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高考文言文阅读原创试题4篇(附译文和解析)课件_第1页
浙江高考文言文阅读原创试题4篇(附译文和解析)课件_第2页
浙江高考文言文阅读原创试题4篇(附译文和解析)课件_第3页
浙江高考文言文阅读原创试题4篇(附译文和解析)课件_第4页
浙江高考文言文阅读原创试题4篇(附译文和解析)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浙江高考文言文阅读原创试题4篇1苏辙陈州为张安道论时事书2王安石取材3曾巩徐幹目录序4曾国藩送江小帆同年视学湖北序 有译文、有试题、有解析浙江高考文言文阅读原创试题4篇(附译文和解析) 陈州为张安道论时事书(节选) (宋)苏辙 伏以中外臣庶各有职事,越职而言,国有常宪。臣守土陈州,非有言责而辄言之,计其狂愚,兹实有罪。然臣伏念顷以老疾不任吏事,陛下未忍废弃,亲择便地以遂安养。将辞之日,面承德音,以为大臣之义,皆当为国谋虑,不宜以中外为嫌,有所不尽。 因为中央和地方的臣民各有自己的职责,越过自己的职务来谈论国家大事,国家是有自己的常规的。臣作为陈州知州,没有进言的职责却进言,算来这样狂妄愚昧,这

2、确实是有罪过的。然而臣想前时因为年老多病不能处理政事,但陛下却不忍废弃不用,亲自为我选择便利的地方让我能够安歇休养。将要告辞的那天,当面承受陛下的谕旨,认为大臣的责任,都应当为国家谋划考虑,不应该因为在内在外的嫌疑,而有所保留。 古人有言:“虽乃身在外,乃心罔不在王室。”伏惟圣德广大,无所不容,而臣自到任以来,于今一岁,心目昏眩,有加无瘳,故尝乞丐余生,求还闾舍,区区之诚,久而未获。陛下视臣志气一衰至此,岂复有意别白是非而与世俗争议也哉!是以得失之间,久无所与。今者窃有所怀,上为陛下参之官吏,下为陛下验之百姓,而安危之机实在于此。 古人说过:“虽然你身处在外,你的心没有不在朝廷的。”念想陛下恩

3、德广大,无所不容,而臣从到任到现在,一年有余,心志昏沉、头晕目眩,疾病有加无减,因此曾经哀求陛下能够赐予我的余年,让我回到家乡。小小的心愿久久没有获得准许。陛下看臣心志气息竟衰弱到这个样子,(我)哪里还有心思辨别是非跟世俗之人争论啊!因此长久以来对得失双方都没有参与。现在臣私下有些想法,向上为陛下参验过官吏,向下为陛下参验过百姓,且国家安危的转机实在就在于此。 古人有言:“虽乃身在外,乃心罔不在王室。”伏惟圣德广自惟受恩累圣,邦之休戚,身实同之,志力虽衰,于义不可嘿已。然臣之所欲言者,非敢远引前古,逆探未然,以惑陛下之聪明也。凡皆陛下之所尝试,而臣愚之所与闻者耳。臣伏见陛下即位之始,计虑深远,

4、凡有所建,动合天心。始议山陵,深恤费用之广,推明先帝薄葬之命,以诏有司。 想到自己受到历朝圣王的恩惠,国家的欢悲,实在跟自身一个样,志气力量虽然衰弱,对于道义却不能沉默不言。然而臣想说的,不敢远远地引用古代的事情,去预料推测没有发生的事,来迷惑陛下的聪明才智。臣所说的都是陛下曾经经历过的,并且是愚臣所参与和听说的。 臣看到陛下刚即位的时候,计谋思虑深远,凡是有所举措,都合乎天意人心。开始讨论修建英宗的陵墓时,深深体恤花费广大,申明英宗薄葬的遗命,来下诏给有关部门。 自惟受恩累圣,邦之休戚,身实同之,志力虽衰,于义不可嘿已。四方闻之,无不感泣。其后一年之间,诞布号令,劝率宗族惇孝弟之行,勉励州郡

5、先农桑之政,复转对以广言路,议徭役以宽民力。盛德之事,不可具记。是时天下虽大变之后,而无不翘然想闻德音以忘其忧。两宫欢欣,九族亲睦,群臣万民,蒙福而安。纷纭之议,不至于朝廷,谤怨之声,不闻于闾里。陛下优游无为,而天下已治矣。为国如此,岂不乐哉! 四方之人听说这件事,没有不感叹流泪的。随后一年中,大布号令,劝勉率领宗室孝顺长辈,鼓励地方把农业生产放到第一位,恢复转对的制度来广开进言之路,讨论徭役来减轻人民负担。想这些大恩大德的事情,数也数不过来。这时候天下虽然处于出现国丧这样的大变故之后,大家都无不翘首盼望皇帝的恩诏而忘记了忧虑。太后和皇帝两宫之间无不欢喜,皇室宗族亲密和睦;群臣百姓蒙受洪福,安

6、心生活。纷纷纭纭的议论,不发生在朝廷;怨谤的声音,在街巷都听不到。陛下悠闲度日,无所作为而天下已经大治。治理国家像这个样子,哪能不快乐呢! 四方闻之,无不感泣。其后一年之间,诞布号令,劝率宗族惇孝弟之陛下自今视之,当日之政,其可悔恨者凡有几?以臣视之,非独陛下无所悔恨,虽天下之人,亦未有以为失当者也。何者?政令简易而人情之所安耳。易曰:“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向使陛下推行此道始终不变,则臣以为久大之功可得而致矣。陛下从今天的情况来看那个时候的政事,需要后悔的总共有几件呢?照臣看来,不单单陛下没有什么值得悔恨的,即使是天下的人,也没有认为有做得不恰

7、当的。为什么呢?是因为政令简易,人情安定。周易说:“平易就容易使人明了,简约就容易使人顺从;容易明了则有人亲近,容易顺从则可建功绩;有人亲近处世就能长久,可建功绩立身就能弘大。”假使陛下推行这样的政策始终不变,那臣认为长久弘大的功业是可以达到的。陛下自今视之,当日之政,其可悔恨者凡有几?以臣视之,非独陛下其后求治太切,用意过当,奸臣缘隙得进邪说,始议开边以中上旨。于是延安有横山之谋,保安有招诱之计。陛下饶之以金帛假之以干戈小人贪功虑害不远轻发深入攘夺尺寸无用之土空竭内府累世之积。大者疲弊秦、雍,小者身死寇仇,西鄙骚然不宁,而陛下始一悔矣。 后来陛下求治的心太急切,用意过当,奸臣钻空子得以进邪说

8、,才建议开拓边疆来迎合皇上的心意。于是延安就有了谋取横山一带的计谋,保安军就有了招降诱骗的计策。陛下给予丰厚的财物,赋予他们攻取的权力。小人贪图立功,考虑祸害不长远,轻易发兵深入敌境,强夺一点点没有用处的土地,却用光了几代积累下来的内库的积蓄。大的方面是秦、雍一带疲劳破败,小的方面是让士兵丧身于敌国,西边骚动不宁,而陛下方才第一次后悔了。其后求治太切,用意过当,奸臣缘隙得进邪说,始议开边以中上旨。1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尝乞丐余生 丐:乞求,请求B凡皆陛下之所尝试 尝试:曾经经历过C凡有所建,动合天心 动:动不动,常常D劝率宗族惇孝弟之行 惇:注重,崇尚15.

9、【答案A】解析:A项中的“丐”应释作“给予,赐予”。1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1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非有言责而辄言之 是以肠一日而九回B乃心罔不在王室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C于义不可嘿已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D始议开边以中上旨 必竭诚以待下16.【答案C】解析:A项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修饰;B项第二人称代词,你(们),你(们)的/副词,表承接,就;C项介词,对,对于;D项介词,表目的,来/连词,表修饰。1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开篇用语

10、极为谦恭,先谈自己越职言事有违国法,再说自己深受神宗恩遇,有义务为国家的安危进言,绝非为了一己之私,来干扰皇帝的决策。B作者先肯定了神宗继位初期的德政,并认为坚持下去就可取得长久弘大的功业,后否定了神宗提出的用武力开拓边疆的主张,也批评了奸臣的附和。C本文论说时而委婉曲折,时而动情急切,既准确地切入了劝谏对象的心理世界,又由衷地讲出了一个与国共休戚的大臣的肺腑之言,论辩技巧高超。D本文层次清晰,逻辑严谨,语言总体上质朴简洁,但有的地方也使用了骈俪句式,增强了行文的气势和说服力,彰显了作者语言风格的参差多态。17.【答案B】解析:B项“后否定了神宗提出的用武力开拓边疆的主张,也批评了奸臣的附和”

11、说法错误,见原文“奸臣缘隙得进邪说,始议开边以中上旨”。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18.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陛下饶之以金帛假之以干戈小人贪功虑害不远轻发深入攘夺尺寸无用之土空竭内府累世之积18.(3分)陛下饶之以金帛/假之以干戈/小人贪功/虑害不远/轻发深入/攘夺尺寸无用之土/空竭内府累世之积18.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1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1)陛下视臣志气一衰至此,岂复有意别白是非而与世俗争议也哉!(3分)_(2)以臣视之,非独陛下无所悔恨,虽天下之人,亦未有以为失当者也。(4分)_19.(7分)

12、(1)陛下看臣心志气息竟衰弱到这个样子,(我)哪里还有心思辨别是非跟世俗之人争论啊!(2)照臣看来,不单单陛下没有什么值得悔恨的,即使是天下的人,也没有认为有做得不恰当的。1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取材 (宋)王安石 夫工人之为业也,必先淬砺其器用,抡度其材干,然后致力寡而用功得矣。圣人之于国也,必先遴柬其贤能,练核其名实,然后任使逸而事以济矣。必欲得人称职,不失士,不谬举,宜如汉左雄所议诸生试家法、文吏课笺奏为得矣。 工匠要做好自己的工作,一定要先把工具打磨锋利,挑选测量好合适的材料,这样才能出力较少而收效显著。圣人对于治理国家,必须先遴选士子当中的贤能者,考查他的声誉和

13、实际能力,然后再委派给他具体的事务,事情就能办妥帖了。如果一定要得到人才使他们胜任其职,不失去贤才,不妄然举荐,应像汉代左雄所议论的那样,对诸生考查学术传承、对文吏考查奏章写作才好。 所谓文吏者,不徒苟尚文辞而已,必也通古今,习礼法,天文人事,政教更张,然后施之职事,则以详平政体;有大议论,使以古今参之是也。所谓诸生者,不独取训习句读而已,必也习典礼,明制度,臣主威仪,时政沿袭,然后施之职事,则以缘饰治道;有大议论,则以经术断之是也。 所说的文吏,不仅指那些只会写文章的人而已,他们一定要通晓古今之道,熟悉礼仪法度、天象吉凶、人事成败、政令教化的修改施行,然后带着这些经验去处理政事,就会使政令平

14、和详稳;如果有事关重大的议论,使他们用古往今来的例证参照佐证。所说的诸生,不仅指那些记诵经典字句训诂的人而已,一定要让他们学习典章礼法,熟悉古代政治制度、大臣和君主的种种威仪、时政的沿袭变化,然后再让他们去处置具体事务,那就会为国家的治理增光添彩;如果有事关重大的议论,便可以命他们用经术来断定是非。 所谓文吏者,不徒苟尚文辞而已,必也通古今,习礼 以今准古,今之进士,古之文吏也;今之经学,古之儒生也。然其策进士,则但以章句声病,苟尚文辞,类皆小能者为之;策经学者,徒以记问为能,不责大义,类皆蒙鄙者能之。使通才之人或见赘于时,高世之士或见排于俗。故属文者至相戒曰:“涉猎可为也,诬艳可尚也,于政事

15、何为哉?”守经者曰:“传写可为也,诵习可勤也,于义理何取哉?” 拿今天的事物和古代比照,今天的进士,就是古代的文吏;今天的明经,就是古代的儒生。然而现今策试进士,仅仅以解说章句文字和声韵对偶为试题,只崇尚文辞的华美,都是些有小聪明的人擅长的事;策试明经,仅仅以背诵记忆对答作为衡量优劣的标准,不去责求经典大义,都是些蠢笨卑下的人擅长的事。这使得有贯通古今的才能之士成为世上多余的人,有旷世之才的高明之士很多都被世俗所排抑。所以学写文章的人竟然彼此告诫说:“稍看点书就足够了,把辞藻写得浮艳些才是时尚之文,和政事有多少关系呢?”死读经书的人则说:“传抄模仿是必须要做的,在背诵温习古人训诂章句上要多下些

16、功夫,经典中的大义道理有什么可取的?” 以今准古,今之进士,古之文吏也;今之经学,古之儒生也故其父兄勖其子弟师长勖其门人相为浮艳之作以追时好而取世资也何哉其取舍好尚如此所习不得不然也。 文中子曰:“文乎文乎,苟作云乎哉?必也贯乎道。学乎学乎,博诵云乎哉?必也济乎义。”故才之不可苟取也久矣,必若差别类能,宜少依汉之笺奏家法之义。策进士者,若曰邦家之大计何先,治人之要务何急, 所以为父为兄的勉励他们的儿子兄弟,当老师的勉励他的弟子,竞相写作那种浮华美艳的文章,以此来追逐时尚并猎取功名。为什么呢?因为当世的取舍标准就是如此,所学的内容当然不得不按照这样的要求。 文中子说:“文章啊文章啊,难道只是写出

17、来就可以了吗?其中一定要贯穿着圣人之道才是。学习啊学习啊,难道只懂得背诵记忆就可以了吗?其中一定要申明道义才是。”所以人才不能随随便便去求取,已经很久了,如果一定要区别他们不同方面的才能,就应该多少按照汉代考试写作公文、谈论学术源流的做法。策试进士,要考些诸如国家的大政方针什么最要紧,治理民众的事务什么最紧急, 故其父兄勖其子弟师长勖其门人相为浮艳之作以追时好而取世资也何政教之利害何大,安边之计策何出,使之以时务之所宜言之,不直以章句声病累其心;策经学者,宜曰礼乐之损益何宜,天地之变化何如,礼器之制度何尚,各傅经义以对,不独以记问传写为能。然后署之甲乙以升黜之,庶其取舍之鉴灼于目前,是岂恶有用

18、而事无用哉?故学者不习无用之言,则业专而修矣,一心治道,则习贯而入矣。若此之类,施之朝廷,用之牧民,何向而不利哉?政令教化的利害得失以什么为关键,安定边疆的妙计良策都有哪些等,命他们拣着最切合当今之需的问题进行答辩,不仅仅用解说章句文字和声韵对偶使他们疲于应付;策试明经,应该让他们阐述礼乐制度需要如何进行修订增删,天地的变化究竟如何,礼器的制度有哪些是应该传承的,各自用经典当中的言语作为佐证进行答辩,不单单把会背诵、会模仿作为衡量才能的标准。这以后排出优劣次序,来升迁或贬黜他们,或许取舍的标准便可以彰显在人们眼前了,这难道还能说是厌恶有用之才而学习无用之学吗?因此学子们都不会再去学那些毫无用处

19、的言辞,儒业专一而有的放矢了;专心一意地学习圣道,久之便能深入其内心了。这样的心得既可以用在朝廷之中,也可以用在管理民众当中,用到哪里问题不是迎刃而解呢?政教之利害何大,安边之计策何出,使之以时务之所宜言之,不直以1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必先遴柬其贤能 柬:选择,选拔。B文吏课笺奏 课:征收赋税。C以今准古 准:衡量,比照。D施之朝廷,用之牧民 牧民:治理民众。14.【答案B】解析:B项中的“课”应释作“考查,考核”。1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15.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 分)A致力寡而

20、用功得 烟光凝而暮山紫B必也习典礼 齐谐者,志怪者也C高世之士或见排于俗 然微以自文于君亲D治人之要务何急 古之学者必有师15.【答案D】解析:A项表转折,却/表并列,不译;B项表句中停顿,不译/表判断语气,不译;C项表被动,被/介词,在;D项结构助词,的。15.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1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高度推崇汉代左雄提出的选拔人才的标准和方法,认为国家真正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擅长文辞句读,更要通晓古今礼制政教,具备理政才识。B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读书人之所以竞相写作那种浮华美艳的文章,而不深入研究政事和义理,是因为朝廷

21、选拔人才的标准存在着严重的问题。C本文引用文中子的话意在说明写文章读经典要深入义理贯彻圣人之道,同样,策试进士和经学要着重考查考生对国家重大问题的识见和举措。D本文围绕遴选优秀称职的人才对于国家的重要作用这个中心,比照古今取材标准的异同,分析其中的优劣,提出了借鉴古法、改革今法的主张。16.【答案D】解析:D项“本文围绕遴选优秀称职的人才对于国家的重要作用这个中心”说法错误,本文的中心应是阐述取材标准这个问题。1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17.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故其父兄勖其子弟师长勖其门人相为浮艳之作以追时好而取世资也何哉其取舍好尚如此所

22、习不得不然也17.(3分)故其父兄勖其子弟/师长勖其门人/相为浮艳之作/以追时好而取世资也/何哉/其取舍好尚如此/所习不得不然也17.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18.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1)故才之不可苟取也久矣,必若差别类能,宜少依汉之笺奏家法之义。(4分) (2)然后署之甲乙以升黜之,庶其取舍之鉴灼于目前,是岂恶有用而事无用哉?(4分) 18.(7分)(1)所以人才不能随随便便去求取,已经很久了,如果一定要区别他们不同方面的才能,就应该多少按照汉代考查笺奏、家法的做法。(2)这以后排出优劣次序,来升迁或贬黜他们,或许取舍的标准便可以彰显在人们眼前了,这

23、难道还能说是厌恶有用之才而学习无用之学吗?18.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 徐幹中论目录序 曾巩 臣始见馆阁及世所有徐幹中论二十篇,以谓尽于此。及观贞观政要,怪太宗称尝见幹中论复三年丧篇,而今书此篇阙。因考之魏志,见文帝称幹著中论二十余篇,于是知馆阁及世所有幹中论二十篇者,非全书也。 臣看到馆阁以及民间所藏的中论有二十篇,以为这就是中论的全部文章。等到看贞观政要,感到奇怪的是,唐太宗称他曾看到徐幹的中论复三年丧这篇文章,而如今的书中正缺少这一篇。于是查考魏志,看见魏文帝说徐幹写了中论二十多篇文章,由此知道馆阁以及民间所收藏的徐幹中论二十篇并非全书。 徐幹中论目录序 幹字伟长,北海

24、人,生于汉魏之间。魏文帝称幹“怀文抱质,恬淡寡欲,有箕山之志”。而先贤行状亦称幹“笃行体道,不耽世荣,魏太祖特旌命之,辞疾不就,后以为上艾长,又以疾不行”。 徐幹字伟长,北海人,生在汉魏之间。魏文帝称赞徐幹“文质彬彬,恬淡寡欲,具有古代贤人许由那样淡泊名利的高远心志”。先贤行状也称赞徐幹“意志坚定,一心向学,不沉溺于世俗名利,魏太祖特意表彰并征召他为官,他却以生病为由而不赴任,后来又任命他为上艾长,他又借口生病而不赴任”。 幹字伟长,北海人,生于汉魏之间。魏文帝称幹“怀 盖汉承周衰及秦灭学之余,百氏杂家与圣人之道并传,学者罕能独观于道德之要,而不牵于俗儒之说。至于治心养性、去就语默之际,能不悖

25、于理者固希矣,况至于魏之浊世哉!幹独能考六艺,推仲尼、孟轲之旨,述而论之。求其辞,时若有小失者;要其归,不合于道者少矣。其所得于内者,又能信而充之,逡巡浊世,有去就显晦之大节。 汉代承绪东周末年道术衰落以及秦代焚书坑儒之后,百家杂说和圣人之道并行于世,学者们很少能够一意用心于儒道精要的学习,而不被俗儒杂说干扰。至于调理身心培养心性,以及行动言语之际能够不违背儒道的,本来就稀少,更何况在魏这样一个浑浊的时代!而唯独徐幹能够详细考订六艺,推究仲尼、孟轲的学说宗旨,传述并探讨。推敲他的文辞,有时似乎小有失误;但概括他学说的主旨,不符合儒道的却很少。他从内心所获得的,又能将之发扬光大,在浑浊的时代独行

26、,却能保持自己高洁的操守。 盖汉承周衰及秦灭学之余,百氏杂家与圣人之道并传 臣始读其书,察其意而贤之。因其书以求其为人,又知其行之可贤也。惜其有补于世,而识之者少。盖迹其言行之所至,而以世俗好恶观之,彼恶足以知其意哉?顾臣之力,岂足以重其书,使学者尊而信之?因校其脱谬,而序其大略,盖所以致臣之意焉。编校书籍臣曾巩上。 臣开始读他的文章,觉察到他的心志,因而认为他是个贤士。根据他的书来考察他的为人,又发现他的行为值得赏识。可惜的是,他的学说虽然有补于世道,但知道他的人却很少。这大概是因为考察他所达到的言行,只是用世俗的好恶去评价,而那些世俗的眼光又怎能了解他的心意呢?但是我一个人的力量,又怎么能

27、扩大他的书的影响,让学者们尊崇并发扬光大它呢?于是我校订了此书缺失错误的地方,并叙述了它的大概内容,以此来表达我的心意。 臣始读其书,察其意而贤之。因其书以求其为人,又知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不耽世荣 耽:沉溺。B而不牵于俗儒之说 牵:引导。C推仲尼、孟轲之旨 推:推究。D盖迹其言行之所至 迹:考察。14.【答案B】解析:B项中的“牵”应释作“干扰”。“牵”:拘束,拘泥,束缚;连累,连带,干扰;文中“百氏杂家与圣人之道并传”,强调思想多而杂,释作“干扰”为宜。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28、相同的一组是( )(3分)A. 非全书也 难为俗人言也B. 其所得于内者 而谋动干戈于邦内C. 察其意而贤之 赂秦而力亏D. 盖所以致臣之意焉 激于义而死焉者也15.【答案C】解析:C项都表因果关系,因而。A项表判断语气/表感叹语气;B项介词,从/介词,在;D项语气词,无义/兼词,于之。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作者原以为徐幹中论只有二十篇,后从贞观政要和魏志里的两处细节推断出馆阁和民间所藏中论并不完整,足见作者考据之谨细。B.本文引述材料非常巧妙,在简介徐幹时,先引魏文帝“有箕山之志”的评语,

29、再述先贤行状两辞官禄的事迹,既避免了形式重复,又主旨统一。C.作者对中论思想的介绍非常详细,并对徐幹淡泊明志的秉性和陷于浊世依然固守儒道的精神格外敬慕,从中也可以看出曾巩本人的理想与追求。D.本文属“书序”,也是“他序”,全文既有叙述,也有论述,还能在字里行间读出作者的情感倾向,用语淡朴简明,行文条理清晰,可见书更可见人。16.【答案C】解析:C项“作者对中论思想的介绍非常详细”说法错误,综合全文可知,作者对中论思想的介绍比较笼统。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1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1)求其辞,时若有小失者;要其归,不合于道者少矣。(4分)_(

30、2)顾臣之力,岂足以重其书,使学者尊而信之?(4分)_17.(1)推敲他的文辞,有时似乎小有失误;但概括他学说的主旨,不符合儒道的却很少。(2)但是我一个人的力量,又怎么能扩大他的书的影响,让学者们尊崇并发扬光大它呢?1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18.用“/”给下面文字断句。(3 分)盖猛虎处于深山向风长鸣则百兽震恐而不敢出松柏生于高冈散柯布叶而草木为之不殖非吾则尔拒而尔则不吾抗也18.盖猛虎处于深山/向风长鸣/则百兽震恐而不敢出/松柏生于高冈/散柯布叶而草木为之不殖/非吾则尔拒/而尔则不吾抗也(每处0.5分)18.用“/”给下面文字断句。(3 分) 送江小帆同年视学湖北序 (

31、清)曾国藩 今天下郡县牧民之吏,大抵以刑强齐之耳。任蚩蚩者自为啄息喜怒,一不顾问。至其犯法,小者桎梏,大者弃市,豪强者漏网,弱者靡烂,苟以掩耳目而止。原国家所以立法之意,岂尔尔哉!盖亦欲守土者,日教民以孝悌仁义之经,不率而后刑之。其率教而有文者,则以进于学使者而登之庠序。既登之矣,则以授于校官而常饬之。 现今,全国的郡守、县令治理百姓,大都用刑罚强行治理。平时听任忠厚老实的百姓自生自息,从不过问。等到他们犯法,轻的囚禁,重的暴尸街头,强横的逃脱法网,弱小的受尽蹂躏,还马马虎虎地掩人耳目。探究国家之所以立法的本意,难道是这样的吗?大概还希望地方官平时以孝悌仁义为准则教导百姓,不遵守者再施用刑法。

32、遵循教导又有文化的,把他们推荐给督学使者,并让他们进学校学习。他们入学之后,由校官教育并经常管教他们。 送江小帆同年视学湖北序承平既久,法意寖失。教民之任,独以责之学政与校官。而所谓校官者,类多衰疾晚暮之徒,其禄不足自赡,往往与学宫弟子争锥刀之末,不特不克助宣教化,或转餂言以蔽学政之耳目。彼学政者,孤悬客寄于一行省之中,守土者皆貌敬而神拒之,日惫精于文字而角机智于千百诡弊之场,而欲以余力教民以仁义孝悌之经,其不亦难矣哉!天下太平已久,立法的原意逐渐丧失。教导百姓的职任,完全交给学政和校官。所谓校官,大多是些年迈体衰的人。他们的薪俸不足以养活自己,往往跟学校生员争抢细微之利。这样的校官不仅无助于

33、宣讲政教风化,有的还用甜言蜜语遮蔽学政的耳目。而那些学政,他们单身一人客居一省,当地官员对他们表面尊敬、内心抗拒。他们每天把精力耗费在讲求文字、跟那些千奇百怪的作弊者斗智斗巧上,还想要他们用余力以孝悌仁义为准则去教导人们,这不也太难了吗?承平既久,法意寖失。教民之任,独以责之学政与校官。而所谓校官然则如之何而可?自功利之说中于膏肓,学者求速化之方,束发而弊精于制艺,穷老而不休;六经至不能举其篇目,何有于他书?今欲稍返积习,莫若使之姑置制艺而从事经史,奖一二博通之士以风其余。于覆名扃试之外,别求旁搜广采之术。凡郡县莫不有书院,大率廪给其才者,而绌其不能者。名曰“膏火”,所以济学校之不及也。既然这

34、样,那种该怎么办才好呢?自从功利的学说深入人心,求学的人寻找早登仕途的捷径,从成童时便把精力耗费在做八股文上,到老也不停止;而对六经都不能举出篇目,更不用说对其他书籍了。现在如果想稍微改变积习,不如让读书人暂且把八股文放在一边而去钻研经义史籍,奖励一两个博通经史的人来影响其他读书人。在科举考试之外,另外寻找广泛征求人才的办法。凡是郡县没有不设书院的,大都可以把津贴发给那些有才能的廪生,而贬斥那些没有才能的人。这种津贴叫“膏火”,可以用来补充学校经费的不足。然则如之何而可?自功利之说中于膏肓,学者求速化之方,束发而弊学政下车之始,则牒各县令曰:“明年吾视某县学,当以某经试士能背诵否,某史试士能言

35、否。其为我播告偏隅,咸使知之。”牒校官曰:“吾按临之始,每县当选诸生廿人说书。有不至,惟汝罚。”及其按郡,招诸生来前,果使背诵某经,说某史某卷。大指能诵说者,予以书院之廪资;尤能者倍之、三之;尤能者,牒送省会之书院,亦倍其廪资。其不能者,廪生削其饩,附生惩辱之。 学政刚到一地,就要通告各县令说:“明年我视察某县学,要用某经考察生员能否背诵,用某史考察生员能否讲说。要求县令替我广泛传播,让大家都知道这一点。”函告校官说:“我开始巡视时,每县应当挑选二十名生员说书。有不来的,唯你是问。”等到巡视郡城,召集各位生员前来,果然让他们背诵某经,讲解某史某卷。能诵讲大致内容的,用书院的津贴做奖励;优秀的加

36、倍或三倍奖励;最优秀的,通告保送省书院深造,也加倍奖励津贴。那些不能诵讲的,廪生免给津贴,附生惩罚羞辱他。 学政下车之始,则牒各县令曰:“明年吾视某县学,当以某经试士能每县试以三四人,则余者惧矣。覆名试以制艺以彰朝廷之公令面试说书以鸣使者之私好二者并行而不悖皆善矣则拔而贡之成均。使彼邦之人晓然知吾好博通之才,庶几由文以溯本,举一以劝百。然后孝悌仁义之教可以渐而兴也。 同年友江君小帆之视湖北学也,所以讲求职思者甚备。余乃别思一搜采之术,无启弊之窦而有补教之旌者。于是以戋戋之说进焉。每县考试三四个人,那么其余的人就会感到害怕。科举考试用八股文,来彰显朝廷的旨令;面试讲解经史,来表明学政的兴趣。两者并行不悖,都是好的,就选拔推荐进大学。这样做是为了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