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_第1页
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_第2页
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_第3页
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_第4页
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浅谈汪萍博物馆是启发民智的场所,是一座城市或地区的名片,是文化遗产的收藏地,也是熔铸、 提炼新文化的殿堂。文化遗产包含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大部分。从上世纪50 年代以来,中国博物馆逐渐具备了研究、教育、收藏的功能,并通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在 物质文化遗产的收藏保护制度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然而,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 护、利用来说,我国博物馆大多还处在摸索过程中。虽然在收藏物质文化的同时,博物馆也 自觉不自觉、或多或少地收藏、保护了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需要的 不仅是收藏保管,不仅需要进行普查或建立代表作名录,最重要的是进行传承。这就需要将

2、 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化了。那么,博物馆应如何依托自身优势,在现有的收藏基础上保护、 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呢?在此本人想谈一谈自己的一些想法。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大众生活密切相关、历代相传的传统 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说、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节庆、有关自然、宇宙的 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它具有三大特点:一是承继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历史沿承,往往有不少丰富多彩 的民俗、故事和传说。二是多样性。我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地域、民族间的差异使得非 物质文化遗产种类多样。三是独特性。每个非物质文化遗产

3、项目都有自己的鲜明特点,具有 独特的吸引力和冲击力。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利用,是博物馆进一步实现其核心价 值,进一步深化社会服务的体现,符合博物馆发展的规律,是博物馆的新时代主题,具有深 刻的社会原因和时代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固定的有形载体,处于不断消失中,依靠人们的发现和收藏而存世。 博物馆是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场所,所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博物馆的重要责任之一, 是博物馆服务社会、服务大众、开展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物质文化遗产相比,非物质文 化遗产更贴近大众的实际生活,更适合群众的欣赏要求。因此,博物馆若能借助动漫等有形、 有趣、大众喜闻乐见、能互动参与的形式,来充分反映非物质

4、文化遗产的过程或技艺,充分 挖掘其文化内涵,使原本枯燥乏味的知识生动起来,使原本高高在上的内容亲近熟悉起来, 定能突破博物馆陈列原有的图片、实物加说明的简单、呆板模式,定会给博物馆带来勃勃生 机与活力。随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启动,作为解读、认知文化遗产催化剂,连 接公众和文化遗产桥梁的博物馆,应充分认识到这一工程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充分发挥地区 特色和优势,利用陈列来传递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展示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成果;不仅 要让观众看到“物”,更要透过“物”看到历史和文化,看到以“物”为载体的“非物”;使青年在 陈列中寻找到历史,老人寻找到记忆;使观众在参观中受到乡土文化的熏陶,心灵

5、得到深深 感染,从而激发爱土、爱乡、爱国的情怀。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衢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不仅有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还有 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曲调高亢的西安高腔、源远流长的烂柯山传说、工艺独特的邵永丰 麻饼制作技艺和特色鲜明的梧桐祖殿立春祭祀均为其中的代表。近几年来,随着非物质文化 遗产概念的引入及相关工作的开展,作为以举办地方特色展览为己任,先后举办过100多场 各种陈列的衢州市博物馆,已经把保护、宣传、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时代所赋予的社会 责任与历史使命,纳入到日常工作中。馆里在做好陈列布置的同时,还注意结合本地深厚的 历史文化底蕴,大力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譬如博物馆大厅的正面墙壁

6、上,就专门树立起一 处高18米、宽13米的巨大铜雕作品。作品以一幅巨大的围棋棋盘为基础,左上角描绘了围 棋仙地烂柯山的风光,象征着源远流长的“棋子文化”;右下角刻画着孔氏南宗家庙主殿大成 殿,代表着衢州的“孔子文化”。棋盘上,论语文字之间镶嵌十二颗围棋棋子,寓含着棋.页脚. 子文化和孔子文化水乳相融之意,而黑白棋子又分别代表着自然、人文景观的相辅相成。整 幅作品以“两子文化”为核心,集中反映了衢州市历史文化的鲜明特点。2006年,博物馆又 推出了围棋仙地衢州棋子文化主题陈列,以图片展览的形式,通过史料、照片、实 物及场景复制、多媒体触摸屏等手段,述说了烂柯山王质遇仙的传说,叙述了历史悠久的围

7、棋发展史,全面介绍了衢州与围棋有关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及相关文献记载,系统整理了 衢州棋子文化的内涵,宣扬了中国悠久而灿烂的围棋文化。止匕外,兼管着全市文物保护单位的衢州市博物馆依据所辖各文物保护单位的特点,对药 王殿、弥陀寺等内部进行了陈列布展,安排了相应的活动。如省级文保单位周宣灵王庙是为 纪念南宋大孝子周雄而建的,博物馆不仅恢复了周雄塑像,用东阳木雕来展示周雄事迹和历 代二十四孝,还临摹了南宋理学家朱熹的象形大孝字来突出“孝”的氛围;并根据衢州的习 俗,顺应大众意愿,在每年的三月初三、四月初四隆重纪念周雄,以传承、保护民间习俗。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安高腔形成于衢州,于是市博物馆借用市

8、级文物保护单位天妃宫的 古戏台,将物质遗产保护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结合,联手衢州婺剧团,每逢节假日就在 此上演西安高腔,使大众欣赏到这一古剧种。强化服务是博物馆永恒的主题。光有良好的硬件设施而缺少优质的服务,对博物馆来说 依然无法有效提升自身的实力和水平。这一点无论对于物质文化遗产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都 一样适用。要抓好服务,首先就应该重视讲解工作。讲解工作水平的高低,不仅直接关系到 博物馆社会宣传教育职能的开展,直接影响到博物馆在观众心目中的形象,还会进而影响到 博物馆的社会效益。因此,博物馆需要配备较高素质的讲解人员,作为文物展品、陈列环境 和观众之间的桥梁纽带,通过运用语言艺术、讲解技能

9、和真挚的感情,来帮助观众最大限度 地吸取相关知识和信息。针对不同观众,博物馆可采取不同的政策:譬如对于学生,无论预 约与否,均一律随到随讲,免费讲解;对于普通观众则可在每天上午、下午定时开设免费讲 解专场;而对于残疾人、弱势群体,博物馆可主动邀请,通过讲解员的语言或手语,使其感 受、理解陈列中蕴含的文化知识;对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可以考虑举办夏令营活动,为这 些孩子创造更好接受历史熏陶,感悟、体验灿烂文明的机会,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 能,扩大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影响。除了“守株待兔”之外,为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资源优势,让更多人了解本地的非物质文 化遗产,博物馆还应主动出击,采取走出

10、去、请进来的办法,加强与社会各界的联系:如 可以推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图片展,主动赴机关、学校、企业、社区、乡村等地进行巡 展,使展览走出博物馆、走向社会,让包括平时少有机会走进博物馆的人在内的大众,感受 一次文化之旅,真切体验到本地区的历史与文化,与本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一次亲密接 触,拉近博物馆与普通大众之间的距离。在走出去”过程中,博物馆应该注意因势利导:比 如对于小学生,可采取话剧、宣讲、联谊等方式,寓教于乐,达到较好的教育目的;对于具 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大专院校学生,可举办较深层次的专题讲座;对于青少年团体,则可推出 征文比赛、演讲比赛等活动,激发其参观热情,培养其对博物馆的感情,

11、更好地发挥博物馆 教育基地的作用,使其了解博物馆,了解身边的非物质遗产。止匕外,志愿者是博物馆力量的重要补充。建立、发展志愿者和博物馆之友队伍,使其参 与到展厅管理、讲解服务、宣传普及等工作中来,能使他们将把本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以及自己在博物馆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介绍给身边的人,让更多人了解博物馆、了解非物质文 化遗产,扩大影响力。总之,博物馆保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具有很高的价值,若不 能好好利用,对博物馆来说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对观众来说也是一种损失。因此,博物馆要 立足、依托自身优势,义不容辞地承担起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任,不遗余力地保护非物 质文化遗产,将其作为自

12、身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博物馆工作者应统一思想,进一步增强对.页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博物馆得到专业的保护、传承和延续,为 大众所共享。(作者单位:衢州市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博物馆非物质文化同物质文化虽然在认识层面可以区分,但在操作层面即实际发生过程中是互 相依存、密不可分的。譬如在“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所列的十大项目中,民间文 学要有传本或辅助记忆的器物,如音乐要有乐器,舞蹈要有道具,戏剧要有戏台服装,曲艺、 杂技与竞技要有表演器具,美术要有制作用具,手工技艺要有作坊及工具,传统医药要有器 械及药具,民俗无论岁时节令或仪式,都会有见证活动或程序的特殊用具。

13、通过如此不厌其 烦的列举,无非是想说明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民族文物难分难解的共生性。或者说,任何 以非物质形态出现的文化遗产,在对其进行完整展示时,都难免在某一环节要借助实物来完 成链接。确定前提之后,民族文物的价值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地位应该已经十分清 晰: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拓宽了民族文物的价值空间,客观上还因两者的共生 性而存在一种水涨船高的关系,即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价值越高,与之伴生的民族文物的 价值亦越重要;另一方面,民族文物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重要的见证及诠释价值,其价值 大小的认定取决于这种见证及诠释功能的重要程度。上溯2000年,贵州是氐羌、百濮、百越、苗瑶、华

14、夏五大族系的融合地;隋唐以降, 贵州是历朝政府相继实行羁縻政策和推行土司制度的民族区域;迄今,贵州是17个世居少 数民族的共居之地。古往今来,贵州特定的历史、地理条件及多民族聚居状态,在这片土地 上孕育出丰厚的多元文化,更留下了令贵州人引为自豪的民族文化遗产。而且,由于贵州少 数民族所处发展阶段不平衡,17个世居少数民族除彝族外,皆无自己的文字,其文化面貌 皆呈现出无字文明的特征。也正是因为缺乏文字作为记录支撑,这些民族的文物往往具备较 主流文化更多义的表达功能,具有更多的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信息记录,同民族习俗世代传 承的历史伴随。这些都为博物馆的征集和收藏提供了时代责任和广阔平台,同时也为博

15、物馆 的陈列和研究提供了一个解释性可持续发展的极大空间。在国家文化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示名单上,贵州占30个大项、40个子项,在全国名 列第三。在该申报活动伊始,便有专家预测贵州将跻身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省。结果正是如此。 而且,随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进一步发掘,贵州的名次还会前移。作为贵州省博物馆人, 面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时代工程,置身如此丰腴的土壤之上,在认识层面上理应庆幸,在实践 层面上更应有为。作者:李黔滨来源:金黔在线贵州日报浅析博物馆信息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 越来越高,博物馆也越来越被重视。由于中国地域辽阔,不

16、同地域有自己的独特历史和文化, 为了更好地了解我国各个地方的传统历史和文化,欣赏各地博物馆的藏品,博物馆的信息化 建设也显得更加重要。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无论是硬件设备还是软件系统都日新月异,使得 博物馆信息化建设的工作能够蓬勃发展。我们利用先进的数据库进行资料管理;利用多媒体 影像或虚拟现实技术进行展览;利用网络建设网上博物馆,制作博物馆主页,利用国际互联 网络的广泛的传播范围,迅速的传播速度,向世界宣传我们的博物馆这些计算机及通信 技术的进步,不但满足观众的新要求,也促进了博物馆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被 提出的时间并不很长的概念,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在一些国家兴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17、页脚.于2003年9月29日至10月17日在巴黎举行的第三十二届会议,制订了保护非物质文化 遗产公约,使它成为当今世界文化界关注的焦点之一。5000年的历史使我国拥有大量的非 物质文化遗产,如何保护它们成为我们必须考虑的问题,博物馆作为一个为社会服务的机构, 必须为此出一份力,而发展迅猛的博物馆信息化技术必然使得博物馆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工作中有更好的发挥。本文主要分七个部分,第一个部分将主要通过目前的非物质文化 遗产保护和博物馆信息化的状况讲述本文研究的意义和任务。第二部分主要将介绍非物质文 化遗产和博物馆信息化的基本概念、性质、特点等,并介绍国内外目前的发展状况。第三章 将通过一些具体

18、技术措施来讲解博物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例如如何运用数据 库、多媒体等科技手段为调查、整理和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贡献,如何利用博物馆网络 技术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第四章将讲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时博物馆如何发挥 它的作用以及如何利用信息化技术来更好地完成这一目标,主要方法是通过网络技术和电子 出版物来进行有效宣传。第五章将对未来博物馆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进行一点展望。 第六章将提出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还亟待解决的一些问题,第七章为最后的总结。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博物馆讲解2 0 0 2年伊斯坦布尔宣言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非物质文化遗产问题引起 了世界的普遍关注。

19、2 0 0 3年10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获得通过,同时加大 宣传,使这一概念深入人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提出并得到重视与实施,对博物馆讲解来说, 是一个新的挑战和机遇。说挑战,是指它对讲解员的知识结构和文化素养有了新的要求;说 机遇是指它使讲解员在迎接挑战的同时,获得新的提高,知识结构更加全面,文化素养进一 步深化。人类的文化遗产,是活着的历史的记忆,它以物质的或非物质的形式表达着。非物质文 化包括了人类的情感,它与我们的生活和整个社会息息相关。一个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往往蕴含着该民族最深的民族文化传统,保留着该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非物质文化和物质 文化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自然界

20、中,物质是客观存在的,物质文化则不是,它是在 一定的非物质文化的影响下产生的。物质文化发展的高度,反映着精神文化发展的水平。物 质文化之所以能成为文化,是因为非物质文化的表现。因此,我们是否可以这样来认识:物 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某些文化或技能以物质为载体表现出来的。以秦俑馆文物为例:兵马俑 的制作工艺、烧制工艺、青铜器的冶炼、铸造工艺等手工技能,都是以青铜、陶土为载体留 存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是人类的某些文化或技能以物质作为媒介表现出来的,如各地 区不同的戏剧、舞蹈、祭祀、节庆、礼仪等的形式。而且因为时代、地区不同,甚至个人的 性格或思想方式不同,表现出来的内容也各有变化。物质文化遗产的价

21、值存在及大小,是以 其文化含量和含量的多少来决定的。现在,绝大多数的博物馆所收集、保护和展出的都是物质文化遗产。讲解员向观众讲解 的对象同样是物质的。物质的东西通常是直观的,形状、大小、色彩、甚至用途,相同文化 背景下是不用做过多解释都可以理解的。那么现在的观众更多需要知道的是这一物质中所承 载的文化内涵,一些非物质的内在。比如秦陵百戏俑,它所承载的是秦代的百戏形式中的某 一瞬间的固态化。要向观众讲清秦代百戏,则要介绍百戏的产生,在秦汉时代百戏的形式与 种类,变化到今天杂技的情况。实际上是讲一段杂技简史。又如,秦陵7号坑的乐舞俑及水 禽涵盖的文化内容更为丰富。它既有秦汉时代的祈福形式与内容,也

22、有古代的舞蹈音乐内容。百戏、乐舞是非物质的,它是借助于陶俑而体现的。如何使参观者对文物有一个全面的 了解,对于讲解员来说,则提出了新的要求。它要求讲解员一要讲清楚文物(物质文化)是 什么。这一点比较好达到。我们只需告诉观众它的时代、名称、大小、质地、用途大体就可 以了。这种浅层次的讲解只可以解决一个概念的问题。第二要解决的就是深一层的问题。即.页脚. 文物所含的非物质文化,它的制作技巧,这种技巧的渊源与发展,它所处的时代的历史背景, 反映的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民俗民情,及在现代环境下的状况、价值、对现代生活的影响, 现代人对它的评价等等。这样,文物的内涵及外延就扩大了许多,无形中向讲解员提出了

23、更 高的要求,即讲解员不但要介绍文物本身,还要通过文物对其历史环境、文化背景、文化内 涵、文化传承等情况做以介绍。这样讲解员本身的知识结构就需要从广博与深入的方面提高 和加强。讲解员所要做的就是不但是个杂家,更要是个专家,在知识的提高和文化的丰富方 面,应该注意做到:第一、深入了解文物和标本。第二、学习历史知识,尤其注意历史细节, 了解文物标本的历史背景。第三、学习文化知识,了解文物标本的文化内涵及其文化价值。 第四、学习社会知识,具备相应的社会学知识,了解现代社会中的群众文化活动和文化生活, 通过这些来观察文物标本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变化。除了介绍清楚文物本身的内涵与外延,讲解员还有一个很重

24、要的责任就是向观众宣传保 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是无形的,存在于人们生活的时空与环境 中,中间存在着太多不确定因素,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破坏和消失更容易被忽略。非物质 文化是具有传承性的。从技法上来说,一般是师傅带徒弟,父辈传后代的作坊式继承。而且 经常有的手艺是传男不传女,这样就会导致有的手艺中途失传。比如陶俑陶马的制作工艺, 以泥土为原料,采用堆、捏、贴、刻、划的技法,烧制时火候约达1050度,质地细腻坚 硬,陶胎因部位的不同有实心与空心之分,空心的地方又有薄厚的区别,薄的地方只有1厘 米,厚的地方却有10余厘米,秦人却能一次整体烧制而成,可见其制陶工艺的高超。而这

25、种高超,并非凭空而来,而是经过了漫长的经验的积存。我国制陶的历史从原始社会已经开 始,从原始质朴的陶盆陶罐,到形神兼备的人偶、动物,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完善的 技术经验。兵器的防锈措施,在俑坑中出了数千件青铜兵器,个个光亮如新,锋利如初。 专家们经过检测发现,在这些兵器的表面都涂有一层厚度仅10微米的铭盐氧化物。且不说 这种厚度的完成,单说这种防锈措施,美国是在1 9 5 0年,德国是在1 9 3 7年才掌握并 申请专利的。这种技术,中国在汉以后却失传了。而且在现代化的冲击下,有些非物质文化 失去了存在的环境,致使其慢慢走向消失。比如表演形式,曾看到过一则消息,说日本制造 了一种机器人,可

26、以模仿真人翩翩起舞,就是因为有的民间舞蹈后继乏人,随着老一代艺术 家的去世可能会消失,所以用这种仿真机器人来保护这种文化遗产。我国的皮影戏,剪纸艺 术,都是亟须去拯救的传统文化。讲解员的作用就是要不但要让人们感动于曾经辉煌的历史, 更要大家深切意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共同构成中华民族民族文化财富,是 全人类文化遗产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从而积极主动地为保护历史而行动。在对非物质文化 遗产保护的宣传方面,讲解员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可以随时随地向不同年龄、不同身 份、不同国籍的人去呼吁,使大家真正地重视非物质文化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博物馆的当代责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27、保护,中国与世界同步。200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全体大会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 至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有了一个国际性的法律身份,而且还有了一套国际性的工作准 则,它标志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人类历史中的重要价值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同。这个公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给出如下定义:“来自某一文化社区/社群的全部创作,这些创作 以传统为依据,由某一群体或一些个体所表述,并被认为是符合社区期望的作为其文化和社 会特性的表达形式,其准则和价值通过模仿或其他方式口头相传。它的形式包括:语言、文 字、音乐、舞蹈、游戏、神话、礼仪、习惯、手工艺、建筑艺术及其他艺术。除此之外,还 包括传统形式的传

28、播和信息。”这个定义通常被认为是日本、韩国关于“民俗文化财”定义的翻版,我个人并不完全认同.页脚.这一观点。实际上,当前世界范围内盛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要还是基于现代全球化 背景下文化遗产概念的扩大与丰富。中国一直是保护“非物质遗产”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2001年由文化部主持召开了“民 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国际论坛”,邀请了德国、埃及、日本、巴西第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政 府官员、学界精英共同商讨民间文化的保护。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法的立法工作同时 进行。同年,“中国昆曲”列入第一批“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单,极大促进了中国 国内关于非物质遗产的调查、规划和保护研究。不久,就成立了多个

29、部门参与由中央财政支 持的“中国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启动了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评估筛选工作。同时, 民间团体如“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发起“中国民间文化抢救工程”。中国民族博物馆则将“多 彩中华,推向世界。几乎同时,北京、南京、广州、昆明等地的大学在选修课程中设置了民 间文化遗产”或“非物质遗产”相关课程。中国自1985年签署加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公约,1987年开始有6处名胜古 迹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从那时到现在,中国的遗产事业基本和世界同步。目前,中国 已经成为世界上“世界遗产”比较丰富的国家,有文化遗产23项、自然遗产5项、文化与自 然双遗产5项、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4项

30、。另外,在“备选名单”中,共有35项遗 产项目,等待陆续进入“世界遗产”之列。博物馆保护非物质遗产的“中国经验”中国的“世界遗产”单位中有不少早已作为博物馆对外开放,少数属于“文物保护单位” 同样具有博物馆的性质,只有非物质遗产的保护似乎与博物馆传统功能有一定的距离。人们通常认为,博物馆无法承担保护非物质遗产的功能,认为博物馆只是一个储藏旧 物的场所”,非物质遗产不具有突出的“被收藏”特征。其实,这里面有很大的误解,一方面 认为非物质遗产无法“被收藏”,似乎一旦“被收藏”就是遗产的结束,另一方面认为博物馆只 能保护不能传承。这里面实际上割裂了物质遗产与非物质遗产的整体性联系。早在1997年,

31、中国和挪威政府合作决定建立生态博物馆,提出在村落层次将物质与非物质文化以及环境作 为一个文化生态整体加以保护。经过了 10年的实践探索,已经确立了生态博物馆的“六枝原 则”:(1)村民是其文化的主人,有权认同与解释其文化;(2)文化的含义与价值必须与人联系起来,并应予以加强;(3)生态博物馆的核心是公众参与,必须以民主方式管理;(4)旅游与保护发生冲突时,保护优先,不应出售文物但鼓励以传统工艺制造纪念品出售;(5)避免短期经济行为损害长期利益;(6)对文化遗产进行整体保护,其中传统技术和物质文化资料是核心;(7)观众有义务以尊重的态度遵守一定的行为准则;(8)生态博物馆没有固定的模式,因文化及

32、社会的不同条件而千差万别;(9)促进社区经济发展、改善居民生活。这些原则的最重要的核心就是为了更好地在文化原生地保护文化,更好地尊重村民的主 人地位。这就实现了世界遗产概念从文化遗产扩大到非物质遗产背后所涵盖的核心理念。因 此,生态博物馆在非物质遗产保护与传承的“中国经验”值得重视和全面研究。此外,云南进行了近十年的“云南民族文化生态村”建设,实际上也基本等同于生态博物 馆,这是不同于以往以“旅游”为目的的诸种民族园、风情园。在博物馆承担保护非物质遗产的理论以及国际准则的探索方面,中国也做出了卓有成效 的成绩。2002年国际博物馆协会第七次亚太地区大会通过了由国家文物局局长张文彬主持 签订的上

33、海宪章,强调文化遗产已经“从物质遗产扩展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明确提出博 物馆是“保护人类非物质遗产建设性合作伙伴关系的推动者的身份,反映出在中国的号召之.页脚. 下博物馆承担保护非物质遗产的职责取得了基本共识。所以,到2004年汉城国际博物馆协 会大会时其主题就是“博物馆与非物质遗产”,为此国际博物馆专门设计“非物质遗产” 专题。遗憾的是中国学者没有能够积极参与这期专题中去,“中国经验”和中国声音在其中没 有能够得到体现,国际社会了解甚少。现在,我们借助2008奥运年的契机,向世界介绍并 弘扬非物遗产保护的中国经验与理念,成为一件十分迫切的任务。我们知道,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到世界遗产公约体系

34、,其重要性还表现在它将会 使目前存在的关于南北半球文化遗产以及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不平等性,得到更正。我们 只要翻开世界遗产名录,其中登记注册的754个世界遗产中,只有69个来自撒哈拉以南 的非洲,其中自然遗产30处,文化遗产29处,另外5处是自然与文化双遗产。这个数字与 全部世界遗产中文化遗产占大多数(582个)的现实形成了强烈对比。毫无疑问,非洲是一 个文化、文明发达的大陆,那么就没有理由忽视非洲文化遗产的重要价值,不论这个遗产是 物质的或是非物质的。但是,在21世纪以前确立的遗产框架却无法避免遗产分布不平衡性 的弊端。同样,在拉美地区的“世界遗产”地图上有不少是欧洲殖民者的“城堡或军事要

35、塞”, 这些遗产单位在内涵上显然没有很好考虑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确认民族地域和社区创 造性、适应性与独特性的重要意义”(上海宪章)。中国非物质遗产知多少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除了主体民族汉族外,有55个少数民族,而民族内 部的支系也非常复杂,如苗族按照语言和文化习惯进行分类可以有100多个支系。即便是主 体民族汉族,其汉语方言也多达7种。由于各民族所处地理环境、生计方式以及历史传统的 差别,因此在物质特别是非物质的文化方面表现出五彩斑斓的格局,用中国的一句俗语概括 就是“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那么,中国到底有多少需要抢救和保护的非物质遗产呢?这的确是一个非常难以回答的问题。为

36、了摸清家底,掌握情况,国务院于2005年3 月制定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了非物质遗产保护工作的 方向、目标、原则和措施,由文化部制定国家级、省级、市级和县级共四级的非物质文化遗 产代表作名录体系。2006年,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518项。资源 普查以及档案资料建设也在进行当中,相信在2008年底,中国比较翔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 遗产名录可以完成。第一批公布的518项国家非物质遗产名录,共分为10个类别,即民间文学31项,民间 音乐72项,民建舞蹈41项,传统戏剧92项,曲艺46项,杂技与竞技17项,民建美术51, 传统手工技艺89项,传统医药9项,民俗(节庆活动)70项。其中,与少数民族相关的共 计146项。国家级非物质遗产名录中,不少是由多个子才合并”而成,如民间音乐中“花儿” 之下就有莲花山花儿会、松鸣岩花儿会、二郎山花儿会、老爷山花儿会、丹麻土族花儿会、 七里寺花儿会、瞿昙寺花儿会、宁夏回族山花儿等8个子目。如果将这些子目分别加以统计, 那么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项目实有640项而非518项。刚刚公布的第二批非物质遗产名录共计510项,种类和第一批相同,内容更为丰富,两 次合计共有1028项。另外,今年还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