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庸》的作者_第1页
试论《中庸》的作者_第2页
试论《中庸》的作者_第3页
试论《中庸》的作者_第4页
试论《中庸》的作者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5/5试论中庸的作者摘 要:中庸本为礼记中的一篇,南宋朱熹将其从中抽出独立成篇,与大学、论语、孟子一同列为“四书”,并花了毕生的精力作了四书章句集注,使“四书得以和“五经”同列,中庸也由此成为儒家重要之经典。但关于中庸的作者是否是子思?其内容是否经后人修改或增益等?历来存在众多争论。本文试图通过对前人的研究和观点进行一个罗列和分析对比,得出对这些问题一般的看法;并提出一些自己细读中庸后的看法,以期让自己对中庸这一经典有一个较深入的认识。关键词:中庸 子思作者初读中庸,便觉得其语言深奥,内容庞杂且多谈“性、“命”、“诚”等形而上的思想,与论语、孟子等注重人伦和政治、语言深入浅出的儒家经典有很大的

2、不同;而且作为一篇文章,中庸也不似大学主题明确,层次清晰,一气呵成。所以一开始我便对中庸的作者、文章内容的构成及顺序产生了疑问.带着疑问,查找和翻阅了相关资料,发现关于中庸的作者、成书年代、文章构成历来众说纷纭。关于中庸的作者是谁,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即传统的观点,认为中庸的作者为子思。子思,即孔子之孙,姓孔,名伋,字子思,是战国初年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据记载孟子曾求学于其门人.持这一观点的主要有司马迁、孔丛子 孔丛子: 孔丛子:该书共三卷,二十一篇,旧题孔鲋撰。内容主要记叙孔子及子思、子上、子高、子顺、子鱼(即孔鲋)等人的言行,其文字基本上属于采辑旧材料或据旧材料加工而成。其成

3、书时间及其作者问题,一直是学界的一大疑案。西汉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尝困於宋。子思作中庸。”1这是目前已知关于中庸作者的最早记录。孔丛子居卫中载:“子思既免,曰:文王困於羑里作周易,祖君屈於陈蔡作春秋,吾困於宋可无作乎?於是撰中庸之书四十九篇。” 2东汉经学大家郑玄遍注“三礼,在中庸篇目录中说:“孔子之孙子思作之,以昭明圣祖之德。” 3唐孔颖达为礼记作疏时沿用其观点。唐陆德明在经典释文序录中曰:“礼记者,本孔子门徒共撰所闻以为此记,后人通儒各有损益,故中庸是子思伋所作。” 4唐李翱在复性书中也指出:“子思著中庸四十七篇,传于孟轲。” 北宋程颐、程颢则认为:“中庸之书,是孔门传授心法,成于

4、子思。” 6又说:“中庸之书,决是传圣人之学不杂,子思恐传授渐失,故著此一书。” 7南宋理学大家朱熹在其中庸章句序中说:“中庸何为而作也?子思子忧道学之失其传而作也.”8又说“子思惧其愈久而愈失其貌,于是推本尧舜以来相传之意,质以平日所闻父师之言,更互演绎,作为此书,以诏后之学者。”9 可见,自司马迁记载“子思作中庸后,这一观点便被沿用下来。但通过对以上各家论述的分析,有两点值得我们注意:一是,司马迁所说的中庸是否就是现行礼记中的中庸.现行礼记即戴圣所选编的小戴礼记,戴圣生卒年不详,曾在汉宣帝时被立为博士,并参与石渠阁会议。他选辑了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而成礼记四十九篇.

5、这一选辑的过程,戴圣很有可能对前人的文章有所加工,比如将内容相关的数篇合为一篇,或者加了自己的一些见解.而司马迁卒于汉武帝末年,稍早于戴圣,所以司马迁写史记可能早于戴圣编礼记,那么礼记中的就有可能是经戴圣改编了的中庸,而非司马迁所见的版本.二是,从唐朝李翱的叙述中,我们便可见“道统论”的端倪,二程进一步发挥之,到了朱熹,则说得更加“绘声绘色”,认为子思是忧道学之失其传而作中庸.因为当时儒家有排佛的理论需要,所以自韩愈起,一个儒家的道统论就越来越受重视,也越来越清晰完整,到朱熹时形成了一个“尧、舜、禹、汤传之文武、周公,再传之孔子,孔子传于曾子,曾子传于子思,子思传于孟子”的“道的传承统续,那么

6、这样就自然要求大学为曾子作(也存疑),中庸为子思作。所以理学家为了道统论的完整性而肯定子思作中庸,并发挥出一些前人所没有的理由,是值得考虑的.第二种观点,对传统的观点提出了质疑,认为中庸非子思所作而为后人所伪造.最早提出此观点的是北宋欧阳修,在他的问进士策三篇中有这样一段记载:“问:礼乐之书散亡,而杂出于诸儒之说,独中庸出于子思。子思,圣人之后也。其所传宜得其真,而其说有异乎圣人者,何也?论语云: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孔子之圣,必学而后至,久而后成。而中庸曰: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自诚明,生而知之也;自明诚,学而知之也.孔子必须学,则中庸所谓自诚而明、不学

7、而知之者,谁可以当之欤?尧用四凶,其初非不思也,盖思之不能无失耳,故曰惟帝其难之。舜之于事,必问于人而择焉,故曰舜好问。禹之于事,己所不决,人有告之言,则拜而从之,故曰禹拜昌言。汤之有过,后知而必改,故曰改过不吝。孔子亦尝有过,故曰: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而中庸曰: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夫尧之思虑常有失,舜、禹常待人之助,汤与孔子常有过。此五君子者,皆上古圣人之明者,其勉而思之犹有不及,则中庸之所谓”不勉而中、不思而得”者,谁可以当之欤?此五君子者不足当之,则自有天地已来,无其人矣,岂所谓虚言高论而无益者欤?若中庸之诚明不可及,则怠人而中止,无用之空言也。故予疑其传之谬也,吾子以为如何?”

8、1可见,欧阳修认为,“自诚明”、“不勉而中”、“不思而得等语“异乎圣人,因而怀疑“其传之谬也”,不是子思所作.他对传统观点的挑战,也揭开了中庸作者问题争论的序幕。欧阳修之后,南宋事功派的代表人物叶适对二程、朱熹的说法也提出了质疑:孔子尝言:“中庸之德民鲜能”,而子思作中庸;若以中庸为孔子遗言,是颜(回)、闵(子骞)犹无是告,而独閟其家,非是;若子思所自作,则高者极高,深者极深,宜非上世所传也。然则言孔子传曾子,曾子传子思,必有谬误。 11叶适从论语考之,“中庸并不占重要地位,只一处讲到;如果中庸是孔子的遗言,为什么不对颜回、闵子骞这些主要弟子讲,而“独閟其家”,这是不能成立的;如果说是子思自作

9、,那就不是“上世所传”。叶适认为:“汉人虽称中庸子思所著,今以其书考之,疑不专出于子思也。”12清人认为中庸非子思所作的也不乏其人,特别是崔述,在其洙泗考信录卷三中提出了三条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孔子、孟子之言皆平实切于日用,无高深广远之言。中庸独探赜索隐,欲极微妙之致,与孔、孟之言皆不类.其可疑一也。论语之文简而明,孟子之文曲而尽。论语者,有子、曾子门人所记,正与子思同时,何以中庸之文独繁而晦,上去论语绝迹,下犹不逮孟子?其可疑二也.在下位以下十六句见于孟子,其文小异,说者谓子思传之孟子者,然孔子、子思之言多矣,孟子何以独述此语?孟子述孔子之言皆称孔子曰,又不当掠之为己语也。其可疑三也.由

10、是观之,中庸必非子思所作。崔述还解释了世人之所以以为中庸是子思的作品的原因,他认为是由于“子思以后,宗子思者之所为书,故托之于子思;或传之久而误以为子思也。” 而今人冯友兰先生、钱穆先生、劳思光等亦从文献、思想等方面论证中庸非子思所作.冯友兰先生晚年认为:“中庸所反映的社会情况,有些明显地是秦统一以后的景象。中庸所论命、性、诚、明诸点,也都比孟轲所讲的更为详细,似乎是孟轲思想的发挥.”13可见,冯友兰先生认为,中庸成书在孟子之后,甚至可能在秦汉之际。钱穆先生认为,中庸为晚出之书,他说:“就鄙意,中庸与易传,同为晚出书,两书作者乃染有道家思想之影响,而求汇通儒道以别开一新境。”在钱穆先生看来,中

11、庸之宇宙论,是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道家思想在宇宙论方面有创辟,能静观,富于艺术精神。易、庸在此两方面绾合在先,宋代理学家继起在后,皆求于儒家人生论上安装一宇宙论,而亦都兼采了道家长处。” 14劳思光则认为:“中庸作为礼记之一篇,其时代及作者亦均不可确定,但非子思所作,则可断言就文体、用语、思想三方面观之,中庸之内容虽颇杂乱,其大致成书时代,必由秦至汉一段时期,其中曾或记先秦传说之记述,皆不足以论证其早出。朱订第二十八章: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此乃反复古之言,孔子及其门人,包括后代之孟子在内,皆喜言尊古,与此段主张相反”此己足见此文是后出。” 15对以上所列古今学者的观点

12、进行分析总结,可以看出,他们否定中庸为子思所作的论据,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中庸思想与孔子思想有异。二是中庸之书语言繁琐晦涩,不似孔孟之言。以上两点基本是大家的共同论据。三是中庸所描述之景象非子思之时所能见。如“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等语。四是中庸存在引用孟子原文之处,且对孟子中的思想有进一步发挥,所以中庸成书当在孟子之后。见崔述所疑之三及冯友兰先生的观点。可见,否定中庸不是子思所作的学者也并未找到铁证,而只是从思想内容、语言风格上提出的带推测性的判断.并未给中庸的作者问题给出肯定的答案。第三种观点,并不否定子思曾作中庸,但认为现行的中庸之内容有可能部分不是子思所作,且它并不是一个整体

13、,而是包括了两个或更多的部分。宋代的王柏是最早提出这种观点的人,他认为中庸一文“其文时有断续,语脉时有交互”,并提出今本中庸实际上就是汉书。艺文志中的中庸说两篇。并以朱熹中庸章句第二十一章为界,把中庸分为“中庸”和“诚明”两个部分,同时论述了其分章理由:第一,从思想内容上来看,王柏认为:虽各题一个“性”字,其义不同。一原其性之所自来,一原其性之所实有。虽各题一个“教字,而其旨亦异,一以行为主,故曰“修道”;一以知为主,故曰“明诚”.始于天者终归于天,始于诚者终于诚,分限严而不杂涂,辙一而不差。1第二,哀公问政一章是交构最深之处。其中“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这十四字出现过两次.第一处

14、,郑玄注中庸时提到过,这里是“误重在此。”王柏以此为据,认为这是“前人论旧章之痕迹其往参之位尚未掩也。虽然认为中庸本来应该是相互关联的两篇,但对于其作者,王柏仍认为是子思:中庸者,子思子所著之书,所以开大原,立大本而乘圣绪也。1王柏之后,亦有不少人对今本中庸的结构完整性提出怀疑。如今人冯友兰先生、徐复观先生,日本学者武内义雄,还有当代学者郭沂、梁涛等。他们不但依据其各自不同的理由,有着不同的划分方法,并且对今本中庸的作者问题,也有不同的见解。冯友兰先生早年认为中庸部分出于子思,部分出于后人。他将中庸按内容为前、中、后三段:“中庸所说义理,首段自天命之谓性至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末段自在下位不获乎

15、上至无声无臭至矣,多言人与宇宙之关系,似就孟子哲学中之神秘主义倾向加以发挥,其文体大概为论著体。中段自仲尼曰君子中庸至道前定则不穷,多言人事,似就孔子之说加以发挥,其文体大概为记言体裁。由此一点推测,则此中段似为子思原来所作之中庸,即汉书艺文志儒家中之子思二十三篇之类,首末二段,乃后来儒者所加。” 18徐复观先生亦以朱熹中庸章句三十三章为基准,重新对中庸作了划分。他认为,十七、十八、十九及二十八章为汉儒或礼家所杂入,是与中庸本文无关的部分,但其依然是孔门的遗简,除此之外的部分才是中庸本文之内容,并将其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出于子思,其中或杂有其门人的话,是自今本中庸首章起至二十章前半段“道前定则不

16、穷”止。下篇是自二十章后半段“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起,一直到三十三章止,下篇是对上篇思想的发展,出自子思门人,也就是将中庸编订成书之人,并花了很大功夫来论证,此人必定早于孟子.日本学者武内义雄认为中庸前后在思想内容和文体上都有差别,因此认为中庸:“必非一时一人所作,迨后由子思后学所编纂.想其中之原始部分只为中庸之前半(朱子章句自第二章至第十九章),而中庸之后半(第二十章以下)乃后人从中庸之前半传演之者.” 9另外,武内义雄把朱熹本之首章和十六章也归入后半部分。因为他认为首章与下半部分所论内容有很深的关系,所以当在下半部分。至于第十六章,武内义雄认为此章是错简,当在第二十四章之下,所

17、以也是属于下半部分。社科院郭沂先生认为全书含有两个部分,以孔子语单独成章的是第一部分,即今本中庸的第二至十三章、十六章大部分,十七、十八、十九章,二十章的两段大致为记或者说是原始论语的佚文;其余是第二部分,基本上为一部独立的著作.第十六章的“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拚如此夫”应当归为第二部分.在二十六章“故至诚无息至“无为而成”,一段之后,是对这一段的总结。他之所以如此分章,其理由如下:“首先,这两部分的文体不同,一为记言体,一为议论体,且第二部分的各章的语言风格、思想特点上基本一致,显然出于一人手笔,为私人著作;其次,在私人著作中,绝无大量以孔子语单独成章的现象,因而第一部分绝非该书原有;此外,从

18、内容上看,这两部分是有联系的:第二部分欲极中庸之妙,第一部分的原始论语佚文亦多为孔子有关中庸的言论。 20因此,郭沂认为,今本中庸是戴氏按照内容来整理文献时,将内容有关的合并在了一起。而关于本作品的作者,郭沂认为,第一部分,为原始论语的一篇佚文,是孔子弟子记孔子之言,具体为孔门的那一派所记,这个问题己经很难确考,但从多言“中庸”的情况看,不排除子思所记的可能性.第二部分,郭沂认为它就是子思所作的中庸,并从语言文字、思想等多个方面论证了中庸第二部分早于孟子。人大学者梁涛则认为:“今本中庸上下两部分在思想上存在差异,甚至对立,把它们放在一起是不合适的,这是我们怀疑中庸原是两个部分最主要的原因。 2

19、因此他认为,今本中庸实包括两篇,其中第二章至第二十章“子曰”的部分即是原始的中庸,第一章以及第二十章以下议论体的部分应为子思的另一篇著作诚明,两篇分别是子思早期和晚期的作品上半部分主要讨论“中庸,主要记述孔子的言论,属于记言体。下半部分包括第一章及二十章“凡事预则立”以下部分,是一篇观点明确,逻辑严谨的议论文,主要谈“诚明”.纵观以上三种观点,我比较倾向于第三种观点,但又有所不同。即中庸绝大部分内容为子思所作,但一开始是分为两篇以上的,中庸只是其中一篇,后来经过子思后学的少量增益及戴圣的编辑才有了现行中庸的面貌.其实,中庸是否为子思所作并没有那么重要。即使中庸不是或部分不是子思的作品.那我们也无法否认以下三点:一是,子思与中庸存在着密切联系;二是,两千年来,特别是中庸被列为“四书之一后,它在儒家典籍中的有着极重要的地位;千百年来,中庸对我们中国人性格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重要的是,中庸参与中华民族的思想史的构建,进入了每个人的历史,而且影响重大;重要的是中庸是儒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