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翻译文中的句子桂阳一中:龙敦谊 考纲在线 2012湖南卷考试说明“考试内容”部分有关“古代诗文阅读”的考试范围包括“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B级。 简要解读 文言文翻译是考查考生文言文阅读能力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一直是高考文言文阅读的重点。从2002年开始,文言文段落或句子的翻译已成为文言文阅读的必考内容,而且逐渐由客观题发展为主观题。2004年高考,句子翻译由5分增加到8分,2005年全国卷又增加到10分,近年,大多数省市高考卷翻译保持在10分,湖南卷为10分。多年来,高考翻译题均要求考生采用直译的方式,只有在确实难以直译的情况下才酌情采用意译。要求将原文逐字逐句落实到译文中去,尽量译
2、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尽可能保持一致。 高考文言文翻译主观题考查的固然是全句的翻译,但命题者对文句的设定是独具慧眼的,他们总是选择那些带有关键词语和重要语法现象的文句来让考生翻译,并将其设定为高考阅卷的采分点。这些关键词语和语法现象主要包括: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等现象的实词,重要虚词;涉及判断、被动、宾语前置、成分省略、词类活用等现象的句子。这就意味着我们应在这些方面下工夫,掌握中学阶段所学过的文言基础知识,熟悉教材,以达到知识和能力的迁移。同时,文言文翻译一般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以直译为主,把句意理解和语言表达结合起来考查。考生复习时,应适当动笔,提高表达的准
3、确性。 1文言文翻译应注意六个采分点: 高考文言文翻译,命题者总是选择一些带有关键词语和重要语法现象的文句来考查考生。要关注以下六个采分点:(1)句子大意。要联系具体语境进行准确翻译,确保句子通顺完整,译出句子的大意。(2)重要实词。对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多义词等词语,翻译时要联系全文,结合上下文语境仔细推敲。(3)重要虚词。考试大纲18个文言虚词中经常考的有“而、以、于、因、乃、其、为、则、之”等,复习中应当注意它们的用法。 (4)词类活用。通过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来确定活用词的词性及词义。 (5)固定结构。古代汉语中有些不同词性的词,经常连用或配合使用,形成一种比较固定的格式,翻译时要注意这
4、些“习惯句式”。 (6)特殊句式。在翻译时,要注意一些特殊句子。如倒装句要将颠倒的语序理顺,被动句要译出被动的关系,省略句要将省去的内容补全。高考文言翻译中考生最易出现的丢分问题 一、专有名词,强行翻译 在翻译文言文时,遇到一些国名、地名、年号、谥号、官职等专有名词时,可不作翻译,将之保留即可。因为这些名词有其固定、特定的指称意义,现代词难以准确表达。强行翻译,难免画蛇添足。 示例1、永乐元年入朝,留为故官。未几,复谢去。 (明史郑濂传) 【学生翻译】年号永乐的第一年被征入朝,留下担任原来的官职。不久,又辞官离去。 【答案分析】永乐、元年分别是年号、年号开启的第一年,这都有其特定意义,不必翻译
5、。 【正确翻译】永乐一年(或元年)被征入朝。二、该译不译,文白混杂有些考生在翻译时,往往有个别的词语不彻底翻译或不翻译,对词类活用词翻译不够清晰到位,导致文白混杂,不伦不类。 示例2:燕兵既入,有告建文帝匿其(郑渶)家者,遣人索之。渶加厅事中,列十大柜,五贮经史,五贮兵器备不虞。使者至,所发皆经史,置其半不启,乃免于祸,人以为至行所感。(明史) 【学生翻译】使者来了,打开看到的全是经史书籍。置其一半不打开,才免于祸患,人们认为是“至行”感应的结果。 【答案分析】“置其一半不打开”,文白掺杂,读者还不知具体含义,应彻底干脆地用白话翻译:“丢下另一半未打开”。“认为是至行感应的结果”,“至行”何意
6、呢?读者也不清楚,如此老师就觉考生不会翻译而有忽悠之嫌。 【正确翻译】认为是崇高品行感应的结果。三、脱离语境,孤立翻译在古文中,相同的词语在不同语境中有不同的翻译。脱离语境去翻译具体句子,往往就难以准确。 示例3。(原平)宅上种少竹,春月夜有盗其笋者,偶起见之,盗者奔走坠沟。原平自以不能广施,至使此人颠沛,乃于所植竹处沟上立小桥,令足通行,宋书郭原平传【学生翻译】原平自认为不能广泛地施舍,致使此人颠沛流离,于是在种竹处的沟上建起小桥,让人的脚通行。 【答案分析】选句前的语境是:郭原平在房子旁边种了一些竹子,春季夜里有人偷竹笋,被郭原平偶尔撞见,偷笋人奔逃掉进水沟。于是句中的“颠沛”就应译为“跌
7、倒”。另外,句中的“足”,也应译为“足以”,意即郭原平尽量将桥建得宽。【正确翻译】自认为不能广泛地施舍,至使此人跌倒,于是就在种竹处的沟上建起小桥,让人足以通行。 四、该补不补,语意错误古汉语常见主语、谓语、宾语及介词等成分省略的现象,如果我们翻译时该补不补,整句话的语意就难见清晰连贯。 示例4。汉为人质厚少文,及得召见,遂见亲信。建武二年,封汉为广平侯。(后汉书吴汉传) 【学生翻译】等到召见,就受亲近信任。 【答案分析】“召见”是何人召见,“亲信”是受何人亲近信任,没有补出,语意就模糊。再从后面“封汉为广平侯”来看,可见,是被皇帝召见。 【正确翻译】等到被(皇帝)召见,就受到(皇帝)亲近信任
8、。五、该调不调,不合规范古汉语常见句子倒装现象,我们翻译时要调整过来,使之合乎现代语法规范与现代语言习惯。该调不调,语言不合规范,也影响句意的理解。 示例5。昔秦伯嫁其女于晋公子,令晋为之饰装,从衣文之媵七十人。(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学生翻译】跟随的穿着华丽衣服侍妾有七十人。 【答案分析】古代常把数量词放在中心词的后面,这是定语后置句的一种,我们翻译时要加以调整。“从”是“使跟从”之意。 【正确翻译】让七十个穿着华丽衣服的侍妾跟随。六、要点遗漏,字未落实文言文句子翻译,除了表达舒缓语气的语气词,与取消独立性或倒装标志的结构助词,要字字落实。许多考生,对有些实词、虚词等意义未认真落实,以致句意翻
9、译不到位。 示例6。休固争曰:“罪细且不容,巨猾乃置不问,陛下不出伯献,臣不敢奉诏。” 【学生翻译】罪轻的人不被宽容,罪重的人放过而不问,如果陛下不放逐伯献,我就不能接受诏令。 【答案分析】“罪细且不容,臣猾乃置不问”,“且”是“尚且”之意。“乃”是“竟然”之意,在翻译时,省去这两个词的翻译,句子的语气、情感就会受到影响,故要翻译出来。【正确翻译】罪轻的人尚且不被宽容,罪重的人竟然放过而不去问罪,如果陛下不放逐程伯献,我不能接受诏令。 一、例谈“直译”和“意译”的方法 (一)直译 1换 即替换法。有些词语意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变化,语法已经不用,在译文中,应换这些古语为今语如:先帝不以臣卑鄙,
10、猥自枉屈。(诸葛亮出师表 例,这里的“卑鄙”应替换为“地位低、见识浅。”文言文中还有一些特称词语,即各个领域中的习惯用语,如“下车”、“乞骸骨”、“除”、“拜”、“左迁”,表时间、年龄、风俗的称谓等,翻译时也要换成现在的说法。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诗经氓) 例,“总角”,男女幼童的头发扎成两个髻如羊角,是幼儿的特定称谓。翻译时要将“总角”换成“幼儿”。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轼赤壁赋) 例,“既望”为农历每月十六。翻译时就应换成现代的说法。 履至尊而制六合。(贾谊过秦论) 例,“六合”,本来是“指上下和东南西北四方”,但翻译时要更换为“整个天下”。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贾谊过秦论)
11、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 第、两例, “藩篱” 是比喻修辞, 应换译为“边防”。 “庙堂” 本指 “庙宇”,这里比喻“朝廷”,应该替换。 文言句子中还有不少的修辞格。翻译时一般采用更换的方法。诸如此类的还有“萧墙”“黔首”“阡陌”“七庙”“万乘”“神器”“垂拱”“弱冠”等 2补 即增补法。原句中有省略或古今用词不同的地方,可根据现代汉语的词语和语法增加或补充一些成分,使译文显豁通顺。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1)单音实词增补成双音实词。 因古人多用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多用双音节词,翻译时,用与文言词语相同或相近的现代汉语词语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节词补成双音节词。如:
12、 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鸿门宴) 译:项王就接受了玉璧,把它放置在座位上。 例,“受”、“璧”、“置”、“坐”,分别应译为“接受”、“玉璧”、“放置”、“座位”。 亮不敢据渭水,此易与耳。(2010年高考湖南卷)译:诸葛亮不敢据守渭水,这容易对付了。例“据”“易”就可以分别译成“据守”“容易”。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陶渊明桃花源记) 译: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例,“妻子”在这里就要拆分并补充为“妻子儿女”。 韩文公之文,起八代之衰。(2011年高考湖南卷) 译:韩文公的文章,振起八个朝代以来的衰颓(文风)。 例,“文”“起”“代”“衰”都要补为双音节词,译为“文章”
13、“朝代”“振起”“衰颓”。 (2)增补主语、谓语、宾语、介词或分句。 文言文中常常承前、蒙后省略句子成分,翻译时要根据具体情况补出来。如: 问之,(那些耻笑别人学习的人)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韩愈师说) 例,这里“则曰”的前面,承前省略了主语,翻译时要补出。根据上下文,这里省略的应是“那些耻笑别人学习的人”。 輮以(之)为轮。(荀子劝学) 例,这里介词“以”的后面省略了宾语,翻译时应该补上。即“以(之)为轮”。文言文中省略动词宾语和介词宾语的情况十分普遍,要结合前后文分析,看省略的宾语指代的是什么,在翻译时补出。 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王安石游褒禅
14、山记) 例,这个句子,根据前后文理解,应省略了一个分句,指的是“力足以至”的人却没有至,所以“人讥己悔”。故在翻译时应补出“而不至”之类的分句。 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 例,谓语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本例后一分句承前省略了谓语“择”,在译成现代汉语时,一定要补译出来。沛公军(于)霸上。(司马迁史记鸿门宴) 赐之(以)彘肩。(司马迁史记鸿门宴) 例、,分别在“军”和“之”后省略了“于”和“以”。文言文中,介词“于”和“以”常被省略,翻译时根据具体情况补出。 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之)以入山。(2
15、009年湖北卷) 译:(孟德)用他的衣服换了一把刀和十个饼,携带(这些东西)进入山中。 例,“携”后省略了宾语“之”,代“一把刀和十个饼”,翻译时可译为“这些东西”,但一定要译出。 (3)数词后面增加有关的量词、分数的词语。 古汉语中,多数情况下,数量、分数等表示的方法和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差别,不用量词和表分数的词语,在翻译时要根据具体情况补出。如表物量,可补“个”“只”“把”等,如表动量则补“次”“回”等。如: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项脊轩志 例,“四”是数词,用在动词前面,要补出与动作有关的量词“次”。 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李密陈情表) 例 “九十有六”后添加量词“岁”,译为符合现
16、代汉语规范的“九十六岁”。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译:大概我走到的地方,比起那些喜欢游览的人到的地方,还不及人家的十分之一。 例,“十一”是分数,“十分之一”。 3调 即移位法。由于古今语法的演变,有的句型表达方式古今不同,翻译时,应按现代的语法习惯调整。主要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介词短语后置等。如: (1)主谓倒置 主语后说的情况,多用于感叹句或疑问句。如: 甚善矣,子之治东阿也!(刘向晏子治东阿) 译:你治理东阿是很好的啊! 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愚公移山) 译:你不聪明也太厉害了! 以上两例都是主谓倒装句,“子之治东阿”“汝之不惠”是主语,“甚善矣
17、”“甚矣”是谓语。翻译时应调整顺序,主语在前,谓语在后。 (2)宾语前置 有多种情况,都应用现代汉语的说法,先说谓语或介词,再说宾语。最值得注意的是用“之”“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的句子。翻译时按现代汉语的结构调整。助词“之”、“是”不译。如: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 译:不懂得句读,不能解除疑惑。 例,这是一个宾语前置句,按现代汉语的表达,顺序为“不知句读,不解惑”。“之”是助词,帮助使宾语前置,不译。 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译:晋国有什么满足的? 例, “何厌之有”, 翻译时将 “何厌” 放到“有”的后面,即“有何厌”。“之”是助词,帮助使宾语前置,不译。 母归,但见
18、女抱庭树眠,亦不之虑。(2010年天津卷) 译:后母回来,只见女儿抱着院子里的树睡觉,也就不再怀疑她了。 例,“不之虑”为宾语前置,翻译时要将代词宾语“之”放到动词“虑”的后面。译为“不再怀疑她”。 (3)定语后置 借“之”和“者”使定语后置,常用“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结构。翻译时调整顺序。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荀子劝学) 译: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劲的筋骨。 例“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即“利之爪牙,强之筋骨”。翻译时把“利”放到中心词“爪牙”的前面。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找可以出使回复秦国的人,没找到。 例,“可使报秦”是修饰“人”
19、的,即“可使报秦之人”。翻译时把定语“可使报秦”放到中心词“人”的前面。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苏轼赤壁赋) 译:有一个吹洞箫的客人,合着节拍应和。 例,“有吹洞箫者”修饰“客”,翻译时把“有吹洞箫者”放到中心词“客”的前面。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宾语前置和定语后置均可用“之”作助词,容易混淆。区别的办法是:宾语前置的“之”前是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宾语),“之”后是动词(谓语);定语后置的“之”的前面是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中心词),但“之”的后面一定是形容词或能充当定语的词或词组。二者结构如下: 宾语前置句:句读(名词,作宾语)之不知(动词),惑之不解 译:不懂得句读,不能解除疑惑 定语后置句
20、:蚓无爪牙(名词,中心词)之利(形容词),筋骨之强 译:锋利的爪牙,强劲的筋骨 (4)介宾短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宾短语后置非常普遍,按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从它们所处的位置来讲,叫补语。但从内容上讲,它们有时作状语。翻译时要提到动词前面。如: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师说)译:不受时俗限制(影响),向我学习。多于南亩之农夫。(杜牧阿房宫赋)译:比田里的农夫还多。徘徊于斗牛之间。(苏轼赤壁赋)译:在斗宿和牛宿之间徘徊。也可译为:徘徊在斗宿和牛宿之间。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译:想要将队伍秘密转移到江的南岸向刘尚靠拢,合并兵力抗击敌人。 在上例、例、例,“于时”“于余”“于南亩”“于江南”翻译时就
21、一定要放到动词“拘”“学”“多”“就”前作状语,但有时,有些短语可置于动词之前作状语,也可以不调,仍放在动词后面作补语,如例。 (5)文言文中,用于修饰动词的数词,有时置于动词之前作状语,而现代汉语中常常置于动词之后作补语。有时在文言文中,数词置于动词之后作补语,而现代汉语则置于动词之前作状语。如: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荀 子劝学) 译:良马跳跃一次,不能超过十步;劣马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不停地走。 例,句中“一”译为“一次”,“十”译为“十天”并放到“跃”和“驾”的后面。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在这种情况下,秦王很不高兴,
22、为赵王敲了一下瓦罐。 例, 句中 “一”译为 “一下”,并放到谓语 “击”的后面。 以上两例中,例如果按原文的顺序翻译为“良马一跳”。例译为“替赵王一敲瓦罐”,不符合现代汉语表达的习惯。应该在数词后加上量词,并放到谓语之后。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六国论) 译: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李牧连续打败了它。 例,“再”译为“两次”,并放到谓语“击”的前面。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鸿门宴) 译:再三举起他佩带的玉来暗示项王。 例,“三”译为“再三”,并放到谓语“举”的前面。 以上两例中,例如果按原文的顺序翻译为“攻打赵国再次”,例译为“举起暗示项王再三”,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应放在谓语
23、之前。 4留 即保留法。保留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如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度量衡单位等。如: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译:至和元年七月某一天,临川王安石记下此文。例,“至和元年”是年号,“临川”是地名,翻译时应该保留。 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贾谊过秦论)译: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 翟景、苏厉、乐毅这些人沟通他们的意见。 例,“齐明、周最”等均为人名,应该保留。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译:褒禅山也称它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开始在山麓筑屋定居,死后又
24、葬在这里。 例,“褒禅山”、“华山”为地名,“唐”为朝代名,“慧褒”为人名,翻译时要保留。 于是权贵人争咎甫,而讥刘公、金公不知人。(2010年山东卷) 译:于是有权有势的人争相责怪申甫,并且讥讽刘公、金公不能识别人(的优劣)。 例,“刘公”和“金公”分别指“刘之纶”和“金声”,都是人名,故保留。5删 即删削法。文言中有些虚词的用法,在现代汉语里没有相应的词替代,如果硬译反而别扭或累赘,翻译时可删削。这些词包括:发语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结构倒装的标志、句中停顿的词、个别连词及偏义复词中虚设成分等。如: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韩愈师说) 例“之”为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在意
25、义,故翻译时应略去。 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孔雀东南飞) 例,“作息”为偏义复词,义偏向“作”,故“息”应该不译。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例,“其”是助词,无实在意义,不译。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苏洵六国论) 例,“夫”是句首发语助词,表示要发议论,无实在意义,舍去不译。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陶渊明桃花源记) 例,“仿佛”与“若”同义,翻译时只取一个词,译为“好像”,“仿佛”。 噫吁嚱,危乎高哉!(李白蜀道难) 例“噫”“吁”“嚱”均为表感叹的语气助词翻译时只要译一个就可以了,故可译为“啊”。 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
26、例,为宾语前置句,现代汉语的语序为“有何陋”,“之”是助词,帮助使宾语置于谓语之前,无实在意义,故不译。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韩愈师说) 例,“也”是句中表舒缓语气的助词,无实在意义,故不译。 (二)意译 对使用比喻、借代、婉曲、用典等修辞手法的句子,宜用意译。 1互文 互文,上下文各有交错省略而又相互补足,交互见义合并而完整达意,不可直译。如: 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 译: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将“秦”“汉”两个作主语的朝代名词放到一起。 主人下马客在船。(白居易琵琶行)译:主人客人下马上船。 例,如果我们译出的句子是这样:主人下马,客人上船。主人没有上船,如何“移
27、船相近邀相见”?所以,要把同为主语的“主人”、“客”,同为谓语的“下马”、“在船”分别放到一起,再进行翻译。以下几例类推。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杜牧阿房宫赋) 译:燕、赵、韩、魏、齐、楚聚敛收藏的珠宝、珍奇、精品。 通五经,贯六艺。(范晔张衡传) 译:贯通五经六艺。 这些句子的意义不全,要重新组合,相互补充,意译出正确的意思。组合时,把同一成分放到一起,再翻译。2对举 我们了解“对举”这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可以利用它来推求实词的词义,也可以用它来推求虚词的词义;可以由简单的词推求难以理解的词,还可以由学过的词推求未曾见过的词。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李密陈情表) 析:根据“无”
28、的意义,可以推想相应位置上的“鲜”也是“没有”的意思。全句可译为“既没有伯伯叔叔,也没有兄弟”。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欧阳修伶官传序) 析:据“兴国”与“亡身”意义相反,可推出“逸豫”的词义应与“忧劳”相反。全句可译为“忧虑操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逸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必然的道理”。 3比喻 比喻修辞在翻译时要译出其比喻的意义。 金城千里。(贾谊过秦论) 译:坚固的城防方圆一千多里。 例“金城”,不能译为“金子修筑的城”或“金属修筑的城”,因现代汉语中没有这样的说法。所以意译为“钢铁般的城防”或“坚固的城防”。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贾谊过秦论) 天下人像云一样地
29、聚集起来,像回声一样地应和着他,担着粮食像影子一样地跟随着他。 例,“云”、“响”、“景”都是比喻用法,要译为“像云一样地”、“像回声一样地”、“像影子一样地”。 4借代 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我认为平民百姓交往尚且不互相欺骗,更何况大国之间的交往呢? 例,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翻译时应该译出借代的本体。“布衣”指平民百姓身上穿的粗布衣服,也就代这些穿粗布衣服的人,译为“平民百姓”、“百姓”。类似的还有“缙绅”代官员, “三尺” 代法律或剑, “万钟”代高官厚禄等。 无丝竹之乱耳。(刘禹锡陋室铭) 译: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 例,“丝竹”,本来是指
30、丝线和竹子,这里用来代用丝线和竹子制成的弦乐器和管乐器,又因这些乐器能奏出音乐,故代音乐。 又如“杏坛”代“教育界”,“朱门”代“富贵人家”,“社稷”代“国家”,“干戈”代“战争”,“桑梓”代“故乡”, “祝融” 代 “火灾”, “纨袴”代“富家不肖子”,“明眸皓齿”代“美人”,“笔墨”代“文章”,“而立”代“三十岁”,“陛下”代“皇帝”,“杜康” 代“酒”, “丹青”代 “史册”,“钟鼎”、“山林”代“在朝”、“在野”等。 5婉辞 委婉,主要是避讳。如把国王的死说成“山陵崩”,把自己的死说成“填沟壑”。凡遇到这种情况,按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来译就可以了。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李密陈情表) 译:
31、生下我才六个月,慈祥的父亲就去世了。 例“见背” 是古人避讳的说法, 实际上就是 “死”、“去世”的意思。我们翻译时就应该把它译出来。 6用典 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李密陈情表) 译:我活着应当不惜肝脑涂地,死了也要报恩。 例,“结草”是化用古代报恩的传说。一个士大夫将其父的爱妾另行嫁人,不使殉葬,爱妾已死去的父亲为替女儿报恩,将地上野草缠成乱结,绊倒恩人的敌手而使恩人取胜。所以应翻译为“报恩”。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译:元嘉年间,宋文帝想像霍去病那样建功立业,草率出兵,结果只落得自己回顾追兵,仓皇失措。 例,“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元嘉年间,“封狼
32、居胥”也是一个典故,汉武帝时,大将霍去病大败匈奴,追到狼居胥山,封山而还。翻译时要懂得典故,译出典故所反映的意思。翻译为“像霍去病那样建功立业”。 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王勃滕王阁序) 译:既然遇到钟子期那样的知音,演奏高山流水的乐曲又有什么羞惭呢? 例,引用列子汤问中的典故,俞伯牙弹琴,钟子期能听出他是“志在高山”还是“志在流水”,遂成知音。 二、文言固定格式的翻译(25例) 文言固定格式大致可分成表示疑问、表示反问、表示感叹、表示揣度和表示选择五种。 1表示疑问 何以?(根据什么?凭什么?) 如:“王曰: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何所?(所的是什么?) 如:“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 奈何?(怎么办?为什么?) 如:“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奈何取之尽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公司级安全培训考试试题及答案完整
- 2024-2025项目部安全培训考试试题答案完整
- 2025年新入职员工安全培训考试试题(7A)
- 小学新学期班级管理计划
- 三年级数学教学计划的评估与调整
- 水电站建设的环境监理措施
-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心理健康教育计划
- 窄式阅读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地下排水系统的设计与管理措施
- 基于自由曲面变形镜的反射变焦光学系统设计方法研究
- 住宅楼屋面工程策划方案讲解图文丰富
- 专题人寿保险的九大法律优势
- (完整版)浙江大学研究生复试体检表
- 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3年高清版)
- GB/T 3512-2001硫化橡胶或热塑性橡胶热空气加速老化和耐热试验
- 甲供材料领料单
- 产品表面达克罗处理作业指导书
- 美国社会保障制度课件
- 红木家具自媒体推广方案
- 方舟洪荒代码
- 压力容器考试审核考试题库(容标委-气体协会联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