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与社会 第十二讲 族际通婚_第1页
民族与社会 第十二讲 族际通婚_第2页
民族与社会 第十二讲 族际通婚_第3页
民族与社会 第十二讲 族际通婚_第4页
民族与社会 第十二讲 族际通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民族与社会 第十二讲 族际通婚第1页,共61页,2022年,5月20日,23点52分,星期四族际通婚与族群融合 在一个多族群的国家中如何处理好各个种族和族群集团之间的关系,始终是国家的政治领袖们非常关注的问题,因为这会影响到国家的统一,也是各个族群集团领袖和每个成员都十分关注的问题,因为这会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和人们的发展机会。 因此,作为反映族群关系深层次状况的一个重要领域,族际通婚也就成为许多学者调查与研究的专题。 第2页,共61页,2022年,5月20日,23点52分,星期四如何研究族际通婚 1。根据人口普查数据资料,我们可以统计或推算出全国或分省(自治区)的族际通婚率,这本身即是测度族群关

2、系最重要的宏观指标之一。 2。在社区层面上户籍登记的族际通婚状况,是了解基层社区最可靠的专题。 3。通过对族群集团间个体通婚的实际情况的调查,特别通过对与异族结婚的人员的家庭背景、个人经历与社会经济状况的分析,并把族际通婚人员与族内婚人员进行比较,我们又可以从个体的层面来具体分析族际通婚的案例,归纳梳理影响族际通婚的各种因素。 通过全国、社区、个人三个层面的综合性分析,我们就可以对于族际通婚状况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并且可以从各种影响因素的情况和变化来预测今后族际通婚的前景。 。 第3页,共61页,2022年,5月20日,23点52分,星期四一. 婚姻与族际通婚 “婚姻可以被定义为由社会接受并认可

3、的发生在两个成年人之间的性结合”(Giddens,1997:140)。在世界上还存在着“一夫一妻”之外的其他婚姻形式。 “一夫一妻” 婚姻由两个异性个体所组成,结婚双方及有关血缘亲属共同组成家庭,而家庭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组成单元,也是分析研究社会变迁的重要切入点。所以对于婚姻与家庭的研究,始终是社会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族际通婚所涉及的不仅仅是两个异性个体之间的关系,而且隐含着这两个人所代表的各自族群的文化和社会背景。 影响人们择偶与婚姻的因素很多,与一般的婚姻相比,族际通婚除了共性之外,还有哪些特性?第4页,共61页,2022年,5月20日,23点52分,星期四影响一般婚姻的因素 第5页,共6

4、1页,2022年,5月20日,23点52分,星期四影响族际通婚的因素 第6页,共61页,2022年,5月20日,23点52分,星期四二. 族群关系与族际通婚 我们说族际通婚可以深刻地反映了族群关系深层次的状况,是因为族群之间的基本差异深植于人们的群体认同观念之中,从而使人们把周围的人群区分为“同族”与“异族”两类。而每一个人只有对另一个人在感情和心理上都认为“可以接受”和感到十分亲近的时候,才有可能考虑到与他(她)缔结婚姻的问题。而在族际通婚的情况下,这样的婚姻也标志着把一个“异族人”吸收进了“本族”的族群。正因为如此,族际通婚通常并不被本族群认为仅仅是通婚者个人的私事,在许多场景下,这种族群

5、认同观念和相应的凝聚力会使本族的父母、亲属、家族、社区对于子女、族人的跨族群通婚表示他们或者赞同或者反对的意见。两族成员之间的通婚愿望,是得到本族人群体的支持还是反对,在某种意义上被视作体现两族关系总体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历史上,族群首领家族之间的联姻,在许多地区都被视为在两个族群间建立友好关系的重要措施与象征。 第7页,共61页,2022年,5月20日,23点52分,星期四达到较高族际通婚率所需的主要条件 (1)文化同化已经达到较高的程度,族群之间在语言上没有障碍,宗教上互不冲突或至少能彼此容忍,而不是绝对排斥,(2)两个族群的成员们相互之间有很多的社会交往机会,人们有可能相识并相爱;(3)

6、两个族群彼此之间没有整体性偏见与歧视,(4)个人所在家庭与族群社区对于族际通婚也不持反对的态度甚至持比较积极的态度。惟有在这些条件之下,两个族群的成员之间才有可能发生较大规模的通婚。 第8页,共61页,2022年,5月20日,23点52分,星期四族际通婚率 一般来说,当两个族群集团间的通婚率达到10以上,则可以说他们之间的族群关系是比较好的。从这个角度来看,族际通婚是族群关系融洽和谐所带来的结果。但同时,族际通婚又可通过结婚之后双方家庭之间的相互往来,反过来增进族群间的交往和友谊,因而成为今后促进族群关系进一步融洽的原因。也正因为如此,人们把族群间的通婚情况看作是测度不同族群相互关系和深层次融

7、合程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第9页,共61页,2022年,5月20日,23点52分,星期四 族际通婚的历史几乎与人类的历史同样悠久。我们在研究族际通婚时,必须注意到时间、地点、对象这三个要素。 第一,不同的历史年代,对于同一个种族或族群的观念可能是很不相同的,“在16世纪前,并不存在白人种族主义或种族奴役”。在中世纪地中海地区,白人对于非洲黑人普遍具有较高的评价,而且愿意与黑人交友和通婚(Feagin and Feagin,1996:13)。莎士比亚的名剧奥赛罗可以从侧面证明这一点。满清刚进入中原时,严禁满汉通婚,站住脚跟后,为了团结汉人又允许满汉通婚。不同的时间,反映了不同的社会场景和族群

8、之间关系的不同态势。 第二必须注意地点,同一个族群,在不同的地区,可能会有不同的族际通婚率,江苏的回族在与汉族通婚这个方面与甘肃的回族就很不相同。 第三要注意具体对象,有的族群在通婚时,对于配偶是有族群选择的,美国的德国人后裔可与英格兰后裔通婚,但很不愿与黑人通婚;我国广西百色的壮族“和汉族通婚,不与瑶族通婚” 。第10页,共61页,2022年,5月20日,23点52分,星期四三. 国外的族际通婚研究 1美国的族际通婚研究 根据美国学者的研究,在1790年时只有2%的白人带有某种程度的黑人血统,经过发生在不同种族成员之间的性关系和少量通婚(1970年族际通婚仅占总婚姻的0.7%),到了1970

9、年这一比例增加到29%,同时有80.5%的黑人带有非黑人血统。 第11页,共61页,2022年,5月20日,23点52分,星期四美国的族际通婚 1967年,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废除了在17个州里仍然实行的禁止种族通婚的有关法案,这使得美国的跨种族通婚数量迅速增加。在1977年,美国有125,000对黑白通婚夫妇,几乎是1970年的两倍,占所有黑人已婚夫妇总数的3.6%和白人已婚夫妇总数的0.3%(Simpson and Yinger,1985:299)。黑人之外其他族群的族际通婚率甚至还高于黑人,在1970年,几乎25%的西班牙裔美国人与其他族群通婚,而在波多黎各移民的第二代当中,有一半与非波多黎

10、各人通婚。作为移民国家,美国族际通婚的比例在世界各国中是比较高的。 第12页,共61页,2022年,5月20日,23点52分,星期四 1970年和1980年美国种族通婚情况 第13页,共61页,2022年,5月20日,23点52分,星期四(1)通婚夫妇中的性别比例 在黑人的族际通婚总数中,1980年涉及黑人男性的族际通婚有138,000对,而涉及黑人女性的族际通婚只有60,000对,可见黑人男性比女性更倾向于族际通婚。美国种族通婚中数量最多的一类是“黑人丈夫-白人妻子”,占1980年全美国种族通婚总数的19.6%,占黑人男性种族通婚总数的87%。 第14页,共61页,2022年,5月20日,2

11、3点52分,星期四通婚夫妇中的性别选择 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在美国关于黑人、白人通婚的研究中,有些学者总结出一种“上嫁”(Marrying up)模式,表示黑人与白人通婚中数量最多的这种类型:社会地位和收入较高的黑人男子娶社会地位较低的白人女子(Glick,1981:119)。在这种通婚中,白人女子满足于自身经济地位和消费水平的提高,黑人男子则可以在社会上炫耀自己娶了白人女子。在美国这个具有强烈种族主义传统的国家,白肤色本身成了具有某种社会“价值”的东西,白人女子凭借肤色作为交换通过婚姻而达到了自己经济地位的上升,即“上嫁”。第15页,共61页,2022年,5月20日,23点52分,星期四

12、(2)族际通婚的地区差异 在研究通婚时,需要注意是否存在地区性差异,在黑人与白人的种族通婚研究中,美国社会学家们发现在南方和北方存在明显的差异。1960年美国黑人-白人通婚总数为51409对,其中60.3%发生在北部和西部,39.7%发生在南部。1970年与1960年相比,北方和西部的黑人-白人通婚树增加了66%,而南部却减少了34.6%,其中特别是白人丈夫-黑人妻子这一类婚姻减少了40%(参见马戎编,1997:381),可见地区差异确实是理解美国种族关系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第16页,共61页,2022年,5月20日,23点52分,星期四 (3)族际通婚中的代际差异 在族际通婚研究中,移民族

13、群的“代”是一个重要因素,例如在美国的第一代日本移民中,族际通婚的比例约为2%,而日本移民第三代的族际通婚比例则根据不同城市上升到30-60%。根据美国加州的统计,1980年亚裔各族与白人通婚在婚姻总数中的比例分别是:菲律宾裔24%,朝鲜裔19%,越南裔15%,华裔14%(Feagin and Feagin,1996:444)。不同的“代”,反映的是不同的成长背景和不同的认同意识,第一代移民的“母国”情结很深,学习新语言的能力也较差;到了出生在迁入国的第二代,从小在迁入国的语言和文化环境中成长,他们对本地族群的认同和被接受的程度就明显超过第一代;而第三代就更深入地融入迁入国的社会文化中,通婚的

14、阻力也减少很多。 第17页,共61页,2022年,5月20日,23点52分,星期四 (4)族群人口的相对规模 彼得 布劳(Peter Blau)在分析群际通婚时指出, “小群体的群际通婚率高于大群体; 两个群体在规模上的差异越大,那么它们在彼此的群际交往率的不一致性也就越大”。一些实证调查发现某地区“制约13个宗教群体之间的通婚率的并不是宗教教理的亲和性,而主要是群体的规模”(布劳,1991:35,40)。 如果一个村落或社区中某个族群的人口比较少,加上性别、年龄因素的限制,寻找配偶时在本族范围内可供选择的对象很少,有时不得不到其他社区去寻找配偶,在这种情况下在小族群中就会出现较高的族际通婚率

15、,与此同时,在大族群中也会相应出现较低的族际通婚率。 第18页,共61页,2022年,5月20日,23点52分,星期四 2苏联的族际通婚 苏联人口普查公布过有关族际通婚的统计资料(表14-2)。在各个加盟共和国中,族际通婚主要发生在俄罗斯人与当地土著民族之间,因此,在各加盟共和国总人口中俄罗斯人所占的比重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这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人口因素中的“相对规模”。如果在一个地区生活的俄罗斯人口很少,族际通婚的发生率就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 第19页,共61页,2022年,5月20日,23点52分,星期四 1959-1970年苏联各加盟共和国族际通婚在婚姻总数中的比例(%) 第20页,共6

16、1页,2022年,5月20日,23点52分,星期四(1)各共和国在通婚比例数字上相差很大,苏联各族群之间在宗教、语言、体质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的差别,在这些方面与俄罗斯人比较接近的族群一般会有较高的通婚率,受宗教因素影响,穆斯林民族的族际通婚率比较低;(2)城市中的族际通婚比例明显高于乡村,个别城市在60年代甚至出现了非常高的族际通婚率,如1960年伏龙芝城登记处第一分处登记结婚的1995对夫妇中,族际通婚有503对,达到25.2%(阿希洛夫,1980:31)。这很可能是外来族群的人口主要集中居住在城市,从而为族际通婚创造了条件,加上城市居民的受教育程度较高,受政府民族团结的宣传影响较大,通婚的阻

17、力也会较小;(3)在1959年至1970年这11年间,除了少数地区(如摩尔达维亚、格鲁吉亚)外,大多数地区城市的通婚比例都有所上升,在乡村则无例外都有所上升。 第21页,共61页,2022年,5月20日,23点52分,星期四 对于苏联一些自治共和国的个案调查也得出类似的结论。如对卡拉卡尔帕克自治共和国(位于乌孜别克的西部)的族际通婚研究表明:(1)城市的族际通婚远高于乡村,(2)宗教因素增加了信仰伊斯兰教族群之间的通婚,(3)非穆斯林族群与穆斯林族群之间的通婚主要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而且大部分属于这样一种情况:穆斯林族群青年男性在战时服役期间被派往苏联的西部地区,娶了部队所驻扎地区当地的

18、俄罗斯和乌克兰妇女,退役后夫妇一起迁回丈夫原籍(托尔斯托娃,1986:2)。所以从上述第三点,我们可以看出在研究族际通婚时,对于时间、地点和具体“对象”的调查分析是多么重要。 第22页,共61页,2022年,5月20日,23点52分,星期四 其他研究所提供的数字则表明70年代的族际通婚比例明显低于20年代,族际通婚的人数在1925年占结婚总人数的25%,而到了1970年则降为13.5%。同时大多数族际通婚发生在“同源民族”之间,如斯拉夫人与斯拉夫人通婚,穆斯林与穆斯林通婚(康奎斯特,1993:59)。 20年代是前沙皇俄国解体、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刚刚建立的时期,如果以上数据可靠的话,族际通婚的比

19、例在当时被称为“各民族的监狱”的社会条件下反而比苏维埃政权下的通婚比例更高,之后由于某些原因降低了,到了60年代再度有所回升。在苏联的建设时期族际通婚比例的增加可以解释为是经济建设中各族居民之间的交往有所加强的结果,但是50年代的族际通婚比例低于20年代的原因则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第23页,共61页,2022年,5月20日,23点52分,星期四四. 我国传统的族际通婚观 在中国几千年社会发展与族群演变的历史中,族际通婚是十分普遍的现象。这方面的例子举不胜举。这些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也不可避免地反映到人们的观念与意识之中。中原王朝皇族与北方游牧族群首领之间、与西南高原部落首领之间的“和亲”,即表

20、示出汉人把族际通婚视为加强族群之间联系、促进友好关系的一种方法。据唐会要卷六记载,唐朝与少数民族朝廷“和亲”共计27起。从汉朝至清朝,总计“和亲”131起,其中各少数民族间的“和亲”80起,汉族与少数民族“和亲”51起(陈明侠,1993:18-19)。 这种皇室与外藩首领“和亲”的策略,后来被满清皇室发展成为维系其与蒙古王公之间亲密政治联盟关系的“额驸”联姻制度。“有清一代满洲皇室公主下嫁蒙古王公者32人”,“自清天命初至乾隆末,下嫁外藩蒙古的公主格格合计71人”(华立,1983:46,52)。 第24页,共61页,2022年,5月20日,23点52分,星期四 而在民众中的族际通婚,在各个朝代

21、都十分普遍。汉文化在东亚大陆长期保持先进地位,逐渐发展出来一种独特的“天下观”和“族群观”,中原的汉人在对待边缘地带的族群时,看重他们的动态的“文化”取向,轻视他们与汉人之间的体质差异,强调“有教无类”,这种宽容态度和汉人在文化技术方面的优越吸引了许多原来居住在边缘地带的少数族群被融合进了汉人群体,而居住在边缘地带的汉人,在各个朝代也都存在着通过婚姻而融入当地族群的现象。如在族群大迁徙的南北朝时期,北朝4部正史中所记载的族际通婚就有241例(施光明,1993:48)。唐代的族际通婚在皇室中也十分盛行。基于这样的一种注重文化层面的族群观,我国的大多数族群,特别是位于中原地区而且人数众多的汉人,对

22、于族际通婚的总的态度是不歧视和不反对。直至今日,我国的汉族对于与其他少数族群甚至与外国人通婚,总的来说,没有采取歧视和排斥的态度。 第25页,共61页,2022年,5月20日,23点52分,星期四近代中国族际通婚 在“鸦片战争”之后近百年的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和社会动乱的岁月中,我国各个族群的跨地域流动和迁徙的人口规模都大大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朝代,这无疑极大地促进了族群之间的相互交往和混杂居住。而随着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语言文化等方面的趋同化,族际通婚在这些具有大规模移民的地区也逐渐成为普遍的现象,特别是“辛亥革命”之后,满族迅速融入当地汉人社区,国民政府的各种机构开始在许多边远少数族群地区逐步得

23、以建立,国内市场的发展也使许多汉族、回族商人和手艺人深入偏远地区,族际通婚在这样一个大的历史和社会发展背景下也必然得到明显增长。我国50年代在许多少数民族地区开展的社会调查都证实了这一点。 第26页,共61页,2022年,5月20日,23点52分,星期四五. 50年代我国少数族群社会历史调查中所了解的族际通婚情况 在50年代,我国政府为了深入地了解各个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情况,曾经组织了大规模的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在这些调查报告中记载了当时调查中了解到的各个少数族群的婚姻、家庭和族际通婚的情况,成为我们分析50年代及以前一个时期族际通婚的宝贵史料。 我们把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中

24、有关族际通婚的资料按各个族群进行了初步的汇集(参见马戎,2001:201-222)。表14-3即是对当时族际通婚状况资料初步归纳整理后所进行的分类。 第27页,共61页,2022年,5月20日,23点52分,星期四 中国50年代社会调查报告中反映的族际通婚状况 第28页,共61页,2022年,5月20日,23点52分,星期四其他研究关于中国族际通婚情况的分类 第29页,共61页,2022年,5月20日,23点52分,星期四 1. “很少通婚”的族群 6个族群(珞巴、佤、彝、苗、黎、鄂伦春)的调查报告认为它们在实际上是很少与外族通婚的。但这几个族群的具体情况各有不同:(1)四川、广西和贵州的苗族

25、一般不与外族通婚,云南和贵州个别县报告有少数通婚,而且存在性别选择(汉男娶苗女);(2)彝族是等级制很严格的奴隶社会,而且大量奴隶掠自邻近的其他族群,据50年代调查介绍,汉族在一些彝族地区的奴隶(呷西)中所占比例达到70%以上。彝族的“不与外族通婚”实际上指的仅是上层的黑彝;(3)在云南3县的佤族调查中,除沧源县报告与汉人移民通婚外,其他调查均称无通婚现象;(4)黎族并无通婚限制,但因无接触条件,“事实上通婚者极少”;(5)关于鄂伦春族通婚的具体介绍和说明很少。 第30页,共61页,2022年,5月20日,23点52分,星期四 2. “一定程度上通婚”的族群 (4组)第一组是在通婚中“没有特殊

26、选择”的族群(藏、土、柯尔克孜、仫佬),在调查中认为这些族群没有通婚限制,而且与相邻的族群在实际接触中有通婚现象。第二组是在通婚中“有族属选择”的族群(17个族群),在有关这些族群的通婚介绍中,大多认为反映出族群之间的“等级”和歧视,即处于当地社会“高层”的族群之间通婚,而“高层”族群与“低层”族群之间不通婚。第31页,共61页,2022年,5月20日,23点52分,星期四 “一定程度上通婚”的族群 第三组在通婚中“有宗教选择”(7 族群),均属清一色信仰伊斯兰教的族群,由于宗教和生活习惯(饮食禁忌等)方面的差异,这些族群主要与信仰伊斯兰教的其他族群通婚。第四组在通婚中表现出“性别选择”的特点

27、(瑶、布依)。瑶族有许多支系,散布在广西、广东、云南、湖南诸省,各地情况并不一样:(1)广西金秀、南丹、兴安、凌云、巴马、恭城、西林、都安等县和云南金平县的瑶族极少与外族通婚;(2)广西环江、贺县、全州、灌阳、龙胜、上林等县,则分别与壮、汉、侗、黎族通婚;(3)广西荔浦、田林、上思,广东连南、湖南江华等县,在通婚中“只进不出”,即外族女子嫁到瑶嫁或外族男子到瑶家入赘,将其称之为“性别选择”并不十分确切。对于布依族,调查中发现,云南镇宁、安龙两县的布依族在通婚中,主要是娶进外族女子,本族妇女则不嫁给外族男子。 第32页,共61页,2022年,5月20日,23点52分,星期四 3. “与外族通婚较

28、多”的族群 7个族群被列入这一类。各省的满族普遍与汉族和其他族群通婚。纳西族的“阿注”婚姻范围,据调查包括了许多其他族群的成员。云南的怒族普遍与邻近的各族群通婚。广西防城县京族与汉族通婚达到三分之一。广东、江西的畲族与汉族通婚十分普遍,而浙江、福建、安徽的畲族则通婚较少,表现出地区差异。陈明侠把畲族列为“限制与外族通婚”的族群,可能根据的是后一类局部地区的情况。 陈明侠和严汝娴把白族归类为“普遍通婚”的族群。但我们从50年代调查资料分析,白族通婚存在着明确的族群选择,如丽江的白族只与纳西族和汉族通婚,维西的白族不和彝族通婚。 在通婚程度上,不同的研究可能有不同的标准,在各类的划分与分组方法上也

29、可能不同,通过这些资料,我们认识到我国各个地区、各个族群的通婚状况千差万别,族际通婚研究也因此具有很大的难度。 第33页,共61页,2022年,5月20日,23点52分,星期四六. 我国1990年人口普查结果中反映出来的族际通婚 在公布的1990年以前历次全国人口普查的资料中,都没有关于族群通婚的统计数字。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公布的资料中,有省、直辖市、自治区一级区分开纯汉族户、纯少数民族户和汉族少数族群混合户这三类的户数和人口数(表14-5)。 第34页,共61页,2022年,5月20日,23点52分,星期四 第35页,共61页,2022年,5月20日,23点52分,星期四中国各

30、省、直辖市、自治区族群混合户情况 第36页,共61页,2022年,5月20日,23点52分,星期四 从总体来看,1990年我国的“族际通婚家庭”(族群混合户)在所有家庭户中的比例为2.7%,同年少数族群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为8.1%。与之相比较,苏联1970年“异族通婚家庭”的比率为13.5%,非俄罗斯族群人口为46.6%;美国1980年不同种族通婚夫妇占所有已婚夫妇总数的1.26%,在美国总人口中“非白人”占15.4%(马戎,1997a:128;1997b:382)。 第37页,共61页,2022年,5月20日,23点52分,星期四 如果我们使用“相对通婚率”(族际通婚户在所有户中比例除以少

31、数族群人口在总人口中比例),1990年中国的这一比率为0.333,1970年苏联为0.290,1980年美国为0.082。由于可供利用数据的限制,这些数据来自不同的年代,在比较时会有误差,但我们可以大致地说,中国各族群之间通婚的整体程度,高于当时的苏联,更是远远高于美国。这多少说明中国的族群关系比苏联时代的族群关系和美国的种族关系要紧密得多。 第38页,共61页,2022年,5月20日,23点52分,星期四七. 对赤峰乡村地区蒙汉通婚的调查研究 在2089被调查户当中,有50户的户主未婚,除了这一小部分外,有14的户主与其它族群通婚。在农村牧区,14的族际通婚率应当说是比较高的。 汉族男性户主

32、中有13.2娶了蒙族妇女为妻,蒙族有15.2%娶了汉族妇女。蒙族男子的异族通婚率略高于汉族。被调查户依照其户主及其配偶的性别、族群成份以及男方的社会、经济情况分成几组,各组的通婚情况见表14-7。 第39页,共61页,2022年,5月20日,23点52分,星期四 根据国外社会学有关文献的介绍和我们在赤峰实地调查中得到的印象,个人的人口、社会、经济诸因素中可能影响到其与另一个族群的成员通婚的有: (1)年龄(反映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经济、文化和民族政策的变化);(2)教育水平(反映学校体制、教学内容对族群意识的影响和对民族政策的理解);(3)职业(反映本人的社会、经济、地位和工作与居住环境)第40

33、页,共61页,2022年,5月20日,23点52分,星期四 (4)收入(反映本人经济地位与消费水平);(5)户口登记类别(分为牧区,农村和城镇三类,反映居住环境和传统的生产活动);(6)迁移情况(由于本地移民多为汉族,反映了移民本地户关系如何影响族群关系);第41页,共61页,2022年,5月20日,23点52分,星期四(7)掌握对方语言的能力(反映相互思想交流、文化交流的程度);(8)是否有其它族群的邻居,(9)是否有其它族群的朋友(反映族群之间的社会交往)。 前四项常见于西方族群关系研究文献,后五项主要是根据赤峰当地的实际情况提出来的。 第42页,共61页,2022年,5月20日,23点5

34、2分,星期四前苏联卡拉卡帕克自治共和国70年代调查认为,影响族际通婚的因素主要有:(1)城乡差别,(2)宗教因素,(3)特殊历史场景(二战后许多少数民族战士从俄罗斯地区带回自己的新娘),(4)性别选择。 (托尔斯托娃,1986:2)第43页,共61页,2022年,5月20日,23点52分,星期四赤峰调查关于通婚影响因素的讨论年龄。 教育水平。 职业。 户口登记状况。 收入。 迁移情况。 语言。 蒙汉族群混居和互交朋友的情况 。社区的结构特征与族际通婚 。第44页,共61页,2022年,5月20日,23点52分,星期四内蒙古赤峰地区被调查已婚户户主的婚姻情况(1985) 第45页,共61页,20

35、22年,5月20日,23点52分,星期四赤峰地区被调查户主的蒙汉混居、交友情况(1985) 第46页,共61页,2022年,5月20日,23点52分,星期四 社区的结构特征与族际通婚 自然村是基层的社区单位。这次调查共包括了17个农业村和24个牧业村。每个自然村都由耕地或草场把它与其它村子分隔开,形成一个天然的社区组织。各个村子具有的特征,如自然资源拥有情况、生产类型、交通条件、平均收入与消费水平、平均教育水平、族群结构等,构成了社区社会、经济、文化结构和成员之间交往的环境,对村内居民中的族际通婚,也具有很大的影响。 第47页,共61页,2022年,5月20日,23点52分,星期四我们使用6个

36、变量来分析社区特征与社区内户主族际通婚比例之间的关系:(1)蒙族户主中与汉族结婚的百分比;(2)汉族户主与蒙族结婚的百分比;(3)全村户主的平均上学年龄;(4)生产类型(农业1,牧业2);(5)全村总户数中蒙古族的百分比,(6)全村总户数和汉族的百分比。第48页,共61页,2022年,5月20日,23点52分,星期四 另外,社区公共场合所使用的语言状况,也可以被考虑为第7个变量,其计量编码可以设计为:(1)(主要使用汉语),(2)(两种语言同时使用),(3)(主要使用蒙古语)。 在理论上这一变量也与族际通婚相关。 第49页,共61页,2022年,5月20日,23点52分,星期四赤峰地区41村与族际通婚有关变量的相关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