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高中生物教案模板7篇生物教案的制作作为生物教学的核心之一,既可以促进同学的身心健康,又可以提高同学的综合素养。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高中生物教案精选模板7篇,欢迎大家来阅读。
高中生物教案精选篇1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水分代谢”是其次章的重点内容,它与前面所学学问如细胞成分、结构及植物根、茎、叶结构等内容联系特别紧密;也为今后学习“矿质代谢”、“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内容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1、学问目标
(1)了解植物细胞的吸胀吸水;水分的运输和利用。
(2)理解植物细胞渗透吸水的原理,水分散失的方式和意义。
(3)通过植物细胞的质壁分别和复原的试验,进一步理解渗透吸水的原理。
2、力量目标
(1)通过观看、试验、推理等手段,培育同学的观看思索、试验动手、类比综
合的力量和制造思维力量。
(2)培育同学利用网络资源来猎取学问、解决问题的力量和学习习惯。
3、情感目标:通过发觉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育同学的探究精神,树立辩证唯
物主义世界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渗透吸水的原理
教学难点:半透膜与选择透过性膜的主要区分,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
二、教法设计:
1、探究教学法:它由四个环节组成:
(1)创设联想,提出探究问题,
(2)引导同学进行探究、推理,
(3)设计试验或演示其它教学媒体对同学的推理结果进行验证,
(4)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探究结果。
2、直观教学法:通过试验、图片及多媒体帮助教学软件,化静为动,化抽象为详细,增加了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启发性,使同学更好地从感性熟悉上升为理性熟悉。
3、通过设疑引入,为讲边演示试验和动画,让同学在获得感性熟悉的同时,老师层层设疑,激发同学乐观思维,主动探究学问,培育同学观看、思维、推理及综合的力量。
三、教学过程:
事实会不会就像我们刚才分析的这样,我们可以把细胞放在外界溶液中,亲自观看一下,看看结果如何。成熟植物细胞
一、用课件动画显示质壁分别过程。
问:刚才看到了什么现象?(原生质层收缩于细胞壁分别开)
问:这种想象叫质壁分别。这里得“质”指的是细胞质吗?(原生质层)
问:在质壁分别过程中,液泡有什么变化?细胞液有什么变化?(液泡变小,细胞液削减,颜色加深)
问:细胞液削减,颜色加深是什么缘由造成的?(水分削减,浓度增加造成的)
问:细胞为什么会失水?(细胞液浓度小于外界溶液浓度)
问:发生质壁分别以后,在细胞质和原生质层之间的空隙中是空的吗?有什么物质?
问:要是把发生质壁分别的细胞放在清水中,会发生什么状况呢?
用课件动画显示质壁分别复原过程。
问:把发生质壁分别的细胞放在清水中,细胞为什么会复原?
问:细胞为什么会吸水?(细胞液浓度大于外界溶液浓度)
问:通过细胞的纸币分别和复原试验,得出什么结论?
(1)成熟植物细胞+外界溶液=渗透系统
(2)细胞液浓度小于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失水
细胞液浓度大于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吸水
小结:通过细胞的质壁分别和复原试验,证明白成熟的植物细胞可以通过渗透作用汲取水分。根尖分生区时未成熟的植物细胞,吸水的主要方式是吸胀吸水,根毛区的细胞是形成政府液泡的成熟细胞,其吸水的主要方式是渗透吸水。
问:根毛区的细胞能进行吸胀吸水吗?
问:死亡的植物细胞会发生质壁分别和复原现象吗?
根毛区的细胞汲取水分以后,要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位,供植物利用。
二、水分的运输
[课件动画显示植物根吸水、利用、集中的全过程]
1、根毛区细胞——层层细胞——根导管
根毛区细胞——层层细胞间隙——根导管
2、根导管——茎导管——叶导管——植物体各部位
三、水分的利用:
根汲取的水分只有1~5%留在植物体内,供植物利用。
四、水分的散失:
根汲取的水分,除了极少一部分被植物利用以外,绝大部分通过蒸腾作用,经叶片表面的气孔散失掉了。通过气孔散失掉这么多的水分有其特别的生理意义。
水分散失的意义:吸水和运输水分的主要动力
五、合理浇灌
植物在一生中都需要不断地汲取水分,但是不同的植物一生需水量不同,一株向日葵一生耗水约30千克左右;一亩稻田,在整个生长期间耗水大约30万千克左右。同一种植物在不同的生长发育时期需水量也不相同(如小麦一生的需水量曲线图)。这些水分绝大部分都通过蒸腾作用散失掉了。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特别贫乏的国家,因此如何用最少的水去猎取的产量,是农业生产中的一个大问题。也就是说,依据不同的植物,依据不同的生长时期对水的需求量不同,进行合理浇灌,既不影响产量,又能达到节水的目的。
高中生物教案精选篇2
一、DNA是遗传物质的间接证据
1.DNA主要位于细胞核的染色体上,线粒体、叶绿体中有少量DNA,它们都有复制和遗传的自主性。
2.同一种生物在不同发育时期或不同组织的细胞中,DNA的含量基本相等。
3.全部诱发DNA结构变异的因素均能引起生物的遗传突变。
4.蛋白质不具备以上这些特征。
二、DNA是遗传物质的直接证据
1.噬菌体侵染细菌试验
(1)原理:T2噬菌体侵染细菌后,在自身遗传物质的掌握下,利用细菌体内的物质合成T2噬菌体自身的组成成分,从而进行大量繁殖。
(2)过程:
①用35S和32P分别标记不同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
②用被标记的噬菌体分别侵染细菌;
③在噬菌体大量繁殖时,对被标记物质进行检测。
(3)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2.肺炎双球菌转化试验
(1)原理:S型菌可使小鼠患败血症死亡。
(2)活体细菌转化试验(体内转化)
过程:
①R型菌注射小鼠→小鼠不死亡;
②S型菌注射小鼠→小鼠死亡;
③加热杀死的S型菌注射小鼠→小鼠不死亡;
④S型死菌+R型活菌注射小鼠→小鼠死亡。
结论:S型细菌中含有“转化因子”,进入R型菌,能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使小鼠死亡。
(3)离体细菌转化试验(体外转化)
①过程:S型菌DNA+R型菌R型菌+S型菌;
S型菌蛋白质+R型菌R型菌;
S型菌荚膜物质中的多糖+R型菌R型菌;
S型菌的DNA+DNA酶+R型菌R型菌。
②结论:S型菌的DNA才是使R型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
(4)结论:由(2)(3)试验可知DNA是遗传物质。
思索:人和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遗传物质主要是什么?
提示:主要是DNA。
三、烟草花叶病毒的感染和重建试验
1.过程
①TMVARNA感染TMVA病毒;
②TMVA蛋白质未感染病毒;
③TMVBRNA感染TMVB病毒;
④TMVB蛋白质未感染病毒;
⑤TMVARNA+TMVB蛋白质感染TMVA病毒;
⑥TMVBRNA+TMVA蛋白质感染TMVB病毒。
2.结论:在RNA病毒中,RNA是遗传物质。
思索:T2噬菌体、HIV、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是什么?
提示:T2噬菌体遗传物质是DNA,HIV、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高中生物教案精选篇3
一、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目标】学会制作临时装片的基本方法,能够使用显微镜观看自己制作的临时装片,熟悉并阐明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动手操作、分组试验以及小组学习沟通等方式,把握用显微镜观看装片的技能以及植物细胞的相关学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育动手操作力量,以及对于生物学科的爱好。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制作临时装片,归纳植物细胞结构。
【教学难点】以胆大心细的心态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练习使用显微镜观看并辨别植物细胞的结构。
三、教法学法
启发法、讲授法、试验法
四、教学预备
同学预习,自愿预备感爱好可观看的植物材料,如:洋葱、成熟的番茄、黄瓜、西瓜、苹果等。镊子、刀片、滴管、纱布、吸水纸、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等。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邀请同学展现各自预备的生物材料,并且对于材料做以适当的说明从而激发他们的讨论爱好和探究__。
其次请同学使用显微镜,并请有关同学订正其中简单出错或者操作留意要点。从而复习、巩固上节课学习内容,为本节课做铺垫。最终,老师通过显微镜的使用与再次的学习,由显微镜的用途引出本节课的学习。
环节二:自主探究,新课教学:
由显微镜的用途,提出问题:学会操作显微镜是为了利用它看到微观生命世界,那么是否可以直接把一个洋葱或者黄瓜放到显微镜下,就能看到起内部结构呢?引发同学思索。最终引出用显微镜观看材料需要做哪些前期预备以及材料的特点。其次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展现各种不同玻片的标片,让同学更加了解到制作标片的必要和基本形式。
由老师介绍制片所需要的一些材料用途和用法,简洁介绍一下在制片过程中牵涉到的一些生疏的名词和过程。在同学大致了解制片基本的一些学问基础上,提出一些问题,让同学带着问题,思索并观看老师制片,以及选择一两名同学跟随着操作,同时,随时依据所提出的问题,适时的停顿,一一对怀疑加以解决。所提问题依次是:①擦拭载玻片和盖玻片的目的?若擦拭不净,后果如何?②滴清水的量如何把握?水量过多过少对试验有何影响?③取材的部位、方法、大小?④盖盖玻片的方法、缘由(即目的或避开消失的不利影响)⑤滴染色剂的位置、数量?⑥吸引染液的方法?最终,组织同学开头自主来制作临时装片,对于刚学习的方法加以准时巩固,老师则在其中不断巡察加以指导订正。
在同学学会制备临时装片之后,组织同学用显微镜来初步观看一下自己所制备的玻片的效果。同时,老师通过细胞结构的彩色挂图、模型引导同学正确熟悉细胞的结构。在此基础上,老师先给同学以标准的玻片,组织同学通过显微镜来观看植物细胞的各个结构,学会辨别各个细胞以及其结构上的特点。同时,邀请同学通过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各个细胞结构的特点,其他同学补充,最终老师总结。在观看了多种植物细胞的临时装片后,争论、归纳、总结出植物细胞共同具有的主要结构,体会细胞的整体性。并适当联系日常生活实际,感知细胞液里含有的物质。最终要求同学依据自己观看到的物像,跟随老师的讲解和示范,绘图。留意把握绘图要领。同时,作为老师则通过边讲解生物图的画法和留意事项,边在黑板上画板图示范。
组织同学观看自己制作的玻片,检查制片效果,以及是否能找出相关的细胞结构。分析制片过程中的不足和以后需要留意的地方。
环节三:巩固提高,小节作业:
组织同学集中争论课后的练习题,也可在制片、观看过程中留意各种状况的消失,准时思索、尝试处理,再争论沟通,总结。
高中生物教案精选篇4
一、教学目的
初步把握鉴定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建议
教材中本试验支配为验证性试验,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改为探究性试验,支配在讲课之前,或与讲课同步进行。
本试验难度并不大,但内容较多,试验时间较长,因此,必需作周密支配,才能按时完成。试验中应留意以下几点。
1.增设老师演示试验。上课之前,老师应当预备好做演示试验所需的试验材料、用具、仪器和试剂等。同时,逐项完成还原糖、脂肪、蛋白质3类有机物的鉴定试验。在试验课上,将3个试验的正确结果分别展现在讲台上,并作扼要的介绍,以便使同学将自己的试验结果与老师的演示试验作比较。
2.试验中同学应分工合作。在“还原糖的鉴定”试验中,当每组两个同学中的一个制备生物组织样液时,另一个同学可以用酒精灯将水煮开,以便缩短试验的等待时间。在“脂肪的鉴定”试验中,一个同学制作临时装片时,另一个同学则可以调试显微镜。另外,在完成前两个试验时,一个同学洗刷试管、清洗玻片和整理显微镜,另一个同学则可以进行后一个试验的操作。
3.关于鉴定还原糖的试验,在加热试管中的溶液时,应当用试管夹夹住试管上部,并放入盛开水的大烧杯中加热。留意试管底部不要接触烧杯底部,同时试管口不要朝向试验者,以免试管内溶液沸腾时冲出试管,造成烫伤。假如试管内溶液过于沸腾,可以上提试管夹,使试管底部离开大烧杯中的开水。
4.做鉴定还原糖和蛋白质的试验时,在鉴定之前,可以留出一部分样液,以便与鉴定后的样液的颜色变化作对比,这样可以增加劝说力。
5.斐林试剂的甲液和乙液混合匀称后方可使用,切勿将甲液和乙液分别加入组织样液中。
三、参考资料
还原糖的鉴定原理生物组织中普遍存在的还原糖种类较多,常见的有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它们的分子内都含有还原性基团(游离醛基或游离__基),因此叫做还原糖。蔗糖的分子内没有游离的半缩醛羟基,因此叫做非还原性糖,不具有还原性。本试验中,用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
斐林试剂由质量浓度为0.1g/mL的氢氧化钠溶液和质量浓度为0.05g/mL的硫酸铜溶液配制而成,二者混合后,马上生成淡蓝色的Cu(OH)2沉淀。Cu(OH)2与加入的葡萄糖在加热的条件下,能够生成砖红色的Cu2O沉淀,而葡萄糖本身则氧化成葡萄糖酸。其反应式如下:
CH2OH—(CHOH)4—CHO+2Cu(OH)2→CH2OH—(CHOH)4—COOH+Cu2O↓+2H2O
用斐林试剂鉴定还原糖时,溶液的颜色变化过程为:浅蓝色棕色砖红色(沉淀)。
蛋白质的鉴定原理鉴定生物组织中是否含有蛋白质时,常用双缩脲法,使用的是双缩脲试剂。双缩脲试剂的成分是质量浓度为0.1g/mL的氢氧化钠溶液和质量浓度为0.01g/mL的硫酸铜溶液。在碱性溶液(NaOH)中,双缩脲(H2NOC—NH—CONH2)能与Cu2+作用,形成紫色或紫红色的络合物,这个反应叫做双缩脲反应。由于蛋白质分子中含有许多与双缩脲结构相像的肽键,因此,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发生颜色反应。
用于鉴定还原糖的试验材料预备植物组织是常用的试验材料,但必需加以选择。在双子叶植物中,光合作用的主要产物葡萄糖形成后,合成为淀粉,临时贮存在叶子内,因此不用双子叶植物的叶子作试验材料。有些单子叶植物,如韭菜、鸢尾,并不将光合作用的初始产物转变为淀粉,因此叶内含有大量的可溶性单糖,但是,由于叶片中叶绿素的.颜色较深,对于鉴定时的颜色反应起着掩盖作用,导致试验现象不明显,因此,也不宜用单子叶植物的叶子作试验材料。
本试验最抱负的试验材料是还原糖含量较高的植物组织(或器官),而且组织的颜色较浅或近于白色的,如苹果和梨的果实。经试验比较,颜色反应的明显程度依次为苹果、梨、白色甘蓝叶、白萝卜。
用于鉴定脂肪的试验材料预备试验材料选择富含脂肪的种子,如花生种子(取其子叶)。供试验用的花生种子,必需提前浸泡3~4h。浸泡时间短了,不简单切成片;浸泡时间过长,则组织太软,切下的薄片不易成形。
做鉴定脂肪的试验,老师可依据本地区的状况选用苏丹Ⅲ或苏丹Ⅳ染液。苏丹Ⅲ染液遇脂肪的颜色反应为橘黄色,苏丹Ⅳ染液遇脂肪的颜色反应为红色。因苏丹Ⅳ染液与脂肪的亲和力比较强,所以,染色的时间应比较短,一般为1min左右。用于鉴定蛋白质的试验材料预备试验材料选用富含蛋白质的生物组织(或器官),植物材料常用的是大豆种子,动物材料常用的是鸡蛋(卵白)。如用大豆种子,必需提前浸泡1~2d,这样简单研磨成浆。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直接采纳现成的大豆磨成的豆浆,豆浆可以购买,也可用小型的研磨机制取。利用豆浆作试验材料,可以节省试验时间。
假如用稀释的卵白作试验材料,效果会更好。
斐林试剂的配制
甲液质量浓度为0.1g/mL的氢氧化钠溶液
乙液质量浓度为0.05g/mL的硫酸铜溶液
使用时临时配制,将4~5滴乙液滴入2mL甲液中,配完后马上使用。
苏丹Ⅲ溶液的配制称取0.1g苏丹Ⅲ干粉,溶于100mL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中,待全部溶解后再使用。
苏丹Ⅳ溶液的配制称取0.1g苏丹Ⅳ干粉,溶于50mL丙__中,再加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50mL,充分混合后即可使用。
双缩脲试剂的配制取10g氢氧化钠放入容量瓶(或有刻度的烧杯)中,加水至100mL,待充分溶解后倒入试剂瓶中,配成质量浓度为0.1g/mL的氢氧化钠溶液,瓶口塞上胶塞,贴上标签,写上试剂A。
取1g硫酸铜放入容量瓶(或有刻度的烧杯)中,加水至100mL,待充分溶解后倒入试剂瓶中,配成质量浓度为0.01g/mL的硫酸铜溶液(蓝色)。瓶口塞上胶塞,贴上标签,写上试剂B。
高中生物教案精选篇5
一、教材分析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淌》这部分内容是高中生物(必修)其次册第八章《生物与环境》第三节《生态系统》的核心内容。在教学中,本节学问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学问和第三章《新陈代谢》的学问联系亲密,又直接关系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学习,学科内综合性强,理论联系实际紧密,需要提高敏捷运用学问、分析解决问题和识图解图力量。
纵观____三年来的全国高考题,该部分学问为高考热点内容之一,历年高考都会考查。但近三年来天津卷涉及较少。从考查形式上看,既有选择题也有非选择题。往往涉及到图形、图表的分析。命题方式敏捷多样,主要考察同学的理论联系实际力量、敏捷运用学问力量及分析解决问题力量等。其中“能量流淌的特点”及各养分级能量传递的计算及综合运用本章的能量流淌、物质循环等学问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及热点问题,是高考命题的焦点。
二、教学目标
依据教学大纲和考纲的详细要求,结合同学学问水平,拟定教学目标如下:
1、学问目标
(1)了解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来源、流淌渠道和讨论目的
(2)理解能量流淌的特点
(3)应用食物链中各养分级能量传递进行计算
2、力量目标:
培育同学识图解图力量、观看和分析力量、理论联系实际力量等
3、情感目标
培育同学物质运动和物质普遍联系的辩证观点
三、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生态系统能量流淌的过程和特点
2、教学难点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淌相关学问的计算
3、重难点的突破
利用多媒体课件为手段,借助于其形象、直观、动态等多种功能使学问结构一目了然,来突出重点。再通过经典例题跟进、老师详解、同学分析来强化学问,突破难点
四、教学方法
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在课前制定有针对性的复习目标,并要求同学提前复习,老师加以检查落实。授课中以多媒体为帮助手段,采纳启发式、争论式等各种教学方法。通过对近几年与本部分内容相关的高考题的分析讨论,以及解题中如何确立关键词、关键点及解题思路、解题方法及技巧的讲解,使同学对本节学问有个系统的熟悉并加以把握。
高中生物教案精选篇6
一、教学目标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理解组织液、血浆和淋巴三者之间的关系。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4.培育同学分析归纳力量、图文转换力量和组织合作学习力量。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
(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三.教具与教法
利用多媒体教学,叙述与同学练习、争论相结合。
四.课时支配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请大家打开课本的章首,上面一图是雪山环境,假如把一杯水放在雪山的环境中,这杯水的温度是低还是高,哪么在这个环境中的边防士兵的体温又是多少呢?下面一图是炼钢炉旁边的工人,这个环境温度如何?假如放一杯水在炼钢炉旁边,这杯水的温度与放在雪山的那杯相比较那个高?炼钢炉旁边的工人的体温又是多少?为什么放在雪上和炼钢炉旁边的水的温度一高一低,然而在这两个环境中的人体温却始终是37℃左右?
从这节课开头我们来一起探讨一下人体内的环境——人体内环境和稳态。
结合问题,叙述新课: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展现课本其次页问题探讨)
【同学思索并争论】这两幅图中图1是什么细胞?图2是什么细胞?他们分别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
【师生共答】图1是血细胞,生活在血浆当中。图2是草履虫,是单细胞生物,直接生活在水环境当中,从水猎取养分物质并把代谢废物排入水中。
【老师叙述】血浆大部分是水环境,也就是说血细胞也生活在水当中。从这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单细胞生物的细胞还是多细胞生物的细胞都是生活在水中的。
【设问】那我们知道人体也是由细胞构成,人体内的细胞是否也生活在水环境中呢?
【同学阅读】大家看课本P2相关信息,成年男性含水60%。成年女性含水50%。老师叙述:曹雪芹曾经说过女人是水做的。从这则资料看来男人更是水做的。也就是人体内含水量特殊的多。因此我们把人体以水为基础的液体成为体液。
【设问】我们知道人体是由细胞构成的,组成人体的细胞(如血细胞)外有没有液体呢?哪么细胞内呢?
【师生共答】我们又依据体液分布的位置不同又把体液分为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老师提问】血液是不是体液呢?
(展现血液组成成分)
【老师叙述】血液包括血细胞和血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我们称为血浆,简述细胞外液的概念。
【设问】既然血液中有细胞,那么血液是不是体液?假如不是,那么血液中的什么成分是体液呢?什么成分是细胞外液?
【同学争论回答】血液不是体液,血细胞内的液体和血浆是体液,血浆是细胞外液。
【老师强调】血浆存在于血细胞外,所以血浆是属于细胞外液。血浆就构成了血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
【设问】我们知道血细胞和血浆存在于血管内,哪么我们人体除了血细胞外还有许多其他细胞,哪么这些细胞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呢?
(展现课本P3图1—1)
【老师提问】请大家看一下红色的是什么?蓝色的呢?绿色的管这些又是什么管呢?这些管内是什么呢?在这些管外还有一些细胞,这些细胞由叫什么细胞呢?这些细胞之间有间隙吗?假如有,间隙中的液体叫什么呢?
【老师叙述】红色和蓝色管是血管,内有血液,其中红色的是动脉毛细血管,蓝色的是静脉毛细血管。绿色的管为毛细淋巴管,管内有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以及淋巴液,淋巴就是他们的直接生活环境。管外的细胞为组织细胞,在细胞于细胞之间存在一些间隙,在这间隙中也布满着液体成为组织间隙液又称为组织液。组织液就构成组织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
【老师提问】通过以上的讲解,血浆、组织液、淋巴这些是不是细胞外液?
【老师叙述】血浆、组织液、淋巴这些都是细胞外液,构成了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这个环境与我们人体四周的这个环境有很大的区分,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是以水为基础的液体,细胞生活的环境在体内,所以我们把细胞生存的环境称为内环境。
【老师提问】大家考虑一下细胞外液和内环境是否相同?
【师生共答】是相同的,都是细胞生存的液体环境。
【老师提问】血浆中水是怎样进入细胞,细胞代谢产生的水又是怎样进入血浆?通过课本P3图1—1简述三种细胞外液的关系。
【师生共同总结】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内环境)之间的关系
二.细胞外液的成分
【设问】细胞外液的成分有那些呢?
(展现P4资料分析血浆的化学组成)
【思索争论】P4资料分析中的争论题
【同学回答】
【老师总结】通过讨论表明,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成分相近但不完全相同,最主要差别在于血浆含较多蛋白质。细胞外液成分类似海水,反映生命起源于海洋。
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
【设问】我们知道细胞外液是一种液体,在化学学习时,我们没接触到一种液体就要了解一种液体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我们把这些统称液体的理化性质。哪么细胞外液都有哪些理化性质?
【同学阅读】P5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
【师生共同总结】
1、渗透压:溶液中溶质的微粒对水的吸引力。微粒数越多,吸引力就越大也就是渗透压越大。血浆渗透压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
2、酸碱度:人的PH为7.35~7.45。PH的稳定与酸碱对物质有关。
3、温度:人的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四.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老师提问】我们在前面讲过了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是细胞外液又称内环境。细胞生活所需的氧气和养分物质都来自于细胞外液,那么细胞外液的氧气和养分物质又是从外界汲取的,氧气和养分物质是怎样进入细胞?细胞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又是怎样排出体外?
(展现课本P5思索与争论)
【同学回答】
【师生共同总结】
(展现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老师强调】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细胞的氧气和养分物质的汲取和代谢废物的排解都需要通过内环境,因此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综合学问,本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要学习了体液、细胞内液、细胞外液、内环境的概念,内环境中三者之间的关系,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以及外界物质如何与外界环境发生物质交换。着重要把握体液、细胞内液、细胞外液、内环境的概念,内环境中三者之间的关系,外界物质如何与外界环境发生物质交换。
高中生物教案精选篇7
教学预备
教学目标
1.学问目标
(1)说出细胞在什么状况下吸水和失水。
(2)举例说出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
2.力量目标
(1)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2)设计关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试验。
3.情感目标
认同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渗透作用的原理。
(2)细胞与外界环境一起可以构成一个渗透系统。
(3)举例说出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
2.教学难点
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教学过程
【导入】渗透作用
在其次章我们学习了组成细胞的分子,通过学习,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各种生物体的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水。通过第三章的学习,我们又知道:水分子进出细胞必需经过细胞的边界——细胞膜,那么水分子是怎样进出细胞的呢?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来学习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板书:4.1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Flash演示渗透作用】介绍渗透装置:取一个长颈漏斗,在它的漏斗口外密封上一层半透膜,这个半透膜有种特性,就是水分子可以透过,而其他物质不能透过。密封好后往漏斗内注入蔗糖溶液,然后将漏斗浸入盛有清水的烧杯中,使漏斗管内外的液面高度相等。你会发觉,随着时间的推移,漏斗管内液面高度渐渐上升,直至肯定高度。
引导分析:水分子的集中方向是怎样的?
换句话说,就是从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集中。(归纳并板书:一、渗透作用1.概念:水分子通过半透膜从低浓度溶液向高浓度溶液集中的现象。)这是否与我们通常所说的物质由高浓度向低浓度集中冲突呢?为什么?
由此可以看出,在这里浓度是指的什么性质的浓度?质量浓度还是物质的量浓度?
在水分子由清水集中至蔗糖溶液的过程中,有没有水分子由蔗糖溶液集中至清水中呢?
在起始状态和平衡状态它们双向集中的速度是怎样的呢?我们用V1代表水分子由清水集中至蔗糖溶液中的速度,用V2代表水分子由蔗糖溶液集中至清水中的速度,在起始状态时两者的大小关系是怎样的?平衡状态时呢?
正是由于开头时V1V2,才使得漏斗管内液面上升。好,现在我把这个装置改动一下,把半透膜换成纱布,漏斗内液面还会上升吗?若是保留半透膜,而把烧杯中的清水替换成同样浓度的蔗糖溶液,漏斗内液面还会上升吗?由此可以看出,要发生渗透作用需要哪些条件?(归纳并板书:渗透作用2.发生条件:①半透膜;②半透膜两侧存在浓度差)
是否具备了这两个条件之后就肯定会发生渗透作用呢?答案是不肯定,我们可以看一看,在平衡状态时,半透膜两侧的浓度相等吗?那为什么渗透作用停止了呢?在这里我们就需要用到物理的相关学问了,随着漏斗内液面高度的上升,会对水分子产生一个向下的压力,我们用F1来表示,而与此同时,两种溶液又存在浓度差,这个浓度差会对水分子产生一个向上的压力,我们用F2来表示,在平衡状态时,F1=F2,受力平衡,渗透作用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珠宝首饰OEM定制加工合同范本2篇
- 二零二五版网络安全设备采购合同3篇
- 二零二五版钢琴经销商区域保护与市场拓展合同2篇
- 原材料卸车作业中最低效率保障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绿色信贷反担保保证合同规范范本3篇
- 基于2025年度战略规划的企业裁员和解雇合同3篇
- 二零二五版房屋买卖合同范本下载关注合同签订中的房产证注销与手续办理3篇
- 二零二五版汽车租赁合同押金退还协议书3篇
- 二零二五年度房产回购及社区公共设施建设合同3篇
- 二零二五版道路混凝土铺设及维修合同3篇
- 第5课《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第1框《理解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中职专用】《职业道德与法治》同步课堂课件
- 2025美国国防部财年美军武器装备采购预算中文版
- 70岁换证三力测试题附答案
- 中华医学会利益冲突声明模板
- 带你玩转VR虚拟现实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2024年
- DAM10KW中波发射机各单元的检测与调整指导示意图
- 物业采购工作总结
-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加减乘除四则混合运算300题及答案
- 组织文化与领导力
- 胶粘性不良改善报告
- 河北省石家庄市桥西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册期末英语模拟试题(附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