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精品课件(最新)_第1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精品课件(最新)_第2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精品课件(最新)_第3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精品课件(最新)_第4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精品课件(最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13 唐诗五首野 望黄 鹤 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liyongqiang李永强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导入新课 “唐代是诗的时代。”唐诗流派众多,名家辈出,佳作迭现,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巅峰。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唐诗,走进历史,走进情怀,去感受唐诗独有的魅力。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学习目标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领略律诗的韵律之美。01了解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借以分析诗歌,领会诗人谋篇布局之精巧。02结合相关背

2、景,领会诗歌主旨,把握诗歌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03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01第一课时野 望王绩 liyongqiang李永强墨剑飘雨知识链接律诗:近体诗的一种。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简称“五律”或“七律”。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一般说来,每首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应是对偶句。律诗要求全诗通押一个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说来,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音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音相对。此外,也有十句以上的律诗,称“排律”或“长律”。liyongqiang李永

3、强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知识链接 律诗的结构起承转合 一首律诗一般由四联构成,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往往遵循起承转合的格局。首联:起,开门见山,直接扣题。颔联:承,紧承首联,延续延伸。颈联:转,转折变化,由此及彼。尾联:合,呼应开头,收束全诗。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走近作者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贞观初年,因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今属山西万荣),故自号“东皋子”。性情简放,“不喜拜揖”,曾三仕

4、三隐。其山水田园诗朴素自然,意境浑厚,对于扭转齐梁以来绮靡诗风,开创唐诗盛世做出重要贡献。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朗读指导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ohux yd野 望王绩点我放诗文朗读wiliyongqiang李永强墨剑飘雨朗读指导读音准确富有节奏读出情感停顿恰当学生自由朗读诗文。要求: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疏通文意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5、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地名,今属山西万荣。作者弃官后隐居于此。皋,水边地。傍晚落日的余晖徘徊归依 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眺,徘徊不定,不知归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着落日的余晖。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疏通文意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相视,互看小牛,这里指牛群采食野菜,比喻隐居不仕泛指猎获的鸟兽 牧人驱赶着牛群返回家园,猎人骑马带着猎获的鸟兽归来。举目四望竟没有一个相识的人,我只好放声歌唱来怀念古代的隐士。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墨剑飘雨liyongqi

6、ang李永强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析读诗歌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徙倚”是徘徊的意思,写出人物内心的苦闷和矛盾。地点 诗歌以野望为题,读首联,找找诗人“望”的时间、地点,感受诗人“望”的心境。时间 “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表现出诗人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却始终不得志的迷茫和失意情绪。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析读诗歌诗人“望”到了怎样的景色?由此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远景 静近景 动 这两联写景,描绘了诗

7、人薄暮时分于东皋所见的田园风光。在夕阳的余晖晕染下,每一棵树,每一座山,都呈现着浓浓的秋意:牧人赶着牛群返回,猎人骑着马带着猎获的鸟兽归来。 “秋色”“落晖”这些词充满了浓浓秋意,淡淡伤感。诗人举目四望,山、树都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返”“归”这些充满温情的词在诗人这里,却呈现出忧郁、孤独、清冷的色彩,这都是诗人心绪投射于外物的反映。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析读诗歌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尾联化用典故,你能找出来吗?这样写有何表达作用? “采薇”运用了伯夷、叔齐归隐的典故,诗人在现实中难

8、觅知音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表现了诗人高洁的品质,抒发了诗人的隐士情怀。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析读诗歌 联系作者的生平,说说你对诗作思想感情的理解。 诗歌首联“徙倚”二字,点明诗人徘徊无依的孤独心境。颔联和颈联写的都是恬淡自然的田园景物,但因诗人心绪的原因,都染上了一层忧郁、孤独和冷清的色彩。尾联抒发感情,田园生活的静谧和安闲冲淡不了诗人的忧郁,他感觉自己并不能融入这诗一般的田园山水,只好从先贤那里寻找慰藉。诗人的彷徨、孤独和苦闷,可能因为仕途的不得志,诗人感觉前途渺茫,所以他三仕三隐,寄情于诗酒。墨

9、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板书设计野 望首联:(起)徙倚彷徨颔联:(承)落晖萧瑟颈联:(转)返、归孤独典故:(合)采薇知音难觅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02第二课时黄 鹤 楼liyongqiang李永强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导入新课 黄鹤楼是位于武汉蛇山上的一座名楼,号称“天下江山第一楼”。当年仕途失意的崔颢登临此楼,产生一种吊古伤今、人去楼空的寂寞情怀,加上被神话传说触动,胸中不禁迸发出诗情,面对无限的时空,唱出了一曲悠远的千古绝响。墨剑飘雨liyong

10、qiang李永强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走近作者 崔颢(?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他生长在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开元、天宝时代,他二十岁左右中进士,因干谒著名学者李邕,不被赏识,自此“文誉”被毁,有二十年左右时间,多在京城以外做官或当外官的幕僚,一生漫游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中唐的文学家把他与盛唐大诗人王维并称:“沈(佺期)、宋(之问)既殁,而崔司勋颢、王右丞维复崛起于开元、天宝之间”。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据说李白游黄鹤楼也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墨剑飘雨liyo

11、ngqiang李永强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朗读指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zihoq黄 鹤 楼崔 颢点我放诗文朗读yn wliyongqiang李永强墨剑飘雨朗读指导读音准确富有节奏读出情感停顿恰当学生自由朗读诗文。要求: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疏通文意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传说中骑鹤飞

12、去的仙人离开飘飘荡荡的样子只剩下,仅留下 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黄鹤离去,这里只剩下一座黄鹤楼。(仙人驾)黄鹤离去不再返回,千百年来(只剩下)白云在此飘荡。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疏通文意晴日里的原野。川,平川、原野分明的样子长江中的小洲,在黄鹤楼东北草木茂盛的样子 晴原野上汉阳一带的树木历历可见,碧绿的芳草长满鹦鹉洲。太阳将要落山,故乡在何处?眼前只见雾霭笼罩江面,令人发愁。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故乡烟霭笼罩江面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墨剑飘雨liyongqia

13、ng李永强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析读诗歌首联(起):巧用典故,“空余”含仙人乘鹤而去之意,使人想象传说中的仙人在此登楼驾鹤而去的情景,令人遐想不已,心生天地悠悠,岁月不在之感。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颔联(承):紧承首联,说自从仙人离去,黄鹤楼已经历经千百年之久。仙人一去不再回返,只有白云陪伴着黄鹤楼,大有岁月易逝之感慨。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析读诗歌颈联(转):转入景物描写,写汉阳晴川和鹦鹉洲生机勃勃的景象。“历历”“萋萋”描绘出山川清楚分明、草木极其

14、茂盛的状貌。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尾联(合):点题。日暮思归是人之常情,江水上烟雾笼罩更增添了诗人浓浓的乡愁。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深入探究颔联描绘了怎样的景色?有何作用? 水天相接的画面因白云的衬托愈显宏伟阔大,诗人的心境渐渐开朗,想象黄鹤楼久远的历史和美丽的传说,一幕幕在眼前回放,但终归物是人非、鹤去楼空,进而抒发了诗人岁月难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也为下文写乡关难归的无限愁思做了铺垫。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墨剑飘

15、雨liyongqiang李永强深入探究尾联以“愁”字结尾有什么表达效果? 全诗以“愁”字作结,准确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缥缈的意境相吻合,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深入探究黄鹤楼一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愁”字。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墨剑飘雨li

16、yongqiang李永强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深入探究传说李白登临黄鹤楼时曾言: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细读全诗,简析此诗在写景方面的精妙之处。 1.全诗情景交融(融情于景),如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更增添了浓浓的乡愁。 2.本诗写景意境深远壮阔,诗中所用的“白云”“晴川”“芳草”“烟波”“江”等意象,给人以愁而不怨之感。 3.本诗写景抓住景物特征,如颈联描写草木丰茂,抓住其生机勃勃的特点。 4.本诗写景层次分明,远近结合,俯仰结合,虚实结合。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墨剑飘雨liyongq

17、iang李永强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主旨归纳 这首诗通过描写诗人登临黄鹤楼的见闻和感受,抒发了吊古伤今之感,抒写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情感。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板书设计黄鹤楼起借用传说引出黄鹤楼承感慨仙人已去转描写登楼所见合抒发思乡之情愁而不怨意境高远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03第三课时使至塞上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走近作者 王维(701761),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唐代诗人、画家。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

18、多方面的,边塞诗、山水诗、律诗、绝句等都有脍炙人口的佳作,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苏轼称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代表诗作有山居秋暝相思使至塞上等。著有王右丞集。liyongqiang李永强墨剑飘雨背景链接 开元二十五年(737),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使凉州,当时河西节度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出塞慰问将士、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写出塞时的沿途景色。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朗读指导pn点我放诗文朗读yn使至塞上王 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

19、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liyongqiang李永强墨剑飘雨朗读指导读音准确富有节奏读出情感停顿恰当学生自由朗读诗文。要求: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疏通文意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一辆车,表明此次出使随从不多要典属国的简称。汉代称负责少数民族事务的官员为典属国,诗人在这里借指自己出使边塞的使者身份慰问 (我)乘一辆车去慰问边关守兵,出使途中经过居延。像飘飞的蓬草飘出边塞,如归雁飞入胡人居住的地方。飘飞的蓬草,古诗中常用于比喻远行之人胡地的

20、天空,指胡人居住的地方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疏通文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指烽烟。据说古代边关烽火多燃狼粪,因其烟轻直且不易为风吹散官名,汉代始置,唐代边疆设有大都护府,其长官称大都护。这里指前线统帅黄河 浩瀚的沙漠中,一股烽烟直上云天,黄河上西沉的落日正圆。走到萧关恰好遇到负责侦察通信的骑兵,得知统帅正在燕然前线。古关名,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燕然山,这里指边防前线负责侦察、通信的骑兵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墨剑飘雨liyongqian

21、g李永强析读诗歌首联:“单车”说明随从少,仪节规格不高,微露出失意情绪。描写行程的遥远,也表达出作者此时此刻的心情。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颔联: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飘飞的蓬草一样飞出“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暗写出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激愤和抑郁。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析读诗歌颈联:颈联形象地描写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 大”写出了边疆沙漠浩瀚无边;“孤”写出了其景物的单调;“落日”又加上“圆”字,给人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直” 一“圆”不仅准

22、确地描绘了大漠的景象,而且融情于景,寓悲凉之情于壮美景色之中,从侧面烘托了守边将士凄凉艰苦的生活环境,借以反映他们不畏艰苦、积极保卫边疆的爱国精神。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本句是被王国维赞叹为“千古壮观”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尾联:为实写,表现了边塞将士紧张的战斗生活,也暗示战事的频繁。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深入探究如何理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表现的画面美? 1.这两句诗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再到地上的河流

23、,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再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画面上的景物虽不多,但是空间阔大,层次丰富。 2.这两句诗像画一样讲究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就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了景物的基本形态,概括性极强,仿佛抽象派画家的作品。 3.这两句诗在色彩上也很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流,沙漠上升起一股孤烟,直上高空,雄浑壮阔的边塞风光如在眼前。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主旨归纳 诗歌叙述了诗人出使塞上的艰苦行程,描绘了奇

24、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表达了诗人出使边塞的悲壮情怀和难以排遣的孤寂之情。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板书设计使至塞上叙事出使边塞抒情内心抑郁绘景塞外风光叙事战事紧张雄浑壮美慷慨悲壮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04第四课时渡荆门送别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走近作者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李白的诗歌表现出藐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又善于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

25、豪迈奔放,构思奇特,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气势雄浑,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等。liyongqiang李永强墨剑飘雨背静链接 本诗选自李太白全集。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荆门,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二十五岁的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今湖北、湖南一带的楚国故地游览。坐在船上,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视野顿时开阔,别有一番景致。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墨剑飘雨liyongqi

26、ang李永强朗读指导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渡荆门送别李 白点我放诗文朗读liyongqiang李永强墨剑飘雨朗读指导读音准确富有节奏读出情感停顿恰当学生自由朗读诗文。要求: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疏通文意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平原乘船楚地。这里指今湖北一带往 (我乘船)远行到荆门山之外,去楚地漫游。山峦随着平旷的原野的出现而渐渐消失,长江奔流入辽远无际的原野中。辽远无际的原野墨剑飘雨liyongq

27、iang李永强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疏通文意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仍然,依旧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多变形成的美丽景象形成 月亮倒映在水中,犹如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云彩生起,变幻无穷,形成了海市蜃楼般的景象。我还是喜爱故乡的水,不远万里送我乘船远游。喜爱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析读诗歌首联交代了什么内容?表达方式是什么?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首联交代出蜀的目的到楚地远游;用了叙事的表达方式。墨剑飘雨liyongq

28、iang李永强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析读诗歌颔联写了哪些景?写作角度是什么?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了高山、平野、江流;从远景、俯视、动景角度来写的。怎样理解“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诗人用远景勾勒出一幅气势雄浑的万里长江图。一个“随”字,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的过程真切地再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尽”字表达了刚从三峡中出来的诗人顿时喜悦开朗的心情。“入”字形象生动,仿佛江水流入碧空,流入原野,气势磅礴,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充分表达了诗人喜悦的心情和蓬勃的朝气。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墨剑飘雨liyongqi

29、ang李永强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析读诗歌颈联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写了什么景?写作角度是什么?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江月、云霞;从近景、仰视的角度写的。颈联是如何体现诗人的浪漫主义风格的? 此联上句写夜晚,仰观天宇,皓月洒辉;俯察江流,明月倒映皎洁如镜。着一“飞”字,动感十足,神韵毕备,既写出了“月亮走,我也走”的如影随形之感,又唤起了诗人童话般的美妙联想。 下句写白天,仰望天空,彩云兴起,变幻无穷,形成了海市蜃楼的奇景。嵌一“结”字,引人联想,彩云犹如心灵手巧的美丽织女,一到早上,就铺撒出五彩斑斓的锦缎来,似在装点美丽的天空,又如迎接远道而来的诗人。 此联想

30、象新奇,表现了诗人与月同行、与云同飘的兴奋、喜悦之情。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析读诗歌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拟人。“送”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故乡水”以人的情态,写故乡水不远万里来送自己行舟远游,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留恋和不舍之情。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主旨归纳 这首五言律诗通过对出蜀至荆门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展现了一幅由高山、大江、原野、明月、彩云构成的雄奇壮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

31、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无限眷恋。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板书设计渡荆门送别叙事:远渡地点,出蜀目的描写远景平野 江流近景江月 云生抒情:怜水送行舟雄浑壮阔意境高远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05第五课时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走近作者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生于新郑(今属河南),唐代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

32、之称。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钱塘湖春行是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写的。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朗读指导ji点我放诗文朗读zhu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mdliyongqiang李永强墨剑飘雨朗读指导读音准确富有节奏读出情感停顿恰当学生自由朗读诗文。要求: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墨剑飘雨

33、liyongqiang李永强疏通文意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即贾公亭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浪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与湖岸齐平 孤山寺的北面,贾公亭的西面,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与湖岸齐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浪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从几个地方早早飞来的黄莺争着挤在向阳的树上,不知谁家新来的燕子正在啄泥筑巢。初春时早来的黄莺衔取向阳的树刚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疏通文意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

34、杨阴里白沙堤。各种颜色的野花副词,将要,就要 纷繁的野花使人眼花缭乱,浅浅的青草刚刚能够没过马蹄。我最爱西湖东边的景色,总觉得观赏不够,尤其是碧绿的杨柳荫下的白沙堤。以孤山为参照物指西湖的白堤,又称“沙堤”或“断桥堤”百游不厌同“荫”,指树阴使人眼花缭乱刚刚长出地面,还不太高的春草遮没,盖没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析读诗歌 本诗题目为钱塘湖春行,试着在诗中找一找“春行”的“行(游)踪”。孤山寺北贾亭西湖东白沙堤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墨剑飘雨liyongqiang

35、李永强析读诗歌 一路行来,作者选择了哪些景物进行描绘?这些景物如何体现季节特征?试结合具体例子作具体分析。示例1:“早莺”。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一展歌喉,体现了早春的季节特征。“新燕”。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啄泥衔草筑巢,体现了早春的季节特征。示例1:“乱”字写出了花的颜色和种类繁多,突出了早春花的特点;“浅”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草渐绿,但尚未丰茂,只能遮没马蹄的早春草的特点,同时也写出了诗人对早春景象的喜爱之情。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绿杨阴水面云脚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析读诗歌 “几处”为什么不是“处

36、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处处”“家家”说明鸟很多,与初春季节景象不太符合。“几处”和“谁家”则恰当地说明了初春时节万物刚开始复苏,鸟儿也只是三三两两活动的景象。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析读诗歌 赏析颔联“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这两句诗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结构对称,节奏鲜明,热情地赞美了具有无限生机的大自然,从而体现了诗人无限喜悦的心情。 “争”“啄”两个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一个“啄”字,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这两句着意描绘出

37、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析读诗歌 试品析颈联“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的妙处。 “乱”字贬词褒用,不仅写出了花的品种数量之多、花开之多,更显出了一种勃勃的生机;“浅”字写春草低矮柔嫩,“渐欲”“才能”写出花草向荣的趋势,描绘了春的发展变化,突出了春的勃勃生机。这句诗不仅描绘了景物之美,还包含了西湖游客众多之意,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

38、析读诗歌 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最爱湖东行不足”一句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已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析读诗歌 结合本诗,说说诗人是如何通过“行”来描绘西湖的美丽景色的。 这首诗以“行”为线索,截取了孤山寺北至白沙堤这一段路途中的风景来写。开头写的“水面初平”是诗人在孤山寺北所见之景,中间写旅程中所见的动植物,最后用“绿杨阴里”写白沙堤之景。诗人以“最爱”为感情线,一路上陶醉在湖光山色之中,饱览莺歌燕舞、鸟语花香。最后,诗人意犹未尽地沿着白沙堤,在杨柳的绿荫底

39、下驻足停留,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西湖春景的热爱之情。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拓展延伸 同是春天,初春、仲春、暮春的景物各有不同。品读下列诗句,想一想它们描写的景物分别属于春天的哪个阶段,说说你的理由。1.带雪梅初暖,含烟柳尚青。 (孟浩然陪姚使君题惠上人房)2.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 (王维辋川别业)3.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武元衡春兴)4.半烟半雨江桥畔,映杏映桃山路中。 (郑谷柳)初春乍暖还寒时候(梅尚带雪,柳叶初发)仲春(春雨初降,绿意正浓,桃花盛开)暮春(杨柳成荫,残花落尽,群莺乱飞

40、)仲春(山中杏花、桃花盛开)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主旨归纳 这首诗通过对湖水、云脚、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等景物的描绘,展现了一幅色彩明丽、春意盎然的西湖早春图,抒发了诗人的愉悦之情和对西湖美景的喜爱。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板书设计钱塘湖春行所在:孤山寺北贾亭西所见水平云低莺燕争春花草渐盛所感:最爱湖东行不足春意盎然赞美西湖谢谢聆听谢谢观赏唐诗五首学习目标1.诵读诗歌,领略律诗韵律之美。2.结合相关背景,理解诗歌主旨,体会诗

41、人情感。3.了解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借以分析诗歌,领会诗人谋篇布局之精巧。4.体会诗歌的意境,积累优美的诗句。文体知识 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发源于南朝齐,格律严密,是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正式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 律诗的格律要求是多方面的,通常是八句完篇的律诗,每诗计四联。按照旧时律诗写作的起承转合结构,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尾联。 每首的中间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都必须是对偶句。野 望 王绩走近作者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简傲嗜酒,屡被勘劾。时天下已乱,

42、遂托病还乡,弃官归田,躬耕东阜。其诗多写田园山水,淳朴自然,无齐梁藻绩雕琢之习,对唐诗的健康发展有一定影响。有王无功集五卷。疏通诗意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傍晚徘徊小牛,这里指牛群泛指猎获的鸟兽比喻隐居不仕译文: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猎物驰过我的身旁。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合作探究1.首联写了哪些内容?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2.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 3.诗

43、的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展示分享 首联“望”字点题,交代了时间(薄暮时分)、地点(东皋),以及人物心情。表现了人物孤寂无依的彷徨心情,同时为中间四句写景提供巧妙的铺垫。 “徙倚”,即徘徊,写出人诗人内心的苦闷和矛盾;“欲何依”化用曹操的诗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表现出作者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却始终不得志的迷茫和诗意情绪。 1.首联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2.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颔联和颈联运用了动静结合、远近结合的艺术手法。颔联写作者举目四望,山、树一片秋色,在夕阳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这是远景、静景;颈联表现牧歌式的田园氛围,牧

44、人与猎马的出现,使静谧的画面活了起来,反衬出诗人的忧郁、孤独、清冷,这是近景、动景。诗人运用动静结合、远近结合的手法,描绘出一幅萧瑟静谧、安逸闲适的山林秋晚图,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忧郁和苦闷。3.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背景: 王绩入唐后,以秘书省正字待诏门下省,不久辞官还乡。贞观中出为太乐丞,旋又告归。此诗当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之时。 抒发了作者孤独忧郁的心情。 王绩的野望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有何异同? 王绩的野望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同样是田园诗,但其风格是有着细微的差别的。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和苦闷。而归园田居(共五首)则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回归自然的自由与欣

45、喜。 两首诗在艺术上总体都是一种质朴自然的风格,但在思想情感和人生态度上却是不同的。王绩是“出走者”,落寞于曲高和寡,高蹈孤立;陶渊明是“归来者”,欣喜于无拘无束,自由自然。拓展延伸黄鹤楼黄鹤楼,美名留。千古诗词美名扬,留芳百世情悠悠。今天,我们学习唐代诗人崔颢的黄鹤楼,感悟诗人博大的胸襟和悠悠的乡愁。课堂导入走近作者 崔颢(704-754),汴州(开封)人。开元十一年进士。天宝中为尚书司勋员外郎。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后来的边塞生活使他的诗风大变,风骨凛然,雄浑奔放。有崔颢集。合作探究1.读准字音、有节奏并且有感情地诵读诗歌。2.借助字词解释,理清古诗大意。 黄鹤楼 唐崔颢昔人/已乘/

46、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hoq诗歌朗诵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飘飘荡荡的样子晴日里的原野分明的样子草木茂盛的样子故乡译文: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飞去的黄鹤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 晴日里的原野和汉阳的树木清晰分明,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 1.诗歌从神话传说写

47、起有何作用? 2.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对诗歌的情感表达有何作用? 3.诗歌前后四句分别采用了哪些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 感? 4.诗中“空”字有何妙处?诗以“愁”字收篇,有什么作用? 精讲点拨1.诗歌从神话传说写起有何作用? 诗人起笔从黄鹤楼远古的传说写起,既令读者想知道黄鹤楼的来历,又为黄鹤楼罩上了神秘色彩。2.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对诗歌的情感表达有何作用? 明丽的阳光下,从黄鹤楼遥望对岸,汉阳的绿树掩映,看上去清晰分明;鹦鹉洲上芳草葱茏茂盛,生机盎然。 反衬出诗人深重的漂泊感和浓重的乡愁。3.诗歌前后四句分别采用了哪些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诗歌前四句描述仙人乘鹤的传说

48、,写的是想象,属于虚写;后四句即景生情则是写所见、所感,抒发个人情怀,属于实写。将传说与眼前的景象巧妙融为一体,目睹景物,吊古伤今,尽抒胸臆,富含情韵,飘逸清新,一气贯通。表达了诗人思乡怀土的思想感情。 “空”即空空荡荡,仰望天空,千载以来只有悠悠飘荡的白云,抒发了物是人非、世事苍茫的感慨,给人一种孤寂惆怅之感。4.诗中“空”字有何妙处?诗以“愁”字收篇,有什么作用? 全诗以一“愁”字作结,点出了全篇的主旨。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意境相照应,从而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了缠绵的乡愁。使至塞上 走近作者 王维(701-761),字摩诘,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王

49、维是个多才多艺并有较高艺术修养的作家,他能诗能画,精通音乐,首创泼墨山水画,成一派之宗。受音乐、书法、绘画的影响,他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具有词句秀冶,意境清新,格调高雅,音韵婉转,情景交融的特点。尤其是避世隐居时的诗歌,多以山水田园景色寄托孤寂闲适的情怀。这一类诗以感受敏锐,体物细微,诗以“诗中有画”见长,对后世影响深远。宋朝苏轼曾称赞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历史背景 开元二十四年(736)吐蕃发兵攻打唐属小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737年春,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蕃军。王维奉使出塞慰问,实际是被排挤出朝迁。本篇即写出塞时沿途景色,察访军情

50、。这道诗作于赴边途中。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使至塞上朗读节奏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慰问边关守军借指诗人的使者身份泛指辽远的边塞地区飘飞的蓬草,比喻远行之人烽烟负责侦察、通信的骑兵疏通诗意译文: (我)轻车简从去慰问边疆的将士,途中经过居延。像蓬草飘飞一样出了汉朝的边关,像归去的大雁飞入北方的天空。沙漠浩瀚无边,一股烽烟笔直升起,黄河岸边,徐徐下沉的太阳又圆又大。在萧关偶遇骑马的侦察兵,得知我军统帅正在边防前线(镇守)

51、。细节探究1.首联“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有什么作用?2.“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在写法上有何特点?含蓄地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点题并交代地点及事由。山高路远更衬托出诗人形只影单的孤寂、惆怅。首联叙事出使边塞融写景、叙事、抒情于一体,诗人用“征蓬”“归雁”比喻自己,透露出内心的寂寞孤独和飘零之感,表达了诗人内心幽微难言的怨愤、抑郁以及思乡之情。颔联抒情内心抑郁3.试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一千古名句。(1)小组合作从炼字的角度赏析,紧扣诗歌内容,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大”字,突出了边疆沙漠的浩瀚无边;“直”字,又表现了烽烟的挺拔、坚毅之美;“圆”字,写出了落日之低,突出了在

52、大漠中观落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特殊感受;“孤”写出作者被排挤后失意的心情;“长”字,将黄河的壮阔之美写得淋漓尽致。(2)“诗中有画”,从图画美的角度赏析这一句。示例:构图美:大漠、烽烟、长河、夕阳 苍茫辽阔;线条美:直烟、曲河、圆日层次丰富;色彩美:黄沙、青烟、碧水、红日 鲜艳优美。 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画面上的景物虽不多,但是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 其次,它有画一样讲究的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就用简约的线条勾勒

53、出景物的基本形态,概括性极强,仿佛抽象派的作品。第三,这两句在色彩上也很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眼前。颈联绘景 塞外风光4.本诗的末尾写到的“燕然”,暗用一个什么典故?有什么作用?汉将窦宪大胜匈奴于燕然山,刻石记功以还。诗句一则歌颂守边将士为国奋勇杀敌之功,二则暗示自己为国建功立业之心。表现出诗人达观以及慷慨悲壮的情感。尾联叙事战事繁忙 本诗通过叙述作者出使边塞的经历和展现沿途风光,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主旨归纳渡荆门送别/李白走近作者【李白】(70

54、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有“诗仙”之称。李白的诗歌现存九百九十多首,豪迈奔放,别具一格。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与杜甫并称“李杜”,对后代的诗歌创作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背景资料 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远渡荆门,一直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这次离别家乡,发青溪,向三峡,下渝州,渡荆门,轻舟东下,意欲“南穷苍梧,东涉溟海”。这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这一次从三峡出蜀,面对江汉平原,眼界大开,心旷神怡,不由得即景抒情,写下了这首广为传诵的五言律诗。 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

55、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读准节奏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往辽远无际的原野形容江上云霞多变形成的美丽景象喜爱疏通诗意译文:从荆门山外渡江,远去古老的楚地漫游。巴山尽头现出平川,长江沿着旷野奔流。明月映入江水,如同天上飞下的明镜,云霞凝聚,如同浮现绮丽的海市蜃楼。故乡的水还是爱恋我,情意深深地将我的船送到万里之外。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叙送别缘起)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景,描绘了一

56、幅怎样的画面?细节探究 诗人乘舟顺江而下,青山渐渐消失,平野一望无边。长江水在辽远无际的原野上奔流,浩浩荡荡。这两句诗描写舟过荆门时所见的景色。用游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山峦从作者的视野中一点点地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颔联中“随”字用的好,谈谈好在何处。“随”字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将其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颈联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谈谈这联诗所描绘的意境。“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在流速缓慢的长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云生结海楼”是白昼眺望所见。云多,则天空高远,反衬原野低平、江岸辽阔、两岸平旷的景色,在自然美景中融进了诗人见到平原时欣喜的感受。 揣摩尾联,体会其中蕴涵的思想感情。结尾二句,诗人发出由衷的心声:这长江是故乡的水啊,所以它才不远万里把我送到江汉平原。诗人抒发了爱祖国、爱自然、爱故乡的深挚感情。诗中写的长江之水是来自故乡的水,它在蜀楚交界的荆门山送别诗人,把李白送到更加广阔的天地。在这一描写中,表现了初离蜀地的诗人对家乡的深深依恋。写法探究从构思看:题目渡荆门送别,“渡荆门”包括前三联,尾联照应诗题中的“送别”,全诗紧扣题目展开,结构分明,章法有度。从意境看:诗歌意境高远,形象奇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