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版历史高考总复习第二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秦汉(讲解练)教学讲练_第1页
江苏版历史高考总复习第二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秦汉(讲解练)教学讲练_第2页
江苏版历史高考总复习第二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秦汉(讲解练)教学讲练_第3页
江苏版历史高考总复习第二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秦汉(讲解练)教学讲练_第4页
江苏版历史高考总复习第二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秦汉(讲解练)教学讲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第二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秦汉高考历史 江苏省专用基础梳理考点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及巩固一、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形成背景秦的统一1.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力日益强大,先后灭掉六国。2.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定都咸阳。(二)基本内容1.皇帝制度(1)来历:秦王嬴政自认为德高三皇,功过五帝,自称“始皇帝”。(2)权力:总揽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3)特点:皇帝独尊、皇位世袭(权力不可转移)、皇权至上(地位不可僭越)。2.中央官僚机构三公九卿制度(1)三公(2)九卿:丞相之下设诸卿,分别掌管国家

2、各项具体事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丞相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监察百官太尉管理全国军务(3)评价:“三公”之间分工明确,互相牵制,军政大权最后集中在皇帝手中。“三公”与诸卿以朝议等方式讨论国家军政要务,成为皇帝裁决的依据。3.地方郡县制(1)演变:郡、县在春秋战国时期已出现。秦统一后,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2)内容a.郡:中央政府以下最高一级的地方行政机构,设郡守等官职。b.县:郡的下级行政机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主要任务是治理民众。县以下设立乡、里基层行政机构。(3)特点: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免。(4)

3、评价:“三公”之间分工明确,互相牵制,大权最后集中在皇帝手中。“三公”与诸卿以朝议等方式讨论国家军政要务,成为皇帝裁决的依据。易混辨析分封制与郡县制(三)历史影响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误区警示关于郡县制几种错误认识的纠正(1)郡与县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秦统一六国后把郡县制推广到全国;(2)郡县制是对分封制的否定,而不是继承和发展;(3)秦亡是因为暴政而不是因为实行郡县制。二、西汉郡国并行制1.汉初: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王,郡县、封国并存,导致王国问题出现。2.汉武帝时期:颁布“推恩令”,王国越分越小,

4、中央集权得到加强。考点二秦汉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和主要经济政策一、农业的发展1.耕作方式:西汉赵过推广耦犁,后来又出现犁壁。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赵过还推行代田法。2.水利工程:漕渠、白渠、龙首渠等。3.灌溉工具:曹魏翻车二、手工业的发展1.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制度。2.东汉杜诗发明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水排。3.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4.丝绸之路:中国素有“丝国”的誉称。西汉时期,中国丝绸远销亚洲、欧洲,运送丝绸产品的商路被后世称为“丝绸之路”。三、商业的发展1.秦汉以来,统治者多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使商业的发展比较艰难。2.西汉时,开通了陆地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中外贸易

5、逐渐发展起来。四、主要经济政策重农抑商1.目的:维护小农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2.含义:政府重视发展农耕,限制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政策。3.长久实行的根本原因:适应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需要。4.影响(1)封建社会前期:有利于农业发展和巩固封建统治。(2)封建社会后期:阻碍工商业发展,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考点三汉代儒学和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学艺术一、汉代儒学(一)董仲舒的思想主张1.内容(1)为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提出不在儒家六经范围之内的各家学术都应罢黜。(2)为加强君权,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和

6、“天人感应”学说,认为天是万物的主宰,天子受命于天,人民和诸侯都要服从天子的统治;如果天子无道,上天便会降灾于他。(3)为人处世上,提出“三纲五常”,以维护统治秩序。2.特点: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易错辨析罢黜百家禁绝百家“罢黜百家”只为独尊儒术服务,并不仅仅意味着对儒家思想得到继承与发扬,因为在这一时期董仲舒的新儒学还吸取了法家、道家、阴阳五行家等各家思想,进一步适应了“大一统”社会发展的需要。(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1.措施(1)思想: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付诸实行。(2)政治:汉武帝起用很多儒学家

7、参政,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3)教育:汉武帝在中央兴办太学,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使非贵族官僚家庭的子弟也可凭太学资格做官;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儒学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地位。2.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图解历史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造纸术发明过程(1)西汉前期中国已经有了纸(2)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用树皮、麻头等造出便于书写的纸,人称“蔡侯纸”影响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汉赋含义以楚辞为基础的半诗半文的综合文体特点词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

8、弘的文化气度代表作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东汉张衡二京赋小篆秦朝把小篆作为官方字体,后出现隶书二、科技与文学艺术一、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一)专制主义概而言之,在历史学实践中,所谓“专制主义”,主要是通过权力、身份和分配三方面来识别认定的。它们是:1.高度集中化的单一君主权力。2.全体臣民对单一君主的人格依附与单一君主对全体臣民的人身支配,君臣间无条件的统治权利与效忠义务。3.财富、资源与声望高度集中于君主个人及其家族。(二)中央集权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制度。古代的分封建制和现代的联邦制度都是地方分权的制度。中央集权制最根本的特点在于,地方政府没有综合提升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的

9、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政令。1.中央集权的主要表现(1)郡国、郡县无立法权。(2)人事权都归中央政府。(3)无司法、财政、军事各方面的自主权。(4)地方政府必须接受中央的监督。2.中央集权的作用(1)积极作用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巩固与发展。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政治环境。(2)消极作用地方官员将一切“倚办于上”,地方政治具有保守性。庞大的官僚队伍和社会管理成本。思想文化控制严密的专制制度易导致科学文化的保守性,新的社会因素不易成长。3.中央集权与专制主义的关系中央集权不等同于专制主义,但与其联系密切。中国中央集权制是伴随着君主专制制度的建立而建立的。二、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0、折射出的经济、思想文化的特点秦统一后确立起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春秋战国以来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发展演变的结果,而其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决定了秦朝经济、思想文化的独特特点。1.从经济折射点看:封建小农经济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经济基础,政治制度中的大一统思想直接影响了度量衡、货币、文字的统一;强有力的中央集权通过重农抑商政策,保护了分散的小农经济,促进了封建土地私有制与封建小农经济的发展,但是抑制了商业的发展。2.从思想折射点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思想基础是法家思想,法家的中央集权与统一的思想,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但法家残酷的集权思想导致了秦朝“焚书坑儒”局

11、面的出现,摧残了文化,限制了人们的思想自由,不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三、两汉特殊的世族庄园经济1.由战国到秦,再由秦入汉,先后产生了大批平步青云的军功地主,他们获得授田,然后凭借丰厚的赏赐俸禄、社会地位的优势大肆购置田地。与此同时,他们招募大量的私人农户,这些人租耕土地,但不直接向政府缴纳租税,甚至不服徭役,不是政府在册的编户人口。其经济安排,按自给自足的原则规划经营,方圆之内,农、林、牧、副、渔多种经营样样具备,还有自成体系的小型灌溉系统,做到“有求必给,闭门成市”。世族庄园的四周则建有自卫的“坞堡”,拥有一支召之能战的私人武装。2.东汉的世族力量日渐增强。史学家唐长孺认为:“州郡僚佐中所

12、谓大吏右职照例由本地大姓垄断。大姓冠族每郡只此数姓,所以州郡大吏就带有世袭性。我们认为东汉时期的地方政权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当地大姓、冠族控制的。”四、如何正确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董仲舒要“罢黜”的不过是那些专治杂学的人,并非禁绝儒家以外的各家;其用意只在于确立儒家在官学与朝廷政治中的地位,不许其他学派分沾,而不是禁止诸子百家在社会上流传;读书人若要研究,尽可自便,只是不能用来猎取功名富贵,如此而已。2.在现实政治中,汉武帝的“独尊儒术”是有所保留的。他并不完全依赖儒士,在宗教方面,其相当依赖道家方士;在政治方面相当依赖法家。儒家拘泥迂腐的作风和他好大喜功的秉性格格不入。他所用的大臣,大

13、多是既精通儒术又深知刑法的人。他的治国方略可以概括为“儒表法里”,即以儒术的外表掩盖法术的内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为了给中央集权寻找意识形态的支撑。运用政权力量控制意识形态,其实是法家的发明。商鞅、韩非子、李斯都精于此道,秦始皇根据他们的理论用“焚书坑儒”的手段控制意识形态,但并不成功。汉武帝用功名利禄来引诱士人只有精通儒家经学才可以进入仕途,从而把士人的聪明才智束缚于儒家经学之中,专注于诠释章句,而无暇旁骛,最终达到目的。他的这套衣钵为后来很多治国者所继承。3.汉宣帝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汉朝以礼乐制度来节制人的情感与思想,以察举的方式来鼓励人的品格与情操,以刑

14、法律令来管束人的行为与活动。五、秦汉时期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1.高度集权的“大一统”的政治体制基本形成,并且因经历了多次社会动荡的历史考验而愈益完备。以丞相为统领的中央王朝百官公卿制度和以郡县制为主体的地方行政管理形式逐渐完善。选官制度的进步,满足了行政体制的人才需求,也促进了社会不同等级的流动。2.以农耕经济和畜牧经济为主体形式,包括渔业、林业、矿业及其他多种经营结构的经济形态逐步走向成熟。借助交通和商业的空前发展,各个基本经济区互通互补,共同抵御灾变威胁,共同创造社会繁荣。物质文明的进步取得了空前的成就,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所提高。3.秦文化、楚文化和齐鲁文化等区域文化因子在秦汉时期经长期

15、融汇,形成了具有统一风貌的汉文化。儒学正统地位的建立和巩固,国家教育体制的逐步健全,成为适应专制主义政治需要的文化建设成就的重要标志。4.经历这一时期,以“汉”为标志的民族文化共同体已经初步形成。当时以“大汉”“皇汉”“圣汉”“强汉”自称的民族对世界文明进步的贡献,保留下了光荣的历史记录。正是因为秦汉时期丰富的历史文化贡献,“秦”和“汉”“秦人”和“汉人”才长期成为代表我们国家、我们民族的公认的文化符号。史料探究主题一汉代的孔子形象史料呈现史料一史记成书于公元前91年,其中的孔子世家有这样一段内容:太史公曰: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馀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

16、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史料二海昏侯刘贺(公元前92前59年,西汉第九位皇帝,汉武帝之孙)墓出土的陪葬品中有一面青铜衣镜,镜框木质背板绘有孔子图像,并配有题记: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歾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至于今不绝,学者宗之。自王侯,中国言六埶者折中于孔子,可胃(谓)至圣矣。史料应用(1)分别指出史记与“孔子衣镜”的史料类型。(2)对比分析史记与衣镜题记的相关内容,你有什么发现?并加以说明。解读史料实证素养水平1的要求是能够区分史料的不同类型,如实物史料、文献史料、图片史料、口述史料等,如果均是文献史料,则可以从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方面加以划分。史料实证素养水平3的要

17、求是能够对史料进行整理和辨析,能够利用不同类型史料对所探究的问题进行互证。一则史料一般包括事实描述和价值判断两部分,所以辨析史料时可以从两则史料描述的事实、秉承的价值判断是否一致等角度进行比较。答案(1)史记属于文献史料,“孔子衣镜”属于实物史料。(2)发现说明两段文字对孔子的评价高度相似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影响之下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孔子在西汉备受推崇两段文字的内容高度相似衣镜上的题记可能引用(参考)了史记中的相关记载;或两段文字也有可能使用了同源史料;或由于铜镜出现时间不可考,也有可能是司马迁参考了铜镜上的题记内容个别表述不同,如:“孔子衣镜”上少了“天子”字样,多了“至于今

18、不绝”等版本的差异或主观意图主题二众论秦朝灭亡的原因史料呈现史料一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贾谊过秦论史料二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史料三秦没有在征服之后处理好民族融合、文化同化和官员的职责方面的问题,所以,秦二世而亡。随后的汉朝吸取了秦的经验教训。因此,汉祚能延绵数百年而不衰,民族能融合为一体,文化能包容万象而长存,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汉朝解决了这些困扰秦朝的问题。也正是在汉朝,民众才没有了所谓的楚人、秦人、齐人等地域之分,而统一被称为汉人,作为中华民族主体的华夏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