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北魏:孝文帝改革一场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改革 专题三 魏蜀 吴北魏:386年建立,439年统一北方,485年孝文帝实行改革 东晋十六国宋 齐 梁 陈西魏北周北齐东魏581年隋朝589年北魏东汉西晋北朝(439581) 南朝(420589)1、从东汉到隋朝代更替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时代特征(大分裂、大动荡、大融合) 长期分裂割据 北民南迁,民族融合 战争频繁 江南相对稳定,得到较好的开发。 士族制度形成发展、佛教盛行。时代特征:(1)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长期分裂割据的时期;(2)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依次向南大迁徙、是民族大融合时期;(3)北方的割据势力之间,民族之间,战争频繁;(4)江南
2、相对稳定,得到较好的开发,社会经济发展较快。 史海拾贝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阴山(位于内蒙古中部)敕勒歌的创作与翻译这首描绘草原风光和游牧画景的著名民歌敕勒歌,起初由高车族牧民用高车语创作。高车族即为铁勒族,又叫敕勒族,因他们乘高车,逐水草,过着游牧生活,所以被称为高车族。后来,高车族与鲜卑族的交往增多,敕勒歌便被译为鲜卑语,在北方广为流传。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以汉语为“正音”(标准语言),在少数民族中推广汉语,敕勒歌又被译为汉语,保存流传下来。胡人与汉人 西晋末年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五胡为代表的北方及西北少数民族,先后进入中原,建立了
3、很多割据政权。在100多年的时间里,民族间的混战造成白骨蔽野、村丘邑墟的惨景。诸胡同汉人一样,为此付出了很高的代价。这些游牧部落长期在中原地区生活,逐渐抛弃旧有的传统,转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和生产、生活方式,逐渐演变成汉民族的新成员。与此同时,一部分汉人在与胡人接触过程中,受到胡文化影响。他们不仅在穿着打扮、日常习俗上模仿胡人,而且也改取胡名,改说胡语。到后来,他们的子孙干脆以胡人自居。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1.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为改革奠定了基础(1)崛起:386年、拓跋珪建立魏国 统一: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十六国分裂割据局面) (2)影响: 北方相对稳定,促进生产发展和民
4、族融合()政治前提: 439年北魏统一了北方,为改革奠定了基础(2)历史潮流:北方各民主不断交往和相互影响,北方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2、历史背景匈奴鲜卑鲜卑羌氐羯西晋内迁各族分布图“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在战争时,往往驱使汉族和其他各族的人充当步兵,在阵前冲锋,鲜卑骑兵则在后督阵,并任意纵马践踏。 民族歧视和压迫的政策导致民族矛盾激化“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备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所求不获,则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谢灵运拓跋贵族盘剥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并引发起义(改革的必要性-内部矛盾重重,危机四伏 ) 政治黑暗,租役沉重民族歧视,压迫汉族地主官僚不
5、满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社会动荡不安,起义不断鲜卑族拓跋部经济文化落后,社会矛盾重重,危机四伏,严重影响了北魏政权的稳定。表现在:游牧生活,经济文化落后;由于政治黑暗,吏治腐败,导致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由于民族文化习俗和生活方式的差异,统治集团内部汉族地主官僚对拓跋贵族心存不满,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重重,政权不稳;(3)根本原因: 这两尊北魏骑马武士陶俑令我们想起北魏骑兵纵横驰骋、骁勇杀敌的战争场景。 “马背上得天下”,是魏晋南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迅速崛起、逐鹿中原、饮马长江的普遍现象。然而, “马背上得天下”不等于可以 “马背上治天下”,北魏凭借武力统一黄河流域之后,面临着一个如
6、何化解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巩固统治秩序的问题。可见,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不是偶然的历史现象,而是中国历史演进过程中的必然产物。那么,又是什么原因促成孝文帝痛下决心、坚定不移进行这场伟大的改革运动呢?(改革的必要性-内部矛盾重重,危机四伏 ) 政治黑暗,租役沉重民族歧视,压迫汉族地主官僚不满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社会动荡不安,起义不断(4)主观原因:冯太后与孝文帝注重汉化 (可能性、推动力)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1)、北魏统一北方黄河流域,结束了多年分裂混乱(439年),为孝文帝改革创造了条件。(2)、北方各民族相互融合的历史趋势出现(3)、北魏早期统治激化了社会矛盾(?)(4)、
7、冯太后与孝文帝的推动改革的可能性 冯太后和孝文帝仰慕汉文化,锐意改革。 冯太后听政20年间,掌握实权,主持了前期改革,为孝文帝全面改革奠定了基础。她培养孝文帝学习汉族文化,使他具有了浓厚的汉文化素养,为他推行全面和彻底汉化政策奠定了基础。材料: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左老,尤精释义。才藻富赡,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以上材料说明孝文帝在哪些方面的造诣?有何影响? 孝文帝精通诸子百家、儒家经典,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汉文化底蕴。 促使他后来推行汉化政策改革;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
8、;有利于民族融合。二 、改革目的: 直接目的: 改变鲜卑族落后状态, 缓和社会矛盾;根本目的: 巩固北魏的统治, 促进北魏的发展。 1、直接目的2、根本目的(均田制:它是中国古代北魏至唐朝中期封建政府推行的土地分配制度,从北魏孝文帝485年颁行,经过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朝,到唐德宗780年被废止,前后约300年。是一种土地国有制。)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实行均田制1、经济方面:(1).前提(2).目的保证国家赋税收入,缓和社会矛盾,巩固政权。北魏政府掌握了大量无主土地;鲜卑拓跋部逐渐改变了原来的游牧生活,(劝课农桑)从事农业生产。政府把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15岁以上),农民向政府
9、承担一定的徭役杂税;官吏可获公田,地主原有土地不变。(不触动地主的原有土地)(3).内容(4).作用经济: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推动了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保证了国家财政收入和劳役需要。政治:限制土地兼并,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政权;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和各民族的融合。影响:为隋唐提供制度借鉴。(5).实质是学习汉族先进的生产方式(农耕方式)。(6 ).局限桑田露田国家所有农民所有(可买卖)思考:政府分配的土地是不是全部归农民所有?禁 经济:均田制均田制是国家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在经历了长期的纷乱和战争后,政府掌握了大量的无主荒地,大批农民又离开土地流亡四方,在这种情况下,国家为了吸引劳
10、动力回到土地上,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也为了抑制豪强对土地的兼并而推行均田制。三长制政治:俸禄制 我们知道鲜卑人是骑马打天下,武力夺取天下的,一开始它的官员都没有俸禄。通过打仗掠夺很多东西,然后赏赐。在一个地方为官,就在那儿收赋税,自己可以留一部分;所以慢慢地就形成这样的局面:对老百姓的剥削的加重,贪污成风,社会矛盾激化;也影响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原因: 北魏官吏没有俸禄,官吏贪污腐败,影响政府的财政收入,激化阶级矛盾。 目的: 杜绝贪赃枉法,缓和社会矛盾,巩固北魏统治。 内容: 实行官吏任期考核制:由官吏政绩的好坏决定任期的长短。 对贪污帛一匹以上者以以及徇私枉法的官吏一律处死。 颁行俸禄制:下令
11、给百官颁行俸禄,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按品第高低发给官吏,不许官吏自筹。2、政治方面:作用:减轻了官吏对百姓的掠夺,相对缓和了当时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北魏政权;促进了北魏政权的汉化进程。(1)整顿吏治,制定俸禄制 经济:均田制三长制在推行均田制的同时,北魏废除了宗主督护制,改行三长制。三长制以五家为一邻,设邻长;五邻为一里,设里长;五里为一党,设党长。邻长、里长、党长合称三长。三长直属于州郡,负责清理户口和田亩、征发徭役和兵役。三长制的实行,使许多农户成为国家直接掌握的编户(指编入户籍的平民),它改变了以往豪强地主隐瞒户籍的状况,使北魏的地方政权真正掌握在国家手中,有利
12、于中央集权的巩固。北魏前期,地方官吏不论政绩优劣,一律任期六年,而且没有俸禄。这就使得当时的吏治非常混乱,各级官员贪污的现象相当严重。官员的贪污不仅影响北魏的财政收入,同时也加深了北魏统治者和人民之间的矛盾。为此,孝文帝制定了俸禄制和地方官吏任期制。凡贪污帛满一匹及枉法者,一律处死;官吏按政绩的好坏来决定升降。俸禄制政治:由“宗主督护制”到“三长制”的变化农民宗主北魏政府邻长里长党长农民北魏政府州郡(2)设立三长制,加强对地方控制洛阳牡丹3.迁都洛阳原因(阅读P3031,思考回答) (1)迁都原因平城洛阳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经济条件历史政治(2)迁都目的偏居塞上,控制中原困难;北方有柔然的威胁。地
13、处中原和黄河流域的中心,可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交通不便,自然条件恶劣,经常发生水旱疾疫之灾。交通便利,气候适宜。附近产粮有限,不足满足生活供应。农业发达;可以解决粮食供应问题。作为北魏都城有近100年,保守势力强大。中原的政治文化中心,众多汉族王朝先后在此建都,改革阻力较小。直接目的: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减,小改革阻力,改变落后状态。根本目的: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请阅读材料:“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此协定群情。外谋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 魏书孝文帝如何迁都?说明了什么?改革阻力很大!孝文帝改革决心坚定! 借南征之名,行迁都之实。
14、采用的手段:说明:有利于巩固北魏政权对中原的统治,促进民族融合。迁都洛阳的意义?对改革的发展:对洛阳的发展:对民族关系的发展:打击了保守势力,为孝文帝进一步改革奠定了基础。推动了洛阳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和城市建设,洛阳成为当时全国的政治中心,最大的商业中心,国际性商业城市。 迁都洛阳后,孝文帝要彻底革除旧俗,在当时引起了一部分鲜卑人的强烈反感,其中也包括他的太子元恂。元恂不过是个14岁的孩子,却成了反对革除旧俗的先锋。他身体肥胖,嫌河南太热,一直想回北方。八月中,他乘父亲去嵩山的机会,带着左右心腹逃往平城。小领军元俨领卫兵拦截,闹到天黑,方才平息。孝文帝得知此事大惊,回宫后,召太子来见,痛加训责,
15、还与兄弟咸阳王元禧两个轮流动手,把元恂打了一百多棒,然后命人把他扶出去禁闭起来。这一顿打得着实是重,元恂躺了一个多月才能起床。后来,孝文帝把元恂废为庶人,派兵看守。次年三月,御史中尉李彪秘密上表,说他仍在谋划作乱。孝文帝令人带毒酒逼他自杀,其时年仅15岁。孝文帝废太子,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社会生活习俗方面:革除旧俗仿效汉族的典章制度,重新修订官制礼仪,尊儒崇经,以孝治国穿汉服说汉话 改汉姓,宣布与汉族同源与汉族通婚增加北魏政权机构中汉族官员的比重(3)影响?(1)目的?改变鲜卑族落后的生活习俗,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文化,巩固北魏的统治。促进了鲜卑族和汉族的民族融合,加速了鲜卑政权的封建化进程;
16、为后来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2)内容?(汉化)4、(4)特点(实质):民族融合,在汉化中完成封建化鲜卑姓氏改为汉姓鲜 卑 姓汉 姓拓 跋邱穆陵步六孤贺 赖独 孤贺 楼刘贺陆穆元楼返回穿汉服(展示图片) 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汉族和少数民族相互影响的现象有哪些?胡床椅子方凳 汉人最初是席地而坐。所谓席地而座即以席为坐。在床、席上跪坐,其实是一种很不舒服的坐姿;两席屈折,膝向前,上身的体重全部由臀部挤压在腿上,下肢极易酸麻,久之还可能变形。所以,一旦属于高坐具的胡床传入,很快受到部份汉人的欢迎。胡床最初是一种以绳跳马连缀木上,可开可合,携带方便,无靠背的折叠凳
17、,类似今天的马扎。汉人使用胡床,开始只见于军旅,到了北朝,从宫廷到民间都有人以胡床为坐具。你知道吗?促进了民族融合(3)政治:(1)经济: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缓和了阶级矛盾,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巩固了北魏政权的统治。(2)民族关系:5、孝文帝改革的意义(4)影响: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为隋唐统一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70页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深度分析(1)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2)内容全面,措施得力(3)冯太后的支持和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识,冲破阻力,毅
18、然改革(4)符合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从孝文帝改革中得出什么启示 先进必然战胜落后;改革必须符合历史潮流、顺应民意;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都具有曲折性。探究原因把握规律是一场少数民族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影响深远的封建化改革6、孝文帝改革的性质及成功原因性质: 木兰的家庭已经汉化,木兰家庭成了众多汉化了的鲜卑家庭的一个写照!“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脍炙人口的木兰辞是一部流传了千百年的北朝民歌 民族融合(1)是指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渗透,是民族之间的交往和影响。 (2)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这是
19、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 (3)由于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均以汉族为核心发生。中国古代民族融合的主要特征: 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 从文化风俗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 从整体社会发展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概念了解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美丽的冯太后 请你分析以上图片在服饰上有什么变化?说明了什么? 牧马(魏晋墓壁砖画) 牵羊的少数民族(魏晋墓壁砖画) 扬场图(魏晋墓葬壁画) 耕牛图(魏晋墓葬壁画)从魏晋墓葬的壁画中,反映出当时鲜卑族的生产状况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20、? 生产方式农耕化中国古代礼乐源自周礼,孔子的“仁”是对礼乐的高度浓缩,历代封建统治者沿用该制度维护自身统治。从材料和图片中,你能得出什么认识? 北魏政权仿效汉族的典章和礼乐制度,尊崇孔子,加速政权封建化。 1、积极性(意义)(1).巩固了北魏的统治,加速了鲜卑政权封建化的进程(2).使北方经济得以复苏和发展,促进了洛阳的繁荣。为以后隋朝的统一奠定了经济基础。(3).促进了民族融合,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的全面繁荣奠定了基础。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最重要)四、对北魏孝文帝改革总体评价看法2、局限性:(1)是一场没有(2)(有争议)全盘汉化,没有保持本民族的特色,使得鲜卑拓跋部逐
21、渐融入其他民族而消亡了。( 所以,有人说孝文帝的汉化不值得肯定,他的文化路线是一条加速北魏国家和拓跋民族衰亡的路线。)忽视了北部边境忽略了军事上的改革后继乏人(3)、改革的不足之处.全盘汉化五.孝文帝改革成功的认识1、认识:(4)、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都具有曲折性。.(1)、先进必然战胜落后;(2)、改革必须符合历史潮流、顺应民意;(3)、民族融合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北魏孝文帝北魏孝文帝(467-499)出行。孝文帝原名拓跋宏,后改为元宏,北魏献文帝之子,冯太后之孙。2、民族大融合的原因(途径):政治因素:国家分裂或战乱,民族迁徙、杂居、兼并战争。阶级因素:在各族人民联合反抗统治者
22、压迫的斗争中。经济因素:少数民族由游牧生活转向农业生活的封建化过程中。统治者政策因素:开明的民族政策、汉化政策、 “和亲”、“册封” 。友好交往 1、下列各项为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的是( )北魏统一北方民族融合先进文化的吸引民族矛盾尖锐 A、 B、 C、 D、2、孝文帝改革的阻力主要来自于( )A、北方各族的上层人物 B、鲜卑贵族C、地主阶级的守旧势力 D、汉族地主阶级3、中国古代民族融合的基本原因是A、统治阶级的汉化政策B、各族人民的团结斗争C、各族人民长期的经济文化交流D、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战争(C)4、孝文帝改革措施中具有开创性的是( )A、整顿吏治 B、迁都C、汉化政策 D、颁布均田令
23、5、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是为:A、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B、促进北方民族融合 C、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 D、恢复和发展经济【巩固练习】 材料一: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以供耕作于是海内安之。 魏书食货志(1)材料一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怎样的改革措施?其实行的前提是什么?目的是什么?有何积极作用? 积极作用: 对北魏政权? 对农民? 对经济发展? 对后世? 措施:推行均田制前提:北魏政府掌握了大量无主土地。目的:保证国家赋税收入,缓和社会矛盾,巩固政权。【巩固练习】 材料二:高祖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名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 魏书李冲传事件:孝文帝迁都洛阳。目的: 是减小改革阻力,接受汉族先进文化,改 变落后状态。 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策略:借南征之名,行迁都之实。实质:反映了改革面临的的阻力很大。(2)材料二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高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他采取了什么策略?反映了怎样的实质问题?【巩固练习】 材料三: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拔。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娃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按:代,郡名,今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服务提供与购买合同
- 2024年度技术开发合同:某区块链技术研发合作协议
- 2024年度土地使用权转让合同的地块信息
- 2024年度新能源产品购销合同
- 2024年度环保责任分担合同
- 2024年度广告设计制作合同:某广告公司与某房地产企业之间的广告设计制作合同
- 2024年度全球贸易海上出口运输独家代理合同
- 2024年度温室光伏发电项目合作合同
- 2024年度某文化传媒公司活动策划合同
- 2024年度便利店商品供应加盟合同
- 建筑环境学第四版思考题答案
- 卓越绩效管理模式之以顾客和市场为中心
- 看汉字写拼音(声母+单韵母、复韵母)直接打印
- 医疗设备维保服务投标方案
- 医院培训课件:《血浆置换及临床应用》
- 代缴社保协议代缴社保免责协议
-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申报书:71.《教师在教育数字化转型中的作用及其实现路径研究》
- 材料物理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书
-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职业生涯规划书
- 餐饮外卖商标授权书范本
- 译林版小学英语六年级上册英文作文范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