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永州市第十三中学高一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_第1页
湖南省永州市第十三中学高一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_第2页
湖南省永州市第十三中学高一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6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湖南省永州市第十三中学高一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现代诗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现代文,完成1316题。(14分)有一种情感叫沉浸 朱以撒又一杆毛笔走到了使用的尽头,锋残毫损。我照例把它投入书桌里边那只大笔筒里。那只笔筒已经搁置了许多这一类毛笔当它们不再被使用,就没有什么价值,理应废弃。我想起隋人智永,许多用过的烂笔头珍惜地集中着,庄重地埋了起来,名曰笔冢,一定有一种感情附着于上。笔筒里这些旧笔,时日长了落满灰尘,蜘蛛在上边爬过,牵起网络,旧笔储存了我生命曾经走过的那一段过程,或者说,许多时光在毫端的挥洒中过去了。旧物,失去使用价值之后依然不忍舍弃,准是另一种

2、价值开始了它的旅程。我又一次见到青衣江了。已经有些寒意,青衣江流过的这个小城,永远是水气迷蒙,潮气华滋,高墙上爬满了绿色的藤本植物。枯水时节,青衣江缓缓地流,和我上次见到的汹涌气势已经不同。此时,我面对着它,按说是没有太多特色可供描绘,只是一条江有这么一个名字,远远超过了人对于河流本身的想像。书上说,青衣是一个人,叫蚕丛,曾经教会了蜀人祖先农耕蚕桑,使游牧民族的动荡转为安顿。若水河畔,青衣移动的身影多起来,若水遂名青衣江。蚕丛,我乐于这样想象,是一位体态丰盈言行朴实的少妇吧。青衣,后来成为我们眼中的舞台人物,幽怨、哀婉、凄美。静观这条江的眼光如水,听到旁人用食指指着波光粼粼叫道:“看,青衣江”

3、,心弦莫名地弹了一下。那一年,我在青衣江边走,夏风习习,草木爽快,我却纠结在一个问题里,脱不出来。那个问题今天看来已十分简单,上不了哲学台面,时间一过去也就迎刃而解那是一个技巧性的问题。在江边的同一条路两次走过,思路远远拉大了岔道,无法叠合。一辈子去过一次的地方,令人惋惜的是,无法从回味中看到自己改变了什么,或者坚持了什么。一座熟悉的城墙拆毁了,一条熟悉的街巷消失了,对于拥有体验并一直习惯地享用它的文化气息的人,不论书生艺人,还是引车卖浆者,都会有一种莫名的空洞。至少,他们不能在清晨聚会一起松动筋骨,叙一叙寻常百姓的小小乐趣。后来,欧式的建筑耸立起来,内心的空洞却丝毫没有填上。一个独到的城市,

4、是由久居其间的居民行止来体现的说话的口气、神情还有动作。他们被老城市的气息熏染着,老城市成了一个巨大的储存器,储存着浓郁的民风、礼仪;街巷、门楣、梁、匾额透露着和居住者同样的情调。而新兴城市是多元的,没有一种和谐的秩序,需要很长久的磨合,人和城市才能交融如水乳。一本书,一本帖,时间长了,外表的品相卷了毛边,掉了封皮,里边任我随意地画了许多记号,随手翻,就到了我要的那一页、想看的那个字。一本簇新的书就没有这般便利,它停留在陌生状态上,像一匹野马,没有被骑手驯服,书页边缘带着机器切割的锋利和油墨的味道。没有翻动,生分得生出一段距离。一次又一次翻动,甚至卷起、袖起,随主人走天下。带着温度的手指时常指

5、动,它温顺起来。边角的锋棱磨钝,品相越来越老,蕴含越来越多,手泽、目光、笔迹,甚至有一次不小心掉落在泥泞里。有的书的观念的确改变了我,同时我也把一些不愿苟同的意思标明在空白处,构成另一个走向。这样,待我翻到它老了时,渗透了我太多的精神。一些旧书让人痴迷地收藏,就融入了阅读者这一部分情调。纸本太经不起折腾了。但也是这种最柔弱的纸,薄如蝉翼地承载起沉重无比的文字那些性命攸关的生死状、家庭纠葛的契约、情爱的表白,都由一纸墨气固定下来。像一位稚嫩孩童挑起千斤重担,还不让她松懈下来。没有哪一片纸的存在不受剥蚀。纸质酥了,干脆了,字迹一脸沧桑,却不会淡去。这时,真怕有人不慎失手,字迹随纸裂为碎片。这样的纸

6、片,尺牍大小,沉重千钧。家庭的后人对先人的认识,包括感恩或怨恨,大都缘于这些纸片。没有这些纸片的人,回忆先人,满目空洞。我十分感慨保存完好的家庭,从一代一代文字的积累中,见出一个家庭的悠久;从昏黄的纸色中,展开寂寥广大的世界,任想象去填充。其实,一张能够幸运躲过战乱、水火、迁徙磨难的纸,即便空白,也是一个幽深的海。时间一直向前,像不停歇下来的马车,奔走中崭新的车厢成为陈旧,盛满过往的陈渣。每个人在面向前方的同时,另一方面正对着过去,感受着旧物,牵挂着旧事时光没有消逝,正是由于它们的韵味,真切地沉浸在遥远之处。13“有一种情感叫沉浸”,从全文看,作者沉浸在哪些旧事物中?(3分) _14结合全文,

7、谈谈“旧物,失去使用价值之后依然不忍舍弃,准是另一种价值开始了它的旅程”这句话的作用。(3分) _15指出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4分)在江边的同一条路两次走过,思路远远拉大了岔道,无法叠合。_一张能够幸运躲过战乱、水火、迁徙磨难的纸,即便空白,也是一个幽深的海。_16这种叫“沉浸”的情感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在现实生活中,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吗?试举例说明。(4分) _参考答案:13、锋残毫损的毛笔;给自己多重体验的青衣江;老城市的城墙街巷;旧书旧帖;沉重千钧的纸片。(三点1分,四点2分;五点3点)14、承上启下(1分);引出主题(1分);突出旧物的另一种价值(1分)。15、指出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8、。(4分)两次走过同一条路时,思考的问题不同,人的精神状态也不一样(1分),表达了青衣江给自己的丰富感受(1分)。比喻的手法(1分),将纸片所能承载的沧桑磨难表现到了极致(1分)。16、这种情感是对记录了生命轨迹、承载着文化变迁的旧物旧事的感怀。(2分)举例说明略。(2分)略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日子陈忠实两架罗筛,用木制三脚架撑住,斜立在掏挖出湿漉漉的沙石的大坑里。男人一把镢头一把铁锨,女人也使用一把镢头一把铁锨;男人有两只铁丝编织的铁笼和一根扁担,女人也配备着两只铁丝编成的铁笼和一根扁担。镢头用来刨挖沉积的沙子。铁锹用来铲起刨挖松散的沙子,抛掷到罗网上。石头从罗网的正面哗啦啦

9、响着滚落下来,细沙则透过罗网隔离到罗网的北面。铁丝编织的铁笼是用来装石头的。扁担是用来挑担装着石头的铁笼的。罗网成为男人和女人劳动成果的关键。男人女人都重复这这种劳动。他们重复着的劳动已经十六七年了。我回到乡下的第一天,走到滋水河边发现了河对面的这一对夫妇。就我目力所及,上游和下游的沙滩上,支着罗网埋头这种劳作的再没有第二个人了。早春中午的太阳已见热力,晒得人脸上烫烫的,却很舒服。“你该到城里找个营生干,”我说,“你是高中生,该当”“找过。也干过。干不成。”男人说。“一家干不成,再换一家嘛!”我说。“换过不下五家主儿,还是干不成。”女人说。“工作不舍适?没找到合适的?”我问。“有的干了不给钱,

10、白干了。有的把人当狗使,喝来喝去没个正性。受不了啊!”他说。“那是个硬熊。想挣人家钱,还不受人家白眼。”她说。“不是硬熊软熊的事。出力挣钱又不是吃舍饭。”他说。“凭这话,老陈就能听出来你是个硬熊,”女人说,“他爷是个硬熊。他爸是个硬熊。他还是个不会拐弯的硬熊种系的事。”“中国现时啥都不缺,就缺硬熊。”他说。“弓硬断弦。人硬了没好下场。”她说。“这话倒对。俺爷被土匪绑在明柱上,一刀一刀割。割一刀问一声,直到割死也不说银圆在哪面墙缝里藏着。俺爸被斗了三天两夜,不给吃不给喝不准眨眼睡觉直到昏死,还是不承认反党我不算硬。”“你已经硬到只能挖石头咧!你再硬就没活路了。硬熊”他很坦率又不无迷津地悄声对我说

11、,他也搞不清自己为什么偏偏注意女人的腰,一定要娶一个腰好的媳妇,脸蛋嘛倒在其次,能看过去就行了。他大声慨叹着,不无讨好女人的意思:“我女人年轻的时候,全县就数她腰好,农村太苦太累,再好的腰都给糟践了。”男人把堆积在罗网下的石子铲进茏里,用扁担挑起来,走上沙坑的斜坡,木质扁担吱呀吱呀响着,把笼里的石头倒在石堆上。折返身回来,再装挑。女人对我说:“他见了你话就多了。他跟我在这儿,整晌整晌不说一句话。”太阳沉到西原头的这一瞬;即将沉落下去的短暂的这一瞬。真是奇妙无比景象绚烂的一瞬。泛着嫩黄的杨柳林带在这一瞬里染成橘红。河崖边刚刚现出绿色的草坨子也被染成橘黄色。小木桥上的男人和女人被这瞬间的霞光涂抹得

12、模糊了,男女莫辨。应办了几件公务,再回到滋水河的时候,小麦已经吐穗了。.我有点急迫地赶回乡下老家来,就是想感受小麦吐穗扬花这个季节的气象。女人正挥动铁锨朝罗网上抛掷着沙石。男人呢?“那位硬熊呢?”“没来。”我问:“咋咧?出什么事了?”她停住手中的铁锨,重重地深深地吁出一口气:“女儿考试没考好。”“就为这事?”我也舒了一口气,“这回没考好,下回再争取考好嘛!”她苦笑一下:“这回考试是分班考试,考好可进重点班,分到普通班里就没希望咧。”“这娃娃也是平时学得挺好的,考试分数也总排前头。偏偏到分班的节骨眼上,一考就考”“他听了就浑身都软了,在炕上躺了三天了。”“直到昨日晚上,他才说了一句话:我现在还捞

13、石头做啥!我还捞这石头做啥”“你不是说他是个硬熊吗?这么一点挫折就软塌下来了?”我说。“他高考考大学差一点点分数没上成,指望娃能”“他来了!天哪!他自个儿来了”我听见女人的抖声,也看见她随着颤颤的抖声涌出的眼泪。我瞬即看见他正向这边的沙梁走。他的肩头背着罗网,扛着镢头铁锨,另一只肩头挑着担子,两只铁丝编织的铁笼吊在扁担的铁钧上。他对我淡淡地笑笑。他开始支撑罗网。“天都快黑咧你还来做啥?”她说。“挖一担算一担嘛。”他说。许久,他都不说话。镢头刨挖沙层在石头上撞击出刺耳的噪声,偶尔迸出一粒火星。许久,他直起腰来,平静地说:“大不了给女儿在这沙滩上再撑一架罗网喀!”我的心里猛然一颤。我看见女人缓缓地

14、丢弃了铁锨。我看着她软软地瘫坐在湿漉漉的沙坑里。我看见她双手捂住眼睛垂。我听见一声压抑着的抽泣。我的眼睛模糊了。11. 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 小说开头详细描述的劳作的场景,突出了男人、女人使用同样的镢头、铁锨、铁丝编织的铁笼、扁担,赞扬了女人在繁重劳动面前不服输的性格。B. 小说写男人的爷爷是个硬熊,父亲是个硬熊,自己也因为“硬”无法在城里找个营生,与女儿考试失败而“软塌”形成对比,意蕴丰富。C. 小说划线部分通过对黄昏时分美好景物描写,表现了“我”对家乡这片土地的热爱,也烘托了男人和女人一起劳动时的愉悦心情。D. 小说中多次写到的“罗网”,具

15、有一定的象征意义,暗示着夫妻在这种繁重的劳动的日子中挣扎,希望,最终却仍未挣脱这“罗网”中的日子。.E. 小说的段落大都很短小,甚至大量使用一句一段的结构形式,语言质朴,富于生活化,口语化,这样写切合表现农民生活的题材内容。12. 小说中的“我”有哪些作用。13. 小说是如何塑造男人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14. 小说结尾“我的眼睛模糊了”,有哪些原因?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参考答案:11. AC 12. (1)小说中的“我”增加了小说故事的真实性。(2)小说中的“我”是叙事的角度,起到叙述故事线索的作用。(3)作者借“我”传达出自己对小说中这片土地的热爱和对这个家庭遭 遇的复杂的感

16、情。 13. (1)通过正面描写来塑造男子形象,通过男人的动作、语言、神态等突出男人的鲜明的个性。(2)通过侧面描写来塑造男子形象,通过女人和我的对话来突出男人的硬气。通过对比手法塑造男人形象,男人的先前的“硬”和女儿考试失利的“软”形成鲜明的对比来突出他对现实的屈服。 14. 示例:(以“我”为男人因为女儿考试失利最终失去“硬”的个性而悲伤。(2)“我”为女人听到男人的话强烈的痛苦而同情(3)“我”为男人和女人的女儿很有可能延续着“罗网”中的日子而悲悯。(4)“我”为那些被残酷的生活现实磨去刚直个性的现象感到痛心。(5)“我”为这个家庭在未来的日子找不到生活目标感到忧心。(5)“我”为这个家

17、庭在贫困的“罗网”中挣扎却仍无法摆脱命运而感到同情与无奈。11. 试题分析:A. 小说开头详细描述的劳作的场景,突出了男人、女人使用同样的镢头、铁锨、铁丝编织的铁笼、扁担,赞扬了女人在繁重劳动面前不服输的性格。“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错,应该是男人与女人都承担着一样的家庭责任,承受着一样的生活煎熬。C. 小说划线部分通过对黄昏时分美好景物描写,表现了“我”对家乡这片土地的热爱,也烘托了男人和女人一起劳动时的愉悦心情。“烘托了男人和女人一起劳动时的愉悦心情”理解有误。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小说中的人称作用类试题,考生可以从以下角度回答本题,小说中的“我”增加了小说故事的真实性。(2)小说中

18、的“我”是叙事的角度,起到叙述故事线索的作用。(3)作者借“我”传达出自己对小说中这片土地的热爱和对这个家庭遭 遇的复杂的感情。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人物塑造的手法类试题,考生可以根据对文意的理解,从以下角度回答本题,(1)通过正面描写来塑造男子形象,通过男人的动作、语言、神态等突出男人的鲜明的个性。(2)通过侧面描写来塑造男子形象,通过女人和我的对话来突出男人的硬气。通过对比手法塑造男人形象,男人的先前的“硬”和女儿考试失利的“软”形成鲜明的对比来突出他对现实的屈服。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分析和理解类试题,考生要认真研读文本,从以下角度分析,(1)以“我”为男

19、人因为女儿考试失利最终失去“硬”的个性而悲伤。(2)“我”为女人听到男人的话强烈的痛苦而同情(3)“我”为男人和女人的女儿很有可能延续着“罗网”中的日子而悲悯。(4)“我”为那些被残酷的生活现实磨去刚直个性的现象感到痛心。(5)“我”为这个家庭在未来的日子找不到生活目标感到忧心。(5)“我”为这个家庭在贫困的“罗网”中挣扎却仍无法摆脱命运而感到同情与无奈。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719题。文革后期,八十开外的朱光潜终于找到了一个自己的小天地,他把全部精力都倾注在美学这块园地里。从1976年到1986年,朱光潜写了谈美书简等三本书,还用两年时间翻译了维柯四十万言的新科学。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他

20、愈加感到时间的宝贵,他每天要工作四至五小时,争分夺秒,真正做到了如他自己所说的:“春蚕到死丝方尽,但愿我吐的丝凑上旁人吐的丝,能替人间增加哪怕一丝丝的温暖,使春意更浓也更好。”朱光潜的晚年生活非常有规律,他早晨工作,下午有时工作,有时读报,晚上睡前稍许看一会电视。他时间抓得非常紧,自己把晚年的工作比作米勒那幅名画中的乡下拾穗妇人,这决不是自谦!只有真正体会到学海无涯的人才会有这种虚怀若谷的胸襟。朱光潜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告诫美学界要力避一些玩概念、套公式的恶劣文风,搞文艺要勇于冲破人性论、人道主义、人情味等禁区,要讲共同美和形象思维。朱光潜感到美学界、学术界视野狭窄,思维僵化。为了使中国美学真正和

21、世界美学潮流接轨,他认为有必要把维柯的新科学翻译出来,介绍给国内的学者。这有助于开拓视野,消除机械形而上学方法带来的危害。1984年6月朱光潜身体急剧恶化,食欲也大减,全身无力,行动也有些不便。朱光潜不惜用他最后的余力和“维柯”一搏,这是因为,新科学是近代对美学或诗论作出贡献最大的一部著作。季羡林对朱光潜晚年的最后一跃甚为感叹,他说:“朱光潜以他渊博的学识和深湛的外语水平,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争分夺秒,锲而不舍,终于完成了号称难治的翻译工作,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得到了学术界普遍的赞扬。”朱光潜治学的眼光是世界性的,因而他晚年的系列活动也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1983年3月,朱光潜应

22、邀到香港中文大学主持该校第五届“钱穆先生学术文化讲座”,讲的题目就是维柯的新科学及其对中西美学的影响。随着“门户开放”政策的贯彻执行,国际范围内的学术交流也日渐频繁,朱光潜是当时为海外注目的少数人文学科的著名学者之一。1985年春,朱光潜病情突然加剧,头脑时而清醒,时而混乱。他会冷不防冒出一句:“维柯的新科学里这个词,早该这样译的。”有时他又会感到一种全身的紧张,他不耐烦地要妻女给找“检查材料”。这种反映恰好是他潜意识的一种表露:他心里挂记的是那部还没有出版的维柯的新科学;他心理还隐藏着历次政治运动给他心灵造成的种种精神创伤!1986年3月6日凌晨,朱光潜与世长辞,终年八十九岁。朱光潜走了,带

23、着他对人生的“欣”与“慨”走了,他把美留给了人间(选自欣慨交心朱光潜小传,有删改)17.试概括第段划线句中所体现出的朱光潜先生的高贵品格。(6分) 18.朱光潜晚年的“最后一跃”是指什么?朱光潜为什么要坚持“最后一跃”?(6分) 19.朱光潜的“欣”与“慨”各指什么?请结合全文作简要概括。(6分) 参考答案:17.珍惜时间;治学勤勉,至死不渝;虚怀若谷。(每点2分)18.翻译出维柯的新科学,把它介绍给国内的学者(2分)。原因:新科学是近代对美学或诗论做出贡献最大的一部著作;有助于开拓国内学者的视野,消除机械形而上学方法带来的危害;朱光潜年事已高,他迫切希望有生之年译成此书。(每点2分,答对两点

24、得4分)19.“欣”:在八十开外,获得了自由的空间,能专心于学术研究;能够将新科学等书翻译出来,对国内学术界起到拨乱反正的作用;使中国的美学研究有世界性的影响;研究成果卓著,给后人留下了八百万言的精神遗产。(4分,每点1分)“慨”:病情加剧时新科学还未出版; 历次政治运动带来的精神创伤。(2分,每点1分)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项脊轩志【明】归有光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shn)漉(l),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q),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25、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shn),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堦(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di)诸父异爨(cun),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po)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y), 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b)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z)在吾怀,呱呱(g)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

26、应答。”语未毕, 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h)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jing)牖(yu)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

27、异?”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注】爨:灶。扃牖:关上窗户。 (选自选修课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人民教育出版社)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案:书桌 B大母过余日 过:路过,经过 C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胜:美,光彩 D后五年,吾妻来归 归:女子出嫁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

28、是(3分)A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其制稍异于前B余稍为修葺 庭中通南北为一C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D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1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一段写修葺后的项脊轩,既表现了作者喜悦之情、愉悦之感,又巧妙地引出了下文,与写“悲”形成映衬。 B作者善于从日常生活中选取那些感受最深的细节和场面,表现人物的风貌,寄托内心的感情。事小情真,曲尽其妙。 C文章最后一段,由亭亭如盖的树想到了人,睹物伤怀,物是人非,没有一个字言及思念,而思念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含蓄地抒发了丧妻的悲恸之情。 D项脊轩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也是

29、文章的描叙的重点。项脊轩的前后变化反映了作者家族的兴衰,人事的变迁,寄托了作者对亲人的深沉怀念之情。12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3分) (2)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3分) (3)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3分)13用斜线()给下面文段中的画线句子断句。(断旬不超过6处)(3分) 公叔文子为楚令尹,三年,民无敢入朝。公叔子见曰:“严矣!”文子曰:“朝廷之严也,宁云妨国家之治哉?”公叔子曰:“严则下喑,下喑则上聋,聋喑不能相通,何国之治也盖闻之也顺针缕者成帷幕合升斗者实仓廪并小流而成江海明

30、主者有所受命而不行未尝有所不受也。” (说苑政理)参考答案:9.B 10.C 11.D12(9分)(1)(3分)图书(“借书”译成“借来的书籍”“杂乱的书籍”等亦可)堆满了书架,我在这里生活悠然自得,有时长啸或吟唱,有时静悄悄地独自坐着,自然界的声响都能清晰地听到。(“偃仰”“万籁”、大意各1分。)(2)(3分)这个老婆婆,是我已去世的祖母的婢女,给(我们家)两代人喂过奶,我的已去世的母亲对她很好。(“乳”“抚”、大意各1分。)(3)(3分)回忆起旧日这些事情,就好像发生在昨天一样,真让人忍不住放声大哭。(“遗”“长号”、大意各1分。)13.(3分)何国之治也/盖闻之也/顺针缕者成帷幕/合升斗

31、者实仓廪/并小流而成江海/明主者有所受命而不行/未尝有所不受也。(超过6处,不给分,6处以内每对1处05分,四舍五入。)9(3分)(过:看望。)10(3分)(两句的“而”都是连词,表修饰关系。)11(3分)(“也是文章的描写重点”错误。)5. 阅读下面甲乙两个文段,回答811题。(12分)甲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

32、心躁也。 (劝学)乙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李氏子蟠,

33、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从师学习,求师君子不齿 不屑一提B蚓无爪牙之利 动物的尖爪和牙齿作师说以贻之 赠送 C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清楚用心一也 用的心思D而绝江河 横渡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解释经书的著作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吾尝跂而望矣 蟹六跪而二螯B善假于物也 不拘于时 C其皆出于此乎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或师焉,或不焉10下列文言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孔子云:何陋之有?A而耻学于师 B蚓无爪

34、牙之利 C句读之不知 D学于余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2分)译: (2)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2分)译: (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2分)译: 参考答案:8C(用心:因为心思)9D(A连词,表修饰/连词,表并列;B引进对象,可不译/被;C表推测语气,大概/代词,他们;D“焉”都是句末语气词,无义。)10C(都是宾语前置句。A状语后置句,B定语后置句,D状语后置句。)11(1)君子的天赋并非和一般人不同,是他们善于借助客观条件罢了。(2)(人们)喜爱他们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育他,对于他们自己,却把向

35、老师学习当做不光彩的事,真是糊涂啊! (3)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足以感到耻辱,以官大的人为师则被认为近于谄媚。略6. 阅读下文,完成2024题(11分)卫鞅欲变法,秦人不悦。卫鞅言于秦孝公曰:“夫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甘龙曰:“不然。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卫鞅曰:“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

36、:“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乃下令。令行期年,秦民之国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卫鞅曰:“此皆乱法之民也!”尽迁之于边。其后民莫敢议令。臣光曰: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不善者反之:欺其邻国,欺其百姓,甚者欺其兄弟,欺其父子。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离心,

37、以至于败。所利不能药其所伤,所获不能补其所亡,岂不哀哉!商君处战攻之世,天下趋于诈力,犹且不敢忘信以畜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选自资治通鉴周纪)20、资治通鉴的作者是 (1分)2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令既具未布 ( )民怪之,莫敢徙 ( )令行期年 ( )所利不能药其所伤( )22、卫鞅斥责乱法之民,将他们“尽迁之于边”是因为 。(2分)23、与“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句式相同的是( )(2分)A、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B、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C、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D、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24、从最后一段看,作者将卫鞅的变法记述下来的目的是 。(2分)参

38、考答案:20、(1分)司马光21、(4分)制订完毕 觉得奇怪 一周年 治疗,拯救 22、(2分)那些人随意议论国家法令,扰乱法律制度的推行。23、(2分)B 24、(2分)告诫当政者“诚信”是治理国家至高无上的法宝。只有树立信誉,收服民心,国家才能长治久安。略三、 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7. 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心怀不轨的人,终有一天会图穷匕见,露出他的真面目。B. 当今学术界仍然存在着大量的不端行为,抄袭、剽窃、造假蔚然成风,这与急功近利的不良环境是分不开的。C. 初学写作的人往往闭目一想觉得头头是道,拿起笔来,却又阻滞枯涩,心里有东西写不出来,这大半是

39、由于“词汇”不够。D. 李将军的部队虽然长驻本地,但纪律严明,秋毫无犯。参考答案:B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这类题一定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词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意义。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B项,蔚然成风,指一件事情逐步发展、盛行,形成风气,多指良好风气。与语境不符。A项,图穷匕见: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C项,头头是道:指开悟之后,一言一语、一举一动无不暗合道妙,形容说话、做事很有条理,也指说的话有道理,条条都对。D项,秋毫无犯:秋毫:鸟兽秋天新换的绒毛,比喻极细微的东

40、西;犯:侵犯。指军纪严明,丝毫不侵犯人民的利益。8. 对联体广告是指用对联的形式创作的广告。作为广告形式的对联自古有之,古代商店门口的“楹联”,就是宣传商品的广告方案,如“酿成春夏秋冬酒,醉倒东西南北人”(酒馆楹联)。下面是古代两幅药店门口对联中的用语,顺序已经打乱,请根据提示重新组合补写成两幅对联。(用语不得遗漏) 架上 懒病 不惜 心灾 药生尘 不能治 怎可除 除世上灾 治天下病(1)上联:只愿世间人无病,下联:_。(2)上联:天下药_,下联:世上人_。参考答案: (1). 不惜架上药生尘 (2). 治天下病懒病不能治 (3). 世上人除世上灾心灾怎可除【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联的

41、理解与辨析。解答此题,需要明确对联的要求,一般需要具备以下特点: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1)结合“世间”“人无病”分析,下联应该用“架上”“药生尘”等,选用合适的词语,对出下联即可。(2)结合“懒病”“心灾”“不能治”“怎可除”“除世上灾”“治天下病”分析,把词语分类,“懒病”“治天下病”“不能治”为一类,“心灾”“怎可除”“除世上灾”为一类,调整语序,对出对联即可。【点睛】对联一般需要具备以下特点:(1)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2)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3)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4)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9.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3分)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幸福指数明显提高。要让人们不断增强幸福感,必须坚持发展,使财富更加丰饶充盈。人在社会中只有得到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