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44张)【课件13】_第1页
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44张)【课件13】_第2页
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44张)【课件13】_第3页
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44张)【课件13】_第4页
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44张)【课件1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专著选读(教师备用)1.从救亡图存角度看戊戌变法应该说,20世纪中华民族的觉醒,奋起进行民族解放运动并最终取得胜利,其起点正是发生于19世纪末的这场维新运动。戊戌维新运动主张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进行全面改革,其最主要的出发点也是爱国、救国、强国。在中国近代存在两种爱国主义。其中一种爱国主义主要由下层劳动人民所体现,他们主张正面抗击外国侵略,以保卫国家的主权和争取民族的独立。另一种爱国主义则主张通过“自强”来救亡图存,戊戌维新的爱国主义就属于这一种。这种爱国主义认为,致使中国陷入民族危机的主要原因在内而不在外不在于列强威胁,而在于中国自身的“劣”和“弱”。而挽

2、救国家和民族危亡的办法,不在于对外正面抵抗,而在于对内改革。刘芃、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2.从近代化角度看戊戌变法“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的起点。回顾戊戌重温历史3.维新变法失败原因改革之初,康有为们不但没有时时提醒光绪帝注意争取太后的支持,反倒是时时鼓励光绪帝学习俄国彼得大帝“乾纲独断”,这就远离了当时的政治现实。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出台,从理论上说将会有利于社会进步,但也必然会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

3、这就要求改革者不能没有周全的设计。但康有为、光绪对此几乎是全然不顾,结果许多改革措施都遭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反对。反对者并非都是上层的顽固分子,也有中下层官员、士子和民众。回顾戊戌重温历史4.近代知识分子对义和团运动的看法义和团,在中国现代史上是一重要事件,其重要不减于辛亥革命,然而一般人不但忽略了它的重要,并且对它怀着两个错误的观念:第一个错误的观念:憎恶义和团是野蛮的排外。他们只看见义和团排外,他们不看见义和团排外所以发生之原因鸦片战争以来全中国所受外国军队、外交官、教士之欺压的血腥与怨气第二个错误观念:以为义和团事件是少数人之罪恶,列强不应因少数人之故惩罚全中国人民以巨额负担。他们不曾统观列

4、强侵略中国,是对于全民族的,不是对于少数人的;剧烈的列强侵略,激起了剧烈的义和团反抗,这种反抗也是代表全民族的意识与利益,决不是出于少数人之偶然的举动。1924年陈独秀我们对于义和团两个错误的观念5.列强侵略中近代民族主义发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和国家学说的倡兴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一时期,民族与国家的内忧外患更甚,人们强烈要求用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及先进的科学技术改造中国。但是,这一时期西方国家的许多政治、经济、文化的弊端也暴露出来,使得当时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开始注意中国发展中应当避免的问题。于是在“救亡”与“救国”的相互推进中,时人有一个对西方民族国家思想和西方文化正反两面性的认识深化的问

5、题,并由此产生出在国家与民族认同问题上逐步具有的中国特色的认识。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近代仁人志士积极探索民族国家的重建途径,创造性地提出政治革命与民族革命相统一的思想,并以此为核心构建近代中华民族国家中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新的一致性。李禹阶华夏民族与国家认同意识的演变6.八国联军侵华期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八国联军在北方横行之时,南省中国“东南互保”,免除了列强的南顾之忧,南省初指刘坤一、张之洞管辖的五省,不久浙江、福建相继参加。后李鸿章声明自保两广,断不尊奉慈禧对列强的宣战诏书。山东巡抚袁世凯虽为惩办拳匪最得力之人,但此时也与刘坤一、张之洞态度一致。四川、陕西、河南督抚也同意刘坤一、张之洞的主张。这样

6、,互保的区域实际上包括了十三省。地方坐视朝廷危机,不发兵勤王,而且,事后也未追究,可见中央权威已经下降到极点,地方权力不断强大,使得晚清政府摇摇欲坠。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上册)7.辛丑条约签订后的中国社会随着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和辛丑条约的签订,晚清华夷观念宣告“最后崩溃”。主要原因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庚子事变后,西方列强逼迫业已臣服的清政府惩办顽固派代表人物,从此,华夷观念在高层统治集团内部丧失了赖以存在的政治基础。第二,辛丑条约签订后,民间的对外意识由“攘夷排外”之风变为“崇洋”之风,民间日常生活中的“洋物”开始日渐风行。穿洋服者渐渐多了起来,甚至在广西等偏僻省份的学堂中也允许学生穿洋服;

7、英美烟草公司生产的“红锡包”“哈德门”“前门”等品牌的香烟在市场上销路甚好,甚至连妇女也竞相吸食纸烟,并且迅速蔓延至全国;另据大公报1904年载,洋酒在民间也迅速流行。第三,庚子事变后,伴随着新政的推行,西学东渐的进程大大加快了。1904年,清政府颁行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各类学校均应开设地理课程,让国人了解中国只是世界的一部分。这样,华夷观念不攻自破。综上所述,在20世纪初年西学东渐的思潮影响下,晚清传统的华夷秩序观走向最后崩溃。宝成关等从“甲午”到“庚子”论晚清华夷观念的最后崩溃素养目标(教师备用)主题立意救亡图存与列强侵略加剧。教学环节及目标 (1)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资产阶级的维新变法运动和

8、农民阶级的义和团运动。结合教材、运用地图,在了解维新变法和义和团运动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评价,并探寻救亡活动失败的原因。(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2)民族危亡的加深八国联军侵华。结合地图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基本史实,通过不同种类史料分析侵略对中国的影响。(时空观念、历史解释)教材解读课堂探究随堂训练一、戊戌维新运动1.背景:(1)政治背景: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2)经济基础: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初步的发展。(3)阶级基础: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的壮大。(4)思想基础:康有为撰写 和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倡导改革。(5)支持者:维新变法得到了 和一部分官僚的支持。

9、马关条约教材解读 课前自学 释疑解惑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光绪帝2.过程:3.结果:改革措施除 外,全部被废止。4.失败原因:(1)客观上:守旧势力强大。京师大学堂(2)主观上:维新派力量弱小,缺乏可靠的 ,没有严密的组织,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皇帝。5.影响:(1)政治: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2)经济: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3)思想:新思想的传播,起到思想解放的作用。二、义和团运动1.原因:(1)根本原因:马关条约签订后,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日益加剧,民族矛盾空前激化。(2)直接原因:山东人民的反洋教斗争。社会基础民族危机2.经过:3.评价:(1)进步性:具有强烈的 倾

10、向,展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迫使列强改变瓜分中国的侵略计划。(2)局限性:盲目排外,没有先进阶级领导;无法阻止中国在半殖民地的深渊沉沦。三、八国联军侵华1.原因:(1)根本原因: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2)直接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反帝爱国2.经过:(1)北方:(2)南方: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 ”协议,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根基。东南互保3.结果: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条约主要内容主要危害惩办“首祸诸臣”,禁止 科考5年,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赔偿各国白银本息合计约9.82亿两加剧了中国贫困和经济衰败将东交民巷划定为 ,

11、不许中国人居住成为 “国中之国”(侵华大本营)拆除大沽及有碍 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战略要地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4.影响: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华北使馆区北京副栏链史实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康有为孔子改制考“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严复天演论拓宽度 维新变法失败原因图解史1.2.义和团、清政府和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关系3.“你们的地盘,我做主。”清政府成为列强任意摆布的木偶。链史实 “取外国之长,乃可补中国之短;思前事之失,乃可作后事之师”“变法一事,关系甚重为国家安危之命脉,亦即中国民生

12、之转机。予与皇帝为宗庙计,为臣民计,舍此更无他策。”1901年慈禧发布上谕课堂探究 主题探究 史料教学环节一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维新变法与义和团运动材料一窃顷者德人割据胶州,俄人窥伺旅大臣累上书,极陈时危,力请变法,格未得达。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材料二三权分立,然后政体备,以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为政府,出入纳王命。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视角1多角度评价维新变法材料三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京师大学堂为各行省之倡以期人才辈出,共济时艰。1898年6月光绪帝“明定国是”诏材料四在“百日维新”期间,清政府发布了振兴工艺给奖章程十二款

13、,提倡著书立说,奖励科技发明并给予十年、三十年和五十年专利权。马洪林戊戌维新的历史思考纪念维新变法100周年问题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维新变法运动。解读 据材料一“德人割据胶州,俄人窥伺旅大”可知是救亡图存的探索。据材料二“三权分立皇上则为元首军机号为政府”可知维新变法传播了政治民主观念,虽然政治上的主张没有实行,但起了思想解放的作用。据材料三“京师大学堂为各行省之倡以期人才辈出”可知维新变法设立京师大学堂,促进教育近代化,培养人才。据材料四“振兴工艺给奖章程”“奖励科技发明并给予专利权”可知维新变法有利于推动近代科技发明,有利于近代工业的进步。结论 (1)积极:维新变法在列强掀起

14、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背景下展开,救亡图存;推动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的近代化。局限:清政府参与推动改革是为维护自己统治,其政治变革的主张并没有实施,戊戌政变后多数改革措施被废除。深化拓展 多角度认识戊戌变法的积极影响1.从时代背景看:变法运动是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情况下开始的,变法图强、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是变法的直接目的。从这个意义上看,变法是爱国的、进步的。2.从变法内容看:政治上要求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经济上要求发展资本主义,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及世界历史发展潮流看,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3.从历史影响看:戊戌变法使维新思想得以广泛传播,学习西方

15、成为一种社会时尚,变革成为一股不可抗拒的思想潮流。同时,维新变法运动点燃了爱国、民主的火炬,唤起了人民的近代民族意识,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也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对社会生活和社会意识的近代化起了重要作用。视角2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材料五在这百天之内,康有为及其同志推行了不少的新政。其中最要紧的有二件事。第一,以后政府的考试不用八股文,都用政治、经济的策论。换句话说,以后读书人要做官不能靠虚文,必须靠实学。第二,调整行政机构。康有为裁汰了许多无用的衙门和官职他们(指读书人)费了多少的心血,想从之乎也者里面,升官发财。一旦废八股,他们绝望了。难怪他们要骂康有为洋奴汉奸。至于被裁的官员更不要

16、说,无不切齿痛恨。蒋廷黻中国近代史材料六伯兄(康有为)规模太广,包揽太多,同志太孤,当此排者、忌者、挤者、谤者盈衢塞巷安能有成?弟私窃深忧之。康广仁致易一书问题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解读根据材料五“一旦废八股,他们绝望了。难怪他们要骂康有为洋奴汉奸。至于被裁的官员更不要说,无不切齿痛恨”说明改革措施引发读书人及旧官僚的强烈反对,打击面过宽;材料六说明改革措施急于求成,树敌太多。结论 (2)急于求成、操之过急;树敌过多、打击面过宽,损害了多数顽固派的既得利益,遭到抵制;忽视投机者和党派之争。视角3评价义和团运动材料七义和团揭帖男练义和团,女练红灯照。砍倒电线杆,

17、扒了火车道,烧了毛子楼,灭了耶稣教。材料八“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问题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义和团运动。解读评价义和团运动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材料七说明义和团运动借助封建迷信活动破坏先进的物质文明,具有盲目性和落后性。据材料八“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可知义和团运动英勇抗争的精神迫使列强放弃瓜分中国的政策。结论 (3)积极:义和团运动沉重地打击了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迫使列强放弃了瓜分中国的策略。具有反侵略的爱国性。局限:封建迷信思想、没有科学理论作指导,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反侵略的同时毁坏先进的物质

18、文明,盲目排外。放松了对清政府的警惕,最终被清政府利用并镇压。环节二民族危亡的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材料一辛酸一九零一年,八寇强迫条约签。战火殃及到内地,国土步步被沦陷。不准反帝炮台亡,四亿多两作赔款。使馆界划东交巷,驻军北京山海关。主权严重被剥夺,中国社会陷深渊。近代诗歌材料二清代末年屡次对外战争失利,中国人民遭遇了严重的民族危机。民族处在危急存亡的严峻时刻,传统文化更处在动摇之中。中西文化的异同优劣成为人们热烈讨论的主要论题。新的文化传统虽然没有建立起来,但已开始酝酿了。张岱年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演变及其发展规律问题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八国联军侵华带来的影响。解析影响应一分为二来方析。

19、消极影响,根据诗歌内容和辛丑条约的条款一一分析即可;据材料二“传统文化更处在动摇之中新的文化传统虽然没有建立起来,但已开始酝酿”可知侵略加剧使人们反思传统文化,有利于新文化新思想的发展。结论 消极影响:清政府主权进一步丧失,财政负担加重,清政府成为了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积极影响:冲击传统文化,有利于新文化的兴起和传播。开放课堂学习情境康有为大事记康有为大事年表(部分)时间活动1858年(清咸丰八年)生于广东省南海县1868年(清同治七年)开始接受正统教育1875年(清同治十三年)见瀛寰志略等图书,初识万国之故,地球之理1882年(清光绪八年)应顺天乡试,不第。归

20、途道经上海,大购西书以归1883年(清光绪九年)研究欧洲史,订购上海万国公报,于西学书及自然科学上日益精进1895年(清光绪二十一年)马关条约签订,“公车上书”,标志着资产阶级维新思潮开始转变为社会政治运动创办中外纪闻,筹设北京强学会1897年(清光绪二十三年)德国强占胶州湾,提出设国会和颁布宪法的主张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上清帝第六书,请求光绪帝迅速变法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宣称中国只能行君主立宪,不可行革命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撰法国革命论,反对中国进行革命1911年(清宣统三年辛亥)撰共和政体论,反对共和政体,提出“虚君共和”的政治主张1915年(民国四年乙卯)反对袁世

21、凯接受日本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1919年(民国八年己未)发表请诛国贼救学生电,赞扬五四运动1927年(民国十六年丁卯)赴天津祝溥仪寿,病逝于青岛问题 康有为是力主变法维新、救亡图存的思想家。观察这份大事年表,将康有为人生经历划分为几个阶段,说出划分依据是什么?参考答案 (1)思想转变:18681883年,康有为接受传统教育,后来接触西学,逐步形成维新变法的思想。(2)维新阶段:18951898年,列强侵略的加深,坚定了他改良救国的道路。(3)力倡立宪反对共和:19021911年;在革命成为主流的背景下,他固守君主立宪制的主张和改良道路,反对革命和共和政体,体现出落后性。(4)反帝反军阀:19

22、151919年,反对袁世凯接受“二十一条”,赞扬五四 运动。评价历史人物要客观,将其具体行动放到当时的历史背景中进行评价,不能墨守成规,也不能主观臆断。随堂训练 即学即练 学以致用编者选题表知识点易中维新变法12义和团运动3八国联军侵华4、56一、选择题1.(2019山西晋中期中)“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梁启超所说的“大梦之唤醒”主要表现为()A.认识到日本的先进,大批知识分子赴日留学B.清政府的腐败暴露,人民反清斗争风起云涌C.认识到洋务运动不能使中国真正实现富强D.民族资产阶级开始领导挽救民族危亡的维新运动解析:D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深重,民族资产阶级开始领导挽救民族危亡的维新运动,故D项正确。2.通过私人社团、学术协会、阅读小组、共济会、宗教社团等各种机构,自发聚集人群,在话题方面也逐渐转到了政治领域。此现象在近代中国的出现应始于()A.维新变法时期B.鸦片战争时期C.辛亥革命前后D.甲午中日战争之前解析:A材料现象体现了集会、议政,这一方面体现了国人民主意识的觉醒, 一方面体现了学习西方进入到政治领域, 这始于维新变法时期。3.(2019广东清远期末)“瓜分豆剖燃眉急,扶清灭洋树大旗。”该诗句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太平天国运动 B.辛亥革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