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大同一中等重点中学2023学年高三(最后冲刺)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1页
山西省大同一中等重点中学2023学年高三(最后冲刺)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2页
山西省大同一中等重点中学2023学年高三(最后冲刺)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3页
山西省大同一中等重点中学2023学年高三(最后冲刺)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4页
山西省大同一中等重点中学2023学年高三(最后冲刺)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23高考历史模拟试卷注意事项: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春秋战国时期,游学之风兴盛;墨家的个体游学区域逐渐缩小,而法家个人的游学范围由“国内”扩展到“国外”,儒

2、家由盛转衰,逐渐远离政治权力的中心。这说明A法家政治地位日益显要B儒家思想日益遭到打压C游学不利于文化的发展D儒法两家争鸣更加激烈2商周时期的工匠采用“泥范铸造法”来铸造青铜器,包括制模、雕刻纹饰、翻制泥范、高温焙烧、浇注液态金属、加工修整等工艺制成。这一方法A表明青铜铸造工艺已经领先世界B是科学理论指导生产实践的产物C反映了农业生产工具的精湛工艺D凝聚着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智慧320世纪60年代,法国总统戴高乐主张,在苏美接触的同时,欧洲国家应在诸如经济、文化、技术等方面同苏联相互交流和接触,这样可把“铁幕”一块一块地撕碎。这一主张A是西欧各国共同的外交政策理念B反映了法国战后一贯的外交策C宜

3、告了欧、美、日鼎立局面的形成D体现了西欧外交独立自主的愿望4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常言“我非相,乃摄也。”此言A言不由衷B谦虚矜持C符合实际D擅权邀功5司徒雷登回忆录中写到:“由西方人创办和资助的许多文化事业都给取消了。燕京大学最近也给关闭了,燕大的外国教员全部被迫离开了。”这体现新中国的外交方针是A“一边倒”B“另起炉灶”C“求同存异”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6诗经曰:“瞻彼淇奥,绿竹猗猗。”这说明当时中原地区产竹子。据史书记载:隋唐时期,在现今河南、陕西等地设有管理竹园的竹监司;到宋代,仅凤翔(属陕西)设有监司;明初,黄河以北,已不见竹子大量种植。上述记载,最能印证的历史上的现象或变迁是:A竹

4、子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B东周到明代初年的经济C政府对竹子种植的重视D东周到明代初年的气候变化7单雄信(隋末农民起义军将领)的形象多变。旧唐书记载:“单雄信者少骁健,尤能马上用枪,密军号为飞将。”在宋代,资治通鉴完全否定了单雄信,而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里又把单雄信尊为神灵,民众为他立庙。这说明A正史比文学作品更接近历史真相B人物形象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模糊C记述者的立场往往影响历史评价D儒学地位的变化混淆了评价标准8 “都铎朝的君主在不得已的时候总会退一步,而斯图亚特朝的詹姆士和查理却没有这种机巧,他们无论如何不能容忍议会的存在,因而迁怒了民族王朝的立身之本”,进而导致了:A暴力革命B光荣革命C议会

5、改革D君主立宪9历史组老师们在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发现:秦汉三公九卿、隋唐三省六部、明朝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古代中央机构的官制改革中存在的一个一以贯之的理念,那就是A制度的完善在于不断改革B强化皇权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C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是改革的根本D缓和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是国家稳定的基础10晚清民国时期,女子的社会地位不断发生变化,而评价女人“美丽”的标准也不断演化。下表反映了时间美丽女人标准19001909年会说洋话的大脚女人19101919年敢于婚姻自由的女人19201929年才华横溢的女人19301939年穿着时髦的名媛19401949年投身政治的名女人A女性经济地位得到提高

6、B近代教育推动男女平等C女子开始关心国家命运D社会价值风尚发生变化11下表为1979年与1997年中国部分经济数据对比表。该表数据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市场经济体制得以建立B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C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D对外贸易主导经济发展121982年11月,陈云指出:“经济的搞活就像鸟儿一样,要给它设定一个有范围的飞行空间,这个空间就是它的笼子,让它在大小合适的笼子里飞”。这一思想被称为“鸟笼经济”论。该理论出现的背景是A“两个凡是”方针的提出B改革开放序幕已经拉开C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展开D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立13下图为“天花在新大陆传播路线图”。在西欧殖民者登.上美洲之前,美洲从未有过天花病

7、毒。1521 年到1527年,中美洲拥有800万人口的阿兹特克帝国与南美洲600万人口印加帝国先后被西班牙数百人的队伍征服了。18 世纪美洲本土印第安人几乎丧失殆尽:对此推论合理的是A全球化是把双刃剑B三角贸易导致疫情C先进必定战胜落后D疫病终结商业革命14洋务派官僚郭嵩焘指出“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制器,相辅以益其强”,更有淮军将领张树声批评洋务运动学习西方是“遗其体面求其用”。材料反映了A洋务派内部官僚矛盾逐步加深B“天朝上国”心理仍十分强大C主张停止使用“中体西用”口号D洋务运动在实践中存在缺陷15下表是不同史籍资料对晚清徐继畲瀛环志略的相关叙述,据此推断记述出处继畲

8、初入觐,宣宗(编者注:道光帝)询各国风土形势,奏对甚悉,退遂编次为书,曰瀛环志略。清史稿徐继畲传后在闽藩任内,偶著瀛环志略一书。甫经付梓,即腾谤议。先师(编者注:福建巡抚吴文榕)独加褒赞,嘱令再加修饰,钞缮进呈。徐继畲私人信件“西土之例,国有兵事,则聚乡绅于公会,令其筹办兵饷”此制欧罗巴诸国皆从同,不独英吉利也。瀛环志略卷七瀛环志略从无人问津到总理衙门印制,并作为同文馆的教科书之一。康梁认为“西人治国有法度”后,乃复阅。纽约时报A作者著书出自于皇帝授意B作者对专制制度有所反思C该书主要内容介绍西方制度D民族危机推动国人学习西方16美国哈佛大学神学院教授大卫查普曼在解读了中国古代钻木取火、大禹治

9、水、愚公移山、夸父追日、后羿射日等神话故事后说:“中国人听着这样的神话故事长大,会传承这样的文化遗传基因。这是他们屹立至今的原因”。查普曼教授意在强调A中华文明不畏自然勇于抗争的不屈意志B道家思想有其历史渊源C神爱世人的思想是中华民族信仰的源头D中国文化特有的延续性17原国民政府战区司令长官薛岳的秘书在回忆录中写道:民国二十九年,住在延安窑洞里的毛泽东、朱德,最让人佩服之处,是他们的政治远见,他们知道在需要的时候打一场合适的仗,依我看,这一仗的政治意义远远大于它的军事意义。“这一仗”A坚定了全民族抗战的信心B推动了抗战进入相持阶段C取得了正面战场的最大胜利D粉碎了日军速亡中国的企图18古代治国

10、讲“帝道”(尧舜禹汤治理之道)、“王道”(德政)、“霸道”(法家)。融合此“三道”思想且被当朝统治者采用的是A孟子的民本思想B荀子的政治思想C董仲舒的新儒学D二程朱熹的理学19共产党宣言有7篇序言,均是根据历史的发展不断做的修改补充。如1872年序言:“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所以第二章末尾提出的那些革命措施根本没有特别的意义。如果是在今天,这一段在许多方面都会有不同的写法了。”这体现出,马克思和恩格斯A主张从历史条件出发研究问题B具有自我批判与革新的精神C始终关注科学社会主义运动D将理论运用与历史发展相结合2014世纪中叶,英国颁布了教职选举规章,规定英国教士

11、的选举不受教皇干涉,概由本国解决;15世纪中叶,法国颁布了“实利准许法”等法规,在任命教职、解决司法纠纷和征税三个问题上限制教皇的权力。这反映了一些西欧国家A宗教改革的成效B民族国家意识的兴起C天主教会的腐朽D封建专制制度的解体21明代初期实行了严格的户籍制度,人们不得随意改动户籍,不得擅自流动,外出百里之外时必须有官府发给的“路引”(通行证)。明代中期以后,政府允许流动人口在当地入户占籍。这一变化反映了A科举取士范围的扩大B社会经济的发展C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D等级制度的解体22两广总督李侍尧在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的奏折中说:“外洋各国夷船到粤,贩运出口货物,均以丝货为重统计所买丝货,一

12、岁之中,价值七八十万两(白银),或百余万两。其货物均系江浙等省商民贩运来粤,转售外夷,载运回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广州是当时官方指定的对外贸易港口丝绸开始成为中国主要的出口货物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非常兴盛外商贸易瓦解了中国朝贡贸易体系ABCD23十月革命后,列宁指出“1918年产生出两半的社会主义,正如在帝国主义一个蛋壳中的两只鸡雏。在德国和俄国分别体现了实现社会主义的两方面条件:一方面是经济、生产、社会经济条件,另一方面是政治条件”。列宁意在A阐述德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合理性B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做舆论宣传C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建设道路D说明俄国社会主义革命条件不成熟24据统计,新航路开辟后的一百

13、多年间,美洲白银总产量的将近一半输向了中国。与此同时,中国的米价一直维持在一种超稳定状态。据此推知白银的大量流入A没有促成中国经济的转型B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C迫使政府放弃了抑商政策D提高了民众的生活水平25与普罗泰格拉同时代以及后来的许多哲人都把人的概念指向公民群体。亚里士多德明确地把奴隶不看作人,而把人的概念内涵理解为理性、城邦与自由。超越上述理解的藩篱是从希腊城邦解体开始的。据此可知,古希腊对人的认识历程的解读合理的是A忽视了道德的作用B第一次将人置之于世界的中心位置C夸大了个人的作用D从理性和政治的角度重视人的价值26哥伦布是一个具有双重身份的历史人物。作为开拓者,他“发现”了新大陆,

14、使新旧两个大陆建立了联系;作为殖民者,他对美洲人民进行了野蛮的侵略和屠杀。“在他身上,既有新时代的光辉,又有旧时代的烙印”。其中对“有新时代的光辉”的理解,恰当的是A促进了各地文明的交融B体现了敢于冒险的精神C体现了社会进步的要求D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27如图是1955年创作的漫画苏联专家来的时候和走的时候。该漫画主要反映了A中国工业化建设在苏联援助下成就突出B旧中国一穷二白的面貌得到了根本改善C一五计划完成奠定了新中国工业化基础D新中国初期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28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像在造型上显得含糊一些,给人不可捉摸的混乱现象。唐代佛像各具形态,职能分工也越来越明确。这一变化反映出唐朝A

15、佛教艺术开始中国化B各有职守的大一统的政治秩序C佛像雕塑艺术的发展D佛教艺术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291920年底,李达发表社会革命底商榷一文,认为社会革命的目的在于推翻有阶级特权的旧社会,达到这个目的的手段是“非妥协的直接”的阶级斗争;“阶级斗争的手段,以最普遍最猛烈最有力量的为好譬如一千八百七十一年法国地方自治团在巴黎干的猛烈运动。”这表明他认为,巴黎公社A历史意义得到广泛认同B引发了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C造成了社会的极大破坏D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样板和实践30武昌起义后,立宪派掌握了多数省的政权,促使湖北军政府参加南北和谈,推进了国内统一;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立宪派向革命派进攻,迫使革命党人接受和

16、谈条件,推选袁世凯建立北京政府,中国实现暂时的稳定与统一。由此可知立宪派A由资产阶级维新派转化而来B意在建立民主以实现君主立宪C推动了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D客观上有利于推动中国近代化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1 材料:民国初年,军间混战,政府更迭频繁,军和党派对教育横加干涉,经费没有着落,教育事业没有规划,中国近代教育事业在艰难前行。为寻找拯救中国教育的金匣良方,蔡元培等人游历欧洲数年,深深被欧洲先进的教育理念折服。他认为,法国大学区制蕴含的教育独立思想就是改善中国教育状况的一剂良方。192

17、7年,国民政府颁布大学区组织条例,改省教育厅为“大学区”,将全国各地划分为若干个大学区,学区由教育家主持与管理,每区设大学1所,负責大学区内一切学术和教育行政事务。大学区制把批育行政权力全部视到大学方面,对中小学教育重视不够,所以得不到教育界内部人士的支持。这些改革,虽然加速中国教育向现代转型,但是,在当时特定时间、特定政治环境下,改革的结果与预期目标相去甚远,仅持续不到两年就偃旗息鼓摘编自王列盈民国时期教育行政体制改革失败原因探析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政府进行大学区制教育改革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国民政府大学区制教育改革失败的原因。32(历史选修1:历史

18、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一 1787年宪法及修正案材料二 1870年2月,美国第15条宪法修正案在国会获批准。废奴主义者威廉格里森赞美它说:“历史上没有任何一次行动,能与这个了不起的、静悄悄的、突然将四百万人从拍卖场转移到投票箱前的修正案相比。”但共和党激进派亨利亚当斯评论说,第15条宪法修正案“更突出的特点在于它过大于功”。摘编自梅祖蓉公民权与政治权利的伸张与妥协(1)根据材料一,与1787年宪法相比,指出美国第15条宪法修正案的进步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得以通过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第15条宪法修正案的影响。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

19、共(拱)之。子为政,焉用子欲善而民善矣。材料二:(唐太宗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由是二十年件,风俗简朴,衣无锦绣,财帛富饶,无饥寒之弊。贞观政要材料三:是岁(贞观4年)断死刑二十九人,几致刑措(民不犯法,刑无作用),东至于海,南至于岭(岭南),皆外户不闭 旧唐书卷三太宗本纪(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资治通鉴卷198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的政治主张。(2)概括材料二中唐太宗的治国思想,指出这一思想和材料一的联系。(3)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归纳唐太宗的主要政绩。根据上述材料所反映的相关史实,简述

20、材料一孔子政治主张的积极意义。参考答案(含详细解析)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A【答案解析】墨家的个体游学区域逐渐缩小,而法家个人的游学范围由“国内”扩展到“国外”,儒家由盛转衰。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墨家和儒家的影响变小,法家的政治地位日益显要,故A正确;材料信息不能得出儒家思想日益遭到打压,故B错误;游学有利于文化的发展,故C错误;材料信息不仅涉及儒法两家,还有墨家,故D说法错误。2、D【答案解析】商周时期青铜铸造工艺的成熟,来源于劳动人民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凝聚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智慧,故选D;材料只能反映当

21、时青铜铸造工艺的成熟,但并未体现中外对比,故A错误;商周时期的手工业技术来源于工匠的生产实践,而不是科学理论指导的产物,故B错误;青铜器在当时主要作为礼器,很少用于农业生产工具,C排除。3、D【答案解析】据材料20世纪60年代,法国总统戴高乐主张,欧洲应独立与苏联在诸如经济、文化、技术等方面相互交流和接触,这体现了欧洲经济复兴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的愿望,D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西欧各国共同的外交政策理念,A错误;法国是战后初期冷战政策的受益者和支持者,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欧、美、日鼎立局面的形成,C错误。4、C【答案解析】内阁不是法定一级的中枢机构,与宰相不同,因此张居正的言论符合内阁制度

22、,C正确;张居正的说明符合实际,A、B、D的描述不准确,排除。5、D【答案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新中国取消西方列强的侵略特权,体现了“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方针,故选D;“一边倒”指中国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这一边,“另起炉灶”指不承认国民党的屈辱外交,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建立新的外交关系,AB不符合题意,排除;“求同存异”是周恩来在万隆会议提出的,“同”就是共用的利益,“异”就是意识形态的差异,不符合题意,排除C。6、D【答案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诗经是由东周时期孔子整理的,其记载古中原地区产有竹子;隋唐时期,在现今河南、陕西等地设有管理竹园的竹监司;到明初,黄河以北,已不见竹子大量种

23、植;故可知竹子种植的变化反映了东周到明代初年的气候变化,D项正确。材料强调东周到明代初年的气候变化,没有涉及竹子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排除A。竹子的历史演变不是经济的体现,且材料强调东周到明代初年的气候变化,排除B。C项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而非整体认识,材料强调东周到明代初年的气候变化,排除。7、C【答案解析】从材料反映的不同时期的史书中单雄信的形象发生很大变化来看,说明记叙者不同,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存在差异,也就是记叙者的立场往往影响历史评价,C选项符合题意。旧唐书和资治通鉴均为正史,但是对单雄信的评价不同,A选项排除。材料反映的历史人物评价与时间推移无关,B选项排除。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

24、儒术”之后,儒学一直占据主导地位,D选项排除。8、A【答案解析】材料反映了斯图亚特王朝和议会之间的矛盾,用和平的方式不能解决,就只有用暴力的方式,导致资产阶级革命爆发,故选A;光荣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的最后阶段,它是人们推翻詹姆斯二世统治的表现,体现不出和查理的关系,B错误;议会改革不是推翻封建君主专制统治,C错误;国王和议会的矛盾,首先是引发了资产阶级革命,然后才是确立了君主立宪制,选项表述不能直接体现材料含义,D错误。9、B【答案解析】材料“秦汉三公九卿、隋唐三省六部、明朝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都体现出中央中枢机构的变化,体现出分散相权以加强皇权的需要,B正确;材料论述的古代官制改革的理念

25、并不是说明“制度的完善在于不断改革”,A错误;材料中信息显示是理念的根本目的是加强皇权,不是提高政府的效率,C错误;“缓和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是国家稳定的基础”并不是材料中枢机构演变的主要特点,错误。10、D【答案解析】评价女性的标准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从服饰、婚姻思想,再到政治,说明社会价值风尚在变化,选项D正确;近代中国女性的经济地位并未有明显提高,排除A;材料未反映出教育的作用,排除B;选项C错在“开始”,排除。11、B【答案解析】根据材料数据可知,1979-1997年期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国内生产总值及贸易依存度迅速增长,结合所学可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1992年南方谈话进一步推动

26、改革开放,因此材料所述得益于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B项正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于21世纪初,A项错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在2001年,C项错误;材料所述数据变化得益于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而不是对外贸易主导经济发展,并且不符合史实,D项错误。12、B【答案解析】结合所学,1978年我国改革开放序幕已经拉开,“1982年11月”“经济的搞活”反映的是经济体制改革问题,故B正确;1977年提出“两个凡是”方针,实际上是仍然坚持“左”的思想,不符合题意,排除A;1984年开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开始,C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1992年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D时间

27、不符合题意,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1982年11月”“经济的搞活”,联系所学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史实分析解答。13、A【答案解析】病毒的传播、种族的灭绝,这些都是新航路开辟以来的全球化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因此可得出全球化是把双刃剑,A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三角贸易与疫情的关系,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疫病与商业革命的关系,排除D项。14、D【答案解析】材料指出了洋务运动在“中体西用”思想指导实践中的缺陷,D项正确;材料体现郭嵩焘和张树声对“中体西用”的反思并不体现洋务派内部矛盾,A项错误;材料体现洋务派官僚对“中体西用”的反思并不是“天朝上国”心理作用,B项错

28、误;材料并未体现“中体西用”口号停用了,C项错误。故选D。15、D【答案解析】瀛环志略描述了西方国家的相关情况,体现了民族危机下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倾向,故选D项;根据“偶著瀛环志略一书”可知该书著作不是出于皇帝授意,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作者对专制制度的反思,排除B项;该书主要介绍了西方国家的风俗和地理,并不着重于制度,排除C项。故选D。16、A【答案解析】C是基督教思想,排除;题干与材料无关,排除B;由“钻木取火、大禹治水、愚公移山、夸父追日、后羿射日等神话故事”主要体现了中国人不畏自然勇于抗争的不屈意志,这些神话故事影响了中国人的性格,故选A;材料无关中华文化特有的延续性,排除D。 点睛

29、: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钻木取火、大禹治水、愚公移山、夸父追日、后羿射日等神话故事”主要体现中国人民不畏自然勇于抗争的不屈意志。17、A【答案解析】根据材料“民国二十九年”可知,这是1940年,涉及到的人物“国民政府战区司令长官薛岳的秘书”“ 毛泽东、朱德”,由此可以判断这是国共合作背景下的一次战役。根据材料“这一仗的政治意义远远大于它的军事意义”,结合所学可知,这次战役的百团大战,坚定了全民族抗战的信心,选项A正确;选项B是武汉会战的影响,排除;台儿庄战役取得正面战场最大胜利,排除C;选项D是淞沪会战的意义,排除。【答案点睛】解题关键是通过题干信息判断出这是百团大战,之后结合所学知识解答即可

30、。18、C【答案解析】试题分析:董仲舒的新儒学把诸子百家中的道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其目的是给统治者披上神圣的外衣,政治上主张实现大一统,以加强君权,维护君主专制;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维护思想上的封建专制。孟子的民本思想主要是“民贵君轻”的思想,荀子的政治思想主要是“礼法并用”,二程朱熹的理学把儒学提升到了哲学的高度。故选C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董仲舒19、B【答案解析】依据材料“共产党宣言有7篇序言,均是根据历史的发展不断做的修改补充”、“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可知马克思和恩

31、格斯对于已经提出的结论还要求结合时代发展的情况进行深刻的思考,对已经不符合时代背景的观点进行修改,并提出与时俱进的新观点,因此其具有自我批评与革新的精神。故B选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中的革新精神,A选项并未完整概括材料信息,错误;马克思主义原理不只包括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还有辩证唯物主义理论等,C选项偷换概念,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中的革新精神,D选项并未完整概括材料信息,错误。故正确选项为B选项。20、B【答案解析】由材料“规定英国教士的选举不受教皇干涉,概由本国解决”“在任命教职、解决司法纠纷和征税三个问题上限制教皇的权力”可知,当时的英国和法国均在一定

32、程度上要求政教分离,体现了本国事务交由本国解决的发展趋向,即民族国家意识开始兴起,故选B。宗教改革发生于16世纪,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材料只能体现为对教权的限制,没有提及天主教会腐朽的相关史实,排除C;如果14和15世纪封建专制制度已经解体,那么就不会有后面的启蒙运动,排除D。21、B【答案解析】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材料中“明代中期以后,政府允许流动人口在当地入户占籍。”可知明代户籍的变化是适应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的需求,故B正确。材料未涉及科举取士的范围,故A错。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与材料表达不符,故C错。D项史实明显错误,故错。22、A【答案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

33、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外洋各国夷船到“粤” (“粤”就是指广州)足以证明广州是当时官方指定的对外贸易港口。其货物均系“江浙”等省商民贩运来粤,转售外夷,载运回国则足以证明当时的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非常兴盛,所以正确;丝绸开始成为中国主要的出口货物是早在西汉时期,乾隆时期清朝闭关锁国,与外商贸易有限,不足以瓦解了中国朝贡贸易体系,所以错误。因此,本题答案就是A。23、C【答案解析】根据材料“十月革命后”“在德国和俄国分别体现了实现社会主义的两方面条件:一方面是经济、生产、社会经济条件,另一方面是政治条件”等信息可知,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强

34、调俄国社会主义革命之所以取得胜利,是因为俄国相对德国经济更加落后,在经济落后国家资产阶级力量相对薄弱,社会主义革命更容易取得成功,说明列宁对俄国国情有比较客观的认识,意在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建设道路,C项正确;材料内容阐述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合理性,A项错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三年国内战争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与材料内容无关,B项错误;材料时间是“1918年”,十月革命在1917年已经胜利,D项错误。24、A【答案解析】根据材料“美洲白银总产量的将近一半输向了中国”“中国的米价一直维持在一种超稳定状态”可知,即使大量白银流入中国市场,但对中国市场、物价没有明显的影响,没有导致“价格革命”,说明白

35、银的大量流入没有促成中国经济的转型,A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了大量白银流入市场,但物价仍很稳定,没有体现白银流入对推动商品经济方面的影响,B项错误;中国古代一直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没有放弃,C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强调白银流入对提高百姓生活水平方面的影响,D项错误。25、D【答案解析】“把人的概念指向公民群体”“理性、城邦与自由”说明古希腊从理性和政治的角度重视人的价值,故选D;材料没有涉及古希腊人对道德的认识,排除A;普罗泰格拉第一次将人置之于世界的中心位置,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材料中普罗泰格拉等人对人的概念和内涵等作了探讨,但没有夸大人的作用,排除C。26、C【答案解析】有“新时代的光辉”

36、应该是指近代资本主义潮流,结合所学可知,以哥伦布为代表的开辟了新航路,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欧洲社会的转型,故B项正确;ACD三项说法正确,但是不符合“有新时代的光辉”,应排除。【答案点睛】本题考查新航路的开辟.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和对“有新时代的光辉”的理解。考查学生运用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和对新航路开辟影响的掌握。27、A【答案解析】由漫画信息可知,苏联专家来的时候该地一片荒凉,苏联专家走的时候该地工厂林立。这反映出中国工业化建设在苏联援助下成就突出,故A正确;B项错在“根本改善”;一五计划完成是在1957年,故C错误;漫画主旨不是反映的外交政策,故D错误。28

37、、B【答案解析】依据材料“佛像各具形态,职能分工也越来越明确”并结合所学可知,唐代是一个统一的朝代,而且对相应的职能部门进行了分工。B正确;材料只反映了佛像形态的变化,未涉及其变化融合中国特色,A排除;佛像雕塑艺术的发展不符合材料主旨,C排除;材料未体现佛像的变化是受儒家思想影响的,D排除。故选B。29、D【答案解析】“阶级斗争的手段,以最普遍最猛烈最有力量的为好譬如一千八百七十一年法国地方自治团在巴黎干的猛烈运动”,这表明李达重视巴黎公社的经验,即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样板和实践,故D正确;历史意义得到广泛认同不是材料的主旨,故A错误;引发了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不符合史实,故B错误;材料信息未涉及巴黎公社的破坏作用,故C错误。30、D【答案解析】根据材料主旨推断材料主要强调了立宪派在“推进了国内统一”的作用,并未阐明立宪派的来源故A选项不符合题意错误;材料只是强调立宪派推动国家统一,而非阐述立宪派的政治要求,故B选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材料中立宪派并非革命派,特别是迫使革命党接受袁世凯主张非但没有推动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反而使革命逐渐走向失败,故C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立宪派推动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在推动的过程中客观上推动了清朝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