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循环缺血和眩晕培训课件_第1页
后循环缺血和眩晕培训课件_第2页
后循环缺血和眩晕培训课件_第3页
后循环缺血和眩晕培训课件_第4页
后循环缺血和眩晕培训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后循环缺血和眩晕后循环缺血和眩晕后循环缺血概述后循环又称椎基底动脉系统,由椎动脉、基底动脉和大脑后动脉组成,主要供血给脑干、小脑、丘脑、枕叶、部分颞叶及上段脊髓。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是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约占缺血性卒中的20%。 后循环缺血和眩晕2后循环缺血概述后循环又称椎基底动脉系统,由椎动脉、基底动脉和由Caplan教授主持,于1988-2000年在美国波士顿NEMC进行的一项后循环缺血登记研究。发病部位多见于后循环远端。后循环缺血和眩晕3由Caplan教授主持,于1988-2000年在美国波士顿N后循环缺血概述与前循环缺血一

2、样,PCI也可按缺血程度和持续时间的不同分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和脑梗死。-其同义词包括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后循环TIA和脑梗死、椎基底动脉疾病、椎基底动脉血栓栓塞性疾病。后循环缺血和眩晕4后循环缺血概述与前循环缺血一样,PCI也可按缺血程度和持续时后循环缺血概述国际上有用PCI概念取代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ertebro-basilar artery insufficiency,VBI)概念的趋势。国际疾病分类中也已不再使用VBI后循环缺血和眩晕5后循环缺血概述国际上有用PCI概念取代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概念的由来(vertebrobasilar insuff

3、iciency,VBI)“颈动脉供血不足(carotid insufficiency)”的概念:上世纪50年代,由于认识的局限,人们推测前循环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由于颈动脉处于相对缺血状态而引起的,由此产生了一个“颈动脉供血不足”与之相对应,引出了“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ertebrobasilar insufficiency,VBI)”的概念。后循环缺血和眩晕6“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概念的由来(vertebrobasi“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概念的由来Willis(1621-1675)年描述脑干解剖和脑动脉环Rudolf Virchow(1821-1902年)提出了血栓、血栓形成、栓

4、子和栓塞的概念Charles Foix(1882-1927年):现代卒中神经病学家第一人Kubik和Adams(Brain,1946,69:73)首先报道了椎基底动脉缺血的临床与病理学相关研究后循环缺血和眩晕7“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概念的由来Willis(1621-16“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概念的由来1951年Fisher等用carotid insufficiency来描述前循环梗死前的TIA1953年Denny-Brown用cerebrovascular insufficiency解释TIA和脑缺血的波动表现,insufficiency指血管的狭窄或闭塞导致支配区依靠侧支循环供血1953年S

5、iekert和Millikan报道了基底动脉系统间隙性缺血的临床表现,并提出VBI的概念 后循环缺血和眩晕8“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概念的由来1951年Fisher等用c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新认识 随着相关研究的进展,人们认识到前循环缺血只有TIA和梗死两种形式,“颈动脉供血不足”概念已被摈弃。现在,我们在检索国外医学文献时已经极少能到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这个概念,更多的是用后循环缺血、椎-基底动脉综合征、椎基底动脉疾病等词来代替,中华内科杂志2006年9月第45卷第9期 Stroke,20003l:2Oll-2023后循环缺血和眩晕9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新认识 随着相关研究的进

6、展,人们认识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新认识VBI在国内至今仍是广泛使用的一个诊断术语,无论是医生还是患者,对VBI的概念的理解和认识都存在太多的误区。 并且在我国有被泛化趋势,VBI变成了某些医生面对一些具有前庭样症状患者的垃圾筐,用来诊断临床上出现的许多不明原因的、有头昏眩晕症状的患者,严重影响了临床诊治水平。 后循环缺血和眩晕10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新认识VBI在国内至今仍是广泛使用的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新认识目前在国内的临床实践中,泛化的VBI概念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的内容:(1)以后循环障碍为主的疾病(后循环TIA和梗死)在这方面,许多临床医师将椎动脉型颈椎病认为是VBI的主要

7、病因,因而将许多有头昏眩晕症状的患者诊断为椎动脉型颈椎病引起的VBI,而事实上这种情况是非常少见的。 后循环缺血和眩晕11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新认识目前在国内的临床实践中,泛化的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新认识(2)以单纯性前庭内耳病变为主的疾病(梅尼埃病、良性位置性眩晕等);(3)部分伴有头昏眩晕等症状的精神障碍性疾病(焦虑症、抑郁症等)。后循环缺血和眩晕12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新认识(2)以单纯性前庭内耳病变为主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新认识实际上VBI的主要是:后循环TIA和梗死,后两种病理状态用VBI来诊断纯粹是错误的。随着神经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和对后循环缺血研究的深人,现在人们已

8、经清楚地认识到,后循环缺血也和前循环缺血一样,多为TIA和梗死两种形式。VBI是否存在? 后循环缺血和眩晕13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新认识实际上VBI的主要是:后循环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国外观点1987年国际疾病分类2神经病学分册(ICD-9)的脑血管疾病分类中,在短暂性脑缺血(435)项下有颈、基底椎动脉供血不足;1990年ICD-10神经系统疾病中,在TIA和相关综合征(G45)项下有椎-基底动脉综合征(G 45.0),无“VBI”的病名;1990美国脑血管疾病分类代替的是椎基底动脉系统TIA1997年ICD-9临床修订版-脑血管疾病,在短暂性脑缺血(435)项下,有椎-基底动脉综合征

9、,仍无“VBI”的病名.后循环缺血和眩晕14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国外观点1987年国际疾病分类2神经病学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国内观点1986年中华医学会第二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第三次修订的脑血管疾病分类草案中,无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1995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会议通过的脑血管疾病分类(1995)第三项中,增加了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但未列出相应诊断标准。后循环缺血和眩晕15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国内观点1986年中华医学会第二次全国脑以“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为主题词检索(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1994至今文献(中文):3402条2008年:350多条后循环缺血和眩晕16以“椎基底动脉供血

10、不足”为主题词检索(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后国内文献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标准目前国内还没有统一的VBI诊断标准。1988年中华神经精神杂志) 引用的诊断依据为:一、游氏标准(1985)1、眩晕为旋转感或视物晃动感或不稳感,多因头位和/或体位改变而诱发;2、眩晕同时至少尚有一种椎基底动脉缺血发作的其它症状,如眼疾(黑朦、闪光、视物变形、复视等)、内耳疼痛、肢体麻木或无力、猝倒、昏厥等;后循环缺血和眩晕17国内文献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标准目前国内还没有统国内文献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标准一、游氏标准(1985)3、有轻微的脑干损害体征,如角膜和/或咽反射减退或消失,调节和

11、/或辐辏障碍,自发性或转颈压迫一侧椎动脉后诱发眼球震颤及阳性的病理反射等;4、病因明确,如颈椎病、颈椎外伤、脑动脉硬化、糖尿病、心脏病、低血压等。后循环缺血和眩晕18国内文献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标准一、游氏标准(1国内文献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标准二、丁氏标准1986年早期标准:1、反复短暂的眩晕发作,起病于50岁左右或更高年龄。2、卒中式发病,符合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特征, 而无其他病的证据。3、有典型的眼震电图的异常,绝大多数为中枢性异常,少数为周围性异常,眩晕期间如眼震电图正常可基 本排除本病。后循环缺血和眩晕19国内文献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标准二、丁氏标准

12、后循国内文献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标准二、丁氏标准1994年推荐标准:当临床考虑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时,1、ENG(眼震电图)出现肯定前庭中枢异常(2项以 上异常)或1项中枢异常加2项周围异常,可确诊 为VB-TIA。2、ENG出现可疑前庭中枢异常(一项异常),如BAEP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出现中枢异常,或TCD(颅 多普勒超声)异常,或YCBF(局部脑血流量)异 常,均可确诊为VB-TIA后循环缺血和眩晕20国内文献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标准二、丁氏标准后循国内文献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标准二、丁氏标准1994年推荐标准:当临床考虑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时,3、如EN

13、G正常或未查,BAEP为中枢性异常,伴TCD或YCBF异常,可确诊为VB-TIA。4、如单有一项ENG出现中枢异常或ENG2项周围性异常,或单有BAEP中枢异常,单有TCD异常或YCBF异常,均应诊断为可疑VB-TIA后循环缺血和眩晕21国内文献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标准二、丁氏标准后循国内文献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标准二、丁氏标准1994年推荐标准:当临床考虑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时,5、ENG、BAEP、TCD和YCBF均正常 可排除VB-TIA。后循环缺血和眩晕22国内文献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标准二、丁氏标准后循国内文献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标准三、蒲保强

14、等(1999年) (脑血管病学.第1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VBI诊断依据:1、年龄40岁以上,慢性起病,逐渐加重,或急性起病,或反复发病。2、有脑动脉硬化或颈椎病史。3、发作性、体位性眩晕;可伴恶心呕吐、耳鸣、听力下降、视物不清、复视或突感上肢麻痛、持物落地。4、经头颅CT、头颅多谱勒(TCD)及颈椎X线检查确诊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排除其他疾病所致。后循环缺血和眩晕23国内文献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标准三、蒲保强等(1国内文献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标准四、其他国内文章参考标准:1996年黄如顺(实用神经内科)标准:椎基 底动脉系TIA2001年王维治(神经病学,第四版

15、)标准: VB-TIA1989年WHO标准:VB-TIA。后循环缺血和眩晕24国内文献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标准四、其他国内文章国外: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标准五、1989年WHO标准:1、Acute unsteadiness or ataxia;2、unilateral or bilateral (or involving one side after the other)visual, motor,or sensory disturbances;3、vertigo or dizziness;后循环缺血和眩晕25国外: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标准五、1989年WHO标国外:椎-

16、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标准五、1989年WHO标准:4、double vision;5、dysarthria or swallowing impairment;6、or acute impairment of consciousness or acute confusion.Thesymptoms and signs disappear completely within a few minutes or hours (24hours by convention)后循环缺血和眩晕26国外: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标准五、1989年WHO标国外: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标准六、1988 P.

17、 ELBAZ(France):Vertebro-basilary insufficiency(VBI) diagnosed by the presence of at least three of the following criteria:1.age over 50;2.cervical degenerative arthritis;3.vertigo induced by rotating movements of the head;4.ophthalmic signs(scotomas);5.“drop attacks”。后循环缺血和眩晕27国外: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标准六、19

18、88 P. E国内文献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标准七、2002年: VBI是指椎基底动脉系统循环不全引起脑干、小脑及大 脑半球后部等灌流区机能障碍,临床表现复杂。通常,这些症状的短暂、反复出现,多为脑干 梗死的前兆,但也可能见于已存在椎基底动脉梗死的患者。VB-TIA大多存在VBI。后循环缺血和眩晕28国内文献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标准七、2002年:国内文献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标准八、2003年重庆(眩晕的临床诊断、治疗指南)孔凡元(宁夏医学院)标准: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依据是:也称为椎基底动脉TIA1、发病在50岁以上;2、突然出现眩晕,与头位有关,持续时间短暂

19、;3、眩晕发作时伴有一种或数种脑干缺血的症状和体征;4、常在24小时内减轻或消失,以后可再发作;5、实验室检查阳性结果。后循环缺血和眩晕29国内文献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标准八、2003年重国内文献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标准2005年有学者提出了一个初步确诊VBI的诊断标准: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5,7(3):145-147)(1)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和体征,必须能定位于特定的椎-基底动脉血管分布区;(2)发作突然,数分钟达到高峰,一般24h内缓解,病史中至少有2次短暂发作并伴随以脑干为主的其他症状和体征(3)短暂发作的间歇期不能有异常神经症状和体征(患者以前已有脑梗

20、死者例外)后循环缺血和眩晕30国内文献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标准2005年有学者国内文献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标准(4)具备下列症状和体征至少23项以上(单一症状或体征不能诊断为VBI)(略)(5)已排除全身性疾病(低血压、贫血、血液病,颅脑外伤、颅内肿瘤、血管炎、癫痫发作等)因素后循环缺血和眩晕31国内文献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标准(4)具备下列症国内文献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标准按这些诊断标准来诊断,事实上包含了椎基底动脉系统的TIA或梗死因为这些诊断标准多强调症状的短暂性多限定要有脑干的症状或体征多提出单一的眩晕不能诊断。后循环缺血和眩晕32国内文献中:椎

21、-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标准按这些诊断标准来“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本质实际上VBI的本质就是后循环(椎基底动脉系统)TIA和梗死, (后循环缺血、PCI)后两种病理状态用VBI来诊断纯粹是错误的。 后循环缺血和眩晕33“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本质实际上VBI的本质就是后循环缺血和后循环缺血后循环缺血的定义已经很明确,就是指后循环的TIA和脑梗死,其同义词包括: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后循环TIA和梗死、椎-基底动脉疾病和椎-基底动脉血栓栓塞性疾病等。N Engl J Med,2005,352:26182626后循环缺血和眩晕34后循环缺血后循环缺血的定义已经很明确,就是指后循环的TIA和中国“后循

22、环缺血”的专家共识中华内科杂志编辑部组织了中国后循环缺血专家共识会议,在充分和反复讨论之后,出台了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这个共识从临床术语的使用到诊断思路等多个方面描述了专家们一致达成的意见。共识澄清了临床诊断概念的混乱,对新的术语进行了详细描写,规范临床使用和诊断方法。 后循环缺血和眩晕35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中华内科杂志编辑部组织了中国后循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定义是指后循环的TIA和脑梗死。其同义词包括: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后循环的TIA与脑梗死、椎基底动脉疾病椎基底动脉血栓栓塞性疾病。鉴于MRI弥散加权成像(DWI)发现约半数的后循环TIA有明确的梗死改变且TIA与脑梗死的界限越来

23、越模糊,因此用后循环缺血涵盖后循环的TIA与脑梗死,有利于临床操作。 中华内科杂志2006年9月第45卷第9期 后循环缺血和眩晕36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定义是指后循环的TIA和脑梗死。其同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 -主要病因和发病机制(1)动脉粥样硬化是后循环缺血最常见的血管病理表现。导致后循环缺血的机制包括:大动脉狭窄和闭塞引起低灌注、血栓形成及动脉源性栓塞等。动脉粥样硬化好发于椎动脉起始段和颅内段。中华内科杂志2006年9月第45卷第9期 后循环缺血和眩晕37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 -主要病因和发病机制(1)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 -主要病因和发病机制(2)栓塞是后循环缺血的最常见发病机制,约占

24、40% 栓子主要来源于心脏、主动脉和椎基底动脉最常见栓塞部位是椎动脉颅内段和基底动脉远端。(3)穿支小动脉病变,包括玻璃样变、微动脉瘤和小动脉起始部的粥样硬化病变,好发于桥脑、中脑和丘脑。 中华内科杂志2006年9月第45卷第9期 后循环缺血和眩晕38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 -主要病因和发病机制(2)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主要危险因素与颈动脉系统缺血相似不可调节:年龄、性别、种族、遗传背景、家族史、个人史可调节主要是:生活方式(饮食、吸烟、活动缺乏等)肥胖及多种血管病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脏病、卒中TIA病史、颈动脉病及周围血管病等)。 中华内科杂志2006年9月第45卷第9

25、期 后循环缺血和眩晕39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主要危险因素与颈动脉系统缺血相似中颈椎骨质增生不是后循环缺血的主要原因以往认为转头颈可使骨赘压迫椎动脉,导致后循环缺血,由于前庭神经核对缺血敏感,故而产生头晕眩晕。这种以假设代替证据的模式是导致VBI诊断混乱的重要原因。Age,Ageing,1986,15:57-59Neurology,2003,61:845-847后循环缺血和眩晕40颈椎骨质增生不是后循环缺血的主要原因以往认为转头颈可使骨赘颈椎骨质增生不是后循环缺血的主要原因而临床研究则证明颈椎骨质增生绝不是后循环缺血的主要危险因素因为在有或无后循环缺血的中老年人群间,颈椎骨质增生的程度并无显著

26、差别,只有血管性危险因素的不同;连续的椎动脉动态造影仅见个别有因骨赘引起的动脉受压;进行转颈后的多普勒超声检查,有或无后循环症状者,椎动脉颅外段受压的比率未见有差异。 Age,Ageing,1986,15:57-59Neurology,2003,61:845-847后循环缺血和眩晕41颈椎骨质增生不是后循环缺血的主要原因而临床研究则证明颈椎骨质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主要临床表现后循环缺血的常见症状:头晕眩晕、肢体头面部麻木、肢体无力、头痛、呕吐、复视、短暂意识丧失、视觉障碍、行走不稳或跌倒。后循环缺血的常见体征:眼球运动障碍、肢体瘫痪、感觉异常、步态肢体共济失调、构音吞咽障碍、视野缺损、声嘶、

27、Horner综合征等。出现一侧脑神经损害和另一侧运动感觉损害的交叉表现是后循环缺血的特征表现。 中华内科杂志2006年9月第45卷第9期 后循环缺血和眩晕42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主要临床表现后循环缺血的常见症状: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主要临床表现国外常用“5D”标准来判断,即Dizziness (头晕)Diplopia (复视)Dysphasia (构音困难)Drop attack (跌倒发作)Dystaxia (共济失调)当存在这5种症状和体征时,高度提示为后循环缺血后循环缺血和眩晕43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主要临床表现国外常用“5D”标准来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常见综合征后循环TIA、小

28、脑梗死延脑外侧综合征基底动脉尖综合征Weber综合征闭锁综合征大脑后动脉梗死腔隙性梗死(运动性轻偏瘫、共济失调轻偏瘫、构音障碍拙手综合征、纯感觉性卒中等) 后循环缺血和眩晕44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常见综合征后循环TIA、小脑梗死后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评估和诊断详细的病史、体格检查和神经系统检查是诊断的基础。要仔细了解病史,特别是症状的发生、形式、持续时间、伴随症状、演变过程及可能的诱发因素;要注意了解各种血管性危险因素;要注重对脑神经(视觉、眼球运动、面部感觉、听觉、前庭功能)和共济运动的检查。对以头晕眩晕为主诉者,一定要进行Dix-Hallpike检查以排除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中华内科

29、杂志2006年9月第45卷第9期 后循环缺血和眩晕45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评估和诊断详细的病史、体格检查和神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评估和诊断对所有疑为后循环缺血的患者应进行神经影像学检查,主要是MRI检查。DWI对急性病变最有诊断价值。应积极开展各种血管检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CT血管造影MRI血管造影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查等中华内科杂志2006年9月第45卷第9期 后循环缺血和眩晕46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评估和诊断对所有疑为后循环缺血的患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1.后循环缺血包括后循环的TIA和脑梗死。2.后循环缺血的主要病因与前循环缺血相同,(1)后循环缺血的主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2)后循环

30、缺血的最主要机制:是栓塞;颈椎病不是主要病因(颈椎骨质增生仅是罕见的情况。) 后循环缺血和眩晕47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1.后循环缺血包括后循环的TIA和脑梗死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3.头晕眩晕是后循环缺血的常见表现,但头晕眩晕的常见病因却并不是后循环缺血。4.后循环缺血的诊断、治疗和预防应与前循环缺血一致。 后循环缺血和眩晕48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3.头晕眩晕是后循环缺血的常见表现,但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症状学前庭周围性眩晕: 少数与PCI有关, 大多数病例是 耳神经疾病所致。前庭中枢性眩晕: 与PCI关系密切后循环缺血和眩晕49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症状学前庭周围性眩晕:后循环缺血和眩晕49后循环缺

31、血性眩晕的病因学一、后循环TIA所致眩晕:持续时间大多为2-l5 min,24 h内完全恢复原因:微小栓塞(多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血小板血栓导致)也可能由血流动力学异常所致(在椎基底动脉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基础上,伴随着血压的下降而引起脑干、小脑和PCA供血区发生一过性缺血)后循环缺血和眩晕50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病因学一、后循环TIA所致眩晕:持续时间大后循环缺血和眩晕培训课件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病因学一、后循环TIA所致眩晕特点:单独出现的旋转性眩晕、复视、吞咽困难和构音障碍均不能诊断为后循环TIA。如眩晕出现后数天未出现其他脑干症状,通常可否定与椎基底动脉系统有关后循环缺血和眩晕52后循环缺血性

32、眩晕的病因学一、后循环TIA所致眩晕后循环缺血和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病因学二、后循环梗死所致眩晕1、脑干梗死:与后循环TIA不同,眩晕只是脑梗死的一个症状2、小脑梗死:小脑动脉闭塞引起的眩晕大多为脑干和小脑血流障碍引起的前庭中枢性眩晕。3、迷路卒中:眩晕属于耳源性前庭周围性眩晕后循环缺血和眩晕53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病因学二、后循环梗死所致眩晕后循环缺血和眩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病因学三、颅外椎动脉缺血所致眩晕颈椎病引起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机制:目前主要有:“机械压迫学说”和“颈交感神经刺激学说”其他:极少见 自发性或创伤性 椎动脉夹层分离 过度肥大的 前斜角肌韧带可在 第6颈 椎水平压迫椎动脉后循环缺

33、血和眩晕54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病因学三、颅外椎动脉缺血所致眩晕后循环缺血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病因学四、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1961年由Fisher首先报告 。如锁骨下动脉在椎动脉分支之前存在狭窄和闭塞:在患侧上肢运动时出现上肢疼痛、易疲劳,常同时伴有眩晕、耳鸣、意识障碍、复视等椎基底动脉缺血症状。通过脑血管造影和多普勒超声检查可发现锁骨下动脉狭窄、闭塞和椎动脉血液逆流现象。后循环缺血和眩晕55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病因学四、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后循环缺血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诊断首先明确是否符合后循环缺血诊断:1、病史、体格检查和神经系统检查是诊断的基础。2、神经影像学检查:主要是MRI检查。3、各种血管检查4、颈椎的影像学检查不是首选或重要检查。后循环缺血和眩晕56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诊断首先明确是否符合后循环缺血诊断:后循环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诊断对于一例孤立性眩晕发作的患者,很难做出后循环TIA的诊断,而且这一诊断不太可能正确。如果眩晕发作还伴有脑干功能障碍的其他症状(如复视),则应考虑后循环TIA 。后循环缺血和眩晕57后循环缺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