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弑”在古代政治伦理文化中的语义变迁_第1页
“弑”在古代政治伦理文化中的语义变迁_第2页
“弑”在古代政治伦理文化中的语义变迁_第3页
“弑”在古代政治伦理文化中的语义变迁_第4页
“弑”在古代政治伦理文化中的语义变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弑”在古代政治伦理文化中的语义变迁【读史札记】中国古代政治伦理文化强调名分,君臣上下用语等级分明。但后世为人君所专用的一系列称呼并非自古已然,而是随着时代变迁而不断演变。如日知录说:“汉初,人对人多称臣,乃战国之余习。”“人臣有称人君者”,亦可被称“万岁”。“弑”字同样如此,细察其语义变迁,亦非自始即指臣杀君,而是自有其演变历程。正如陈寅恪指出的:“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从“弑”字的语义变迁,可以管窥中国古代政治伦理文化变迁的轨迹与图景。一“弑”作下杀上之专称,此为人们熟知的文史常识。然而,秦汉时期的文献却呈现出“弑”含义的不同面相。秦汉时期,“弑”并非均指下杀上,上杀下亦可称“弑”

2、。公羊传载“昭公将弑季氏”,昭公为国君,季氏是臣下,此处便以“弑”字指上杀下。何休受后起语义影响而曲为之说:“昭公素畏季氏,意者以为如人君,故言弑。”验诸王符潜夫论,亦有“桓魋不节饮食以见弑”之说,桓魋为宋国司马,宋景公虽对其宠爱有加,但不至于视如人君,故何休的解释实为牵强。另外,毫无君臣关系的互杀也可称“弑”。如鲁桓公为齐襄公所杀,公羊传穀梁传述其死为“君弑”,即称齐襄公杀鲁桓公为“弑”。史记载周幽王“为犬戎所弑”,列女传称公子负刍灭李园家为“宗族灭弑”。这些被杀者和杀人者均非君臣关系,却皆称“弑”。此外,这一时期,下杀上也并非均称“弑”。如管子曰“臣不杀君”,墨子曰“教臣杀君”,甚至以严君

3、臣之防见称的儒家著作,如春秋繁露亦屡称“杀君亡国”“臣杀君,子杀父”。可见,秦汉时期尚未严格区分弑与杀,二者往往混用。这一现象与白虎通的释义相应。白虎通曰:“弑者,试也。欲言臣子杀其君父,不敢卒,候间司事,可稍稍弑之。易曰: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也。”公羊传:“何隐尔?弑也”,熹平石经作“试”,可见白虎通不为无据。因此,朱珔认为:“弑本从试得义。”释名:“弑,伺也,伺间而后得施也。”“试”意味着对结果没有把握,“伺”意指因无把握伺机而动。汉书中“闽越王弟甲弑而杀之”,其意指:甲伺机把闽越王杀死。因此,起初“弑”本无名分限制,只表示“试杀”或“伺杀”之内涵,倾向于指涉行为过程,与指涉

4、行为结果之“杀”有异。钮树玉认为弑“不为悖逆造文”,不为无见。二以下杀上为“弑”的名分性表述,最早见于左传:“凡自虐其君曰弑”,但文选注却引作“杀”。因为无法排除后世改订的可能,左传原作何字实难遽定。国语中“下虐上为弑”亦然。最早明确“弑”字下杀上涵义的是说文解字:“弑,臣杀君也。易曰臣弑其君。”许氏与白虎通同引周易文言传,却省略“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一句,或是意图消弭弑之“试”“伺”本义;同时,他又将以往典籍中各种类型的“弑”字用例都加以遮掩,仅以“臣杀君”为“弑”字全部内涵。当然,许慎之说并非由来无据,“弑”于此前已附着了名分色彩。许世子止误杀许悼公,公羊传称“止进药而药杀”,承

5、认他有杀君之实,但因他本无杀君之心,故又称其“不成于弑”,在伦理上免除其罪责。于此,“弑”与“杀”便有区别:“杀”是行为结果,而“弑”则有从伦理名分予以定性的意味。段玉裁注说文,以“述其实则曰杀君,正其名则曰弑君”区判弑与杀,于此有其合理性。说文的解释预示着“弑”字语义政治伦理化的趋势:从本指无名分限制的“试杀”,逐渐趋向于隐含伦理批判的下杀上。因此,阮元说:“君臣父子之义定,则此字之书法读法亦定。”俞正燮也说:“弑者,畏忌之不敢直杀也。古语上下共之,秦汉以后始定于一。”当然,许慎虽确定了“弑”的名分意义,却未对其外延作明确限定:“弑,臣杀君也”,只说明凡称“弑”均指臣杀君,却未明确臣杀君是否

6、均称“弑”。“弑”字语义此后的发展,在政治伦理意识的主导下进一步明确化。三俞正燮虽称“弑”之伦理内涵,“秦汉以后始定于一”。事实上,历史错综复杂,绝非边界分明,“弑”字伦理内涵之确定,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到隋唐时期,同一古籍不同版本之间,仍普遍存在弑杀混用现象。经典释文训释先秦经典,每谓“杀,本或作弑”或“弑,本又作杀”。可见陆德明所据底本与别本多有弑杀异文,此类异文所见共25处。对此,陆氏仅以“或作”“又作”注明,而不以“当作”订正,说明他一定程度上接受这种差异。在开成石经中,春秋同一则经文于三传之间,亦存在弑杀异文。如公羊传僖公九年经“晋里克弑其君之子奚齐”与昭公十三年“楚公子弃疾弑公子比”

7、,穀梁传左传均作“杀”。弑杀异文,春秋一字褒贬如何可能?可见与陆德明一样,其中均体现对弑杀混用的宽松态度。由此可见,弑杀混用的语用规则,仍持续至隋唐时期。但与汉代之混用不同的是,此时之混用只限于下杀上,而上杀下则只书“杀”,不再见书“弑”之例。这是对许慎“弑”字涵义伦理化论述的呼应。文献传抄难免“鲁鱼亥豕”,对古籍弑杀异文,段玉裁归结于“转写讹乱”。他据其所归纳的古音韵部立论,认为弑杀古音不同部,不相假借,从而判定凡混用必讹误。此说虽颇有附和者,但亦遭不少反对之声。朱珔、马叙伦便从音韵立论,对段说提出疑问。段氏以后,郝懿行、朱一新等学者仍相信“弑杀古通用”。转写讹误固然无法排除,但当版本差异成

8、为普遍现象时,仅以讹误解释显然难以自洽。弑杀异文的普遍性,说明它在语用上具有合法性,并非全出于失误。对此,阮元之说值得参酌:“三传之字或有异同,否则以弑为杀,即失春秋第一大义。三传大儒不应不严一字之诛而错不较也。”倘若其时弑杀区分如段玉裁所言那般严苛,儒者传抄经传时不应不严加校勘,以致出现大规模异文。段玉裁以唐代以后更严苛的“弑”字语义审视唐代以前文献,如此难免处处捍格。四唐代是“弑”字语义变迁关键而微妙的时期。一方面,弑杀仍然混用,另一方面,“弑”之语义进一步突出其名分性。其间,刘知几起到关键作用。刘知几说:“凡在人伦不得其死者,邦君已(以)上皆谓之弑,卿士已(以)上通谓之杀。”他对春秋“晋

9、里克弑其君卓及其大夫荀息”一类说法提出疑问:“夫臣当为杀,而称及,与君弑同科。苟弑杀不分,则君臣靡别者矣。”刘氏之意非常确定:弑君,杀臣,一一对应,界限森严,绝不混用。这种对弑杀严格分判的政治伦理态度,代表“弑”字语义此后的发展。考今本古籍,除若干模棱两可之处,下杀上多统一书“弑”。这种整齐感便可追溯至唐儒的刻意改订。唐以前,经籍多有“杀君”表述。经典释文记载了73处“杀君”表述,其中25处底本与别本存在弑杀异文,另外48处底本作“杀”而不载别本。至开成石经便对这些“杀君”表述予以统一化处理:25处弑杀异文仅1处从“杀君”,其他均从“弑君”;48处无异文之“杀君”则均直接改作“弑君”。此前版本

10、的“杀君”表述便淘汰殆尽。史称石经“立后数十年,名儒皆不窥之”,后世校订经籍却往往据为权威。唐代以后,针对古籍“杀君”表述的订正,仍旷日持久地开展。如对春秋繁露公羊解诂的“杀君”表述,凌曙、陈立等便订正曰“杀当作弑”。其甚者竟至“凡杀字皆改为弑”,将减杀亦误改为“弑”。这种严苛态度,与陆德明不辨弑杀,只注异文的做法迥异。陆氏对弑杀的态度,也被后儒批判。段玉裁斥其绝无裁断之识、不合正误之法,并说:“此何等大事,而谓圣人垂世立教之书本无一定之字,可以蒙混书之,待读者之定其字乎?”“春秋书弑,以立万世臣道之防也。”这是唐代以后订正古籍“杀君”表述的出发点,此中彰显着鲜明的政治伦理。周寿昌毫不讳言地指出:“史笔之严全恃此字,不得以古杀弑两字多相混遂不加勘正也。”卢文弨也道明其中原委:“凡经典弑多有作杀者,后人往往以名分改之,故与陆氏本异。”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