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2015-2016学年高三年级调研考试(三)语文试卷讲评课件_第1页
江西省2015-2016学年高三年级调研考试(三)语文试卷讲评课件_第2页
江西省2015-2016学年高三年级调研考试(三)语文试卷讲评课件_第3页
江西省2015-2016学年高三年级调研考试(三)语文试卷讲评课件_第4页
江西省2015-2016学年高三年级调研考试(三)语文试卷讲评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江西省2015-2016学年高三年级调研考试(三)语文试卷20151226 在国家博物馆刚刚落下帷幕的“丝绸之路”文物展中,精美文物上的翼马形象引起了人们的注意。马昂首前视,四腿弯曲跪伏于地;马头很大,张口露齿,鼻翼张开,双眼凸出;特别的是它的肩部长有双翼。 但翼马显然不是中国的传统。人们最熟知的青铜奔马的形象是1969年在甘肃武威东汉墓中出土的马踏飞燕。在这件中国青铜艺术的精美之作中,骏马昂首嘶鸣,飞驰向前,尤其是通过一匹躯体庞大的马踏在一只正疾驰的龙雀背上这样大胆的构思,将凌云飞驰、骁勇矫健的天马表现得淋漓尽致。在中国古代神话中,人或神要飞,不需要翅膀,而是借助其他东西,如云、鸟,不是站在

2、云头上行走,就是被巨大的飞禽驮着走。中国古代神话里并没有带翼飞行的人或神。借助翅膀飞行的想象,最先出现于公元前10世纪的地中海沿岸。因此,翼马是中西交流的产物,反映出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吸收与借鉴。 巧合的是,在国家博物馆的“丝绸之路”文物展中颇受关注的虞弘墓的浮雕壁画中,人们多次看到翼马。虞弘墓的浮雕壁画共54幅,所绘内容多是宴饮、歌舞、骑射和狩猎等。在石棺椁的第二幅浮雕上,上部图案为五位男性,下部图案为带翼马与神兽搏斗图。石椁北面刻有五组画面,其中便有翼马飞奔的场面。虞弘墓浮雕中的人物形象,有的身着长帔,头后饰以飘带,甚至马、鸟也饰以飘带,这是典型的萨珊艺术风格。而翼马在中亚粟特人和西亚波

3、斯人的浮雕中非常普遍。 翼马在唐朝时已经成为织锦中非常流行的元素。丝绸博物馆收藏有一幅唐联珠翼马人物纹锦,其中的翼马形象是中亚粟特织锦常见的装饰形象,树下左右对称的两翼马前蹄腾空而起,马上的骑手回首伸臂,极具动感。翼马的形象在唐朝精美的铜镜中也有生动的体现。故宫博物院收藏有唐朝双雁衔花天马纹镜,可以清晰地看到左右一对翼马腾飞于莲台之上,造型写实而意境神异,艺术手法相当高超。 最能说明翼马作为外来因素却在唐朝取得优势地位的证据莫过于唐帝陵神道上的翼马。唐朝定都长安,在关中平原留下了十八座帝陵。唐十八陵的神道石刻,代表了唐代石刻艺术的最高成就。乾陵是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合葬墓,开创了唐代帝陵于陵前

4、神道放置翼马之制。初唐时期,帝陵的石刻组合尚无定制,盛唐时期,包括乾陵、定陵、桥陵在内,石刻组合逐渐制度化,并在之后的诸陵中得到传承。石刻群气魄雄伟,有华表1对,翼马、鸵鸟各1对,石马5对,翁仲10对。乾陵神道的东西两侧的翼马高逾三米,颈项、四肢与马尾刻画得健壮有力,有雄浑厚重之美。而唐玄宗李隆基的泰陵的翼马,身体后倚,两侧的双翼自然舒卷,有游走于天际的飘逸流动之美。翁仲翁仲,原本指的是匈奴的祭天神像,大约在秦汉时代就被汉人引入关内,当作宫殿的装饰物。初为铜制,号曰“金人”、“铜人”、“金狄”、“长狄”、“遐狄”,但后来却专指陵墓前面及神道两侧的文武官员石像,成为中国两千年来上层社会墓葬及祭祀

5、活动重要的代表物件。除了人像外,还包括动物及瑞兽造型的石像,置于咸阳宫司马门。 【历史传说】翁仲历史上确有其人。原是秦始皇时的一名大力士,名阮翁仲。相传他身长1丈3尺,端勇异于常人,秦始皇令翁仲将兵守临洮,威震匈奴。翁仲死后,秦始皇为其铸铜像,置于咸阳宫司马门外。匈奴人来咸阳,远见该铜像,还以为是真的阮翁仲,不敢靠近。于是后人就把立于宫阙庙堂和陵墓前的铜人或石人称为“翁仲”。司马贞的索隐云:“各重千石,坐高二丈,号曰翁仲。”可知,陵墓前置翁仲始于秦代,猛将。【趣闻轶事】据说乾隆皇帝有一次带着一群翰林学士郊游路过一古墓时,他指着墓前高大的石人问是什么,一翰林回答说:“这石人名叫仲翁。”乾隆随后即

6、写下“打油诗”一首:“翁仲尔今称仲翁,必是窗前少夫功;你今不得作林翰,罚到江南作判通。”乾隆故意把四句诗中每句最后两个字都颠倒过来,以讽刺把“翁仲”错为“仲翁”的翰林。1.下列关于原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古代神话中没有带翼飞行的人或神,在中国艺术品中出现的翼马只能是中国文化吸收与借鉴西方文化的结果。B.虞弘墓浮雕壁画中的人物形象体现了典型的萨珊艺术风格:身着长帔,头后饰以飘带,甚至马、鸟也饰以飘带。C.唐十八陵的神道石刻代表了唐代石刻艺术的最高成就,其中乾陵和泰陵的翼马具有雄浑厚重、飘逸流动之美。D.在中国的艺术品中,出现长有翅膀的马并不是个例,它和有翼神兽在中国的出现有很大的关系。

7、1答案 C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据原文可知,乾陵的翼马有雄浑厚重之美,泰陵的翼马有飘逸流动之美,故C错。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借助翅膀飞行的想象最早出现于公元前10世纪的地中海沿岸,而在中国古代神话中,人或神飞行需借助云、鸟等等。B.虞弘墓的浮雕壁画表现了当时社会丰富的生活内容,带有中亚和西亚的地域气息,可给人们研究中西文化交流提供帮助。C.翼马在唐朝广为人们所接受,普遍运用于织锦、铜镜和帝陵的石刻中,这和唐朝国力强盛、生活富足、追求时尚有关。D.翼马虽然不是中国的产物,但它被引入中国后诞生了一件件精美的艺术作品,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内涵。3答案C

8、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这和唐朝国力强盛、生活富足、追求时尚有关”牵强附会,据原文信息概括不出这一观点。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王播,字明敭(同“扬”),贞元中与弟炎、起皆有名,并擢进士。以善治狱,御史中丞李汶荐为监察御史。云阳丞源咸季坐赇(qi意为以财物枉法相谢也,贿赂之意)免,赂有司复得调,播劾解其官。历侍御史。李实为京兆尹,与播遇诸衢。故事,尹当避道揖,实不肯。播移书诋之。实大怒,表播为三原令,将折之。播受命,趋府谢如礼。邑中豪强犯法,未尝辄贷,岁终课最。王播,字明敭。贞元年间与弟弟王炎、王起都有名声,一起考中进士。因为善于处理案件,御史中丞李汶推荐他担任监

9、察御史。云阳丞源咸季因为收受贿赂被免职,他贿赂有关官员又得到调迁,王播弹劾最终罢免了他的官职。王播历任侍御史。李实担任京兆尹,和王播在路上相遇。按惯例,京兆尹应当在路旁避让并作揖行礼,李实不肯。王播写信斥责他。李实大怒,上奏折要求把王播贬为三原令,并将羞辱他。王播接受任命后,前往李实府上赔礼道歉。三原邑中豪强犯法,王播一概不予宽恕,年终政绩考核最为优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是时,天下多故,大理议谳(yn审判定罪),科条丛繁,播悉置格律坐隅,商处重轻,剖决如流,吏不能窜其私。帝讨淮 西也,切于馈饷,播引程异自副,异尤通万货盈虚,使驰传江淮,裒(pu,聚集)财用以给军兴,兵得无乏。帝

10、嘉其功,超拜礼部尚书。播荐皇甫镈(b),及镈用事,更忌播,而以异代使,播出为剑南西川节度使。穆宗立,逐镈,播求还。长庆初,召为刑部尚书,复领盐铁。这个时候,天下多变故,大理议刑审案,律条繁杂,王播将法律条文放置一边,研究处理轻重,剖析决断如流水,属吏不能徇私窜改。 皇帝讨伐淮西时,当务之急是运输粮饷。王播引荐程异担任自己的副手,程异特别精通财货盈虚,派驿车到江淮运送粮饷,聚集财物供给军队,军队的供应得以没有匮乏。皇帝嘉奖王播的功劳,破格提拔他担任礼部尚书。王播推荐皇甫镈,等到皇甫镈掌权,皇甫镈却忌恨王播,就以程异取代王播担任盐铁转运使,王播离开京城担任剑南节度使。穆宗即位,放逐了皇甫镈,王播请

11、求返回京城。长庆初年,被召回京城担任刑部尚书,又一次代理盐铁转运使。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时权幸竞进,播专务将迎,居位无所裨益。是时,南方旱歉,人相食,播掊【pu斗(du)折衡(毁弃斗和秤】敛不少衰,民皆怨之。然浚七里港以便漕引,后赖其利。居位四年,卒,年七十二。播少孤贫,自刻苦,至成立,居官以强济称。天性勤吏职,每视簿领纷积于前,人所不堪者,播反用为乐。所署吏,苟无大罪,以岁劳增秩而已,卒不易所职。雅善占奏,虽数十事,未尝书于笏。再领盐铁,嗜权利,不复初操。当时,权贵们争先逐利,王播专务逢迎,居于职位没有给国家带来什么益处。正当此时,南方发生旱灾,粮食歉收,人们甚至吃人,但王播敛

12、财不稍减,人们都怨恨他。但是,他疏通了七里港以利漕运,后世之人依靠这从中获利。居位四年,去世,享年七十二岁。王播小时候是孤儿,生活贫寒,自己刻苦努力,直至成名立业,为官以精明强干著称。他天性就勤于吏职,每看到文书、案卷纷乱地堆积在面前,别人不能忍受,王播反而为乐。他所任用的官吏,如果没有大过错,就按照每年的勤劳程度增加俸禄和官阶,始终不改变官吏的职务。他向来善于口头奏事,即使有数十件事,也不曾写在手板上。第二次代理盐铁转运使时,贪图权利,不像当初那样有操守。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时禁军屯列畿内者/出入属鞬佩剑/奸人冒之以剽劫/播请一切呵止/盗贼不能隐/皆走出

13、境/宪宗以为能/进刑部侍郎/领诸道盐铁转运使/B. 时禁军屯列畿内者/出入属鞬佩剑/奸人冒之/以剽劫播/请一切呵止盗贼/不能隐皆走出境/宪宗以为能/进刑部侍郎/领诸道盐铁转运使/C.时禁军屯列畿内者/出入属鞬佩剑/奸人冒之以剽劫/播请一切呵止/盗贼不能隐/皆走出境/宪宗以为能进刑部/侍郎领诸道盐铁转运使/D.时禁军屯列畿内者出入/属鞬佩剑奸人/冒之以剽劫/播请一切呵止/盗贼不能隐/皆走出境/宪宗以为能/进刑部侍郎/领诸道盐铁转运使/4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文言断句题,应在粗通大意的基础上,借助一些技巧来点断文句。可以重点注意名词(人名、专有名词),固定短语和语气词在句中的位置。“出入

14、属鞬佩剑”承前省略主语,表意完整,前后应断开,排除D项;“播”即王播,作句子主语,之后不能点断,排除B项;“刑部侍郎”官职名,属于专有名词,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项,故选A项。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3分)A.“贞元”是帝王年号,在文中用于纪年。古人纪年方法主要有干支纪年、帝王年号纪年和帝王庙号纪年。B.“趋”指礼貌性地小步快走,表示尊敬,和滕王阁序中“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中的“趋”含义相同。C.“课”指对在职官吏的官德、政绩进行考核。通过“课”区别官员优劣,成绩显著的被称为“最”,给予重奖。D.“节度使”是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故称

15、“节度使”。5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识记文化常识。帝王庙号不可用于纪年。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王播早期为官刚正不阿,不畏权贵。他弹劾犯有贿赂罪的云阳丞源咸季,使他最终被罢免了官职;他抓捕并处罚了犯有盗窃罪的长安令的奴仆。B.王播执法严明,卓有政绩。担任三原令时,邑中豪强犯法,他不予宽宥;年终政绩考核最为优秀,以至和他有矛盾的李实也推荐他。C.王播勤于吏职,能力突出。面对繁重的任务,别人不堪忍受,他却反以为乐; 他精通财物盈虚之理,解决了皇帝讨伐淮西时的粮饷问题。D.王播受到排挤,作风有变。他受权贵忌恨而离开京城担任剑南节度使。后来回到京城,以奉迎权贵为务;南方

16、发生旱灾时,他依然大肆敛财。6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他精通财物盈虚之理”错,据原文“异尤通万货盈虚”可知,精通财物盈虚之理的是程异。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李实为京兆尹,与播遇诸衢。故事,尹当避道揖,实不肯,播移书诋之。(5分)2.所署吏,苟无大罪,以岁增秩而已,卒不易所职。(5分)7答案(1)李实担任京兆尹,和王播在路上相遇。按惯例,京兆尹应当在路旁避让并作揖行礼,李实不肯。王播写信斥责他。(“故事”“书”“诋”各1分,语意准确连贯2分)(2)他所任用的官吏,如果没有大过错,就按照每年的勤劳程度增加俸禄和官阶,始终不改变官吏的职务。(“署”“秩”“

17、易”各1分,语意准确连贯2分)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翻译句子要紧扣重要的采分点,如重点实词等。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李实为京兆尹,与播遇诸衢。故事,尹当避道揖,实不肯,播移书诋之。(5分)2.所署吏,苟无大罪,以岁增秩而已,卒不易所职。(5分)7答案(1)李实担任京兆尹,和王播在路上相遇。按惯例,京兆尹应当在路旁避让并作揖行礼,李实不肯。王播写信斥责他。(“故事”“书”“诋”各1分,语意准确连贯2分)(2)他所任用的官吏,如果没有大过错,就按照每年的勤劳程度增加俸禄和官阶,始终不改变官吏的职务。(“署”“秩”“易”各1分,语意准确连贯2分)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

18、文中的句子。翻译句子要紧扣重要的采分点,如重点实词等。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李实为京兆尹,与播遇诸衢。故事,尹当避道揖,实不肯,播移书诋之。(5分)2.所署吏,苟无大罪,以岁增秩而已,卒不易所职。(5分)7答案(1)李实担任京兆尹,和王播在路上相遇。按惯例,京兆尹应当在路旁避让并作揖行礼,李实不肯。王播写信斥责他。(“故事”“书”“诋”各1分,语意准确连贯2分)(2)他所任用的官吏,如果没有大过错,就按照每年的勤劳程度增加俸禄和官阶,始终不改变官吏的职务。(“署”“秩”“易”各1分,语意准确连贯2分)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翻译句子要紧扣重要的采分点,如重点实词等

19、。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李实为京兆尹,与播遇诸衢。故事,尹当避道揖,实不肯,播移书诋之。(5分)2.所署吏,苟无大罪,以岁增秩而已,卒不易所职。(5分)7答案(1)李实担任京兆尹,和王播在路上相遇。按惯例,京兆尹应当在路旁避让并作揖行礼,李实不肯。王播写信斥责他。(“故事”“书”“诋”各1分,语意准确连贯2分)(2)他所任用的官吏,如果没有大过错,就按照每年的勤劳程度增加俸禄和官阶,始终不改变官吏的职务。(“署”“秩”“易”各1分,语意准确连贯2分)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翻译句子要紧扣重要的采分点,如重点实词等。 柳恽以江南曲“汀洲采白苹,日落江南春”之句闻名后

20、世。他的这首同赋闺怨的少年成名作捣衣诗中“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一联,也是不可多得的佳句。古人在裁制寒衣前,要将纨素一类衣料放在砧石上,用木杵捶捣,使其平整柔软。捣衣的劳动,最易触发思妇怀远的感情,因此捣衣诗往往就是闺怨诗的异名。六朝这类诗甚多,谢惠连的捣衣诗就曾受到钟嵘的称赞,其中有句云:“檐高砧响发,楹长杵声哀。微芳起两袖,轻汗染双题(额)。”可见古代捣衣的具体情景。 捣衣往往为了裁缝寄远。因此诗一开头便从感叹行人淹留不归写起:“行役滞风波,游人淹不归。”古代交通不便,南方水网地区,风波之险常是游子滞留不归的一个重要原因。女主人公想象丈夫久久不归的原因是由于风波之阻,正反映出特定的地域色

21、彩。两句中一“滞”一“淹”,透出游子外出时间之久与思妇长期盼归之切,而前者重在表现客观条件所造成的阻碍,后者重在表达思妇内心的感受,在相似中有不同的侧重点。 三四两句“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写深秋景色。上句是思妇捣衣时眼中所见之景。亭皋,水边平地,暗切思妇所在的江南。“木叶下”化用楚辞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意境,暗透思妇在秋风起而木叶下的季节盼望游人归来而“目眇眇兮愁予”的情景。下句是思妇心中所想之景。陇首,即陇头,系游人滞留之地。陇首或陇头的意象,在南北朝诗赋中常与游子的飘荡相联系,此处即泛指北方边塞之地。思妇由眼前“亭皋木叶下”的深秋景象,联想起丈夫所在的陇首一带,此刻

22、也是秋云飘飞的时节了,想象中含有无限思念与体贴。“秋云飞”的意象,不但明点秋令,而且象征着游子的飘荡不定(浮云常被用作游子的象喻)。这一片飘荡无依的“秋云”,什么时候才能回到自己的故乡呢?两句一南一北,一女方一男方广,一实景一悬想,不但对仗工整,形象鲜明,而且由于意象富于蕴涵,能引发多方面的联想。表面上看,似单纯写景,而思妇悲秋叹逝、怀念远人的感情即寓其中,意绪虽略带悲凉,而意境疏朗阔远。粱书本传说:“恽少工篇什,为诗云: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王元长(融)见而嗟赏。”可见它在当时就被视为警语佳句。 五六句“寒园夕鸟集,思牖草虫悲”由第四句的驰神远想收归眼前近景。在呈现出深秋萧瑟凄寒景象的园圃

23、中,晚归的鸟儿聚集栖宿;思妇的窗户下,唧唧的秋虫在断续悲鸣。“寒”点秋令,也传出思妇凄寒的心态;夕鸟之集,反衬游人不归;草虫悲,正透出思妇内心的悲伤。所见所闻,无不触绪增悲。 最后两句“嗟矣当春服,安见御冬衣?”是思妇的内心独白:眼下已是木叶纷飞的深秋,等到裁就寒衣,寄到远在千里之外的陇首塞北,那里已是春回大地,应当穿上春装了,哪里能及时见到我寄去的御寒的冬衣呢?这一设想,不仅显示了南北两地的遥隔,而且透露出思妇对远人的体贴与关切,将捣衣的行动所包含的深情蜜意进一步表现出来了。 诗题为“捣衣”,但跟前面所引的谢惠连的捣衣诗具体描绘捣衣劳动的写法不同,除结尾处略点寄衣之事外,其它六句几乎不涉捣衣

24、本题,表面上看似有些离题。实则首联揭出游人之淹滞远方,为捣衣之由,中间两联写景,为捣衣时所见所想,仍处处关合题目。只是此篇旨在抒写捣衣的女子对远人的思念、体贴,对捣衣劳动本身则不作正面描写。这种构思,使诗的意境更为空灵,也更富抒情色彩。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捣衣诗 柳恽行役滞风波,游人淹不归。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寒园夕鸟集,思牖草虫悲。嗟矣当春服,安见御冬衣?【注】亭皋:暗指思妇所在地。陇首:指游人滞留地。8.钱钟书在谈中国诗中说“中国诗用疑问句气做结束的,比我所知道的西洋任何一诗来得多”。这首诗也是疑问语气结尾的,请结合诗句分析其在表达情感方面的作用。(5分)8答案 以疑问语气

25、结尾使要表达的感情更加含蓄,富有暗示性。(2分)思妇感叹,等到寒衣寄到远在千里之外的陇首,那里已是春回大地,应当穿上春装了,游子哪里能及时见到我寄去的冬衣呢?(2分)这一问句,写出了两地距离之遥,透露出思妇对远方之人的体贴与关切。(1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鉴于2015年高考题和教材的紧密联系,为提醒考生重视教材,所以也采取了和教材相结合的命题方式。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捣衣诗 柳恽行役滞风波,游人淹不归。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寒园夕鸟集,思牖草虫悲。嗟矣当春服,安见御冬衣?【注】亭皋:暗指思妇所在地。陇首:指游人滞留地。8.钱钟书在谈中国诗中说“中国诗用疑问句气做结束

26、的,比我所知道的西洋任何一诗来得多”。这首诗也是疑问语气结尾的,请结合诗句分析其在表达情感方面的作用。(5分)8答案 以疑问语气结尾使要表达的感情更加含蓄,富有暗示性。(2分)思妇感叹,等到寒衣寄到远在千里之外的陇首,那里已是春回大地,应当穿上春装了,游子哪里能及时见到我寄去的冬衣呢?(2分)这一问句,写出了两地距离之遥,透露出思妇对远方之人的体贴与关切。(1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鉴于2015年高考题和教材的紧密联系,为提醒考生重视教材,所以也采取了和教材相结合的命题方式。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捣衣诗 柳恽行役滞风波,游人淹不归。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寒园夕鸟集,思牖

27、草虫悲。嗟矣当春服,安见御冬衣?【注】亭皋:暗指思妇所在地。陇首:指游人滞留地。8.钱钟书在谈中国诗中说“中国诗用疑问句气做结束的,比我所知道的西洋任何一诗来得多”。这首诗也是疑问语气结尾的,请结合诗句分析其在表达情感方面的作用。(5分)8答案 以疑问语气结尾使要表达的感情更加含蓄,富有暗示性。(2分)思妇感叹,等到寒衣寄到远在千里之外的陇首,那里已是春回大地,应当穿上春装了,游子哪里能及时见到我寄去的冬衣呢?(2分)这一问句,写出了两地距离之遥,透露出思妇对远方之人的体贴与关切。(1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鉴于2015年高考题和教材的紧密联系,为提醒考生重视教材,所以也采取了和教

28、材相结合的命题方式。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捣衣诗 柳恽行役滞风波,游人淹不归。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寒园夕鸟集,思牖草虫悲。嗟矣当春服,安见御冬衣?【注】亭皋:暗指思妇所在地。陇首:指游人滞留地。9这首诗的颔联写到了“云”,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也写到了“云”:“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请分析其各自含义。(6分)9答案这首诗中的“云” 象征游子的漂泊不定,寄托思妇对游子的思念之情。(3分)陶诗中的“云”象征一种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寄寓了作者对悠然自得的自由生活的向往。(3分)解释本题通过意象的考查来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鉴于2015年高考题和教材的紧密联系,为提醒考生重视教材,所以

29、也采取了和教材相结合的命题方式。归去来兮辞中的云有比兴的意味,比喻作者自己无意出仕,厌倦官场而隐,表露自己的高洁志趣和找到归宿的愉悦。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捣衣诗 柳恽行役滞风波,游人淹不归。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寒园夕鸟集,思牖草虫悲。嗟矣当春服,安见御冬衣?【注】亭皋:暗指思妇所在地。陇首:指游人滞留地。9这首诗的颔联写到了“云”,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也写到了“云”:“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请分析其各自含义。(6分)9答案这首诗中的“云” 象征游子的漂泊不定,寄托思妇对游子的思念之情。(3分)陶诗中的“云”象征一种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寄寓了作者对悠然自得的自由生活的向往

30、。(3分)解释本题通过意象的考查来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鉴于2015年高考题和教材的紧密联系,为提醒考生重视教材,所以也采取了和教材相结合的命题方式。归去来兮辞中的云有比兴的意味,比喻作者自己无意出仕,厌倦官场而隐,表露自己的高洁志趣和找到归宿的愉悦。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捣衣诗 柳恽行役滞风波,游人淹不归。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寒园夕鸟集,思牖草虫悲。嗟矣当春服,安见御冬衣?【注】亭皋:暗指思妇所在地。陇首:指游人滞留地。9这首诗的颔联写到了“云”,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也写到了“云”:“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请分析其各自含义。(6分)9答案这首诗中的“云” 象征游子的漂泊不

31、定,寄托思妇对游子的思念之情。(3分)陶诗中的“云”象征一种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寄寓了作者对悠然自得的自由生活的向往。(3分)解释本题通过意象的考查来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鉴于2015年高考题和教材的紧密联系,为提醒考生重视教材,所以也采取了和教材相结合的命题方式。归去来兮辞中的云有比兴的意味,比喻作者自己无意出仕,厌倦官场而隐,表露自己的高洁志趣和找到归宿的愉悦。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捣衣诗 柳恽行役滞风波,游人淹不归。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寒园夕鸟集,思牖草虫悲。嗟矣当春服,安见御冬衣?【注】亭皋:暗指思妇所在地。陇首:指游人滞留地。9这首诗的颔联写到了“云”,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32、中也写到了“云”:“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请分析其各自含义。(6分)9答案这首诗中的“云” 象征游子的漂泊不定,寄托思妇对游子的思念之情。(3分)陶诗中的“云”象征一种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寄寓了作者对悠然自得的自由生活的向往。(3分)解释本题通过意象的考查来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鉴于2015年高考题和教材的紧密联系,为提醒考生重视教材,所以也采取了和教材相结合的命题方式。归去来兮辞中的云有比兴的意味,比喻作者自己无意出仕,厌倦官场而隐,表露自己的高洁志趣和找到归宿的愉悦。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捣衣诗 柳恽行役滞风波,游人淹不归。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寒园夕鸟集,思牖草虫悲。

33、嗟矣当春服,安见御冬衣?【注】亭皋:暗指思妇所在地。陇首:指游人滞留地。9这首诗的颔联写到了“云”,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也写到了“云”:“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请分析其各自含义。(6分)9答案这首诗中的“云” 象征游子的漂泊不定,寄托思妇对游子的思念之情。(3分)陶诗中的“云”象征一种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寄寓了作者对悠然自得的自由生活的向往。(3分)解释本题通过意象的考查来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鉴于2015年高考题和教材的紧密联系,为提醒考生重视教材,所以也采取了和教材相结合的命题方式。归去来兮辞中的云有比兴的意味,比喻作者自己无意出仕,厌倦官场而隐,表露自己的高洁志趣和找到归宿的愉悦。

34、(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诗经氓中,作者用“ , 。”两句将女子对爱情忠贞专一、男子对爱情怀有二心进行了对比。(2)阿房宫赋中,杜牧以项羽火烧阿房宫来写秦朝覆灭的两句是“ , ”。(3)王湾次北固山下中“ ? ”两句,通过写大雁传书的传说表达了深深的思乡之情。10答案(1)女也不爽 士贰其行(2)楚人一炬 可怜焦土(3)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蒲公英的歌唱曾颖教育局来信了。老周拿着那个印着火红大字的牛皮纸信封,如拿着一颗不知道该怎么拆卸的炸弹。作为一个民工子弟学校的校长,他从来没有遭遇到如此隆重的

35、事情。此前,教育局找他,都是一个电话,内容大多是让他协助调查邻校的打架事件,或者,就是严斥他那只有半个篮球场的校园体育设施不达标他硬着头皮打开信封,以最坏的打算读完那份短短的信。信上说:六一儿童节将至,请贵校组织节目,参加区上的文艺汇演。犹如死刑犯,原以为接到的是执行判决,但居然是无罪释放。老周差点没跳起来,把信反复读了几遍,确信不是自己眼花了,眼泪夺眶而出。一份演出通知,犯得着如此激动吗?如果你知道老周和他的学校几年来的遭遇,就一点也不奇怪了。由于办学场地不能达标,他的学校始终没有被教育部门承认。如今,这份通知就是教育部门对他的承认。他当即召集老师们开会,把这个天大的好消息告诉大家。大伙听了

36、,也高兴了一阵。光高兴没用,得想出个好节目,才不辜负上级。当务之急,是找老师。他进城到艺术馆想去请那里的老师帮忙。老师们很忙,一听说他连三百元一小时的课时费都付不起,于是断然拒绝了他。整整一天,他得到的结果都一样,不同的只是有人听他说完而有人只听他说了一半或更少。晚上,错过末班车的老周走在雨后的大街上,心情像他的影子一样绝望。就在此时,从远处桥洞下传来凄凉的吉它声,他忍不住走了过去,看见琴声起处,一个长发男人蹲在桥墩旁,脚边乱七八糟地躺着一堆酒瓶。他小心走过去,那人只当他是一阵风,没有理会,继续弹着吉它唱着歌,那歌大意是,一个失去女儿的父亲在大地上流浪,再也找不到那个可爱的小天使。老周也是一个

37、女儿的爸爸,特别能引起共鸣,听他唱着唱着,不觉已是泪流满面。因这几滴泪,他们接上话,聊了起来,聊累了唱,唱累了喝,喝足了继续聊。两个男人像一对受伤的动物彼此舔着伤口,到天明时,老周大体明白对方是音乐家,因为女儿得了脑癌不治身亡而痛不欲生,四处漂泊地想挣脱痛苦,而且,老周还知道并坚信,这是天可怜他,给他送来了排练节目的老师。 他扛着老天送来的老师回到学校,等了一整天,老师才醒,虽然说话依旧有些颠三倒四,但大至能明白老周的请求,答应了。 老师的衣着不正常,言语举止不正常,但一触碰到音乐就正常,而且可以说是才华横溢,在和老周几夜的酩酊大醉之后,写出了一首歌曲,歌词大意是,一个不知道父母是谁的蒲公英在

38、星空下寻找人生的答案,发出为什么只有美丽的鲜花才有明天的感叹。但最终,蒲公英看到了普照的阳光,并寻找到了生命的意义,它落地生根,开枝散叶,长成一株美丽的生命。老周很喜欢这首歌,曲调很美,意境与学校孩子们的心境相契合,蒲公英的困惑,也是她们的困惑,最令他喜欢的是结局,他希望他的学生们都能历尽艰难最终迎来光明。没有伴奏,音乐家设计了无伴奏童声合唱。经过几天的排练,杂乱失控的声音,便被天籁般流畅和谐的演唱所代替。仓库改造的学校,有史以来第一次传出了悠扬的歌声。 为了配得起这歌声,老周决定花血本为孩子们订制了城里孩子们穿的校服,浅蓝的裙子,白色的衬衣,把小家伙们包装得鲜亮整齐。为此,他推迟了给老师们发

39、工资,但老师们并没像以往那样不高兴,纷纷说,这事,值得。演出那天,一个家长开着他的金杯车把孩子们送到演出的剧场门口,音乐家也破天荒理了发,换了干净的衣服。看着二十几天的辛苦终于结出了果实,老周脸红红的,眼亮亮的,微笑着,一语不发。当老周带着他的队伍走进剧场去签到时,负责签到的张科长很困惑地问:你们怎么来了?“我们收到通知来的。”老周既兴奋,又有些惴惴地递上通知。科长把通知捻过来,像检验伪钞一般仔细看了一遍,然后一拍脑门说:发错了,这是谁干的?明明是通知你们关闭学校,怎么装成文艺调演通知了?老周像被太阳晒过的泡泡糖,软软地。远处飘来一阵蒲公英的吟唱,那是他的孩子们在做最后一次练习,周围路过的人们

40、都感叹:这歌真好听啊! (选自微型小说,有删改)(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教育局来信了”一句独立成段,既引出了下文,又起到了强调作用:这封信对老周意义重大,他的学校将迎来重大转机。B尽管有的老师能听老周把事情说完,并对他的处境深表同情,但这些老师都因为老周付不起三百元一小时的课时费而拒绝了老周。C“周围路过的人们都感叹:这歌真好听啊!”路人的感叹和教育局对老周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令人心酸,令人深思。D作者善于以形写神,通过肖像描写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如“眼泪夺眶而出”“泪流满面”“脸红红的,眼亮亮的”等。E小说主要通过写装错了通知给民工子

41、弟学校的校长带来工作上的麻烦这件事,抨击了粗心大意、自以为是的工作作风。11(1)答案 选C给3分,选D给2分,选A给1分;选B、E不给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涉及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等方面。A项“他的学校将迎来重大转机”错,此时的老周并不知道信的内容;B项“并对他的处境深表同情”理解有误,所有的老师对老周都是冷漠的;E项,对小说的主题理解有误,这篇小说主要反映出民工子弟学校办学的艰难。(2)小说为什么要以“蒲公英的歌唱”为题?请简要分析,(6分)(2)答案“蒲公英的歌唱”是孩子们演唱的歌词大意,以此为题紧扣小说内容。以“蒲公英的歌唱”为题含意深刻,富有象征意义。蒲公英象征民工子弟学校的孩

42、子们,“蒲公英的歌唱”象征孩子们为改变命运所作的努力。“蒲公英的歌唱”中,蒲公英有光明的未来,和小说中所反映的现实构成强烈反差,以“蒲公英的歌唱”为题,令人感慨,引人深思。(每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分析表现手法等。(3)从全文看,老周的心理活动有怎样的变化过程?请简要概括。(6分)(3)答案 惶恐激动绝望欣喜失望。(写对一处并进行分析给1分,五处全对给6分)解析本题考查欣赏人物形象。(4)小说以老周精心准备的演出被拒绝为结局,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4)答案情节上构成突转,出人意料,令人回味。呼应前文内容:前文写民工子弟学校办学条件简陋

43、、没有音乐教师等。结尾写老周精心准备的演出被拒绝呼应了这些内容。更利于体现小说的主旨,使小说具有深刻的现实批判意义。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让读者更深刻体会到老周办学的不易,丰富、深化了人物形象。(每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和有创意的解读。(4)小说以老周精心准备的演出被拒绝为结局,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穆旦:我已到了幻想的尽头 霍俊明 临终前,穆旦留下的唯一遗物就是一个小帆布提箱里面是他的唐璜译稿。1977年3月1日,穆旦遗体被火化。骨灰存放于天津东郊火葬场。他死时,人们只知道这位名叫查良铮的人是一个“历史反革命”,包括他的子女在内,都不知道他

44、还是一位名叫“穆旦”的著名诗人。 查氏为海宁世家望族。穆旦祖父查美荫曾任易州知州和直隶州知州 。 1935年高中毕业后,穆旦被三所大学录取,他最终选择了清华大学外文系。 抗战时,清华迁往昆明,穆旦参加的是步行团(美其名曰:“湘黔滇旅行团”)。步行团的行进路线为长沙益阳常德芷江新晃贵阳永宁平彝昆明。步行团1938年2月19日出发,4月28日到达昆明。期间步行路程约为1600多公里。在行进途中,穆旦常与闻一多先生结伴而行,边走边谈论诗歌。当时传为奇谈的是穆旦在离开前买了一本英文字典,此后步行途中穆旦一边走一边背诵,背熟后将该页撕去。抵达昆明的时候,字典已被撕光。正是因为边走边学,穆旦在行走中往往是

45、最后一个到休整地点。 当时的办学条件极其艰苦。晚上只能在极其微弱的菜油灯下读书,而一起议论时局国事则成为他们必备的功课。但是因为与闻一多、陈寅恪、朱自清、吴宓、冯至、金岳霖、郑天挺、冯友兰、叶公超、等名师大家朝夕相处,穆旦无论是在人格还是在学养上都受益终生。 1942年2月,杜聿明率军入缅甸作战,并致函西南联大,征求精通英文的教师从军。3月,穆旦辞去西南联大教职,参加了中国远征军。穆旦任随军翻译,远赴缅甸抗日战场。当时正值东南亚雨季,军中因疫病流行和饥饿难耐而损伤大半。沿途留下的是触目惊心的一地白骨,仿佛人间地狱。 穆旦拖着肿胀的腿在死人堆里艰难行进,有时近乎爬行。除了战争以及疾病的考验,最让

46、穆旦等将士们难以忍受的则是饥饿,穆旦随军在森林中步行四个月,九死一生,到达印度。 1943年初,穆旦从印度辗转归国。他将入缅作战的经历写进了诗歌森林之魅祭胡康河上的白骨和长诗隐现当中:“为什么一切发光的领我来到绝顶的黑暗 / 坐在山冈上让我静静地哭泣。”1949,穆旦赴芝加哥大学英文系攻读硕士学位,课余时间他不停打工以维持生计。对祖国和亲人的怀念,使穆旦一直有强烈的回国冲动,而在回国的问题上,他经常与其他留学生产生分歧。他一直坚持留学生应该最终回到祖国去,所以当时很多同学都以为他是共产党。穆旦没有亲眼目睹和亲身体验新中国成立的氛围,但远在国外的他,通过各种途径在思想上不断“充实”自己。1950

47、年穆旦在芝加哥大学选修俄国文学,并背诵下整部俄语辞典。1953年年初,在他不断努力与争取下,终于历经周折回到中国。回国后的穆旦一直从事外文翻译和教学工作。 然而平稳的日子很快结束。“文革”开始了,穆旦因远征军问题被判为“历史反革命”,遭抄家,不仅衣服、被褥被当做“四旧”拉走,而且很多手稿和书籍几乎被洗劫一空。让穆旦稍感安慰和庆幸的是,他苦心孤诣翻译的唐璜手稿没有被抄走。造反派在房间里四处贴上标语“砸烂反革命分子查良铮狗头”。穆旦被罚打扫图书馆、厕所和游泳池。每晚回家看到的是一片狼藉。 1976年“四人帮”倒台后,穆旦在新购买的且介亭杂文的扉页上兴奋地写下“于四人帮揪出后,文学事业有望,购且介亭

48、杂文三册为念”。穆旦高兴地对妻子周与良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希望又能写诗了”,“相信手中这支笔,还会青春”。然而因为连年政治运动的冲击,心有余悸的妻子反对穆旦写诗,“咱们过些平安的日子吧,你不要再写了”。而实际上即使是在“文革”期间,穆旦也并未因政治运动的高压而搁笔,而是背着家人偷偷地在纸条、烟盒、信封、日历上将自己的感受转换成诗行。在诗坛沉寂近20年后,在生命的最后时日,他又重新使诗歌焕发出光辉。这也为一个诗人一生的写作画上了完满的句号。当然,这些诗句的背后是一个诗人无比深重的苦难,更有一个诗人的良知、深沉的爱国情怀,而诗则成了苦痛的“至高的见证”。 1979年8月3日,穆旦得以平反,宣告无罪。

49、1985年5月28日,穆旦的骨灰终于安葬于北京香山脚下的万安公墓。黑色墓碑上刻着简短的一行字“诗人穆旦之墓”。2003年9月21日,穆旦与夫人的骨灰在北京合葬。墓穴中陪伴他们的还有出版于1981年的唐璜。 (摘自长江文艺,有删改)【相关链接】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出生于天津,祖籍浙江海宁。中国著名诗人和翻译家。20世纪80年代之后,许多现代文学专家推其为现代诗歌第一人,也有评论家认为穆旦“是那个时代的诗人中最有能量、走得最远的诗人之一”。长期从事国外诗歌翻译工作,译本在国内翻译文中有很大影响。“一个人到世界上来总要留下足迹”,这是穆旦经常说的话。(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

50、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穆旦原名查良铮,是我国著名诗人和翻译家,被众多评论家推崇、赞许,但他一生处世低调,以致死时人们都不知道他是著名诗人。B穆旦学业优异,高中毕业后被三所大学录取,他最终选择了清华大学外文系。由于精通英语,穆旦后来任随军翻译,在缅甸历尽艰辛。C穆旦虽然没有能够亲身感受新中国成立的氛围,但依然通过各种途径不断充实自己的思想,因此当时很多同学都以为他是共产党。D“文革”中备受摧残的穆旦在“四人帮”倒台后焕发了青春,他买了且介亭杂文集以志纪念,并且创作了能够见证其痛苦的诗歌。E唐璜译稿是穆旦珍爱的:临终前留下的提箱里有唐璜译作,抄家时让他感到安慰和庆幸的是唐璜译稿。12(1)选E给

51、3分,选B给2分,选D给1分;选A 、C不得分。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和概括中心意思。A项“处世低调”无中生有;C项因果关系不成立,“很多同学都认为他是共产党员”的原因是他一直坚持留学生应该最终回到祖国去;D项“焕发了青春”错,原文是说穆旦“相信手中这支笔,还会焕发青春”。(2)穆旦为什么能够取得卓越的成就?请结合材料简述原因。(6分)(2)答案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在步行途中坚持背字典,在芝加哥大学苦修俄文。(2分)受名师大家的熏陶。南迁途中,曾与闻一多、陈寅恪等名师大家朝夕相处,在人格、学养方面受益终生。(2分)长期坚持写作。即使是在“文革”期间,也背着家人偷偷地写作。(2分)解析 本题考

52、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3)穆旦被人们称为爱国诗人,其诗歌常常表达了深沉的爱国情怀。在材料中,穆旦的爱国情怀体现在那些方面?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6分)(3)答案应征参加中国远征军,赴缅对日作战。(2分)赴美留学后渴求回国,并最终历经周折回到了祖国。(2分)虽然在“文革”期间备受摧残,但并没有因此怨恨祖国,而是继续讴歌祖国。(2分)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信息、归纳内容要点。(4)穆旦说:“一个人到世界上来总要留下足迹。”请谈谈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并联系传主事迹简要分析。(8分)(4)答案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要有所作为,竭尽所能为社会作贡献,为社会留下财富,这样才会为后人所铭记、缅怀。(2分

53、)穆旦长期笔耕不辍,为后人留下了不朽的诗歌和在国内外有很大影响的译作。(2分)穆旦面临困境不气馁,给后人留下了越挫越勇、坚持不懈的精神。(2分)穆旦始终心怀祖国,热爱祖国,为后人留下了爱国主义精神。(2分)解析 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人生就像 的太阳,日复一日地沿着东升西落的轨道运行。有些人对于餐桌上的浪费 ,养成了一种铺张浪费的恶习。一些西方媒体对我国取得成就 ,一味挖空心思寻找缺点,恶意中伤。A.熟视无睹 习以为常 司空见惯B.司空见惯 习以为常 熟视无睹C.司空见惯 熟视无睹 习以为常D.习以为常 司空见惯

54、 熟视无睹13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熟视无睹”指虽然经常看见,还跟没看见一样,指对应关心的事物漠不关心。“司空见惯”指某事常见,不足为奇。“习以为常”指某种事情经常去做,或某种现象经常看到,也就觉得很平常了。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根据美国一家从事心理学研究的机构调查,婴儿认生不仅是因为对陌生人感到恐惧,而且是因为既想靠近又感到害怕的矛盾心情在作怪。B.通过对提取方法的改进,屠呦呦发现青蒿的提取物能抑制疟原虫的活动,这一发现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被授予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C.据了解,参加“93”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的每位女仪仗队队员身高1.78米,平均年龄

55、20岁,本科以学历者所占比例达88%。D.唐以来,水墨画从诞生到发展、提高、完善,经历了一千多年的漫长岁月,尤其是文人画的形成和兴盛,使中国水墨画备受人们推崇。14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辨析病句。A项句式杂糅,删除“在作怪”;B项成分残缺,在“被授予”前加“屠呦呦”;C项“每位”“平均”不合逻辑。15.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文字使眼睛帮助耳朵,把难于传久和行远的声音,变成可以留给后世和送到异地的符号, 。A、打破了语言的空间和时间的局限,母子传授的口语教育时代过去了B、母子传授的口语教育时代过去了,语言的时间和空间的局限被打破了C、语言的空间和时间的局限被打破了

56、,母子传授的口语教育时代过去了D、打破了语言的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母子传授的口语教育时代过去了15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先说“时间”和“空间”以分别照应横线前的“留给后世”和“送到异地”,据此排除A和C;只有先“打破了语言的时间和空间的局限”,然后才“母子传授的口语教育时代过去了”,据此排除B。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目前,我国经济社会正处于发展转型期, 体现了新的特点:一、 。在生存型教育阶段,人们追求的是“有学上”。如今我国已解决了长期存在的教育机会不足的问题,这就要求教育向发展型教育转

57、变,为每个孩子的发展提供适合的教育。二、从农村教育向以城镇教育为主转型。当前, ,我国教育资源配置空间布局正处于重大调整过程中,逐步从农村教育为主转向了以城镇教育为主。16答案示例 教育也随之进入了新阶段 从生存型教育向发展型教育转变伴随着城镇化的进程(写出一句给1分,写出两句给3分,写出三句给5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整个语段的思路是先总写:我国教育事业进入了新阶段,体现了新特点;然后分写,分别写了我国教育的两个特点。根据这一思路,处要填写“教育也随之进入了新阶段”之类的语句。处要填写的语句应该和教育的新特点相关。根据后面的解说内容,应该填写“从生存型教育向发展型教育转变”之类的语句。处要填写我国教育“从农村教育为主转向了以城镇教育为主”的条件,而根据相关内容,可以推知这一条件应是“城镇化”,因而应该填写“伴随着城镇化的进程”之类的语句。17.认真阅读下面表格,根据要求完成后面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