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晏殊蝶恋花教案1_第1页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晏殊蝶恋花教案1_第2页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晏殊蝶恋花教案1_第3页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晏殊蝶恋花教案1_第4页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晏殊蝶恋花教案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蝶恋花》教案

【教学目标】

1.把握诗词中常用意象的含意,感悟全诗意境。

2.反复诵读,体会诗人情感。

3、欣赏探究名句,获得本词外的体验与认识。

【教学重点】

把握诗词中常用意象的含意,感悟全诗意境。

【教学难点】

欣赏探究名句,获得本词外的体验与认识。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人说:“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因伤别离,古人留下了多少让后人唱咏不尽的名篇佳作。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写闺思的名篇——晏殊的《蝶恋花》。

二、作者简介

晏殊(991-1055),字同叔,临川(今属江西)人。七岁能文,十四岁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宋仁宗时官至同平章事兼枢密使(集政权、军权于一身,兼文武二职的宰相,进入了人生的巅峰阶段),范仲淹、韩琦、欧阳修等名臣皆出其门下。他一生富贵优游,所作多吟成于舞榭歌台、花前月下,而笔调闲婉,理致深蕴,音律谐适,词语雅丽。词作内容多写离愁别恨,吟弄风月,风流蕴藉,温润秀洁,亦颇有意味深长者。有《珠玉词》。

三、解题

这首词选自《全宋词》,“蝶恋花”是词牌名。这是一首写离别相思的名词。上阕写景,借景传情;下阕写人,写闺妇的相思与期待。

四、文本分析

(一)上阕赏析

1、读完这首词,说说词人想通过这首词传达什么情感?

明确:写与友人(恋人)远别之苦。(提示:抓关键词:“离别苦”)

2、古诗词中常将绵长的情感溶于景色中,请同学们找一找,词的上阕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菊、兰、罗幕、燕子、明月。

3、这些景物蕴涵了词人什么情感?又是怎么体现的?

明确:菊愁兰泣和词人一样痛苦

以悲景写悲情烘托

燕子双飞月明到晓不能体会我的愁绪

以乐景写悲愁反衬一夜无眠

鉴赏一:“槛菊愁烟兰泣露”

起句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这些景物带有什么特点?

鉴赏二:“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第二句中,写罗幕的“轻寒”,与“燕子双飞去”有必然关系吗?

特别点出“双飞”有什么意味?

燕子的双飞,更反衬出主人公的孤独。这两句表面上是只写客观景物,实则暗含着浓浓的情感色彩。

鉴赏三:“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第三句“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点明了什么?

一是点明了幽怨、哀愁是因为“离别”,二是“怨”由隐微转为强烈――怨恨月亮不解人意。

小结:词的上阙中诗人是怎样表现离恨苦的?

明确:诗人用“愁烟”、“泣露”将“菊”、“兰”人格化,融情于景,借景抒发自己的哀愁;用燕的双飞,反衬出人的孤独;用明月之“圆”来暗衬离别之“缺”,又借对明月的埋怨,含蓄地写出自己彻夜未眠,从而有力地写出自己的离恨之深。

(二)下阕赏析

1、在词的下阕中,主人公用哪两种方法来排遣离愁别恨?有效果吗?

明确:“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看不见

“寄彩笺”“知何处”寄无所踪“满目山河空念远”

2、这阕中用哪些字、词语点染出愁苦?(注意与词中前语的对应关系)

明确:

凋使……凋零使碧树一夜凋去,写风的劲厉肃杀

独与上阕“燕子双飞”映衬,写孤独无依

望尽与碧树凋尽呼应,境界一跃为广阔

山长水阔渺茫无着落,写了悠远辽阔的境界。

鉴赏一:“昨夜西风凋碧树”

“昨夜西风凋碧树”只是眼前所见之景吗?“凋”字如何理解?

“昨夜西风凋树”,不仅是登楼即目所见,而且包含有昨夜通宵不寐卧听西风飘落树叶情景的回忆。

“凋”,使。。。。。。凋落。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足见西风之劲肃杀,“凋”字正传出这一自然界的变化给予主人公的强烈感受,景物的萧索肃杀体现了人物的悲哀孤独。故“凋”字既写出了景,又道出了情。

鉴赏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独上高楼”,她要上楼去看。一个“独”字,既见其孤寂,更见其羞涩;而一个“高”字却又多么真实地表达了姑娘急切地盼望能见到日夜思念的情人的感情。可是上楼看到的是“昨夜西风凋碧树”,一夜功夫,一排排绿树已被西风刮得枯凋零,一个“凋”字,烘托了姑娘的孤寂凄苦之情,可谓情景交融。尽管凭栏极目远眺,甚至已经“望尽天涯路”。

(补: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三层境界:

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第一层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出于晏殊的《蝶恋花》,谈立志。

第二层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是出于柳永的《凤栖梧》,谈执著。

第三层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出于辛弃疾的《青玉案》,谈欣喜。

鉴赏三:“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望不到怎么办?姑娘要把心中的思念之情向他倾诉,怎么去了这么久,竟连一封书信也见不到,我要写信给他,要让他知道我的相思之情。“欲寄彩笺兼尺素”,这里的“彩笺”和“尺素”都是书信,重复使用,姑娘反复“欲寄”,是要把她对情人执着而真挚的恋情推向顶峰。信是写好了,可谁知道他又在什么地方呢?姑娘可犯愁了:“山长水阔知何处?”山那么高远,水那么浩渺,中间那么多阻碍,书信难通,一片愁苦之情表露出来了

最后一句,分析本句与上句的联系,两个分句之间怎样的关系?

这句与上句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由于高楼骋望,不见所思,因而想到音书寄远:“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这句与上一句有某些共同点吗?

两个分句一纵一收,将主人公音书寄远的强烈愿望与音书难抵的可悲现实对照起来写,更加突出了“满目山河空念远”的悲慨,词也就在这渺茫无着落的怅惘中结束。“山长水阔”与“望尽天涯路”照应,“知何处”的感叹更增添了全词悠远辽阔的意境和令人思之不尽的情致。

五、总结:

1、内容

此为晏殊写闺思的名篇。

上片写长夜相思之苦。

运用移情于景的手法,选取眼前的景物,注入主人公的感情,点出离恨。

下片写登楼望远的愁思。

下片承离恨而来,通过高楼独望把主人公望眼欲穿的神态生动地表现出来。把思念远人的殷切心情和无处寄情达意的失望惆怅,表现得委婉而又尽致。

2、手法:

本词上、下片之间在境界、风格上是稍有区别的。上片取境较狭,风格偏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