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医学神经系统_第1页
基础医学神经系统_第2页
基础医学神经系统_第3页
基础医学神经系统_第4页
基础医学神经系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基础医学神经系统一、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一)神经元 1、神经元的基本结构与功能 胞体:接受、整合信息部位 树突:接受、传导信息部位 轴突始段:产生可传导信息 (AP)部位 N纤维:传导信息(AP)部位 末稍:递质释放部位 第一节 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的基本原理2.神经纤维的功能: 1)功能性作用传导兴奋 2) 神经营养性作用 3、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 生理完整性 绝缘性 双向传导 相对不疲劳性4、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 与直径有关:直径较粗、有髓鞘的纤维,传导速 度较快 有无髓鞘: 有髓比无髓快 受温度影响:一定范围内,温度高则快,温度下 降,传导速度减慢。 5、神经纤维的分类 (2). 根据电生

2、理学的特性分类 (1). 根据有无髓鞘分(3). 根据纤维直径的大小及来源分类纤维 来 源 直径 速度 分类(2) 肌梭腱器官传入 1222 70120 A 肤机械R传入 512 2570 A 肤痛温肌深压R传入 25 1025 A 无髓痛温机械R传入 0.11.3 1 C(axoplasmic transport) 神经元轴突内的胞质常在胞体与轴突末 梢之间流动,称轴浆运输。轴浆运输具有双向性。顺向轴浆运输 逆向轴浆运输快速:410mm/d 慢速:112mm/d205mm/d6.神经纤维的轴浆运输(二)神经胶质细胞(neuroglia) 1. 分类: 周围神经系统:施万细胞、卫星细胞。 中枢

3、神经系统: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 2.基本功能: 支持作用 修复和再生作用 物质代谢和营养性作用 绝缘和屏障作用 维持合适的离子浓度 摄取和分泌神经递质 化学性突触 定向突触directed synapse 非定向突触non- directed synapse 电突触 突触: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其他神经元的胞体或突 起相接触的部位。接头:神经元与效应细胞相接触而形成的特殊结构。 二、 神经元间功能联系(一)定向突触(经典突触) 1、突触的基本结构和分类 经典突触分类: 1)轴-体 2)轴-树 3)轴-轴 突触的功能性分类: 1)兴奋性 2)抑制性突触结构: 突触前膜:7nm

4、 突触间隙:20nm 突触后膜:7nm 2、突触传递 (电-化学-电的传递过程)Postsynaptic potentialAction potentialNeurotransmitter突触前轴突末梢的AP突触小泡中递质释放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突触后膜离子通道开放Na+(主) K+通透性Cl-(主) K+通透性Ca2+内流:降低轴浆粘度和消除突触前膜内的负电位IPSPEPSP兴奋性递质抑制性递质(1)突触传递的过程1)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EPSP):2)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inhibitory postsynaptic p

5、otential ,IPSP):(2)突触后电位的类型:Na+(主) K+通透性去极化电位Cl-(主) K+通透性超极化电位 单向传递:突触前N元突触后N元。 突触延搁:需时0.30.5ms/个突触。 总和:时间总和和空间总和。 兴奋节律的改变: 对内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对缺氧、PCO2、药物敏感 (如pHN元兴奋性;士的宁递质释放;咖啡 因递质释放)。 易疲劳性:与递质的耗竭有关。 (3)突触传递的特征(二)兴奋传递的其它方式 (1)非定向突触(非突触性化学传递) 概念:不通过经典突触 进行的化学传递。(2) 电突触缝隙连接 (gap junction) 传递特征:双向性, 速度快, 几乎无潜

6、伏期。2-3nm突触的组合形式:(一) 神经递质与调质 1.神经递质的标准: 以往:一N元只能释放一种递质=Dales原则(戴尔原则)。 近来:一N元内可存在二种或二种以上的递质=共存。3.神经递质的共存: 突触前神经元内具有合成神经递质的物质及酶系统,能 够合成该递质。 递质贮存于突触小泡,冲动到达时能释放入突触间隙。 能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发挥特定的生理作用。 存在能使该递质失活的酶或其它环节(如重摄取)。 用递质拟似剂或受体阻断剂能加强或阻断递质的作用。2.神经调质(neuromodulator) modulation三、神经递质 分类 家 族 成 员胆碱类 乙酰胆碱 胺类 多巴胺、NE、

7、5HT、组胺氨基酸类 谷氨酸、门冬氨酸、甘氨酸、GABA肽类 下丘脑调节肽、ADH、催产素、阿片肽、 脑-肠肽、A、心房钠尿肽等嘌呤类 腺苷、ATP气体 NO、CO脂类 PG类5. 递质的代谢(合成、贮存、释放、降解、再摄取、再合成等)4.神经递质和调质的分类:中枢和外周递质(一)反射与反射弧 1.反射(reflex)概念:在CNS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 刺激的规律性应答反应。 2.分类: 感受器传入N中枢传出N效应器(reflex arc)是反射的结构基础核基本单位。3.反射弧: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四、反射活动的基本规律4.反射过程: N反射特点: 快、短、准适宜刺激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

8、神经效应器内分泌腺效应器N-体液反射特点: 慢、广、久激素血液+APAP1)非条件反射(Unconditioned reflex) 概念:生来就有的反射。包括 防御反射、食物反射、 性反射等。 特点:.生来就有,数量有限; .反射弧固定; .无需大脑皮层参与,通过皮层 下中枢即可完成。 意义:使人和动物能够初步适应环境,对 个体生存和种系生存有重要意义。reflex的分类: 概念: 通过后天学习和训练而形成的反射。是反 射的高级形式。 特点:.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经训练建立起来的 反射活动,数量无限; .反射弧易变,可以建立,也能消退; .形成条件反射必须有大脑皮层参与。 意义:使人和动物扩大了

9、机体的适应范围,有更 大的预见性和灵活性,更精确和完善地适应 复杂变化的环境。 2)条件反射 (Conditioned reflex) 1.辐散 (Divergence):(二)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意义:扩大反应的空间范围意义:空间性总和的结构基础。2、聚合(Convergence): 意义:扩大了反应范围。 3链锁式(Chain) :意义:反馈调节回路的基础。 4环状(Loop)联系: (三)中枢兴奋传布的特征 1.单向传递2.中枢延搁3.总和:包括时间总和、空间总和。 4.兴奋节律的改变5.对内环境变化敏感和易疲劳 (四)中枢抑制 Central inhibition突触后抑制(postsynaptic inhibition) 突触前抑制(presynaptic inhibition)两种类型 特点:由抑制性中间神经元活动引起; 突触后神经元产生 IPSP,故又 叫超极化抑制;特点:结构基础:是轴轴型突触 的存在; 没有IPSP的产生,又叫去极 化抑制。 意义:使不同中枢之间的活动协调 起来。意义:使发出兴奋的神经元活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