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马克思主义哲学 精讲 王彦林 博士2关于专接本考试1、报名条件: 应届专科毕业生,专科就读期间无违纪违法经历(指在校期间没有受过任何处分),无考试不及格课程(补考后),综合测评在全年级前70%者,可自愿报名参加专接本考试(小语种考生不受限制)。2、报考专业: 师范类专业与非师范类专业可互相兼报,确有其他专业特长者,允许跨专业报名。所报参考学校必须与报考学校具有相同专业,师范、非师范类具有相同专业亦可,否则所报参考学校无效。3、选拔办法: 按专业类别或专业全省统一划定英语、政治(高等数学)公共课成绩总和(不含计算机基础课程成绩)最低控制分数线,按照公共课和专业课考试总成绩排名,从高分到低分依次
2、选拔。对报考考生生源不足的学校,可按成绩依次选拔有参考志愿及服从调剂的考生。3政治考试说明1.考试内容以大纲为准。2.考试内容分为马哲、邓三论、时事三部分,各占总分值的50%、45%、5%左右。3.考试能力要求:了解、理解、掌握 了解:知道有关内容并准确再现 理解:理解有关知识并加以解释 掌握:运用有关知识分析、解决问题 基本知识性试题40%、能力性60%4.考试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5.题型:客观题:单选(35)、多选(10)、判断(15),主观题:论述(20)、材料分析(20)4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精讲说明1.系统讲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内容2.全面覆盖、重点突出【辩证法和历史观】
3、3.听课要求: (1)做好笔记:知识点解析、易错点分析 (2)边听边记:往脑子里记,利用好课堂 (3)课后复习:回忆式复习,默写知识提纲5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知识体系 分为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观四部分,共七章: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要-引论 第二章 物质与意识-唯物论 第三章 唯物辩证法-辩证法 第四章 认识、实践、真理-认识论 第五章 社会及其基本结构 第六章 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创造者 唯物史观 第七章 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2011年哲学部分分值统计内容单选多选判断论述材料合计引论 1 1 2唯物论 3 2 2 7辩证法 7 2 1 12 22认识论 5 2 3 5 15唯物史观
4、4 2 6合计 20 6 9 12 5 52时政 8 07第一讲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要一、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1.什么是哲学(理解)(1)哲学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哲学与意识形态)(2)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3)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一般规律的学问(哲学与其研究对象)(4)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5)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8(1)哲学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哲学与意识形态)社会意识形态:指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哲学等不同的社会意识形式。(2)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
5、观(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总的根本的看法 人们自发形成的这种世界观一般是比较零乱的,不系统、不自觉的,缺乏理论的论证和严密的逻辑,还不是哲学。只有经过思想家、哲学家以理论的形态进行加工、概括和整理,使之理论化、系统化,成为一种理论体系,才形成哲学。9(3)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一般规律的学问 (哲学与其研究对象) 世界三分: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 “学 问”: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 一般规律:不是特殊规律(4)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具体科学研究的是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哲学研究的视野是整个世界的最一般规律。 具
6、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随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10(5)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了解)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把世界观用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就是方法论。 哲学既描述和解释世界,又指导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所以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112.哲学的研究对象(理解)哲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世界、是整个世界的普遍本质,是世界存在和发展的一般规律123.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关系(理解)内容(1)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还是意识,即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本体论;(2)思维能否认识存在,即思维和
7、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认识论意义:(1)理论意义:第一,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哲学两大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第二,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哲学认识论中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唯一标准。(2)实践意义:人的一切实践活动都包含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这两个基本方面,其实质都是在认识和处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说哲学基本问题也是实际工作中的根本问题。134.哲学的党性问题(了解)(1)哲学的党性是指哲学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2)所有的哲学理论和哲学家都分别属于两大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也称作哲学的党性原则。一元论、二元论和多元论不是哲学中的
8、基本派别。(3)阶级社会中哲学都是为一定阶级的利益服务的,无产阶级坚持哲学的党性原则,就是要自觉站在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立场上,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反对各种形式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145.哲学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1)两派划分依据:思维和存在何者第一性(2)关于唯物主义(理解) 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 荀子 王充 范缜 柳宗元 刘禹锡 张载 王夫之 朴素唯物论:把世界的物质性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具体的“原初”物质 赫拉克利特 火 泰勒斯 水 德谟克利特 原子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形而上学性(机械性)和唯心史观(不彻底性)(
9、把一切运动归结为机械运动,用力学的观点解释一切现象;否认自然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否认事物内部因矛盾而引起的发展变化,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实质上是不变的,即使有变化,也不过是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没有质变,也没有飞跃;离开人的社会性,不了解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把认识看作是直观的、消极的、被动的反映,把抽象的理性、天性、情感等属于社会意识的现象当成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半截子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既是辩证的又是唯物的15(3)关于唯心主义(理解)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产生的根源a社会根源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文明发展的不充分 b阶级根源是指统治阶级的有意歪曲或阶级的偏见不能正视世
10、界的本来面目 c认识论根源把认识过程主观化、简单化、直线化、片面化 主观唯心主义 把主观意识看成是第一性的,是世界的本原,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存在于人的主观意识之中,或是主观意识的产物。 a 陆九渊: “吾心即是宇宙” b 王阳明:“心外无物” c 贝克莱:“物是观念的复合” d 康德: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e 孟子:万物皆备于我16客观唯心主义 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是“客观”精神或原则的产物和表现;把某种离开人类而独立存在的“客观”精神看成是第一性的、世界的本原。 a.宋代朱熹的“理在事先” b.古希腊柏拉图的“理念”世界是“理念”的影子 c.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万物最初的原因与内在的本
11、质,先于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永恒存在的实在。 d.各种宗教都是客观唯心主义17(4)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理解)划分依据:对世界状态的不同认识辩证法以普遍联系、运动、发展去理解世界,认为世界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活的有机体,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形而上学总是用静止、孤立、片面的观点和方法去观察世界,否认事物发展的源泉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18二、马克思主义哲学1.概说: 马克思主义哲学即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把唯物辩证法运用到社会领域时就称其为历史唯物主义。所以习惯上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哲学思维
12、发展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是哲学史上的伟大革命。19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1)产生条件第一,社会、阶级条件(了解) :19世纪40年代,欧洲资本主义的大发展,资本主义固有的内部矛盾日益加深,无产阶级斗争的需要。第二,科学基础(了解) :十九世纪的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达尔文进化论)。第三,直接理论来源(理解) :德国古典哲学费尔巴哈哲学“基本内核”唯物论;黑格尔哲学“合理内核”辩证法20(2)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意义(了解) 方法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革命的思想体系,是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指导人生的科学理论,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为具体的
13、社会研究工作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帮助人们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都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哲学意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产生宣告了历史唯心主义的彻底破产;实现了唯物辩证法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法的历史观的高度统一。社会意义: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21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理解) 实践基础上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1)实践性最主要、最显著的特征 首次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哲学,把实践作为哲学的基本范畴,从理论上全面地、科学地论证了实践的意义与作用,坚持从实践出发说明和论证自己哲学的观点和方法。(2)科学性: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统一
14、起来,内容上具有客观真理性,形式上具有严密的逻辑性。(3)革命性(阶级性):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好方法论,把自己的理论彻底地付诸无产阶级改造世界的革命实践。 22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掌握) (1)中国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历史必然(2)马克思哲学的中国化就是马克主义哲学与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相结合的过程(3)两次飞跃: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05年材料真题考察知识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真题回放1.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在于是否承认(05 ) A、世界的运动变化 B、世界的物质性 C、世界的存在性 D、意识的能动性2.哲学上的
15、一元论就是承认(07) A、世界是物质的 B、世界是精神的 C、 世界是统一的 D、世界是发展的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指(07、08) A、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 B、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C、 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234.哲学的党性是指(08) A、阶级性 B、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 C、 唯名论与唯实论 的斗争 D、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5.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 09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24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是(08) A 实事求是 B 解放思想 C
16、 改革创新 D 与时俱进7.下列命题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是(07多) A 人为自然界立法 B 存在就是被感知 C 物是绝对观念的外化 D 万物皆备于我8.世界统一于存在?(08判断)41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9.唯心主义是追求精神崇高的作用的哲学派别?(07)10. 05年材料真题考察知识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2526练 习1.哲学的党性是指一切哲学A.作为意识形态都具有阶级性B. 都不能超越进步阶级和保守阶级的对立C. 都不能回避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D.都不能超越或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2.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论根源是A.辩证法和认识论相分离B 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
17、相分离C.自然观和历史观相分离D. 世界观和方法论相分离3.爱因斯坦说:“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这说明 A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B哲学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有指导意义 C哲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 D哲学的基础是对自然科学的概括274.恩格斯提出的哲学基本问题的重要方面是A思维对存在的能动作用问题 B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的问题 D.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的问题5.人们常说“心想事成”,这一观点在哲学上是 A.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B唯心主义的观点 C.能动反映论的观点 D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6.中国古代哲学家张载提出“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这是 A.客观唯
18、心主义的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形而上学的观点 D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287.中国古代哲学家陆象山主张“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这一观点是 A.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D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8. “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是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C.形而上学观点 D旧唯物主义观点9. 马克思主义哲学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出发点是 A.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 B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C.实践 D自然和社会的关系10. 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A.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C.旧
19、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 D.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2911.20世纪西方的“上帝观”发生了变化,有人认为上帝存在能否得到证明不重要,“上帝”观念代表的是一种终极关切,它是一种人心内在的价值观念。这是A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辩证唯心主义的观点 D相对主义的观点 12.有人根据词源学考证,认为在古希腊文里,哲学之义是“爱智慧”。哲学是A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科学之大全 C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所有规律的科学 D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13.对于哲学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此问题的出发点是A从思维出发 B从统一性出发 C从实践出发 D以物质为出发点3014.马克思
20、主义哲学的诞生引起了哲学史上的革命变革。这在哲学对象上表现为A.哲学是科学之科学B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C.哲学研究世界的本质,科学研究世界的现象D哲学是整体,科学是部分15.休谟说“感觉是人与世界之间的屏障”,这一观点是A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C.不可知论的观点 D经验论的观点16.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关键是A发现了阶级斗争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B肯定了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C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D提出了首要的基本的实践的观点3117.主观唯心主义的特征是A.主张只有理性认识才是正确的 B主张只有感性认识才是正确
21、的C.认为人的精神是崇高的 D认为世界是人的主观精神的产物18.客观唯心主义的特征是 A.认为理性认识是可靠的 B人的意识是世界的本原C.物质世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D认为世界是某种独立精神的产物19.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 A.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斗争的一种表现形式 B.是哲学基本问题的又一个方面 C.是同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交织在一起的 D仅仅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出现之后才有的现象20.马克思主义哲学最主要的特点是 A.科学性 B革命性 C.实践性 D阶级性322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A.人类哲学思想发展的顶峰 B.哲学史上的革命性变革C.科学的哲学体系的最终完成 D绝对真理的真正体
22、现22.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科学之科学”是因为它A并不以科学为基础 B可以囊括一切科学C给科学研究提供具体方法 D只提供指导科学研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3.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立的根本点是A.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 B对意识能动性的不同回答C.对运动是否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的不同回答 D对世界本原是一个还是两个的不同回答3324.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和根本要求是 A.它的革命性 B它的能动性 C.它的科学性 D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25.下列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有A心外无物 B世界是意识的表象C.物是感觉的复合 D世界是绝对理念的产物26. “二元论”认为精神和物质同为
23、世界的本原,但最终陷入 A.折衷主义 B.唯心主义 C.神秘主义 D.庸俗唯物主义3427.古希腊第一位哲学家的泰勒斯认为,水是世界的本源,这是A朴素唯心主义观点B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C原始唯物主义 D朴素唯物论观点28.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最主要的区别是A创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 B坚持了世界的可知性 C坚持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 D强调了意识的能动性29.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是 A创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B创造了唯物史观 C强调实践的观点 D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3530.列宁说:“当然,就是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也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物质和意识的
24、对立无疑是相对的”,这里所讲的“非常有限的范围”是指 A物质是否能为意识所正确反映B物质和意识是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 C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和第二性D意识能否反作用于物质 31.现代西方哲学的主要发展方向是A 多元论的发展 B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C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D辩证法和形而上学32.“劳动过程结束时的结果,在劳动过程开始时候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这一观点是A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C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 33. “人是目的,也是手段”,这一观点是A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B相对主义的观点C西方人本主义哲学的观点 D马克思主义的观点36 第二讲
25、物质与意识 一、世界是物质的 1.关于“物质” (理解) (1)概念:“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即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被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理解:是对一切可以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包括自然事物和现象、实践活动、社会物质生活和物质关系;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3)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重要意义 37(3)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重要意义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揭示了物质的本源性、独立性,意识的依赖性,反对了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指出了物质世界的可知
26、性。坚持了彻底的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和科学的可知论。揭示了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指出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本质、唯一特性,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总之,实现了本体论(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的统一,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382. 物质的存在形式(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理解) 运动是标志宇宙间事物、现象的过程和变化的哲学范畴。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包括宇宙中的一切变化和过程。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A物质离不开运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B运动离不开物质,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承担者。 割裂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会导致的错误观
27、点: i如果认为运动可以离开物质(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就会导致唯心主义“仁者心动”; ii如果认为存在不运动的物质(设想无运动的物质),就会导致形而上学刻舟求剑39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理解) 静止的含义又称相对静止,是指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和稳定状态。主要包括两种基本情形一是指机械运动中事物相对于一定的参考系没有发生位置移动;二是指事物处于量变阶段,没有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40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两者是有区别的,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另一方面两者又是联系的,运动和静止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割裂二者的
28、关系会导致两种错误: a夸大静止、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 b只承认运动、否认静止会陷入相对主义诡辩论。 克拉底鲁: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庄子: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 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 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承认相对静止,是人们认识不同事物的基本前提;承认相对静止,是理解物质运动的必要条件;承认相对静止,是使事物获得发展的前提条件。41(2)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理解) 物质运动的五种形式: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命运动、社会运动(最高级、最复杂)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物质运动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复杂的运动中包含简单的运动运动规律是客观的42( 3 )时间
29、和空间 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和普遍属性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其特点是一维性(不可逆性) (了解)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和方位性,特点是三维性 (了解) 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不可分(理解)一方面,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空间,物质运动是以时间空间的形式存在,在时空中展开;另一方面,时间空间也离不开物质运动,运动是度量时间空间的尺度。物质运动的时空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其具体特性是相对的一切依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5.物质运动的时空的客观实在性是无条件和绝对的,其具体特性随着物质运动的形式、特性的变化而变化,人们对时空的观念也在发展,因而时空又是是相对的六、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物质资料生产方
30、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1.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2.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是物质性的活动。3.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45二、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1.意识的起源(了解)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它的产生经历了自然界漫长的演化发展过程。 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在意识的形成过程中,社会劳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劳动中完善和形成了人的大脑和各种感官;在劳动中产生了语言;在劳动中锻炼和提高了人的思维能力。马克思指出:“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
31、。”462.意识的本质(理解) (1)意识是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从生理基础看,人脑是意识的器官,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从意识内容的源泉看,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龙”:骆头,蛇脖,鹿角,龟眼,鱼鳞,虎掌,鹰爪,牛耳 (2)意识是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的统一。 如果否认意识的客观内容就会陷入唯心主义, 如果抹煞意识的主观形式则是庸俗唯物主义(坚持物质一元论的同时,他们认为意识也是一种物质,是大脑的分泌物,他否认意识的能动性笛卡尔)(3)人工智能的出现并没有改变意识的本质。在社会性上;在独立性上;在创造性及其人类情
32、感、非理性等上;在整体和局部功能关系上。判断:错误的认识也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05真题) 473.意识的作用(理解) 意识的作用是指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也称能动作用,或叫做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1)意识的能动作用具体表现为: 第一,意识反映世界具有自觉性、目的性、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能动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能够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2)在意识作用问题上有两种错误观点。夸大意识的作用是唯心主义,贬低、否认意识的作用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3)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
33、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又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484.主、客观相统一是一切工作的基本要求(掌握) (1)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的思想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2)把意识的能动作用变成现实,必须通过实践这一正确途径(3)意识能动作用的实现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49三、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理解) 1.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2.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重视意识的作用,发挥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4、50四、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理解) 1.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世界就其本质来说是物质的,物质是世界一切现象的本原(1)世界具有统一性;(2)世界统一于物质;(3)世界是多样性的物质统一。2.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意义:(1)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石;(2)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一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一切从实际出发是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观的根本要求)51真题回放1.运动是(06) A、物质的存在方式 B、思维的存在形式C、时间的存在形式 D、空间的存在形式2.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06) A、完整性 B、结构性 C、层次性 D、广延性3.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06、09) A、精
35、神性 B、物质性 C、统一性 D、实践性4.哲学上的一元论就是承认(07) A、世界是物质的 B、世界是精神的 C、 世界是统一的 D、世界是发展的5.在人类意识产生的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09) A、自然界的长期发展 B、社会劳动 C、语言的产生 D、直立行走6.主观与客观相统一是(08) A、政治工作的基本要求 B、经济工作的基本要求 C、 一切工作的基本要求D、党务工作的基本要求527.主张“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的观点,属于(07) A、否认人的意识存在的自然唯物主义 B、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 C、 否认时间与空间存在性的唯心主义 D、把人的意识理解为某
36、种特殊“精细物质”的庸俗唯物主义4“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这句诗说明(11)A.人类意识是先天就有的B.社会劳动对人类意识的产生具有决定作用C.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D.意识具有主观能动性531根据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认识,可以将哲学划分为(11年)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形而上学和辩证法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D.相对主义和绝对主义2“存在即被感知”命题属于(11年)A.辩证唯物主义 B.机械唯物主义C.客观唯心主义 D.主观唯心主义3世界是物质的观点要求我们(11年)A.一切从实际出发 B.一切从理论出发C.一切从物质出发 D.一切从实用出发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方式?世界的
37、统一性在于社会实践性。5455练 习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 )。A.存在 B.理念 C.灵魂 D.“原初”物质2.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原子组成的哲学家是( )。A.泰勒斯 B.阿拉克西米尼 C.赫拉克利特 D.德谟克利特3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它的( )。A.运动的绝对性 B.发展的规律性 C.客观实在性 D.本质的可知性565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这种观点属于( )。A.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B.客观唯心主义的物质观 C.形而上学的物质观 D.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6设想无物质的运动的观点是( )。A.唯心主义 B.形而上学 C.不可知论 D.朴素唯物论
38、7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指出万物瞬息万变不可捉摸,人连一次都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是一种。A.唯心主义观点 B.形而上学观点 C.庸俗进化论观点 D.相对主义诡辩论观点578.“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办不到,就怕想不到;只要想得到,啥也能办到”,这是( )。A.主张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B.客观唯心主义的表现 C.主观唯心主义的表现 D.实用主义真理观的表现9“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说的是( )。A.形而上学和诡辩论的统一 B.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C.物质和运动的统一 D.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10空间是指( )。A.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 B.事物之间的距离 C.物体的体积 D.运动着
39、的物质的广延性5811时间是指( )A.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顺序性 B.事物的规模、位置C.运动着的物质的伸张性 D.物体与物体之间的分离或并存关系12时间和空间是可变的,这是指它们的( )A.客观实在性是可变的 B.特性随着物质运动而变化C.一维性和三维性是可变的 D.无限性是可变的13哲学上的一元论就是承认( )A.世界是物质的 B.世界在本质上是精神的 C.世界是发展的 D.世界是统一的5914哲学史上的二元论( )。A.是介于哲学两大基本派别之间的一个独立的中间派别B.是羞羞答答的唯物主义 C.是唯心主义的特殊形式 D.动摇于唯物论和唯心论之间,最终必然导向唯心论15“人不能两次踏进
40、同一条河流”,主要说明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 )。A.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B.运动是相对的,静止的绝对的C.静止是绝对的,运动也是绝对的 D.静止是相对的,运动也是相对的16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是( )。A.客观唯心论的观点 B.形而上学的观点 C.不可知论的观点 D.主观唯心论的观点6017“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不能一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观点( )。A.是相同的,只是强调的方面不同 B.前者是辩证法,后者是诡辩论C.前者是形而上学,后者是辩证法 D.二者都是辩证法,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18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是( )。A.正确的原则 B.人们的
41、主观愿望 C.领导者的意图 D.客观存在的事实6122“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是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23正确的意识来源于客观世界,错误的思想归根地底来源于( )A.人脑的错误判断 B.人的主观想象C.客观世界 D.落后的思想意识6224实现意识对物质反作用的基本途径是( )。A.人们的主观努力 B.社会实践 C.科学活动 D.思想斗争25在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的问题上,唯心主义的错误在于A.肯定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B.否认意识的能动作用C.贬低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D.夸大了意识的能
42、动作用26对同一对象、同一客观过程,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映,这说明A.意识可以由主体自由创造出来 B.意识反映客观世界具有主观差别性C.意识不是由客观物质决定的 D.意识的内容由主观决定27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 )A.世界是否具有统一性问题 B.世界发展源泉的问题C.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还是精神的问题 D.世界的有限和无限的问题63判断题1、世界统一于存在。2、意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3、一切唯物主义都主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4、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5、思维运动的主体是精神。6、离开运动谈物质必然导致形而上学。7、离开物质思考运动是唯心主
43、义。8、意识的能动作用可以直接改造客观世界。64第三讲 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唯物辩证法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包括二个观点(普遍联系、发展的观点)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规律)和五大范畴(原因和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内容与形式、本质和现象)65一、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发展的规律性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理解) (1)联系的含义。联系是指一切事物、现象、过程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和整体性66(3)联系的普遍性(理解) (
44、1)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是在与周围事物联系中存在和发展的;(2)世界上任何事物内部的诸要素是相互联系的;(3)整个世界是一个联系的整体,任何事物都是这个整体的一个方面、部分;(4)反对形而上学“非此即彼”,树立“既此亦彼”的观点 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只所不见 67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3)联系的客观性 (理解) 联系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尊重客观性,既不能人为割裂客观联系,又不能将主观臆断的强加在客观事物上要具体认识、分析和把握联系68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4)联系的多样性(理解) 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复杂多样的,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必然联系和偶
45、然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主要联系和非主要联系69必然性和偶然性1.必然性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出现的确定不移的趋势;偶然性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2.必然性和偶然性是统一的,二者的辨证统一关系是: (1)必然性寓于偶然性之中,并通过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2)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在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3)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3.割裂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辨证统一关系,会导致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和唯心主义的非决定论。掌握二者的辨证统一关系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它要求我们既要发现必然性,按
46、客观规律办事,又要善于抓住机遇,充分利用偶然性。70因果联系任何现象其他现象被引起原因:引起某种现象产生的现象。结果: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71因果联系的特点先行后续的关系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方法论意义:(1)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有利于认识世界.(2)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下列说法中完全体现因果联系的是( )(1)善有善报,恶有恶报;(2)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3)春夏秋冬,四季更替;(4)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72本质和现象现象: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本质: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部联系第一,现象是个别的
47、、片面的和表面的东西,是事物本质的具体表现;本质则是同类现象的共性,是事物内部深藏的东西。 第二,现象是多变的、易逝的,具有较大的流动性;本质则是相对稳定的。 第三,从人的认识方面看,形于外的现象,可以为人的感官所直接感知;藏于内的本质,则看不见、摸不着,只有靠理性思维才能把握。真象与假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下士时,若是当时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白)73整体和部分1.含义:整体:事物的各内在部分相互联系构成的有机统一体及其发展的全过程;部分:构成事物的有机统一体的各个方面及发展全过程的各个阶段2.区别(1)内涵不同(2)地位和功能不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帅着部分,且
48、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部分优化则整体功能加强,反之则损害整体功能的发挥。3.联系(1)二者不可分割(2)在性能状态上相互影响(3)地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4.方法论(1)树立全局观念,从整体着眼: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2)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74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5)系统(了解) 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所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整体。系统论的基本原则是整体性原则。系统论是对辩证法联系观点的丰富和发展。75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6)马克思主义普遍联系观点的重要意义(掌握) 从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联系中去把握事物,用联系的观点全面地观察和处理问题把相互区别的
49、事物放到普遍联系中去认识,从中把握它们的性质和地位.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其所见知其所不见762事物发展的规律性(1)发展涵义(理解) 发展的实质是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新事物是指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有生命力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了其存在的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77(2)新生事物不可战胜(掌握) 新陈代谢是宇宙间不可抗拒的规律。因为:第一,是由新旧事物的本质特点决定的;第二,新事物在旧事物中孕育产生,它吸收了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抛弃了其中的消极因素,并增添了旧事物不具有的新内容,因而具有旧事物不可比拟
50、的优越性;第三,在社会领域中,新生事物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782.事物发展的规律性(3)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理解)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具有客观性、稳定性(重复性)、普遍性的特征。事物发展规律是客观的,人们既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消灭规律,而只能发现、把握和利用规律(4)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掌握) “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对待每一个具体事物都应把它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联系起来加以考察,即作为过程来考察。反对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世易时移 变法亦宜 病万变 药亦万变 自小刺头深草里, 而今渐觉出蓬蒿。时
51、人不识凌云木, 直待凌云始道高。杜荀鹤小松79二、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的内在动力。(2)对立统一规律贯穿于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其它规律和范畴的钥匙。(3)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4)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80(一)事物的对立统一性1.矛盾及其基本属性(理解) (1)矛盾:就是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2)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基本属性。 a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联结、吸引的性质和趋势。它
52、包含有两种情况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共居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包含着相互转化的趋势。 b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离异、互相排斥的性质和趋势811.矛盾及其基本属性(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理解) 相互区别: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相互联结: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同一性以斗争性为前提。(4)同一性与斗争性方法论意义:a事物的发展不仅表现为相反相成,而且表现为相辅相成,要对立中把握同一,同一中把握对立;b正确把握和谐对事物发展的作用。和谐是矛盾的特殊形式,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促进,共同发展,其本质在于协调事务内部各要素的相互关系,促成最有利于事物发
53、展的状态。和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82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理解) 事物的运动和发展是由矛盾双方又同一又斗争引起的,是同一性和斗争性共同起作用的结果。矛盾双方相互依存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矛盾双方互相包含,互相吸收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矛盾双方相互贯通,规定了事物向着自己的对立面发生转化的基本趋势矛盾双方的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相互斗争,推动着事物的发展。833.矛盾的不平衡性(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 (理解) (1)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主要矛盾是在诸矛盾所构成的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过程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则是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过程不起决定作
54、用的矛盾二者相互联系,可以相互转化(2)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在矛盾双方中处于支配地位、其主导作用的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则是处于被支配地位、起非主导作用的方面。二者相互联系,可以相互转化(3)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84(4)坚持“重点论”和“两点论”的统一,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 (理解) 重点论是指在认识复杂的事物时,要注重把握它的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种矛盾时要注意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两点论是指在认识复杂的事物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种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次要方面。矛盾的不平衡性原理,要求我们坚持重点论和两点
55、论。要“弹钢琴” 而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85(二)对立统一是事物发展的内部动力1.概念:内因即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即事物的外部矛盾。 (了解) 2.内外因的辩证关系(掌握)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 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 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3.这一原理是党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方针的重要哲学根据。86(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这个问题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理解) (1)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是无条件的,绝对的。(2)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指具体事物的矛盾以及矛盾的每一侧面各有
56、其特点,是有条件的,相对的。87(3)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理解) 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第一,任何现实事物都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共性离不开个性,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个性也必然与共性相联系而存在,只有个性没共性的事物不存在。 第二,二者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第三,二者的辩证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88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掌握) (1)矛盾分析的核心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矛盾和解决矛盾的的科学方法,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89三、质量互变规律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
57、式和状态。90(一)质、量、度(掌握) 1.质(1)质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2)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3)质通过属性表现出来。属性是一事物通过与他事物的联系表现出来的质(4)事物的质是多方面的。(5)认识质是认识事物的起点和基础。912.量(1)量是事物可以用数量来表示的规定性,表现为事物的规模、范围、等级、层次、水平、速度等及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2)量具有伸张性,量和事物的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3)事物的量也是多样的。(4)认识量是认识的深化和精确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才是全面的认识923.度(1)度是反映事物质和量统一的哲学范畴,是事物保持其质的量的限
58、度、幅度、范围(2)关节点是度两端的极限(3)认识事物度的重要意义(理解) a.了解事物的度,才能准确地认识和把握事物,从而为实践活动提供一个正确准则; b.把握适度原则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注意分寸、掌握火候、过犹不及93(二)量变和质变(理解) 1.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在事物的度的范围内的变化,是发展的渐进性。有两种基本形式: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2.质变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显著的变化。有两种基本形式:爆发式飞跃和非爆发式飞跃。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943.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掌握) 量变和质变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59、、相互转化。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二,质变引起新的量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第三,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4.割裂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会导致两种错误观点:激变论(认为不存在量变,事物总是从一个质态一下子就变为另一个质态 )和庸俗进化论(只承认事物发展的渐变,否认事物发展中的突变,只承认发展中的量变,否认事物发展的质变;否认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性)5.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要把远大理想目标和埋头苦干的精神结合起来。95四、否定之否定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 05真题) A、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B、事物发展变化的基本形式和状态 c、事物发
60、展的方向和道路 D、事物发展的不同趋势或趋向“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这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05真题)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96(一)辩证的否定观及其方法论意义1.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理解) (1)肯定方面是指事物中维护其存在的方面,否定方面是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二者是对立统一的。2.辩证的否定观的内容(理解) (1)任何事物都是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的矛盾统一体(2)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自身内在矛盾运动的结果(3)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4)辩证否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GB/T 44861-2024工业自动化和控制系统安全系统设计的安全风险评估
- 二年级体育下册 50米快速跑教案
- 2024年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 新人教版
- 2024年高中物理 第四章 第4节 力学单位制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 2023七年级数学上册 第2章 整式加减2.1 代数式 3代数式的值教案 (新版)沪科版
- 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八年级地理上册 2.2中国的气候 气温教案2 (新版)湘教版
- 初中体育 立定跳远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 2024-2025学年高中政治 专题1 2 现代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3
- 心电图使用 课件
- 租碟机合同(2篇)
- 四年级人自然社会第10课 苏东坡与西子湖 优秀教学课件
- 《平均数》(课件)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
- 医疗文书规范管理制度
-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英语1(本)期末复习题
- 《相学集存》优秀课件
- (完整版)新概念青少版1a1-10测试卷
- 国家开放大学《教育组织行为与管理案例》大作业参考答案
- 2018年上半年全市中小学部分学科德育优质课评选结果
- 低压开关柜预防性试验报告
- 2023年江苏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DB33-T 1261-2021 全装修住宅室内装修设计标准 附条文说明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