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 (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_第1页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 (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_第2页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 (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_第3页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 (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_第4页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 (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文明交流互鉴应该是对等的、平等的,应该是多元的、多向的,而不应该是强制的、强迫的,不应该是单一的、单向的。我们应该以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垒,以兼收并蓄的态度汲取其他文明的养分,促进亚洲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前进。 2019年习近平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演讲 第2课 中华文明的世界意义选择性必修3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课标要求】 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一)佛教文化的传入1、发展历程 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西汉末年佛教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洛阳白马寺佛教传入中国后的第一座官办寺院

2、剃度出家离俗清规戒律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三纲五常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一)佛教文化的传入1、发展历程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魏晋时期:佛教兴盛,同儒道融合山西大同恒山悬空寺三教融合 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五年(公元491年),是现存唯一佛、道、儒“三教合一”的寺庙。“三教殿” 殿内正中供奉的是如来佛祖,佛祖右手边(南侧)为老子,左手边(北侧)为孔子。 材料一: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杜牧江南春 材料二:北朝的佛寺、僧尼远多于南朝,北魏末,仅洛阳一地就有佛寺1367所,全国有1万余所。东魏北齐有寺3万余所,僧尼300万人。北周也有寺1万所,僧尼100万人。 晁福林中国古代史情

3、境 一(1)材料一、二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什么历史现象?佛教的兴盛情 境 一 材料三: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曹操集蒿里行 310年整个黄河流域遭受蝗灾,草茎树叶甚至牛马毛都被吃光,接着发生大瘟疫。 译自晋书食货志 材料四:佛教致力于解决我国固有文化中难以解决的问题人生归宿问题,从而有可能稀释、消除人们对于死亡的恐惧。 马怀良崩溃与重建中的困惑魏晋风度研究社会动荡不安,天灾人祸不断,人民凄苦弥补中华传统文化不足情 境 一 材料五:佛教重视人类心灵的进步和觉悟,认为人死后能够转生来世。宣回扬的思想是:今生来到人间就是苦的,苦的根源在于各种欲望。要消除欲望,就要忍受苦难,虔诚地信佛,才能脱离苦

4、海,达到涅盘(清凉寂静之意,即无有烦恼)。将来死了,灵魂出窍,漂荡到西天佛国,成佛,或者成阿罗汉,享受极乐世界。 材料六:佛教的幻想能力、迷人的方法都比传统的中国儒道学说高超得多特别是北方少数民族的统治者把佛教视为控制民心,稳定社会,拉拢汉族地主阶级的法宝。 叶洵灶 佛教在中国古代得以传播的原因(2)佛教传入中国后,为什么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走向兴盛?佛教教义满足了人们寻找精神慰藉的需求统治者通过佛教控制人民,维护统治情 境 一 材料七:正光已后,天下多虞,王役尤甚,於是所在编民,相与入道,假慕沙门,实避调役,猥滥极。 魏书释老志 材料八:竭财以赴僧,破产以趋佛,而不恤亲戚,不怜穷匮家家弃其亲爱,

5、人人绝其嗣继。致使兵挫于行间,吏空于官府,粟罄于惰游(指僧侣的游手好闲),货殚于土木(指修建寺院)。 (南朝宋齐时期)范缜神灭论(3)概括佛教兴盛会带来什么危害?为此统治者采取什么应对措施?危害:不利于国家的赋税徭役;出世态度有悖于儒家伦理纲常;不利于军队和官府发展;寺庙奢侈,僧侣不检。情 境 一 材料七:正光已后,天下多虞,王役尤甚,於是所在编民,相与入道,假慕沙门,实避调役,猥滥极。 魏书释老志 材料八:竭财以赴僧,破产以趋佛,而不恤亲戚,不怜穷匮家家弃其亲爱,人人绝其嗣继。致使兵挫于行间,吏空于官府,粟罄于惰游(指僧侣的游手好闲),货殚于土木(指修建寺院)。 (南朝宋齐时期)范缜神灭论(

6、3)概括佛教兴盛会带来什么危害?为此统治者采取什么应对措施?措施: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帝都曾下令灭佛,毁寺庙、遣僧侣、收田亩。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一)佛教文化的传入1、发展历程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魏晋时期:佛教兴盛,同儒道融合禅宗成为主流,佛教本土化隋唐时期: 中国佛教共有八宗,即密、禅、净土、唯识、嘉祥、华严、律、天台。其中禅宗又名佛心宗,“禅”是静坐沉思的意思,即提倡安心静虚的修行方式。主张佛在心中,无需苦练修行,只需静心醒悟。禅宗还改造了传统佛教,废弃其违背儒家孝悌观念的戒律,强调“孝”是成佛的根本,也提倡为父母守丧三年等,使外来佛教更适合中国封建统治者的需求。身是菩提树,

7、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慧能神秀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一)佛教文化的传入1、发展历程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魏晋时期:佛教兴盛,同儒道融合禅宗成为主流,佛教本土化隋唐时期:理学形成,佛教融合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宋明时期: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一)佛教文化的传入1、发展历程2、影响: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语言词汇等产生深刻影响。作业、功课、烦恼、解脱、慈悲、忏悔、心地、境界天龙八部、群魔乱舞、大彻大悟、海阔天空、作茧自缚借花献佛、大彻大悟、三生有幸、自作自受、前因后果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一)佛教文化的传入1、发展历程2、影响:对

8、中国人的宗教信仰、语言词汇等产生深刻影响。诗词、书法和绘画,很多体现佛教内容,吸收佛教理念,更加注重境界的表达。柳公权金刚金碑敦煌莫高窟壁画送子天王图(又名释迦降生图)是唐代吴道子根据佛典瑞应本起经创作纸本墨笔画。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一)佛教文化的传入1、发展历程2、影响: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语言词汇等产生深刻影响。诗词、书法和绘画,很多体现佛教内容,吸收佛教理念,更加注重境界的表达。中国建筑艺术受佛教影响。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一)佛教文化的传入1、发展历程2、影响: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语言词汇等产生深刻影响。诗词、书法和绘画,很多体现佛教内容,吸收

9、佛教理念,更加注重境界的表达。中国建筑艺术受佛教影响。消极:因果轮回、消极避世等产生了消极影响。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一)佛教文化的传入(二)西方文化的传入西学东渐1、明末清初:明末意大利人_,清初欧洲的_等将西方的_介绍到中国,中国以_态度会通中西文化。利玛窦自然科学汤若望、南怀仁开放 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年1610年),字西泰,意大利人。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学者。1582年(明万历十年)被派往中国传教,直至1610年在北京逝世,在华传教28年,是在中国最早传教士之一。 徐光启,晚明时代著名科学术和思想家,毕生致力于科学研究,先后和利玛窦等人翻译了几何原本泰西水法,

10、晚年又编著了农政全书。利玛窦和徐光启汤若望:德国科隆人,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1620年(明万历四十八年)到澳门,在中国生活47年,历经明、清两朝,是继利玛窦之后最重要的来华耶稣会士之一。汤若望在顺治年间所受的恩宠与隆遇使得天主教当时在中国的传播较为顺利。南怀仁:比利时人,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1658年,受派抵达澳门,后到陕西传教,1660年到北京参与汤若望修订历法工作,为近代西方科学知识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一)佛教文化的传入(二)西方文化的传入西学东渐1、明末清初:2、清末民初:近代的西学东渐层次阶级及派别代表人物主要思想主张主要实践活动 器物制度思想地主阶级

11、抵抗派师夷长技以制夷编译书籍林则徐、魏源地主阶级洋务派曾国藩、李鸿章等 中体西用 洋务运动 君主立宪 戊戌变法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民主共和 辛亥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派孙中山民主与科学 新文化运动资产阶级激进派陈独秀、李大钊等无产阶级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马克思主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近代西学东渐的特点:(1)学习西方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不断深化的过程,即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的复杂历程。(2)学习西方与抵抗侵略、启蒙和救亡相联系,体现出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3)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题是为了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4)中国人民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证明

12、,真正适合中国国情的是社会主义道路。知识拓展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1、中华文化对亚洲的影响琉球东亚文化圈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1、中华文化对亚洲的影响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P1012页,概括中华文化对亚洲产生了哪些影响,完成表格内容。类别影响汉字儒学佛教社会制度社会生活科学技术公元前43世纪,汉字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各国在汉字基础上创造出本国文字。中华文化对亚洲的影响 谚文,韩国称其为韩字(),北朝鲜称其为朝鲜字()。15世纪朝鲜王朝世宗大王遣人创造朝鲜拼音文。以前在朝鲜民族是一直借用汉字来作为纪录他们语言的文字。 约公元九世纪,日本人以中国汉字为基础创造了假名,日语的表音文

13、字。“假”即借,“名”即字。意即只借用汉字的音和形,而不用它的意义,所以叫“假名”。汉字为“真名”。 喃字,又称字喃,是古越南民间的一种以汉字为素材,运用形声、会意、假借等造字方式来表达越南语的文字。类别影响汉字儒学佛教社会制度社会生活科学技术公元前4-3世纪,汉字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各国在汉字基础上创造出本国文字。中华文化对亚洲的影响各国以儒家经典为教科书,儒学为官学。 35世纪,儒学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隋唐以后,日本等国各级学校把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日本学者认为,隋唐时期,日本从中国学习了几个文化要素,使得日本的历史完成了一个飞跃,这几个文化要素就是汉字

14、、儒学、官制和大乘佛教。孟宪实传统文化:中国文化软实力之源成均馆,朝鲜高丽和李朝时期的高等教育机构。自李朝开国至其末期被正式用于称国家最高教育机构。设专门讲授儒学的明伦堂和供奉孔子的文庙。类别影响汉字儒学佛教社会制度社会生活科学技术公元前4-3世纪,汉字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各国在汉字基础上创造出本国文字。中华文化对亚洲的影响各国以儒家经典为教科书,儒学为官学。4世纪以后,佛教经中国传入朝鲜、日本等国。 鉴真应日本圣武天皇的约请东渡日本,经过六次努力,历尽艰险,“频经炎热”,双目失明,终于在754年(天宝十三年)携同弟子到达日本,时已年近七旬。鉴真把律宗传到日本,同时还把佛寺建筑

15、、雕塑、绘画等艺术传授给他们。日本现存的唐招提寺,就是鉴真及其弟子创建的,它对日本建筑艺术有重要影响。该寺至今还收藏着鉴真和尚的坐像,这是唐代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纪念物。鉴真精通医学,尤精本草,他虽双目失明,但能以鼻嗅分辨各种药物,对日本医药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唐鉴真和尚东渡日本路线图日本奈良唐招提寺类别影响汉字儒学佛教社会制度社会生活科学技术公元前4-3世纪,汉字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各国在汉字基础上创造出本国文字。中华文化对亚洲的影响各国以儒家经典为教科书,儒学为官学。4世纪以后,佛教经中国传入朝鲜、日本等国。古代朝鲜、日本和越南的社会制度大多来自唐朝。

16、大化改新,是一场古代日本以学习和模仿古中国唐朝的经济和政治制度为主要内容的自上而下的改革。646年元月,新政权以诏书形式,颁布了改新之诏,并全力向全国贯彻。政治上模仿唐制设立典章制度,日本的大宝律令养老律令都是以隋唐制度为典范的,政府部门的设置也是一律仿照唐朝。 日本大化改新 10世纪初,新罗人王建建立高丽王朝。高丽王朝效仿唐朝制度,在中央设三省六部,将地方划为十道,推行土地国有,引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中国的儒家经典和辞章之学广为传播。 中外历史纲要(下)类别影响汉字儒学佛教社会制度社会生活科学技术公元前4-3世纪,汉字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各国在汉字基础上创造出本国文字。中华文

17、化对亚洲的影响各国以儒家经典为教科书,儒学为官学。4世纪以后,佛教经中国传入朝鲜、日本等国。古代朝鲜、日本和越南的社会制度大多来自唐朝。律令、历法、建筑、饮食、服饰、节日、习俗等。唐 代 仕 女 图 日 本 和 服 图类别影响汉字儒学佛教社会制度社会生活科学技术公元前4-3世纪,汉字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各国在汉字基础上创造出本国文字。中华文化对亚洲的影响各国以儒家经典为教科书,儒学为官学。4世纪以后,佛教经中国传入朝鲜、日本等国。古代朝鲜、日本和越南的社会制度大多来自唐朝。律令、历法、建筑、饮食、服饰、节日、习俗等。14世纪末,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思想文化逐渐在琉球传播。187

18、1年前有琉球国,琉球国疆域北起奄美大岛,东到喜界岛,南止波照间岛,西界与那国岛。历史上,琉球群岛曾长期属于中国的 势力范围。距中国沿海的上海、宁波、温州约700多公里。 在长达数百年的发展历程中,琉球文化虽几经变迁,但其在民俗、建筑、语言等诸多层面,依然完好地保留着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南部文化的诸多元素。这些留存的文化元素,无一不是中琉文化交流的最好的历史见证。 张俊红明清时期中国南部文化对琉球文化的影响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1、中华文化对亚洲的影响2、中华文化对欧洲的影响(1)四大发明四大发明概况影响造纸术火药指南针印刷术 8世纪以后,造纸术传入欧洲。促进教育、政治及商业发展13世纪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推动大航海时代到来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阿拉伯传到欧洲推动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