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学术论文的撰写方法与规范、社会学专题课件_第1页
社会科学学术论文的撰写方法与规范、社会学专题课件_第2页
社会科学学术论文的撰写方法与规范、社会学专题课件_第3页
社会科学学术论文的撰写方法与规范、社会学专题课件_第4页
社会科学学术论文的撰写方法与规范、社会学专题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社会学概论 适用专业:研究生课时:32学时主讲:易启洪第一讲 关于社会学一、社会学研究对象1.社会结构、功能、发生、发展的规律。2.人们的社会行为。3.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与机制。4.人和社会的相互作用。5.社会现象及相互关系。6.剩余说等。二、社会关系与社会网络(一)社会关系的含义 所谓社会关系就是人们在共同的社会生产与生活中结成的物质关系与精神关系的总和。(二)社会关系的特征1、历史时代性2、阶级(层)性3、形式多样性(三)社会网络 社会网络是指社会个体成员之间因为互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体系,社会网络关注的是人们之间的互动和联系,它会影响人们的社会行为。 二、社会学的功能一、描

2、述性、解释性、预测性和规范性功能(一)描述性功能:回答“是什么”?(二)解释性功能:回答“为什么”?(三)预测性功能:回答“将会怎样”?(四)规范性功能:回答“应该怎样”?二、社会管理和社会控制功能 任务是:运用现形的习俗、道德、政策法令、法律调整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使其协调发展。社会需要秩序和稳定。“治国常富,而乱国必穷”管子四、教育功能1、了解自己。认识自己的地位和作用;决定自己要实现的希望和目的。2、职业准备。提供就业和职业选择的社会知识和技能,如怎样了解、预测社会发展的需要。3、日常决策。帮助人们对所面对的日常生活问题和机遇,作出比较合理的决定。4、正确对待变革中的世界

3、。有助于人们树立整体观念,把握时代脉搏,保持清醒头脑。第二讲 社会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观第三节 社会关系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 人类对“社会”认识的历史轨迹:1、原始人不能区分自然和社会,产生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并一直影响奴隶社会早期思想家;2、欧洲中世纪的神学历史观;3、资产阶级早期思想家:“自然状态说”、“天赋人权论”、“社会契约说”以及后来的“历史循环论”。(G.B.维科)社会社会作为一种关系系统,具有以下特征:1、社会以人群为主体,不是单个的人。2、社会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3、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从原始部落地球村。4、社会来源于自然又超越自然,是特殊的自

4、然。社会的基本要素环境人口文化 劳动二、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1、人类社会同自然界一样,是独立于人们意志之外的客观实在。2、人类社会同自然界一样,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不断运动发展的。3、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种复杂的物质运动过程。三、劳动是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史的钥匙1、劳动是使人类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的决定力量。2、劳动在改变自然的同时,也改变人类自己。3、劳动是社会向自然吸取物质资料,创造社会财富,满足人们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唯一途径。4、劳动是全部社会发展的动力。第三节 社会关系一、基本的社会关系生产关系二、具体的社会关系(根据不同标准和目的划分):1、初级社会关系和次级社会关系。2、结合关系

5、和对立关系。3、人际关系。4、血缘、地缘和业缘关系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新型的社会关系一、社会主义新型的社会关系内容:平等、团结、友爱、互助。二、如何实践新型社会关系:道德教育;社会风气;法制健全。第三讲 社会角色第一节 社会角色的概述第二节 个人社会化与社会角色第三节 社会角色的扮演第一节 社会角色概述一、社会角色的含义 *社会角色:是由一定的社会地位决定的符合一定社会期望的行为模式,是人的多种社会属性和社会关系的反映,是构成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的细胞。*如何理解?1、社会角色是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2、社会角色是社会期望的行为模式。3、社会角色是人的多种社会属性和社会关系的反映。4、社会角色是

6、构成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的社会细胞。第二节 个人社会化与社会角色一、*个人社会化的含义:个人社会化是指一个人从生物人发展为社会人并不断适应发展变化的社会生活的过程。*如何理解:1、从时间上,看个人社会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终身学习;继续社会化、再社会化)。2、从功能上看,个人社会化有三个方面功能。(其一,使个人懂得并掌握一定的生活技能;其二,使个人懂得并遵从一定的社会规范;其三,使个人懂得并扮演一定的社会角色。二、个人社会化与个人社会角色的获得1、少儿期社会化与社会角色的获得(出生15岁)少儿期社会化特点:知识增长与生理、心理发展同步;施化手段由非语言到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施化单位由家庭到邻里和学

7、校;扮演角色由先赋角色到自致角色。(子或女,兄或弟;伙伴,朋友;三好学生,少先队员)3、中年期社会化与社会角色的获得中年期(跨出青年期55岁)中年期在社会上有着承“上”起“下”的责任;家庭里承担着双重生活负担。角色紧张和角色冲突是中年期普遍存在的现象。面临如何减压和调适问题。4、老年期的社会化与社会角色的获得老年期(跨出中年生命的终点) :(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特点:经验丰富但也力不从心;职业角色扮演的逐渐停止,父或母、祖父或祖母、朋友、同事等角色强化,可能获得桥牌协会会员、钓鱼协会会员、安全保卫员等新角色。(有的可能被反聘)如何做到:老有所乐、老有所为。三、个人社会化与社会角色的

8、转换1、转换的原因或类型:一是随个人年龄增长而引起的角色转换;二是因社会变迁或社会流动而引起的角色转换。*因个人年龄增长而引起的几次重大角色转换:1、少儿期,从扮演开放性角色到扮演规定性角色;2、青年期,从扮演学生角色到职业角色,从扮演子女角色到父母角色的转换;3、老年期,从扮演职业角色到非职业角色的转换。*因社会变迁或社会流动而引起的角色转换:特点:部分成员的角色会同时向一个方向转变;角色转换的时间较长第三节 社会角色的扮演一、角色扮演的一般过程1、角色期待:指对某一社会角色的期望和要求。(分一般期待和特殊期待)2、角色领悟:指角色扮演者对其角色规范和角色要求的认识和理解。不同人对相同角色可

9、能有不同理解。3、角色实践:指角色扮演的实际过程或活动。二、角色扮演的失调现象1、角色紧张:主要指时间和精力上紧张。2、角色冲突:由于不同角色规范的不同要求,引起人们某一具体角色扮演的矛盾和冲突。有三种情形:角色内冲突(同一人扮演同一角色)、角色外冲突(同一人扮演不同角色)、角色间冲突(两个或两个以上角色扮演者之间的冲突)。3、角色混同:将不同角色规范或行为模式混同了甚至颠倒了。4、角色失败:终止扮演、半途而废;困难重重。步履艰难。第四讲 基本群体第一节 社会群体和基本群体一、人类生活的群体性1、人为什么要结群?(生产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精神上的需要)2、人类结群和动物结群的本质区别(人类

10、结群具有非自然选择性;人类的群体生活具有非本能性;只有人类的群体生活具有剧变性。3、社会群体的基本功能第一,社会群体为个人社会化提供场所和条件。第二,社会群体满足人的各种社会需要。第三,社会群体是社会整合的必要条件。第四,社会群体是实现社会目标的具体单位。二、社会群体的含义和分类1、含义:社会群体是指人们按照一定的社会关系所结成的有共同交往活动的人类社会生活单位。如何理解:1、社会群体是一种客观存在着的社会关系体系。2、社会群体以群体成员间共同的交往活动为基础。3、社会群体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单位,而不是社会整体。2、社会群体的分类第一,按照群体中社会关系的性质,可分为血缘群体、地缘群体、趣缘群体

11、和业缘群体。第二,按照群体成员是否经常有面对面的直接交往,可分为基本群体和次级群体。第三,按照群体中社会关系的规范化程度,可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三、基本群体的概念和特点1、什么是基本群体? 基本群体是在人们参与社会生活时经常接触到的、由经常的面对面的直接交往所形成的具有紧密的人际关系的社会群体。(其中的人际关系是一种首属关系;基本群体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2、基本群体的特点第一,从规模上说,人数较少。第二,从结构上说,没有中间环节。第三,从功能上说,其功能具有多样性。第二节 家庭含义:家庭是建立在婚姻和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基础上、以直接面对面的互动方式结合的基本群体。家庭与社会:1、家

12、庭是社会的基本群体形式,是人类生活中一种最基本最重要的制度。2、家庭对于个人来说,是“港湾”和窗口;对社会来说,是社会网络的一部分。 家庭的产生和发展 家庭不是从来就有的,它的产生和发展是同一定的社会物质条件相联系的。家庭大体经历了以下几种形式:血婚制家庭;伙婚制家庭;偶婚制家庭;专偶婚制家庭。 家庭的特点和性质美国社会学家伯吉斯:1、家庭是由婚姻、血缘和收养关系联系起来的人组成。2、一个家庭的成员单独地生活在一房子里组成一户,或者分开住也被看作一家。3、家庭由承担一些特定的社会角色的人联合组成。4、家庭保留着一些共通的文化。W.古德认为家庭形成的条件1、至少有两个不同性别的成年人居住在一起。

13、2、他们之间存在着某重劳动分工。3、他们进行许多经济交换和社会交换。4、他们共享许多事情。5、成年人与子女之间有亲子关系,父母对子女有权威和义务。6、孩子之间存在兄弟姐妹关系。家庭关系一、家庭关系的特点:1、久远性和普遍性2、社会性和自然性的统一3、联结家庭关系的因素具有复杂性4、家庭关系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二、家庭的横向关系1、夫妻关系。社会主义的夫妻关系具有以下特点:以爱情为基础的结合; 性爱、理想和责任义务的统一;夫妻平等。2、兄弟姐妹关系。3、姑嫂妯娌关系。家庭的纵向关系1、父母与子女关系。特点:具有天然不可选择性;有着深厚的情与爱;具有责任互补性;具有明显的代际痕迹。2、婆媳关系。3、

14、祖孙关系。家庭矛盾及其解决一、影响家庭关系的因素:1、家庭人数的多少。2、家庭成员生理、心理、文化素养等方面的相容性。3、社会生产方式和伦理道德、风俗习惯。二、家庭矛盾的解决:心理调适;道德调适。家庭的结构和功能一、家庭结构类型类型:以通婚范围,可分同族家庭、异族家庭;以婚姻形式,可分一夫一妻家庭、一夫多妻或一妻多夫家庭;以居住方式,可分父居制和母居制家庭;以共居代数,可分一代、两代、三代等家庭。我国家庭结构主要类型一、核心家庭。由一对夫妇和未婚子女组成。二、主干家庭。由一对夫妇与父母和未婚子女组成。三、联合家庭。由父母和几个已婚子女以及孙子女组成。四、其他家庭。残缺、断代、单身。家庭的生命周

15、期伊夫林.杜瓦尔(美)将家庭生命周期分八阶段:婚后夫妻二人家庭;抚养孩子家庭(第一子女出生该子女两岁半);学前儿童家庭(六岁);入学儿童家庭(十三岁);青少年子女家庭(二十岁);家庭成员出走家庭;中年夫妇家庭(空巢到退休);老年夫妇家庭。我国家庭生命周期的变化1、家庭建立时间由早变晚。2、生育期由长变短。3、家庭空巢期、独身期开始明显。4、整个家庭生命期有延长趋势。现代中国家庭问题1、婚姻问题。(包办、买卖婚姻现象依然存在;早婚早育现象严重;大龄青年未婚问题突出,独身人口呈上升趋势;离婚率有所上升。)2、生育问题。3、教育问题。4、老年问题。第三节 邻里 邻里的特殊性:1、地域性。2、情感性。

16、3、选择性。4、非正式性。邻里的社会功能1、生产上的互助功能。2、生活上的互助功能。3、社会治安的功能。4、社会化功能。5、感情交流和思想交换功能。6、调节纠纷和谐调关系功能。邻里关系淡化的原因1、现代邻里结构的变化。2、现代高层单元住宅的兴起阻碍了邻里间的交往。3、社会流动和迁徙的发展,减少了邻里间发生交往的可能。4、主要家庭成员的高节奏非群体化生活。5、不道德、不文明、我行我素造成邻里隔阂。第五讲 社会组织第一节 社会组织概述一、社会组织含义1、早期指:有组织的社会或社会结构。2、现代指:特殊的社会群体。广义:一切具有特定目标的社会群体。(目标群体)邻里、社区不属于社会组织。中义:就是正式

17、组织。非正式的目标群体不属于社会组织。狭义:科层组织。如:学校、企业、工厂等0社会组织含义社会组织:以执行特定社会功能为目标,以业缘关系为纽带结成的相对独立的次级社会群体。越来越多社会学家把社会组织主要看成为科层组织。如帕森斯把社会组织分为:经济生产组织;政治目标组织;整合组织(如法庭);模式维持组织(如学校)。二 社会组织的正式结构1、正式的目标。2、正式的规章。3、正式的机构。4、正式的管理系统。5、正式的成员。社会调查研究一、社会调查研究含义: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现象进行考察、了解和分析综合,来认识社会现象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一种自觉活动。包括社会调查和社会研究两个阶段。社会调查

18、研究的基本要素1、调研主体。(人)2、调研客体。(社会现象)具有以下特点:主观目的性、错综复杂性、快速流动性、极大偶然性。3、调研工具。(手段)有以下三类:搅动、激发、改变客体的工具;接受信息的工具;处理、储存、传递信息的工具。社会调研的任务1、对社会现象进行描述。2、对社会现象进行解释。3、对社会现象进行预测。4、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社会调研的作用1、科学认识社会的重要途径。2、做好一切社会工作的基础。3、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环节。4、密切联系群众的纽带。社会调查研究的分类1、根据调研任务的性质:理论性调研、应用性调研。根据调研单位的范围:全面调查、非全面调查。根据调研的时间性:一次性调查、经

19、常性调查。根据调查的地域:农村、城市;地区性全国性调查。根据接触方式:直接调查、间接调查。社会调查研究的原则1、实践的原则。2、实事求是原则。3、发展原则。4、系统原则。5、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原则。正确选题的基本原则1、需要性原则。2、科学性原则。3、可行性原则社会调查指标的分类1、定类指标。如:性别、职业等。2、定序指标。如:受教育程度:大学、中学、小学、文盲。3、定距指标。4、定比指标。社会调查的分类1、普遍调查。2、典型调查。收集资料的方法1、文献调查法。2、实地观察法。3、访谈调查法。4、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法一、问卷的一般结构:前言、主体、结束语。二、问卷的类型:结构型问卷;开

20、放型问卷;混合型问卷。三、问卷的设计方法:问题的选用;问题的结构;问题的表述。四、回答方式:开发式问卷可自由回答;封闭式问卷可分(两项式、并排式、排序式、等级式、矩阵式)第六讲 阶级与阶层一、阶级1、阶级产生的条件:社会生产力发展,劳动生产率提高,出现了剩余产品;出现了私有制。2、“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他们在一定的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阶层阶级和阶层的关系。 相同之处:两者都是对社会分化、社会不平等的描述和抽象。不同之处:阶级是一个对抗性关系概念,强调冲突和斗争;阶层概念则更多注重社会不平等的外在表现,注重对社会等级层次的量的描述。阶

21、级划分标准是经济关系,是一元的;阶层划分标准可以是一元的,也可以是综合性指标。韦伯关于社会分层的标准经济指标:即经济收入和财富的多少。政治指标:即权力。是指处于社会关系中的行动者即使在遭到反对的情况下也能实现自己意志的可能性。社会指标:即声望。是一个人得自他人的肯定评价和社会承认。阶层划分标准1、取决于社会认同和文化传统。如印度注重身份;美国注重财产。2、阶层划分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根据我国国情,人们通常选用六种标准:收入和财产、职业、教育水平、身份、权力、声望。中国农村居民的八个阶层1、承包集体耕地,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劳动的农业劳动者阶层。2、在乡镇企业工作或离乡进城谋业的农民工阶层。3、受雇

22、于私营企业或个体工商业的雇工阶层。4、农村中从事教育、科技等农民知识分子阶层。5、个体工商业户阶层。7、乡镇企业管理者阶层。8、两级基层干部的农村管理者阶层。中国城镇居民的八个阶层1、管理者阶层。包括各级党政机关干部、办事人员及企事业单位负责人。2、专业技术人员阶层。3、第三产业服务性工作人员阶层。4、工人阶层。5、个体劳动者阶层。6、私营企业主阶层7、退休人员阶层。8、待业青年和无业人员阶层。第七讲 社会流动一、社会流动:是指社会成员在一定的社会分层结构中位置的变动。这种变动可以是阶级或阶层之间的变动,也可以是阶级或阶层内部的变动。现代社会中社会流动有时专指职业的变化。二、合理社会流动的必要

23、性1、社会化大生产客观上要求劳动力合理配置。2、社会流动成为个人取得社会地位的重要途径。(基于出身基于业绩)3、加强了个人才能和成就与其社会地位的联系,有利于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增强社会的活力。4、有利于加强各社会集团之间的联系。社会流动的前提和条件封闭社会结构-先赋地位:种族、性别、家庭背景等(通过制定种种宗教和法律限制流动)开放社会结构自致地位:才能和成就。(便于社会流动)社会流动受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的制约。社会方面因素的制约1、由于社会流动的主流是上向流动,它要求社会能不断分化出许多新的地位较高的职业。2、社会经济制度直接影响社会流动的难易程度。3、文化传统与价值观念也与社会流动状况联系

24、密切。(安土重迁)个人方面的因素1、先赋条件(如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不允许妇女参加考试)2、自致条件。(如受教育程度)社会流动的类型和模式一、就动因来看,分结构性流动和自由流动。二、就方向来看,分垂直流动和水平流动。三、就选择的比较标准不同,分代内流动和代际流动。第八讲 社区一、社区:是以一定地域为基础的社会群体。由居于同一地区、具有共同联系、并彼此交往的人们构成。他们有共同利益和共同的行为模式。二、社区的疆界没有行政区那么明显。三、社区的类型1、乡村社区。(游牧定居)2、城市社区。(城镇工商业城市)传统乡村社区的特点1、居民以务农为主。2、盛行扩大家庭,数代同堂。3、初级关系占主导地位,人际关系

25、比较密切,相互比较了解,交往注重情谊,社会控制多借助风俗习惯。4、以家庭活动为中心,缺少科层组织和相应的社会活动。现代的城市社区特点1、居民基本为非农人口,分别从事众多的行业和职业。2、次级关系占主导地位,人际关系肤浅,交往重功利,社会控制靠正式组织和规范。3、科层组织遍布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4、居民以职业为中心开展纷繁多样的活动。5、人口的异质性促进文化交流,因而居民思想开阔,乐于变革。社区的要素一、人口。(数量、密度、年龄性别结构)二、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三、经济。(生产、生活)四、文化。(信仰、价值观、规范、制度、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社区的基本功能1、经济生活功能。2、社会化功

26、能。3、社会控制功能。4、社会参与功能。5、社会福利功能。社区发展必须坚持的原则1、充分发扬民主。2、从解决迫切问题入手。3、挖掘潜力,自力更生。4、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5、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并重。社区发动的工作步骤1、调查了解社区的问题与需要。2、拟订某一阶段的社区发展计划。3、实施社区发展计划。4、检查总结社区发展工作。第九讲 社会生活方式第一节 概述社会生活方式:是指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各阶级、各民族、各社会集团以及个人生活活动的全部特征的总和。社会生活方式包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衡量生活水平的主要指标1、人均实际收入水平与支出水平;2、人均食物消费量;3、人均拥有的住房面

27、积和其他生活资料的数量。(可以用货币或实物进行直接的数量测定)衡量生活质量的主要指标1、人的健康与寿命。2、受教育程度。3、精神生活需要的满足程度。4、人的自由发展和创造性得到实现的程度等。二 、生活方式的指标体系生活方式的指标:是指反映生活方式各个方面特征的能够加以度量的具体项目。按照指标所反映的量的广度和深度不同,可以将指标分为:外延量指标(如,医院病床位数、新建住房面积数、月工资收入等)和内涵量指标(人均住房面积、离婚率等)按照指标所反映的内容性质不同,可将指标分为:客观性指标(如人均年收入)和主观性指标(如对职业的评价)。生活方式指标体系的两种表现形式1、结构式。如生活性消费=实物消费

28、+衣着消费+文化教育消费等2、综合式。即若干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指标的组合。如:衡量居住环境的质量的指标就应该包括:居住密度、交通条件、离商业网点的距离、周围生态环境、文化娱乐设施、教育设施等。生产方式决定生活方式1、生产方式决定生活方式的具体内容、结构和水平。2、生产关系决定生活方式质的特征。3、生产方式的变革和发展推动生活方式的变化。影响和制约生活方式的客观因素还有:社会政治制度、文化传统、自然环境等。人们的生理、心理特点、职业特点以及价值观等主观因素也影响生活方式。第二节 生活方式的基本内容一、劳动生活方式。内容主要包括:劳动就业方式,劳动条件,劳动时间,以及劳动态度,劳动习惯等。二、劳

29、动生活方式的重要地位:1、劳动就业方式影响到人们生活的基本保障和人的积极性的调动问题。2、劳动性质会影响人们生活需求的结构。3、劳动条件不同会对人的劳动态度、劳动习惯以及人的健康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4、劳动时间会对社会生活的时间结构产生直接影响。5、劳动态度会对劳动效率和工作效率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二、物质生活资料的消费方式主要内容:消费水平、消费结构、消费观念等。1、消费水平。衡量指标:人均收入水平和人均支出水平。2、消费结构。恩格耳系数=食品支出金额/总支出金额。消费观念。精神生活方式一、重要性:能使人的归属感得到满足;使人获得精神上的寄托;能满足人的创造性需求。二、内容:获得群众信息;家

30、庭成员之间的交往;社会交往;业余爱好与创作;参加或观看文娱体育活动、旅游;宗教活动等。闲暇生活方式人一天时间可分为:劳动时间和业余时间。业余时间包括:与工作相关联的时间;满足生理需要的时间;家务劳动时间;闲暇时间。闲暇时间包括以下活动内容:文化学习、体育锻炼、文化娱乐、社会交往等。第十讲 社会交往一、社会交往概述1、不同学科对社会交往有不同认识。2、相近学科对社会交往有不同理解。3、同一学科的不同学者对社会交往也有不同理解。二、社会交往的分类1、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2、根据交往是否有中介:直接交往和间接交往。3、根据交往双方的社会身份:正式交往和非正式交往。4、根据交

31、往的向度:横向交往和纵向交往。宏观交往和微观交往;经济、政治、文化交往;公开交往和隐蔽交往。三、社会交往的结构一、从静态角度看,社会交往外由交往主体、交往手段和交往对象构成。二、从动态角度看,社会交往由交往起点、交往程序和交往结果构成。(交往起点是人们的交往目的和交往需要;交往程序分单线式和多线式。)四、社会交往的功能一、对个人来说,社会交往有自我满足、自我认识、自我完善的功能。二、对人际关系来说,社会交往有沟通、交换和知觉的功能。第二节 社会交往的原则一、平等原则。(经济平等、政治平等、法律平等、社会平等) 平等交往的四种基本方法:对等法、谈心法、求同法、交友法。贯彻平等原则关键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交往双方相互尊重;二是交往双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