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与税法差异的处理_第1页
会计与税法差异的处理_第2页
会计与税法差异的处理_第3页
会计与税法差异的处理_第4页
会计与税法差异的处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会计与税法差异的处理会计与税法差异的处理 由于会计制度与税法规范的对象和目标不同,两者的差异无法消退。假如以税法为依据进行会计核算,会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假如以会计核算的收入和利润作为计算流转税和所得税的计税依据将会弱化税收职能,因此财税合一的思路是行不通的,我国实行了国际通行的做法财税适度分别。从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的3次演化来看,由过去的以利润表为基础,逐步转变为以税法口径的收入总额减扣除项目格式设计,显示出税法与会计制度的独立性。随着会计、税收理论争论的进一步深化,会计与税法的差异也会越来越大。 处理原则 对会计与税法差异的处理应坚持统一性与独立性两项原则。 1.统一性原则 如前所述,会计

2、与税法的差异是无法避开的,但假如制定税法时完全不考虑会计处理方法,将会无端产生许多不必要的差异。这些差异是没有必要的。例如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方法第三十四条规定:为购置、建筑和生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而发生的借款,在有关资产购建期间发生的借款费用,应作为资本性支出计入有关资产的成本;有关资产交付使用后发生的借款费用,可在发生当期扣除。税法对借款费用停止资本化的时间确定在有关资产交付使用时,而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准则确定停止资本化的时间在有关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或者可销售状态时。假如预定可使用状态与交付使用还有一个时间段,那么会计资本化金额与税法资本化金额是不同的,由此造成固定资产的会计成本与

3、计税成本的差异将直接影响到会计折旧与税法折旧的差异。本人认为这类操作口径上的差异应当协调全都,制定税法时应当尽量参照会计制度的相关规定,毕竟计算税款的基础数据是以会计为基础的。 2.独立性原则 只有会计处理和税务处理保持各自的独立性,才能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应纳税额的精确性。税收征管法其次十条规定: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的财务、会计制度或者财务、会计处理方法与国务院或者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有关税收的规定抵触的,依照国务院或者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有关税收的规定计算应纳税款、代扣代缴和代收代缴税款。企业所得税法其次十一条规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企业财务、会计处理方法与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

4、规定不全都的,应当依照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计算纳税。因此,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全部企业都必需严格执行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制度、会计准则等)的相关要求,进行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在完成纳税义务时,必需依据税法的规定计算税额,准时申报缴纳。 处理方法 1.纳税调整 流转税:流转税需要纳税调整的项目,例如销售货物、转让无形资产、销售不动产、供应应税劳务时向客户收取的违约金、延期付款利息、集资款、手续费、代收款项、代垫款项等。又如房地产企业取得的预收账款需并入当期营业额计征营业税。流转税按月计征,月末依据税法规定计算出应纳税额提取并申报缴纳。 所得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指个人独资企业、合伙

5、企业、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实行按月或按季预缴,年终汇算清缴,多退少补的征收方式。企业在报送年度所得税纳税申报表时,需要针对会计与税法的差异项目进行纳税调整,调整过程通过申报表的明细项目反映。 2.所得税会计 由于会计制度与税法在资产、负债、收益、费用或损失的确认和计量原则不同,从而导致依据会计制度计算的税前利润与依据税法规定计算的应纳税所得额之间差异,即永久性差异和临时性差异。 永久性差异在本期发生,不会在以后各期转回,永久性差异与会计利润之和乘以适用税率计算的应交所得税作为当期所得税费用。 临时性差异是指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会计成本)与其计税基础(计税成本)之间的差额;未作为资产和

6、负债确认的项目,依据税法规定可以确定其计税基础的,该计税基础与其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也属于临时性差异。临时性差异分为应纳税临时性差异和可抵扣临时性差异。依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规定,对临时性差异统一接受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进行会计核算,对应纳税临时性差异和可抵扣临时性差异分别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和递延所得税资产,以后年度申报所得税时可直接依据账面应转回的金额填制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 运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明细核算每一项临时性差异,可以彻底取代纳税调整台账(或备查簿),会计与所得税法的差异问题将迎刃而解。 会计与税法的差异的阐述 现行企业会计制度与税法间存在差异是有目共睹的,会计与税法的目的不同

7、是产生差异的主要缘由。会计制度的目的,是为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供应真实,完整的财务信息,而税法的目的主要是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利用税收杠杆进行宏观调控。由于二者的目的不同,所遵循的原则也必定存在较大原差异。原则的差异导致会计和税法对有关业务的处理方法不同。以下从几个不同的方面简洁的说一下会计制度和税法之间的差异在哪、以及(怎样)处理。 一、捐赠 (一)会计法规中有关捐赠的规定 (1)将捐赠中应纳的流转税款及捐赠资产的账面价值依据捐赠业务的会计处理一同计入营业外支出。 (2)受赠:在会计核算中,企业接受任何形式的捐赠均不确认为一项收入,而是将扣除应缴所得税的余额确认为一项全部者权益计入资本公积。 (

8、二)现行税收法规中的规定 1.捐赠: (1)企业将自产、托付加工和外购的非货币资产用于捐赠,应视同按公允价值对外销售进行流转税的计算缴纳。 (2)企业对外捐赠,除符合税收法规规定的公益救济性捐赠外,一律不得在税前扣除。 2.受赠: (1)企业接受捐赠的.货币性资产,须并入当期的应纳税所得,依法计算缴纳企业所得; (2)企业接受捐赠的非货币性资产,须按接受捐赠时资产的入账价值确认捐赠收入,并入当期应纳税所得,依法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 (三)(关于)纳税调整 (1)捐赠:企业对外捐赠,除符税收法律法规规定的公益救济性捐赠外,一律不得在税前扣除。(2)受赠:企业接受捐赠的非货币性资产,须按接受捐赠时

9、资产的入账价值确认捐赠收入,并入当期应纳税所得,依法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 二、资产减值预备 差异及调整:对于税法规定不允许税前扣除的减值预备,企业在首次计提时,应按提取额全额调增应纳税所提额;在以后纳税年度中,应将每次增提的减值预备相应调整当期应纳税所得额。 三、提取减值预备的资产发生实物或价值形态变化时会计及税务处理的差异外理 1.资产价值重新恢复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应在已计提的各项资产减值预备金额的范围内,借记各项资产减值预备类科目,贷记管理费用、营业外支出、投资收益等而增加当期的会计利润。税法规定:企业已提取减值、跌价或坏账预备的资产,在申报纳税时已调增应纳税所得,因价值恢复或转让处置有关

10、资产而冲销的预备应允许企业作相反的纳税调整,即因其所冲销的各项资产减值预备在前期计提时未允许税前扣除,故本期相应增加的会计利润也不应计入应纳税所得额,在填制所得税申报表时应作调减当期应纳税所得额处理。 2.资产出售会计规定:企业在出售资产的同时应转销其减值预备,然后将资产原始成本减除减值预备后的账面净值与转让收入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这里的账面净值;等同于销售成本。税法规定:税法认可的销售成本照旧是资产的原始历史成本,而不是会计核算中的账面净值。因此,资产在被出售时,应按其已提取的资产减值预备计减当期应纳税所得额。 四、债务重组 1.以低于债务账面价值的现金清偿债务债务人的会计与税法差异及处

11、理 会计处理:债务人以低于债务账面价值的现金清偿某项债务的,债务人应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支付的现金之间的差额,确认为资本公积。 税法规定:债务人应当将重作用于债务的计税成本与支付的现金金额的差额,确认为债务重组收益,计入企业当期的应纳税所得额中。差异:会计将债务重组所得计入资本公积,税法对债务重组所得要求进行纳税调整,调增应纳税所得额。 债权人会计与税法差异及处理: 会计处理:以低于债务账面价值的现金清偿某项债务的,债权人应当将重组债权的账面价值与收到的现金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当期损失。 税法规定:债权人应当将重组债权的计税成本与收到的现金的差额,确认为当期的债务重组损失。 差异:重组债权会计

12、上为账面价值,税法上为计税成本,(其他)二者处理是相同的。 2.以非现金资产清偿还债务会计与税法差异及处理: 债务人:(1)重组债务价值会计上为账面价值,税法上为计税成本;(2)非现金资产的结转成本会计上为账面价值,税法上为公允价值;(3)会计上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非现金资产的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损益或计入资本公积,而税法是将重组债务的计税成本与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的差额计入损益。 债权人:二者规定非现金资产的入账依据不全都,会计上以债权的账面价值入账,税法上以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确定计税成本,导致计提折旧的依据不同,因此税收上应进行纳税调整。 3.债务转为资本会计与税法差异及处理: 债务

13、人:税法对债务重组所得要求进行纳税调整,调增应纳税所得额。 债权人:二者规定受让股权的入账依据不全都,会计上以债权的账面价值入账,税收上以股权的公允价值确定计税成本,以此来确定将来处置投资时如何在税法上确认投资收益以及应收账款是否发生了坏账损失,报批后可调减应纳税所得额,假如发生债务重组所得,则要纳税调增。 4.修改其他债务条件会计与税法差异及处理: 债务人:(1)税法上只对重组债务的计税成本大于将来应付金额这种状况进行了规定,对于重组债务的计税成本小于将来应付金额这种表况未予以明确从税法来看,假如发生此种状况,这部分损失从性质上分析,应属于无偿捐赠,不允许从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2)会计上债

14、务是按账面价值,税法上是按计税成原来确定的;(3)会计上要求将减记的金额计入资本公积,税法要求将减记的债务重组所得记入应纳税所得额。 债权人:(1)税法上只对重组债权的计税成本大于将来应收金额这种状况进行了规定,对于重组债权的计税成本小于将来应收金额这种状况未予以明确,假如发生此种状况,从性质上分析属于接受捐赠,应计入应纳税所得;(2)债权会计上是按账面价值,税法上是按计税成原来确定的;(3)会计上要求将减记的金额计入营业外支出,税法要求将减记的债务重组损失记入应纳税所得额。 五、借款费用 (一)税法规定与会计准则之间的差异 (1)利率限制:会计规定:无利率限制;税法规定:高于银行同期贷款利率

15、,或贷款系从关联企业取得并超过规定比例,应按劳取酬税法规定作纳税调整。 (2)关心费用:会计规定:借款发生的关心费用在会计核算中可依据重要性原则作不同处理;税法规定:无具体规定。 (3)溢折价摊销:会计规定:债券的溢折价摊销可接受直线法也可接受实际利率法;税法规定:无具体规定。 (4)借款费用应予资本化的资产范围:会计规定:仅限于购建固定资产;税法规定:固定资产、无形资产(45号文新规定为对外投资而发生的借款费用,可以直接扣除,不需要资本化计入有关投资成本). (5)筹建期间的借款费用(计入固定资产的除外):会计规定:计入长期盼摊费用在开头生产经营的当月一次计入损益;税法规定:在税法规定的期限

16、内分期摊销。 (6)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起止时间:会计规定:购建期间发生的符合条件的资本化: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停止资本化;税法规定:购建过程中发生的予以资本化:资产交付使用后发生的当期扣除。 (7)资本化的费用数额:会计规定:必需按实际购建固定资产的借款金额和规定的利率计算确认应资本化的借款费用;税法规定:无具体规定。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会计上依据谨慎性原则和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而税法则据实扣除、依据法定性原则。这就使得会计计算的利润总额与按税法计算的应纳税所得额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在实际工作中这些不全都或不协调的应依据会计制度进行核算,纳税时再做调整。 会计与税法的差异的缘由 只有会计处理和税务处理保持各自的独立性,才能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应纳税额的精确性。 税收征管法其次十条规定: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的财务、会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