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化学材料部院士市公开课获奖课件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da57162e0f23ec65fb2dbcc2c76ce3e4/da57162e0f23ec65fb2dbcc2c76ce3e41.gif)
![中国工程院化学材料部院士市公开课获奖课件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da57162e0f23ec65fb2dbcc2c76ce3e4/da57162e0f23ec65fb2dbcc2c76ce3e42.gif)
![中国工程院化学材料部院士市公开课获奖课件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da57162e0f23ec65fb2dbcc2c76ce3e4/da57162e0f23ec65fb2dbcc2c76ce3e43.gif)
![中国工程院化学材料部院士市公开课获奖课件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da57162e0f23ec65fb2dbcc2c76ce3e4/da57162e0f23ec65fb2dbcc2c76ce3e44.gif)
![中国工程院化学材料部院士市公开课获奖课件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da57162e0f23ec65fb2dbcc2c76ce3e4/da57162e0f23ec65fb2dbcc2c76ce3e4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国工程院院士.05.10第1页第1页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105人)第2页第2页才鸿年才鸿年(1940.1.29- )金属材料专家。北京市人。1966年于北京科技大学硕士毕业。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科技委副主任、总装备部先进材料专业组组长。长期从事军用新材料研究工作。主持了焊后不回火薄装甲钢和我国第一代复合装甲研究工作,创造了我国第一代含有自主知识产权薄装甲钢,为我国复合装甲材料与结构发展奠定了较好基础;主持了火炮身管自紧技术及应用基础研究工作,参与了自紧身管疲劳寿命研究,先后创建了火炮身管液压自紧技术和高效液压自紧技术,使炮管强度提升60%-100%,并成倍提升疲劳寿命;组织了军用新材料
2、发展战略、中长期规划研究和先进材料技术预先研究“十五”、“十一五”计划指南、关键技术汇报编写工作。多次取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火炮系统”获1988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焊后不回火薄装甲钢”获1982年国家创造二等奖。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第3页第3页曹湘洪曹湘洪,男,1945年6月出生于江苏江阴,石油化工专家,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科技委资深委员,兼任中国石油学会副理事长等职。曾任中国石化股份公司髙级副总裁、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总工程师及科技委主任、中国化工学会理事长等职。长期从事石油化工公司技术开发与管理工作,组织实行过三十多项石油化工装置重大术改造和重大技术攻关。参与顺丁橡胶技术攻关,开发出了顺丁
3、聚合装置长周期运营和稳定产品质量关键技术;负责、参与並完毕了我国第一套溶聚丁苯橡胶装置工业化;决议引进试验室技术,组织、参与並完毕了我国第一套丁基橡胶工业化;指导了稀土顺丁胶和稀土异戊胶工业技术开发;推动了我国合成橡胶工业发展。提出和决议釆用未经工业验证新技术,组织乙烯、裂解汽油加氢、异丙苯、乙二醇等石油化工装置技术改造;提出、组织、参与并完毕了低压聚乙烯装置工艺与关键设备、髙压聚乙烯装置超髙压反应器、合成树脂大型挤压造粒机等国产化;开拓了我国石化工业内涵发展及工艺技术、重大装备国产化之路。提出、组织並参与减压渣油催化裂化、多产乙烯原料蜡油中压加氢裂化等炼油新技术开发;主持並完毕了我国国三、国
4、四、国五汽柴油原则研究与制定;推动了我国炼油技术进步。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各一项,三等奖二项。199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当选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第4页第4页陈芬儿陈芬儿(1958.4.7- )精细有机化工和原料药制造专家。江西崇仁人。1999年毕业于四川大学有机化学专业,获博士学位。现任上海复旦大学化学系专家、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精细有机化工原料药制造技术及工程化研究。创造了氯霉胺类催化剂及配套高立体定向催化醇解技术,在国际上建成了维生素H催化生产新工艺;创造了脂环烃芳香化类清洁技术,建成了全球产量最大双氯灭痛类系列原料药生产新工艺;建成了均相自催化重排为关键技术洛索洛芬、
5、酮洛芬等原料药通用生产工艺;开发了一系列聚合物氧氮丙啶氧化剂及配套环内酯立体定向氧化技术,建成了世界第一条喜树碱类原料药化学全合成生产线。相关结果获国家技术创造二等奖、20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各一项、年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年中国专利金奖及省部级科技一等奖3项。发表学术论文250余篇,申请中外创造专利102项(授权43项),主参编著作7部。20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第5页第5页陈建峰陈建峰(1965.08.29- )化学工程领域专家。浙江省宁波市人。1986年、199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获工学学位和博士学位。现任北京化工大学有机无机复合材料国家重点试验室主任,教育部超重力工程中心主任,国家基
6、金委第一届国际合作专家征询委员会委员,中国颗粒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化工学会常务理事等。国际超重力化工技术开拓者之一,在国际上率先提出超重力反应器工程思想并实现了产业化。他以化工反应强化为主线,从理论-装备-工艺三个层面展开研究,提出跨尺度分子混合反应工程理论模型,创建超重力反应器技术及其反应与分离强化新工艺,在化工、纳米材料、环境、海洋能源等领域实现了大规模工业应用,成效明显,为使我国成为国际超重力化工工业引领国家做出了主要奉献。主持基金委重大和创新群体等国家及国际合作项目,以第一完毕人,获2项国家技术创造二等奖和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美国DOW化学基金奖、何梁何利创新奖、全国优秀教师等荣誉
7、。授权创造专利119件(含国外16件),发表SCI论文300余篇,出版著作2部、译著1部。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第6页第6页陈立泉 陈立泉,1940年3月29日生于四川省南充。1964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现任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员。曾任亚洲固体离子学会副主席。2004至今任中国硅酸盐学会副理事长。在中国率先开展锂电池及相关材料研究。在国内首先研制成功锂离子电池。处理了锂离子电池规模化生产科学技术与工程问题,实现了锂离子电池产业化。他曾是物理所高温超导材料研究责任人和主要研究者,初次发觉70K超导迹象,研制出液氮温区超导体并初次公布了材料成份。近年来,开展了全固态锂电池、锂硫电池、锂空气电池、室
8、温钠离子电池和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中物理化学过程及相关材料设计、合成、表征、物理和电化学性能及其应用研究。为开发下一代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奠定了基础。发表论文250余篇,申报创造专利15余项。1987年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奉献中青年专家”称号。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中科院科技进步特等奖和二等奖,年获国际电池材料协会终身成就奖。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第7页第7页陈祥宝陈祥宝(1956.4.25- )复合材料专家。生于江苏省常熟市,1978.31984.7就读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系,获学士和硕士学位,1991年毕业于鲁汶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
9、导师、副院长,兼任结构性碳纤维先进复合材料国防科技重点国家工程试验室主任。长期从事先进树脂基结构复合材料和结构/功效一体化复合材料研究工作。研制了耐高温高韧性复合材料、低温固化高性能复合材料和结构吸波一体化复合材料,发展了复合材料制造过程模拟优化和自动铺放技术,提升了树脂基复合材料性能和制造技术水平,并在先进歼击机、运送机和无人机等研制中得到大量应用,有力支撑了国内航空装备发展。相关结果获国家技术创造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防科学技术一等奖4项,授权专利30余项,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著(译)作11部。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第8页第8页丁文江丁文江(1953.3.28- )轻合
10、金研究专家。生于上海市,原籍浙江绍兴。1981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铸造专业。现任轻合金精密成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曾任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上海市科委副主任。在国际上担任或曾担任:世界轻合金联盟轮值主席,中挪(中国和挪威)轻合金研究中心中方主席;日本九州大学外部评价委员;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顾问;美国通用交大先进材料制造联合试验室主任。长期从事先进镁合金材料及其精密成形研究,把镁与稀土相结合,开展系统研究,形成中国特色,迄今为止,在镁研究领域发表SCI论文308篇(其中3篇入选近ESI高引用论文),累计他引2469次,拥有创造专利114项,作为第一获奖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年获国家技术创造奖
11、二等奖、20获上海市技术创造一等奖;创建了国家工程中心,凝聚三百余人研发队伍,实现了基础研究,应用开发,工程化和技术转移良性互动。全国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二次评优并获国家工程中心重大成就奖。20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20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第9页第9页付贤智付贤智(1957.7.6- )无机化工专家。生于福建省邵武市。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1991年获北京大学理学博士学位。现任福州大学校长、专家、国家环境光催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省部共建能源与环境光催化国家重点试验室主任,并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解放军总装备部防化技术专业组副组长等学术兼职。长期从事光催化领域基础与应用研究,
12、研制出一系列新型光催化剂,开发出各种提升光催化过程效率新技术、新办法和新装置。承担并完毕了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处理了光催化技术产业化实行一系列关键技术问题,并将光催化技术应用于环境保护、建材、军工、电力等领域。迄今在国内外主要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300多篇,申请和授权国家创造专利40余项,研究结果先后取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第10页第10页干勇干勇(1947.8.3- )冶金专家。生于重庆市,四川资阳人。1987年毕业于钢铁研究总院获博士学位。钢铁研究总院高级工程师、院长,兼任中国金属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材料
13、协会副理事长,中国稀土学会副理事长。长期从事钢铁冶金领域连铸工程与新技术基础理论、技术集成研究和近终形、高效连铸等方面工程研究和技术推广工作。初次提出了亚快速凝固CET自由晶粒半定量计算公式,建立了伺服振动系统两级固定匹配控制模型,结晶器电磁约束、电磁制动工程分析计算办法,结晶器弯月面综累计算模型,带液芯压下过程传热及应力变形耦合模型和仿真软件;研制成功了国内首台半工业化和工业试验薄板坯连铸机组,在椭圆双曲面结晶器理论设计、水口及保护渣方面对薄板坯连铸技术发展有进一步创新;主持了高效连铸关键装备及系统技术开发,形成含有自主产权高效连铸软硬件配套工程技术,推广了以独特连续锥度结晶器、板簧导向振动
14、、连续矫直为关键方坯高效连铸技术。多次取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中宽度薄板坯连铸技术”分别获199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冶金部科技进步一等奖,“高效方坯连铸系统技术研究”分别获199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8年国家冶金工业局科技进步一等奖,“熔融还原基础研究”获冶金科技一等奖,年“当代电磁连铸技术基础研究”获冶金科技一等奖。获准专利9项(创造3项),发表论文60多篇,专著3本。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第11页第11页高从堦高从堦(1942.11.12- )化工分离专家。山东省即墨市人。1965年毕业于山东海洋学院。杭州水处理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研究员。长期从事功效膜及工程技术研究和开发。研究成
15、功CTA中空纤维反渗入膜和组器并产业化,效益明显;研制成功芳香族聚酰胺复合反渗入膜、荷电膜及多元合金膜等数种孔径和亲水性各异新膜品种并推广应用;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关于TMC合成和多胺在复合膜中功效两个项目的研究,增进国内功效膜用新单体和新功效开发;在国内最早开展多元合金膜和纳滤研究和开发,开发了数种荷电膜和纳滤膜,并成功地应用于一些工业新工艺中。完毕一项关于有机物/有机物分离膜研究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项目,为渗入汽化膜分离有机物/有机物起了开创性作用。现主持和参与国家973和863项目中相关课题研究开发工作。近几年,参与和主持多项与水资源(含海水淡化)相关征询活动,开展反渗入、渗入汽化、增
16、进传递、膜与吸附、催化,膜与水资源,环境生态和可连续发展综合研究。多次取得国家及省部级奖励,“国产反渗入装置及工程技术开发”获1992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发表学术论文和汇报近400余篇,培养博士、硕士60余名。合译专业书刊一册,合编著专业书刊四册,其中三册为主编之一。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第12页第12页顾真安顾真安(1936.11.16- )无机非金属材料专家。江苏省无锡市人。1958年毕业于华东化工学院。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高级工程师,博导。长期 从事特种玻璃和光导纤维研究。研究稀土族元素在石英玻璃和光导纤维中光谱和非线性光学特性,取得各种元素DF电子宽带跃迁含有紫外强吸
17、取和可见荧光 转换特性,以及上转换荧光、倍频和光放大性质;研究了化学气相掺杂沉积、溶液掺杂和氢氧焰熔制电熔成型两步法工艺技术,处理了难熔玻璃制备技术难题;研 制成功超低膨胀石英玻璃和稀土石英光纤等一批新材料。8次取得国家及省部级奖励,“激光技术用石英玻璃” 获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耐辐照石英玻璃” 获199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 指导硕士、博士和博士后硕士30余名。参与我国矿产资源战略征询研究,负责“ 建材非金属 矿产资源战略研究”,以及”中国绿色建材发展战略研究”等课题。取得有突出奉献中青年专家、国防军工协作配套先进 工作者以及全国劳动模范等称号。1997年
18、当选为中国工程 院院士。第13页第13页何季麟何季麟(1945.9.1),冶金与材料工程专家。生于河南省开封市, 原籍河南开封。1969 年毕业于北京钢铁学院。现任 中色西北稀有金属材料研究院名誉院长。曾任宁夏有色金属集团公司总工程师, 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副理事长。获冶金工程学士学位。何季麟同志长期从事有色、稀有金属冶炼与加工理论和工程化技术研究开发工作。在稀有金属钽、铌、铍新材料领域取得了多项研究结果。研究开创了含有自主知识产权钽铌金属冶炼、加工工艺、技术与办法并实现了工程化应用。主持并指导了特种铜合金、镁及镁合金、钛合金加工、钽电解电容器、电池材料、金属陶瓷靶材等多项新材料技术研究,在该领域
19、主持实行了7项国家重点技改工程。何季麟同志获授权专利9项,发表论文40余篇。获国家专利优秀奖1项。年“RTO金属包埋切片微米、纳米表征法”获“国家技术创造二等奖(R-03)”;20“超小型化钽电解电容器用关键材料生产技术与应用”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R-01)”;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荣获宁夏“科技明星”、“科学技术功勋奖”和“塞上英才”等奖励。1995年获全国劳动模范。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第14页第14页胡永康胡永康(1940.2.5- )石油炼制专家。云南省曲靖市人。1961年毕业于云南大学。现任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学术委员会高级顾问,专家级高级工程师。
20、曾任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总工程师。长期从事石油炼制加氢裂化催化剂和加氢技术研究开发及工业应用转化工作,曾担任国家“六五”、“七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责任人,研制成功两类加氢裂化催化剂,属国内首创,达到国际同类催化剂先进水平, “八五”“九五”期间,指导并参与多项国家和中石化总公司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开发了系列加氢裂化催化剂及工艺技术,并成功推广应用于多套工业装置,经济效益明显。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1996年),石化总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1985年、1994年、1995年、1999年),已取得中国创造专利8件,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累计培养出博士硕士10名。1997
2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第15页第15页黄伯云黄伯云(1945.11.24- )粉末冶金专家。出生于湖南省南县。1970年毕业于中南矿冶学院,1980年赴美国留学并完毕硕士、博士、博士后学习,1988年回国。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理事长,中南大学专家。主要从事新材料研究,在高性能炭/炭复合材料、粉末冶金航空制动材料、特种粉末冶金功效材料和铁基、钨基复杂精密零部件注射成型等领域完毕了一系列技术创造与创新,取得国家技术创造一等奖等国家科技结果奖4项,国家教学结果奖二等奖2项。他还取得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
22、共产党员等奖励和荣誉称号。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第16页第16页蹇锡高蹇锡高(1946.1.6- )有机高分子材料专家。重庆市人。1969年本科毕业于大连工学院,1981年获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1988-1990留学加拿大McGill大学。现任大连理工大学专家、高分子材料研究所所长、辽宁省高性能树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材料进展副理事长、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新材料技术协会名誉会长等职。长期从事有机高分子材料创新与产业化研究,先后完毕国家重点攻关、军工配套、“863”、高技术产业化等项目30余项。创造了PPESK系列高性能工程塑料,处理了老式工程塑料不能兼
23、具耐高温、可溶解技术难题,取得国家技术创造二等奖。创造了PPENS系列高性能工程塑料,处理了无法得到高分子量可溶性聚醚腈砜国际技术难题,取得年国家技术创造二等奖。提出了高性能高分子设计新思想,并开发出一个结构独特高性能高分子新体系。取得了16项创造专利,2项专利被评为世界华人重大科技结果,12项技术已产业化。发表了SCI论文244篇。培养博士76名,博士后和访问学者6名。被评为国家有突出奉献中青年专家;获国防军工协作配套先进工作者、省优秀专家等称号。20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第17页第17页姜德生姜德生(1949.3.25- )光纤传感材料与传感技术专家。湖北省武汉市人。1975年毕业于武汉理
24、工大学物理师资班。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理工大学首席专家、博士生导师。美国光学学会会员,中国材料学会理事。我国光纤传感技术主要开拓者之一。近30年来,通过多学科交叉研究,取得多项创新结果,打破国外技术封锁与垄断,形成了从材料、器件到传感系统等多项拥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成套技术与装备,实现了工业化生产,并在多个领域国家重大工程长期安全监测中推广应用,为我国光纤传感技术发展作出了突出奉献。获国家技术创造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一等奖3项。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第18页第18页江东亮江东亮(1937.9.1)著名无机材料科学家。籍贯上海市。1960年毕业于南京化工学院。1992年入选国际
25、陶瓷科学院院士,。曾任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副所长,高性能陶瓷和超微结构国家重点试验室主任等,现任国家重点试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19811983年,在美国密歇根大学冶金和材料科学工程系工作。长期从事先进陶瓷构成、结构、工艺与性能关系研究与发展工作。先后开展氧化铝陶瓷末期烧结气氛对材料致密化影响,碳化物或含碳化物复合材料高温等静压氮化改性工艺等基础研究,增进了无机材料科学发展。新材料开发和工程应用上,在国内研制成功高致密微晶氧化铝陶瓷及机械密封件,磁流体发电电极材料,氧化铝轻质、重质耐热混凝土,碳化硅基工程陶瓷,复相陶瓷和陶瓷基复合材料等。广泛应用于机械、化工、能源、交通和空间技术等行业,取得了相称社
26、会和经济效益。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著作4本,专利20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国家技术创造二等奖2项,部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以及上海市和国家科学技术大会奖等12项。1993年获上海市劳动模范。1996年获国家计委、科委、财政部联合颁发“八五”攻关先进个人。年取得美国陶瓷学会工程陶瓷分会桥建奖(Bridge Building Award)。20取得光华工程科技奖。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第19页第19页李大东李大东(1938.2.24- ),石油炼制催化剂及工艺专家。生于北京市,原籍山东省德州市。196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现任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曾任石油化工科学研究
27、院院长。他与同事们合作研发加氢精制催化剂(RN1型),1989年获中国专利创造创造金奖,199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生产清洁燃料加氢精制催化剂研制开发及工业应用”取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中压加氢改质技术等2项结果取得中国石化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年取得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RN1加氢催化剂已在国内外52套工业装置上得到了广泛应用,其家族技术也发展到了12个系列超出100个品种,广泛应用于国内外387套工业装置以改进各种油品质量和提升重油转化效率。与合作者申请中国创造专利462件,授权247件;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65篇,专著1部。作为博士生导师已培养出博士硕士30名。兼任中国石油学会常务理
28、事、石油炼制分会主任、北京大学专家。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第20页第20页李冠兴李冠兴(1940.1.14- ),核材料专家。1940年1月14日生于上海市。1962年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毕业,1966年硕士毕业。1982-1984年公派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冶金工程系访问学者。现任中核北方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名誉总经理,高级工程师,核工业特种材料研究与开发重点试验室与反应堆材料和燃料重点试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科技委常委。中国核学会理事长,中国核能行业协会副理事长,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双聘专家。中共十六大代表和十届全国政协委员。长期从事核燃料与工艺技术研究,在生产
29、堆燃料元件,研究堆燃料元件,靶件和铀材料研究领域做出了主要奉献。主持建成了我国第一条重水堆核电燃料元件生产线,为秦山三期重水堆(CANDU-6)核电站提供了国产化燃料元件。著有,和等著作。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第21页第21页李卫李卫(1957.12- )磁学与磁性材料专家。生于北京市,原籍河南省洛阳市。198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物理系磁学专业。现任钢铁研究总院副总工程师、专家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稀土永磁材料研究室主任,国家科技重点专项(稀土材料专项)专家组专家, 兼任IEEE及国际稀土永磁及应用委员会委员,亚洲磁学联盟委员会委员, 中国稀土学会理事,全国磁性材料与器件行业协会副
30、理事长。长期从事高性能稀土永磁新材料、产业化关键技术研发和创新工作,取得了低温度系数、高磁能积钕铁硼永磁材料,特殊取向稀土永磁环和新型铈永磁体等多项关键技术创新结果,带领团队为我国稀土永磁产业发展壮大做出了主要奉献,相关结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国家创造三等奖1项、中国工程院光华工程科技奖。获国家授权创造专利23项,发表论文200余篇。1992年获国务院政府津贴,1995年成为国家人事部“重点资助优秀留学回国人员”,1996年获国家“中青年有突出奉献专家”,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第22页第22页李言荣李言荣(1962.7.10- )电子信息材
31、料专家,四川省射洪县人。1992年获中科院长春应化所博士学位,曾留学德国Karlsruhe科研中心和美国Colorado at Boulder大学。现任电子科技大学专家、校长,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国家重点试验室主任。长期从事电子薄膜材料与器件应用研究,创造了倒筒式溅射旋转沉积薄膜制备技术,处理了大面积单、双面YBCO超导薄膜面内均匀性和两面一致性,形成了小批量产品。创造了介电薄膜纳米自缓冲层技术,明显提升了多元氧化物介电薄膜工程应用耐压能力和生长取向特性,热释电薄膜红外传感器已批量生产,并装备于煤矿瓦斯监测系统,一体化集成薄膜应变、温度传感器已小批量应用于航空发动机叶片状态检测。利用介电/半导体
32、集成薄膜技术,积极推动新型集成电子器件发展。主要结果分别取得和年国家技术创造二等奖,发表SCI收录论文260余篇,其中国外主要刊物150余篇,授权创造专利30件,出版著作/教材4本。20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第23页第23页李元元李元元(1958.10.3- )粉末冶金和铸造专家。广东省梅县人。1982年本科毕业于湖南大学获工学学士学位,1987年和1998年硕士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分别获工学硕士和工学博士学位。现任吉林大学专家、博士生导师、校长,华南理工大学国家金属材料近净成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粉末冶金分会主任委员、铸造分会副主任委员等。长期从
33、事粉末冶金和有色合金材料制备、成形理论与技术应用基础和工程化研究。发展和创新了粉末冶金温压成形理论和技术、电磁热力多场作用下粉末成形固结一体化理论和技术,研制出各种高性能粉末冶金新材料和主要零件;研发出高性能铝青铜合金、白铜合金、锌合金、挤压铸造铝合金、变形铝合金及其制备成形技术等;结果应用于我国制造业和国防军工中,处理了相关技术瓶颈问题,取得了明显经济社会效益。作为第一完毕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科技一等奖3项。获授权创造专利55项(已实行29项);发表论文被SCI收录132篇、EI收录222篇;出版专著2部,主编著作1部、教材1部。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第24页第24页李仲平李仲平
34、(1964.8.5- )航天复合材料专家。湖北省安陆市人。1986年毕业于北京航空学院。后获工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航天材料及工艺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功效性碳纤维复合材料国家工程中心试验室主任,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材料分中心主任,总装备部先进材料技术专业组副组长等。长期从事极端服役环境功效复合材料应用基础研究和工程应用研究,负责并带领团队探明功效复合材料热力电行为规律,实现航天用功效复合材料体系及制备技术创新,研制出系列新材料与防热结构,成功应用于新一代航天型号,处理“热障”与“热透波”问题,支撑再入机动、准确制导和小型化等型号关键技术突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
35、二等奖2项。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第25页第25页刘炯天刘炯天,出生日期1963.1.20,矿物加工工程专家。生于河南省内乡县,原籍河南省西峡县。1983年毕业于东北工学院选矿工程专业。现任郑州大学专家、博士生导师。兼任煤加工与高效洁净利用教育部重点试验室主任、国家环境保护清洁煤炭与矿区生态恢复工程技术中心主任。获矿物加工工程博士学位。长期从事微细粒分选与洁净煤技术研究与工程实践。创造旋流-静态微泡“柱式选煤”办法,开发粗扫选一体化“两段式选矿”回路,形成“多流态梯级强化浮选”中国柱分选技术;获国家技术创造二等奖,冶金工业科技一等奖,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技一等奖。创造矿物-硬度法难沉降煤泥水绿色
36、澄清办法,构建水质硬度调控循环煤泥水溶液化学体系,形成“水质硬度调控煤泥水处理”技术,获国家技术创造二等奖。开发煤炭高效脱硫降灰工艺,建立煤脱硫与超纯制备示范工程,推动我国高效选煤工艺进步及煤基材料产业发展;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两项。获授权专利17件,发表论文120篇,出版著作与教材5本。获光华工程青年科技奖,全国模范教师等称号。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第26页第26页刘中民刘中民(1964.9.24- )河南省扶沟县人。1990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获物理化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副所长,国家能源低碳催化与工程研发中心主任,甲醇制烯烃国家工程试验室主任。长
37、期从事煤化工、石油化工领域应用催化研究与技术开发。针对煤化工平台产品甲醇转化利用,研制了甲醇制烯烃催化剂,开发了密相循环流化床工艺,作为技术总责任人,合作完毕了世界初次甲醇制烯烃(DMTO)技术工业性试验和初次工业化。截至年,已投产九套装置,烯烃年产能520万吨,增进了我国煤制烯烃新兴战略产业发展。已发表研究论文273篇,专著一部,获国家技术创造一等奖等多项奖励。还研究开发了多项催化新技术,并实现了工业化。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第27页第27页毛新平毛新平(1965.6.1- )金属压力加工专家。湖北鄂州人。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武汉钢铁(集团)公司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曾任冶金工业
38、部武汉钢铁设计研究总院副总工程师、广州珠江钢铁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长期从事薄板坯连铸连轧技术研究和低成本高性能钢铁材料研发,主持设计了我国第一个薄板坯连铸连轧工程,初步构建了基于薄板坯连铸连轧流程低成本高性能钢制造技术体系,取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7项、国家优秀工程设计银质奖1项、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授权创造专利23件,发表论文160余篇,专著入选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第28页第28页欧阳平凯欧阳平凯(1945.8.16-) 生物化工专家。生于广西平乐市,湖南省湘潭人。198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获工学硕士学位。南京工业大学专家、校长
39、,兼任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长期从事生物化工领域教学与工程研究。组建和领导了国家生物化工技术研究中心;创造性地提出利用组合合成办法构建与优化生物化工过程,在复杂酶系中将反应与反应组合、反应与生物膜组合、反应与分离组合,使我国FDP、L-丙氨酸、L-苯丙氨酸、L-苹果酸生产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首创了利用反应与分离耦合技术在高固含量拟低共熔体系所实现单槽过程,大幅度提升了反应速度与产物浓度,缩短了流程,减少了成本;研发了包括气升式等系列高效生物反应器、生物分离等单元操作装置,率先形成批量生产与工程配套能力,增进了我国用生物技术生产专用化学品新领域发展。多次取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反应分离
40、耦合技术及其在酶法合成手征性化合物中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酶法合成手征性化合物新技术研究”获1998年国家化工科技进步一等奖,“生物分离技术”获江苏省教学结果一等奖。发表论文300余篇,申请专利70余项,出版专著5部。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第29页第29页钱锋钱锋(1961.4.9- )过程控制和过程系统工程专家。江苏省镇江市人。1982年毕业于南京化工学院,1988年获华东化工学院工学硕士学位,1995年获华东理工大学工学博士学位。现任华东理工大学专家、博士导师、副校长,化工过程先进控制与优化技术教育部重点试验室主任,过程系统工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
41、学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评议组组员,中国石油和化工自动化应用协会副理事长。长期从事化工过程资源与能源高效利用系统运营智能控制和实时集成优化理论办法与关键技术研究。创新研发了乙烯装置智能控制与优化运营技术和软件,在国内乙烯行业全面推广应用,成效明显;突破了精对苯二甲酸装置全流程优化运营关键技术,实现工业装置大幅度节能降耗;创造汽油管道调合优化控制技术,实现了调合过程实时优化系统长周期高效运营。研究结果已在数十套大型石油化工装置上成功应用,取得了明显经济和社会效益。先后取得4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排名第一,1项第二)、7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排名第一,1项第二),授权国家
42、创造专利29项(排名第一),登记国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61项,出版专著1部,发表论文被SCI/EI收录250余篇。取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第30页第30页钱旭红钱旭红(1962.2.19- )有机化工专家。生于江苏省宝应县。1982年毕业于华东化工学院,1988年于该校获工学博士学位。现任华东理工大学校长、专家,先后担任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化工学会副理事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征询委员会委员(化学部)、亚洲及太平洋化工联盟主席、德国洪堡基金会学术大使、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等。长期从事有机化工领域应用基础与工程技术研究和开发工作。以氟化和芳杂化为主线
43、,进一步开展了含特殊官能团、活性功效团有机化学品分子设计、合成制备、结构功效及产业化应用。开发出多氟芳酸等制备绿色高效关键技术;创制新机制、性能独特顺硝烯杂环类和含氟类绿色化学农药; 创制分子辨认传感和检测分离一体化萘酰亚胺等芳杂环类荧光功效染料。发表SCI论文275篇,EI论文64篇;取得中国创造专利19项、国际PCT专利和美、欧、日专利共12项。若干技术实现产业化或工业化实行,取得明显社会经济效益。 研究结果(第一完毕人)取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第31页第31页邱定蕃邱定蕃(1941.10.20- ),有色金属冶
44、金、化工冶金专家。江西省广昌县人,1962年毕业于南昌大学,1990年通过考试公派赴加拿大皇后(Queens)大学学习与研究(高级访问学者)。原任北京矿冶研究总院主管科研工作副院长,现任该院研究员、博导,兼任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副理事长。长期从事有色金属冶金、化工冶金研究与开发。创造矿浆电解新工艺,实现了金属一步提取,获1998年国家技术创造二等奖(排名第一);承担“加压浸出”提取、分离铜镍研究,并在国内初次实现了工业化,获1995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二);研究成功“复杂金矿资源综合利用”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一);年获光华工程科技奖;20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他研究成功萃取分
45、离镍、钴技术,并在国内初次实现了工业化。另外,他在资源循环方面有较深研究,主持和参与了许多工程院征询战略研究项目。发表论文100余篇,学术专著3本,多次担任国际学术会议学术委员会主席或委员。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第32页第32页邱冠周邱冠周(1949.2.2- )矿物工程学家。广东省梅州市人。1987年9月毕业于中南工业大学矿物加工工程专业,获博士学位。曾任中南工业大学副校长、中南大学副校长,现任中南大学专家、博士生导师。长期致力于我国低品位、复杂难处理金属矿产资源加工利用研究,在细粒及硫化矿物浮选分离和铁矿直接还原等方面取得明显成绩,尤其是在低品位硫化矿生物冶金方面做出突出奉献,被
46、授予国家有突出奉献科技专家。发表了97篇科技论文和5部专著,先后取得国家技术创造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2项;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学术带头人,年、20连续两次担任生物冶金领域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担任20第19届国际生物冶金大会主席,并被推选为国际生物冶金学会副会长。20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第33页第33页桑凤亭桑凤亭(1942.3.24- )化学激光专家。辽宁省大连市人。1964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曾在美国Tulane大学化学系作访问学者。现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国家863短波长化学激光重点试验室
47、主任。长期从事化学激光研究工作。从1972年开始致力于DF/HF化学激光研究,80年代从事可见波段化学激光新体系研究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尤其近十多年来,在氧碘化学激光研究中,组织处理了一系列科学和技术等难题,使我国氧碘化学激光研究水平连续上了几种台阶,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并在氧碘化学激光应用方面取得了较好成绩。先后取得中科院科技进步特等奖两次(1996,1999年),科技进步二等奖一次(1994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两次(,1997年),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四次(1997,1999,)。合作出版化学激光和短波长化学激光两本专著,发表论文70余篇。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第34页第34页沈寅初沈寅
48、初(1938.7.7- )生物化工专家。浙江省嵊县人。196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上海市农药研究所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生物化工和生物农药研究。研究成功我国第一个用量至少、对环境最安全、对人畜无毒害井冈霉素新农药,并得到广泛推广,建厂30余家,为我国生物农药产业建立奠定了基础;主持开发生物农药产业骨干品种杀螨杀虫抗生素,经济效益明显;研究成功微生物催化法生产丙烯酰胺,建立了我国第一套利用生物技术生产大宗化工原料工业化妆置,推广了生物催化在化工行业中应用。多次取得国家及省部级奖励。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第35页第35页舒兴田舒兴田(1940.4.21- )分子筛和炼油
49、催化剂制造专家。出生于上海市,浙江省定海市人。1964年毕业于华东化工学院。现任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长期从事分子筛炼油催化剂开发和工业应用研究,研制出含磷和稀土、兼有二次孔五元环结构高硅ZRP分子筛;采用沉积硅和稀土氧化物与Y型分子筛之间水热反应独特改性办法制成SRNY分子筛;研制成功新一代超稳Y分子筛-SRY分子筛;研制出采用模板剂在固体表面浓集并与分段晶化结合?分子筛,开发出用重排和原位粘结技术制备HTS分子筛和催化剂。分子筛都已工业化生产并在催化裂化、加氢、乙苯合成、环己酮氨氧化制肟等反应中得到应用,社会经济效益明显。多次取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CHZ (SRNY)
50、 裂化催化剂”获1995年国家创造奖二等奖,“ZRP-1分子筛开发”获1995年中国石化总公司创造一等奖,“HTS分子筛”获中国石化总公司创造一等奖, “HTS分子筛催化剂”获年中国石化总公司创造一等奖等奖项。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第36页第36页孙传尧孙传尧(1944.12.13- )矿物加工工程专家。生于黑龙江省饶河县,山东省东平县人。1968年毕业于东北大学,1981年毕业于北京矿冶研究总院,获硕士学位。曾任新疆可可托海选矿厂副厂长、北京矿冶研究总院副院长,1988年2月一年2月任北京矿冶研究总院院长,现任矿物加工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试验室主任,中国有色金属工业 协会专家委员会副
51、主任,中国矿业联合会高级资政,选矿委员会主任,中国有色金属学会选矿学术委员会主任。长期从事复杂多金属矿石选矿工艺和浮选理论研究,在钨铋钼、铅锌、铜镍、锂铍钽铌等复杂多金属矿选矿领域做出主要奉献。领导并参与柿竹园十年国家科技攻关全过程,采用主干全浮流程和自主工业开发高效螯合捕收剂,攻克黑白钨和硫化矿物及各种含钙矿物浮选分离难题,使我国独创钨铋钼复杂矿选矿新技术柿竹园法取得成功,是世界钨选矿技术重大突破。利用矿物等可浮原理首创异步混选法并在工业推广应用;铅锌浮选分离技术有多项创新推动我国铅锌选矿技术进步。电化学控制浮选工程化研究获优秀结果。低锂矿石浮选新工艺创新使生产指标国内外领先。率先工业浮选铍
52、精矿和引进惯性圆锥破碎机开发均获成功。领导研制成功BK301捕收剂填补国内空白并在国内外选厂应用。关于硅酸盐矿物浮选晶体化学原理研究获主要结果,出版学术专著一部。编写大型专业书3部。获国家二等奖3项;创造专利4项;发表论文120余篇;培养博士硕士38名,巳毕业22人。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第37页第37页谭天伟谭天伟(1964.2.7- )生物化工专家,生于甘肃天水市,湖南湘潭人。198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工系。1993年取得清华大学博士学位。现任北京化工大学专家,博士导师,副校长。主要从事生物化工研究,在脂肪酶、酶固定化及酶催化合成化学品上进行了大量研究,实现了有机合成用脂肪酶和酶工业催化工
53、业化;建立了基于标志代谢物控制发酵放大新办法,并用于酵母发酵产品工业生产;开发了发酵废菌丝体综合利用工业化应用新工艺。先后获国内外创造专利17项,(国外创造专利1项),发表SCI收录论文160余篇,EI收录200多篇。获2项国家技术创造二等奖和4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一完毕人)。取得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创新奖、谈家桢生命科学奖、亚洲青年生物技术杰出奉献奖(YABEC award)和国家教学名师称号。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第38页第38页屠海令屠海令(1946.10.05- )半导体材料专家。北京市人。1969年毕业于天津大学。1983年获英国巴斯大学固体物理学博士学位。现任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
54、院名誉院长,博士生导师,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稀土学会副理事长。长期从事硅、化合物半导体、稀土半导体晶体生长,硅基半导体材料制备;半导体材料中杂质与缺点行为,界面、表面物理化学;半导体材料与器件性能关系;纳米半导体材料、高k材料和红外光学材料等方面研究。领导并参与多项半导体材料国家工程及专项项目,形成了一系列含有自主知识产权工程技术和规模化生产能力。参与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战略研究。获国家级、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5项,授权专利37项。发表论文260多篇,出版著作9部。获国际半导体材料与设备协会国际原则成就奖,年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当选为中国工
55、程院院士。第39页第39页王国栋王国栋(1942.10.2- )压力加工专家,出生于辽宁省大连市。1981年毕业于北京钢铁研究总院,获硕士学位。曾任东北大学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国家重点试验室主任,现任钢铁共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东北大学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国家重点试验室学委会副主任,中国金属学会轧钢学会副理事长。长期从事钢铁材料轧制理论、工艺、装备与产品方面研究,在热轧钢材控轧控冷(TMCP)、中厚板关键轧制技术、板形控制及轧制过程数字化与智能化、薄带连铸基础研究与工业化技术、轧制过程研发平台开发建设等方面做出创新结果。在低碳铁素体/珠光体钢强韧化研究中,提出晶粒适度细化、复合强化等学术思
56、想,处理了提升材料抗拉强度、减少屈强比和在既有轧机上生产等关键问题;承担国家重大技术装备研制等项目、集成和开发了3500大型中厚板轧机控轧控冷、中厚板轧制钢材组织性能预测与控制、中厚板生产线自动控制等技术,形成了含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成套中厚板关键轧制技术,闯出了大型中厚板轧机实现国产化新路;综合利用数字化、智能化等办法,进行板带钢板形控制、钢材组织性能预测等方面研究,利用轧制过程得到海量信息,进行轧制过程优化与数模调优;开发以超快速冷却为关键新一代TMCP工艺,研究热轧钢铁材料在超快速冷却条件下综合强化机制、工艺技术以及产品全生命周期评价技术,实现了钢铁材料性能全面提升和减量化生产;开发当代轧
57、制技术、装备和产品研发创新平台,在钢铁公司技术中心、研究院大面积推广应用,大幅度提升了钢铁公司自主创新能力。上述工作为我国钢铁工业发展和钢铁轧制技术进步做出了奉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国家技术创造奖二等奖1项及辽宁省科技功勋奖()、沈阳市科技振兴奖()。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第40页第40页王海舟王海舟(1940.2.28- )冶金分析表征专家。福建省福州市人,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钢铁研究总院专家级高工、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冶金分析表征研究。在国际上初次提出原位统计分布分析表征新概念,建立了较系统理论、仪器技术、表征模型与应用原则,系与既有宏观表征、微观表征相补
58、充第三种(统计)表征办法,处理了材料较大面积范围内构成及状态(从微观到宏观)跨尺度综合统计定量分布分析表征难题,广泛应用于冶金工艺及材料性能质量控制与解析表征。所创造金属材料原位统计分布分析表征技术、惰气脉冲熔融-飞行时间质谱痕量气体表征技术及其所领衔建立高温合金痕量元素分析表征体系,确立了相关技术国际领先地位。相关结果获20国家技术创造奖二等奖及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年当选为国际钢铁工业分析委员会主席。20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第41页第41页王静康王静康(女)1938年4月9号出生于河北省秦皇岛市。工业结晶科学与技术专家。1965年天津大学硕士毕业。现任天津大学化工学院专家;兼任我国化
59、学工程与制药工程专业认证委员会主任、天津市科协荣誉主席、Frontiers of Chemic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期刊主编、英国化学工程师学会(IChemE)会士(Fellow)等职。曾任教育部化学化工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化学工程分委会主任,天津市科协主席、市侨联副主席等职。长期致力于工业结晶科学与技术创新研发及其结果产业转化。创建我国第一个工业结晶及医药结晶技术研发基地。连续主持并完毕国家“七五”至“十一五”重大科技攻关及支撑计划六个项目,所自主创新专利结果己应用于百余个公司,结果产业转化均一次成功。作为第一完毕人,获国家技术创造二等奖及三等奖各1项,国家科
60、技进步二等奖2项; 何梁何利技术科学奖,天津市科技重大成就奖,中国首届“新世纪巾帼创造家”,及中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等。主编国家“九五”及“十五”教育部统编教材化工设计等化工专著五部,所负责化工设计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已培养出硕、博士、博士后100余名,发表论文300余篇,获国家教学结果一等奖2项。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第42页第42页汪旭光汪旭光(1939.12.31- )工业炸药与爆破技术教授。安徽省枞阳县人。1963年毕业于安徽大学。北京矿冶研究总院高级工程师、副院长。长久从事工业炸药研制及新产品开发应用研究。在研究开发半乳甘露聚糖田菁胶基础上,研制成功高威力田菁10号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公司年会领导发言稿范文(17篇)
- 2024-2025学年广东省梅州市平远县实验中学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卷
- 2024-2025学年第17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勤径学升高中历史必修上同步练测(统编版2019)
- 2025年以车抵押还款协议书范本
- 2025年个人项目委托合同
- 2025年临时展览馆场地租赁合同范文
- 2025年涂料助剂:流平剂项目申请报告模范
- 2025年企业会议设备租赁合同范本
- 2025年个人与团队共同成长策划协议
- 2025年全场景住宅交易居间合同模板
- 2023六年级数学下册 第2单元 百分数(二)综合与实践 生活与百分数说课稿 新人教版
- 2025年1月浙江省高考政治试卷(含答案)
- 教体局校车安全管理培训
- 湖北省十堰市城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综合物理试题(含答案)
- 行车起重作业风险分析及管控措施
- 健康体检中心患者身份登记制度
- 《灾害的概述》课件
- 2025年上半年重庆三峡融资担保集团股份限公司招聘6人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大模型关键技术与应用
- DZ∕T 0227-2010 地质岩心钻探规程(正式版)
- 20以内加减法口算题(10000道)(A4直接打印-每页100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