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精品课件_第1页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精品课件_第2页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精品课件_第3页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精品课件_第4页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精品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精品课件学习目标:1.了解课文的结构和马克思的伟大功绩。2.学习借助文体特点和有标志性的语句来理解文章内容、结构和层段之间的内在联系的方法。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卡尔马克思(18181883)共产党宣言资本论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马克思的亲密战友,国际无产阶级的领袖。 反杜林论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弗里德里希恩格斯(18201895)各种版本的共产党宣言中译本 马克思和恩格斯自1844年在巴黎结识时起,两个人共同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努力奋斗,在斗争中结下真诚而无私的友谊。40年间,他们精诚合作,亲密无间,在一切

2、重大问题上,他们的看法保持了高度一致,共同撰写了许多经典著作。即使分居两地,也通信联系,交流思想感情,相互支持。两个人都为结识对方而自豪,“他们的关系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列宁语),成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佳话。 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在英国伦敦逝世,3月17日葬于伦敦城北的海格特公墓。在葬礼上,恩格斯用英语发表了这篇讲话。 历史上的哲学家总是千方百计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解释世界,然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马克思的墓志铭悼词对死者表示哀悼的话开头悼念:一般介绍死者逝世的时间,地点,原因,身份和职务。结尾悼念:对死者的影响悼念及对参加悼念仪式的人提出希望和要求。中间评价

3、:概述死者生前的功绩及生者对其功绩的评价。 结构述其哀赞其功颂其德有针对性,中心突出开门见山,围绕主题感情深挚,语言通俗特点默读课文, 把握总体结构朗诵课文阅读,根据悼词的特点、标志性的语句理一下文章的结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1)追述马克思逝世的时间、地点 和情景。二、(2-7)叙述马克思生前的主要活动, 评价了马克思一生的伟大贡献。三、(8-9)论述马克思在当代的巨大影 响,对他的逝世表示深切的悼念。悼词 纷繁芜杂 豁然开朗 衷心喜悦 卓有成效 嫉恨 诽谤 诅咒给予答复 诬蔑默读课文,注意下列字的读音:dohuzhufi bnjwzhnjz zhuw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词语。 繁芜丛杂浅尝辄

4、止豁然开朗嫉恨多而复杂,无条理。 本意指略微尝一下就停止,指 学习、研究不下功夫深入钻研。形容由狭小幽暗顿时变得宽敞明亮;也形容(经过别指点或自己的思考)突然明白和领悟。因忌妒而愤恨。因为是在葬仪上讲话,需要向全世界公布逝世的准确时间;强调这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应当永远不忘的时刻;表明马克思生命的每一刻对世界无产阶级都十分宝贵,饱含了对马克思的无限崇敬和赞扬。 交待马克思逝世的时间,为什么连“三刻”也交待出来?写马克思逝世用“停止思想”而不用“停止呼吸”,或“心脏停止跳动”,这是为什么? “停止呼吸”适用了任何人,而“停止思想”用讳饰的修辞手法则是对马克思这样一位伟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逝世时所用的

5、最恰当的语言,说明马克思生前无时无刻不在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而操劳,其中包含了作者无限痛惜的感情。“讳饰”,也叫“讳忌”、“婉曲”。 讳饰的手法就是在与人提到某一件事情的时候由于忌讳、悲痛等各种原因,不可以直接提出来,而用一种替代的隐语躲避明言,委婉而又含蓄地说出来,收到既不触忌犯讳,又能表达原意的效果。例如;战场上忌说“负伤”,故人们用“挂花”去美饰它; 少妇讳言“怀孕”,因而人们改说“有喜”; 祥林嫂死了,短工因鲁四老爷忌讳多,而言“老了”。 本文中作者不直说马克思逝世(死)了,而说“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恩格斯是马克思的挚友、亲密战友

6、,不忍直接说出,只好用讳饰的手法来叙述。这样写,一方面把作者自己极度悲痛的心情委婉含蓄地表达出来;另一方面表明马克思虽死犹生,他将永远活在革命者的心里。返回“还不到两分钟”“在安乐椅上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在表情达意方面起何作业? 说明了马克思临终的姿态,表明这位无产阶级导师一直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流露出死者忘我工作精神的赞颂。 表 达了作者内心的无限悲痛,破折号加强了这种悲痛感情的表现。表达了恩格斯对马克思的逝世深感遗憾的惋惜之情。“还不到两分钟”“在安乐椅上”“永远”、“睡着”品位本段“破折号”的作用 (1)停顿作用,表示不想说出又不得不说出的矛盾。 (2)解释作用,说明“永远地睡

7、着了”。二者交织在一起,表达了复杂的感情怎样理解“(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两个“对于” 所起的作用 第一个“对于”是指马克思对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领导作用,第二个“对于”是指马克思对社会科学理论的创建推动作用。 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剩余价值)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但是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正因为这样,所以这个人的逝世,对于

8、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剩余价值)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但是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正因为这样,所以总纲第二个对于第一个对于(对科学的认识和态度)过渡 不用“巨大”,而用“不可估量”(无法估计和衡量),因为后者程度最高,强调了马克思逝世的损失之大,同时也赞扬了马克思主义对于指导革命的伟大作用。 把“不可估量”换成“巨大”,“空白”换成“严重情况”,效果怎么样? 不用“严重情况”,而用“空白”,因为前者语意

9、含糊,而后者则说明了马克思在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中的地位是没有人可以取代的,这是对马克思最确切、最富概括性的评价。 “空白”“不久”分别从空间时间上强调了损失“不可估量”。使用“不可估量”来做“损失”的定语,就突出了马克思的逝世对于欧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对于历史科学所造成的无可弥补的损失。从而高度赞扬了马克思的贡献之大。 马克思在理论方面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两个方面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剩余价值规律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为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因果因果物质决定意

10、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由经济基础来解释人们 首先 必须吃、喝、住、穿,然后 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首先然后所以因而从这个基础上基础 对马克思发现的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剩余价值规律作者给予了怎样的评价?对前者的评价:对后者的评价: 与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规律一样,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结束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在黑暗中摸索的历史。为什么要用达尔文的发现作比较? 用“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同“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进行类比,是为了说明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的划时代意义。达尔文的进化论使人正确

11、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发现的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则让人们正确认识了人与社会的关系。第4段“不仅如此”的“此”指代什么? 不仅如此”的“此”指代“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马克思“还发现了”“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这里“还”起了什么作用?如何理解“豁然开朗” “在黑暗中摸索”。 这个“还”在这儿表明围绕马克思的丰功伟绩这个中心,把文章的意思又向前推进了一步:由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而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规律”,这就是剩余价值规律。 这个特殊规律的发现,使那些一直“在黑暗中摸索”的经济学家(他们弄不清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和社会主义批评家们(他们诅咒资本主义,空想社会主义

12、)一下子“豁然开朗”了。这一鲜明的对比,说明了马克思这一发现有着划时代的伟大意义。 第5段中“一生能有这样两个发现”指的是哪两个发现?从写作方法的角度看,“两个发现”与“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的关系是什么?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指代的是“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和“剩余价值学说”这两个发现。这句话是对3、4段的概括。 由“两个发现”过渡到“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从写作方法的角度看,是“点”与“面”和“详”与“略”的关系。表明了作为科学家的马克思,其研究领域之广(“每一个领域”),钻研之深(“不是肤浅地研究”),价值之大(“都有独到的发现”)。与马克思是“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相呼应。 “他作

13、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中的“这样指代什么?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情感: 表达了恩格斯对马克思的由衷赞佩之情。 参加革命实践,让革命理论在革命实践中真正发挥作用。 “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这就说明马克思还有更主要的功绩,那么马克思更主要的功绩又是指什么呢? 列举了马克思的两种“喜悦”,这两种喜悦的程度有什么不同?说明什么? 两种程度不同的“喜悦”。后者的“喜悦”程度更深些。既然两种发现都令马克思感到喜悦,就表明马克思对任何科学理论均高度重视;但后者喜悦程度深,则表明马克思对与实践有密切联

14、系的科学发现,兴趣尤为浓厚。 由此可见,马克思是站在实践的高度上看待科学理论,他认为理论的最终目的是应用于实践,理论必须在实践中得以检验和发展。他不是为科学而科学,他更强调科学在实践中的应用。这一点在第7段中表现得更为突出。 如何理解“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这句话是说,与马克思在革命理论方面的成就相比较,他在革命实践中贡献更为重要。加“首先以示强调。这句话与第6段中“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相照应。 “他的毕生的使命”是什么? “他的毕生使命”是两个“参加”所领起的短语。第7段第2句抓住两个“参加”,两个“意识到”, “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具体说明马克思作为一个职业革命家的奋斗

15、目标和本质特征。这里用的“第一次”表明马克思所参加的革命实践同他的创造一样,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忍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中的“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主要突出了马克思斗争精神的哪几个方面?这几个词语的位置能否颠倒?“满腔热情”突出马克思革命责任感之强,革命热情之高涨“坚韧不拔”突出马克思革命意志之坚决,可谓是百折不挠,勇往超直前。“卓有成效”突出了马克思斗争艺术之高超,斗争成果之显著。 以上三者显然不可随颠倒,因为只有“满腔热情”的人,才有可能有坚韧不拔的精神,也只有通过“坚韧不拔的努力才有可能取得“卓有成效”的成果。关注发明 马克思在实践方面的贡

16、献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积极参加斗争 办报刊 创立国际工人协会 马克思在当时的影响是很大的,它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敌人恨他:驱逐、诽谤、诅咒革命战友爱他:尊敬、爱戴和悼念 作者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这句话作用是什么? 这句话说明马克思一生光明磊落,不谋私利,他有敌人,但都不是他的私敌,而是无产阶级的大敌。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把毕生精力献给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崇高精神的热烈赞扬,也是对马克思一生的最好总结。 恩格思最后庄严宣告“他的英名和他的事业将永垂不朽”这句饱含深情和敬意的结语,虽是一般悼词结语,但绝不仅仅是形式的需要,它照应全文,总结全文,是由马克思的丰功伟绩中引申出来的必

17、然结论,体现了作者的心声,也是亿万人民的心声。 第9段“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 有什么作用?2、逝世造成的损失 对象上 程度上: 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 对于历史科学 不可估量空白 思想家科学家 3、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历史唯物主义 4、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特殊运动规律 ;剩余价值。5、研究的领域很多,发现独到,不是浅尝辄止 革命家 、从事历史科学的指导思想: 科学是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 从事理论研究的目的:指导革命实践。、一生主要革命活动 真正使命:推翻 解放革命业绩:宣传组织层进(生前的巨大贡献) 总分(解说)生前的巨大贡献可见;本文结构在逻辑上极其严密。社会科学自

18、然科学理论实践理论贡献两个“对于”(总纲)不可估量的损失马克思逝世实践贡献两个发现(点面)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剩余价值的规律每个领域都有独到的见解(用对科学的认识和态度连接上下段)宣传(编报著书)组织(创立工人协会)科学家革命家深远的影响敌人人民驱逐诽谤诅咒尊敬爱戴悼念英名和事业永垂不朽(一)(二)(三)经典语句分析 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剩余价值理论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指导意义。经典语句分析 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做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 用形象的比

19、喻表现了马克思的无畏气概和对政敌的极大蔑视; 全部精力都集中在革命事业上。 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说明马克思一生光明磊落,不谋私利。热烈赞扬马克思把毕生精力献给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崇高精神。经典语句分析写作特色 1内容高度凝练、概括。 全文1300多字,按一般到特殊的顺序概括地介绍了马克思伟大的一生。2语言准确严密,处处关照呼应。 准确性表现在:对马克思逝世的痛惜与悼念,对他的斗争精神和崇高人格的赞美,评价马克思的伟大历史功绩,以及对反动派的蔑视等,遣词用句都十分确切、明白。 严密性表现在:句子中的限制和修饰,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过渡、承接和照应。3议论、记叙、抒

20、情融为一体。 全文以议论为主体,全面而准确地评价了马克思的伟大历史功绩; 追述马克思逝世的情景,概述马克思一生的主要革命活动,高度凝练、概括,是议论和抒情的基础; 抒情的成分贯穿全文,对马克思逝世的悼念和惋惜之情蕴含在字里行间,对马克思杰出贡献和伟大人格的崇敬赞颂之情流溢于言表,具有感人的力量。 小结 这篇悼词,极其简洁地论述了马克思一生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伟大贡献,不仅令人信服,而且令人感动。令人信服,是因为文章列举了马克思一生的伟大功绩,他的业绩是客观存在的,是无可争辩的。令人感动,是因为文章在说理过程中,运用了适当的描写性语言,从而打动读者。这种在特定场合、特定环境下、特定身份的讲话,表

21、达了恩格斯对马克思的沉痛悼念和热烈赞颂(一)速读测试。1本文的题目是 ,作者是 ,出处是 。2马克思于_年_月_日生于普鲁士(德国),于_年_月_日逝世于_国_市,安葬于_。3本文是一篇悼词。悼词是 的文字。4本文首段没有直接说马克思逝世,而是说他“停止思想了”、“睡着了”。这是用了“讳饰”的修辞方法,你能简要地说明什么是“讳饰”吗?5第1段尾句的破折号,从语法上讲起什么作用? 表示说话暂时中断,后面的话是对前面的话的补充说明,同时意思有所转折。(10分)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共9分,各3分) 1818551883314英伦敦海格特公墓对死者表示哀悼或悼念。为了某种

22、忌讳,不愿或不便直接说出,而用别一种说法委婉曲折地把意思表达出来的方法叫讳饰。(12分)6说说第4段的“豁然开朗”和“在黑暗中摸索”的表达方法和作用。7第5段的三句话,在表达上的关系是什么?8马克思在科学理论上的两个发现是:_ 和_ ;在革命实践中的两大功绩是:_ 和_。 起到对比作用。进一步强调了马克思的重大贡献。(10分) 句,先赞扬有两个发现的可贵,句,用“即使”和“也”构成让步复句,退一步讲,句,用“但是”转折,进一步赞扬。曲折跌宕地层层递进,表达出对马克思的敬仰和赞扬之意,有如一唱三叹,言有尽而意无穷。(共10分,各5分)使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人类历史的发展

23、规律剩余价值参加革命实践吊屈原赋(汉贾谊)思旧赋(晋向秀)祭柳子厚文(唐韩愈 )祭十二郎文(唐韩愈 )祭吏部韩侍郎文(唐李翱 )江城子 (宋苏轼)祭欧阳文忠公文(宋王安石 )芙蓉女儿诔(清曹雪芹)祭妹文清袁枚 )世间最美的坟墓(茨威格)推荐阅读 今天的悼词是从古代的诔辞、哀辞、吊文、祭文一步步演化而来的。 呜呼!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生不能相养以共居,殁不得抚汝以尽哀。敛不凭其棺,窆(bin)不临其穴。吾行负神明,而使汝夭,不孝不慈,而不得与汝相养以生,相守以死。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与吾梦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吾实为之,其又何尤。彼苍者天,曷其有极! 这是韩愈在长安任监察御史时,为祭他侄子十二郎而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