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六年级下册数学课件教材分析苏教版(共82张)_第1页
2020年六年级下册数学课件教材分析苏教版(共82张)_第2页
2020年六年级下册数学课件教材分析苏教版(共82张)_第3页
2020年六年级下册数学课件教材分析苏教版(共82张)_第4页
2020年六年级下册数学课件教材分析苏教版(共82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苏教版义务教育数学教科书六年级下册教材分析在教材解读时具体要读出以下内容:一、读出教材内容“是什么”理解内涵与本质二、读出教材内容“为什么”沟通学生经验世界三、读出教材内容“想什么”凸显学习思维方式四、读出教材内容“有什么”形成完整分析意识教材解读的视角:从知识的角度,在高观点指导下,解读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更好地把握其数学实质。从思维的角度挖掘教材在知识展开过程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思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运用的思维方式。从编排的角度,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更好地把握年段教学目标,突出教学的重难点。人教版北师大版教材基本结构-删去众数和中位数、增加了选择统计图描述数据-降低了学生的计算难度(含有的式

2、子)-教学选择策略解决问题(归纳、总结、提炼)-注重知识的综合与应用-综合性强,难度较大-完善对常见数量关系的认识有层次的组织练习-三点变化综合与实践综合与实践探索规律第一,把“数的认识”的复习分两段安排,先复习整数和小数,再复习分数和百分数。第二,增设“量与计量”的内容,引导学生对常用的质量、时间和人民币单位进行整理与复习,帮助学生系统掌握相关计量单位之间的进率,以及单位换算的基本思路。第三,专门安排“解决问题策略”的复习,引导学生对学过的解题策略进行系统整理,并通过适量的练习,进一步体验相关的解决问题策略,以提高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自觉性。【单元知识编排体系】 全单元编排两道例题,具体安排如

3、下表:例1 初步认识扇形统计图,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能看懂并利用图中的百分数。例2 比较三种统计图,了解条形图、折线图、扇形图各自的特点;能根据要呈现的数据内容,选择适宜的统计图。【学生经验】统计表&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二、三、四年级认识统计表(具体形象形式抽象)四年级(上) 简单条形统计图五年级(上) 复式统计表及复式条形统计图五年级(下) 折线统计图、初步认识扇形(圆)数据分析观念数据分析是统计的核心大卡通引领有向问题开放教材直接呈现引出扇形统计图,是由于两点原因: 一是不教学制作扇形图,没有必要呈现扇形图的形成过程。 二是学生能够看懂扇形图里的信息,不需要给予其他帮助。小卡通代表不同

4、学生在认识中的不同认识层次及思维水平。第一步,学生独立看图,交流“从扇形统计图中了解到什么”。第二步,根据已知的我国陆地总面积和每一种地形面积占总面积的百分比,用计算器算出每一种地形的面积,填在教科书的表格里。 这是解决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把新旧知识很自然地融合起来了。学生通过这些计算,能体会到扇形统计图不直接给出各个部分数量是多少,但可以通过计算求出各个部分的数量。这就进一步体验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于是,有意义接受教材所说的“扇形统计图可以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数量与总数量之间的关系”。观察对比:体会数据的价值知识范围的问题思想性的问题第一层次:出示三个具体的问题。第二层次:概括性的

5、问题。10第三层次:借助问题解决,进一步体会描述、分析数据的选择性。教学延伸:第一:条形图和扇形图的比较。第二:思考条形图里的数据,适合用折线图表示吗?第三:思考折线图里的数据,可以用条形图表示吗?-进一步体验各种统计图表达数据的特点第四层次:小型调查活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选择统计图描述数据的过程和方法。1、确定课题和设计调查方案;2、开展调查,收集信息、3、整理数据,制作统计图表;4、分析数据,作出定性评价;5、拓宽研究课题,重新设计调查方案,6、开展新的统计活动。 长程作业(课内或课外)教学顺序:1、图文结合,讲述了游戏方法。2、组建小组,建议人数和次数。3、提出课题,设计实验方案

6、。“动手做”:是以“反应速度”为内容的游戏活动,是用统计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数据活动。编排目的:是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一次数据活动,获得对数据的新体验。教材有以下三点安排。【单元知识编排体系】全单元编排五道例题,具体安排:例1 圆柱、圆锥的形状特点例2 圆柱的侧面积例3 圆柱的表面积例4 圆柱的体积例5 圆锥的体积整理与练习 【学生经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形状特征以及表面积与体积计算方法形状与结构特点体积公式推导、计算侧、表面积含义、计算方法猜想验证操作想象类比推理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例1:圆柱、圆锥的形状特征认识。关注语言:把握两者的内在联系与区别知识有序性:先认识圆柱再认识圆锥类比关联

7、:顶点、棱、面注重直观:丰富素材的直观体验整体部分整体圆柱的侧面积教学分三步安排:第一步由“白菜”卡通指导学生“沿着接缝把商标纸剪开,展开后看看是什么形状”?第二步研究长方形的长与宽在圆柱上各是什么。第三步列式计算商标纸的面积,即计算圆柱的侧面积。教材还指出“(商标纸的面积)也可以这样计算:1115=165”,省略1653.14的笔算,用165作为最后的得数。这与中学数学是接轨的,受到欢迎。教师要指导他们分步计算,先算出圆柱的底面周长(侧面展开的长方形的长),再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分步列式计算能减少错误,比列综合算式方便。还要支持学生使用计算器,没有必要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繁琐的乘法笔算上。研

8、究什么-为什么研究-怎么研究圆柱的表面积第一步:要求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圆柱的表面展开图。第二步:计算例题呈现的圆柱的表面积。建立表面积的概念。理解“求表面积”就是求什么。产生算法圆柱的体积猜想验证1、先猜想圆柱体积与等底(面积)等高的长方体、正方体体积是不是相等?2、再通过把圆柱“等积变形”证实猜想,推导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形成验证思路渗透极限思想推导体积公式“转化”是探索圆柱体积公式的策略突出转化策略在这里的应用用“底面积高”涵盖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体积计算,有利于优化认知结构空间想象&对应思想图形转换&关系思维圆锥的体积选择器具倒沙实验推导公式回顾反思猜想-验证转化体验数学思想&积累数

9、学活动经验整理与复习回顾与整理练习与应用探索与实践评价与反思单元整理与练习学生中可能有两个水平的推理: 一种水平的推理比较具体,可以假设两个容器的高都是10厘米,一个容器的底面半径1厘米,另一个容器的底面半径2厘米,就能算出这两个容器的体积分别是10立方厘米和40立方厘米,由此得到它们的体积比是14。 另一种水平的推理较抽象,由于两个容器的高相等,所以它们的体积比决定于它们底面积的比。两个容器的底面半径的比为12,底面积的比应该是14,由此得到体积比是14。正比例和反比例推理:圆柱体积/底面积=高(一定),圆柱体积和底面积成正比例。底面半径乘2(除以2),底面面积乘4(除以4),体积也乘4(除

10、以4)。所以两个容器的体积比是14。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来选择如何推理 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假设长方形纸长10厘米、宽6厘米,一种卷法形成的圆柱体积大约15.36(底面周长10厘米,半径1.6厘米,底面积2.56平方厘米);另一种卷法形成的圆柱体积大约10(底面周长6厘米,半径1厘米,底面积平方厘米),怎样卷体积大就很清楚了。这道题能发展空间观念。学生识别长方形的长、宽和圆柱的底面周长、高之间的对应关系,需要动手操作,用一张长方形纸卷一卷、看一看。【单元知识编排体系】例1 把陌生的问题转化成熟悉的问题,体会转化可以多样例2 通过假设和调整解决问题,体会假设与调整可以多样【学生经验】解题思路:从条件向

11、问题推理从问题向条件推理列表&画图&枚举&转化&假设&替换 模式识别问题转化模型还原三上:从条件向问题推理分析数量关系帮助理解题意解决问题策略三下:从问题向条件推理六上:假设替换四上:列表整理(灵活应用分析方法解决问题)四下:画图整理五上:枚举五下:转化 传递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应用已有经验、思想方法,加深体悟,从深刻性、灵活性、综合上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六下:综合应用策略解决问题【编排体系】“选择一种方法列式解答”是经过“问题转化”以后的“模式识别”。利用已有的模型解决转化后的问题,也就是解答原来的问题。学生采用任何一种解法都可以,但不是要求他们“一题多解”。 稍复杂的

12、分数问题 把陌生问题转化成熟悉问题 体会策略和方法的多样性 模式识别-问题转化-模型还原这是什么问题?策略是什么?(不同的、复杂情境中)可以转化成原有的怎样的问题?(源问题、源数学模型)回到原问题情境中检验,并确认或否定(一般化过程)没有列式计算,体现多样性鼓励学生个性和创造,形式多样不要过于纠结列式解答。画图、列表等是需要且必需的式与形要结合,可降低难度式还原于形,进一步体验 -48人 38人 32人例2 通过假设和调整解决问题,体会假设与调整可以多样提出的假设(或猜想)必须检验【单元知识编排体系】 全单元编排七道例题,具体安排见下表:例1、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含义 例2、在方格纸上把图形放大或

13、缩小例3、比例的意义例4、比例的性质例5、解比例例6、比例尺的意义例7、比例尺的实际应用【学生经验】平面图形& 数量计算图形与几何数与代数互相利用、互相支持在一个单元里同时教学两个领域的知识,这样的教材很少遇到。本单元把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比例的意义与性质结合起来教学,是因为这两个内容能够互相利用、互相支持。图形放大或缩小的过程中,大小变了,但形状与结构都保持不变,比例能够准确地揭示图形放大或缩小的本质特征,帮助学生建立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正确概念。比例是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这个相当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图形的放大或缩小联系起来,就有了具体的含义,图形的放大、缩小有助于学生形成比例的概念。结合具体的长方

14、形来说明,不能一般化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较之生活中对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含义是有差别的。核心要义“形状不变”。规范性。首先强调是放大后与放大前比;其次强调对应边的比。比一比,说一说图形放大与缩小概念的区别“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按一定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和缩小”是课程标准的要求。课标要求,重在语言的准确与完整,进一步体会放大与缩小的数学本质。再次强调对应边均按相同比变化。教学这道例题,要把力量放在放大、缩小后图形长多少、宽是多少上,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思考,实现例题的编写意图。在方格纸上把图形放大或缩小比例的意义突破难点有向问题探究沟通联系,建立概念有意义练习,巩固理解这一段教学是例题的重点,学生从两个相等的

15、比写成等式,明白这样的等式是比例,意义建构了比例的概念。例题引申,明确概念开阔视角,思维开散初步分析,提出猜想丰富例证,验证猜想归纳提炼,抽象本质比例的性质解比例根据图形放大的含义列出含有未知数的比例。从图形放大的意义,引出长与宽的比组成的比例利用比例基本性质解比例。从比例里有一个未知项,教学解比例比例尺的意义和表示形式比例尺是一个“比”,比的前项是图上距离,后项是实际距离。比例尺应该是最简整数比,前项一般化简为1(本单元不涉及前项不是1的比例尺)。数值比例尺&线段比例尺 互化应用比例尺的意义,灵活解决求图上距离和求实际距离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多样化多一次理解和应用比例尺意义的机会多一种求实际

16、距离的方法提出问题探索实践总结规律回顾反思。【单元知识编排体系】 全单元编排三道例题,具体安排如下:例1 用方向和距离表示位置的知识例2 在平面图上用方向和距离表示物体的位置例3 描述行走的路线【学生经验】方向描述位置& 数对确定位置一年级用上下、左右、前后等方位词二年级用东、南、西、北,东南、东北、 西南、西北等方向词第几列第几排(列,行)在已有方向知识的基础上,教学新的确定位置方法根据给定的方向和距离,在平面图上确定物体所在的位置应用确定位置的知识,描述行走的路线平面直角坐标系极坐标系教材从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适当降低教学要求 2013版2005版2013版2005版“北偏东”是新的方向词

17、语用方向和距离表示位置的知识“北偏东30”是新的方向概念第一步,呈现一艘轮船向正北方向航行的示意图,要求说出图中的灯塔1和灯塔2分别在轮船的什么方向。第二步,教学“北偏东”“北偏西”两个表示方向的词语。第三步,在轮船航行的示意图上,教学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的方法。第四步,调整认知结构。教学步骤画图技能的教学在平面图上用方向和距离表示物体的位置关键是要安排好画图的步骤画图分两段进行:1、先确定清凉岛所在的方向找到黎明岛的北偏东方向,画出北偏东40的角,黎明岛就在角的一条边上。2、再确定清凉岛所在的距离平面图的比例尺是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10千米,清凉岛离黎明岛的实际距离是20千米,图上距离应该

18、是2厘米。三点画图指导:1、北偏东的射线要画得轻些、细些,只要自己能看到就行;2、射线上找到清凉岛的位置,可以用一个圆点表示,圆点要画得清楚,并在旁边标注“清凉岛”;3、把黎明岛和清凉岛之间的线段适当描粗些,并且每1厘米一段,分成两段,便于看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各是多少。描述行走的路线依次说出从家出发向什么方向走到哪里,再朝什么方向走到哪里最后朝什么方向走到学校渗透了“倒推”的思想方法【单元知识编排体系】 全单元编排三道例题,具体安排见下表:例1 正比例的意义例2 正比例关系的图像及应用例3 反比例的意义【学生经验】比和比例&常见数量关系抽象常见事例中的数量变化规律,形成正比例概念用图像直观表

19、达正比例关系,感受两种量的同步变化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教学反比例的意义本单元在比和比例,以及常见数量关系的基础上编排。通过两个数量保持商一定或者积一定的变化,教学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让学生在建立正比例和反比例概念的同时,受到函数思想的熏陶,为第三学段的数学教学打基础。形式化抽象具体化应用简单应用理解引导观察比较生活问题引入初步感知概念把握具体事例中的数学内容,概括数学规律的能力注意两点:一是理解“比的比值总是一定”的意思,并适应这样的表述。这里可以用“也就是速度一定”具体解释比的比值总是一定。“比的比值总是一定”是正比例关系的固有属性,能够描述所有正比例关系的本质特征,学生应该学会这样的

20、表述。二是理解正比例关系是两个量之间的关系,成正比例的量一定是指两个数量。第一层次是“练一练”第1题,要求学生研究生产零件的数量和时间的关系。第二层次是“练一练”第2题和练习十第1题,研究做服装的数量和用布的数量、订阅趣味数学杂志的数量和总价是否成正比例。第三层次是练习十第2题,引导学生体会两种相关联的量有可能成正比例,也可以不成正比例。多层次的练习设计,帮助学生在应用中深化认识正比例关系的图像及应用这是按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图,并根据其中一个量的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编排的。第一步认识方格纸上的点,按照“A点表示1小时行80千米”“B点表示5小时行400千米

21、”,要求学生说出方格纸上标出的其他各点的具体含义。第二步认识正比例图像的形状。第三步应用图像,估计行驶时间所对应的路程或者行驶路程所用的时间。寻找相关联的两个量计算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解释乘积的实际意义用数量关系式表示工作总量与工作效率、工作时间的关系判断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成反比例反比例的意义经历学习过程,识别思考线索无论教材有没有提出辅助性问题,都应该像这样进行分析。实践活动单元复习课01期末复习课02毕业总复习03 复习课,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课型之一,其作用不言而喻。数与代数(数的认识、常见的量、数的运算、式与方程、正比例和反比例)图形与几何(图形的认识、测量、图形的运动、图形与位置)统计与可能性(统计和可能)综合与实践(制订旅游计划、 绘制平面图)总复习内容谁来整理?怎样整理?整理成什么样?练习什么?怎样开展练习活动?如何评价与拓展?点线面体经历完整过程获得独特体验提升数学思维整理复习课专项练习课整理复习课 “如何理?谁理?什么时间理?怎么理?”!答案是学生理!这种理基本可处理为“课外忆、课内理”“课外理、课内议”“课内理、课中清”。当然这个“理”,策略也是多样的: 先理后练 以练促理 边理边练理练联专项练习课 在“专项练习”课要关注:从“练习”到“活用”;从“单一”到“题组”;从“练习”到“探索”。要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