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优教案-《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_第1页
部优教案-《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_第2页
部优教案-《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_第3页
部优教案-《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_第4页
部优教案-《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20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张娟娟一、学科知识综述本课的主要内容是探讨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结合当前我国改革不断深化的现实情况,使得本课的内容具有较强的时代特色。关于经济体制的转变,学术界对此进行了全面的剖析。(一)概念解读计划经济:《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定义为:“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前提,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由社会主义国家根据客观经济发展规律的要求,特别是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的要求,通过指令性和指导性计划来进行管理和调节的国民经济。它不仅是一种管理国民经济的方法和体制,而且是一种经济制度,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在这种体系下,国家在生产、资源分配以及消费等各方面,都是由政府事先进行计划。市场经济:是一种经济体系,在这种体系下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及销售完全由自由市场的自由价格机制所引导,而不是像计划经济一般由国家所引导。曹钢认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则是一种国家指导型的市场经济。所谓国家指导型市场经济,不仅是说在未来市场经济模式中国家计划指导仍是有着无可替代性,而且是说,市场经济的发展始终是同国家计划的作用以及国家计划的自我更新相伴随的。(二)改革的原因提到原因,我们不仅要知道为何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还要明白这一转变背后反映的深层次内涵。我们不能因为计划经济体制暴露出了问题就对其进行全盘否定,要引导学生客观地看待计划经济体制。早期实行计划经济的必然性。除主观认识因素外,当时工业化压力、资源短缺和政府动员能力强也是重要因素。同时,在这个时期,由于朝鲜战争的爆发,中国的国家安全受到威胁,强大的政府自然要选择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而这种要求与中国共产党的社会主义目标相结合,就使中国走上了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道路。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不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如果说新中国建立时面临的压倒一切的发展任务是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加强国防,为此选择了计划经济体制是一种必然的结果,那么到20世纪80年代,实现经济现代化,彻底摆脱国家经济发展的落后局面,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准成为我们新的发展目标。发展目标的转变使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不再适用,而外部发展环境的变化又为经济体制的转换提供了可能,正是这一原因使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浮出水面。因此,经济体制改革是在历史发展潮流和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共同作用下进行的,生产关系的变化最终是为了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研究资料:武力的《中国计划经济的重新审视与评价》;章百家的《资本市场的中间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案例初探》;赵大兴的《中国计划经济的特点及对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等。(三)改革的内容主要涉及以下几个问题:经济体制改革的思想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提出的吗?为何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发轫?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尝试并非始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而是在三大改造之后就已经开始。1956年中共八大上,领导人就已提出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初步思想,例如陈云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思想等,当时的思想已经涉及到了所有制结构、经济管理体制、经济管理方式等方面的问题,是探索经济体制改革道路的重要设想。因此,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有理论和思想基础的。为何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发轫?邓小平和陈云曾就这个问题进行了说明,主要是由中国农村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和当时农村面临的严峻形势决定的。农村问题对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而人口又多的中国而言,显然是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文革”以后,天灾与人祸并存,中国承载着七八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养活”的水平显然很低,因此稳定年农业事关全局。研究资料:孙泽学的《中国通史》(当代卷);宋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刘海飞的《邓小平总结历史经验与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开创》;田纪云的《经济体制改革是怎样搞起来的(下)——为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而作》;梁青青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渐进式经济体制改革历程分析》等。(四)改革的深化改革没有休止符,当前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仍在进行中,分析当前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并寻求对策是当前学者们研究的重点,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当前经济体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在农村改革方面,由于农业生产的发展方向已经向企业化、规模化、机械化、集约化和科技化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包产到户,承包到人的土地经营方式已经对当前的农业生产向前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制约:不利于生产规模的扩大和农业技术的进步;小规模的家庭经营,使农业生产长期滞留在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阶段,导致农产品成本过高,缺乏市场竞争力,经济效益低下;给基础设施建设带来阻力。在国企改革方面:产权不明,经营者不能行使对财产的支配权力,企业缺乏活力等。在市场经济方面,收入分配差距依然存在、城乡发展不平衡;社会保障机制不完善、覆盖面有限。在社会生活方面,改革开放后,大量农民工进城打工,从事于各行各业,为城市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城市却并未完全“接纳”农民工。研究资料:周平的《当前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中的几个问题》;栾丽君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问题研究》;汪洁洋的《现阶段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任梦萝的《新时期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与深化探析》;宋亚平的《“分田到户”改革的辩证性反思》等。

二、教材分析本课为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中的第二课,在单元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建国初期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下起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本课由三个子目构成,分别是伟大的历史转折、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第一子目介绍了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即政治上的阶级斗争和经济上的计划经济体制使得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深陷困境,突出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转变思想、转移工作重心、改革开放)。第二子目介绍了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重点讲解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企改革的内容及意义,通过增加农民、企业的自主权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促进农村和城市经济的发展,推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子目介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发展。由于国内外局势的变化,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进入关键时期,对市场经济的传统认识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因此迫切需要理论层面的发展,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理论支撑。但是,为了引导学生对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形成系统的认识,促进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师应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适当的整合和补充。主要有以下几点:改革的背景:①简要介绍我国在建国之初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引导学生客观地看待计划经济,通过思考为何要转变来理解经济体制改革反映了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②经济体制改革是受国内计划经济体制和阶级斗争的形势所迫,具有必要性,同时,邓小平的复出和对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使得改革具有了可能性。通过对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的分析,引导学生全面认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③通过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为新中国历史上伟大转折的“转折”一词的含义来解读会议内容,认识会议的历史意义。改革的内容:①挖掘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归纳农村和城市改革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分析两者之间的联系,认识城市改革是对农村改革经验的继承和发展。“经济体制改革”子目强调了实践的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子目强调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升级和完善。实践受挫迫切需要理论创新,打破传统观念,从而推动实践的发展,体现实践和理论具有相互促进的作用。②剖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核心和国企改革的中心环节,准确把握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③归纳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或经验。通过从改革的核心、方法、主体、过程等方面来剖析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并加强同当前经济体制改革的联系。改革的深化:这一部分教材并未涉及,但是由于当前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处于深化阶段,因此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究十分有必要。当前我们的改革在获得突出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的困难与挑战,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改善的对策,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更好地了解当前这个时代,成为心系国家发展、具备家国情怀的新时代人才。

三、学情分析本课内容学生在初中已有所了解,并且通过生活中和父母祖辈的交流,对那一时代经济的发展较为熟悉,理解起来比较容易。但也有需要注意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点:①本课的概念较多,较为抽象,学生在理解方面有困难,需要教师进行简要说明。②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但仅停留在表面,教师在讲解主要内容的同时,要引导学生分析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进行建构学习,并且通过设置一些探究问题来调动学生思考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学生历史理解和历史解释能力。③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因此需要引导学生加强对时代背景的解读,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④学生对周边的事务比较感兴趣,因此教学时适当地将本地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引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他们对家乡的了解和热爱,培养其家国情怀。

四、教学目标课标要求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根据课标要求,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和教学目标如下:教学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企改革的主要内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发展的过程。教学难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核心;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经验);分析当前经济体制改革存在的问题,为改革谏言献策。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概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归纳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探究深化改革的有效措施。(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阅读材料、图片、影像资料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学生对我国经济体制改的基本史实的认识,提升历史理解能力。②通过问题设计,组织课堂探究,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和运用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③通过查阅家乡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内容,撰写考察报告,培养学生的历史研究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①认识经济体制改革的本质是通过生产关系的变革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②通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创立认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③通过分析当前经济体制改革的现状,明白改革没有休止符,是不断深化的,需要所有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

【教学过程】一、课前探究通过自主学习,完成第一子目的“探寻计划经济体制”相关内容。原因材料1: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前提,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由社会主义国家根据客观经济发展规律的要求,特别是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的要求,通过指令性和指导性计划来进行管理和调节的国民经济。它不仅是一种管理国民经济的方法和体制,而且是一种经济制度,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中国大百科全书》材料2:20世纪50年代上半期,是中国计划经济体制形成时期。在此期间,中国结束了长期的战乱,实现了真正的民族独立,建立了强大廉洁的政府,真正开始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但是,这个时期,由于朝鲜战争的爆发,中国的国家安全受到威胁,而国内落后的工业和众多的人口,使得建立独立工业体系和提高积累率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在这种背景下,强大的政府自然要选择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而这种要求与中国共产党的社会主义目标相结合,就使中国走上了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道路。除了主观认识的局限外,计划经济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落后国家政府在工业化过程中的责任重大;市场供求关系紧张,需要加强政府调控,尤其是中央政府的调控;技术赶超和规模经济的需要;资金短缺和农业剩余有限;国际政治环境的影响。——武力《中国计划经济的重新审视与评价》结合以上材料,概括计划经济体制的特点,归纳我国在建国之初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二)影响材料1:20世纪50年代形成的计划经济,在当时起码适应了中国追求高度工业化和建立独立工业体系的需要,它具有以下两个市场经济体制在短期内无能为力的作用:1.在经济落后的条件下,保证了高积累和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基础设施(如水利工程)。2.在经济落后和高积累的情况先,除了个别非正常时期外,保证了人民的基本生活和社会的安定。——武力《中国计划经济的重新审视与评价》材料2:1984年,福建省55位国有骨干企业厂长经向福建省委请愿,“现行体制的条条框框捆住了我们手脚,企业只有压力,没有动力,更谈不上活力,请给我们松松绑。”希望获得三项权利:一是人事权,破除“终身制”和“铁交椅”,实行职务浮动。二是财权,企业奖金由企业自己支配使用。三是企业自营权,在完成国家计划指标的情况下,允许企业自销和开展协作。——《请给我们“松绑”》概括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要求史论结合。【设计意图】由于前一课并没有提及计划经济体制,而本课的主要内容却是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中间缺乏知识的过渡,因此需要为学生补充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客观地认识计划经济体制实行的原因及影响,从而更好地理解经济体制转变的背景。

二、课中学习(一)导入设计师: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看两组图片,这两组图片展现了我们沙市在哪两个时期的经济生活,分别呈现出怎样的特点呢?

我国是如何从计划供应、凭票购买的的计划经济时期转向市场调节、自由选择的市场经济时期的呢?这一转变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当前又存在哪些问题?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来学习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设计意图】以学生生活的地区为例,呈现沙市在计划经济时期和市场经济时期经济生活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鲜明的对比,引导学生思考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主要特征,进而探究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过程(内容)及深化。教学结构第十二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一、探寻计划经济体制(课前学习)二、经济体制改革(课中学习)(一)背景:深陷困境、历史转折(二)过程:改革实践、理论升级(三)深化:现状概览、谏言献策三、调查沙市在经济体制改革中采取的措施及影响,分析现存的问题并提出建议(课后探究)【设计意图】经过对教材的深入分析和整合,本课主要对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过程(内容)和深化进行探究。1.背景:通过分析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全面认识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通过解读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感受本次会议的历史意义。2.过程:将改革的内容归纳为实践和理论两个层面,从宏观上把握改革的主要内容;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核心和国企改革的主要内容进行剖析,从微观上加深对改革的认识;通过分析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挖掘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3.深化:结合当前的经济体制改革处于深化阶段的时代背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并结合我们的改革经验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通过这三个方面的学习,引导学生对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形成全面、系统的认识。

课堂探究篇章一深陷困境亟待历史转折(背景)师:我们学习历史都知道任何事件都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那么,在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是哪些因素迫使我们非改不可?又是哪些因素使得改革成为可能?接下来,我们就从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来解读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请大家听下面这则录音以及学案上的材料,概述改革的必要性。(一)深陷困境:1.必要性①计划经济束缚经济发展②阶级斗争干扰各项工作材料1:一位1978年前在沙市农场工作的老人介绍工厂生产情况的录音:我们那个时候是“铁饭碗”,反正每个月雷打不动是30多块钱,最高也才接近40多,所以职工在一起的工作积极性不高,因为每个人做多做少,做重事做轻事,都是30多块钱,一般的哪个愿意多做一些呢?所以,那个时候的生产产量不高,质量也不好,厂里的效益也不太好。材料2:国家领导人在粉碎了“四人帮”之后仍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并提出了“两个凡是”的指导方针。这些使得我国无法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干扰了各项工作,严重影响到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学生回答。师:大家通过课前学习,知道了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国内外的各种局势,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建立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但是,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严重束缚了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政治领域的阶级斗争使我国无法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干扰了各项工作。正如邓小平所说“如果我们现在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面对困局,“中国号”巨轮必须调转航向。师:我们具备哪些改革的条件呢?请大家阅读以下两则材料,分析我国进行改革的可能性。2.可能性①小平复出引领正确航向②标准讨论突破思想牢笼材料1:1977年,邓小平复出后从端正思想路线入手进行拨乱反正,强调实事求是为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旗帜鲜明地反对“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支持和领导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材料二:(图片)1978年5月11日《人民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学生回答。师:邓小平复出后实行拨乱反正,为徘徊中的我国引领了正确航向;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突破了“两个凡是”的思想牢笼,解放了思想。因此,“中国号”巨轮开始调转航向。【设计意图】通过运用典型材料,引导学生从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两方面剖析我国改革的原因,同时为学生提供分析历史问题的思路。关于历史人物对历史的作用,我们不能将其无限放大,也不可避而不谈,应该对其进行客观地评价。这一过程中,采取多种方式呈现信息,录音的运用展现了口述史对历史研究的重要作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图片和文字的呈现强化了论从史出的历史学习方法。(二)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师: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成为新中国历史上的转折点。【角色扮演】请以播音员的身份报道本次会议,并阐释“转折”的内涵

【设计意图】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以播音员的身份报道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其语言表达能力。同时,通过解读“转折”一词的内涵,对会议的内容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深入认识本次会议对于我国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板书)1.深陷困境必要性:计划经济束缚经济发展;阶级斗争干扰各项工作可能性:小平复出引领正确航向;标准讨论突破思想牢笼2.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

篇章二实践理论尽显中国特色(过程)教师介绍中国领导人对经济体制改革的早期探索,展示相关理论。毛泽东——“新经济政策”可以消灭资本主义,也可以搞资本主义,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陈云——“三个主体”和“三个补充”在坚持国家经营与集体经营、计划生产、国家市场的主体地位时,适度发挥个体经营、自由生产、自由市场的补充作用。师:虽然由于各种原因使得这些政策未得到充分的实践,但却为22年后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前进方向。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人们的观念得到了进一步的突破,我们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和理论上进行了大胆的探索。【设计意图】由于教材未涉及中国领导人对经济体制改革的早期探索,因此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很容易认为我国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有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想法,而事实并非如此,早在1956年中共八大中,我们就已经提出了相关的理论。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补充,引导学生明白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并非无本之木,是有理论和思想基础的。改革实践师:在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先后在农村和城市进行了尝试,但为何改革是从农村发轫的呢?请大家阅读以下材料,捕捉关键信息,回答问题。【问题探究一】为何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发轫?材料1:“为什么改革要从农村开始呢?因为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会不稳定,农民没有摆脱贫困,就是我国没有摆脱贫困。”——邓小平《改革的步子要加快》材料2:“改革从农村开始不是偶然的,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和当时农村的困境决定的……当时有二亿五千万人吃不饱肚子,”——江泽民·1988年·安徽考察学生回答。师:我国农村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和当时农村面临的严峻形势导致我们必须要先解决农村问题。同时,正当党和国家在找寻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时,安徽的农民冒着砍头的危险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开创了农村改革的新方法。1.农村改革随后,观看小岗村农民率先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视频,再现农村改革的历史瞬间。师:在影片的最后提到中央将小岗村的壮举推向全国,其原因为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究竟蕴藏了怎样的奥秘?接下来就让我们共同剖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核心。请大家结合当时农村里广为流传的几句话来思考该制度的核心集中体现在哪个字上?①核心内容【问题探究二】剖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核心“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全是自己的”,“联产如联心,联谁谁操心”。学生回答。师:大家找的很准确,正是“包”字。我们该如何去解读这个字,其背后隐藏了哪些变与不变呢?学生回答。师:“包”的背后,土地的经营权和使用权发生了变化,由集体下放到农户个人;但土地的所有权未变,仍然是土地公有制。这对农业生产有何影响呢?学生回答。

师:包产到户,土地长期承包给农民使用,扩大了农民经营的自主权;包干到户,生产成果与利益直接挂钩,交够国家和集体后剩余产品归承包者所有,扩大农民分配的自主权;但是,都必须坚持一个前提,即坚持土地公有制,避免了土地兼并。公有制的统一和经营权、使用权的分散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即统分结合促生产。②配套措施为了进一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的政权形式也发生了变化,由乡、镇政府取代人民公社,由村委会取代生产大队。(简要介绍)③改革成效播放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视频,展现改革带来的成果。【设计意图】关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学生在初中学习过,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基础知识略讲,重点探究农村率先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核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思考并培养其历史解释能力。通过文字材料、视频、图片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其获取信息的能力。2.城市改革①主要内容师: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实践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请大家阅读教材,归纳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学生回答。师生互动归纳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师:刚才,我们通过“包”字剖析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核心,大家能否也用一个字来概括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呢?学生回答。师:通过简政放权、扩大企业的自主权、重视市场的作用,都是为了增强企业的活力,把企业搞活,因此,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即“活”。【设计意图】通过用“包”和“活”两个字来解读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有助于引导学生分析改革内容间的内在联系,加深对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解。

②重点解读师:围绕增强企业的活力这一问题,国家曾颁布了一系列文件,使企业逐步拥有了生产计划权、产品购销权、产品定价权、资金使用权、工资奖金分配权、劳动人事权等生产经营自主权。

同时,我们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方面也进行了大胆的尝试,1984年上海飞乐音响公司发行了我国建国以来的第一支股票。并且,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在小企业中实行租赁制,在大中型企业中实行承包制。通过签订承包合同,职工劳动所得与劳动业绩相联系。引导学生分析这一举措的影响(调动了职工和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问题探究三】归纳农村、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思考二者的联系师:刚才我们学习了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请大家归纳两者的主要内容。学生自主完成表格,师生互动总结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师:通过完成表格,大家能否说一说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有何联系呢?学生回答。师生互动得出城市改革是对农村改革成功经验的继承和发展。【设计意图】通过归纳农村和城市改革的主要内容和思考两者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二)理论升级师:城乡通过经济体制改革,捷报频传,但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的改革事业却面临重重困难,改革进入了关键时期。请大家阅读以下材料,概括当时的国内外形势。材料1:1990年,东欧开始发生剧变;1991年,苏联局势也陷入动荡,到年底也解体了。一时间,“中国崩溃论”甚嚣尘上。——《为了世界更美好,江泽民出访纪实》材料2:(1989年)在整个年度里,经济发展的速度降到1978年以来的最低点······下半年,全国个体户注册数减少300万户,私营企业减少一半多。——《激荡三十年》材料3:长期以来,我国一般都把市场经济当作私有制为基础的自由市场经济,从而赋予“市场经济”以社会制度的含义。学生回答。师:国际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力量受挫;国内:改革受挫。面对人们的批评与质疑,要想推动改革发展,就必须转变对人们对市场经济的传统认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接下来,请大家阅读教材,概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发展历程。学生回答。师生互动简述发展历程,补充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的本质、姓“资”姓“社”的标准的论述,突破了把计划和市场看作是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促进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设计意图】通过呈现多则材料,展现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在20世纪80年代遭遇困境,传统的观念束缚了思想,不利于改革的深入,迫切需要理论上的创新与突破,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发展。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实践和理论之间的联系,实践的深化需要理论的支撑,推动理论的升级、发展,促使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问题探究四】归纳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师:在重温了这段改革历程之后,请大家结合所学,归纳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大家可以从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方法、主体和过程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学生回答。

先由学生结合所学,自由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在方法上,当初曾经有人说“将农村改革的思路引入城市改革中”,我们怎么解读这句话呢?即两者有何相同的地方?它们都强调通过权力的下放来提升农民、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并且,这些措施都是基于中国的实际情况,尽显中国特色;在改革主体上,小岗村的农民不顾风险率先开始尝试并取得了政府的支持进行推广,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与政府的顶层设计相结合;在过程上,不断深入,促进理论完善,推动政治改革,例如农村基层政权的变化。同时,改革具有曲折性和复杂性,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实践与理论、经济与政治的多方配合。这些也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骄人成绩的主要原因。【设计意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