直拔到太阳落山,弄得筋疲力尽;“好”结果──力气总算没白费──禾苗都枯死了;“好”愚蠢──不顾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真”痛苦──种田太无味、干活太劳累;“真”耐心──日出桩边等,日落茫然归;“真”伤悲──野兔没再来,农田尽荒废;“真”愚蠢──死守旧经验,丝毫不知变。“揠苗助长”、“守株待兔”都是古人做的蠢事,但这样的事今天仍然存在。违反规律,急于求成,这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不是普遍存在着吗?不努力做事,心存侥幸,这样的人在我们的生活中不也普遍存在着吗?因此本文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我们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不妨结合现实生活进行感悟。教学目标:1、会认“愚”等10个生字,会写“守”等9个字。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这两个寓言故事。3、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寓意,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教学重难点:体会寓意课时安排:2课时课前准备:生字、词卡片多媒体课件收集寓言故事课前自学:1、自学方法:1)读。读课文3-5次;拼读生字栏里的生字1-3次,标出自然段的序号。2)记。在课文中,给本课生字注音;划出带生字的新词,读一读,记一记。3)问。问一问自己,读懂了什么;并在不懂得地方打上“?”号。2、自学作业:1)读一读,给带生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碰撞(zhuàngzhuāng)树桩(zhuāngzhuàng)2)读读比比,然后组成词语拔——()兔——()喘——()拨——()免——()端——()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认读本课生字、新词,会写:焦、算、费、望、此、丢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悟“好”一、导入新课1、寓言两则就是两则寓言。查字典,“寓”就是寄托。寓言就是用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或教训。这个道理或教训就是这则寓言的寓意。2、两则寓言讲的是什么故事?这两个故事的寓意到底是什么呢?二、自学检测1、带着这些问题读课文。2、检查识字:焦急喘气一大截“焦急”的近义词是“着急”。“一大截”用手比划帮助理解。朗读难点句子:野兔窜出树林,撞死在树桩上。从此,他丢下锄头,整天在树桩旁等着来撞树的野兔。积累词语:古时候、巴望、转来转去、办法、急忙、一直、落山、筋疲力尽、力气、野兔、忽然、又肥又大每天整天3、指名分读两则寓言,点出“长”的读法。4、过渡:这两则寓言分别讲的是什么故事呢?又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我们继续读课文。三、学习第一则寓言1、(板书:揠苗助长),这是我们要学的第一则寓言,学生读课题,问:题目是什么意思。“揠”就是“拔”的意思。理解“揠苗助长”的意思。这则寓言讲的是一个什么故事?自由读课文。2、指名分段读,读中理解“巴望、筋疲力尽、忽然、急忙、窜、”。3、自学提示:你觉得这个人怎么样?你是从哪里读懂的?(同桌讨论)(引导学生从这个人想的说的、做的语句体会。)你能把你的理解读出来吗?4、再读这则寓言,它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同桌交流后全班交流。(禾苗生长是有自己的规律的。违反规律,急于求成,不能有好结果的。)5、读到这儿,你想对这个人说什么?6、总结学法:刚才我们是这样学习寓言故事的。理解题意——了解故事——理解内容——认识道理。四、指导书写1、你想提醒大家要注意哪个字的书写?(“焦”、“算”不能少横。“费”、“望”注意上方压缩。“此”、“丢”注意笔顺。)2、根据学生的讨论,进行个别生字的范写。3、学生书写,老师个别辅导。四、诵读全文,复述课文。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认读本课生字词,理解“守株待兔、树桩、乐滋滋、锄头”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不劳动不会有收获,不能靠碰运气过日子。一、复习学习第一则寓言的学法。个别同学说说学习第一则寓言的方法。二、自学第二则寓言1、同桌互学第二则寓言。2、交流:理解题目:守株待兔。通过查字典理解“株”,再说说“守株待兔”的意思。理解“窜、撞”的意思。说说“忽然、急忙”的近义词。3、朗读检查。4、“他”这样做对不对?错在哪里?学生讨论、交流。5、学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什么?学生讨论、交流。6、寓意揭示:做每一件事情都要踏踏实实,通过辛勤的劳动去获得成功。不能对偶然的东西存有侥幸的心理。7、齐读课文。8、学习了课文,你想对种田人说什么?三、拓展练习体会用词语的准确性。课后题。抄一抄。(三个句子去掉带点的词语后,意思和原来的句子不大一样了。第一个句子去掉“好像”一词后,就是肯定禾苗没有长高的意思了,而原句表达的意思是说禾苗实际是在长的,只是由于长得慢,那个人感觉不到禾苗在长。第二个句子去掉“焦急地”以后,那个人在田边怎样地转来转去就不具体了,就不能表达出他非常急切的心情。第三个句子里的“整天”是说种田人一天到晚地等着,可见他十分愚蠢。去掉这个词后,种田人什么时间坐在树桩旁等着就不清楚了)四、写字指导。1、你想提醒大家要注意哪个字的书写?2、根据学生的讨论,进行个别生字的范写。五、语文活动1)说一说你知道的寓言故事的题目。2)你还读过哪些寓言故事?给大家说一说。六、课后自学:读更多的寓言故事,准备开展一次寓言故事会。28、丑小鸭教材分析:这是根据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的《丑小鸭》改写的一篇童话。文中塑造了一个丰满的童话形象:丑小鸭因为长得丑,出世以后就被人看不起,哥哥姐姐咬,公鸡啄,连养鸭的小姑娘也讨厌他,除了鸭妈妈,谁都欺负他。丑小鸭只能离家出走,但仍然摆脱不了小鸟的讥笑,猎狗追赶的厄运。尽管遭遇如此凄凉,但他仍然没有忘记对美好生活的深情向往。最终,可怜的丑小鸭变成了一只美丽的天鹅。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学生才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充分享有自主学习的权利。教师应重引导,少讲解;重指点,少分析;让学生的阅读能力“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得到提升,从而“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教学目标:1、会认14个生字,会写12个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好词佳句。3、懂得要善待他人,互相尊重。教学重难点:1、学习生字、词语。2、体会丑小鸭在极端艰难的境地中顽强生存,不放弃对未来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的精神。课时安排:2课时课前准备:生字、词卡片多媒体课件课前自学:1、自学方法:1)读。读课文3-5次;拼读生字栏里的生字1-3次,标出自然段的序号。2)记。在课文中,给本课生字注音;划出带生字的新词,读一读,记一记。3)问。问一问自己,读懂了什么;并在不懂得地方打上“?”号。自学作业:1、认一认灰、讨、厌、冰、蛋、壳、鸭、欺、负、鹅、翅、膀2、写一写暖烘烘()()()瘦瘦的()()()又大又丑()()()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开门见山,揭示课题。1、小朋友,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则根据安徒生的作品改写编的童话故事——丑小鸭(课件出示,齐读课题)。仔细看老师写一次,板书:丑(反义词:美)小鸭(“鸭”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会写的一个生字。)指导书写:鸭、鹅2、再读课题。这篇童话故事很多同学都读过,但是老师相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和交流,我们一定会有新的收获。来!赶快翻开126页,自己读读吧!特别注意:课文中有14个生字,读准它,记住它!二、自学检测。1、同桌互查生字2、开火车检查生字。相机巩固难记字。3、检查课文第三自然段的朗读。这一段包含了6个生字,可难读了,谁来挑战?指名读。4、再读全文。连这一段都难不倒大家,那其他自然段就更不用说了,那你自己再去读读这篇课文吧!相信从中你会知道许多,呆会儿我们交流交流。5、交流:你知道了什么?生:略。师:小朋友们真会读书!这个故事就主要讲了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丑小鸭被欺负,被讥笑,被追赶„„经历了种种不幸。板书:天鹅不幸6、课文是怎样写丑小鸭的“丑”的呢?请你找到相关的句子读一读。三、感受丑小鸭的“丑”。1、自学提示:自由读课文,那些句子能体现丑小鸭很“丑”,请用横线划出来。2、交流。过了好几天,这只蛋才慢慢裂开,钻出一只又大又丑的鸭子。他的毛灰灰的,嘴巴大大的,身子瘦瘦的,大家都叫他“丑小鸭”。3、指导读出丑小鸭的“丑”。4、语言文字训练。课件中“毛灰灰的嘴巴大大的身子瘦瘦的”变成红色。1)齐读,问:发现了什么?(都是写“什么怎么样”,用叠词体现丑小鸭的“丑”。)2)你还能说说这样的词组吗?3)瞧!我将这个词组进行了改变,“毛灰灰的”变成“灰灰的毛”(课件显示,齐读)“嘴巴大大的”你能变吗?“身子瘦瘦的”?瞧!顺序变了,意思基本不变。多奇妙的文字呀!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个句子。师:丑小鸭因为长得特别丑,所以他身边的小动物都讥笑他,追赶他,欺负他,经历了种种不幸。课文3-6自然段就写了丑小鸭的不幸遭遇,请你好好的、仔细的读,你可以放出声音读,也可以默读。注意边读边思考:这只丑小鸭怎么样?还可以在边上写一写。三、感悟丑小鸭的不幸遭遇。1、采取喜欢的方式读。2、交流:你觉得这只丑小鸭怎么样。预设:觉得丑小鸭很可怜。3、你是从哪些词句当中感受到丑小鸭很可怜的?请你再读一读这几段,可以圈一圈,划一划。然后同桌交流。4、全班交流。预设a:丑小鸭来到世界上,除了鸭妈妈,谁都欺负他。哥哥、姐姐咬他,公鸡啄他,连养鸭的小姑娘也讨厌他。引导联系插图,交流感悟,指导朗读。过渡:是呀!面对不幸,丑小鸭没有屈服,他勇敢地活了下来。为了使自己不再孤单,不再受人欺负,他——生(接):钻出篱笆,离开了家。预设b:丑小鸭来到树林里,小鸟讥笑他,猎狗追赶他。他白天只好躲起来,到了晚上才敢出来找吃的。引导交流感悟,指导朗读。师:是呀!当初,丑小鸭在家里时,虽然“除了鸭妈妈,谁都欺负他”(生接读),但至少可以从妈妈那里得到安慰。可现在只能孤苦伶仃的一个人面对小鸟的“讥笑”(生接),猎狗的“追赶”(生接),连一个呆一下的地方也没有。为了活下去,丑小鸭“白天只好躲起来,到了晚上才敢出来找吃的”(生接)。[此处也要注意读和感悟的相融。]预设d:一天傍晚,一群天鹅从空中飞过。丑小鸭望着洁白美丽的天鹅,又惊奇又羡慕。抓住“惊奇”和“羡慕”,引导说说丑小鸭惊奇什么羡慕什么?师:是呀,可怜的丑小鸭没有美貌,没有伙伴,没有自由!他渴望有一天能像天鹅一样过上幸福的生活。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一段话。预设e:天越来越冷,湖面结了厚厚的冰。丑小鸭趴在冰上冻僵了。幸亏一位农夫看见了,把他带回家。5、刚才同学们深刻地体会到了丑小鸭很可怜,那么,你还有别的一些体会吗?你还觉得丑小鸭怎么样?生:我觉得丑小鸭很勇敢,因为„„生:我觉得丑小鸭很坚强,因为„„生:我觉得丑小鸭很善良,当他看到天鹅这么美丽的时候,没有嫉妒而是又惊奇又羡慕。是呀!丑小鸭很勇敢坚强,还很善良,虽然他外表长得丑。但长得丑是丑小鸭自己的的过错吗?(不是)可他身边的小动物们却因为他长得丑而讥笑他、追赶他,咬他,啄他!你有什么话要对这些小动物们说吗?总结:小朋友们说的真好!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就有这样或那样的丑小鸭,他们在某些方面可能不如我们,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欺负他,相反,应该善待他们,尊重他们。板书设计不幸丑小鸭白天鹅第二课时一、回忆不幸遭遇。1、开火车读生字词。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丑小鸭因为长得丑而被欺负,被讥笑,被追赶„„经历了种种不幸。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6自然段。二、研读苦尽甘来。经历了种种不幸,有一天,丑小鸭终于变成了白天鹅。1、哪一段告诉我们?2自由读,读懂了什么?预设:我从“这难道是自己的影子?啊,原来我不是丑小鸭,是一只漂亮的天鹅呀!”读懂了丑小鸭发现自己变成了白天鹅很快乐(或惊喜)。指导朗读。预设:我从“他扑扑翅膀向湖边飞去,忽然看见镜子似的湖面上,映出一个漂亮的影子,雪白的羽毛,长长的脖子,美丽极了。”读懂了丑小鸭变成白天鹅后非常美丽。指导朗读。练习积累:雪白的羽毛漂亮的影子()的冰()的湖面3、丑小鸭变成白天鹅,他会想些什么呢?写话练习。4、齐读这一段。三、总结全文、拓展训练1、丑小鸭真的能变成白天鹅吗?不是的,而是这个蛋本身就是天鹅蛋。这只天鹅蛋怎么会跑到鸭妈妈的窝里的?想象编写情景。2、读有关安徒生的故事,比较作者和丑小鸭的经历,说说感受。四、写字指导五、弹性作业a、积累写丑小鸭和白天鹅样子的语句。b、读安徒生童话语文园地七教材分析:“我的发现”这一部分是让学生发现汉字的一字多义的特点。教学时,可结合查字典选择字义,复习巩固查字典的方法。“日积月累”这一部分包括“读读认认”、“读读背背”两项内容。“读读认认”是让学生认读八个表厨具名称的新词,从中认识九个生字。“读读背背”是四类成语的积累。第一组是关于团结合作的成语,第二组是关于取长补短的成语,第三组是关于错误思想方法的成语,第四组是关于学习的成语。“口语交际”的话题是“自我保护”。教材给出四幅图,提示了故事的开头。交际的关键是先看懂图意,再联系生活实际想想该怎么办。口语交际之后,做“画画写写”的练习。内容由学生自定,目的是学生用画、写结合的形式,练习表达,提高写话的兴趣。写好之后,相互展示和交流。这次展示台,设计了两方面的展示内容:一是“填字游戏”的展示;一是谜语展示。可提醒学生在课前做好有关的准备,鼓励学生展示其他方面的本领。学习目标:1、发现汉字的一字多义的特点,结合语言环境理解字义。2、认识9个生字,巩固识字,积累词语。3、能看懂图画的意思,能根据图意,联系生活实际想出办法,并乐于与同学交流、讨论。4、能把自己所画的图画用文字表达出来。5、树立生活中学习语文的观念,勇于展示课外学习成果。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我的发现1、自由读三个句子,想想“学习小伙伴”的话,你发现了什么?(回字在不同的词语中所表达的意思也不同,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一字多义现象。)2、指名学生发言:“回头”的“回”是转过去的意思;“回族”的“回”是一个少数民族的名称;“有一回”的“回”是次的意思。(如学生说得不是很准确,可让他们通过杳字典来理解。)a)拓展训练。(可以先让学生自己举例子,如果学生例子说得不好,就出示老师的例子),例子如下:a、下课了,张老师在教室里和同学们一起聊天。b、地上有一张纸,小玲马上把它捡起来。4、师小结:一字多义是汉字的特点,也是许多外国朋友觉得汉字神奇的地方,使他们对中国文字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作为中国人,汉语是我们的母语,我们更应该学好它。新华字典对汉字的多义进行了汇总,成为我们理解汉字的工具,我们应该用好它。b)课堂游戏:用字典查一查“打、够、印”的意思有几种,并用各种词语考考同学,这些字在这些词语中的意思。二、日积月累读读认认1、自由读,能读准吗?2、指名读,交流:你发现了什么?(它们都是厨房用具。)提醒学生注意观察这些字的偏旁和字义的关系。如炉灶是用“火”烧的,铝锅是用金属铝做成的等等。3、同桌说说你是怎么记住它们的?你觉得哪个字最难记。4、指名读要求认的生字。重点检查“漏、壶”。5、师小结:请同学们回家后,在厨房中找到这些厨具,并能正确地说出它们的名称。读读背背1、自由读,你发现了什么?(这些词都是成语。成语是我国语言文化的精髓,短短的几个字却能揭示一个深刻的道理,让我们从中受到启发。)2、指名分行读。你又发现了什么?(同一行的词语意思相近或相对。)

第一篇: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教学设计《原始的农耕生活》教学设计教材来源:初中七年级《中国历史》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2版内容来源:初中七年级《中国历史(上册)》第一单元主题:《原始的农耕生活》课时:1课时授课对象:七年级学生设计者:李春红荥阳市第二初级中学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课程内容:1.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和发展水平。2.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历史文物图片及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历史信息的能力。教学活动建议:根据教学用图,想象原始人的一天是怎样度过的。2.教材分析本课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的第二课。本课介绍了在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半坡原始居民,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展示了我国原始农耕时代的几个世界性的贡献,在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具有重要的作用。1/53.学情分析本节课所面对的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七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好动,自学能力不强,针对这些特点,教学中我借助多媒体再现历史情景,增强历史知识的直观性,加深学生对史实的理解和记忆。学习目标:1.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和发展水平。2.初步培养观察历史文物图,搜集并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历史信息的能力。3.在情感上感受远古祖先的勤劳智慧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贡献。评价任务:1、分组交流自学问题的答案,并通过抢答活动,反馈自学情况。2、小组合作,观察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居住房屋的不同点,并进一步总结不同的原因。3、通过观察图片了解原始居民的饮食情况。教学重点:、半坡、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教学难点:通过对半坡遗址与河姆渡遗址原始居民生产、生活状况的比较,认识中国南北原始农耕文化的异同。教学过程:一、联系上节内容,导入新课2/5二、出示目标,明确任务1.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和发展水平。2.初步培养观察历史文物图,搜集并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历史信息的能力。3.在情感上感受远古祖先的勤劳智慧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贡献。三、自主学习,感知课文初读正文、勾划要点、完成填空:一、半坡居民的生活1.时间:___________2.地点:陕西西安(北方黄河流域)3.生产工具:磨制石器(石刀)、耒耜4.农作物:粟5.原始饲养业:猪、狗6.定居生活:___________7.原始手工业:___________、纺线、织布、制衣二、河姆渡人的生活1.地点:浙江余姚(南方长江流域)2.时间:___________3.生产工具:磨制石器、骨耜4.农作物:___________5.定居生活:___________6.原始饲养业:猪狗水牛7.原始手工业:___________、玉器、原始乐器三、原始农业的发展()()以及()()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四、合作探究,突破重难点【探究问题1】半坡居民、河姆渡人为什么要建造这种房屋?【探究问题2】为什么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的房屋建筑不同?3/5五、【课堂小结】要求:根据课堂老师讲解示范,自主完成梳理完成知识结构。六、【当堂达标】快速完成教师在课堂上提供的当堂达标题,检测本课学习效果。4/5参考答案【基础梳理】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1)概况2.时间:约七千年前4.农作物:水稻5.定居生活:干栏式房屋7.原始手工业:陶器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1)概况1.时间:约五六千年前6.定居生活:半地穴式房屋7.原始手工业:彩陶三、大汶口原始居民(1)概况1.时间:约四五千年前4.原始手工业:黑陶白陶5.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新知探究】结合《原始的农耕生活》优教课件,解决本环节问题。5/5

第二篇: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课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2新人教版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学情分析】本课所讲授的对象—初一学生,初一历史的学习是学生学习历史的第一步,初一学生可能对历史这门课程比较陌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教师应多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教学中传授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热爱历史这门学科。【教材分析】本课是在继第一课基础上,讲述原始的农耕生活,目的要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展示出土文物图片设置问题,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寻找知识,逐步积累对原始农耕生活的认识,最终概括出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②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学会应用观察法、比较法,并逐步感知人类在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和取得的巨大成就。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难点: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课时:1课时【教学方法】采用读图,用视觉效果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然后通过讨论,结合所学知识,在比较归纳的基础上形成对原始农耕文化的正确认识1【教学过程】导入: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最古老的人类,了解了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知道了在早期人类时期,他们是以采集和渔猎为生,住在洞穴和树上,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但也有很多不便之处,随着人类的进步,人口的增多,这种状况发生了变化,人类开始过着较为稳定的生活,然而靠采集渔猎为主的生活,对原始人类来说是否有保障?为什么?学生讨论,得出结论:依靠“采集”为生,有很多局限性,要受到季节的影响,例如植物果实在冬天就很难找到;如遇上自然灾害,像水、旱灾等,可能就无法生存;食物来源不固定、不充足,生活的场所就不固定,那他们将始终过着流浪的生活,等等。有什么好的办法让原始人的生活有保障呢?(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请大家阅读“导入框”的内容:师:这是个美丽的神话传说,它反映了原始农耕的起源和发展过程。早期人类在长期的采集生活中,观察到植物的生长规律,一些可食用的食物种子落地、发芽、生长、成熟。他们开始有意识地种植可以食用的植物,经过长期的观察和摸索,初步掌握了一些植物的种植方法,然而,这是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就是这个漫长过程的真实写照,随着原始农耕的出现,人们的生活方式渐渐由采集过渡到农耕,这就是原始农耕的起源。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原始农耕的国家之一。你知道我国的原始农耕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吗?当时的人们有哪些生产工具?过着怎样的生活?让我们一起步入那个时代,共同感受一下他们的生活吧。【讲授新课】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师:请大家阅读第7页的材料《白虎通》原文。这一段话的意思是:神农氏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制造工具,教人种植。那么,天时、地利指的是什么呢?是自然环境,包括气候、水土、植被等。因为这些直接影响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状况。师:请大家阅读教材第8页“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并找出这两种居民所在的地点及生活的河流流域。(河姆渡居民居住在浙江余姚,生活在长江流域;半坡居民居住在陕西西安,生活2在黄河流域。)这两个遗址反映了我国古代南北不同的原始农耕风貌,首先让我们来学习一下河姆渡的原始农耕生活。师:首先请各位同学阅读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归纳出他们的生活特点:1.时间---距今7千年2.生活位置:河姆渡居民位于长江流域3.农业: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4.畜牧业:饲养家畜。5.工具:耒耜,磨制石器。6.手工业:陶器、玉器、乐器。7.建筑:河姆渡居民会建造房屋,还会开挖水井。师:文中第8页说到在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稻谷,这就说明了江南气候适宜水稻生长,河姆渡居民掌握了水稻种植技术,农耕生产成为最主要的生活来源,因此,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河姆渡原始居民不但进入原始农耕阶段,而且有了较高的水平。师:看看河姆渡居民在工具使用上和北京人比有哪些不同?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经开始使用骨耜、石斧、木铲,与北京人使用的石器相比,已经有了很大进步,许多石器已经作了磨光处理。请同学们看课本第6页“河姆渡出土的骨耜和装有木柄的骨耜复原图”,农耕是定居的重要保证,此外定居还需要哪些必要条件,请大家看教材中“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水井和草棚复原图”,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河姆渡原始居民已掌握了凿井的技术。他们饮水比以前更方便了。)(“耒耜”:耒是一根尖头木棍加上一段短横梁。使用时把尖头插入土壤,然后用脚踩横梁使木棍深入,然后翻出。改进的耒有两个尖头或有省力曲柄。耜类似耒,但尖头成了扁头(耜冠),类似今天的锹、铲。其材料从早期的木制发展出石质、骨质或陶质。是古代的一种翻土农具,耒耜的发明提高了耕作效率。耒耜也是后来犁的前身,所以有人仍称犁为耒或耒耜。)师:我们看看课文中“干栏式房屋”图,这又说明了什么呢?(说明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经有固定的居住场所。)师:他们为什么将房子建造成这种结构呢?有什么好处?干栏式房子是一种木结构的建筑。浙江地区地势低洼,潮湿温热。我国先民为了居住地能有良好的通风和防潮性能,于是盖造干栏式房屋。这种筑房屋,由若干木桩、圆木、木板组成,下部有木柱构成底架,高出地面,底架采取打桩的方法建成。桩木打成后,上架横梁,再铺木材,然后在木板上立柱构梁架和屋顶,形成架空的建筑房屋。干栏式建筑,既可防蛇虫猛兽之害,又防潮湿,3下面还可以养殖家禽家畜。这说明古代建筑业开始萌芽,而且能做到因地制宜。今天,我国西南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仍然采用这种古老的建筑形式。河姆渡原始居民除了种植水稻、开凿水井、建筑干栏式房屋以外,还饲养家畜,主要有猪、狗、牛为主。河姆渡原始居民还制造陶器、玉器和简单的乐器。请同学们动脑筋想一想,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了哪些进步?(从食物看: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主要靠采集、渔猎;而河姆渡人有了固定的食物来源,种植水稻,发展原始农业,会挖掘水井,饮水更方便。从居住条件来看,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住在天然的洞穴里;而河姆渡人已会建造自己的房屋,而且能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房屋的结构和样式。从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来看: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使用打制石器,山顶洞人时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河姆渡人则使用磨制石器,并用耒耜耕地,而且会制造陶器、玉器和乐器。)原始农耕的出现,使我们的先人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食物的“生产”者,人类第一次通过自己的活动来丰富生活,从而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面貌,对人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师: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我们已经有了基本了解,现在以同样的方式,从时间、地点、食物、工具、建筑等方面归纳出半坡居民的农耕生活特征。1.时间:距今约五六千年。2.生活位置:陕西先附近的半坡村,主要生活在黄河流域。3.农业: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4.畜牧业:饲养猪狗等动物,还用骨制箭头、渔叉、渔钩打猎捕鱼。5.工具: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木制的耒耜6.建筑:半地穴式的房子,定居生活。7.手工业:彩陶,刻画符号。纺线、织布、制衣。师:对比:对比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哪个时期更进步?学生:半坡居民,因为从工具方面看半坡居民比河姆渡居民进步,已经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木器、骨器,种植的农作物品种多,还有饲养的牲畜更多,会制造彩陶。师:很好,无论从工具的制造还是生产方面,半坡居民都比河姆渡居民有了一定的进步,现在请大家看教材第7页“干栏式房屋”和第8页“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复原图”,比较一下:两个房屋在结构上有什么不同,而这些不同又说明了什么?因为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气候不同,故在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房屋建筑方面也有区别。因4长江流域水量充足,气温暖热,故适宜种水稻,黄河流域降水量相对减少,且气温相对长江流域低,故主要以种植耐旱,且产量较高的粟为主。这种自然环境决定了长江流域的家畜水牛不可能在北方出现,也决定了“半地穴式”的房子只能出现在北方,因为这种建筑形式可以适应北方寒冷的天气。而长江流域河姆渡原始居民所建的“干栏式”房子一可以避潮湿,二可以避蛇虫猛兽之害。三、大汶口原始居民请大家阅读“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内容并归纳其特点。(时间:四五千年。地点:山东泰安)1.农耕经济有很大发展,农具发达(磨制的石镰、石锄)2.原始手工业有了很大进步(黑陶、白陶)3.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出现师:我们该如何理解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出现呢?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师:从上述情况来看,大汶口文化遗址已经属于原始社会晚期,这与生产力发展有很大关系。生产力发展又引起婚姻状况的变化,比较固定的婚配对象出现,人们已经有了初步的家庭观念,故出现了把财产传给后代的想法。其前提有了剩余财产。其具体过程应是:距今约四五千年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得农业、手工业和畜牧业的社会分工日益扩大,商品交换日趋频繁,每个家庭成为独立的生产、消费单位,剩余产品被用于交换。过去的“同族共产制”就逐渐为财产私有制所代替。从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随葬品的情况可以看出(有的墓随葬的是玉器等精美工艺品和日常器物,有的墓却一无所有),私有制已经出现,并且贫富悬殊特别明显。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随着剩余产品的增多,原有的氏族首领们的财富不断扩大,权力也在不断增长,为了争夺土地、财产,在各氏族之间开始了战争,氏族首领把俘获来的别的氏族的成员变成了奴隶,在同一氏族内部,由于贫富差别的增大,也分成了两个对立的社会阶层。这样,对立的阶级产生了。原始社会开始解体。【板书设计】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1.时间---距今7千年2.生活位置:河姆渡居民位于长江流域3.农业: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4.畜牧业:饲养家畜。5.工具:耒耜,磨制石器。6.手工业:陶器、玉器、乐器。7.建筑:河姆渡居民会建造房屋,还会开挖水井。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1.时间:距今约五六千年。2.生活位置:陕西先附近的半坡村,主要生活在黄河流域。3.农业: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4.畜牧业:饲养猪狗等动物,还用骨制箭头、渔叉、渔钩打猎捕鱼。5.工具: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木制的耒耜6.手工业:彩陶,刻画符号。纺线、织布、制衣。7.建筑:半地穴式的房子,定居生活。三、大汶口居民1.时间:距今四五千年2.地点:山东泰安3.农业:农耕经济有很大发展4.工具:石镰、石锄5.手工业:黑陶、白陶6.在后期,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6

第三篇:人教版七年级历史第2课___原始的农耕生活的导学案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一、[学习目标]1.简述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2.掌握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异同点。(重点)3.掌握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难点)[自主学习](用15分钟时间阅读课文,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1、河姆渡的原始农耕距今时间是______;生活位置:_____流域;使用______石器。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_____和的国家。河姆渡居民居住在,会制造陶器,简单的玉器和原始的乐器;半坡居民居住在___。会制造,上面的符号是我国的雏形。会纺线、织布、制衣。2、半坡原始居民距今时间是_____;生活位置:__流域__村;使用工具---____石器;半坡居民种植____。我国是世界上很早种植蔬菜的国家。3、大汶口居民距今时间是__;地点____;出现___陶和____陶;在后期,出现了_____和,原因是:_______的发展。二、[合作探究】比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栏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分小组讨论、分析这两种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1)半坡聚落是北部黄河流域而河姆渡聚落是南部长江流域(2)因为半坡聚落是北方的,又因为比较干冷,所以建造的才是半地穴式房屋。因为河姆渡聚落是南方的,又因为比较温暖潮湿,所以建造的才是干栏式房屋。三、【精讲点拨】1、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并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2、河姆渡原始居民在农业方面的重要特征:用磨制石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3、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其他情况:住干栏式房子,定居生活;会挖掘水井;饲养家畜;制造陶器和玉器;懂音乐。4、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发明和创造,表明长江和黄河都是中国的母亲河,共同孕育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5、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异同点:相同:原始种植农业普遍、磨制石器的使用、制造陶器、定居村落;原始农耕生产对家畜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业都有带动作用,对定居生活都有影响;原始农耕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存在着渔猎经济。不同:河姆渡原始居民创造了长江流域农耕经济的典型——以水稻种植为主的水田农业;半坡原始居民创造了黄河流域农耕经济的典型——以粟种植为主的旱地农业。6生产力的发展,促使了贫富分化和私有财产的出现,是社会发展的进步。7河姆渡、半坡、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原始农耕,是新石器时代中期、晚期原始农耕的不同典型;河姆渡文化和半坡文化是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两个典型代表;大汶口文化是原始社会晚期的典型。四、【达标检测】一、选择题:1.能够较典型的反映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是()①元谋人②北京人③河姆渡聚落④半坡聚落A①B②C①②D③④2.下列哪两种农作物最早是由我国劳动人民种植的()A.大豆和小麦B.花生和高粱C.甘薯、玉米D.水稻、粟3.不符合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时代居民生活实际的是()A.饲养猪狗家畜B.种植粟等农作物C.住干栏式房屋D.住半地穴式房屋4.下列哪一考古遗址能够证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国家之一()A.元谋人遗址B.半坡原始居民遗址C.河姆渡原始居民D.大汶口原始居民5.下列哪一地区原始居民的房屋,对后世的阁楼和楼房样式的出现影响最大()A.陕西西安半坡原始居民B.浙江余姚河姆渡原始居民C.陕西临潼姜寨原始居民D.河南新政裴李岗原始居民6.促使原始人过定居生活的根本原因是()A.自然环境的优劣B.原始农业的发展C.氏族公社的形成D.学会建造房屋技7.我国先民的足迹遍布于祖国的东西南北,已经发现的遗址数以万计,但是地域文化却各具风采,根本原因是()A.自然环境不同B.使用的工具不同C.生活习惯不同D.思想意识不同二、材料分析题下面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郭沫若在参观某一古代人类遗址时写下的诗句:“彩陶精美,画纹亦多珠。或则呈人面,或则呈双鱼。农耕既普及,人群已群居。护壕深二丈,其广亦相如。何奈遗址中,独不见文书。”请回答:(1)根据材料中诗歌的内容请你猜测出这是对哪一原始居民生活的描绘?(2)你能举出“或则呈人面,或则呈双鱼”的一个彩陶文物代表吗?(3)“农耕既普及”诗中描绘的原始居民耕种的是什么农作物?⑷郭沫若参观此遗址最大的遗憾是什么?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D2D3C4C5B6B7A二材料分析题:(1)半坡(2)半坡人面鱼纹盆(3)粟⑷没有文字记载。

第四篇: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同步辅导新人教版第一单元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知识点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1.生活时间:距今约七千年。2.生活地点:浙江余姚河姆渡村。相关链接:河姆渡遗址总面积达4万平方米,出土了骨器、陶器、玉器、木器等各类质料组成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品、装饰工艺品以及人工栽培稻遗物、干栏式建筑构件、动植物遗骸等文物近7000件,全面反映了我国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时期的繁荣景象。河姆渡遗址的发掘,为研究当时的农业、建筑、纺织、艺术等东方文明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佐证。3.所处的大河流域:长江流域。4.生产生活状况(1)使用工具: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相关链接:耒和耜是用来松土的工具。在尖木棒下端绑一段横木就制成耒,使用时便于用脚踩。耜是用磨得较锋利的片状石板,或用个体较大动物的肩胛骨去掉骨脊,牢牢绑在木棒下端制成的。耒一般用木削成,耜也可用木制成,所以古人说“斫木为耜,揉木为耒”。木耜在地下容易腐烂,所以出土的主要是骨耜和石耜。(2)种植作物:种植水稻。误区警示: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3)房屋建筑:住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会挖掘水井,方便了饮水。相关链接:干栏式房屋是一种木结构的地面建筑。这种木建筑房屋,一般都由若干木桩、圆木、木板组成,下部有木柱构成底架,高出地面,底架采取打桩的方法建成。桩木打成后,上架横梁,再铺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