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谱法基本理论概述课件_第1页
-色谱法基本理论概述课件_第2页
-色谱法基本理论概述课件_第3页
-色谱法基本理论概述课件_第4页
-色谱法基本理论概述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一、塔板理论 (一)分配过程1. 分配系数( partion factor) K 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间发生的吸附、脱附,或溶解、挥发的过程叫做分配过程。在一定温度下,组分在两相间分配达到平衡时的浓度(单位:g / mL)比,称为分配系数,用K 表示,即: 分配系数是色谱分离的依据。1一、塔板理论 (一)分配过程1. 分配系数( par2分配系数 K 的讨论 一定温度下,组分的分配系数K越大,出峰越慢;试样一定时,K主要取决于固定相性质;同一个组份在不同的固定相上的分配系数K不同;选择适宜的固定相可改善分离效果;试样中的各组分具有不同的K值是分离的基础;某组分的K = 0时,即不被固定相保留

2、,最先流出。2分配系数 K 的讨论 一定温度下,组分的分配系数K越大,32.分配比 (partion radio)k 在实际工作中,也常用分配比来表征色谱分配平衡过程。分配比是指,在一定温度下,组分在两相间分配达到平衡时的质量比: 1. 分配系数与分配比都是与组分及固定相的热力学性质有关的常数,随分离柱温度、柱压的改变而变化。 2.分配系数与分配比都是衡量色谱柱对组分保留能力的参数,数值越大,该组分的保留时间越长。 3. 分配比可以由实验测得。分配比也称: 容量因子(capacity factor);容量比(capacity factor);32.分配比 (partion radio)k 4(

3、1)容量因子与分配系数的关系 式中为相比,即=Vm/Vs 。 填充柱相比:635;毛细管柱的相比:501500。 容量因子越大,保留时间越长。 VM为流动相体积,即柱内固定相颗粒间的空隙体积; VS为固定相体积,对不同类型色谱柱, VS的含义不同: 气-液色谱柱: VS为固定液体积; 气-固色谱柱: VS为吸附剂表面容量;4(1)容量因子与分配系数的关系 式中为相比,即=V5(2) 分配比与保留时间的关系 某组分的k值可由实验测得,等于该组分的调整保留时间与死时间的比值:(3)分配系数K及分配比k与选择因子r2,1的关系 如果两组分的K或k值相等,则r2,1=1,两组分的色谱峰必将重合,说明分

4、不开。两组分的K或k值相差越大,则分离得越好。因此两组分具有不同的分配系数是色谱分离的先决条件。5(2) 分配比与保留时间的关系 某组分的k值可6基本保留方程可表示为: tR = t0(1+k)若载气流量F0恒定,也可用保留体积表示,则 VR=Vm+KVs这就是色谱基本保留方程。 上式说明,色谱柱确定后,Vm和Vs即为定值。由此可见,分配系数不同的各组分具有不同的保留值,因而在色谱图上有不同位置的色谱峰。(4)基本保留方程6基本保留方程可表示为:(4)基本保留方程7例:用一根固定相的体积为0.148mL,流动相的体积为1.26mL的色谱柱分离A,B两个组分,它们的保留时间分别为14.4min,

5、15.4min,不被保留组分的保留时间为4.2min,试计算:(1)各组分的容量因子(2)各组分的分配系数(3)AB两组分的选择因子rB,A解:(1)kA=(14.4min-4.2min)/4.2min=2.43 kB=(15.4min-4.2min)/4.2min=2.67 K=k=kVm/VsKA=kAVm/Vs=2.431.26mL/0.148mL=20.7KB=kBVm/Vs=2.671.26mL/0.148mL=22.7(3) rB,A=KB/KA=22.7/20.7=1.107例:用一根固定相的体积为0.148mL,流动相的体积为1.8色谱理论 色谱理论需要解决的问题:色谱分离过程

6、的热力学和动力学问题。影响分离及柱效的因素与提高柱效的途径,柱效与分离度的评价指标及其关系。组分保留时间为何不同?色谱峰为何变宽?组分保留时间:色谱过程的热力学因素控制;(组分和固定相的结构和性质,如分配系数)色谱峰变宽:色谱过程的动力学因素控制; (两相中的运动阻力,扩散)两种色谱理论:塔板理论和速率理论;8色谱理论 色谱理论需要解决的问题:色谱分离过程的热力9 塔板理论的假设: (1) 在每一个平衡过程间隔内,平衡可以迅速达到;这一小段间隔的柱长称为理论塔板高度。 (2) 将载气看作成脉动(间歇)过程; (3) 试样沿色谱柱方向的扩散可忽略; (4) 每次分配的分配系数相同。(二)塔板理论

7、-柱分离效能指标 1.塔板理论(plate theory)半经验理论; 将色谱分离过程比拟作蒸馏过程,将连续的色谱分离过程分割成多次的平衡过程的重复 (类似于蒸馏塔塔板上的平衡过程);在每一个塔板上,被分离组分达到一次分配平衡。9 塔板理论的假设:(二)塔板理论-柱分离效能10 色谱柱长:L, 虚拟的塔板间距离(理论塔板高度):H, 色谱柱的理论塔板数:n,则三者的关系为: n = L / H理论塔板数与色谱参数之间的关系为:保留时间包含死时间,在死时间内不参与分配! 单位柱长的塔板数越多,表明柱效越高。 用不同物质计算可得到不同的理论塔板数。10 色谱柱长:L,保留时间包含死时间,在死时间内

8、不参与112.有效塔板数和有效塔板高度 组分在t0时间内不参与柱内分配。需引入有效塔板数和有效塔板高度:112.有效塔板数和有效塔板高度 组分在t0时间内不参与柱内12例:用一根柱长为1m的色谱柱分离含有A,B,C,D四个组分的混合物,它们的保留时间tR分别为6.4min,14.4min,15.4min,20.7min,其峰底宽Wb分别为0.45min,1.07min,1.16min,1.45min。试计算:各谱峰的理论塔板数。解:12例:用一根柱长为1m的色谱柱分离含有A,B,C,D四个组133.塔板理论的特点和不足 (1)当色谱柱长度一定时,塔板数 n 越大(塔板高度 H 越小),被测组分

9、在柱内被分配的次数越多,柱效能则越高,即使分配系数只有微小的差别,仍可获得好的分离效果。所得色谱峰越窄。 (2)不同物质在同一色谱柱上的分配系数不同,用有效塔板数和有效塔板高度作为衡量柱效能的指标时,应指明测定物质。 (3)柱效不能表示被分离组分的实际分离效果,当两组分的分配系数K相同时,无论该色谱柱的塔板数多大,都无法分离。 (4)塔板理论无法解释同一色谱柱在不同的载气流速下柱效不同的实验结果,也无法指出影响柱效(如塔板高度H)的因素及提高柱效的途径。133.塔板理论的特点和不足 (1)当色谱柱14二、 速率理论-影响柱效的因素 1956年荷兰学者范弟姆特(Van Deemter)等提出了色

10、谱过程的动力学理论,他们吸收了塔板理论的概念,并把影响塔板高度的动力学因素结合进去,导出了塔板高度H与载气线速度u的关系。1. 速率方程(也称范.弟姆特方程式) H = A + B/u + Cu H:理论塔板高度; u:载气的线速度(cm/s) 减小A、B、C三项可提高柱效; 存在着最佳流速; A、B、C三项常数各与哪些因素有关?14二、 速率理论-影响柱效的因素 1956年荷兰学15A涡流扩散项 A = 2dp dp:固定相的平均颗粒直径:固定相的填充不均匀因子 固定相颗粒越小dp,填充的越均匀,A,H,柱效n。表现在涡流扩散所引起的色谱峰变宽现象减轻,色谱峰较窄。对于空心毛细管柱,A项为零

11、。15A涡流扩散项 A = 2dp 固定相16B/u 分子扩散项 B = 2 Dg :弯曲因子,空心毛细管,=1;填充柱色谱, 1。 Dg:试样组分分子在气相中的扩散系数(cm2s-1) (1) 存在着浓度差,产生纵向扩散; (2) 扩散导致色谱峰变宽,H(n),分离变差; (3) 分子扩散项与流速有关,流速,滞留时间,扩散; (4) 扩散系数Dg与组分及载气的性质有关: Dg (M载气)-1/2 ; M载气,B值。 Dg (M组分)-1(5)扩散系数Dg随柱温升高而增加。16B/u 分子扩散项 B = 2 Dg17 k为容量因子; Dg 、DL为扩散系数。 减小担体粒度,选择小分子量的气体作

12、载气,可降低传质阻力。C u 传质阻力项 传质阻力系数包括气相传质阻力Cg和液相传质阻力CL系数即: C =(Cg + CL)17 k为容量因子; Dg 、DL为扩散系数。182.载气流速与柱效最佳流速载气流速高时: 传质阻力项是影响柱效的主要因素,流速,柱效。载气流速低时: 分子扩散项成为影响柱效的主要因素,流速,柱效 。H - u曲线与最佳流速: 由于流速对这两项完全相反的作用,流速对柱效的总影响使得存在着一个最佳流速值,即速率方程式中塔板高度对流速的一阶导数有零值点。 以塔板高度H对应载气流速u作图,曲线最低点的流速即为最佳流速。182.载气流速与柱效最佳流速载气流速高时:H - u曲1

13、9最佳流速uopt与最小理论塔板高度Hmin19最佳流速uopt与最小理论塔板高度Hmin203. 速率理论的要点 (1)组分分子在柱内运行的多路径与涡流扩散、浓度梯度所造成的分子扩散及传质阻力使气液两相间的分配平衡不能瞬间达到等因素是造成色谱峰扩展,柱效下降的主要原因。 (2)通过选择适当的固定相粒度、载气种类、液膜厚度及载气流速可提高柱效。 (3)速率理论为色谱分离和操作条件选择提供了理论指导。阐明了流速和柱温对柱效及分离的影响。 (4) 各种因素相互制约,如载气流速增大,分子扩散项的影响减小,使柱效提高,但同时传质阻力项的影响增大,又使柱效下降;柱温升高,有利于传质,但又加剧了分子扩散的

14、影响,选择最佳条件,才能使柱效达到最高。203. 速率理论的要点 (1)组分分子在柱内运行的多路径21三、 分离度 塔板理论和速率理论都难以描述难分离物质对的实际分离程度。即柱效为多大时,相邻两组份能够被完全分离。 难分离物质对的分离度大小受色谱过程中两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保留值之差色谱过程的热力学因素; 区域宽度色谱过程的动力学因素。 色谱分离中的四种情况如图所示:21三、 分离度 塔板理论和速率理论都难以描述22讨论: 色谱分离中的四种情况的讨论: 柱效较高,K(分配系数)较大,完全分离; K不是很大,柱效较高,峰较窄,基本上完全分离;柱效较低,K较大,但分离的不好; K小,柱效低,分离效果

15、更差。22讨论: 色谱分离中的四种情况的讨论: 柱效较高,23分离度的表达式:R=0.8:两峰的分离程度可达89%,有部分重叠;R=1:分离程度98%;R=1.5:达99.7%(相邻两峰完全分离的标准)。 定义为相邻两组分色谱峰保留值之差与两个组分色谱峰峰底宽度总和一半的比值。23分离度的表达式:R=0.8:两峰的分离程度可达89%,有24色谱基本分离方程式令Wb(2)=Wb(1)=Wb(相邻两峰的峰底宽近似相等),引入相对保留值和塔板数,可导出下式:24色谱基本分离方程式25讨论:(1)分离度与柱效的关系(柱效因子n) 分离度与柱效因子n的平方根成正比, r2,1一定时,增加柱长以增加柱效n

16、,可提高分离度,但组分保留时间增加且峰扩展,分析时间长。增加n值得另一办法是减小柱的H值(2)分离度与选择因子r2,1的关系 增大r2,1是提高分离度的最有效方法,计算可知,在相同分离度下,当r2,1增加一倍,需要的n有效 减小10000倍。 增大r2,1的最有效方法是选择合适的固定相。25讨论:(1)分离度与柱效的关系(柱效因子n)26 例1:在一定条件下,两个组分的调整保留时间分别为85秒和100秒,要达到完全分离,即R=1.5 。计算需要多少块有效塔板。若填充柱的塔板高度为0.1 cm,柱长是多少?解: r21= 100 / 85 = 1.18 n有效 = 16R2 r21 / (r21 1) 2 = 161.52 (1.18 / 0.18 ) 2 = 1547(块) L有效 = n有效H有效 = 15470.1 = 155 cm 即柱长为1.55米时,两组分可以得到完全分离。26 例1:在一定条件下,两个组分的调整保留时间分别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