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车主体结构的有限元设计与安全性能分析开题报告_第1页
叉车主体结构的有限元设计与安全性能分析开题报告_第2页
叉车主体结构的有限元设计与安全性能分析开题报告_第3页
叉车主体结构的有限元设计与安全性能分析开题报告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开题报告课题名称:叉车主体结构的有限元设计与平安性能分析一、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叉车(forklift)是现在人们常用的搬运车辆之一,是成件托盘货物进行装卸、堆垛和短距离运输、重物搬运作业 的各种轮式搬运车辆。广泛应用于港口、车站、机场、货场、工厂车间、仓库、流通中心和配送中心等,并可进入 船舱、车厢和集装箱内进行托盘货物的装卸、搬运作业,是托盘运输、集装箱运输中必不可少的设备。叉车应用之 广泛,使用之频繁,必然引起叉车设计者及叉车使用人员对叉车主体结构和平安性能的重视。二、本课题所涉及的问题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目前,世界上所有的叉车在技术上分为欧系派和日系派,欧系派以林德叉车为代表,特点

2、是行走系统采用静压传动, 车体采用上下车架组合式,中间有硅阻尼减震器减震,整车具有微动性能好,噪声低,传动精度高的特点。而日系 叉车一般以丰田叉车为代表,特点是行走系统采用液力传动,车体为整体式车架,具有传动效率高,制造本钱有效 控制的特点。上世纪年代后到2000年前,世界叉车的年销量在4070万辆左右。叉车作为物流装备,当世界经济平稳运行 时,叉车也将随着经济的平稳运行而平稳开展。中国叉车的开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建国开始到1978年, 是中国叉车的起源阶段。1953年上海生产了第一台非机动搬运车,1958年沈阳电工机器厂研制了 1.5吨电动平衡 重式叉车,上世纪60年代,上海交通装卸

3、机械厂研制了首台3吨内燃平衡重式叉车,山西机器厂研制出了首台1 吨平衡重式汽油叉车。第二阶段,19782000年,是中国叉车行业规范、开展的阶段。1981年北京叉车总厂、大 连叉车总厂引进了三菱技术,1985年安徽合力、宝鸡叉车引进了 TCM技术。1987年上刚三厂轧制了 14号、16号 门架C形异型钢。根据日本技术,叉车行业的门架型钢由CC型改为焊接的CJ型。现国内3吨叉车主要的配套机 型为490发动机。1995年后叉车质量得到了普遍提高。第三阶段,2001年到现在,这一阶段是中国叉车高速开展 的阶段。叉车生产量大大提升。20006年,按照“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的策略,在辽宁宏昌轧钢厂采

4、用OEM 的形式,开发出了叉车C、J形门架异型钢,结束了中国没有J型钢的历史,并在此基础上,开发了 10个型号的叉 车门架异型钢,有力地促进了叉车行业产品质量的提高,也促进了叉车的出口。现在,中国叉车在产品规格型号上, 已经基本与国际接轨。叉车起重量的范围到达了 0.546吨,高度14米,基本接近或到达国际先进水平。三、课题的研究内容、目标及可行性分析3.1研究的内容本论文所要进行的主要工作和所采用的方法,以及预期到达结果。1)、采用三维设计软件Solid works. UG、Pro/E等软件为平台,创立叉车主体工作装置的三维模型。本论文以DTTO 卡特式为列。2)、根据整车实际工况,利用AN

5、SYS软件进行有限元强度分析和优化设计。3)、针对该车的平安性,进行防倾翻设计计算和防翻架(驾驶室)平安性能分析。叉车产品差异化竞争的开展趋势。1)、具有特殊用途的专用叉车,将会被不断开发。例如称重叉车、专用的冷链叉车等。2)、随着地价的上涨,适用于立体仓库的10米以上的高起升叉车市场,将会扩大。3)、为了防止门架对驾驶员的遮挡,通过驾驶室旋转或其它方式,实现司机正向行驶的特殊叉车。可行性分析通过对本课题的熟悉和相关资料的查阅,我对本课题有了一个较全面的了解,掌握了现有平 地机的类型、工作原理和工作特点以及工作参数,并且获得了许多可供参考的数据。四年的大学 学习和以往课程设计的经验,我已具备了

6、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结 合自己掌握的制图软件知识,可以在规定时间内完本钱次毕业设计设计目标设计:其中含二维图,三维图(SW),设计说明书一份。四、完本钱课题的工作方案及进度计划一:熟悉毕业设计任务,查阅有关资料,完成开题报告;(3月5日至3月12日)二:校内外调研,对查阅、调研资料分析总结,完成文献综述;(3月13日至3月18日)三:优化各个系统并确定总体方案;(3月19日至3月25日)四:设计研究;(3月26日至4月3日)五:机具设计,绘制二维图,制作动画;(4月4日至5月4号)六:设计说明书整理完善;(5月4日至5月18日)七:辩论准备:打印图纸,说明书,辩论提纲

7、,幻灯片制作。(5月19日至6月3日)A:辩论(6月8日至6月10日)五.参考文献1赵雪松,任小中,于华.机械制造装备设计.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张有枕,张莉彦.机械创新设计.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3楼应侯,孙树礼,卢桂萍.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4杨可桢,程光蕴,李仲生.机械设计基础(第五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梁鄂.水产养殖.水产专业出版社,19796田光辉,林红旗主编.模具设计与制造.北京大学出版社.7俞芙芳.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8吴明友.UGNX6.0数控编程.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91邓明等.现代模具制造技术.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10何铭新,钱可强,徐祖茂.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1赵敏海,徐丽娟.AutoCAD实用教程.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12周建平.模具CAD/CAM技术综述.中国科技信息,2012年(9)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