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习题-鉴赏诗歌形象及答案详细解析_第1页
诗歌鉴赏习题-鉴赏诗歌形象及答案详细解析_第2页
诗歌鉴赏习题-鉴赏诗歌形象及答案详细解析_第3页
诗歌鉴赏习题-鉴赏诗歌形象及答案详细解析_第4页
诗歌鉴赏习题-鉴赏诗歌形象及答案详细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200204 赏诗歌形象一、诗歌鉴赏(共 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诗,完成下列小题。鹧鸪天西都作朱敦儒我是清都山水郎 ,天教分付与疏狂。曾批给雨支风券,累上留云借月章。诗万首,酒千觞,几曾着眼看侯王?玉楼金阙慵 归去,且插梅花醉 XX。【注】清都,传说中天帝的居所。山水郎,为天帝管理山水的侍从。慵:懒。1. 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首句以“山水郎”自居,写自己热爱山水乃是出于天性,直抒胸臆,表达自己的理想。B.三、四两句词人写自己能支使风云雨露是天帝批准的,由此可以看出内心深处对权力的渴望。C.下阙中的一个“慵”字,是词人内心思想的真实写照,十分准确地表现了作者的情

2、感态度。全词清隽婉丽,自然流畅,富于想象,夸 胆,抒情强烈结构上前后呼应,章法严谨。2. 从“诗万首,酒千觞,几曾着眼看侯王?”中,你读出了诗人哪些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答案】1. B 2. 傲视权贵曾着眼看侯王人不慕权贵,不愿在朝为官。才华横溢万卷示了诗人出众 的才华。行为疏放千觞人纵酒豪饮,从不把侯王放在眼里。【解析】【1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与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与 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 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

3、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 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B 自己能支使风云雨露是天帝批准的,由此可以看出内心深处对权 力的渴望”理解错误,三、四句意思是,曾多次批过支配风雨的手令,也多次上奏留住彩云,借走月亮。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由 衷热爱和对世俗发自内心的鄙弃。故选 。【2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形象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特别是诗歌反映出的核心要素以 与诗人的基本性格特点,从诗歌语句中进行具体分析即可万首,酒千觞。几曾着眼看侯王”意思是,我自由自在,吟诗万 首不为过,喝酒千杯不会

4、醉,王侯将相,我何曾放在眼里?写作者诗思的丰富,酒量很大,隐逸生活的全部内容都表现为对诗与 酒的钟情。面对“侯王”几曾看过,凸显词人对功名富贵的鄙夷,面对王侯的傲骨铮铮。据此分条概括诗人形象即可。【点睛】诗中形象(意象)倾注了诗人的思想,包孕着诗人的情感,分析诗歌形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在读懂 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后面的小题。野菊杨万里未与骚人当糗粮,况随流俗作重阳。政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注】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餐秋菊之落英”句。政:通“正3

5、. 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野菊不会作骚人干粮让他来充饥,更不会和其它菊花一样在重阳开放。B.野菊生于野外无欣赏却不以为意,因为正是这样的环境让它有了幽色。C.诗人傍晚时分与友相逢于半山,便折菊相送,他的此种行为含有深意。D.在诗人的笔下,菊也有思想有感情,这样写能更好地借菊花表达感情。4. 颔联描写了野菊怎样的形象?请加以分析。【答案】3. C 4. 野菊生长在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不因无人欣赏而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其内心的高洁。 【解析 【3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

6、涵盖 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 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 项 人傍晚时分与朋友相逢于半山”错误,从诗中来看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意思是“已是傍晚时 分,在绿色的半山腰中与野菊相逢。即使匆忙也要折一枝淡黄的野菊”的对象不是朋友而是野菊。故选 C。【4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颔联描写了野菊怎样的形象?请加以分 析后找到诗歌颔联,理解颔联的意思,分析颔联所写

7、的内容,分析展现出的野菊特点。“政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既写野菊的形态又野菊的精神,对野菊的姿色、芳香和品性作了生动的描绘野”与 “在庭”相对,因不为人赏识,便任其在野自生自灭,不似一般之菊在庭院中有人着意栽培,这也许是野菊的憾事,但诗人却把 这看成是快事,因为它可以避免栽培人的束缚剪裁与观菊者的诸多采摘,即不受人们的干扰,因而显得幽闲自若,别有丰彩,以 至于诗人面对着它是无情也动心里展现出野菊的高洁。【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考查 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 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

8、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 有一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 X 冠戴等等。解答此 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与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 正选排除巧妙用。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要求作答。邺都引X 说君不见魏武草创争天禄,群雄睚毗相驰逐。昼携壮士破坚阵,夜接词人赋华屋。都邑缭绕西山阳,桑榆汗漫 漳河曲。城 郭为墟人代改,但有西园明月在。邺旁高冢多贵臣,蛾眉曼睩共灰尘。试上铜台歌舞处,唯有秋风愁杀人。【注】此诗作于公元 ,作者贬相州刺史期间。魏武,指魏武帝曹操

9、。 年曹操封为魏王,定都于邺。天禄天赐 的福禄,后多指帝位。汗漫,漫无边际。(1) 下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恰当的一项是A.“睚毗相驰逐”容群雄虎视眈眈,逐鹿中原的态势,突出了曹操“草创”事业的艰难和他削平群雄、统一中原的决心与气 概。B.三、四两句,在昼携壮士破坚阵”的金戈铁马紧 X 激烈战斗后紧接“夜词人赋华屋”的场景,凸显曹操与时行乐的生活态 度。C.“城郭为墟人代笔跨越了五百年,从前六句对历史的回顾转到眼前的现实景象,从怀古转到慨今。D.这首诗从体裁来属于乐府诗,从题材来说属于咏史怀古诗。本诗运用对比、衬托、 借景抒情等艺术手法,富有表现力。 (2) “邑缭绕西山阳,桑榆汗漫漳河曲”描绘

10、了一幅怎样的画面(3) 请出“试上铜台歌舞处,唯有秋风愁杀人”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答案)B(2描绘了一幅繁华富庶(繁茂葱郁、兴旺发达)的画面;邺都缭绕在西山的南面,漳河边桑树、榆树连成一片无边无际(邺 都城邑规模之大和周围树木的繁茂(3对邺都(铜台、铜雀台)昔盛今衰(世事沧桑、富贵不常、盛衰不常)的感伤之情,对曹操英雄不再的缅怀与感慨之 情,表现出诗人被贬后壮志难酬的内心苦痛和愤懑之情。【解析】【详解】小题 :本题考查学生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与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 内容涉与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

11、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 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B 显曹操与时行乐的生活态度”错误,凸显曹操从容、儒 雅的气度。故选 。小题 :本题考查分析歌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仔细体味诗中的意象,借助联想 和想象把握诗歌所抒发的情感。一般答题方法是:抓住诗中主要景物再现画面,从而概括画面特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解答 本题,首先概括画面特征,再结合诗句具体分析邑缭绕西山阳,桑榆汗漫漳河曲”二句,主要描写曹操在生产、建设方

12、面 的功绩,是一幅繁华富庶的景象。邺都城池委曲环绕,表明魏国建筑雄伟,后方坚固;农桑林木沿漳河层层密布漫”无 边,说明其农、林生产的发达。小题 :本题考査学生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这类题目,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也考查对诗句内容以与情感的 把握能力,涉与对诗歌思想感情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目的具体要求,然后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 并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最后有条理的按照题目要求整理出答案即 可。这是一首怀古抒怀之作。结尾“试上铜台歌舞处,惟有秋风愁杀人”二句直抒胸臆上”二字表现了诗人欲上而又犹豫 的心理人事变迁

13、,景非昔比,诗人要登上曹操所建铜雀台一览胜迹,但又怕“铜台”因为“人代改”而“为墟发自己 更多的惆怅。等到登上“铜台然见出邺都的一切繁华都成为历史,只留下秋风凭吊英雄杀人”三字是饱蘸感情的点睛 之笔,深沉而强烈地表现出诗人悲壮的凭吊心情,将一腔不泯的雄心遥寄千载,表现出诗人被贬、壮志难酬的内心苦痛和不平之 情。【点睛】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 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 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

14、的情感或借景抒情。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 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苏秀道中(宋)曾几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注】苏秀道中:从 到秀州( XXXX的路上。诗人时为浙西提刑。6. 下列对这首宋诗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从夜感雨霖降写起,人们盼望已久的甘霖突然降下,仿佛诗人的心田也滋润得复苏了。B.“不愁屋漏床床”引用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诗句“床头屋漏无干处溪流岸岸深”引

15、用杜甫春日江村五 首流岸岸深C.颔联正面写一个喜”字,表现出一种体恤民间的崇高感情。D.尾联突出了广大民对这场甘霖的狂喜之情,进一步表现诗人与农民同喜悦之心。7. 这首诗写出了秋雨怎样的特点?请结合诗句分析。【答案】6. B 7. 雨大,与时。分析:诗人半夜感到“凉冷到“屋漏床床湿岸深”表现雨大通过骄阳转作 霖、稻花应秀色表现雨的与时。【解析】【6 题详解】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与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 式,各选项内容涉与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 选出“下列对这

16、首宋诗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 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 选项一确认,得出答案。B 项屋漏床湿引用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诗句床头屋漏无干处溪流岸岸深引用杜甫春日江 村五首流岸岸深法错误。为化用诗句而非引用。故选 【7 题详解】本题考查准确把握诗歌景物特点的能力。解答此题,一要根据词句的内容以与关键词语,确定词中所写对象的特点;二要熟悉诗 歌中常用的表现手法以与特点,辨析诗词句中使用的各种技巧并仔细分析其表达效果。本题是针对形象的考查,可以根据原

17、诗歌 内容考虑,如诗中的“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可以看出秋雨是很大的;根据“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 两句可以分析出这场秋雨是非常与时的。【点睛】诗中形象(意象)倾注了诗人的思想,包孕着诗人的情感,分析诗歌形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在读懂 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饮酒(其八)陶渊明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提壶抚寒柯,远望时复为。吾生梦幻间,何事绁 。【注】绁:捆绑,束缚。8. 下面对诗意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四句,写青松在东园,平日里被深草掩没了形

18、姿,一旦严霜降临,百草凋零,它挺拔的英姿常青的秀色便卓然出现在世人 的视野之中。B.五、六两句表明一株株的青松蔚然连成松林,人们往往会不知不觉中为此等景观感到诧异惊奇。C.诗人有时手提酒流连于青松之下,有时从远处瞻望青松之姿,表达出对这位卓然不群的“高士朋友”无比的敬仰爱慕之情。 D.结尾两句看似突,实则最有深意:人的生命有限,弥足珍贵,更不必把自己束缚在仕途尘网之中,应如青松一样,保持独立 自由的高洁品格。9. 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青松”的形象特点。【答案】8. B 9. 青松不屈服于逆境,生命力顽强,生在“东园被众草淹没,但后来“卓然见高枝在凝霜之中, 青松卓然独立,不畏严寒;青松外形

19、伟岸挺拔,与众不同,比那成片的树林更能引起人们的关注。【解析】【8 题详解】该题是对诗歌的综合考查,涉与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解答该种题型时,首先通读全 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哪些情感,用了哪些手法。然后结合选项涉与的具体诗句逐一进行 分析判断。B 株株的青松蔚然连成松林,人们往往会不知不觉中为此等景观感到诧异惊奇”分析有误。五、六两句“连林人不觉, 独树众乃奇思是在一片树林中人可能还不觉得,单独一棵树的时候人们才称奇。人们感到惊奇的是面对单独一棵树,而不 是一片松林。故选 。【9 题详解】本题考查诗歌的形象,确切来说是赏析诗歌

20、的物象。答题前应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歌的内容,明白诗中写了什么景,什 么物,什么人什么事,使用了哪些手法,表达了哪些情感。抓住诗中写该形象的词句理解分析其外在形象特点和内在精神品质。 本题要求分析“青松”的形象特点草没其姿草埋没了它的身姿,却仍“卓然见高枝以见出青松不屈服于逆境, 生命力顽强,不惧荒草埋没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到寒霜凝结的时候,其他植物都枯萎了,这才显现出它卓尔不群的 高枝。可知青松不畏惧寒冷,傲然挺立之坚毅品质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人们对成片树林的无感觉,与单独面对一棵 青松时的惊奇态度形成对比,突出松外形伟岸挺拔,与众不同的形象特点。【点睛】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诗人通过象

21、征性的物象描写曲折地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抒情,表心 声。分析思路:提炼诗中所写物象的词句,概括其特征,注意多角度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 能明白作者意在何为,情为保端。鉴赏咏物诗时需注意下面两个方面: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如,外形、内心 世界、品质、感情等;抓住诗中运用的拟人手法来表述事物的特点。鉴赏诗歌中的形象,可以通过关键词来界定形象的基本特点。20200214 赏诗歌形象一、诗歌鉴赏(共 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晚起白居易卧听冬冬衙鼓声,起迟睡足长心情。华簪脱后头虽白,堆案抛来眼校明。闲上篮舆乘兴出,醉回花舫信

22、风行。明朝更濯尘缨去,闻道松江水最清。【注】华簪:华贵的冠簪。簪,古人用来绾定发鬈或冠的长针。篮舆:古代供人乘坐的交通工具,类似后世的轿子。濯: 洗。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晚起”是本诗的描写中心,作品自始至终,都是围绕“晚起”这一中心进行的。B.首联紧扣诗题,描写听到“冬冬衙鼓声”后方才起床,由于迟起睡足而心情很好。C.颔联写诗人虽然年事已高,但仍然致力政事,堆放案头的文卷一丝不苟审核清楚。尾联描写了诗人的一段心迹:听说松江的水最清澈,改日到那里去洗濯一下冠缨。2. 这首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是怎样一个艺术形象 ?请加以分析。【答案】1. A 2. 官吏身份。他宿在衙内,早晨

23、能听到“冬冬衙鼓声”。人至迟暮。他头发已白,早上迟起。明辨曲 直。面对成堆的案卷,他一一审查明辨。与时行乐。他闲时坐着“篮舆”乘兴而出,酒酣时乘着装饰华美的游船顺风而行。 情操高洁。他向往去清澈的松江洗濯尘缨。【解析】【1 题详解】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 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 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A 项,“作品自始至终,都是围绕晚起这一中心进行的”错,

24、本诗颈联写官员处理完政事后,乘兴外出游玩,尤其是在良辰 美景中乘醉而行,尾联写要到松江的清水中洗涤一下自己的冠缨。所以本诗后两联没有围绕“晚起”进行描写。故选 【2 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鉴赏人物形象时,要抓住人物的语声、神态、动作、心理、细节的描写与侧面、环境描写的 烘托染来概括人物的特点,要结合作者的处境和写作背景,分析作者塑造人物的意义。从“卧听冬冬衙鼓声,起迟睡足长心情”可见,诗人是个官员,在衙门内居住,听见衙鼓声;“华簪脱后头虽白”可见他人已年 迈;“堆案抛来眼校明”可见他勤勉公务,明辨是非;“闲上篮舆乘兴出,醉回花舫信风行”可见他懂得生活乐趣;“明朝更濯 尘缨去,

25、闻道松江水最清”运用典故,化用了“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表达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感情。【点睛】古诗词中,如何鉴赏人物形象:一、联系作者的个人境遇,分析人物形象 1. 抓住作者的生平经历,思想主 抓住注解, 把握诗词内容,了解背景。二、联系诗词中的意象、典故等,分析人物形象。三、抓住动作、外貌、神态、心理、语言描写,分 析人物形象。四、分析形象,注意同一形象,不同作者,不同时代,赋予不同的情感。掌握这四种方法,会有助于我们在鉴赏古 诗词时准确分析诗词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岑参九日黄花酒,登高会昔闻。霜威逐亚相,杀气傍中军。横笛惊征雁,娇歌落

26、塞云。边头幸无事,醉舞荷吾君。【注】封大夫即封常清,诗中“亚相”“吾君”都是对他的尊称。中军:此处指代主帅。3. 下面对诗歌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两句概言边无事,重阳佳节,众人按照传统的庆祝方式,饮酒登高,表现一派和熙欢乐之景。B.颔联用“霜威”杀气”来正面描写封常清,表现其治军雷厉风行,又能在和平时期时刻保持谨慎。C.尾联两句表现了者的担忧之情:幸好边疆暂时没有战事,但将士们的“醉舞”却未免太放松警惕了。D.全诗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诗人在描写节日里边塞将士欢愉活动的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他们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4. 诗中的封大夫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概括。【答案】3.

27、C 4. 能征善战、声威远震。诗中描写他“霜威”“杀气”说明他威严峻厉,治军雷厉风行,有肃杀之气。治 军有方、深受爱戴。尾联称颂在封常清的英明领导下,边境安宁,因而将士们能在重阳佳节高歌豪饮,敢荷(承受恩惠)“吾 君”。情趣高雅,性情洒脱。他登高饮酒,聆赏笛歌,能苦中作乐,放达不拘,与下属同乐。【解析】【3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 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 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

28、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 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尾联两句表现了作者的担忧之情”分析错误,作者无担忧之情,有的是对封大夫领导下的边疆安定的欣喜之情。故选 C。【4 题详解】本题考查把握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方法:注意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细节描写对人物的刻画;注 意环境描写(时间、地点、天气、周围景物)对人物的烘托作用;注意前后的对比烘托;注意知人论世,结合背景。 颔联“霜威逐亚相,杀气傍中军”此句写封大夫的气质,如冰霜一般威严,杀气震慑中军,可见他气势凌厉,威严肃杀。首联 “九日黄花酒,登高会昔闻”,颈联“横笛惊征雁,娇歌落塞云”写封大夫登高饮酒,欣赏笛声歌曲,可见他情趣高雅,不因塞 外军中艰苦为苦,反而能够与军人们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