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在自然的建筑中呼吸木建筑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综述人倚木旁,是为“休气建筑作为为人类提供休息,娱乐,交流的场所,溯其 原本,始于木。迄今人们所知道的最早的木建筑是河姆渡遗址的十栏式建筑,距 今已经有7000多年历史。作为一种来自于自然的材料,木材有着其他建筑材料 难以企及的亲和力。在人类历史的发展长河中,建筑作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 历史的变迁中记录历史,在历史的更新中书写历史。而木建筑之于建筑史,同样 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自出现类似于人的生物到直立行走的人的出现,人类寻求安身场所的执着从未 停歇,而当我们真正有了固定房屋定居,这中间19万年依然过去。在这探索历 程中,木材所起的作用无疑是巨大的。
2、最初,在人类甚至还不能称之为人的时候,寄生于大自然的祖先们,依附于它, 在天然的洞穴里过活,那时候靠的只是自然的施舍,居无定所。当我们的祖先第 一次学会用自己的双手来打造住所庇护自己,“房屋”的概念便第一次产生了。 我们姑且将之称为“庇护棚”。这时的他们尚不会主动的打造材料,他们所能够 的不过是直接从自然中选择可利用的东西,木材首当其冲,但当下他们对木材的 选择更多的是一种被动的选择,没办法他们搬得动的就只有木材以及碎石头。再 然后,最早的人工材料出现了,先人们学会了使用各种工具以期让木材等以更丰 富的形式出现,只是这时候,他们的选择也多了,砖,瓦,石头到了近代, 一场材料的革命让钢铁、水泥、
3、混凝土、钢筋混凝、土平板玻璃等以锐不可当 的姿态出现了,木材也逐渐淡出人们筑房的选择。所幸的是,随着现代绿色观念 的普及,新型材料如塑料、铝合金、不锈钢等的出现,木材再次活跃在建筑界。 在这场变动中,于木材,我们也经历了 “被动”的选择,到主动的利用,到无意 识的放弃,以及现在的再次选择。木材在建筑中运用可简单分为如下几类:用作结构构件如柱、梁等;用作分隔 与围合如墙体和隔断等;用作门窗及装饰;等。作为一种可再生资源且易于获取 的材料,木材在古代建筑中的运用十分广泛。木建筑的过去建筑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必要物质条件,是社会生活的人为物质环境。同时,建 筑的时代风格反映着时代的社会、政治和经济,以及
4、和它们相适应的思想文化潮 流,但建筑的风格总是附于建筑的可见形象的,因此它不可避免的要适应建筑的 材料、结构等技术条件。而谈及建筑的材料,也不得不考虑地理原因。木材既然 取之于木,则必然对其产地的气候、土壤等地理环境有着相应的要求。另一方面, 在西方建筑所大量采用的石材中,也不难推测地质的因素。另一方面,工具与技术的发展才能推动对材料运用的发展。简单地说,没有可 供砍伐的工具,人们难以采木。没有可用来开采和加工石材器械与工具,人们也 难以将石材运用于建筑中。在欧洲,旧石器时代全新石器时代初期,石块、树枝、 芦苇、兽骨和兽皮都是当时对的主要建筑材料。即便是在以石造建筑闻名于世的 希腊,直至公元前
5、一世纪,木材与石材仍并列为当地最重要的建材。欧洲传统木建筑中最为突出的建筑形态是木筋墙,木制的骨架间用当地的材料 加以填充,这种形态的建筑大约发展于中世纪的中西欧。在北美洲,最早的木筋 墙建筑由欧洲殖民者建造,不同地区的移民者建造了诸如希腊复兴风格、意大利 风格等不同形态的木建筑,特征是石板的陡斜屋顶与金属装饰组合,外墙大量使 用木条及几何装饰图案,平面往往不呈对称的几何形态。在亚洲,以中国和日本 为例,木建筑的发展及形态都与宗教文化息息相关,在空间尺度和节点复杂程度 上,木建筑都展现了另一种更高难度、更精致的构筑文化。即便是在气候湿热的 东南亚,前人们也会为了适应地理环境,设计出穿行的传统吊
6、脚建筑。下面,就日本建筑与中国建筑对木建筑的历史进行简单介绍。旧石器时代,我国原始人过的就是穴居生活,稍有进步的时候我们的祖先学 会造的便是庇护棚,这种棚子是由木材简单的搭在一起,但庇护棚也不是久居的 选择,方便与否先不说,它们实在经不起稍微大点的风雨,并不适合定居。这种 状况一直到新石器时代才得到改善。这时期黄河中游的氏族部落以木为构架,黄 土层为墙壁,建造半穴居的住所,然后逐渐的发展为地面上的建筑。但不管怎么 样,木材一直都是作为主要的构架出现的。自夏商周到元明清,崇尚“男耕女织”的古人们大抵仍是处于一种靠天吃饭 的状况,因着这种依靠,古人崇拜自然,亲近自然,企图与自然融为一体。便是 种心
7、理,让古人们对“天人合一”有了很深的执着。他们的心理在这时候的建筑 可见一斑。为了达到亲近自然的效果,古人们对建筑推崇素雅、朴实和自然的风 格,以期达到这种效果,木材的使用便不可避免了。虽说这时候随着斧、刀、锯 、凿、钻、铲等加工木构件用具的出现,我国的木构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一 起提高的还有对砖瓦石头等的利用,只是因着对木材的偏爱,以及木材的自身优 点,有一定的强度,弹塑性较好,纹理漂亮,易加工等,它便成了这个时期建筑 界的“龙头老大”。木材按它的质地坚实与否分为硬木和软木。硬木质地紧密坚实,色泽雅静, 花纹生动华丽,多用于室内连接用木构件,家具等。那时候常见的硬木便是紫檀 、黄花梨、鸡翅
8、木、酸枝等。与之相对的,软木大多质地松软,适合做建筑室内 装饰细部雕琢之用,常用的软木有榉木、楠木、樟木、松木、杉木等。这时期中 国的建筑大多以木为主,砖石瓦等次之。除台基砖石混用外,主要骨干部分,如 柱、额、梁、枋等,皆是以木材构成之,在原则上形成“构架制”。常用的有穿 斗式构架和抬梁式构架。穿斗式构架由落地木柱支撑屋顶,柱径较小,柱间较密, 因此会限制门窗的设置,因而常用于屋子两侧用于加强屋子两侧墙壁的抗风能 力,故而这种结构在季候性风较多的南方很是盛行。抬梁式构架职责是屋瓦铺设 在椽上,椽架在檀上,檀承载梁上,梁架承受整个屋顶的重量再传到柱子上,北 方大抵采用的就是这种结构。即使随着朝代
9、的更迭,房屋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形态 上的改变,但归根到底,木建筑结构本身常用的依旧是这两种。中国古建筑给人最直观的印象其实要属于它的大屋顶了,古人们追求屋顶大而 稳,便有了那被受争议的桁架结构,得以将重力分散。虽然一直有人对这种结构 表示不理解,比起这种在他们看来别扭的形态,他们更为推崇西方三角形的屋顶 框架,但他们不能不承认的是西方的那种屋顶还真撑不起中国古建筑这硕大的 顶。再者,中国这种屋顶的弧度,使得雨水落下便可以冲得更急更远,避免地基 收到雨水冲击而损毁,不能否认这硕大的顶的确让祖先们受益颇多,再者,看上 去自有一股磅礴气势,这却是其他屋顶所不能比拟的。说到中国的古建筑,不能不提的就是斗
10、拱了,斗拱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是显著 的,它大抵就像我们行文中所说的“承上启下”了,向上承托屋顶的重量,向下 过度到粱枋上,更有甚者,它像左右两边伸展,减少粱枋所受的压力,增加和联 系整个屋顶构件的刚度,遇上地震时,可抵销大部分对木材及榫 的扭力,抗震 效果可见一斑。斗拱的组合简单来说就是斗上置拱,拱上置斗,斗上又置拱,拱 上又置斗如此反复,便是斗的形成了。由唐代全元代,斗拱和粱枋互相穿插 连接,成为屋顶框架各水平交叉点的加固结构。这期间斗拱的体积宏大,近乎柱 高的一半。从宋代以后开始变得直趋纤巧,到明清时,梁架较大,斗拱相对较小, 排雷疏密有序,在方形的坐斗桑层叠装配着一个个方形小斗和一个个弓形
11、的拱, 层层叠叠,展现一种参差的秩序美。除此之外,中国这时期木结构建筑木结构各个构件之间大都由榫结构连接, 这种连接属于软性连接,富有韧性,抗震效果极佳。西山应县一座佛宫寺内的释 迦塔高67.3米,除底层的砖墙和屋面的瓦,其余都是木结构,它距今已有900 年,经历大大小小的地震无数次,却依然保存至今,不得不说这种榫结构同样 功不可没。当然,除此之外,便要归功于木建筑结构本身的结构体系了。这种木 结构体系屋顶受力经由粱枋传到柱子,再经由柱子传到地面,墙体便不承重了, 也就有了所谓的“墙倒屋不塌”一说。这带来的优点是显著的,既不需要坚厚 的负重墙,也不需要限制门窗的大小。这大概就是最早涉及的“解放
12、”墙体了, 不能不让人为之赞叹老祖先们的智慧了,我们现在玩的不过都是他们玩剩下的 了。日本的房屋延续了中国的传统风格,他们对空间和结构的处理与中国建筑非常 相似,但日本建筑还是拥有自己的独特的传统的,其传统的源头也并不单一。石 器时代,日本岛上居住的绳纹人是这样建造房屋的:先在地上挖一个60到90 厘米深的长方形浅坑,然后在上面盖一个小棚屋。这些棚屋的结构显示,绳纹人 此时已经能够自如的运用石器时代的建筑材料了。他们首先在坑里搭建一个像盒 子一样的柱楣构架,在这个框架四周搭建支柱,柱子的顶端用绳子绑起来,上面 覆盖着树皮和茅草,形成一个帐篷一样的棚屋。屋脊上的茅草与屋身的茅草是分 离的,尾端没
13、有扎起来,这样何以让烟排出去,这种建筑形式非常重要,几乎贯 穿了整个日本建筑史。最能代表日本建筑特点的莫过于神社建筑。伊势神宫是最重要的神社,分内外 两宫,形式大体相同,按照公元七世纪天武天皇规定,内外宫的建筑轮流每20 年重建一次,因此经常保持很完好的状态。伊势神宫的内外宫的“本宫”都是神 明造,简洁明净。柱子、板壁。栏杆等一切木构件都是素面的,纹理清晰,色泽 柔和温暖。屋面全用草葺,剪切整齐。所有的木构件和他们的结合点都简简单单, 而于形状、权衡、交接等琢磨得十分精细,寓巧于朴。通体为明确的几何形,线 条平直,棱角分明。每边博风板上端挑出的鞭挂虽是方的,但于前端渐渐转变为 圆的。除了这些在
14、结构构件上的细节处理外,值得称赞的另一点是,在内外宫的 坚鱼木的两端、千木上、栏杆、地板和门扉的节点上,包裹了一些金叶子,给白 木和茅草的温雅色彩增添了一份高贵,使重要的宗教纪念物不至于显得简陋。日 本匠师在对自然材料,包括木材、柱子、茅草、泥土,毛石等的使用与搭配上可 以说是出类拔萃。日本的佛教建筑基本上是中国式的,但居住建筑却有着鲜明的日本特色。从寝 殿造到书院造,茶室,再到现代的和风住宅,结构灵活,空间自由,在运用自然 材料和发掘自然材料的技法与发展上充分展现了日本匠师的卓越水平。如果将中国古建筑中园林式的府邸与住宅看成是对天地人合一的道法精神的 追求,那么,日本古代的腹地和住宅则在其发
15、展中从始自终追求一种自然与平素 居家的温馨气息。寝殿造是第一个纯日本建筑样式,产生于10-12世纪。当时是日本平安时代, 人们普遍抵制外来文化,与外界断绝了联系。寝殿式首先在贵族的宅邸里出现, 这种建筑风格包括一组由长廊连接起来的长方形屋顶,南面的精巧花园,以及一 个小池塘或者小湖,中有小岛。主殿叫“寝殿”,外面有一圈开设式阳台。木材 运用于建筑的每一个部分,由于天然材料有一种天生的相容性,它们的颜色和纹 理可以非常和谐的融合在一起,这就使得建筑看起来更加和谐统一。而把日本建筑的典型性格发挥到极致的是茶室。茶室一般很小,多与野趣庭院 结合,内外避免对称,小而求变。除了一般的木柱、草顶、泥壁纸门
16、之外,还加 入不加斧凿的毛石,作为踏步或者架茶炉,用粗糙的苇席做壁障等。与几乎是同 时期的书院造的豪华形成鲜明的对比,反映出日本建筑中始终有着爱好自然亲近 自然的亲密感,同时,又不免让人联想到中国士大夫们在应对地位沉浮人情冷暖 之时的弃世舍人之感,当然,这是题外话,不过在对建筑的考量与推敲之时,的 的确确需要就当时的时代环境,设计者及使用者的心理,以及当时社会风尚、文 化氛围的发展与变化相结合。但很大程度上,在贵族们的花园中占据着小小一角的茶室,虽然在它的设计建 造之初以萧索淡雅标榜,追求自然天成,但往往会出现一种追求过度的刻意。有 的茶室手法过于刻露,木材过于弯曲多节,开窗杂乱无章,堆砌过多
17、自然材料等。 较之于之后模仿茶室的田舍风住宅数寄屋而言,多了一些造作,少了几分朴实。数寄屋风府邸的突出例子是桂离宫。桂离宫是一所山庄园林,中央有湖,书院 在湖的西岸,古书院、中书院、新御殿3栋书院造房子曲折连缀。所有的木构件, 无论是结构构件还是用于装修的构件,都很细致。屋面是草葺的,三水,柱础, 小径用的都是天然毛石,外檐用白纸忽的推拉桶扇,以衬托轻盈的木构架,更显 明快简练。书院的广缘地面铺的是长条木板,纹理清晰,颜色素朴,与湖光水色 相映,充分展现木质的原生态之美。由此可见,日本木建筑在其发展历程中,除却木材易获取易加工的优点之外, 更多地考虑到了通过木材以及其他自然材料表现一种对自然的
18、尊敬与追求,这与 日本民族文化中对自然敬畏的思想有着直接的关系。此外,日本木建筑中,木材 主要用作结构构件,对于其他材料的运用较之中国古建筑而言较为丰富。木建筑的现在而随着历史的发展,材料与技术的革新不断进行,因而发展了种类更为丰富的 建筑材料,同时,人类在建筑结构与施工和器械方面的技术水平也不断提高,越 来越多的建筑形式开始出现。在工业革命时期,人们关心的是如何将建筑物规模 建得更大,超过以往。随着人们对铸铁以及后来的钢材潜力认识的不断提高,加 上钢筋混凝土的发展日趋成熟,木材就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地位,木材本身原有 的缺陷更是在此时显得愈发令人无法选择斜纹理造成的加工困难,热胀冷缩 的天然物
19、理性质,易燃易朽等,看上去,好像在20世纪的建筑革命中,木材被 其他材料一一尤其是钢筋混凝土打败了,这种传统的建材好像只能用于地方民居,简易住宅或者小型人行天桥,而在那些大型建筑里失去了用武之地。木建筑在近代没落的原因大致可以归结为两点。其一是木材是一种传统建材, 同时也是一种传统燃料,由于人口的急速增长和战争对地表的破坏,森林资源消 耗量已远远超出森林可持续再生的范围,而当时人们的环保意识尚不强烈,因此, 日趋减少的森林资源和人类的危机意识使得人们开始寻找新的替代品。其二,在 前述发展的同时,由于工业革命的开始,人们开始寻求更多新的建筑材料与方式, 以求满足将建筑建得更高更大,超过以往。随着
20、新建筑材料制造效率的提高和成 本的降低,不论在质的方面还是在量的方面都能够很好的满足需求,相较之下, 木材已逐渐无法迎合市场的挑战,满足市场诉求。在人类一味追求新材料新建筑的同时,对其可能带来的长远影响可能并未多加 考虑,但是不幸的是,新建材的发展却建立在对人类不可再生资源的耗竭上,金 属资源的有限性与不可再生性,混凝土的不可降解性对环境的长久影响,此外, 在加工利用这些材料的同时,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碳和对其他资源比如煤炭的大量 消耗又对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了严重的伤害。而木建筑是一种复杂的、需要高度 的知识背景的并且强烈依附于传统文化以及技法的建筑形态,其承载的文化变迁 以及文化中的自然精神、历
21、史价值却在人们大肆追求新材料的同时风华渐退。而随着对环境的持续破坏,在全球一片环保声浪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诉求中,木 建筑的转机出现了。木材本身的优越性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从加工方面比较,木建筑耗能远低于钢材和钢筋混凝土,并且,树木在成长过 程中有着固定二氧化碳的功能,只有在当木材被燃烧时才会将这些二氧化碳释放 出来。此外,人们一直担心的木材的耐火性似乎也是一种误解,大尺度的木材在 燃烧时常在外层形成一层碳层,有效地阻止了燃烧的继续,有实验表明,将钢材 与木材进行燃烧试测试,钢铁试件、断面5cmx2.5cm的木材试件、断面10cmx5cm 的木材试件达到相同破坏程度(剩余强度为原来强度的18%)时
22、,时间分别为6 分钟,13分钟,24分钟。由此可见,金属由于自身具有的极佳的导热性使得其 遇燃时强度衰退速度明显快于木材,而大尺寸试件遇燃时更能保持较持久的强 度。在欧洲的大部分国家,从事就获得消防队员可在木建筑的有效防火是西欧阿 内进行建筑物的内部救火,而对于其他类型的建筑物,由于无法判断其放火时效 而怯于冒险。另外,在建造过程中,木构件耗能也远低于其他类型的建材。不仅如此,木建筑的耐久性也是木建筑不朽的原因,目前保留下来的大批木建 筑就是很好的例子,比如中国山西应县的释迦木塔,日本奈良的法隆寺。于是,木建筑戏剧性的再次站上建筑舞台,面对现代建筑的发展趋势。除去木材本身优越性这一重要条件,另
23、一个促使木材重新登上建筑舞台的因素 则是随着胶合板材料的发展、膜结构的了解以及对树木整体利用能力的提高,包 括将木材废弃物做成板材,木材比以往得到了更为充分的利用。从一定程度上来 说,木建筑的“新生”依赖于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以及对自然的回 归。而在对木材的运用上,较之过去,有几点显著的变化。首先,取材来源从过去 的原始森林转变为人工林,这样,对森林和土地的利用率得到了提高,对原始森 林本身平衡的维持也能够保持一种不干扰的状态,对于人们一直担心的原始森林 的保护问题也在木材的砍伐方面得到了一定的解决。另外,工业木材的出现使得 将木材运用在大型建筑中成为一种新的趋势。工业木材的出现具有
24、两层重要意义。首先,工业木材几乎是天然材料与工业技 术结合最晚的例子,一般说来,木材用与传统工艺的结合在人们的观念中已经是 一种固有的方式,因而当工业技术与木材相结合时,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其次, 工业木材的出现使得木材跃升到现代舞台,终于能够与钢铁及混凝土分庭抗礼, 也使得人们对木材的传统观念有了大幅的转变,尤其是在木材的物理及力学性 质。木材不仅仅是一种质朴厚实的材料,它所给人留下的印象往往是精巧自然的, 说到木建筑,人们往往心中浮现的是度假小木屋,小亭子。这是因为木材的力学 性质使得其在建造大跨度建筑时的营造技艺要求更高。譬如明成祖朱棣在建紫禁 城之时,为了表现皇家建筑的气派,宫殿的建筑
25、跨度相应的都比较大,采木过程 持续了 10年之久。在木材连接复杂,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的情况下,人们往 往会对木材的直径不够大,长度不够长感到苦恼。然而当工业木材出现后,大尺 度的木制建材成为可能。最常见的工业木材包括集成板材和复合板。集成板材通过将尺寸较小的相同种 类木材组合成大尺度建材,突破了天然木材的长度限制,提高木材断面的尺寸, 俨然有与钢筋混凝土叫板的架势。复合板是经由工业加工处理,提供以往原木所 不能提供的板状基本构件,降低木材加工制造的材料浪费。其可以以墙体或楼板 的形态与梁柱结构结合,用以增加柱梁框架的刚度。正是由于技术的发展,木材在大型建筑中才有了新的出发点,同时在小型建筑
26、中也愈发璀璨夺目,在现代建筑舞台中重新绽放光芒。下面,就几个典型的例子 来考究20世纪以来木建筑的发展。实例一:圣贝尼迪格教堂这座小型木建筑坐落于瑞士动不得小镇苏维格,位于山谷的上风处。平面呈水 滴状,为了配合该地强烈的风力作用及保持视觉上的动感。教堂高约6米,顶部 是类似船舶的龙骨结构,以中央的龙骨突出为中心,放射出的两翼椽材构成屋顶 的平面,形成屋坡。37根垂直木柱承接椽条,分布在水滴周围,形成内墙面。 外请采用传统的松木贴片形成墙面,与环境相互交融。在这座小教堂中,充分展现了木质构筑物的清新典雅,而将船舶的龙骨结构运 用在屋顶的设计中,不仅使得整个结构更加清晰明确合理,也在顶部形成类似叶
27、 子叶脉的纹路,更使人有一种亲近自然与自然对话的亲切感。另外,在这个小教 堂的建造中,采用的都是当地的木材,就近取材的原则不仅可以降低成本,也可 以使得建筑物个好的融入自然环境。很多建筑师在设计木建筑时也优先考虑从当 地取材,比如皮亚诺在设计吉恩玛丽吉巴奥文化中心是选用的都是当地的木 材,以求与当地文化更好地融合在一起。建筑师彼得卒姆托还在小教堂的旁边 用一座分离的木塔以增添教堂的庄严气息。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外墙面的处理,前面提到,外墙面是用当地常见的木瓦覆 盖,但卒姆托使用的木瓦更小。将木瓦烤十后,一片叠着一片挂到里面的木板墙 上,鳞片状排布的木瓦如同皮肤一般保护着小教堂。由于木瓦接收到的光照
28、不同 的缘故,向阳面呈红棕色,被暴晒的地方则是黑色,阴面因为水分蒸发呈灰色, 即使是同一面上也有不同的颜色区域。这也正是自然材料最独特的一点,自然的材料最能反映自然的变化,这是钢筋 混凝土无法做到的。实例二:Y形住宅Y形住宅是一个只有325平方米带双层大厅的住宅,住宅外墙就是选用木 材作为材料。业主希望这栋住宅能够提供存储和展览艺术收藏品的房间,豪尔的 这个设计完全可以满足他们的要求。住宅劈成两翼,有点类似于一张弹弓,(图 考虑到用户的隐私,两翼彼此并不相同,Y行轴线也是扭曲的,导致每一翼几乎 都与其中心线垂直。豪尔在建筑物与地面的相对关系上下了很大功夫:住宅有些 部分位于地下,有些部分坐落在
29、地面,其他部分则是悬空在地面以上。住宅的东 翼部分中餐厅坐落在地面上,起居室在小孩卧室上面并且悬挑出来。这种空间划 分显得相当富有趣味,颇有中国园林“移步换景”之风,极大的满足了端部视觉 效果。同时,这样的空间划分形式在冬天使阳光尽量照到阳台,在夏天,又让主 人可以在阳台上乘凉。除却木材本身所具有的调节温度的效果,豪尔的这个空间 安排也让房子本身的耗能降到最低。豪尔的这个设计是建立在一个Y形树枝的 基础上,而住宅外贴的就是红色雪松木面板,木材的选用和建筑形体本身就是一 种共鸣。为了增加建筑的纯粹性,钢框架外面刷的也是红色涂料,整个住宅的色 彩抢眼却不跳脱,显得大气沉稳而又富有趣味。(图)在这里
30、,豪尔将红色雪松 木运用的恰到好处,让原本似乎总有点过于庄重的深红色在树木的掩映下,透出 童话般美好,充满想象余地的筑梦空间,豪尔甚至标明了住宅白天和晚上的使用 区域,不难想象,居住其中的主人该有多享受这有趣的空间。在住宅内部,地板和楼梯踏板都才用了岑树木板,大厅天花板也是由木板组 成的。木材天然的纹路让建筑拥有一种独特的表现力,温暖的色调给居住者带来 亲切的感觉。同时入口处两层高的大厅空间布置比较复杂,窗户的位置很不规则, 这都让居住者跟四周的风景有了跟好的视觉交流。身处其中,已被木材所具有的 独特魅力所感染,向外看去,亦是迷失在大自然美好的景象中,这双重的视觉感 受,怎不让人迷恋。豪尔的这
31、个设计最大限度的利用了其优越的地理环境,并通 过木材的使用以及空间的处理,让设计融入环境,与环境相互影响。实例三:1992年西班牙博览会日本馆1992年西班牙塞维利亚世界博览会,向来以清水混凝土建筑为人们所称誉 的安腾忠雄设计的日本展览馆是他职业生涯中第一座木材建筑,旨在向世人展示 日本传统的美学思想。木材一直是日本延续建筑精神的重要方式,借助这种材料, 安藤忠雄回归到更早期、更基本的日式风格。将神殿作为日式风格的缩影,他设 计了这栋建筑。这座建筑长60米,宽40米,最高处达25米,是世界上最大的 木结构建筑之一。该展馆在地面以上有四层,由一系列胶合木柱、梁架设而成, 屋顶是半透明的特氟龙张拉
32、膜结构,展馆外侧墙面覆盖大型的加裙边的层压木, 正面和背面均为条状木板做成的孤面外墙,这种墙面的处理,打破了木材给人的 略显死板的印象,让整个形体在庄重的同时,也拥有流动的形体。图(造型和空 间分析,结构构造细部)同时,木质的纹理,无需过多的修饰,自有一股东方神 秘的美感,运用木材的这种特性,安藤忠雄勾起世人对日本神殿寺庙等的向往, 让日式风格建筑在世人的心中留下更为浓墨重彩的一笔。到日本馆的参观者先通过一座11米高的太鼓桥上到顶楼,在这行走当中参 观者可以体验到一种从“西方”文明步入东方文明的奇妙感觉,也借此来到了画 廊的入口处,这是一个宽敞的多层空间,参观者逐渐往下走到一个个面积大小不 同
33、的展览空间,感受空间的一种节奏感。种跳动的节奏,弥补了木材本身可能具 有的过于肃穆的感觉,让身处其中的参观者可以在木头的香气中,轻松领略建筑 的美。同时,安藤忠雄借由木材让参观者将展览陈列的日本历史与日本所特有的 一种朴实古老的韵味结合在一起,这种恰到好处的结合,使建筑更充分发挥它的 功能。安藤忠雄追求“自然界与建筑温柔地融合在一起,共生共存的景象”,这个 建筑大概就是他的第一步尝试,也是借由这种尝试,才有了后来的木之殿堂、南 岳山光明寺等木建筑的产生。行走在安藤忠雄的木建筑中,感受弥漫的木头香气, 光影晃动中,总有一直恍如隔世般静谧而安然的感觉。实例四:德国汉诺威展览会瑞士展厅及中心广场汉诺
34、威博览会提出的汉诺威原则中第一条便是:主张人类与自然共生的权利, 而此种共生是建立在健康、互助和多样的可持续发展之上。而德国是一个十分重视环保的国家,尤其重视废物消除和回收利用,他们规定 博览会期间所有国家的展厅不仅要求可拆卸,还要求可以重新利用。在此届博览 会上出现了大量木建筑,但令人印象尤为深刻的是其中的瑞士展厅和中心广场的 天幕。瑞士展厅如同积木堆砌起的一个共鸣箱,所有的木材都是从瑞士运来的刚砍伐 的新鲜木材,横向纵向相互堆叠,留出许多空隙以保持内部空气流通。为了保证 会后这些木材能够充分得到利用,木材间的连接没有使用任何钉子,而是纯粹的 堆积,通过不锈钢的锚杆连接在一起。展会期间刚好使
35、木材得到风干除湿,展会 结束后便可用于需要的工程中。这些木墙有的是东西布置,有的是南北布置,从 而打造出一种迷宫的效果。而由于木材选用的是新鲜的木材,人们在展馆中参观时,除了可以欣赏到木质 清晰的纹路和温雅的色彩,抚摸加工过的落叶松木的质感,还可以闻到木材特有 的芬芳,于是整个展馆闲适而安逸、温馨的氛围便在人的脑海中久久不忘。这也 是木材的另一特点一一芳香。或许在未来的木建筑的设计中,我们也可以考虑将 木材的芳香加以引用,从而使人们更有一种亲近自然,在自然的建筑中呼吸的空 间体验。纵横向的木材放置形成的格子不仅保证了通风,也对光线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 过滤,过滤后的灯光效果非常好,是展厅的重要观
36、赏项目之一。在对瑞士展厅进行分析的同时,更吸引我的不是它的外形或是结构,而是这样 一种木建筑的形式给人带来的感官体验,一个建筑,带给人的不及应该是一个活 动的空间,建筑之于人应当还有十分重要的一项作用,那就是建筑师与使用者的 对话,以及使用者与空间间的对话。瑞士馆将人与自然间的交流,或者可以简单 地归为人与森林的对话做到了极致,而又是以一种既简单的可以持续的方式将这 种交流不动声色的实现。汉诺威博览会中所有的建筑都是临时性的,但有一个例外,那就是托马斯赫 佐尔格设计的中心广场天幕。中心广场天幕由25座木质基座及悬臂薄壳单元组成结构主体,基座高20米, 悬臂薄壳为20米x20米,天幕总面积多达1
37、0000平方米。木建筑的基础采用的 是四根直径60厘米的杉木,用碳纤维加固的复合板连接,基柱上端用复杂的铁 件配置以维持节点的刚度,用以延续四个方向各20米的悬臂拱梁,拱梁间以薄 壳结构连接,薄壳上方覆以透光薄膜,使得下方采光充足而又能过滤紫外线。此中心天幕的薄壳结构与瑞士建国700周年纪念馆的圆形多功能厅的薄壳构 造方式相同,利用4层厚度木板材,交错叠合成薄壳结构体,荷载通过悬臂拱梁 逐级传递到基座。节点的位置事先经过计算机计算,再到现场放样施工,将板 材平铺在地上后,由吊台用简易滑轮将构件调到预期高度后有工人现场钻孔并安 装螺栓。整个施工现场的噪声很小,施工方案中也没有太复杂的节点构造。作
38、为本地建材与高科技研发应用结合的典例,这个建筑展现了木建筑的高度发 展水平。而相同的结构如果用钢材来完成,则必然付出更大的成本。木材本身的 质量较轻,在自重方面显然优于钢材。木质能够给人带来一种细腻之感,25个基本单元组成的广场天幕犹如森林拔 地而起,而重复的变化赋予木材一种韵律感与动感,让人置身其中舒适而愉悦。木材良好的可塑性在这一案例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这同时也启发我们,当技 术的发展已经使材料可以达到我们期待的标准,比如木材在某些程度上其力学性 质已经可以满足使用的需要,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是否更该权衡不同材料间 的差异,以期达成可持续发展的愿望与必然要求。另外,既然木材的薄壳结构是可
39、以实现的,那么其他更复杂的结构是否也可以 实现呢?这很值得我们思考。从以上的几个例子中我们可以发现,木建筑在20世纪以来得到了重要的发展, 不仅仅是从新的加工技艺上有了飞跃,在以此为根据的结构形式上也有着重要的 发展与突破。这是木建筑走向再一次繁荣的必要条件,也是一个良好的发展趋势。 一种材料和一种建筑形式如果想要得到建筑师和世人的青睐,那它就必须要有能 够使之立足的优势。木材的优势在于其来自于自然,与其他自然材料有着天生的 契合,除此之外,木材的可再生性以及耐久性也不可忽视。而在另一方面,木材 带给人的是一种亲近自然的视觉触觉乃至嗅觉的感官体验,人们对木材有着与生 俱来的亲切感。木建筑中还有
40、一个分支也值得关注,那就是木桥。而当人们提到木桥时往往想 到的是小桥流水的小型轻巧木桥,但事实上,跨度达到几十米的木桥也是存在的。 广西三江的程阳风雨桥是木石结构大桥的代表,长达60余米,横跨林溪河,颇 具侗族特色。木桥以及其他木建筑在结构上最为关键的就是解决节点问题,过去 多以榫卯接合,现代木结构节点多以金属扣件辅助连接。对木建筑未来的几点思考在混凝土盒子占领的城市中,人们在钢筋水泥的森林里看到的是破碎的天空。 虽然“乡村都市化”的口号曾一度响彻云霄,然而曾几何时,“回归田园”又成 为人们的居住梦想。当我们行走在钢筋水泥的森林里,被拔地而起的高楼挡住视 线,大片的玻璃幕墙在带来光污染的同时,
41、也伤害着我们的眼睛,城市的天际线 在不停的拔高,但人们往往在这样的一种忙碌而又嘈杂的环境中愈发思念自然与 淳朴。当木建筑的发展越来越成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在一些木建筑发达的国 家,或许市场诉求与人们的认知之间仍然存在差异,但木材的再生性及其节约能 源、对环境造成的最低冲击力的优点却也是有目共睹的。近年来,一些国家和地 区通过学术研究,并参照世界建筑的发展趋势,制定了具体的木建筑实施原则及 确切的评估指标,建立了 “绿色建筑标准气而木建筑的营造理念及行为,与建 筑物能源的节约、排碳量、基地保水、废弃土及废弃物减量等指标均不谋而合。而在木建筑的未来发展方向上,我们需要思考如下问题:木建筑的归宿
42、在哪里?城市还是乡村?木建筑的发展趋势是趋于小型建筑还是大型建筑?木建筑在材料与结构上是否还可以有进一步的提高和完善,能否创造出一种 无可替代的木结构形式?木建筑是否还能给人们带来新的空间体验?木建筑怎样再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建筑方向?首先,就第一个问题而言,我们认为,乡村必然需要木建筑来保持乡村纯净 质朴的风格,除此之外,乡村尚未被混凝土盒子侵占,人类应当需要一片完全自 由的自然之地。但是,如果木建筑也一样能够在城市扎根生长,那么,对于城市 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必然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此外,对于 旅游城市及以木建筑为传统建筑的少数民族聚居地而言,木建筑进军城市似乎也 可以成为一种
43、新的潮流,且不论是否有附庸及跟风之嫌,至少,经过一段时间(虽 然这可能需要很长时间),人们逐渐习惯这样一种方式后,或许就会演变成一种 约定俗成的形式,人们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回归自然。而且,既然木建筑与现在所大力提倡的绿色建筑、生态建筑既然有这诸多的 不谋而合之处,木建筑的发展就成为了一件令人瞩目的必然事件。如果在城市化 进程中,木建筑能够扮演主力军的角色,那么对于绿色建筑和可持续发展的时代 需要则是毋庸置疑的好事一桩。于是在木建筑大力发展的同时,除去在结构上需要考虑的问题外,我们还应 更关注木材的来源,造林学的发展就成了迫切的需要。但无论是从经济上还是生 态上来说,只要在适当的范围内,木建筑都能够使这两方面有所裨益。其二,针对建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福建省莆田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历史
- 湖北科技出版社三上生命安全教育教案
- 学校安全教育教案
- JGJ18-2012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
- 专利技术转让私人居间合同
- KTV木工修缮合同范本
- 4S店涂装油漆施工合同
- O2O建材家居平台建设运营商业计划书
- 2024年软件公司竞业禁止
- 2024年重庆货运资格证模拟考试题
- 校园反诈骗课件
- 2024-2030年中国工业脱水机行业发展状况及投资方向分析报告
- 网络传播法导论(第2版)课件 第五章 侵害名誉权
- 环评手续转让协议(2篇)
- 上海市高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质量检测数学试卷
- 医院污水处理运维服务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2024年高考最后一套压轴卷-文综试题(全国甲卷)含解析
- 苏教版数学长方体与正方体表面积解析
- 2024年国家开放大学形考作业答案
- 2024年湖南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招聘专任教师历年(高频重点复习提升训练)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中考数学专题训练一元二次方程(50道计算题)(无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