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届国际生物奥林匹克竞赛题解_第1页
第3届国际生物奥林匹克竞赛题解_第2页
第3届国际生物奥林匹克竞赛题解_第3页
第3届国际生物奥林匹克竞赛题解_第4页
第3届国际生物奥林匹克竞赛题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HYPERLINK /wssd.htm 生物学网上书店欢迎您!/wssd.htmHYPERLINK /生物学教学探讨/第 错误!链接无效。1/16。63D因为群体呈HardyWeinberg平衡,因此,设显性基因频率为p,隐性基因频率为q。根据(pq)2p22pqq21已知q2640(640369)0.63因此q0.8又因为pq1因此p1q10.80.2根据HardyWeinberg原理,杂合子蛾在群体中应为2pq20.8 0.20.3264B假定基因R、r在人群中已实现了HardyWeinberg平衡。根据R、r遗传规律可知,基因型RR、Rr为Rh表型,rr为Rh表型,rhesus婴儿应当

2、是Rh婴儿,在母亲为Rh(rr)的条件下才有可能患有溶血症。因此,首先应当计算出各种基因型的分布,现已知Rh为84,Rh为16,则qr0.4,pR0.6。根据平衡定律可知RRp20.36 Rr2pq0.48 rrq20.16由于患儿只在RRrr和Rrrr的家庭中发生,Rrrr的始配频率为0.480.160.0768,但后代中只有1/2为 Rh,因此rhesus婴儿的可能性为0.07681/20.0384。RRrr的始配频率为0.360.160.0576。两项合计应为0.03840.05760.096。因此答案应为B65D首先可以淘汰A和C,因为它们都属于测交方式,因此其后代可以容易地看出不符合

3、要求,A只能产生1紫l白;C答案只能产生1/4紫。答案B也不能成立,因为考虑PpPp时,只有3/4具P基因,而QQqq又只有一种组合,因此F1也只有3/4为紫色花。只有D答案是正确的,考虑PpPp时,P基因有3/4的机会,考虑Qqqq时, Q基因有1/2的机会,因此P Q 的机会为3/8。该题也可以从另一角度着手分析。因为是3/8和5/8的比例,总的组合数为8。只考虑两对因子时,某一个体产生的配子类型数只有1种、2种和4种三类,因此总组合数为8时,只能是24的组合。依此分析,A答案为21,B为22,C为41,而D为42,因此可选D,再稍加分析验证即可以完全肯定。66A杂合体H(Aa)在自交过程

4、中发生分离,纯合体(AA、aa)在自交群体中可分别形成AA及aa两种基因型的纯系。随着自交世代的增加,群体中杂合体(Aa)的频率按Hn1/2Hn1变迁,即每代杂合体减少前一代的1/2。可以证明:Hn(1/2)nH0,H0第一代时的杂合率,因此可以算得H9(1/2)9,而纯合体(AA及aa)的频率则随自交世代增加而增加。67C基因重组是由于同源染色体交换而产生的遗传学后果,这一过程只发生在有性生殖过程中,因此A和B是不对的,无性生殖在正常情况下不会有交换发生,更不会有减数分裂。在C和D答案中应选择C,因为发生减数分裂时未必会发生交换,例如雄性果蝇就没有交换发生。此外,此题如扩展到原核生物,如细菌

5、,在有性生殖时也会有重组发生,但不会有减数分裂。68CAbaB个体,在配子形成时有20的重组,因此应当形成如下四种配子:Ab(0.40)aB(0.40)AB(0.1)ab(0.1)原组原组重组重组由于两个个体相同,因此可按棋盘式或分枝法自由组合,具有“AB”表型的个体数应为0.51。但此题如用上述两种方法花费时间较多,可以用目测和心算的方法将以上四种配子自由组合,并记下属于“AB”表型的概率,最后相加即可,这样就可作到手、眼、脑一起动作。棋盘是我们学习走路的拐杖,学会了就应扔掉。69B交换是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之间进行的,通常每一次交换只涉及两个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片段互换。减数分裂完成后,这对同

6、源染色体的4个染色单体各被分到不同的配子中。这4个染色体有两个是原组,没有发生交换;有两个是重组,发生了交换。因此答案B是正确的。70E染色体在形成配子时完全是独立分配的,因为在同源染色体发生联会后,二价体在赤道板上的方位是完全随机的,因此每个配子所得到的4个染色体也是完全随机的。每个配干所得到的一套染色体有可能是五种组合中的一种,实际上每种组合又会有不同的情况。如将这4对染色体分别命名为 m1(母源来的第一染色体)以及 m2、m3、m4和p1(父源来的第一染色体)、p2、p3和p4。那么上述情况下,配子有可能是:m1 m2 m3 m 4、m1 p2 p3 p4、m2 p1 p3 p4、m3

7、p1 p2 p4p1 p2 p3 p4因此,当我们不仅考虑数量,而且也考虑到质量时,4对染色体的配子组合数应为2416。在只考虑数量时,此题的正确答案为E71C人是有这种情况的(E答案不对),人的双胞胎有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同卵双胞胎,一种是双卵双胞胎。同卵双胞胎是一个受精卵在第一次卵裂后,两个分裂球分开了,各自独立地发育为胚胎直至出生,由于他(她)们的基因型完全相同,因此其性别完全一样,也非常相象(互为镜像)。双卵双胞胎是两个卵分别受精,各自发育为胚至出生,因此其性别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A、D答案不对),相貌并非互为镜像的关系(B不对),因此C是唯一正确的答案。72D血友病是伴X隐性遗传

8、的疾病。妇女的父亲是血友病的患者,他一定会将携带有血友病基因的X染色体传给女儿,因此该妇女是表型正常的杂合体。她丈夫的父亲虽然也有血友病,但绝不会将X染色体传给儿子,因此她丈夫是正常的XY男人。他们的子女中,从父亲那里得到X染色体的女儿,无论从母亲那里得到怎样的X染色体,在表型上都是正常的(B、E不对)。而儿子是从父亲那里得到Y,母亲是杂合体,因此一定是1/2的儿子会患此病(A、B、C不对)。唯一正确的答案是D这是一种典型的伴X隐性性状遗传的情况,即男人的症状通过女儿传给外孙的一半。73B唐氏综合症是由于21染色三体而引起的,题目中用“第三个拷贝”一词,意在迷惑,诱你选C或E21染色体三体往往

9、是由于减数分裂时染色体不分离所造成的n1的配子,形成合子时成为2n1。21染色体三体最为常见,应当选B在临床染色体检查时有时会发现是欲合体,即部分细胞是21染色体三体,部分细胞是正常的。这种情况产生的原因可能与有丝分裂时染色体的不分离有关了。74B该题问的是这一对夫妇的后代(offspring)如何?问的不太清楚,是问子女?还是子孙后代?根据所提供的答案分析应当是指他们的子代。根据题意,这对夫妇的基因型应是XXXY,其结果,只能是XX和XY,因此B为正确答案。75B在此家谱中,患者已被题意中指明是常染色体隐性疾病。因为其父母在表型上都正常,所以父母一定都是杂合体,均是该隐性基因的携带者,否则不

10、能有这一性状的儿子。因此,精子中含此基因者为50,卵子中也为50,后代为隐性纯合体的机会是505025。76CC正确,因为生态位是指生物对群落中各种生态因子适应幅度之总和以及同其他生物之间相互关系之总和,它表明该种生物在其群落中的地位、作用和重要程度。因此,两个物种的生态位重叠越多,竞争就越激烈,完全重叠就会使两个物种无法共存,其中一个物种迟早会被另一个物种排除掉,这就是竞争排除原理。因此,生态位重叠最多的物种也就是竞争最激烈的物种。A不对,因为两个物种的竞争不决定于种群的大小而决定于两个物种对生态条件要求的相似程度。B不对,因为如果两个物种的亲缘关系很近,但它们的分布区相分离或生态位很少重叠

11、,那它们就不存在太大的竞争。D不对,因为为食物而竞争只是两个物种竞争的一个方面,如果其他方面不存在竞争或竞争不激烈,那两个物种的生态位就不会有太多重叠。E不对,因为生殖方式的异同与物种竞争无关,竞争主要是指对资源的竞争,如食物、空间、营巢地、水分、光等。77DD正确,因为在水生态系统中,氧的浓度和二氧化碳的浓度虽然有可能成为生物生存、生长和繁殖的限制因素,但在一般情况下,由于氧气和二氧化碳可以自由出入于大气和水体之间,所以水中的氧和二氧化碳的浓度一般不会成为生物量生产的限制因子(受污染和富营养化的水体除外)。贫营养湖泊的特点是缺乏植物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主要是氮和磷。由于氮和磷的缺乏,使湖泊

12、中的其他资源(如阳光和二氧化碳)也得不到充分利用,因而限制了生物量生产的强度。一旦往贫营养湖泊中补给氮和磷,生物量的生产强度就会迅速增加。这种情况与远洋表层的情况十分相似,远洋表层是地球上生物生产力最低的地方,虽然那里阳光充足,氧浓度和二氧化碳浓度也很高,但就是营养物贫乏,因此营养物贫乏就成了限制海洋生态系统生产力的主要限制因素。大陆沿岸的海洋带及海水上涌区是海洋生产力最高的地带,主要原因也是因为那里有丰富的营养物补给,前者有河流入海带入的各种营养物,而后者有由深海上涌水带来的营养物。根据上述可知,A,B,C都不对;E也不对,因为有机物不能直接被浮游植物和其他水生植物吸收,因此对近期内生物量生

13、产的提高作用不大。78CC正确,因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物种数目的多少呈正比关系,即物种数目越多生态系统就越稳定,这是因为物种数目越多,生态系统中的能流路径和物质循环的渠道就越多,每个物种所起的作用就越小,部分物种的消失或绝灭对整个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冲击就越小,也就是生态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就越强。实际上地球上稳定性最强的生态系统就是包含物种数目最多的热带雨林,而稳定性最差的生态系统就是包含物种数目最少的北极苦原和农田。A不对,因为减少捕食者和寄生物的数量不仅减少了生态系统的物种数目,而且也干扰和破坏了原有生态系统的自然平衡,只能增加生态系统的不稳定性。B不对,因为B措施只有利于保持生态系统原有的稳定

14、性,而不能使稳定性进一步提高。D不对,因为限制一个演替系列的演替进程不但不会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反而会降低稳定性,演替过程会增加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79BB正确,因为能量金字塔之所以会逐渐变为尖顶状,主要是因为一个营养级的能量不可能全部流入下一个营养级,也就是说植物不可能全部被植食动物吃掉而转化成植食动物的能量,植食动物也不可能全部被肉食动物吃掉而转化为肉食动物的能量,因此能量从一个营养级流向另一个营养级时就会逐渐减少,使能量金字塔逐渐变为尖塔形。A不对,因为通常的规律是生物体随着营养级的升高而趋于变大而不是变小,而且一个营养级能量的多少与生物大小无关。C不对,因为在一般情况下C虽然是一个

15、递减的原因所在。D不对,因为能量在流动过程中的热量损失是已经被同化了的能量,只是经由生物的呼吸又被释放了,这些能量是被固定后又被利用了的,因此应当属于各营养级已固定或已生产总能量的一部分。80DD正确,因为红酵母合成并释放的物质正是毛霉生长所必需的生长因子,而毛霉合成与释放的物质正是红酵母生长所必需的生长因子,可见两种微生物生活在一起彼此互相有利(,),这种种间关系就是互惠共生。A不对,因为竞争是一种偏害关系(0,),即两个物种生活在一起,对一个物种有害,而对另一个物种无利也无害。C不对,因为两种微生物不是独立生长而是互有需要,每一方都因另一方的存在而生长得更好。B不对,因为两种微生物具有亲和

16、性而不是不亲和性。81DD正确,因为随着生态演替的进行,群落中的物种数目、物种间的相互关系、群落结构、群落总生产力及群落生物量都会越来越多或越来越复杂,因而群落中所产生和积累的非生物有机质只会增加而不会减少,这就是说,非生物有机质的减少不是生态演替的趋势。A不对,因为营养级数目的增加是生态演替的重要趋势之一,借助于营养级数目的增加可提高群落对能量和各种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能量的转化效率。B不对,因为随着生态演替的进行,虽然净生产力趋近于零,但总生产力却会不断增加(因为光合作用生物量随着生态演替在不断增加),直到演替到项极群落时总生产力才达到最大值,这时由于群落呼吸量也达到了最大值并几乎与总生产

17、量相等,才使得群落净生产力趋近于零。C不对,因为随着演替的进行,群落中的物种数目和营养级的数目会逐渐增加,能流通道和物质循环的路径也会越来越复杂,这一切都会增加群落的稳定性。82CC正确,因为在生态演替过程中随着物种数目和营养级数目的增加,生物量总量只会逐渐增加而不会下降,因此生物量总量下降是生态演替过程中最不可、能发生的情况。A不对,因为物种数目将随着生态演替的进行而不断增加。B不对,因为生态演替达到项极群落时,物种数目便保持稳定不再增加。D不对,因为非生物有机质总量的增多是生态演替的主要趋势之一。83CC正确,因为由于污染而引起全部植物死亡后,死亡植物的分解是一个耗氧过程,所以水中的含氧量

18、将会首先减少,而水体中二氧化碳、硝酸盐和磷酸盐的含量不会由于植物的死亡和分解而减少,所以A、B和D都不对。84CC正确,因为只有自养细菌才能把硫化氢氧化为硫磺甚至硫酸,如无色的硫细菌可把硫化氢氧化为元素硫,而硫杆菌则可把它氧化为硫酸盐。有些自养细菌可利用氧化过程中释放出的能量来还原二氧化碳,并从中获得它们所需要的碳。这是自然界中硫元素循环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因为和不是自养细菌的功能,所以A,B和D都不对。85BB正确,因为尿素是动物氮代谢的最终产物,其分子式中既含有氮又含有碳,所以能把尿素转变为铵离子和二氧化碳的细菌既是氮循环的一部分,又是碳循环的一部分。A、C和D都不对。86CC正确,因为硝化

19、细菌对含氮化合物所进行的硝化作用在酸性条件下分为两步,第一步是把氨或铝盐转化为亚硝酸离子(NH4NO2),第二步是把亚硝酸根转化为硝酸离子(NO2NO3)。亚硝化胞菌(Nitrosomonas属)可使氨转化为亚硝酸离子,而其他细菌(如硝化细菌)则能把亚硝酸离子转化为硝酸离子。硝化细菌能从这一氧化过程中获得自己所需要的能量,它们还能利用这些能量使二氧化物或重碳酸盐还原而获得自己所需要的碳,同时产生大量的亚硝酸离子和硝酸离子。A不对,因为铵离子是硝化细菌的硝化对象。B不对,因为尿素是动物排出的含氮代谢废物,尿素在分解过程中转化为铝离子后也是硝化细菌的硝化对象。D不对,因为氮是反硝化作用(也称脱氮作

20、用)的产物,与硝化细菌的活动无关;反硝化作用是指把硝酸盐等含氮化合物转化为N2、NO和N2O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由细菌(如假单胞属Pseudomonas)和真菌参与的。87DD正确,因为植物在白天的阳光下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夜间呼吸时消耗氧气,而动物一天24小时都在耗氧。未污染的湖水氧浓度高,湖水污染后水生生物死亡分解要消耗大量氧气。A、B和C都不对。88AA正确,温室效应是由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而引起的,这是因为入射地球的太阳辐射热大都是波长1.5m以下的短波光(主要是0.40.7m的可见光),而地球的反射热大都是波长范围420m的长波光,而二氧化碳一般不吸收短波光,最容易吸收波长范围在

21、45m之间和14m以上的长波光,因此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不会阻挡太阳辐射热到达地球表面,却会吸收地球的反射热,使地球的热量输出少于热量收入,这就必然要导致地球的增温。在上述的三种燃料中,核能在使用时是不释放二氧化碳的,只有煤和天然气在使用时才释放二氧化碳,所以A正确,B、C和D都不对。89AA正确,因为温室效应是由二氧化碳的一种特殊性质所引起的(见上一题答案),而其他化合物不具有这种性质,所以只有A正确,B,C和D都不对。90AA正确,因为腔肠动物包括水蝎、水母和珊瑚三大类群,虽然主要生活在海洋中,但有部分水螅和水母分布在淡水中,所有种类都以捕获其他小动物为生。B不对,因为腔肠动物不仅生活

22、在海洋中,淡水中也有水螅和淡水水母。C不对,因为腔肠动物不以碎屑为食而以活的小动物为食。D不对,因为腔肠动物没有寄生种类。E不对,因为腔肠动物是异养而不是自养动物。91DD正确,因为事实就是如此,体外的胶状层和细胞内油滴的比重都比水小,因此有利于增加浮游植物的浮力,使其避免下沉。A不对,因为A不如D全面。B不对,因为B只是部分原因,不全面。C不对,因为细胞壁中含有硅不会增加浮游植物的浮力。E不对,因为E在否定错误的同时也否定了正确的东西。92BB正确,因为只有在温度t2t3的范围内,物种2的耐热性才强于物种1,所以也只有在这个温度范围内物种2的数量才多于物种1。A、C、D和E都不对,因为在所有

23、这些温度情况下,物种2的耐热性和物种数量都不如物种1。93DD正确,因为物种2耐低温和高盐,只适宜于生活在极地海水中;物种1耐高温和低盐,最适于生活在热带湖泊中;物种5所能耐受的温度范围和盐度范围都最广,所以它的地理分布也最广。A不对,因为物种1只能生活在高温水中,不能生活在北极海;B不对,因为物种5是广布种,不可能是北极海的特有种;C不对,因为物种3虽然只能生活在高盐环境,但不能适应低温,所以也木能出现在北极海;E不对,因为物种1不可能是北极海的特有种,物种4只适低温不能生活在热带湖中,物种2是狭盐狭湿性物种,其分布范围不可能广。94C正确,因为苔藓和膜蕨都是喜阴植物,树蕨为它们创造了遮荫的

24、光照条件,由于生态需求相似,所以苔藓和膜蕨共同生长在树截下的倒木上。A不对,因为苔藓和膜蕨都是自养生物,不需要有机物维持生存。B不对,因为树蕨是不是自养生物与苔藓和膜蕨的分布无关。D不对,因为苔藓和膜蕨各自独立生存,不存在互惠共生关系。95C按照早先的奥巴林一荷尔丹假说,地球生命起源于地表温水池中的原始的“有机汤”中,在还原的大气圈条件下,大气中的甲烷、一氧化碳、氨和水混合,在热、辐射、闪电及其他能源存在时,有粘土或重金属作为催化物,就会发生非生物的有机合成。通过若干阶段的前生命的化学进化过程,产生出原始生命。这些原始生命可能是异养的,即以“有机汤”中的有机物(非生物合成的)为营养。但是80年

25、代以后,由于海底水热喷口及陆地热泉口嗜热微生物生态系统的发现和深入研究,学者们提出了新的生命起源假说,认为地球上最早的生命可能是化能合成的嗜热的古细菌和真细菌,因为今日的热泉和海底水热喷口附近的环境非常接近地球早期的环境条件,而且具有前生命化学进化所要求的物理、化学条件,例如各种还原性气体(甲烷、氢、一氧化碳、氨、硫化氢)、硫和金属硫化物存在于喷口附近。早期的原始生命利用甲烷或一氧化碳或二氧化碳为碳源、通过多种氧化一还原化学过程获得能量。例如,以三价铁或钼酸蓝为电子受体,氧化元素硫形成硫酸或硫酸盐而获得能量;或利用氢气还原元素硫为H2S而获得能量,或者在利用氢气还原一氧化碳或二氧化碳形成甲烷的

26、过程中获得能量。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按照新的假说应当是C,而按照老的说法则是B96B底弗里斯发现遗传突变,并证明某些植物的新种是通过遗传突变而形成。因而将孟德尔的遗传因子理论与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学说联系起来了。97B通过近交而建立的纯系,其组成成员在遗传上具有极高的同质性,或者说所有个体之间几乎没有遗传差异。而选择是建立在个体的遗传变异基础之上的,没有变异则选择是无意义的。98C所谓同源结构指的是不同种类的生物的某种结构特征可以追溯到共同的祖先。同源结构的差异乃是适应于不同功能的结果,基本结构相同。例如人的上肢与犬的前肢、蝙蝠的“翼手”是同源器官,其骨骼的基本结构相同。正因为有共同祖先,所以关系

27、密切。99B所谓同功结构是指不同生物种类的某种相似的结构特征,是由于适应于相同的功能所致。例如鲸鱼的鳍与鱼鳍,其相似乃是对水中游泳的适应,其基本结构不同,而且鲸与鱼之间亲缘关系也较远。100DA,B,C三项都是达尔文学说的内容,即种内变异、适者生存和繁殖过剩。而D则是指环境的直接作用,不是达尔文进化论的一部分。101A纯种长毛垂耳狗是人工培育的,在其培育过程中人工选择起作用。在自然条件下这种狗不能生存。102DA、B和C都不对;某些病毒如伤瘤病毒等含双链RNA,它们的碱基组成严格地AU, GC,两条链(正、负链)的碱基一一配对,形成有规则的双螺旋结构。只是RNA分子由于糖环中存在2OH,形成的

28、空间结构与B型DNA的有差别,但与A型DNA的相似。D正确;mRNA都是由基因中的一条链有义链,即模板链转录而来的,一种基因的mRNA都是同一碱基序列同一极性(方向性)的分子群,因此不可能配对成有规则的双链结构,但不排除在单链分子内通过自身回拆使得互补碱基配对成局部的双螺旋结构。103DA不对;这是DNA片段的反意义链的转录本,也称反义RNAB不对;转录时合成链(mRNA)与模板链(DNA)是反向的,此序列的方向(极性)倒过来才是。C不对;mRNA中不存在碱基T,它是极性倒了的DNA反义链。D正确;因为此片段的碱基序列正与DNA片段(模板链)反向互补。E不对。104BA、C和D都不对;核酸是单

29、核苷酸的多聚体,单核苷酸是由磷酸、核糖(或脱氧核糖)和碱基所组成。糖是多羟基的醛或酮,碱基是含氮的杂环嘌呤和嘧啶的衍生物。B正确;在绝大多数的核酸包括DNA、mRNA和rRNA中都没有发现硫的存在,只有tRNA的某些修饰碱基含有硫元素,如 2一疏代胞苷、2一硫代尿苷和2一甲硫基一N6(2一异戊烯)一腺苷等。105DA、B、C和E都不对;大肠杆菌本身长度约2000nm,其所含的DNA(基因组)分子量为2.6109,由4106核苷酸对组成。根据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每10个核苷酸对为3.4nm,可算得该DNA分子的长度约为1.4106nm,因此大肠杆菌 DNA分子长度与细菌细胞本身长度之比为700

30、或约千倍。D正确,理由如前所述。106CA不对;酶和非酶催化剂一样只能引起那些在热力学上认为可能发生的反应(放能反应),如果根据热力学计算是不可能发生的反应(吸能反应),即使有酶存在也无济于事。B不对;酶和一般的催化剂一样不能改变化学反应的平衡常数,只能缩短达到平衡所需的时间。C正确;酶作为生物催化剂也是通过降低反应所需的能量来加速化学反应速度的。一般情况下,底物中只有那些具有较高能量的分子才能进行有效碰撞而发生反应。由于酶能够短暂地与底物结合成过渡态,使那些能量较低的分子也能发生有效碰撞,因而加速了反应的进行。D不对;虽然采取加热和光照等方法使底物分子能量增加也能达到加速反应的目的,但酶并不

31、是通过这种方式起作用的。E不对;A,B,D三个答案全错,而C全对。107CA不对;此位置断裂的是带有侧链R3的氨基酸(简称R3氨基酸)的COOH基与R4氨基酸的NH2基之间形成的肽键。B和D都不对;因为图中2和4所指的都不是肽键。C正确;因为如果某氨基酸(如R4氨基酸)与相邻氨基酸(如R5氨基酸)的NH2基形成肽键,则此相邻氨基酸必在某氨基酸的羧基侧,因此位置3所指的肽键是肽酶P的作用点。108CA不对:在t1和t2时有活性的酶分子数是不等的,因为温度升高酶逐渐变性,有活性的酶分子也随之减少。B不对:由于热变性在t2时将比t1时有较多的酶分子失活,这种失活的酶分子不能与底物起反应。C正确:因为

32、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酶促反应速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加,这与非催化反应一样,当超过一定温度时,如果是非催化反应仍随温度上升而加快,但酶促反应则因酶变性失活,速度反而下降,这两种情况的综合结果,则出现图中那种钟罩形的关系曲线。D不对:事实与此相反,参见A和C109AA正确:因为脂双层内部是由碳氢链组成的疏水相,根据相似者相溶原理,嵌入脂双层内部的那部分蛋白质分子主要应由疏水氨基酸组成;而亲水氨基酸则分布在伸向水相的分子部分,即N端和C端。B不对:带电荷的氨基酸都是强极性氨基酸,它们主要分布在接触水相的蛋白质部分。C不对:理由见AD不对:不仅在N端区域氨基酸的分布有规则,在此蛋白质的其他部分中分布也是有规

33、则的,理由参看AE不对:膜蛋白中氨基酸的分布与它和脂双层的相互作用有密切关系,正是通过蛋白质分子中的疏水氨基酸侧链与脂双层内部的烃链之间的疏水相互作用,使蛋白质固定在脂双层中。110DA不对:一般说底物比酶(蛋白质)稳定,如果因温度高,分子能量大而不能形成稳定的酶一底物复合物,首先应归因于酶分子。B不对:从热力学角度看,整个酶促反应都是自发进行的,酶只是加速反应的进行,因此只要酶的活性不受损失,反应速度(酶活性)是不会下降的。C不对:如果确因产物不稳定而被分解,则底物产物的反应将朝有利于产物形成的方向进行,反应速度应该增加而不是下降,实际上产物和底物都比酶稳定。D正确:在最适温度(反应速度达到

34、最大值时的温度)前,酶分子比较稳定,活性随踉升高而增加,超过最适温度,酶变性明显发生,催化能力随温度升高而下降。E不对:在此温度下可引起酶蛋白变性,但不定于发生肽键水解,肽键的水解需要有蛋白酶、强酸或强碱的存在。111AA正确:图中箭头A所指的键是ATP分子中含有的两个高能磷酸酐键之一。高能键这一术语常指在除去磷酸基团的水解反应中伴有大量自由能(可做有用功的能量)的释放,而不是键能。在ATPH2OADPPiH反应中释放的自由能为30.5kJmol。B,C和D都不对:其中B是磷酸单酯键,C是糖苷键;B,C和D键的水解并不伴有大量自由能的释放。E不对。112EA不对:l(复制),2(转录),4(翻

35、译)确是常见途径,但3(RNA病毒的存在), 7(反转录酶的存在)虽是少见,但已被认识。B不对:其中9不是常见而是从未被认识到的,1已被认识到且属常见,3,7也已被认识到,虽是少见。C不对:l应属常见,除3外7也属少见。D不对:除5,8,6外,9也是从未被认识到的。E正确:理由见前。113A核仁中的rDNA转录rRNA,所以A正确。核糖体物质除rRNA外,还有蛋白质,那是在细胞质中合成的,所以B不对。C也不对;因为核仁只组装核糖体的亚基,完整的核糖体是在细胞质中建成的。114AA正确: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时形成收缩丝,而植物细胞由于细胞壁的存在,形成细胞板,所以两者的细胞动力学不同。B不对:动、植

36、物细胞中都有收缩蛋白。C不对:植物细胞中虽然没有中心体,但仍形成组锤体,完成染色体的移位,所以不会影响其细胞动力学。D不对:是否多倍体与细胞分裂时的细胞动力学无关。115B在S期合成细胞分裂所必需的蛋白质,动物细胞分裂所必需的中心粒也在S期“复制”,所以B正确。A不对:此时细胞中蛋白质合成已基本停止;C更不对:此时核膜已崩解,更不可能发生蛋白质合成。116AA正确,同源染色体向两极移动时,相互之间是独立的,因此父本和母本的染色体在两极随机组合,这有利于基因组的变异。117DD正确,膜蛋白之所以能以特定的方式镶嵌在脂类的双分子层中,主要决定于其氨基酸的序列。这就包括其极性部分(亲水的)和非极性部

37、分(疏水的)的存在。以上两条又决定了其空间排列(构象),特别是非极性部分中的空间结构(主要是a一螺旋),这一点对于膜蛋白在膜中的排列是非常重要的。118A小的带电荷的分子或离子,在逆浓度梯度或电化学势梯度而从膜的一例被转运至膜的另一例时,是通过主动转运的方式。反之,则通过被动转运的方式。当然,在不同情况下所需要的膜转运蛋白是不同的。因此A正确,B,C,D都不全面。119A外来的有机大分子往往是通过胞饮作用或吞噬作用而进入细胞。进入后首先在细胞质中被溶酶体中的酶所降解,然后在细胞质中被利用(如糖酵解)。因此A正确,B,C,D都不对。120B氧化作用或氧化过程是指代谢物(丙酮酸)被分子态氧所氧化的

38、过程,这是通过柠檬酸循环(或称三羧酸循环)和电子传递链而实现的,这些过程均存在于线粒体中。核糖体、高尔基体和中心体中均不发生氧化过程。120B根据遗传的中心法则,DNARNA蛋白质,蛋白质的形成是遗传信息的最终表现形式,而蛋白质合成是在核糖体中进行的,所以B正确。线粒体中只能合成线粒体基因组中所编码的蛋白质,绝非细胞中的全部遗传信息,所以A不对。D也不对,所谓细胞质,既包括核糖,也包括许多种其他的细胞质,所以不准确。染色质中可以发生rRNA和tRNA的转录,这些转录可以看作是实现遗传信息的最后阶段,但并非形成蛋白质的最后阶段。所以只有B是正确答案。122A作为单体分子来看,最长的大分子可能是D

39、NA,每个染色体中只有一条DNA分子。RNA、蛋白质是DNA的一个小片段的表达产物,当然不如 DNA那么长。蛋白质分子可以由许多单体组成聚合体,但长度不一定增加。淀粉和纤维素分子最多只有数百或上干个葡萄糖分子组成,其长度也不能和DNA相比。纤维素分子可以通过氢键等交联在一起形成很长的纤丝,但那是聚合体而不是单体。所以只有A是正确答案。123E细胞周期可以看作是DNA的复制与分离两个基本过程,复制发生在间期中的DNA合成期(S期),而细胞分裂的前、中、后、末期只是DNA分离的不同阶段,在分裂之前DNA的加倍已完成。因此A,B,C,D均不正确,只有E正确。124B神经冲动是通过膜电位的变化来传播的,由于髓鞘的绝缘作用,所以有鞘神经元中冲动的传播比在裸露的神经元中快,所以B是错误的。A,C,D的叙述均正确。125EE正确。哺乳动物的红细胞在成熟的过程中细胞核消失,使红细胞本身的耗氧量减少,能更有效地运送氧到全身。这是哺乳动物进化的结果。126AA正确:因为胃粘膜细胞分泌一种略带碱性的粘液覆盖在粘膜表面,将胃液与胃的上皮细胞分隔开,而且使扩散进粘液层的胃蛋白质消化酶失去活性。B不对:因为胃中有水解蛋白质的酶。C不对,胃蛋白质消化酶可以水解胃的蛋白质,但由于粘液层的保护作用使它不能与胃上皮细胞等直接接触。D也不是胃不会自我消化的原因,因为胃腺分泌出来的蛋白质消化酶原是无活性的,但在胃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