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与区域经济发展_第1页
城市与区域经济发展_第2页
城市与区域经济发展_第3页
城市与区域经济发展_第4页
城市与区域经济发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优选城市与区域经济发展第一页,共四十六页。城市与区域发展9/26/20222第二页,共四十六页。斯蒂格里茨中国的城市化将是区域经济增长的火车头,并产生最重要的经济利益。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署长城市的成功就是国家的成功9/26/20223第三页,共四十六页。一、城市城市是经济中心、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列宁:城市是经济、政治和人们的精神生活的中心,是前进的动力。佩鲁:区域经济的增长极。9/26/20224第四页,共四十六页。不同学者对城市的理解历史学家:城市是独特的历史现象。地理学家:城市是一种人类聚落。生态学家:城市是人类聚落的生态系统。9/26/20225第五页,共四十六页。不同学者对城市的理解经

2、济学家:城市是生产与分配物质产品的空间和地点。城市规划学者:城市是一个力场。城市管理学者:城市是一个相互关联的决策系统。政治学家:城市是一个矛盾斗争的舞台。9/26/20226第六页,共四十六页。城市是两个概念的统一体城:城市的硬件城墙、道路、供电等基础设施;生产与生活用的各种公用设施和私有房屋及建筑;承载城市及其活动人工设施和一切自然环境和条件。市:城市的软件交换的主体:人交换的客体:生产要素和生活资料交换的制度和工具9/26/20227第七页,共四十六页。城市是两个层次的统一体城市与乡村相对立的地域范畴理论上,非乡村即城市现实并非如此简单中国的城市城市规划法:城市是按照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直

3、辖市、市和镇;城市是行政区的概念9/26/20228第八页,共四十六页。城市与乡村的划分单项指标或多项指标聚落特征聚落规模及其间的距离人口密度经济活动特点生产方式与文化价值差别社会结构与组织的复杂程度行政区划9/26/20229第九页,共四十六页。40个国家划分城乡聚落的人口规模标准都市定义需要的最小人口规模(人)国家数(个)都市定义需要的最小人口规模(人)国家数(个)少于2004009991000 14991500 19992000 24993354102500 40005000 999910000 29000多于3000056319/26/202210第十页,共四十六页。中西方城市概念的发

4、展与演化西方概念中方概念发展阶段发展规模概念内涵TownCityMetroplisMegacitiesMegapolitan areaMegalopolisCitistate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大都市区大都市带都市综合体初超高小大实体城市,相当于“建成区”包含一定郊区人口超过1000万的特大城市包含郊区、农村和中小城市带状的大都市区域,包含郊区、农村和中小城市更高级的大都市区域经济政治综合体9/26/202211第十一页,共四十六页。二、城市化城市化,城镇化,都市化:urbanization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指人口向城市聚集、城市规模扩大以及由此引起一系列社会经济变化的过程。中华人民共

5、和国国家标准城市规划用语:城市化是指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9/26/202212第十二页,共四十六页。城市化的内涵城市化是城市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城市化是产业结构转化的过程;城市化是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城市化是城市文明不断发展并向广大农村渗透和传播的过程;城市化过程是人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发生重大变化,告别自给自足,摆脱小富即安,追求文明进步,崇尚开拓进取;城市化是农村人口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的统一。9/26/202213第十三页,共四十六页。城市化的实质经济结构变迁

6、农业活动逐步向非农业活动转化和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社会结构变迁农村人口逐步转变为城市人口以及城市文化、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向农村扩散的过程。空间结构变迁各种生产要素和产业活动向城市地区聚集以及聚集后的再分散过程。9/26/202214第十四页,共四十六页。城市化的测度单一指标城市化水平(城镇人口/总人口)1002000年,36.4;2006年,43.9城市用地比重平均城市化速度(p1-p0)/n综合指标法城市化成长系数(多指标)9/26/202215第十五页,共四十六页。城市化成长系数选择如下10个指标:总人口、地方财政支出、制造业从业人员数、商业从业人员数、工业产品销售额、批发业销售额、零售业

7、销售额、住宅竣工面积、储蓄余额、电话普及率等。然后计算各城市在某一时期的增长率,以全国平均增长率为标准换算为增长指数,10个增长指数的算术平均数就是城市的增长力系数。9/26/202216第十六页,共四十六页。城市化的规律城市化进程的阶段性规律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双向互促共进规律城市文明普及的阶段性加速规律后发地区城市化速度后来居上,城市化过程缩短9/26/202217第十七页,共四十六页。城市化进程的阶段性规律美国诺瑟姆:被拉平的倒S形曲线9/26/202218第十八页,共四十六页。城市化的阶段性初期阶段小于30%中期阶段30-70%后期阶段大于70%9/26/202219第十九页,共四十六页

8、。城市化进程阶段性规律城市化初期大量劳动力在农村,第一产业比重50%以上;第二、三产业需要的资本、人力、技术不充足;城市化水平年增长速度缓慢:英国0.16%;法国0.20%;美国0.24%;苏联0.30%推动城市化的基本动力为工业化,城市的发展主要靠工业企业的扩大再生产所吸引的人口和资本的聚集表现:城市规模膨胀,数量增加,即外延扩大9/26/202220第二十页,共四十六页。城市化进程阶段性规律城市化中期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二三产业相继上升传统工业继续发展,新兴工业相继登台,第三产业显露出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城市在外延扩大的同时向内涵发展一方面农村劳动生产率提高,释放出大量劳动力,另一方面工业化

9、规模扩大,城市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城市化水平年增长速度加快:英国0.30%;法国0.35%;美国0.52%;苏联0.83%9/26/202221第二十一页,共四十六页。城市化进程阶段性规律城市化后期城市产业结构发生革命性变化,第三产业50以上,第二产业固定在30%城市的发展靠自身增长,发展速度回落,进入平稳阶段英国0.20%,美国在1970-1980年间(城市化为75%)只有0.01%城市的职能复杂和多样化,成为整个社会的经济、科技、文化、商贸和情报信息中心第三产业成为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后续动力,城市化主要表现为内涵提高,即城市的现代化。9/26/202222第二十二页,共四十六页。城市化与经济发

10、展的双向互促共进规律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正相关关系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城市化水平城市化率明显超过工业化率当工业化率和城市化率共同达到0.13后,城市化开始加速城市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同时发生变化产业结构:多元化,高度化就业结构:城市化9/26/202223第二十三页,共四十六页。城市文明普及的阶段性加速规律10:城市文明辐射能力很弱,城市文明仅限于市民2030:城市辐射能力加强,城市文明普及,为25353040:城市文明普及率4550超过50:城市文明普及率70以上,城市辐射能力最强,城市文明普及最快超过70:城市文明普及率达到90以上9/26/202224第二十四页,共四十六页。后发地区城市化速度

11、后来居上,城市化过程缩短美、英、日:1020,相差7080年;英国,1800年的26到1900年的75,日本,1920年的18到1980年的75,达到70以上时:日本赶上了美国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1800年的7.3到1900年的26.1;欠发达国家:1900年的6.5到1970年的25.829/26/202225第二十五页,共四十六页。世界城市化的过程1800年,城市人口3%,1990年50%第一阶段:1730-1850英国完成了工业化,第一个超50%,同期世界城市人口比重6.5%第二阶段:1851-1950欧洲和北美发达国家城市化,城市人口从4千万到4.49亿,城市化达到51.8%1950

12、年,世界城市人口28.4%第三阶段:1950-1990全世界基本实现城市化,世界城市人口到1990年达50%发展中国家成为推动世界城市化的主要力量9/26/202226第二十六页,共四十六页。世界城市化全面扩展的特征进程加速趋势从1800年开始,0.08%;0.14%;0.29%;0.46%;0.63%大城市超前发展大城市数量:大城市人口急剧膨胀城市带相继崛起发达国家“逆城市化”美国、英国、日本分别在40年代、60、70年代出现产业空心化、人口老龄化9/26/202227第二十七页,共四十六页。三、城市化与区域发展的关系区域发展要素和城市化的关系地理位置和城市化交通设施和城市化资源优势和城市化

13、:人力和自然区域经济特点和城市化的关系9/26/202228第二十八页,共四十六页。城市化与区域发展的关系区域经济特点和城市化的关系区域经济外向度与城市化区域产业结构与城市化区域科学技术水平与城市化先进的农业技术便捷的运输技术发达的通讯技术9/26/202229第二十九页,共四十六页。四、城市化的影响机制城市化对区域发展的拉动表现在:城市化的推力机制城市化的拉力机制城市化的辐射效应机制9/26/202230第三十页,共四十六页。城市化的推力机制随着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劳动力被“推”到收益更高的地方。产业生产要素和人口向城市转移市城乡经济发展的必然。土地产出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

14、不断提高,为农业生产要素和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提供了可能。9/26/202231第三十一页,共四十六页。城市化的拉力机制巨大吸引力:资金、技术、就业机会、高收入、良好社会环境、物质文化生活条件城市集聚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规模经济对区域发展对作用。城市空间效应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近邻效应分工效应结构效应9/26/202232第三十二页,共四十六页。中国城市化状况21世纪影响人类进程的两大关键因素:中国的城市化美国的高科技1995年世界高收入国家城市化率:75;中等收入国家60,低收入国家28。城市化水平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工业发展水平。城市化战略的突破。9/26/202233第三十三页,共四十六页

15、。中国城市化的挑战为支撑未来现代化的进程到本世纪中叶,城市化率从4375,实现每年约1000万人口从乡村到城市转移。 城市人口三大高峰(人口总量、劳动就业人口总量、老龄人口总量)相继来临;城市对能源和资源的超常规利用;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速度和质量;加速克服“三农问题”实现城乡之间的共同富裕;城市信息化进程的急速推进与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实现;城市国际竞争力的提高。9/26/202234第三十四页,共四十六页。中国城市化使命:三农问题中国“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大量减少农民的数量。大量减少农民的数量,大量吸纳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唯有靠实现城市化战略、提高人口的素质和技能、大力创造就业机会才能够最

16、终完成。一旦当农村人口数量下降到总人口的25以下时,农村土地的价值才能达到市场化要求的成本,此时农业土地的集约化生产、规模化生产和专业化生产才达到一定的水平,农业的科技含量、服务水平和农业成本才有了大幅度的改善,农民的收入水平和整体素质才会有明显的进步。9/26/202235第三十五页,共四十六页。城市化的认识误区误区之一:认为城市的发展必然引发“城市病”。误区之二:认为必须严格控制大城市的发展。不同规模的城市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城市规模结构是一个具有等级、共生、互补、高效和严格“生态位”的开放系统。误区之三:认为城市化的结果应当是均衡分布遍地开花。必须考虑到自然基础的差异、地理区位的差异、发展

17、阶段的差异和生态条件的差异对于城市格局与结构的影响。应充分认识到城市宏观布局在三维模型中(时间、空间、速度)必然是非均衡的、非对称的和非线性的。必须认识“以自济发展水平的区域不均衡,换取社会公平程度实现的相对女衡”这个基本原则9/26/202236第三十六页,共四十六页。城市发展空间形态的演进特征城市的点状表征:o维模式:传统城市中心,强调集聚性,产生城市病城市的线状表征:1维模式:沿江沿路城市带,强调通达性,腹地相对狭小城市的面状表征:2维模式:城市群,强调结构性,功能相对不对称城市的体状表征:3维模式:组团式城市群,强调等级、有序、互补和立体网络性,最大限度获取“发展红利” 。9/26/2

18、02237第三十七页,共四十六页。组团式城市群定义:大中小城市“结构有序、功能互补、整体优化、共建共享”的镶嵌体系,体现出以城乡互动、区域一体为特征的城市发展的高级演替形态。功能:在水平尺度上是不同规模、不同类型、不同结构之间相互联系的城市平面集群;在垂直尺度上是不同等级、不同分工、不同功能之间相互补充的城市立体网络;二者之间的交互作用使得规模效应、集聚效应、辐射效应和联动效应达到最大化分享尽可能高的“发展红利”,完整实现“区域发展动力、区域发展质量和区域发展公平”三者在内涵上的统一。9/26/202238第三十八页,共四十六页。城市化战略大力培育组团式城市群既是中国城市化战略进程的跃升,也是

19、中国新一轮财富涌流的本质载体。坚持发展三大具有世界竞争力的组团式大城市集群打造中国城市化建设中的主力与经济增长能力的“航母”。国家三大组团式城市群必然是大、中、小城市“结构有序、功能互补、整体优化、共建共享”的城市体系,以寻求资源利用的空间最大“整合交集”为根本出发点。9/26/202239第三十九页,共四十六页。组团式城市群发展模式的战略突破避免了城市摊大饼式的单极化扩张;形成了以大中小城市相互协调为特征的区域镶嵌体系;建立了以地缘经济为基础的城市空间布局与城际战略联盟;构筑了以产业链为核心的城市等级系列集合;充分协调了自然社会经济的城乡时空耦合;体现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优良文明典范9/26/202240第四十页,共四十六页。组团式城市群代替单一城市扩张经济上可以取得台阶式的提升;社会上可加速消除二元结构;生态上可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文化上便于多样性的充分交融;系统上形成等级有序的效率体系。9/26/202241第四十一页,共四十六页。美国三大城市群大纽约区的GDP,约占全美国GDP总量的24;大洛杉矾区的GDP,占21;美国五大湖区的GDP,占20o美国三大城市群的GDP总量达到67万亿,约占全美国GDP的67(三分之二强)。9/26/202242第四十二页,共四十六页。日本三大城市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