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分工理论课件_第1页
国际分工理论课件_第2页
国际分工理论课件_第3页
国际分工理论课件_第4页
国际分工理论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国际分工理论国际分工理论第一节 国际分工的产生和发展一.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 (16-18世纪中叶) 二.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 (18世纪60年代-19世纪60年代) 三.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 (19世纪中叶-二次世界大战) 四.国际分工的深化阶段 (二次世界大战后) 2第一节 国际分工的产生和发展一.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4一. 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 (1618世纪中叶) 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出现了宗主国(工业产品)和殖民地(农矿产品)之间最初的分工形式。 二. 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 (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60年代) 国际分工在形成阶段形成了以英国为中心的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工业品生产国与初级产品生产国

2、之间的分工。 3一. 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 三.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 (19世纪中叶到二次世界大战)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形成了以一组国家(英、美、得、法、日等国)为中心的以先进技术为基础的工业品生产国和以自然资源条件为基础的初级产品生产国之间的国际分工体系。 4三.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 分工的中心从英国变为一组国家,扩展到包括美国、德国、法国等。他们之间也形成了以经济部门为基础的国际分工关系。 随着国际分工体系的形成,加强了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除亚、非、拉国家之外,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加强了对国际分工的依赖。 5分工的中心从英国变为一组国家,扩展到包括美国、德国、法国等。四. 国际分工的深化

3、发展阶段 (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国际分工深化阶段,以现代工艺、技术为基础的世界工业国之间的国际分工居于主导地位。 具体而言,这个时期国际分工的主要特点是:在国际分工格局中,工业国与工业国之间,或发达国家之间的分工居于主导地位。发达国家间工业部门内部分工有逐步增强的趋势。 不同型号、不同规格产品的专业化分工 零、配件和部件生产的专业化分工工艺过程的专业化分工6四. 国际分工的深化发展阶段 (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国际分工深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工业分工在发展,而工业国与农业国、矿业国的分工在削弱。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出现了高精尖工业与一般工业的分工,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与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分工(如中

4、国与美日等国)。区域性经济贸易集团成员国之间内部分工迅速发展(如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 7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工业分工在发展,而工业国与农业国、矿业服务业国际分工逐渐形成。 发达国家仍是国际服务业的主体,在服务业国际分工中居于主导地位。 在服务业的国际分工中,发达国家在高技术投入、高资本投入、高人力资源投入、管理密集的服务行业占据控制地位,如金融、保险、计算机信息、设计咨询等部门。发展中国家在劳动密集型行业拥有优势,如建筑承包、劳务输出服务项目。发展中国家在服务业国际分工中参与程度不同,发展极度不平衡,只有少数国家在国际服务贸易中比较重要,多数国家微不足道。 8服务业国际分工逐渐形成。 1

5、0跨国公司内部分工与外部分工构成国际分工的重要组成部分。 内部分工指公司各构成实体之间的分工,分工可以是水平型,如同种产品在不同国家的复制,或不同区位子公司间形成零部件分工生产协作;也可能采取垂直型,如规模庞大的石油公司,子公司分处于生产过程的不同阶段。 外部分工指公司通过外包合同、长期买卖合同、企业合作而同外部企业建立的分工协作关系。由于跨国公司国际化经营的特性,这种内部分工和外部分工客观上就表现为跨国界的国际分工。9跨国公司内部分工与外部分工构成国际分工的重要组成部分。 11第二节 国际分工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因素一.社会生产力是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一)国际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

6、果(物质和技术基础)(二)各国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金字塔形状的国际分工格局)(三)生产力水平决定着国际分工的形式、广 度和深度(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层次和水平)(四)生产力水平决定了国际分工的产品内容(国际贸易商品结构)(五)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后天的竞争优势越来越显得比先天的比较优势更重要)10第二节 国际分工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因素12二.自然条件是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主要适用于产业间分工,作用在弱化三.资本流动,特别是战后跨国公司的发展成为国际分工深入发展的重要力量。 跨国公司主导 珠三角地区四.政府行为可以推进或延缓国际分工的发展 开放还是封闭?自由

7、主义还是保护主义? 中国:对外开放政策、入世、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11二.自然条件是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13第三节 西方国际分工与贸易理论 国际分工与贸易理论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以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论,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论为代表。第二阶段,新古典贸易理论,以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秉赋论为基础,并由Samuelson、Stolper、Rybczynski加以扩展。里昂惕夫对要素秉赋论进行实证检验。第三阶段,当代国际贸易理论,主要围绕里昂惕夫之谜和二战后国际贸易发展出现的新现象,如产业内贸易、发达国家之间贸易、国家产业领先地位转移等问题寻求理论上的解释,提出许多观

8、点,如生产要素密集度逆转说、技术差距论、产品生命周期论、需求偏好相似说、产业内贸易说等。12第三节 西方国际分工与贸易理论 国际分工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内容:为什么要开展国际贸易(开展国际贸易的好处)怎样开展国际贸易(贸易模式)开展国际贸易的贸易利益如何体现?13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内容:15国际贸易理论的分支与流派:自由贸易理论(一般意义上的国际贸易理论)保护贸易理论(含重商主义、幼稚工业保护理论、超保护贸易理论、新贸易保护主义等)14国际贸易理论的分支与流派:16一.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论代表著作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1776年)又名国富论(经济学三大名著之一,另两个是马克思的资本论和凯

9、恩斯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15一.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论代表著作17国富论的基本思想: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思想(反对政府干预,认为市场万能)基本观点: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16国富论的基本思想:18斯密的自由贸易理论的渊源:分工的利益他认为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其原因在于: 分工能提高劳动的熟练程度; 分工使每个人专门从事某项作业,能节省与生产没有直接关系的时间; 分工有利于发明创造和改进生产工具。 17斯密的自由贸易理论的渊源:19斯密认为,适用于一国内部的不同职业之间、不同工种之间的分工原则,也适用于各国之间(由此提出其自由贸易的理论和观点)。18斯密认为,适用于一国内部的不同职业之间、不同

10、工种之间的分工原结论 国际分工和贸易的原因或基础是各国存在的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别。 一国如果在某种产品生产上具有比别国高的劳动生产率,该国在该种产品生产上就具有绝对优势;相反,如果一国在某种产品生产上具有比别国低的劳动生产率,该国在该种产品生产上就具有绝对劣势。(说明:斯密和李嘉图等古典经济学家都是劳动价值论者,都只考虑劳动这个单一的要素) 19结论 21 关于“绝对优势”的衡量,有两种方法: 劳动生产率,即单位要素投入的产出率,用产量与这一产量所需的劳动投入量的比率表示。一国如果在某种产品生产上具有比别国高的生产率,该国在这一产品上拥有绝对优势,反之,则处于劣势。 生产成本,即生产

11、一单位产品的要素投入量,用劳动投入量与其投入所生产的产品数量的比率表示。20 关于“绝对优势”的衡量,有两种方法:22劳动生产率存在差异的原因:历史条件和一国地理环境、土壤、气候等因素构成的自然条件 。(这种差异及其带来的优势往往是先天的、静态的)各国应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其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其结果要比没有依照“绝对优势”进行分工之前有利。 21劳动生产率存在差异的原因:历史条件和一国地理环境、土壤、气候历史条件和自然条件劳动生产率差异生产成本差异绝对优势22历史条件和自然条件劳动生产率差异生产成本差异绝对 举例:英国、葡萄牙两国都生产葡萄酒

12、和毛呢两种产品的情形下,通过国际分工与贸易,最终两国享有的产品总量都有所增加。23 举例:25国家酒产量(单位) 所需劳动投入(人/年) 毛呢产量(单位) 所需劳动投入 (人/年)分工前英国葡萄牙总产量1121208011270110分工后英国葡萄牙总产量2.3752.375 1902.72.7190交换后英国葡萄牙11.3751.7124国家酒产量所需劳动投入(人/年) 毛呢产量所需劳动投入分工前如果一个国家在任何商品的生产上都不拥有绝对优势,是否能够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 25如果一个国家在任何商品的生产上都不拥有绝对优势,是否能够参与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论大卫李嘉图(David R

13、icardo )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1817年)26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论大卫李嘉图(David Ric比较优势论的产生 李嘉图比较优势论的产生与“谷物法”有关。李嘉图进一步发展了斯密的观点,他认为一个国家各种产品生产都处于绝对优势,另一国家都处于劣势,但它们在同种产品生产上的优、劣势程度是不相同的,具体表现为劳动生产率的差距是不同的。 27比较优势论的产生29比较优势论的结论 在两国都能生产两种产品的条件下,其中一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处于优势地位,而另一国均处于劣势地位,则处于优势地位的国家应专门生产相对优势最大的那种产品,处于劣势地位的国家应专门生产相对劣势最小的那种产品,然后参

14、与国际贸易,双方均可以获得利益。28比较优势论的结论30贸易模式优势国家出口优势较大的产品,进口优势较小的产品。劣势国家出口劣势较小的商品 ,进口劣势较大的商品。比较优势的国际分工原则是“两优取其最优,两劣取其次劣”。29贸易模式31国家酒产量(单位)劳动投入(人/年 )毛呢产量(单位)劳动投入(人/年 )分工前英国葡萄牙11120801110090分工后英国葡萄牙2.1251702.2220交换后英国葡萄牙11.1251.2130国家酒产量(单位)劳动投入(人/年 )毛呢产量(单位)劳动投 如果一国某种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高于另一国家同样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该国在这一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

15、 31 如果一国某种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高于另一国李嘉图比较优势论的核心观点:贸易的原因或基础是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不同比较优势论比绝对优势论更具有普遍意义,对现实具有更强的解释性,它认为一国在产品的生产上不需要有绝对优势,只要具有比较优势,就可以在要素投入不发生改变的条件下通过参与国际分工从贸易中获取利益。32李嘉图比较优势论的核心观点:34自然和历史条件劳动生产率差异相对成本差异相对优势33自然和历史条件劳动生产率差异相对成本差异相对优势对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评价:(1)最大贡献 对自由贸易和世界经济的成长与发展做出了理论贡献(2)最大缺陷 静态分析排除了经济发展、

16、资本积累、技术进步等动态因素对比较优势的影响(比较优势应该是可变的) (有诸多假定)34对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评价:36需要思考的问题:为什么宣扬自由贸易的古典经济学家大多出自18世纪70年代后的英国,而不是作为四大文明古国的中、印等其他国家?35需要思考的问题:37三、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学说(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代表)比较:HO理论和李嘉图理论的区别和联系(先讲完H-O理论再比较)古典学派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劳动时间决定的。而以俄林为代表的新古典学派运用在互相依赖的生产结构中的多种生产要素的理论代替了古典学派的单一生产要素的理论。 36三、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学说(新古典

17、国际贸易理论的代表)两个理论均从供给方面论证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古典理论强调比较成本的差异源于生产要素效率的差异(李嘉图:主要表现为劳动生产率的差异);而赫-歇学说则把比较成本的差异归结为各国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和生产不同商品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比重(密集性)不同。37两个理论均从供给方面论证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39要素禀赋学说要素禀赋学说要素禀赋定理(HO定理)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斯托尔珀萨谬尔森定理雷布津斯基定理38要素禀赋学说要素禀赋定理(HO定理)要素价格均等化斯托尔(一)赫克歇尔俄林定理(Heckscher-Ohlin Theorem)(要素价格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俄林 (Betil G

18、otthard Ohlin,1899-1979) 域际贸易和国际贸易 (1933),1977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39(一)赫克歇尔俄林定理(Heckscher-Ohlin 1.HO 定理认为,国际贸易的原因:不同国家拥有的生产要素禀赋条件不同不同商品生产过程中使用的生产要素的比例存在差异(要素密集度)。401.HO 定理认为,国际贸易的原因:42两个关键概念生产要素禀赋:表明一国生产要素的拥有状况。通常用“丰裕”和“稀缺”表示。丰裕是相对的概念,例如,中国是劳动相对丰裕,而资本相对稀缺的国家;美国是资本相对丰裕,而劳动力相对稀缺的国家。要素密集度: 表明某种产品要素比例的状况。在生 产某种产品的

19、各种要素中,比重最大的要素决定着产 品的要素密集度性质。例如,可以分为资本密集型产 品,劳动密集型产品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等。41两个关键概念生产要素禀赋:表明一国生产要素的拥有状况。通常用2.要素秉赋论的三个主要结论 (1)每个区域或国家在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中应生产和输出丰裕要素密集的商品,输入稀缺要素密集的商品(如中国输出劳动密集型产品,日本输出技术密集型产品)。 (2)区域贸易或国际贸易的直接原因是价格差别,即各个地区间或国家间商品价格不同。 (3)商品贸易趋向于(即使是部分地)消除工资、地租、利润等生产要素收入的国际差异,导致国际间商品价格和要素价格趋于均等化。 (有假定条件) 422.要

20、素秉赋论的三个主要结论443.贸易形成的原因 要素禀赋的差异要素的供给差异要素价格的差异和使用要素的比重商品成本的差异商品价格差异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 433.贸易形成的原因 要素禀赋的差异要素的供给差异要素价格(二)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 (Factor Price Equalization Theorem)(国际贸易对要素价格的影响) 1.主要内容: 赫克歇尔和俄林认为国际贸易的结果不仅使贸易国之间商品价格均等化,而且使生产要素的价格趋于均等,即所谓的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 在俄林看来,通过国际贸易,要素价格均等化是一种趋势,而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认为在特定的条件下,国际要素价格均等是必然的,而

21、不是一种趋势。44(二)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 (Factor Pr2.要素价格均等化形成的原因 国际贸易会导致各种要素价格均等化,是由于在多种要素价格有差异的情况下,贸易仍将持续扩大和发展,而贸易的扩大和发展将会减少两国间要素价格的差异,直到两国国内各种商品的价格完全均等化为止,这时就意味着两国国内的要素价格也完全均等化了。(根本原因:国际贸易改变了国内外要素和商品的供求关系,而供求关系决定和改变价格)(譬如中国大量生产并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导致工资上升)452.要素价格均等化形成的原因 47(五)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的假定条件 两个国家,两种产品和两种生产要素;两国存在要素禀赋的差异,不存在其它技

22、术和偏好等的差异;要素密集度存在差异;商品和要素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规模报酬不变;资本和劳动等要素在不同国家是同质的;等等。46(五)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的假定条件 两个国家,两种产品和两(六)评价 (1)HO理论通过分析国家间要素禀赋的差异发展了比较优势理论,并且分析了国际贸易对贸易双方要素价格、收入的影响。 47(六)评价 (1)HO理论通过分析国家间要素禀赋的差异发 (2)按照HO定理决定一国的贸易模式,能够发挥比较优势,有利于一国经济的发展。 例如,中国出口劳动密集型的服装和纺织品、鞋帽、玩具和箱包等轻工业产品,对于中国出口创汇、解决就业,融入国际市场等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东地区出口石

23、油;美国等发达国家出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产品,都发挥了其比较优势。48 (2)按照HO定理决定一国的贸易模式,能够发挥比较优势, (3) HO理论仅是从一国要素禀赋出发分析一国的贸易模式,只强调了要素禀赋的静态结果,忽略了技术进步、政策因素对于要素的影响。当已有的要素通过技术进步和政府政策得到改善和调整之后,一国可以重新选择它的贸易模式。(如竞争优势理论所言) 例如资本积累和集中可以改善资本要素;引进外资政策可以改善资本要素;合理的教育制度可以改善劳动者素质等等。49 (3) HO理论仅是从一国要素禀赋出发分析一国的贸易(4)HO理论对于需求因素以及其他一些现实存在的条件缺乏充分的重视,影响了

24、该理论对实际情况的分析。众多的假定条件使得该理论存在极大的局限性。后来的经济学家对此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古典和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都是从供给或生产的角度出发的)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与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比较见PPT3650(4)HO理论对于需求因素以及其他一些现实存在的条件缺乏充五、里昂惕夫反论与要素禀赋理论的扩展 里昂惕夫反论 Leofieff基于HO定理的观点,利用他的投入产出法对美国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进行了具体计算,其目的是对HO原理进行验证。 但是里昂惕夫的验证表明:美国出口商品具有劳动密集型特征,而进口商品更具有资本密集型特征。这个结论正好与赫俄原理相反。被称为里昂惕夫之谜(The

25、 Leontief Paradox)。51五、里昂惕夫反论与要素禀赋理论的扩展53 里昂惕夫(Wassly .W. Leontief)52 里昂惕夫(Wassly .W. Leontief)54要素禀赋论的扩展(一)要素密集度逆转论点赫-俄模型对要素密集的基本假定是,如果按照生产要素价格的某一比率,某商品的资本密集度高于另一商品,那么在所有的生产要素价格比率下,这一商品的资本密集度都高于另一商品。举例来说,在A国(劳动要素相对比较丰裕)生产要素价格比率下,成衣是一种劳动密集型商品,在B国(资本要素相对比较丰裕)生产要素价格比率下,成衣也是劳动密集型商品。 53要素禀赋论的扩展(一)要素密集度逆

26、转论点55但现实是,B国由于资本相对丰裕,可能在生产成衣中以资本取代劳动(农业也是如此),也就是说,生产过程更多地使用资本而不是劳动,这样,在B国成衣就变为资本密集型商品。 要素密集度发生逆转。54但现实是,B国由于资本相对丰裕,可能在生产成衣中以资本取代劳(二)劳动熟练说(人类技能说)1.劳动不同质H-O理论假定各国劳动具有相同的性质,劳动熟练说强调各国劳动力不同质。里昂惕夫提出美国工人的效率和技巧更高,是其他国家的三倍,这是因为美国人更勤奋、美国工人所受教育和培训较多较好、美国管理水平更高。2.解释里昂惕夫反论如果把美国的劳动量乘以3,则美国就成为劳动要素相对丰富,资本要素相对稀缺的国家,

27、美国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是符合HO定理的。55(二)劳动熟练说(人类技能说)57(三)人力资本说1.人力资本 世界贸易商品生产所需的资本应包括有形 资本和无形资本,即人力资本。人力资本 主要是指一国用于职业教育、技术培训等 方面投入的资本。 56(三)人力资本说1.人力资本582.解释里昂惕夫反论以人力投资的差异来解释美国对外贸易商品结 构,其结论符合赫一俄生产要素禀赋的理论。 由于美国投入了较多的人力资本,而拥有更多的熟练技术劳动力,因此,美国出口产品含有较多的熟练技术劳动。如果把熟练技术劳动的收入高出简单劳动的部分算作资本并与有形资本相加,美国仍然是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这

28、个结论是符合赫一俄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的。 572.解释里昂惕夫反论59(四)技术差距论由美国经济学家波斯纳(M.U.Posner)提出,经格鲁伯(W.Gruber)和弗农(R.Vernon)等人进一步论证,是关于技术领先的国家,具有较强开发新产品和新工艺的能力,形成或扩大了国际间的技术差距,而有可能暂时享有生产和出口某类高技术产品的比较优势的理论。(技术差距成了贸易的基础与原因)比较优势动态化了58(四)技术差距论由美国经济学家波斯纳(M.U.Posner)(五)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1.新产品的生命周期经历三个时期。它们是产品创新时期,产品成熟时期和产品标准化时期。59(五)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1.

29、新产品的生命周期2.三个时期的比较优势和贸易模式 (1)产品创新时期 (技术密集型产品,创新国出口,模仿国进口) (2)产品成熟时期 (资本密集型产品,模仿国出口,创新国和发展中国家进口) (3)产品标准化时期(劳动密集型产品,发展中国家出口,创新国和模仿国进口) 动态要素比例说602.三个时期的比较优势和贸易模式62贸易模式图示61贸易模式图示633.比较优势的动态化比较优势的动态化:生产某种产品的比较优势是在不同国家之间不断地转移。因为某一国家的要素禀赋是既定的,而某种产品的要素密集度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是不同的,因而,一国不可能在各个阶段都拥有比较优势,比较优势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进行转移。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的特点,比较优势一般是从技术较先进的国家向资本较丰富、劳动力较多的国家转移(外在表现是产业的国际或区际转移,如家电、IT等)。623.比较优势的动态化64(六)偏好相似原理 需求偏好相似说又称偏好相似说或收入贸易说(Income Trade Theory),是由瑞典经济学家林德(S.B.Linder)提出的,用国家之间需求结构相似性来解释工业制成品贸易发展。他认为赫-俄原理只适用于工业品和初级产品之间的贸易,而无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