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故都的秋》群文阅读 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1页
《荷塘月色》《故都的秋》群文阅读 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2页
《荷塘月色》《故都的秋》群文阅读 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3页
《荷塘月色》《故都的秋》群文阅读 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4页
《荷塘月色》《故都的秋》群文阅读 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故都的秋与荷塘月色 群文阅读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阅读文章,梳理两篇文章的结构。2、学习文中写景的叙事逻辑。3、通过对比两篇文章的不同叙事方式,理解写景散文的特点。阅读故都的秋,找到北国秋的特点,给自然段分层。特点:清、静、悲凉全文文眼 (12):总写对北国之秋、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31 1 ):分写部分,从记叙和议论两部分描写古都纷繁多彩的秋天景象,赞美北国之秋。 (1 2 1 3 ):总括全文,强调南国之秋不及北国之秋,直抒作者对北国之秋的眷恋。总结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哪五幅故都的秋景图,并指出作者写了什么景物来紧扣“清、静、悲凉”的秋景图突出的景物表现的秋的特点小

2、院清晨图秋槐落蕊图秋蝉残鸣图秋雨话凉图秋果奇景图鸽声、日光、牵牛花、草、破屋槐树蝉叫凉风、雨、都市闲人枣子清、静、悲凉静静、悲凉凉悲凉自主阅读荷塘月色回答以下问题1.本文写了朱自清一次什么经历?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3说说作者夜游荷塘的行踪(路线)。1.本文写了朱自清一次什么经历?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3说说作者夜游荷塘的行踪(路线)。月下散步明线:作者的行踪。暗线:作者的感情。走出家门-踏上小路-观赏荷塘塘上月色-荷塘四周-回家推门故都的秋与荷塘月色 群文阅读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写景散文的特点。2、学习文中景物描绘的技巧,感受语言的美。3、理解作者,体会作者的情感。1.形散而神不散“形散

3、”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为更好的表达主题服务。2.意境深邃,情感真挚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浅入深,由实而虚的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3. 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所谓优美,就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

4、感。所谓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就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散文力求写景如在眼前,写情沁人心脾。写景散文特点朗读感受品味评论散文鉴赏的步骤赏析小院清晨图的景物,具有怎样的特点,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一椽破屋 破壁腰 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清爽静谧衰败 沧桑感 清闲落寞 秋草萧索残破品秋味很高很高碧绿的天色 细数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 静对牵牛花的蓝朵悠闲 说到牵牛花,我以为蓝色或白色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思考与探讨蓝色、白色冷色疏疏落落、尖细

5、且长孤寂、落寞的情怀 情感:所描绘的景物无一不显示出环境清幽、萧瑟,透露出作者悠闲中的孤寂、落寞。 从视觉、听觉两个角度,写出了观赏景物时的心态、动作,表现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热爱之情。以上景物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赏析秋槐落蕊图的景物,具有怎样的特点,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思考与探讨 写落蕊,描绘了视觉形象、触觉形象,给人一种寂静无人,作者独自徘徊的遐想。只有与自然交融,方能流露出内心深处的那份“流水落花春去也”,“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的寂寞、凄凉情怀。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作者为什么不写秋槐的高大挺拔,只写其落蕊?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

6、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文中“这些深沉的地方”,指的是什么?秋天给人的那种既细腻又清闲且有些落寞的情感体验。朗读荷塘月色第4自然段,思考:1、这一段写什么景,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2、作者是怎样从这些方面描绘月下荷塘美景的:请找出这些句子,展开想象,阅读品味它的妙处。 月下荷塘美景,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五个方面 荷叶:“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运用比喻手法写出荷叶的风姿。以亭亭的舞女的裙来比喻叶子,有一种舒展、旋转的美。荷叶本是静的,作者想像它是动的,这

7、是以动写静,以虚写实。叠词亭亭传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同时有一种韵律美,渲染出雅而不俗的语言氛围。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地;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运用拟人手法,“袅娜”写出荷花的饱满盛开状,“羞涩”写荷花含苞待放。这两个词本是用来描写女子娇美姿态、羞涩神情的,现在用来写荷花,赋予荷花生命的活力和感情,写出了荷花的情态美。用博喻把荷花比做是“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刚出浴的美人”,写出了月光下的荷花的各种姿态。 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通感修辞,由嗅觉向听觉转移。

8、“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把“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烘托出几分幽雅和宁静来。 荷波:“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写出微风过处叶花颤动的情状,既有视觉形象,叶子“有一丝的颤动”化为“一道凝碧的波痕”;又有听觉形象,风吹花叶的颤动声音。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创造出了清幽恬静的氛围。 荷韵:“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运用拟人,“脉脉”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情传意,这里用来写流水,塘水在茂密的荷叶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却

9、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那叶子下的水“脉脉”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 荷塘零星 袅娜( 拟人 )明珠 星星 美人 沁人心脾缕缕 渺茫的歌声似的( 通感 )时断时续一道凝碧看不见的 脉脉静动幽雅宁静月下的(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朗读第5自然段,思考:1、本段写荷塘上的月色,月色本是难写之景,作者借哪些景物,写出荷塘上月色的哪些特点? 2、月色本是难状之景,作者用了哪些传神的动词:(如:“泻”“浮”“洗”“画”等)描绘出了可感的月光形象,试结合语境分析这些动词的特点。 叶、花、树,写出了月色朦胧飘渺的特点 1、本段写荷塘上的月色,月色本是难写之景,作者借哪些景物,写出荷塘上月

10、色的哪些特点? 2、月色本是难状之景,作者用了哪些传神的动词:(如:“泻”“浮”“洗”“画”等)描绘出了可感的月光形象,试结合语境分析这些动词的特点。 泻既照应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动感。 浮写深夜水气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描绘雾的轻飘状态。 洗写“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状态 。画有“人为”动作含于其中,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倩影”,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 月色(月光)(月影)如流水 静静地泻薄薄的青雾浮起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灌木的黑影 杨柳的倩影光和影的和谐像名曲虽

11、是满月,却有一层淡淡的云实虚实虚朦胧优雅塘上的故都的秋与荷塘月色 群文阅读第三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两篇文章的作者和写作的时代背景2、体会作者创作的目的和情感3、把握写景散文创作的一般方法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江人。一八九六年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十五岁开始创作旧体诗并向报刊投稿。一九一三年留学日本, 一九二一年,与郭沫若、成仿吾、张资平等人发起了创造社。七月,发表第一部小说集沉沦,一九二三年七月,发表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表现工人形象的作品之一。抗战爆发后,赴武汉参加抗日救国运动,后在南洋从事抗日工作,一九四五年九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于苏门达腊。

12、郁达夫的散文带有鲜明的自叙性质,发出的是带有强烈个性的自己的声音,篇篇洋溢着回肠荡气的诗的调子。充满了内热的、浓郁的、清新的情韵,热情坦白,毫不遮掩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境,展现出一幅幅感伤、忧郁而又秀丽、隽永的情景交融的画面。 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曾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离杭州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

13、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 时代背景此文写作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在生活上,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满受人生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受。客观色彩主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个人的心情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一切景语皆情语(情景交融)故都的秋情感探究 1.你认为郁达夫在文中是颂秋还是悲秋?文中的秋景中融入了作家深情的眷恋,对故都秋的向往;而作家的主观情感中又有秋的落寞,而且全文的基调是忧伤的、悲凉的,因此可以说本文是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 本文通过描写故都秋景,抒发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无比怀念与

14、眷恋之情,又寄寓了作者深远的忧思与孤独的落寞之感。(主旨)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祖籍浙江绍兴。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作者简介 他著名的诗集有踪迹,散文集有背影你我荷塘月色匆匆绿春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文艺论著有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等。 朱自清散文的特点: 感情真挚醇朴;对自然景物观察准确精当,对声音、色彩感觉敏锐;文笔精美婉丽,节奏跌宕有致,饱含诗意和生活情趣。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赞扬他有骨气,“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在国民党统治时期,北京物价飞涨,北大的教

15、授们没法生活下去。国民党就向人们发美军的救济粮。可是,以朱自清先生为代表的一批教授们宁可饿死也不去领救济粮。当时朱自清先生已经因为饥饿全身浮肿,很虚弱了,可是躺在床上还对家人说“不要去”。于是,朱自清先生就这样离开了人世。时代背景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使国家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作者既对现实不满,又无法理解这样复杂的斗争形势,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于是“心里颇不宁静”,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忽然想到荷塘去,找一个幽静的环境平息自己心中的不平静。 1.怎样理解“这几天心理颇不宁静”? 一般都认为,这句是“文眼”,确立了全文的感情基调。起首句“心里颇不宁静”,是“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的“片言”,后三句紧接着由此自然地破题,点出“荷塘”与“月色”。因为“心里颇不宁静”,才想起荷塘,继而夜游荷塘。荷塘月色情感探究2.找出能体现作者感情的语句,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过程。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