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师资格-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甘利婷9-13章_第1页
中学教师资格-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甘利婷9-13章_第2页
中学教师资格-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甘利婷9-13章_第3页
中学教师资格-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甘利婷9-13章_第4页
中学教师资格-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甘利婷9-13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教师资格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精讲班主讲老师:甘利婷相关配套视频课程全套下载地址第九章 教育目的 本章也是教育根本原理的根底内容之一。学习目标是要1掌握有关教育目的的理论;2了解新中国成立后公布的教育方针,熟悉国家当前的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及实现教育目的的要求;3了解全面开展教育的组成局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及其相互关系。第九章 教育目的相关配套视频课程全套下载地址 本章题型也可以表现为选择题、辨析题和材料分析题。对本章的相关内容要进行记忆,而对全面开展教育的组成局部那么要加强理解运用。 本章从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教育目的的相关理论、我国的教育目的、全面开展教育的组成局部及相互关

2、系以及我国中学教育的培养目标五个方面来进行论述。第九章 教育目的一、教育目的的概念与结构1、概念 教育目的是人们对教育活动的一种设计。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育目的:人们对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后所产生的结果或所发生的积极变化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产生什么样的结果。第一节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狭义的教育目的: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是国家为培养人才而确定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第一节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教育目的是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生产、文化科学技术开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开展的状况而确定。它反映了一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

3、求,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检查和评价教育效果的主要依据。各级各类无论具体培养什么领域和什么层次的人才,都必须努力使所有学生都符合国家提出的总的要求。因此,教育目的对所有学校都具有指导作用、调控作用、鼓励作用和评价作用。第一节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2、结构 教育目的有层次结构与内容结构之分。一般情况下,教育目的分为三个层次,从宏观到微观分别是: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各级各类学校/各育教师的教学目标各育教学结果的总设想/在各门学科的具体化/分课时第一节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教育目的的内容结构是指教育由哪些局部构成及其相互关系。分为两局部:教育对所要培

4、养的人的身心素质的要求;教育对人的社会价值的规定。第一节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例:1、在国家或思想家理想中的学校教育目的在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中属于 A、教育目的 B、培养目标C、教学目标D、教学目的答案:A第一节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2、 即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又是教育活动的归宿A、教育目的 B、教育任务 C、教育内容 D、教育规律答案:A第一节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二、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教育目标的区别与联系一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区别:教育目的是对所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或标准要求的预期设想和规定。包括两大内容:一是规定教育所要培养的人才具有什么样的社会功能;二是规定教育所要培养的人才具有什么样的素质

5、。第一节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相关配套视频课程全套下载地址 教育方针教育宗旨是国家或政党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开展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而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原那么和行动指南。它包括三个内容:1教育的性质和效劳方向;2实现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3规定教育目的,即总的培养目标。第一节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联系:两者是包含与被包含的种属关系。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核心组成局部。教育方针除规定教育目的外,还规定为谁培养和怎样培养的问题,更具有政治性。教育方针具有政策指令性、行政命令性;教育目的具有核心指导性、概括统一性。第一节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二教育目的与教育目标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两者是普遍与

6、特殊的关系。 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表现为各级各类学校甚至各专业、学科及各门课程的培养目标或教学目标,并以课程方案教学方案等教育教学行政标准性文件的形式作同规定。相对来说,教育目的具有核心指导性、概括统一性,教育目标具有具体多样 性、实践操作性。第一节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例:1、辨析题:教育目的即教育方针。答案:错误。两者内涵不同。教育目的是对所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或标准要求的预期设想和规定。包括两大内容。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开展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而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原那么和行动指南。两者又具有联系。它们是包含与被包含的种属关系。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核

7、心组成局部。教育方针除规定教育目的外,还规定为谁培养和怎样培养 问题,更具有政治性。教育方针具有政策指令性、行政命令性;教育目的具有核心指导性、概括统一性。第一节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一、个体本位目的观观点: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人的本性和本能的高度开展。1教育目的应当由人的本性和本能的需要决定,而不是根据社会需要决定;2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3人生来就具有开展其身心的本能,教育目的就是要使这种本能得到高度完善和开展。“但凡在造物主手中的东西都是好的,一转移到人手里就变坏了。卢梭第二节 教育目的的相关理论源头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智者学派。代表:卢梭:裴斯泰洛齐、康德、福禄倍尔、人文主义、永恒主义赫钦斯

8、、存在主义评价:从反封建制,反宗教神学的角度看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这种完全脱离社会来谈人的培养是片面的,不现实的。第二节 教育目的的相关理论二、社会本位目的观 观点:教育目的应由社会的要求来确定,全部教育都是为了建设和完善社会这一目的的实行和实现。教育目的就是要培养完全服从和效劳于社会的人。源头荀子:以“礼约束,“化性起伪?学记?:“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柏拉图:?理想国?培养统治者、军人和劳动者第二节 教育目的的相关理论代表人物孔德:纳托尔普:迪尔凯姆:凯兴斯泰纳:“国家的教育只有一个目的,就是造就公民。白尔格门:涂尔干:“塑造社会我,就是教育的目的。第

9、二节 教育目的的相关理论开展进步主义、要素主义评价:在今天这样一个生产高度开展的社会性时代,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无论从什么角度看,教育的社会作用在今天应该比过去的任何时候都更加突出。但完全抹杀个人在选择教育目的过程中的作用,排斥教育满足个人开展的需要,也是不正确的。第二节 教育目的的相关理论三、科学主义目的观 观点:以社会的需要尤其是物质需要为出发点,以社会物质生产和科技进步为中心。是一种功利主义主张。它重视对现实人才的培养,强调教育对现实社会的适应。 开展历程:文艺复兴时期;17世纪第一次科学革命培根催生;18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时迅速发 展;19世纪60年代对科学极端迷信的泛科学主义。第二节

10、教育目的的相关理论 评价:崇尚科学与科学教育是值得肯定的。人类的幸福和社会进步离不开科学,科学教育具有永恒价值。但不能无限夸大。第二节 教育目的的相关理论四、人文主义目的观 观点:教育的本质和根本目的就是培育人性。认为人性是美好的,并且是永恒不变的。强调以人为本,肯定人的价值,强调人的地位和尊严,倡导个性的充分自由开展。开展历程:古希腊“文科教育:亚里士多德文艺复兴时期:启蒙时期:20世纪下半叶:人本主义,马斯洛。第二节 教育目的的相关理论 评价:追求永恒的教育目的,但无视完全排斥科学与科学教育,具有反理性、反科学的倾向,是一种“矫枉过正的表现。第二节 教育目的的相关理论五、马克思主义教育目的

11、观 观点:人与社会是不可割裂的。社会开展要求与人的自身开展需要是辩证统一的,教育应当反映社会要求与个人自身开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社会开展是个人开展的客观根底的源泉,个人开展必须符合社会开展的需要。社会的开展离不开人的作用,人的开展成为推动社会开展的条件和动力。教育通过促进人社会成员的开展来推动整个社会的开展。马克思主义教育目的观成为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根底。第二节 教育目的的相关理论六、教育无目的论杜威:“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之外没有目的,它就是自己的目的。评价:并非主张真正的教育无目的,而是认为无教育过程之外的“外在目的。有效的教育目的必须是内在于教育或通过教育过程去实现目的。第二节 教育目的

12、的相关理论例:1、“自由教育包括自由艺术方面的训练以及对那些使用人类生机勃勃之最主要观念的理解。它旨在帮助人类学会为他自己思考,发现他的最高级力量。这种教育目的观属于 A、个人本位目的观 B、社会本位目的观C、人文主义目的观D、科学主义目的观答案:A第二节 教育目的的相关理论2、主张以社会的稳定的开展为教育最高宗旨来确定教育目的,就形成了 A、个人本位目的观 B、社会本位目的观C、人文主义目的观D、科学主义目的观答案:B第二节 教育目的的相关理论相关配套视频课程全套下载地址一、新中国成立以后公布的教育方针1949年?共同纲领?:性质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群众的;目的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

13、,培养国家建设人才。1952年: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前进;德智体美均衡开展1957年:毛泽东“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开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1958年:效劳对象为无产阶级政治效劳; 途径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目的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83年:邓小平:“三个面向面向现代化、面 向世界、面向未来。1985年:“四有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开展纲要?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性质和效劳对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根本途径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目的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开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

14、设者和接班人1999年素质教育;“四有新人2001年2004年2007年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二、我国现行教育目的的根本特征一以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开展学说为指导思想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开展思想的背景: 马克思论述全面开展智力与体力获得充分的自由开展的人,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人。即人的身心的自由的和谐的开展个性自由开展与多方面协调开展的和谐统一。实现途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唯一途径。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意义: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开展的学说为我国制定教育目的提供了科学价值观和正确方法论,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根底。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二对我国教育目的的解读1、坚持社会主义方向2、培养“建

15、设者和“接班人3、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开展4、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例: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的全面开展的根本涵义是 A、德智体全面开展 B、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开展C、人的身心全面开展D、人的独立个性全面开展答案:C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2、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开展的根本途径是 A、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B、德智体美并重C、五育并举,德育为首D、坚持素质教育答案:A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一、全面开展教育的组成局部 全面开展教育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它们各有特定的内涵、任务和作用。 德育:又叫思想品德教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观点教育、道德品质教育等方面。

16、它针对思想品德,关注政治思想、人生价值、行为方式。方向和动力作用。 智育:智能教育,指以系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武装学生、开展学生智力的教育。针对的是学生的智能提升,关注知识、技能、能力。主体、根底作用。第四节 全面开展教育的组成局部及相互关系 体育:身体素质教育。组织和指导学生进行身体锻炼,增强身体体质,提高健康水平和运动能力的教育。关注重点是身体素质、卫生习惯。物质根底。 美育育美:美学教育或审美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开展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高雅的情趣的教育。是全面教育的升华,审美保证。第四节 全面开展教育的组成局部及相互关系 劳动技术教育

17、:生产劳动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劳动观点,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形成劳动习惯,从而初步掌握现代生产技术劳动的根底知识、根本原理和根本技能的教育。可促进脑客劳动与体力劳动结合,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是全面开展的手段。第四节 全面开展教育的组成局部及相互关系相关配套视频课程全套下载地址二、五育关系既各有相对独立性,又相互联系。1、各有特点、任务、作用、和方法,具有独立性见上第四节 全面开展教育的组成局部及相互关系2、联系 各育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一个整体,每一育都是全面开展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组成局部。德育为人的开展提供方向和动力,保证各育效果的性质;智育为各育目标的实现提供必要的科学知识

18、根底和智力根底;第四节 全面开展教育的组成局部及相互关系 体育为各育实施提供身体条件;美育为各育的实施提供审美保证,是全面教育的升华;劳动技术教育为各育的实施提供手段,可以促进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结合,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是全面开展的手段。在实际教育工作中,必须考虑人的开展的全面性和整体性,坚持五育并举,使其相辅相成,发挥其整体功能。第四节 全面开展教育的组成局部及相互关系三、全面开展与个性开展的关系两者也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全面开展:不可或缺。个性开展:特殊组合。不可千人一面,千篇一律。 个性开展必须在全面开展的根底上进行;全面开展是以个人符合本性的自由开展为条件的,全面开展的目的必须通过因材

19、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而到达。第四节 全面开展教育的组成局部及相互关系例:1、美育即 A、艺术教育 B、音乐、美术教育C、生活美的教育D、审美教育答案:D第四节 全面开展教育的组成局部及相互关系2、辨析题全面开展教育就是促进学生素质的教育。答案: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从本质上说,素质教育与全面开展教育是一致的。素质教育正是以全面开展教育思想为指导,以历史上和现阶段全面开展教育为根底的。无论从科学的视角还是从现实视角来说,二者是一致的,都强调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开展、主动开展。1全面开展教育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理论依据。2素质教育是全面开展教育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具体落实和深化。第

20、四节 全面开展教育的组成局部及相互关系3、材料分析题有人说:“智育不好出次品,体育不好出废品,德育不好出危险品。请你用学过的教育学理论评价这种观点。第四节 全面开展教育的组成局部及相互关系答案: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它表达了德智体全面开展教育的作用。尽管各育具有相对独立性,但又有内在联系,它们共同构成我国的全面开展教育。智育为各育目标的实现提供必要的科学知识根底和智力根底,没掌握相应的知识,将会束缚人的开展,也会影响其对社会的作用。体育为各育的实施提供身体条件,没有强壮的身体,也无从谈到人的开展。而德育为人的开展提供方向和动力,保证各育效果的性质。所在,在学校教育过程中,不要孤立地对学生进行某一

21、方面的教育,而必须要树立整体观念,把各育作为整体的一局部来进行,以促进学生全面的和谐的开展。第四节 全面开展教育的组成局部及相互关系一、我国初中阶段的培养目标2001年?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德育方面:爱国、集体、爱社会主义、继承传统;民主法制意识;遵守法律公德;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社会责任感;智育方面:初步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人文素养;根底知识、技能、方法;体育:身心素质;美育: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四有第五节 我国中学教育的培养目标相关配套视频课程全套下载地址二、我国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2003年?普通记中课程方案实验?德育:初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爱国爱党,维护国家尊严,继承传统,

22、为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做奉献;智育:终身学习;根底知识、根本技能;收集处理判断信息;初步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第五节 我国中学教育的培养目标体育美育劳育:体魄、意志、健康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独立生活能力、职业意识、创业能力和人生规划能力。 正确认识自己,尊重他人,学会交流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初步具有面仙世界的开放意识。第五节 我国中学教育的培养目标三、中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一端正办学思想,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全面开展办学思想:坚决的政治方向。素质教育:全面开展:二加强学校德育,强化育人意识,优化育人环境第五节 我国中学教育的培养目标三坚持统一目标与因材

23、施教相结合要求1贯彻统一的全面开展培养目标,使每一具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都得到开展。2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具体情况进行教育,以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形成他们个体最正确的素质结构,促进他们个性更加和谐开展。 个性开展与全面开展是统一的。全面开展是个性开展的根底,个性开展又是全面开展的条件。第五节 我国中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四因校制宜确保培养目标的实现。本章小结:本章主要阐述五个问题:教育目标与教育方针的概念;教育目标的相关理论;我国公布的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及根本特征;全面开展教育的组成局部及关系以及如何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第五节 我国中学教育的培养目标第10章 教育研究方法 本

24、章的学习目标是了解教育研究的根本方法,包括观察法、调查法、历史法、实验法和行动研究法等。题型主要表现为选择题。 本章有两节,但重点在于理解教育研究中常见的研究方法。第10章 教育研究方法 教育研究是教育科学研究的简称,是用教育理论去研究教育现象,探索教育规律的活动。一、教育研究的特点与意义一教育研究的特点1、实践性2、伦理性3、复杂性4、全员性第一节 教育研究概述二教育研究的意义1、推动教育改革与开展2、提高教育教学质量3、提升教师自身素质4、完善和开展教育理论第一节 教育研究概述相关配套视频课程全套下载地址二、教育研究的分类一根底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根底研究:发现新领域、新规律,提出新观

25、点、新学说、新理论为目的。应用研究:运用根底理论的研究成果解决教育工作中的具体问题的研究。开发研究:对研究成果进一步推广以扩大影响,实现其价值的研究。第一节 教育研究概述二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定性研究:用文字来描述现象。定量研究:用数字和量度来描述对象。第一节 教育研究概述三描述性研究与干预性研究 描述性研究:对客观事物予以观察,努力反映其客观状态,答复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的问题。出发点不在于对客观事物施加影响,只是为如何改变提供必要的思路。 干预性研究:着力于对客观事物施加可能引起改变的影响从而到达改变现状、解决问题的目的。 干预性研究必须是通过描述性研究后进行,两者不可分割。第一节 教育研

26、究概述三、教育研究的过程一选择研究课题二查阅文献资料三制订研究方案四搜集与整理材料五撰写研究报告第一节 教育研究概述例:1、运用根底理论的研究成果解决教育工作中的具体问题的研究是 A、根底研究 B、应用研究 C、定性研究 D、定量研究答案:B第一节 教育研究概述一、教育调查法 指在教育理论指导下,通过运用观察、列表、访谈以及测验等科学方式,搜集教育问题的资料,从而对教育的现状作出科学的分析认识并提出具体工作建议的一整套实践活动。一问卷法以书面提出问题的方式搜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第二节 教育研究的根本方法2、问卷的编制第一局部:标题。要简单明了。第二局部:介绍词。要讲明调查者自己的身份、调查的目

27、的、填写方式以及保密问题。第三局部:题目。可以封闭式、开放式,也可以是混合式。例:关于家长对子女教育期望的调查的问卷。第二节 教育研究的根本方法3、问卷题目的要求防止:敏感问题;暗示效应;双重目的;内容重叠;模糊词汇;晦涩难懂。第二节 教育研究的根本方法相关配套视频课程全套下载地址例:中学生厌学情绪调查问卷1.你是否有过厌学情绪: A.经常 B.偶尔 C.从未有过 D. E.2如果曾有过厌学情绪,请问是从何时开始的: A.1-3年级 B.4-6年级 C.初中D. E. (幼儿园)3.你认为自己厌学是因为:A.学习成绩不理想 B.学习压力太大 C.父母的唠叨 D. 个别科目不懂 E.第二节 教育

28、研究的根本方法4、评价优点:简便易行,容易控制;便于整理和统计分析;匿名,结果真实;取样范围大。缺点:难以核实;难以保证回收率使调查失去代表性第二节 教育研究的根本方法二访谈法 研究性交谈。研究者通过口头谈话的方式从被研究者那里收集第一手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1、访谈的类型结构式访谈:把问题和过程标准化,对所有被访者都问事先准备好的问题。简单易操作,但缺乏灵活性。非结构式访谈:访谈者事先准备的仅仅是调查的目的和问题的大致内容。利于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半结构式访谈:第二节 教育研究的根本方法2、评价:灵活、亲切、加深了解、解决问题。时间精力较多。第二节 教育研究的根本方法三观察法 有目的、有方案地

29、通过感官和辅助仪器,对处于自然状态下的客观事物进行系统考察,从而获取经验事实的一种科学方法。1、类型:自然情境观察/实验室观察直接观察/间接观察参与性观察/非参与性观察结构式观察/非结构式观察第二节 教育研究的根本方法2、步骤1界定研究问题,明确观察目的和意义2编制观察提纲,进入研究情境3实施观察,收集、记录资料4分析资料,得出研究结论第二节 教育研究的根本方法3、观察研究的记录描述记录法、取样记录法和行为核对表行为检查单、工程检核表、轶事记录。第二节 教育研究的根本方法4、评价优点:真实自然。观察法是教育学、心理学研究最根本、最普遍的方法。缺点:容易受观察者能力和其他心理因素的影响。只能有助

30、于研究者了解事实现象,而不能解释其原因是什么。第二节 教育研究的根本方法例:1、在观察活动中要求研究者进行隐蔽性研究观察的是 A、参与性观察 B、非参与性观察 C、直接观察 D、间接观察答案:D第二节 教育研究的根本方法相关配套视频课程全套下载地址二、实验法 实验者用实验的方法来研究教育问题,研究者按照研究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人为地变革研究对象,从而验证研究假设,探讨教育现象因果关系,提示教育工作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它是在有意控制某些因素的条件下,以引起被试的某些现象的方法。实际上,实验也是一种观察,只不过是有控制的观察。第二节 教育研究的根本方法实验法有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

31、 实验室实验:在特设的实验室内利用一定的仪器进行实验。 自然实验:在自然的情况下即教育情境下创设控制某些条件,以引起某种活动而进行研究的方法。它是在教育实践领域内研究学生最常用和最适用的方法。 教育心理实验的根本组织形式一般分为三种:单组实验形式;等组实验形式;循环组实验形式。第二节 教育研究的根本方法例:1、在真实的课堂环境中控制相应的条件,对教学进行比较长时间的考察称为 A自然实验 B个案研究 C调查法 D观察法答案:A第二节 教育研究的根本方法一教育实验研究的要求二教育实验研究的一般程序 程序:建立假设选取被试分配组实验前测引进自变量进行实验处理后测比较前后测差异验证假设。 分析:假设改

32、变教学方法谈话法比讲授法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第二节 教育研究的根本方法三教育实验研究的变量、效度和信度1、变量自变量:原因变量。因变量:结果变量,或叫反响变量。无关变量:除了研究者操纵的自变量和需要的因变量之外的一切变量都是无关变量。对无关变量尽可能控制。分析:假设改变教学方法谈话法比讲授法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第二节 教育研究的根本方法例:材料分析题 一些教师想在学校里做一个有关班级大小对化学成绩的影响的实验。班级大小是自变量,有四种水平,分别是10-14,8-23,26-31,34-38。参与研究的是4种中学,每所有8个化学班,每种水平各2个班。1、该实验的自变量是什么?2、列举出尽可能

33、多的无关变量。第二节 教育研究的根本方法答案:自变量即受研究者操纵的原因变量。在这个材料里,受实验者操纵的是班级的大小,即班级人数的多 少。因变量是假定的结果变量,假定班级大小对学习成绩有影响,学习成绩是因变量。 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除了有班级大小之外,还有班级学生水平的差异、学生的努力程度、学习动机、学习内容教材、知识、教师的教学水平、学习时间的长短,甚至班上的学习气氛,学习化学的环境条件等都可能是这个实验的无关变量,要严格加以控制。第二节 教育研究的根本方法2、效度:内在效度:实验结果被明确解释的程度。测评效度:测评能够测量出所测量特征的程度,也就是测量的准确性。外在效度:能被推广的程度。3

34、、信度:前后一致性程度,是否可信。第二节 教育研究的根本方法四评价优点: 能主动设置条件; 能重复验证; 能考察各种因素的作用; 便于量化统计。第二节 教育研究的根本方法相关配套视频课程全套下载地址例:1、人们将一个测验能够测量出的所要测量信息的程度,称之为 A、信度 B、效度 C、区分度 D、常模答案:B第二节 教育研究的根本方法三、历史研究法 通过搜集某种教育现象发生、开展和演变的历史事实,加以系统客观的分析研究,从而提示其开展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一历史研究法的根本特点历史性具体性以逻辑分析为主第二节 教育研究的根本方法二历史研究的一般步骤分析课题性质、目标及条件搜集与整理分析三正确处理历

35、史研究中的几个关系古与今的关系史与论的关系批判与继承的关系第二节 教育研究的根本方法四、行动研究法 教师和研究人员针对实践中的问题,综合运用各种有效方法,以改进教育工作为目的的教育研究活动。与实验法的区别一行动研究的特征为行动的研究;对行动的研究;在行动中研究。二行动研究的根本过程方案、实施、考察和反思。第二节 教育研究的根本方法三评价 优点:灵活,能适时做出反响与调整;能将理论与实践问题结合起来,对解决实际问题有效。 局限性:过分松散、随意,缺乏系统性,影响研究的可靠性;研究样本受具体情境的限制,缺少控制,影响研究的代表性。第二节 教育研究的根本方法五、经验总结法 对教育实践中获得的经验事实

36、加以分析、概括,提示其内在联系和规律,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高度的一种教育研究方法。一教育经验总结的特点1、以已有经验作为研究内容2、保持研究过程的自然状态3、注重对教育经验的理性思考4、研究成果具有广泛的实用性第二节 教育研究的根本方法二教育经验总结的类型1、具体经验总结 2、一般经验总结3、理论性经验总结第二节 教育研究的根本方法三教育经验总结的根本要求总结对象要有代表性;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全面考察,多方面联系;区分现象与本质,得出规律性结论;有创新精神。第二节 教育研究的根本方法四意义丰富开展教育理论的重要途径;提高办学水平和管理水平的可靠保证;增强教师业务素质,促进教育质量提高的有效方法第

37、二节 教育研究的根本方法六、比较研究法 运用科学的、准自然科学的方法,用定量定性资料深入分析认识变革中的教育结构,确定各因素在教育开展中所起的作用,寻求更科学、更精密的方法。一教育比较研究的历史开展阶段19C形成;20C60年代成熟。第二节 教育研究的根本方法二比较研究法在教育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更好地认识本国本地的教育状况;帮助人们获得新的发现;为教育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第二节 教育研究的根本方法三种类求同/求异;横向/纵向;定性/定量;单向/综合四步骤确定问题;确定标准;收集资料、分类、解释;比较分析;得出结论。第二节 教育研究的根本方法相关配套视频课程全套

38、下载地址七、个案研究法对单一的研究对象进行深入而具体研究的方法。一步骤确定问题;选择方法;收集材料;分析材料,形成结论。二要求 选择对象有代表性和典型性;抓住必要材料进行分析和研究;考虑相关因素综合加以分析。王小刚为什么不上学了一位辍学学生的个案调查。第二节 教育研究的根本方法例:1、研究者对单一的研究对象进行深入而具体研究的方法,是当今教育研究中运用最广的定性研究方法,也是描述性研究和实地调查的一种具体方法,这种方法是 A、个案研究法 B、调查表法 C、经验总结法 D、访谈法答案:A第二节 教育研究的根本方法小结: 本章主要了解了几种教育研究的方法:调查法、观察法、实验法、行动研究、历史研究

39、、比较研究、经验总结法和个案研究法。第二节 教育研究的根本方法第11章 中学课程 本章属于课程论的局部。 学习目标是1了解不同课程流派的根本观点学科中心、活动中心、社会中心,理解课程开发的主要影响因素儿童、社会以及学科特征;2掌握根本的课程类型及特征分科/综合/活动、必修/选修、国家/地方/校本、显性/隐性;3了解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等涵义和相关理论;4了解我国当前根底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改革目标及其根本的实施状况。第11章 中学课程 本章的内容将从理论流派、类型与开发、课程目标内容评价、课程改革这四个方面进行阐述。考试题型为选择题、辨析题和简答题。第11章 中学课程什么是课程?狭义的

40、课程:某一门学科。 广义的课程指为了实现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在我国,课程常常具体表现为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科书 教学方案、教学大纲、教科书。教学方案、教学大纲、教科书也是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第11章 中学课程 教学方案是指导和规定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学校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分科标准、编写教科书和设计其他教材的依据。教学方案主要由教学方案设计的指导思想、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其说明、课时安排、课程开设顺序和时间分配、考试考查制度和实施要求几局部所构成。课时分配包括各学科的总时数,每一门学科各学年(或学期)的授课时数和周学时等。我国学校一般均为秋季招生,一学年

41、分为两个学期,学期之间有寒假或暑假。第11章 中学课程 课程标准又称教学大纲,是课程方案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一般由以下根本局部构成:一是说明局部,二是本文局部。第11章 中学课程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其中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局部,故人们常把教科书与讲义简称为教材。教科书又称课本,它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教科书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第11章 中学课程例:1、国家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 A、

42、教学大纲 B、课程方案 C、教科书 D、课本答案:A第11章 中学课程 最广义的课程:它不仅指教学科目,还包括课程设置、教学活动、教学进程、课外活动及学校的环境、气氛;它既包括课程表里设置的显性课程,也包括潜在的课程;不仅指书本知识,也包括学生获得的感性知识。第11章 中学课程例:材料分析题 阅读以下材料,请根据你对课程的理解,给这位教师写一封信,解决他的困惑。 在一次学术会议上,一些专家和教师就当前课程改革中的问题进行剧烈辩论。与会的一名中学教师说:“我是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对当前进行的课程改革非常赞同。但是也有一些问题感到很困惑。比方说,在教学实践中司空见惯的课程,我现在越来越看不懂了,现在

43、从一些文献中和从一些专家那里听来的,说课程限期包括学生的书本知识,又包括学生自身的活动,既有教材内容也包含了教师、学生和课堂,既有无形的课程,真是你不说我还明白,你越说我越糊涂了。答案:这是因为目前对课程这一概念并没有统一的认识。传统上的课程只指某一门学科。较广义的课程指为了实现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在我国,课程常常具体表现为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科书教学方案、教学大纲、教科书。而现在更多的教育家认同课程有更广义的内涵,即课业及其进程。它不仅指教学科目,还包括课程设置、教学活动、教学进程、课外活动及学校的环境、气氛;它既包括课程表里设置的显性课程,也包括潜在的课程;不仅指

44、书本知识,也包括学生获得的感性知识。第11章 中学课程一、学科中心课程理论一观点: 学校课程应以学科的分类为根底,以学科教学为中心,以掌握根本知识、根本规律和相应技能为目标。第一节 三大课程理论二代表人物: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以人类五大活动来设置课程直接保全自己;间接保全自己;抚养教育子女;社会政治活动;闲暇爱好与感情活动。第一节 三大课程理论相关配套视频课程全套下载地址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根据“多方面兴趣来设置课程。经验;思辨;审美;同情;社会;宗教。赫钦斯巴格莱布鲁纳:学科的根本结构是课程的核心,课程根据学科结构来安排。要素主义:课程要以不变的、共同的文化要素为核心,强调学习的

45、系统性。永恒主义:中小学课程是永恒的“不变的学问。第一节 三大课程理论三评价积极:1有利于文化遗产的保存与传递;2有利于系统知识的掌握;3根据学科逻辑编排教材,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开展;4易于评价。第一节 三大课程理论消极:1易于割裂相关知识;2往往与现实问题脱节;3无视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第一节 三大课程理论二、活动中心课程论经验中心课程论、儿童中心课程论一根本观点1课程设置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逻辑为中心;2以儿童的直接经验为教材内容;3打破严格的学科界限,强调在活动中学习;4教材编排注意儿童的心理结构;5强调教师的作用是协助与引导。第一节 三大课程理论二代表人物卢梭:杜威:“学校科目

46、相互联系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不是文学,不是历史,不是地理,而是儿童的社会活动。第一节 三大课程理论三评价积极:1重视学生的需要与兴趣,有利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2强调教材的心理组织;3强调实践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实际解决总是的能力和创造力;4重视课程的综合,有利于学生获得对世界的完整认识第一节 三大课程理论消极:无视了系统的学科知识学习,无视儿童思维力和其他智力品质的开展;对教师要求较高,降低了教师的指导作用。第一节 三大课程理论三、社会中心课程论一根本观点 以社会问题为中心。主张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但不是按儿童的活动来组织课程,而是以社会现实问题作为课程设计的核心,即围绕重大社会问题来

47、确定课程目的,组织课程内容。第一节 三大课程理论二派别和代表人物: 社会适应派:设置课程应为学生了解不断变化的世界并求得生存。 社会改造派:把学生培养成改造社会的工具,帮助学生积极投入社会改革中 目标:社会改造,理想社会第一节 三大课程理论相关配套视频课程全套下载地址 内容:如学校课程关注犯罪、战争、贫富、种族歧视、失业、环境污染、疾病、饥饿等问题,学生要有批判性见解,由教育者根据社会需要来决定,而不是由学生决定。 组织:以解决实际的社会问题的逻辑而不是知识的逻辑来组织。 早期代表:康茨、拉格 20世纪50年代后:布拉梅尔德、迪尔凯姆第一节 三大课程理论三评价 积极:有利于为社会效劳,重视各门

48、学科的综合学习,有利于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消极:片面强调社会需要,无视制约课程的其它因素,无视学科的系统性,不利于学生掌握学科的系统知识。夸大了教育的作用。第一节 三大课程理论例:1、以下关于活动课程主要属性的描述中不正确的选项是 A、以儿童为中心,依据儿童当前的兴趣和需要来设置课程B、打破学科界限,按活动主题来组织学习经验。C、课程组织心理学化,要求按儿童心理开展的顺序和特点来组织课程。D、活动课程即是通常所讲的课外活动。答案:D第一节 三大课程理论一、课程类型一分科课程与活动课程与综合课程1、分科课程:根据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开展水平,从各学科中选择出适合一定年龄阶段学生开展水

49、平的知识,根据一定的逻辑进行编排而形成不同的教学科目。第二节 课程类型与课程开发中国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古希腊的“七艺:文法、修辞、辩证、算术、几何、天文、音乐“武士七艺: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吟诗特点:科目化;预设性;结构化;学问化;专业化;系统化第二节 课程类型与课程开发例:1、我国古代“六艺、欧洲中世纪“七艺属于 A、活动中心课程论B、学科中心课程论C、社会中心课程论D、儿童中心课程论答案:B第二节 课程类型与课程开发2、活动课程经验课程、儿童中心课程代表人物:杜威 课程应从儿童的社会生活出发,以活动作业为根本形式,遵循儿童的身心开展规律加以组织。 既可作为课堂

50、教学的一局部,又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特点:活动性;经验性;主体性;综合性;开放性;心理学化;乡土性。第二节 课程类型与课程开发3、综合课程广域课程、统合课程、整合课程 通过合并相邻领域学科的方法,把假设干学科组织在一门综合的学科中而形成的。相邻知识、性质相近知识、人文自然学科、文化、儿童与文化特点: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第二节 课程类型与课程开发例:1、学科课程分科过细,偏重书本知识,同实际生活距离较远,不能照顾到儿童的需要和兴趣,难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立足于克服这些缺陷的课程是 A、综合课程B、核心课程C、选修课程D、活动课程答案:D第二节 课程类型与课程开发二国家课程

51、、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1、国家课程 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程。自上而下统一编制、实施和评价。是一个国家课程的主体,也是国家意志的表达。特点:强制性;统一性;公共性;根底性;神圣性。第二节 课程类型与课程开发2、地方课程 指在国家规定的课程方案内,由省一级政府或其指定的相关部门根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开展需要而开发的课程。简单地说,是由地方根据国家课程标准及各地开展需要而开发的课程。特点:地方性;多样性;特色性;自主性。第二节 课程类型与课程开发3、校本课程 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保证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实施的前提下,根据对各自学校学生的需求和当地资源而开发的课程。目的是形成学校特色。特点

52、:校本性;多样性;灵活性;个性化;特色化;自主性;动态性。第二节 课程类型与课程开发例:1、三级课程指的是 A、学生课程、教师课程、学校课程B、校本课程、社区课程、地方课程C、微观课程、中观课程、宏观课程D、学校课程、地方课程、国家课程答案:D第二节 课程类型与课程开发2、由国家根据自身利益和公民的根本素质要求而开发设计的课程是 A、中央课程B、地方课程C、国家课程D、校本课程答案:C第二节 课程类型与课程开发相关配套视频课程全套下载地址三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1、显性课程正式课程、公开课程、官方课程 指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正式列入学校方案的各门学科及有目的、有组织的课外活动。特点:显露性;方案

53、性;行政性;标准性;可评估性。第二节 课程类型与课程开发2、隐性课程非正式课程、潜在课程或隐藏课程概念产生于20世纪60、70年代 指学校通过教育环境物质的、文化的和社会关系结构的,有意无意地传递给学生的非公开的教育影响。特点:整体性;非公开性;依附性;潜隐性;易接受性;持久性;难评估性。第二节 课程类型与课程开发例:1、校容校貌、班风学风、礼仪习惯、人际关系对于学生而言属于 A、活动课程B、隐性课程C、显性课程D、综合课程答案:B第二节 课程类型与课程开发2、简述隐性课程的特点。答案:隐性课程具有整体性;非公开性;依附性;潜隐性;易接受性;持久性;难评估性等特点。第二节 课程类型与课程开发四

54、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1、必修课程 指根据课程方案的统一规定,所在学生必须修习的科目。 必修课程突出表达了国家对学生所学课程的共同的根本要求,为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开展打下了一般的根底。特点:强制性。第二节 课程类型与课程开发2、选修课程 指依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允许个人选择需修习的科目。 1893年出现在美国。主导思想是在单轨制的前提下,允许学生有选择的自由,保证升学和就业两方面的需要。特点:自主性。第二节 课程类型与课程开发二、课程开发一课程开发模式1、目标模式泰勒模式学校应试图到达什么教育目标?确定教育目标课程目标,是课程开发的中心环节。提供什么经验到达这些目标?选择学习经验课程内容第二节

55、 课程类型与课程开发怎样有效组织这些教学经验?组织学习经验课程组织怎样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以实现?评价课程评价第二节 课程类型与课程开发2、过程模式斯腾豪斯1课程开发过程是一个开放的系统2强调教育过程本身的价值3主张按学生的需要,相对灵活地选择和组织内容第二节 课程类型与课程开发3、情境模式分析情境;拟定目标;设计教与学的课程方案;诠释和实施课程方案;评估、反响和重新建构。第二节 课程类型与课程开发二影响课程开发的因素1、儿童 必须考虑儿童的身心开展规律。儿童的成熟与心理特征直接制约课程开发;儿童的兴趣与需要是课程开发的前提。第二节 课程类型与课程开发相关配套视频课程全套下载地址2、社会 社会制

56、度与政策直接制约着课程目标的制定与课程内容的筛选;社会生产力的开展决定课程内容的选择、教学手段的使用及评估方式的改革;社会结构对课程结构产生影响;文化传统或多或少的制约学校课程。第二节 课程类型与课程开发3、学科特征 分科课程是目前世界上最为普遍的课程形态,学科本身的知识体系与逻辑结构是课程开发过程中必须考虑的问题。第二节 课程类型与课程开发一、课程目标一课程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1.教育目的:它是指一定社会培养人的总要求。2.培养目标:它是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要求。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没有实质性的区别,只是概括性的程度不同。第三节 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3.课程目标

57、:它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那么,是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到达的预期结果。它有四个方面的规定性:第一,时限性,第二,具体性,第三,预测性,第四,操作性。第三节 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4.教学目标:它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根本依据,是师生在学科教学活动中预期到达的教学结果、标准。第三节 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二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主要有三个方面: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对学科的研究。第三节 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三课程目标的三种取向 行为取向课程目标:期待学生学习的结果。目标具体、明确,便于操作、评价,对于学习以训练

58、知识、技能为主的课程理论较为适合。理论上有泰勒的课程目标理论和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第三节 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 生成性课程目标:不是外部事先确定的,而是在教育情境之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考虑兴趣、能力差异。 表现性课程目标:在教育情境的种种遭遇中每一个学生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关注学生的创造精神、批判思维。适合以活动为主的课程安排。第三节 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 我国新一轮根底教育课程改革所确立的课程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2.过程方法目标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第三节 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二、课程内容一概念 课程内容:是指各门学科中特定的事实

59、、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它们的方式,是一定知识、技能、技巧、思想、观点、信念、言语、行为、习惯的总和。第三节 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 课程内容往往以课程标准的形式规定下来,具有法定的地位,因而是相对稳定、不能轻易改变的。课程内容标准主要是对学生在经过某一阶段之后的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而不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它不仅包括“知识与技能领域,还包括“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第三节 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相关配套视频课程全套下载地址二课程内容的三种取向 确定要考虑学科知识、学习者和社会因素。对不同方面的侧重就形成了课程内容的三种不同取向:1、课程内容即教材 课程内容在传统上

60、历来被当作要学生习得的知识来对待,重点放在向学生传递知识这一点上,而知识的传递是要以教材为依据的。所以课程内容理所当然被认为是上课所用的教材。这种传统观点的代表人物是夸美纽斯。第三节 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2、课程内容即活动代表人物:杜威。3、课程内容即学习经验 在泰勒看来,课程内容即学习经验,而学习经验是指学生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他认为,学习是通过学生的主动行为而发生的;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些什么,而不是教师呈现了些什么内容或要求做些什么。由此他推断出:“教育的根本手段是提供学习经验,而不是向学生展示的各种事物。第三节 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三、课程评价一课程评价的概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