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吏治制度简述_第1页
宋代吏治制度简述_第2页
宋代吏治制度简述_第3页
宋代吏治制度简述_第4页
宋代吏治制度简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宋代吏治制度简述周 清 湘2011年10月30日提 纲宋代概况人事条制机构编制科举制度任用制度任免差遣武职管理考核制度监察制度奖惩制度培养教育俸禄福利政治待遇致仕制度宋代概述基本概况历史事件宋代世系年号纪年文学名人政治名人史学哲学文化艺术权臣佞臣创新协同宋代概述-基本概况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时代,根据首都及疆域的变迁,可再分为北宋与南宋,合称两宋。宋太祖建国时为避免唐安史之乱以来藩镇割据和宦官乱政的悲剧,遂采取重内轻外和重文抑武的国家政策。影响所及长远,一方面宋朝内部安定而少有内乱,有利于经济发展与文化的繁荣;另一方面也因此导致武力积弱不敌北方外敌。相对

2、而言,宋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与文化教育最繁荣的时代。著名史学家陈寅恪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赵宋时代,民族文化之盛世!其文化特点是什么?有什么样的时代背景?企业作为经营团体,必须有自己的文化体系,以此来凝结团队,创造财富!宋代概述-历史事件960年02月,太祖发动“陈桥驿兵变”,建国号“宋”1120年8月,宋、金联合灭辽,用“岁币”赎买燕云十六州1123年7月,辽国旧将张觉(平州)投降宋,随后被宋所杀1125年8月,金国以张觉事件为由,出兵进攻宋(太原、燕京)11251127年,金两次南下攻宋,史称“靖康之难”。北宋亡1127年,徽宗九子康王赵构在南京(商丘)

3、称帝,南宋建立1234年,宋蒙联合灭金于蔡州,金哀宗自杀,金亡1273年,蒙古军队占领襄阳(吕氏集团)、鄂州,宋危1276年,蒙古大军兵临临安,恭宗献临安,降元12761279年,宋残余势力先后立赵昰、赵昺为帝1279年,帝昺与陆秀夫在海南跳海溺水,南宋亡宋代概述-宋代世系皇 帝庙 号谥号皇 帝庙 号谥号赵匡胤太祖大皇帝赵 构高宗宪皇帝赵匡义太宗广皇帝赵 昚孝宗成皇帝赵 恒真宗元皇帝赵 敦光宗慈皇帝赵 祯仁宗明皇帝赵 扩宁宗睿皇帝赵 曙英宗宣皇帝赵 昀理宗安皇帝赵 顼神宗圣皇帝赵 禥度宗景皇帝赵 煦哲宗昭皇帝赵 隰恭皇帝赵佶徽宗显皇帝赵昰端宗愍皇帝赵桓钦宗仁皇帝赵 昺怀宗少皇帝在优秀历史文化传

4、承的基础上,衍生出新的文明音符,不断的提高组织绩效和管理能力。宋代概述-年号纪年庙号年号纪年庙号年号纪年太祖建隆、乾德、开宝960-975高宗建炎、绍兴1127-1162太宗太平兴国、雍熙、端拱、淳化、至道976-997孝宗隆兴、乾道、淳熙1163-1189真宗咸平、景德、大中祥符、天禧、乾兴998-1022光宗绍熙1190-1194仁宗天圣、明道、景祐、宝元、康定、庆历、皇祐、至和、嘉祐1023-1063宁宗庆元、嘉泰、开禧、嘉定1195-1224英宗治平1064-1067理宗宝庆、绍定、端平、嘉熙、淳祐、宝祐、开庆、景定1225-1264神宗熙宁、元丰1068-1085度宗咸淳1265-1

5、274哲宗元祐、绍圣、元符1086-1100恭宗德祐1275-1276徽宗 建中靖国、崇宁、大观、政和、重和、宣和1101-1125端宗景炎1276-1277钦宗靖康1126-1127少帝祥兴1278-1279把战略作为组织绩效的指引,忠实的贯彻组织文化,进而达成组织的战略目标。宋代概述-文化名人晏殊(浣溪沙)、宋祁(玉楼春)、范仲淹(岳阳楼记,渔家傲)、欧阳修(醉翁亭记)、王安石(伤仲永,元日,泊船瓜洲)、司马光、王观(卜算子)、苏洵(六国论)、苏轼(赤壁怀古,江城子,蝶恋花,赤壁赋 )、苏辙(六国论) 、岳飞、( 满江红,小重山 )、陆游( 金错刀行,书愤,钗头凤 )、杨万里(小池)、朱熹

6、、辛弃疾(永遇乐,破阵子,清玉案,南乡子 ,丑奴儿 , 九议,美芹十论 )、尹洙、石介、梅尧臣、程颐、程颢、范纯仁、韩绛、韩缜、曾巩(墨池记)、李清照(醉花阴)、文天祥(过零丁洋)宋代概述-政治名人北宋薛居正、赵普、卢多逊、张齐贤、杨亿、李眆、王禹撰、吕蒙正、李沆、寇准、王旦、张咏、晏殊、张方平、包拯、庞籍、吕夷简、曾公亮、宋祁、范仲淹、文彦博、唐介、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吕公著、杜衍、韩琦、富弼、赵苄、范纯仁、吕惠卿、苏辙、王珪、蔡确、韩维、韩绛、韩缜、章惇、曾布南宋李纲、张浚、赵汝愚、陈俊卿、汤思退、虞允文、周必大、真德秀、京镗、史浩、赵鼎、胡铨、陈亮、谢道清(女)、李庭芝、文天祥、张世

7、杰、陆秀夫宋代概述-史学哲学史学宋祁、欧阳修、司马光、朱熹、苏洵、郑樵、范祖禹、刘攽、刘恕、刘敞、李涛、王称哲学程颐、程颢、朱熹、王安石、杨时、司马光、李觏、周敦颐、范仲淹、邵雍、张载、沈括、郑樵、吕祖谦、陆九渊、叶适军事曹彬、潘美、李继隆、曹玮、范仲淹、韩琦、杨业、杨延昭、狄青、曾公亮、吕公弼、宗泽、种师道、李纲、岳飞、韩世忠、刘光世、张浚、刘琦、吴玠、吴璘、辛弃疾、虞允文、李庭芝、孟珙宋代概述-文化艺术书法赵佶、徐铉、徐锴、薛绍 、文彦博、王安石、司马光、苏轼、黄庭坚、米芾、蔡京、赵构、张昂之、陆游、张孝祥、范成大、赵孟坚绘画赵佶、张择端、米芾、王盛、王诜、扬无咎、李公麟、李迪、梁楷、马远

8、、赵伯骕、刘松年、赵孟坚、林椿、赵芾、崔白、马麟、法常、郭熙、李嵩 、李唐、夏圭金石欧阳修、刘敞 、赵明诚、李清照、吕大临、李公麟、王黼、洪适、薛尚功、沈括、郑樵、洪遵、龙大渊、郑文宝、王厚之、岳河宋代概述-权臣佞臣北宋王钦若、丁谓、曹利用、杨戬、蔡京、王黼、童贯、梁师成、朱勔、李邦彦、张邦昌南宋秦桧、张俊、万俟卨、韩侂胄、史弥远、贾似道、留梦炎、丁大全、陈大方、胡大昌宋代概述-创新与协同人事制度创新科举制度的程式化、普遍化,文化知识的全面普及。政治制度创新治国理念与执行的全面文治化,以文抑武,和平外交。管理体制协同实施管理权利分割,各类管理工作必须协同,强化监察职能。文学艺术创新诗、词、歌、

9、赋、文章、绘画、陶瓷、金石等产生了新的形式、流派、内容。协同、高效、创新是一个组织前进与发展的不竭动力!提 纲宋代概况人事条制机构编制科举制度任用制度任免差遣武职管理考核制度监察制度奖惩制度培养教育俸禄福利政治待遇致仕制度人事条制皇位继承血缘关系两项国策皇帝敕书人事管理作风修养人事条制-皇位继承仅传递给赵匡胤兄弟的子孙,传以万世皇位传给年长的兄弟及子孙(并非嫡长子)皇位传递是君主考虑的大事臣僚不得妄自议论、提名外官、掌握兵权的节镇更不得妄加议论人事条制-血缘关系皇 帝血缘皇 帝血缘太祖宣祖次子高宗徽宗九子太宗太祖三弟孝宗太祖七世孙(德芳)真宗太宗三子光宗孝宗三子仁宗真宗六子宁宗光宗次子英宗太宗

10、曾孙理宗太祖十世孙(德昭)神宗英宗长子度宗太祖十一世孙哲宗神宗六子恭宗度宗次子徽宗神宗十一子端宗度宗长子钦宗徽宗长子少帝度宗三子人事条制- 两项国策-储君培养幼年时期:聘请社会名流担任师傅,虚领军政要职,树立众望晋封王爵:使之政治地位已高于大多数官员接触政务:兼领中书令、尚书令,或都城的府尹、京都留守及早建储:皇帝生前将继承人立为皇子、皇太子,堵死觊觎者尽早继位:皇帝病危,立遗诏令太子灵柩前即皇帝位人事条制-两项国策-防范政变实行军队与带兵将领分离政策高级军事统帅由朝廷要员、儒将担任信任宦官,使用佞臣统兵,受限制朝臣进出京城,实行严格的登记制度朝官与宦官、外戚非公务不得来往禁止带兵官员与内侍交

11、往、干预朝政不假外戚以官爵,宗室不为执政后妃预政,应尽早还政于君主后妃家人不准任二府(宰执、枢密)职务人事条制-皇帝敕书命令称谓:诏、敕、圣旨、教、命、令、格、式、御札、法、律、例拟定过程:知制诰或业务部门起草;中书门下提出修改意见;提交皇帝审阅;台谏部门论列,有关官员集议。编撰管理:北宋前期,因统治需要,逐步颁布各种敕令;北宋后期,因熙宁变法,诏令前后龃龉,吏部编篡诏书;南宋时期,因靖康之变,典籍散佚,重新制定各类诏令组织敕令:组织条例、有司条法总类,按照称谓进行分类监察条例:监察、磨勘、考核、奖惩法规十分健全(县令课绩法)人事条制-人事管理-基本策略理学、儒学、佛道作为组织管理的思想基础坚

12、定不移的奉行文官执政、管理的理念官吏多数出身寒微,珍惜入仕机会执行“将帅出于行伍,宰执来自州郡”策略科举以外,算、医、律等诸科,以及制科政绩卓著时,立即得到提拔和升迁官员间有着平等的社会地位与言论自由薪酬待遇高,官员的奖励、奖赏较多宽泛的刑罚,投敌等行为也给予宽大处理致仕官员及遗属给予优厚的待遇人事条制-人事管理-实际效果维系赵宋王朝320年统治,抵御外侵政治、经济、文化、思想、艺术等水准旷古至今换得天下士人对朝廷、君主的忠诚宋史,忠义人物11%,佞臣1.4%大厦将倾时,州县官员纷纷以身殉国政权危机时,地方政府主动勤王击溃外侵人事条制-人事管理-内部斗争熙宁变法变法与否的斗争,导致大批朝臣受到

13、惩罚。组织原则丧失战和斗争绍兴年间,鹰派与鸽派之间的斗争。著名将领遇害或贬谪,自毁长城,民心散失战线之争自孝宗朝起,宰执借助北伐的路线问题展开旷日持久的权利斗争,祸国殃民人事条制-作风修养官员青年时代以经史为教科书,考试内容为儒学哲学官员居家在朝注意洁身自爱、奉公守法、忠勤体国儒臣处理动乱时注意分清事实,依法循理、据理力争居朝为官,严格要求;庄重自守,忧国忧民以中枢团结为重,工作注意保守机密问题危及宗庙社稷时,臣僚往往声泪俱下皇帝每天听取百官议政,发扬民主决策皇帝早晚听取侍讲、侍读讲解儒家的四书五经皇帝平等对待全体官员,接纳好的建议提 纲宋代概况人事条制机构编制科举制度任用制度任免差遣武职管理

14、考核制度监察制度奖惩制度培养教育俸禄福利政治待遇致仕制度机构编制机构分类设置原则扩编原则精减工作中枢机构人事机构武装建制地方机构机构编制-机构分类分类涵盖部门职能军事机构禁军、厢军、各路乡兵、枢密院、兵部抵御外侵、对内镇压和保卫政府中枢机构、路、州(府、军)、县组织、实施各项政令的执行宫廷和内侍直接服务于帝后及皇室,皆为事务性工作其它医疗、教育、仓储、历、律、治河、治水、修路、驿站、通讯、运输从事生产、服务的管理与执行机构编制-设置原则要求专政的要求服务的要求效率的要求精简的要求原则机构、增加官员,具有极高的权威性机构、编制确定后,保持长期稳定建制机构,体现了集权与制衡机制机构编制-扩编原则-

15、财政支出军费无战争时期几乎占财政支出的一半,有战争时常达70%以上。军费支出包括:养兵费和装备费。宋代一贯=3000圆,一两银子=300圆, 士兵的年薪是5万圆。庆历年间:厢禁军总计人。赔款“澶渊之盟”:每年向辽国贡岁币银10万两,绢24万匹;公元1042年增加至岁币20万两,绢30万匹。岁“赐”西夏银7万两,绢15万匹,茶3万斤。南宋“绍兴议和”:每年向金国进贡银25万两,绢25万匹,1207年再次议和,岁币增至每年30万两,另贡犒军费300万两俸禄真宗时,官吏9785人,宝元年间官吏达13445人,宣和年间官吏更达3万余人。宋朝官员中“有一身而兼十余俸”者。俸禄支出有钱、有绢、有粟,如宰相

16、正俸每月300贯,春冬服装费给绫20匹、绢30匹、绵100两,禄粟每月100石。另外还有给各级官吏配有不等的随从,其衣食均有国家供给。除上述外,京官还有职钱,外出有公用钱,茶酒厨料、薪碳、食盐等配给。官员退职后有恩礼;官员死后,子孙亲属有荫补。宫廷支出徽宗时,宫女已达上万人,宦官动以千计。神宗时,嫁一公主,其费用高达70万贯。后宫贵妃料钱,每日就达800贯。按宋制每三年一次亲郊。郊祀时,皇帝大规模赏赐,均以金、银绫、绢、绸按值给之。此项经费,景德时为600余万,皇佑时增至1200万,治平时达到1300万,约占当时总支出的十分之一。不定期的封禅和祭山支出也很浩繁,真宗东封泰山,耗费达830余万。

17、机构编制-扩编原则-扩编原因完成专政统治任务,安抚士大夫阶层,有控制地扩编官吏为了本阶级利益,改善亲属的生活,帮助他们挤入官吏队伍因朝纲废弛,效率低下,同样的任务需要增加官吏权臣、宰执扩充编制,引荐人员,笼络人心,献媚皇帝财政“三冗”官有定员,吏无定编厢军无战而耗费衣食僧道日渐多而无限制机构编制-精简工作-背景与原因对辽、西夏、金、元作战,生产严重破坏百姓死、伤、逃亡,人丁锐减国难当头,财政困难,赋税不收靖康之难,政府瓦解,官吏逃亡田地荒芜,无人耕种,人浮于事边境停战,战争机构撤销、减员朝廷长期逐步扩编,机构臃肿政治体制和机构的改革天灾星变,兴建工程停止施工机构编制-精简工作-精简概貌两宋期间

18、,年平均官吏数量23000人5年精简一次,每皇帝在位期间精简3次中央各机构(省、院、寺)精简23次路、州(府)、县地方机构精简22次机构编制-精简工作-精简对象精简机构中,都是下级吏员,命官很少中央单位,部、司、监的主簿库务司推勘公事管、左右军巡判官三省、枢密院驻外外地吏职路、州、县小吏,县主簿,诸州曹椽、司录中央和地方的学官、馆职将吃皇粮的官吏变成自谋生路的百姓1001年,减员人数达19.5万机构编制-精简工作-成果巩固首脑做出表率,帝、后从自身做起经常进行精简,逐渐成为一项政策开辟税源,减少不纳皇粮的僧道及守坟人员发挥兼职作用,相关部门官员由一人兼任机构编制-中枢机构-组织结构皇帝枢密院三

19、司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户部礼部兵部吏部刑部工部盐铁司度支司户部司礼仪院申刑院申官院元丰前台、寺、院机构编制-中枢机构-组织结构皇帝门下省枢密院尚书省中书省户部礼部兵部吏部刑部工部元丰后秘书省机构编制-中枢机构-官员称谓时期官职太祖神宗高宗宰相(行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尚书左仆射兼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尚书右仆射兼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副宰相(行政)参知政事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丞、尚书右丞参知政事宰相(军政)枢密使知枢密院事枢密使知枢密院事枢密使知枢密院事副宰相(军政)枢密副使同知枢密院事枢密副使同知枢密院事枢密副使同知枢密院事机构编制-中枢机构-部门职责机 构

20、职 责机 构职 责中书省佐天子,总百官,平庶政,事无不统枢密院掌军国机务、兵防、边备、戎马之政令,出纳密命,以佐邦治。凡侍卫诸班直、内外禁兵招募、阅试、迁补、屯戍、赏罚之事,皆掌之。以升拣、废置揭帖兵籍;有调发更戍,则遣使给降兵符(兵部)尚书省全国最高行政机构。北宋初,形式上还保留尚书省的组织系统,但权力既不归属,郎官又不治事,权借此以寄禄秩,别无差遣,尚书省的制度名存实亡三司总管国家财政、资源及分配门下省各类诏令内容审核与驳封礼仪院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审官院分东西二院,东院主文选,西院主武选(吏部、兵部)三衙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

21、;掌管军事训练、番卫、戍守、迁补、赏罚审刑院审定各种法律,复核各地送部的刑名案件,审理“监候”的死刑案件以及直接审理京畿地区的待罪以上案件盐铁司掌全国茶、盐、矿冶、工商税收、河渠及军器之事户部司掌管全国户籍、税赋度支司统筹财政收支、粮食及漕运机构编制-中枢机构-职能特色以唐制为本,形式和职名承袭唐代制度政治上实行中央集权,集权程度超出唐代官员的职与权、名与实分离,权利在另一机构机构建制、隶属关系和职能上呈现混乱状态安置性的荣誉职位很多,一个职位任命很多人机构编制-人事机构机构职责编制吏部文武官吏的选试、拟注、资任、迁叙、荫补、考课及封爵、定勋、赏罚。尚书、侍郎各一人,尚书左选、右选,侍郎左选、

22、右选,郎中、员外郎。尚书左选掌管在京文官,尚书右选掌管在京武官,以此类推。御史台行使弹劾权,分查六部百司事务。纠正百官的谬误,审核官员考核及职位升迁。御史大夫、中丞各一人,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礼部学校教育、科举考试。光禄寺、鸿胪寺、太常寺、国子监归礼部管理。登闻鼓院沟通民情,接纳百姓疏呈,申冤鸣屈。申述非本人主管的业务,反映若干意见。司谏、正言机构编制-武装建制分类定义职责禁军全国性国防军,天子卫兵。戍卫京师,拱卫天子。备征戍,抵御外侵。镇压起义,消灭叛乱力量。厢兵州府的镇兵,按户籍征调,以补充禁军。防卫州府、要塞治安,工程建设,补充禁军。乡兵县防卫力量,不脱离乡土。维护县、乡村的治

23、安。藩兵边境少数民族的武装力量。维护边境的安宁。机构编制-地方机构-行政划分机构编制-地方机构-古今对照路治所古今对照路治所古今对照京东东路青州青州江南东路江宁南京京东西路北京大名江南西路洪州南昌京西北路西京洛阳荆湖北路荆州荆州京西南路襄州襄阳荆湖南路潭州长沙河北东路河间河间福建路福州福州河北西路真定正定成都路成都成都永兴路京兆西安梓州路梓州三台秦凤路秦州天水利州路兴元汉中河东路太原太原夔州路夔州奉节淮南东路扬州扬州广南东路广州广州淮南西路寿州寿春广南西路桂州桂林两浙路杭州杭州黔南路融州融水京畿路东京开封燕山府路燕京北京机构编制-地方机构-路的结构及职能中央仓司漕司帅司宪司简称全称人事职责帅司

24、安抚司安抚使、安抚副使掌一路兵民之事。皆帅其属而听其狱讼,颁其禁令,定其赏罚,稽其钱谷、甲械出纳之名籍而行以法。漕司转运司转运使、转运副使掌握一路或数路财赋外还兼领考察地方官吏维持治安清点刑狱及专举刺官吏之事。宪司提点刑狱司提点刑狱公事掌管所部之狱讼而平其曲直,所至审问囚徒,详覆案牍,凡禁系淹延而不决,盗窃逋窜而不获,皆劾以闻,及举刺官吏之事。仓司提举常平司提举常平公事常平、义仓、免役、市易、坊场、河渡、 水利之法,视岁之丰歉而为之敛散,以惠农民。监司提举学事司提举学政公事掌所属州县学校、教育行政。组织结构中央提举常平提举学事安抚使提点刑狱人事安排监司转运使机构编制-地方机构-京府结构开封府六

25、曹司录司左右厅厅事使院士曹仓曹法曹功曹兵曹户曹左右军巡院机构编制-地方机构-京府人事权知府六曹参军勾当左右厢公事判官推官左右军巡判官士曹参军仓曹参军法曹参军功曹参军兵曹参军户曹参军左右军巡使机构编制-地方机构-京府职责维护京师社会治安审理刑狱案件赈灾恤民管理科举政务按察赋税、平定物价具体职责果断高效治京师以威严治京师 以宽平简明治京师以诚信治京师以认真、强记治京师抓典型,以治京师管理方式机构编制-地方机构-府州结构府/州司录司节度判官厅使院士曹诸监法曹功曹兵曹户曹部门职责部门职责使院主管府内文秘、档案节度判官厅掌检覆推问,凡斗讼事轻者听论决及刑狱之事功曹掌管农桑、建筑司录司犯罪嫌疑人、证人及卷

26、宗士曹掌管学校、教化兵曹掌管地方治安法曹掌管司法、监狱户曹掌管户籍、赋税兵马监掌管州、府乡兵诸监掌管专项生产单位机构编制-地方机构-州府人事知府/州六曹参军观察判官签署通判节度推官教授团练副使提举学事文学助教团练使观察推官职位职责部门职责知府总理郡政,宣布条教,导民以善而纠其奸慝。岁时劝课农桑,旌别孝悌。其赋役、钱谷、狱讼之事,兵民之政皆总焉。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签署文牍校对及存档。推官掌推勾狱讼之事。机构编制-地方机构-县级结构知县主簿县丞县尉职务职责职务职责知县总治民政,劝课农桑,平决狱讼,传达、执行中央政令,征兵、劳役、赋税、救济等。县

27、尉与县丞同为县令佐官,掌治安捕盗之事,以阅羽弓手、禁止奸暴。县丞兴办学校,典文书及仓狱,为县令之辅佐。主簿掌管公物及文书档案。吏员押司、录事、贴司等,责任经手征收赋税,处理狱讼。县分紧、望、上、中、下五类赤县、畿县属于紧、望两类每三年调查一次,重新划分等级知县政治地位随县的等级而变特 点机构编制-地方机构-管理特点府州设通判。意在监督地方官吏。通判实际上是皇帝安插在府州官僚机构中的耳目,以牵制这级官吏的一切行动地方官由文人充任。自宋太祖始,即以“文人知州事”。太宗初年,与辽冲突很厉害;但西北边陲的官员仍由文人担任。防止武人专军事之权,独霸一方,反叛朝廷地方官任期三年。任满即走,即所谓“三年一易

28、”。严格地说,宋代没有真正的地方官。地方官多为临时差遣,三年就得离开任地,又不准本地人在本地当官。所以没有官吏能够真正熟悉地方情况恢复县尉。县尉是管军事的。五代时,各县军事由节度使派一个镇将专管;宋代改为县尉,其权力与镇将相差甚远,只管地方治安之类和诉讼等事。提 纲宋代概况人事条制机构编制科举制度任用制度任免差遣武职管理考核制度监察制度奖惩制度培养教育俸禄福利政治待遇致仕制度科举制度应举制度科举综述科举过程科举任官科举改革科举流弊防范措施科举制度-应举制度应举形式基本定义历史时期独到特点推举制度以原始民主形式产生的终身管理者。禹夏以前民主世袭制度管理权一代继一代地保持在某个血缘家庭中的一种社会

29、概念。其中可分为政治世袭和经济世袭两类。夏、商、周血缘军功爵制“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造成了“宰相必起于州县,猛将必发于卒伍”。秦、汉功勋察举制度丞相、列侯、刺史等高级官员推举,经过考核,任以官职。两汉荐举九品中正又名九品官人法,分为九个等级,作为政府选用官吏的依据。中正:有名望的推荐官,人才的等级由他们评定。魏晋、南北朝门阀科举制度统治者为选拔人才资源而设置的一种考试制度,让读书人参加的国家管理人才选拔考试,奉行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的一种制度。隋唐以后考试科举制度-科举综述-出身统计类 别数 量比 重科举64180.50%行伍547.20%荫补628.1

30、0%其它324.20%合计762100.00%官员出身类 别数 量比 重科举18487.30%行伍167.50%荫补115.20%其它合计211100.00%宰执出身科举制度-科举综述-宋代特点选拔国家管理人员最主要的途径建立公平竞争的社会道德风尚科举趋向条制化,制度日臻完善对异域(高丽)产生一定的影响宋历代皇帝十分重视科举考试科举出身官员升迁快,免劳役科举制度-科举过程-科举内容分类科目考试内容进士诗赋、帖经、墨义、经义、论、策,属于创作性考试武举既考武艺,又考策论。武艺以弓马为主,先“步射”,后“马射”。先考策问,后考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诸科九经易、书、

31、诗、左传、礼记、周礼、孝经、论语、孟子五经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三史史记、汉书、后汉书学究对儒学经典著作研究性、开创性理论测试明经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周易、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明法历代法律、诉讼及断狱,案例分析开元礼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科举制度-科举过程-频率与特恩常选贡举,每3年一次,春季省试、殿试赵宋320年统治,一共开展99次考试320年间,一共录取进士57,475人平均每年每州可分配1.47人,数量微小礼部试多次不中者,皇帝开恩特许附试制科众多,因诏令而已,名额极为有限类 别北宋南宋合计统治时间

32、166155320科举届次534699平均录取670476566总录取人数355472192857475科举制度-科举过程-词汇介绍词 汇诠 释“贡”地方逐级向朝廷选送人才“知贡举”科举考试时,皇帝任命的主考官员,一般由有名望的学士、尚书、侍郎担任“乡贡”各州知府主持的考试,合格考试由州输送礼部“省试”礼部属于中央单位,在礼部贡院举行的考试叫省试“殿试”省试合格的考生再复试一次,皇帝亲自主持考试“行乡饮酒礼”为保证应举人员的品行,确定他的籍贯,有关乡绅、退休官员慎重推荐,应举人祝酒致贺“省元”省试中第一名者“状元”殿试中第一名者“释褐”及第后,脱去民服,穿上官服(绿、红、紫)科举制度-科举过程

33、-应举条件缌麻以上亲属无叛逆本人无不孝不悌行为不是还俗的僧、道徒无隐瞒工商异类身份身体健康、无残疾年龄一般不超过60岁科举制度-科举过程-资质审查乡 里县(州)州(府)礼 部发布贡举通知及细节说明候选人档案整理候选人应举资质审查确定应举候选名单汇总应举候选名单候选人员资质核实十人连保召开“行乡饮酒礼”会汇总应举候选名单科举制度-科举过程-考试顺序县(州)州(府)礼 部皇 帝川 蜀州 试县 试州 试各 司贡 试类省试省 试廷 试科举制度-科举过程-乡试解额乡试名额多少与考生的利益直接相关完全依据成绩,欠发达地区考生被淘汰两个问题规定州(府)的解额,若情况有变给予调整依据考生人数多少,确定百一人或

34、二百一人解决办法科举制度-科举过程-应试地点在州(府)的治所举行,由知州(府)主持乡试在京师(开封/临安)举行,由礼部官员主持省试在京师(开封/临安)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廷试在路的治所举行,朝廷任命主考官,及第后赐同进士出身类省试因战事士子本州(府)不能举行乡试,而参加周边州(府)的乡试附试因亲属关系,且不能回原籍者,可参加转运司的乡试寓试为照顾某一阶层、人士,或是政治、业务尖子人才。可不经省试,直接参加廷试直赴廷试科举制度-科举过程-应试时间时 代类 型考试内容日 期时 间北宋乡试经、赋、论八月某一天三天三场省试策、论、赋冬季某一天三天三场类省试策、论、赋八月十五三天三场廷试诗、赋、论年底某

35、一天一天一场南宋乡试经、赋、论八月十五三天三场省试经、史、诗三月某一天三天三场类省试经、史、诗八月十五三天三场廷试诗、赋、论八月某一天一天一场科举制度-科举过程-考场规则考前考官全部同时进入贡院,筹备考试考试期间,不得私自外出或会见亲友锁 院举人向贡院交纳试纸和家状,加盖官印按座位榜对号入座,座位上标明姓名官府刻印试题及注解,分发举人、答题秩 序举人纳卷后,封弥院负责密封试卷卷头誊录院誊写试卷副本,校勘副本无脱误考官根据副本“批分定等”复考官及知举官复审并最后决定名次阅 卷朝廷委派权知贡举一员,主持考试委派权同知贡举二至三员协助选派贡院监门官数员,巡察院门编排试卷官负责编排试卷字号封弥卷首官密

36、封卷头及所定等第誊录官负责誊写和核对该卷副本检试卷官按课题分类考校试卷参详官负责复查试卷官所定等第分工科举制度-科举过程-放榜礼仪按五甲授予及第、出身或同出身前三名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殿试放榜,举行唱名仪式,皇帝临殿知举官依照甲次、名次唤中第举人姓名授予出身,并各赐绿袍、笏、靴等及第人选日期集会,赴闻喜宴,编同年小录等科举制度-科举过程-进士排名科举制度-科举任官-分配官职及第立即授予文散官,即可领取俸禄所授官职较后世为高,多为八品官科举制度-科举改革-学校代替科举改革内容:各州、县普遍设立学校士人在本乡本土学校学习州、县考察行为,掌握道德士人必须在校学习300天以上存在问题:需要在州县建立

37、多少学校贫寒士人读书费用问题范仲淹去职后,改革废除执行时间很短,影响甚微范仲淹改革改革内容:兴办学校以恢复古代传统以学校教育统一意识形态因财力不足,学校与科举并存太学公试合格者直接参加殿试依据三舍法考选生徒的升级、补充存在问题:免试入学者多为官宦子弟刘攽、苏轼强烈反对改革在校时间限制,多次考试才能合格贫寒士人因费用问题很难为计北宋末年,该方法停止使用王安石改革科举制度-科举改革-考试内容经、论语、孟子等诗、赋、论、策传统考试内容王安石:诗赋着眼形式,策论联系实际科举选拔执政人员而不是学者苏轼:从文章角度,策论比诗赋更有用从执政角度,诗赋和策论都没用诗赋的声、韵很容易考核策论的周全、深浅很难衡量

38、历史以来,选拔出很多有用人才司马光:道德是治国育人的根本,刑律是末梢以根本教育人还趋于末梢,况末梢呼争论的焦点废除诗赋加强经学增加律令强化策论考试内容改革南宋恢复旧制科举制度-科举流弊科举流弊有制度问题、执行问题,还有历史问题。归纳如下:科举取仕不如办学培养官吏考诗赋,不利于治国,应考策论、律令举主与考生结成门生关系,形成朋党,不利朝政王侯权贵向主考官员推荐进士应举人向主考官员送诗文,求鉴赏主考官出题不公,有利于官宦子弟阅卷官员集体串通,徇私舞弊宋室南渡以后,冒用籍贯、冒名顶替应举人违背封建道统,冒丧应举考试舞弊方法多端,手段恶劣科举制度-防范措施禁止公荐(台阁官员将自己了解的优秀考生推荐给知

39、贡举)废除公卷(承袭唐制,应举人在考前可以向主考官缴纳诗文)增加殿试(唐时殿试无制度,宋时所有科举必须殿试)权贵亲族中第后,必须进行复试宰执、台谏官员子嗣不参加科举考试,回避建立别头试制度,即,亲属回避廷试由皇帝主持,中第者为天子门生改进牒试法,非亲子、孙外不得参加实施锁院、糊名、誊录后阅卷制度改革经史出题,禁止偏题、怪题出现严格各级发送人手续,制定关系介绍信强化主考官选派管理加强对考试舞弊的处罚力度提 纲宋代概况人事条制机构编制科举制度任用制度任免差遣武职管理考核制度监察制度奖惩制度培养教育俸禄福利政治待遇致仕制度任用制度录用综述荫补入仕特殊荫补奉诏录用借补入仕以功补官以赏补官以辟录用纳赀补

40、官荫补利弊任用制度-录用综述-官员结构贡举、荫补、欇署、流外;贡举包括举进士、制举、特恩和学选等。主要官员来源来源官员人数比 例宰执人数比例抽样762100%211100%科举61481%18487%荫补628%115%从军547%168%两宋316年间累计录用官员29万人(平均每年919人),科举录用的官员6万人(平均每年190人)。即,科举取仕占20.6%。荫补、欇署、流外合计占比为79.4%。任用制度-录用综述-地狱影响任用制度-荫补入仕-五服制度服饰名称服饰材料死者生者穿着期限斩衰生麻布君臣25月(12月)父、母(父生)子夫妻子(嫡长)父、母齐衰熟麻布很粗母(父亡)子25月妻夫12月祖

41、父母孙05月曾祖父母曾孙03月大功较粗兄弟姐妹(堂)、姑(叔)兄弟姐妹(堂)、侄09月夫的祖父母孙媳小功较细外祖父母外孙05月舅、姨甥缌麻最细高祖父母玄孙03月岳父、母婿甥舅、姨外孙外祖父母婿岳父、母别内外,定亲疏。序长幼,明贵贱。任用制度-荫补入仕-荫补条件官职是否达到七品,低限是左右司谏、舍人的官职父辈、祖先的身份、资历及特殊贡献,考虑赐予恩荫补被荫补人:子、孙、期亲、大功以下亲、小功以下亲、母妻家族同知枢密院事以上官员可以荫补门客、医生等文官亲属所补官职为:正八品上至从九品下的八个职官被荫补人年龄较小,按照规定一次降低荫补官职武官荫补按照文官荫补规定执行,所补职务为武职序列任用制度-荫补

42、入仕-条件变迁太祖朝:初定任子法。台、省六品以上,诸司五品以上,担任过两任朝官方可有资格申请。本人具备一定的基本素质太宗朝:扩大荫补范围。重要礼仪举行时,一定品阶的高官可申请荫补。改元时,中书舍人、大将军以上可荫补。官品升高可荫哲宗朝:根据曾布的建议,确立荫补的制度。如:被荫补者资质、办理荫补手续、荫补条件等。烈士、官员无子、年龄限制、五服荫补等情况处理高宗朝:鉴于荫补制度的种种弊端,重新修订荫补制度。宰执、侍从致仕后仅荫补缌麻以上亲;武职荫补必须上司联名担保,弄虚作假者受处分孝宗朝:修订荫补的具体办法,减少荫补数额。从宰相往下依次递减,宰相最多荫10人,宰执最多荫8人 宁宗朝:庆元中颁布“补

43、荫新格”,缩小荫补范围,减少荫补人数。中大夫、防御使(含)以下无荫补资格任用制度-荫补入仕-文职荫补官职被荫补人荫补官职备注太师至开府仪同三司子承事郎正八品下孙及期亲承奉郎从八品上大功以下亲、异姓亲登仕郎正九品下门客登仕郎正九品下知枢密院事至同知枢密院事子承奉郎从八品上孙及期亲承务郎从八品下大功以下亲、异姓亲登仕郎正九品下门客登仕郎正九品下中大夫至中散大夫子儒林郎正九品上孙及期亲登仕郎正九品下大功将仕郎从九品下小功以下将仕郎从九品下转运副使子登仕郎正九品下孙及期亲将仕郎从九品下提点刑狱子将仕郎从九品下孙及期亲将仕郎从九品下任用制度-荫补入仕-武职荫补任用制度-特殊荫补考虑先人的资历和作用而恩及

44、后人,由皇帝特批下达诏令不受荫补条例的限制:前代功臣的裔孙(张九龄、郭子仪、颜真卿、魏征、狄仁杰等)前代学者或有影响人物的后代(韩愈、白居易、孔子、孟子等)隋、唐及五代十国君主的后裔(郭威、柴荣、朱温、李煜、刘鋹、孟昶等)宋代功臣、要员的后裔(赵普、曹彬、富弼、钱若水、范质等)宋代名儒、学者的子孙(刘恕、苏轼、梅尧臣、朱熹等)本朝改复官员的子孙(倪涛年、陈宓、楼昉、徐宣等)录用荫补烈士子弟录用吏员和百姓的子弟任用制度-奉诏录用皇帝下达诏令,拾遗社会人才,补充政府官吏:有学问或对国家社会有贡献的平民年老有影响,以德、孝闻名于乡里的隐士不屈于敌国的豪杰、受招安的盗匪、归化的少数民族领袖因故陷于敌战

45、区,后来归宋的忠义之士任用制度-借补入仕借补又称欇署,以平民从事公务,朝廷给予欇署名义。经过一段时间的奋斗,可以转正,或通过科举考试,授予命官。他们是宋代政权最基础的办事者,终身奋斗也难以位列公卿。其中,不乏有才之士。官职极不稳定,遇到精简,往往回家务农。任用制度-以功补官宋代战争频繁,指挥员伤亡后,提拔勇猛智谋的武士成为命官。平民百姓入伍,因战功逐步升迁,补武职,成为武官。任用制度-以赏补官宋代君主专制,皇帝根据个人的好恶把官职赏赐给平民百姓。1098年,咸阳平民段义得一玉印,献于朝廷任命段义为右班殿直。任用制度-以辟录用由专业机构的长官直接除授官吏的制度。盛行于汉代,宋代一直沿用。官员受辟

46、一地,朝廷承让官职,可以调动升迁。辟的优弊:尊重地方用人自主权有利于权宜措置紧急事务满足专业机构的需要辟举时任人唯私除弊办法:异地开展辟举推行连带责任任用制度-纳赀补官即:以粟补官,卖官。卖官为散官、低品价、非亲民官因战争、灾祸、国家财政吃紧各朝(除太祖、太宗)皆有记录任用制度-荫补利弊照顾官僚阶层的利益,利于稳定国家统治荫补范围太广、人数太多,财政负担加剧荫补按官阶分配人数,统治集团内部分歧荫补依据父兄家庭官职而定,缺乏公平竞争荫补免试,官员缺乏知识能力,为官失职提 纲宋代概况人事条制机构编制科举制度任用制度任免差遣武职管理考核制度监察制度奖惩制度培养教育俸禄福利政治待遇致仕制度任免差遣官品

47、设定任命方式任免特色官吏保任任用政策差遣配备任免差遣-官品设定类型品级散官职事差遣加官确定官员的政治地位及序次强调俸禄,既无责任也无义务明确官员在政府中的管理职务官员工作中实际的行政管理权更多的荣誉,包括爵位、勋位职称馆、阁之职,代表学历和学问任免差遣-官品设定-举例文官武将范仲淹曾经担任的官职:“龙图阁直学士、户部郎中、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户部郎中是寄禄官,元丰改制后为朝议大夫、正六品;另带馆职从三品的龙图阁直学士;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是真正的差遣;经略安抚使节制一路军政大权,副使是其副手,延州知州掌管一州军政大权。岳飞曾经担任的官职:“清远军节度使,湖北路荆襄潭州制置使,武昌县

48、开国子”。节度使是官名、从二品,宋代最高武职,制置使是南宋才设置的差遣,相当于北宋的经略安抚使,掌管一路或数州军政大权,荆州、襄州、潭州三州均归岳飞节制,开国子是爵位。任免差遣-官品设定-分类分类列班地域职能机构按文、武分两班,文左武右按区域分内、外、京、朝侍臣、清望官、宪官、谏官、言官、技术官台官、东宫官、国史官任免差遣-官品设定-文官对照表品级散官职事官从一品开府仪同三司丞相、枢密使正二品特进参知政事、知枢密院事从二品光禄大夫签署枢密院事、观文殿大学士、六部尚书正三品金紫光禄大夫权六曹尚书、枢密院直学士、各殿大学士、翰林学士从三品银青光禄大夫各类直学士、开封尹、御史中丞、各部侍郎、尚书列曹

49、正四品上正奉大夫给事中、中书舍人、承宣使、秘书监、太常卿、宗正卿正四品下中奉大夫从四品上上中大夫龙图、天章等阁待制,权六曹侍郎、谏议大夫、七寺卿、国子监祭酒、少府从四品下中大夫从五品上朝散大夫秘书少监、太常少卿、宗正少卿、各州刺史从五品下朝请大夫正六品上朝奉郎七寺少卿、六曹郎中、都水使者、太子少詹事正六品下承直郎正九品下将仕郎司马、长史、别驾、赤县主簿、赤县尉、机构办事人员从九品上文林郎州诸司参军、中下县主簿、中下县尉、诸州司士、文学、助教、高班、马监从九品下将仕郎任免差遣-任命方式制命:适用于最高官员,由皇帝发布。如:亲王、宰执、枢密使、三少、三公、节度使诏书:适用于大中大夫、观察使以上的批答敕书:朝廷任免的其余官员用敕书,要经中书、门下堪合堂除:由皇帝和宰执共同商讨后任命,适用范围最广,致使吏部权利下降内降:出自皇帝旨意,无中书、门下堪合,也无給、舍论驳御笔:皇帝亲自批示(打白条),无中书、门下堪合长吏举奏:卑微职位不在吏部铨选,由长吏推荐任免差遣-任命方式-任期与召对任期:三年任期,满任即转授加恩。若有重臣保荐,可以提前。边疆地区条件艰苦,可以执行两年任期召对:上任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