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发电厂技术监督导则》征求_第1页
《垃圾发电厂技术监督导则》征求_第2页
《垃圾发电厂技术监督导则》征求_第3页
《垃圾发电厂技术监督导则》征求_第4页
《垃圾发电厂技术监督导则》征求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DL/T XXXXX-XXXXDL/T XXXXX-XXXX垃圾发电厂技术监督导则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垃圾发电厂技术监督的内容、措施及技术管理要求。本标准适用于垃圾发电厂设备及系统的技术监督。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18485 生活垃圾焚烧污染控制标准GB14554 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DL/ T 1051 电力技术监督导则DL/ T 438 火力发电厂金属技术监督规程DL 612 电力工业锅炉压力容器监察规程DL 647 电站锅炉压力容器检验规程DL/ T 838 业主单位设备检修导则DL/ T 748. 15,710

2、火力发电厂锅炉机组检修导则DL/T 1055 发电厂汽轮机、水轮机技术监督导则 DL 5190.3 电力建设施工技术规范第3部分:汽轮发电机组 DLT1199 电测技术监督规程 DLT 623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运行评价规程 DLT 769 电力系统微机继电保护技术导则 DLT 1054 高压电气设备绝缘技术监督规程 DLT 1049 发电机励磁系统技术监督规程 DL/T 969 变电站运行导则 CJJ 128 生活垃圾焚烧厂运行维护与安全技术规程CJJ 150 生活垃圾渗滤液处理技术规范CJJ/T 137 生活垃圾焚烧厂评价标准CJJ/T 212 生活垃圾焚烧厂运行监管标准CJJ

3、231 生活垃圾焚烧厂检修规程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垃圾发电厂节能技术促进垃圾实现最大资源化,提高其利用效率和效益、减少对环境影响、遏制其它能源资源浪费的技术。总则4.1 一般要求4.1.1 应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按照依法监督、分级管理的原则,坚持技术监督管理与技术监督执行分开的原则。4.1.2 应建立健全监督体系,贯彻安全生产“可控、在控”的要求,及时发现和消除设备隐患,优化系统运行,从而达到提高设备可靠性、节能降耗、减少污染、科学管理的目的。4.1.3 技术监督工作应贯穿于垃圾发电厂设备及系统的设计审查、设备选型、监造验收、安装调试、试生产以及运行、检修、技

4、术改造、热力试验等全过程,对影响机组安全、节能降耗及环保的重要参数、性能指标进行监测、调整和评价。4.1.4 垃圾发电厂技术监督应包含汽机、锅炉、电测、继电保护、绝缘、励磁、热工仪表控制系统、环境保护、化学、节能、金属等。4.1.5 汽机技术监督应执行DL/T 1055-2007、DL 5190.3-2019。4.1.6 电测技术监督应执行DLT1199-2013。4.1.7 继电保护执行DLT 623-2010、DLT 769-2018。4.1.8 绝缘监督应执行DLT 1054-2021。4.1.9 励磁监督应执行DLT 1049-2007。4.1.10 自动化监督应执行DL/T 969-

5、2005。4.2技术监督职责4.2.1贯彻执行国家、行业以及所在电网有关技术监督的方针政策、法规、标准、规程、制度等。4.2.3 掌握垃圾发电厂设备故障、重大障碍和缺陷情况,督促组织调查,分析原因、总结经验,提出对策并且督促实施。4.2.4 开展技术监督定期检查,对检查出的问题进行整改。4.2.5 进行技术监督总结、考核、培训工作。4.2.6 建立和健全垃圾发电厂技术监督档案。4.3技术监督管理4.3.1开展电力监督工作前,应建立由企业主管领导负责的技术监督组织体系,健全技术监督工作制度和流程,落实技术监督岗位责任制。4.3.2技术监督应制订年度监督工作计划,包括年度工作要求和工作内容、责任单

6、位及时间节点等方面内容。4.3.3 应定期组织召开技术监督工作会议贯彻技术监督条例和上级要求,制订修订技术监督实施细则,总结交流技术监督工作,协调解决监督工作中的具体问题。4.3.4企业应结合本单位工作情况制定和执行技术监督规程制度,完善技术监督各类技术资料。4.3.5技术监督人员应根据新颁布的国家、行业标准及设备的技术要求,对受监设备或设施相关技术标准的有效性、准确性进行评估。4.3.6技术监督人员应具备相应的专业能力和技能,各单位应定期组织开展专项培训工作。4.3.7技术监督应以报告形式对每季(年)的监督工作进行总结,报告应包括主要监督工作完成情况、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以及下一步工作思路

7、等方面内容。4.3.8建立技术监督的定期检查制度,定期开展技术监督工作的自查自评。4.3.9宜委托有资质的技术监督服务单位定期开展技术监督检查工作,检查周期至少每年一次。4.3.10宜定期(每月、季度、半年、全年)参照技术监督指标统计方法及报表格式的要求做好技术监督报表的统计工作,并对各项指标完成情况进行分析。4.3.11技术监督应针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发布技术监督工作预(告)警单,并跟踪整改落实情况。4.3.12技术监督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应列入或补充列入年度监督工作计划,并监督相关问题的整改落实情况。4.3.13组织学术交流、 技术监督人员培训、传达相关文件和标准颁发信息,不断提高监督人员的技术

8、水平。锅炉技术监督5.1 一般规定5.1.1 锅炉技术监督的设备应包含垃圾吊、焚烧炉(特指炉排炉)、余热炉、液压系统、风烟系统锅炉部分、输灰系统锅炉部分、渣吊等。5.1.2 锅炉技术监督工作应贯穿于锅炉设备及系统的设计审查、设备选型、监造验收、安装调试、试生产以及运行、检修、技术改造、热力试验等全过程,并包含对影响机组安全、节能降耗及环保的重要参数、性能指标进行监测、调整和评价等内容。5.2 设备选型及设计5.2.1 设备选型5.2.1.1锅炉选型应符合安全、环保、节能的要求,焚烧炉、余热炉的制造单位对其制造的产品质量负责。5.2.1.2锅炉受压元件金属材料、承载构件材料及其焊接材料在使用条件

9、下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塑性、韧性以及良好的抗疲劳性能和抗腐蚀性能。5.2.1.3高压再热机组应考虑再热器冷却介质流量是否满足要求、启炉时保护过热器、再热器的措施。5.2.1.4给料溜槽的进口尺寸应大于投料器的尺寸,高度应满足对炉膛的密封,溜槽采取冷却措施。5.2.1.5炉排的铸件应选用耐高温、耐磨损、耐腐蚀和抗冲击的材料,使用寿命宜不小于3年。5.2.1.6生活垃圾、渗滤液、烟气、一二次风、炉渣接触的组件、部件和零件,在选材时应考虑耐腐蚀性能要求。5.2.1.7一、二次风机、引风机应按照GB50660、DL/T468等标准进行选择,应选用与烟风系统相匹配的风机及调节方式。风机选型时风量和风压不应

10、选择过大富裕量。5.2.1.8除渣机应满足炉渣的冷却和除渣要求,同时满足密封要求,防止炉膛与外界空气连通。5.2.2 设备设计5.2.2.1焚烧炉及余热锅炉应执行相关法律法规,确定合理的锅炉设计指标,结构和设计应紧凑、合理,能适应生活垃圾成分和发热量在较大范围内变化,并落实防治锅炉各类事故的设计要求。5.2.2.2在设计焚烧炉、余热炉容量时应着重考虑垃圾热值变化情况,适应锅炉全寿命运行周期内垃圾特性变化的要求,处理能力应保持在额定处理量的70%以上。5.2.2.3焚烧炉膛的设计应根据垃圾热值的大小,确定采用绝热炉膛、半水冷炉膛、全水冷炉膛。5.2.2.4锅炉设计使用的材料应满足强度要求,允许使

11、用温度应高于计算壁温并留有裕度,应设计足够的壁温监视测点。水冷壁、过热器、再热器应考虑防腐措施,再热器考虑启炉保护措施。5.2.2.5燃烧器的设计应满足安全、环保、节能的要求,一般按照锅炉70%MCR热负荷以上进行设计,以满足在启停炉、故障下锅炉能够满足850、2s以上的要求。5.2.2.6垃圾池有效容积应满足垃圾充分发酵提高垃圾热值的要求,垃圾池应采用抗撞击、耐腐蚀、抗渗、抗裂等措施。5.2.2.7垃圾吊车的设计应满足日常堆料、倒料和给料的要求。同一垃圾池宜设计两台垃圾吊,如需配置3台行车,应考虑中间行车的检修方案,垃圾吊配置方案宜参考表1:表1:垃圾吊配置方案全厂处理规模(单座垃圾池)行车

12、配置抓斗配置700t/d及以下项目2*11t6.3m,抓斗数量2用一备800-1200t/d2*12.5t8m,抓斗数量2用一备1200-1500t/d2*18t10m,抓斗数量2用一备1500-1700t/d2*20t12m,抓斗数量2用一备1700-2250t/d3*20t12m,抓斗数量3用一备全厂处理规模超过2250t/d时,宜采用双垃圾池布置方案。5.2.2.8渣吊的设计应满足日常倒运、装车作业的要求。5.2.2.9液压系统的设计应满足给料挡板、给料炉排、燃烧炉排和除渣机动作的最小油量和压力的要求。5.3 监造和安装5.3.1监造监督5.3.1.1在锅炉设备制造过程中,业主单位应参照

13、Q/GD JZ001、Q/GD JZ006、DL612、DL647、DL/T586,并依据签订的设备供货合同和技术协议、国内通用标准、制造厂的企业标准等进行锅炉监造监督,保证设备质量。5.3.1.2重要设备、材料到厂后,应按照订货合同和相关标准进行验收,符合JB/T3357的相关要求,最终形成验收记录,并及时收集与设备性能参数有关的技术资料。5.3.2 安装监督5.3.2.1电力建设施工应由具有相应施工能力资格的单位承担,参照DL5190.2、DL5190.5、DL5190.7、DL/T438、DL/T869、DL/T5210.2等标准,按照厂家设备安装要求、有关设计技术规范、相关标准和工程主

14、要质量控制点,对设备安装进行监督。5.3.2.2锅炉安装质量验收执行DL 5277、DL/T 5210.2、DL/T 5210.5等标准要求,各安装工程应分阶段由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业主单位进行质量验收。5.3.2.3锅炉机组安装结束后,各阶段施工质量验收应具备的签证和记录应齐全,符合有关标准要求。5.3.2.4在设计和安装阶段,应确定锅炉性能试验单位。性能试验单位会同设计、制造、业主单位,根据试验标准布置试验测点,试验测点应满足有关规定的性能试验的要求。5.4 启动调试阶段5.4.1 一般规定5.4.1.1新投产机组调试前,调试单位应针对机组设备的特点及系统配置,编制锅炉部分的“调试方案”。

15、5.4.1.2 调试方案应明确锅炉调试项目、调试步骤、试验的方案及工作职责,并制定相应的调试工作计划与质量、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管理措施。5.4.1.3锅炉在调试期间应启动风机,对风量测量装置进行标定。5.4.1.5锅炉调试完成后,要达到72h+24h满负荷运行后才能验收。5.4.1.6 机组在考核期内,应按照基本建设工程启动及竣工验收相关规定中要求,完成新投产机组锅炉性能验收试验。5.4.2 垃圾焚烧炉的调试应检查炉排的运动是否顺畅,各炉排间隙是否符合要求,有无卡塞、异常声音等,检查炉排的速度、同步性是否符合要求,检查各连杆、支撑机构是否正常。5.4.3 垃圾吊车、渣吊的调试,应检查液压系统是

16、否运行正常,是否有渗油,检查压力是否正常,抓斗的开合是否顺畅。5.4.4 液压系统的调试应检查液压泵的振动、温度、声音,检查各液压部件、接头是否有渗油,检查液压油压力、温度是否在正常范围。5.5 运行5.5.1 一般规定5.5.1.1锅炉运行监督执行国家能源局防止电力生产事故的二十五项重点要求并参照DL/T332.1、DL/T435、DL/T610、DL/T611、DL/T1034、DL/T1326、制造厂技术文件等要求,编制锅炉运行规程、反事故措施,绘制系统图。5.5.1.2锅炉运行应保持锅炉蒸发量满足机组负荷要求,调节各参数在正常范围内变动,保持燃烧良好,提高锅炉热效率,同时确保污染物的排

17、放达标及炉温达标要求。5.5.1.3加强垃圾池管理。运行人员应掌握垃圾池垃圾发酵的具体情况,做好调整燃烧的应变措施。当机组负荷变动或垃圾热值变化时,应及时对锅炉运行的相关参数进行调整,确保机组安全、经济运行。5.5.1.4应保持巡检通道或平台畅通,锅炉观火口处应设置合适的观火平台。运行人员应对焚烧锅结焦情况进行就地检查,并做好检查情况记录。若发现结焦加重应及时汇报,并采取措施处理。5.5.1.5在启停炉过程中应按照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自动检测数据标记规则,及时在自动监控系统企业端如实标记焚烧炉工况。5.5.1.6在启停炉过程中严格按照焚烧炉设计的升/降温要求进行控制。5.5.2 锅炉运行调整监督

18、5.5.2.1 焚烧炉入炉垃圾量应保持在额定处理量的70%-110%之间,并保持垃圾进料斗通畅。5.5.2.2 炉膛内焚烧温度不得低于850,不宜高于1100,炉膛内烟气停留时间不得少于8502秒,必要时启动助燃系统。5.5.2.3 焚烧炉启动时,应先启动助燃系统,使炉膛内焚烧温度稳定在850以上后再逐步投入垃圾,直至达到正常负荷。5.5.2.4 垃圾池应采用分区管理,垃圾进入料斗前要在垃圾池内充分发酵,并混合、搅拌后再投入给料斗内。5.5.2.5 应根据垃圾的湿度和炉排上的垃圾厚度调节炉排下风门挡板的开度以及干燥风机、气化风比例。5.5.2.6 运行调整时,应关注垃圾在炉排上的停留时间,并通

19、过炉排的动作频率来调节,保持垃圾燃烧的连续性。5.5.2.7 垃圾的厚度应通过给料炉排的速度来调节,不宜过厚或过薄。定期检查炉排上垃圾燃烧情况,及时调整给料炉排速度和燃烧炉排的动作频率。5.5.2.8 启炉、停炉阶段严格按照锅炉运行规程控制锅炉烟气温升率或降温率;严控受热面壁温变化率;严控汽温变化率;机组负荷快速增减时,应及时调整运行参数,防止出现汽温、汽压的大幅度变化,避免壁温超温。5.5.3锅炉启动监督5.5.3.1 启动前,应按照运行规程进行全面检查,垃圾吊车、渣吊、给料炉排、燃烧炉排、除渣机、炉底漏灰输送机及液压传动系统等系统已全部具备投用条件。5.5.3.2 锅炉焚烧的垃圾发酵时间满

20、足要求、辅助燃料可以正常投入。5.5.3.3锅炉的联锁保护经热工及运行值班人员进行试验正确完好,保护装置内参数设定值检查无误,计算机系统及各监视仪表具备投用条件。5.5.3.4 锅炉启动过程中应严密监视膨胀指示情况,发现异常应立即停止升温升压,并查明原因,故障消除后方可继续启动运行。5.5.4 锅炉停运监督5.5.4.1停炉前,应将给料溜槽内垃圾烧空,及时使用排空程序,必要时通知热工人员解开限位,手动将给料平台上垃圾推空。5.5.4.2 停炉时,随着炉内燃烧的减弱,应投入辅助燃烧器,以维持炉温满足8502秒,并适当减少一、二次风量,直至将炉排上的垃圾燃烬。5.5.5 锅炉的指标管理5.5.5.

21、1 反映锅炉安全、环保运行的主要参数,包括入厂垃圾量、入炉垃圾量、渗滤液比例、炉膛烟气温度、炉膛负压、锅炉蒸发量、汽包压力、汽包水位、主蒸汽压力、主蒸汽温度、过热器入口烟温、受热面壁温、转动机械振动值及轴承温度等。5.5.5.2 影响锅炉经济性的主要参数和指标,包括主蒸汽温度、主蒸汽压力、排烟温度、烟气含氧量、排烟CO浓度、炉渣热灼减率、过热器减温水量、机组补水率、锅炉效率等。5.6 检修5.6.1 一般规定5.6.1.1 检修前应对锅炉大、小修前进行状态评估,根据锅炉运行状况,对大小修进行监督,确定检修项目、检修方案。制定检修方案还应根据相关标准、规程以及企业年度检修计划的要求确定检修、试验

22、项目,确保工作不漏项。5.6.1.2 实施检修技改项目质量监督,按照DL/T748的要求,确定锅炉本体及辅助系统的检修监督重点,强化检修质量目标管理和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对其中发现的缺陷提供处理建议,对检修过程关键点进行把关、验收。5.6.1.3大小修期间应加强对炉排系统、余热锅炉、耐火材料、垃圾吊车、渣吊、液压系统、风机、吹灰系统、燃烧器等系统和设备的维护。5.6.2 垃圾吊、渣吊行车及抓斗的检修监督5.6.2.1检查主梁、端梁焊缝无裂纹、无腐蚀、无变形。5.6.2.2检查起升减速机声音、振动正常,联轴器减震垫正常无破损,卷筒无磨损。5.6.2.3钢丝绳无断股,断丝数量不超过规定值。5.6.2

23、.4检查制动装置正常。5.6.2.5检查电缆滑车正常。5.6.2.6检查轨道及固定螺母无松动、无损坏。5.6.2.7垃圾吊、渣吊应检查关节部位的磨损、腐蚀情况,必要时更换,检查液压部件的密封情况。5.6.3 焚烧炉检修监督5.6.3.1 炉排的检修,应检查炉排框架是否变形,检查支撑轮、导向轮的磨损、转动情况,检查炉排片的间隙、腐蚀、磨损情况,检查底板、连接装置情况。5.6.3.2耐火材料的检修,应检查耐火材料的腐蚀、磨损、结焦情况,修复或整体更换时应严格按照工艺要求执行,并在厂家指导下进行烘炉。5.6.4 余热锅炉检修监督5.6.4.1汽包的检修,应检查汽包内旋风分离器无松动、零部件无脱落,下

24、降管、加药管、水位计及各种表计接头无堵塞无松动、固定件无脱落。5.6.4.2水冷壁的检修,应进行清焦、外观和测厚检查,尤其对易腐蚀区域,应重点进行测厚,了解腐蚀减薄情况,必要时更换。有堆焊等防腐措施的,应检查、评估表面防腐层的情况。5.6.4.3过热器、省煤器、蒸发器的检修,应进行清焦、外观和测厚检查,尤其对易腐蚀区域,应重点进行测厚,了解腐蚀减薄情况,必要时更换。5.6.5 液压系统检修监督5.6.5.1检查液压泵站阀站各连接件正常、阀组无渗漏,换热器无结垢。5.6.5.2检查液压管道接头、液压缸及软管等密封情况,检查液压管道的固定情况。5.6.6 锅炉技术改造监督5.6.6.1锅炉技改项目

25、应做好项目可研、立项、项目实施、后评价全过程监督。5.6.6.2锅炉改造前应进行炉膛空气动力场模拟试验,确保炉内空气动力场符合要求。5.6.6.3锅炉改造后应进行性能试验测试,以评价改造效果。5.7 试验5.7.1试验项目应包含以下内容: 参照DL/T 1052进行节能试验项目;参照DL/T567.3和DL/T567.6定期进行炉渣可燃物含量测定;定期进行安全门校验或跑汽试验;定期进行水位保护试验;定期进行炉膛压力高、低试验;定期进行过热器压力高试验;定期进行引风机停止、手动停炉连锁试验;定期进行事故放水试验;定期进行辅机切换试验;定期进行锅炉漏风试验。5.7.2 机组检修前后及专项锅炉试验项

26、目:大修前后或锅炉本体改造前后,应进行锅炉热效率性能试验,试验按照GB/T10184进行。大修后还应进行以下试验:联锁、保护试验,水压试验,安全阀整定试验,冷态试验,锅炉燃烧调整试验等热工仪表控制系统技术监督6.1 一般规定6.1.1热工仪表控制系统技术监督(以下简称:热控技术监督)应依靠科技进步,推广采用先进可靠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方法,结合信息技术和和成熟的安全管理与技术管理经验。6.1.2热控技术监督管理应符合DL/T 1051和DL/T 1056的规定。6.1.3按照国家、行业相关标准、规程、规定和反事故措施的要求,结合实际制定和执行热控技术监督制度、规程,建立健全热控设备技术档案。热

27、控制度、规程条目见附录,热控技术设备档案条目见附录。6.1.4监督范围6.1.4.1热工仪表及设备监督范围如下:DL/T 1056涉及的与垃圾发电厂相关的全部热工仪表及设备。检测垃圾量、烟气/污水排放在线监测、有毒有害气体等参数的元件属于热工检测原件范围。在线监测分析系统及装置(垃圾池有毒有害气体监测、炉膛火焰监视、焚烧炉可视化燃烬度监视、焚烧炉烟气停留时间在线监测、焚烧炉膛CO在线监测装置、烟气/污水排放连续监测系统、炉水品质在线监测等仪表或装置),以及工业监控系统。工业控制系统网络装置,网络感知节点/网关节点设备,网络隔离装置等;6.1.4.2热控系统监督范围如下:DL/T 1056涉及的

28、与垃圾发电厂相关的全部热控系统。接收与计量分配控制系统。垃圾吊及垃圾池附属区域控制系统。焚烧炉控制系统。烟气净化及制备处理控制系统。污水处理控制系统。除臭控制系统。压缩空气制备系统、清灰系统;大数据智能预测预警或控制系统。6.2 设备选型及设计6.2.1热工仪表及设备在设计阶段,应根据垃圾发电厂工程特点、机组容量、烟气净化、污水及灰渣处理工艺系统、主设备及辅助设备要求、运行环境等特性,配合实现机组的启动、运行监控、停炉/机及事故处理。6.2.2全厂宜设1个集中控制室、1个垃圾吊控制室(可根据工艺设垃圾坑的个数)、1个渣吊控制室、1个除盐水控制室、1个污水处理站控制室、1个飞灰稳定化控制室、1个

29、地磅控制室;全厂总排口设置监测站房。6.2.3全厂各工艺系统原则统一纳入DCS监控。对于垃圾吊系统、渣吊系统、空压机系统、飞灰稳定化系统、吹灰系统、沼气入炉系统、除臭系统宜设置独立PLC控制系统;地磅系统宜设置独立的控制系统;其余包括焚烧炉、余热发电、烟气净化系统、污水处理站等在内的所有部分可采用DCS控制。6.2.4 对于采用PLC控制的,宜采用统一品牌,并形成一体化工业辅助监控网络。DCS同PLC系统宜采用统一的通讯协议。6.2.5 每条烟气净化系统设置1个DCS远程控制站或远程I/O站;烟气净化系统公用部分根据焚烧线数量和规模设置1-2个;综合泵房设置1-2个DCS远程控制站或远程I/O

30、站。6.2.6 设备的选型监督应符合下列规定:6.2.6.1设备选型应符合DL/T 1056确定的选型原则。6.2.6.2现场总线型设备的选择应满足DL/T 1556确定原则。6.2.6.3垃圾发电厂热工仪表及设备的选型,应根据工艺系统的特点和现场使用环境进行选型,应符合下列规定:余热锅炉出口竖直烟道应设置三层温度测量装置,满足烟气停留时间及炉膛主控温度的核算要求。焚烧炉出口合适位置应配置CO在线监测装置。风烟系统的风量测量装置宜采用具备防堵功能的多点矩阵式测量装置或文丘里装置,测量直管段应满足DL 5190.4的要求,否则应加装整流装置。烟囱配置的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应满足HJ 75的要求

31、。对于设置碳排放在线监测系统的,宜采用高温傅里叶红外系统,并满足HJ 75的要求。渗滤液系统配置的流量测量装置宜选用耐腐蚀及磨损的电磁流量计;渗滤液处理系统各运转池的液位宜采用非接触式测量方式。活性炭、石灰应配置连续称重计量装置,计量装置应具备称重定期自动校准的能力。6.2.7 控制系统通信装置、网络隔离装置、物理防火墙应满足GB/T 22239、GB/T 25070等要求。6.2.8 热控电源设计应按照垃圾发电厂主设备、辅助设备对工艺过程安全的影响程度,同时兼顾环保达标排放的原则和定期检修的需要进行冗余配置,将各类负荷分别接入冗余母线段。控制系统、烟气在线监测系统电源应设置可靠地失电报警功能

32、。当外部供电或内部供电任一路电源故障时,均能在人机界面显示故障信息,触发报警。6.2.9 热控仪用气源品质应满足GB 4830的要求;供汽母管应配置流量及空气露点检测装置;进入重要热工仪表、设备的仪用气源应单独设置除油、除水、过滤减压装置。气源总容量应能满足本厂热工仪表及设备最大耗气量。当气源装置停用时,储气罐储气容量应满足DL/T 261的要求。6.2.10接收计量系统在设计阶段应符合以下要求:应根据垃圾发电厂工程特点、机组容量、主燃料(垃圾)、环保物料性质、运行环境等特性,满足进出厂车辆、垃圾及物料的管理。接收计量系统各项功能应符合GB 50049、DL 5000、DL/T 5175、DL

33、/T 5227等要求。具体选型时,任何不符合相关标准、未取得本领域应用业绩、不满足项目所在地政府要求的重要控制系统,不得纳入技术监督所列全过程选用范围。设计时,应考虑配置车牌及箱体识别、车身位置感应等称重过程防作弊功能。6.2.11 垃圾吊行车及抓斗控制系统在设计阶段,应根据垃圾发电厂机组容量、运行环境等特性,满足焚烧运行的要求,实现垃圾的堆料、入炉投料及相关事故处理。 垃圾抓斗起重机整体应满足CJ/T 432的要求。 垃圾抓斗起重机应具备半自动操作或全自动操作功能。具备移料、取料、喂料、混料、堆料等所有动作。 垃圾池内的控制盘箱柜应密封严密,并设置除湿及加热单元。 垃圾抓斗起重机应具有完善的

34、电气、绝缘、超载、限位、防撞、连锁和紧急停车等安全保护功能。 垃圾抓斗起重机各控制单元间的通讯宜采用PROFIBUS DP或光纤通讯。采用光纤通讯时应采用独立的电缆滑车,保证行车移动中各光纤固定点不产生相对位移。6.2.12 焚烧炉控制系统应具备给料、配风、燃烬度、燃烧炉排、助燃风温、氧量及锅炉温度的自动控制功能。宜配置焚烧偏料调整的功能。具备显示动态垃圾焚烧热值图和动态显示炉膛8502S的功能。炉排上垃圾厚度的计算模型应能反应垃圾在炉排上真实的变化情况。6.2.13 焚烧炉控制系统配套仪表及装置的选型应满足火电厂和本标准9.2.1确定的原则,宜根据焚烧工艺的特点和现场运行环境进行选型,特提出

35、下列要求:焚烧炉液压控制系统的油箱油位、母管油压保护信号宜选用连续输出的模拟量变送器。油箱油温宜采用铂热电阻连续测量。控制电缆宜满足阻燃、屏蔽、耐油、耐腐蚀的性能要求。焚烧炉推料器、滑动炉排行程宜采用连续测量方式。推料器、滑动炉排驱动电磁阀宜采用比例流量阀,满足线性控制的要求。焚烧炉火焰监视宜采用耐高温数字火焰摄像机。除渣机液位宜配置非接触式连续测量仪表。各一次风管道应设置风量测量装置,宜选用多点矩阵测量或文丘里测量装置。焚烧炉控制系统、液压站控制系统及炉膛火焰监视系统宜采用热控不间断电源。控制器及回路驱动级均应设置电源失电报警功能。垃圾发电厂焚烧炉控制系统宜采用自动焚烧控制系统(ACC),满

36、足电网要求。6.2.14 垃圾发电厂焚烧炉热工报警及保护系统应满足以下原则:推料器行程限位保护宜采用软件限位与硬件限位结合的配置方式。具备机械动作闭锁功能的燃烧炉排,也应在控制逻辑中做到软件闭锁。宜设置出渣设备故障闭锁推料器及燃烧炉排运动的连锁保护。燃烧器控制系统应具备根据运行中炉膛温度的限值自动启动、调节的能力。炉膛温度长时间不满足规定最低限值,应连锁停止焚烧给料。锅炉MFT动作,应连锁停止推料器、燃烧炉排、一/二次风系统、燃烧器运行。焚烧炉控制系统的热工参数的数据和曲线应至少保存两年。锅炉MFT对焚烧炉的连锁保护在运行中严禁退出。其他保护的要求应满足DL/T 261的原则。汽轮机电液控制系

37、统的保护配置应满足GBT 38921和防止电力生产重大事故的二十五项重点要求确定的原则。6.3 监造和安装6.3.1 热控系统施工前宜按照DL/T 1056确定的原则。6.3.2 热控仪表及设备的施工应依据设计文件和制造厂的技术文件,全面核对具体布置、电缆接线等。待安装热工仪表及设备应按照DL/T 855妥善管理并制定管理办法,施工单位质量检查人员和热控安装技术负责人应对保管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6.3.3 安装前应对安装人员进行技术及安全交底,垃圾池、渗滤液系统需进行专项安全交底工作。安装接线工作应由专业人员进行。CESM、有毒有害气体等特殊精密仪器的调试应由设备厂家专业人员

38、进行。6.3.4 垃圾发电厂热工仪表及设备的施工及验收应按照GB 50093、DL 5190.4的有关规定和要求进行施工质量管理和验收。特提出下列要求:热控系统施工中的高温高压部件的安装及焊接工作,应按照DL 5190.5和DL/T 869的要求进行施工和验收。主蒸汽、主给水管道和一次阀门内的支路管道上的热工取源部件,应满足压力管道安全技术规范的要求。设备出厂时应提供当地锅炉或压力管道监检资质的检验机构出具的监检报告和证书。设备安装时由安装所在地监检机构进行复检,合金钢材质的光谱、超声检测应按有关规定执行。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的施工验收应满足HJ 75的有关规定。烟气/污水在线监测数采仪的施工

39、及验收应按照HJ 212有关规定。烟气/污水排放连续监测系统需按照规定进行技术指标验收。6.4 启动调试阶段6.4.1 垃圾发电厂热工仪表及设备的调试工作宜按照DL/T 1056确定的原则开展。6.4.2 新投产机组在调试前,调试单位应针对机组配置及工艺特点,编制调试措施及调试计划。调试措施应包括各部分的具体调试步骤、完成时间和质量标准。调试计划需规定分部试运和整套启动两个阶段中应投入的项目、范围和质量要求,并在计划安排中保证各系统、装置有充足的调试时间和验收时间。6.4.3 地磅调试应满足GB/T 7723、JJG 539确定的原则。车牌识别、道闸以、红绿灯以及视频监控等附属子系统应随地磅主

40、系统一并投运。6.4.4 垃圾吊及以及消防系统、照明、通风、渗滤液排水、有毒有害监测、卸料门、视频监控等垃圾池附属区域控制子系统应随主设备准确可靠地投入运行。6.4.5 焚烧炉控制系统的调试工作应满足DL/T 659确定的原则,按照全厂工艺系统投运的顺序分布开展。焚烧炉控制系统应结合焚烧炉设计厂家的要求,由具备相应资质的调试机构承担。6.5 运行监督6.5.1 垃圾发电厂热工仪表及设备运行中应符合DL/T 1059、DL/T 1056确定的原则。6.5.2 应制定和执行热工仪表及装置定期巡检工作,并做好巡检记录。重点巡检涉及机组保护的仪表、关键调节参数的执行机构。对隐蔽安装的热工检测元件(如孔

41、板、喷嘴和测温套管等)应定期进行检查并做好检查记录。主给水、主蒸汽、再热蒸汽管道的热工取源部件必须按特种设备检测合格。6.5.3 接收计量系统防雷接地应满足电气防雷接地的要求,并定期进行防雷检测。6.5.4 运行中垃圾吊行车限位、超重、跳绳等保护严禁退出。否则应立即退出运行,所有运行中垃圾吊故障,应执行停炉处理。6.5.5 运行中应定期开展炉膛温度测点的维护。应保证热电偶测量值与DCS显示值之前的偏差14。6.5.6 烟气/污水排放连续监测系统宜按照HJ 75/HJ 353确定原则开展巡检工作,单个焚烧炉每季度CEMS维护时间30h。6.5.7 自动装置完好率、保护装置完好率、热工保护投入率、

42、保护系统动作正确率均应达到100%;热工仪表抽检合格率应98%,校前合格率应96%;DCS测点投入率应99%;MCS系统可用率应90%,机组MCS投入率应95%,非机组MCS投入率应80%;SCS系统的投入率应90%。6.6 检修监督6.6.1 垃圾发电厂热工检修应符合DL/T 1056确定的原则。宜按照焚烧炉的特点制定单炉检修计划。6.6.2 对运行中的热工仪表及设备进行试验、检修、缺陷处理,应做好安全措施,并严格执行工作票制度。运行中的热工仪表应按照可靠性和计量管理的规定进行分类,按照周期进行校验和校准,使其满足仪表精确度等级的要求。6.6.3 运行中的热工仪表的维护应按GB/T 3457

43、8、DL/T 774规定的内容进行。6.6.4 热工仪表及装置的检修宜随主设备的检修同时进行。检修周期按DL/T 838的规定进行,检修内容按照DL/T 774的内容进行,还应符合特殊检修工艺的要求。改造项目应进行设备异动申报,并按照审批通过技术文件进行。6.6.5 垃圾吊及垃圾池附属区域控制系统的检修应参照CJ/T 432的要求执行。检修周期应满足国家法规及CJJ 231的规定,应预留机组启动前热工系统的检查、试验及整定时间。6.7 试验监督6.7.1 热工自动装置的定期实验应满足DL/T 1056、DL/T 774确定的原则。6.7.2 汽轮机控制系统的超速保护应满足DL/T 656、DL

44、/T 824确定的原则。6.7.3 焚烧炉启动前应开展MFT及焚烧炉联锁保护相关试验。实验原则应满足防止电力生产事故的二十五项重点要求。6.7.4 烟气/污水排放连续监测系统宜按照HJ 75/HJ 353确定周期开展定期维护,应定期开展零点、量程和全过程校准,定期开展比对工作。6.7.5 地磅、环保制备工艺计量系统宜按照GB 18485确定的原则开展定期校准。环境保护技术监督7.1 规划选址阶段7.1.1应符合国家和地方的主体功能区规划、城乡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生态功能区划、环境功能区划等,符合垃圾发电有关规划及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要求。7.1.2厂界外应设置不小于300米的环境

45、防护距离。防护距离范围内不应规划建设居民区、学校、医院、行政办公和科研等敏感目标,并采取园林绿化等缓解环境影响的措施。7.2 可行性研究阶段7.2.1可行性研究阶段环境保护技术监督应符合DL/T 1050的相关规定。7.2.2垃圾发电厂应选择技术先进、成熟可靠、对当地生活垃圾特性适应性强的焚烧炉,在确定的垃圾特性范围内,保证额定处理能力。严禁选用不能达到污染物排放标准的焚烧炉。7.3 设计阶段7.3.1环境保护设施宜选用HJ1039所列的污染防治可行技术,采用可靠、实用、先进的方案,应符合环境影响评价中污染防治要求。7.3.2焚烧炉主要技术性能指标应满足炉膛内焚烧温度850,炉膛内烟气停留时间

46、2秒,焚烧炉渣热灼减率5%。应采用“3T+E”控制法使生活垃圾在焚烧炉内充分燃烧,即保证焚烧炉出口烟气的足够温度(Temperature)、烟气在燃烧室内停留足够的时间(Time)、燃烧过程中适当的湍流(Turbulence)和过量的空气(Excess-Air)。7.3.3厂内恶臭、粉尘污染源7.3.3.1垃圾车栈桥、卸料大厅、垃圾池、渗滤液收集处理车间等设施和空间应采用密封、设计,并采取负压通风措施监控。正常运行时设施内气体应当通过焚烧炉高温处理,停炉等状态下应当收集并经除臭处理。7.3.3.2垃圾池设置独立排风除臭系统,风量设计参考CJJ/T137。7.3.3.3出渣间、飞灰处理间、飞灰处

47、理产物暂存间应设置粉尘收集处理设施,活性炭、石灰、飞灰储存设备应设置布袋除尘装置。7.3.4烟气净化、渗滤液处理工艺流程的选择应符合CJJ90等相关要求,充分考虑垃圾特性和焚烧污染物产生量的变化及其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采用成熟先进的工艺路线,并注意组合工艺间的相互匹配。7.3.5每台焚烧炉必须单独设置烟气净化系统,焚烧处理后的烟气应采用独立的排气筒排放,多台焚烧炉的排气筒可采用多筒集束式排放,外排烟气和排气筒高度应当满足GB18485和地方相关标准要求。7.3.6设置足够容积的垃圾渗滤液事故收集池,对事故垃圾渗滤液进行有效收集,采取措施妥善处理,严禁直接外排。不得在水环境敏感区等禁设排污口的

48、区域设置废水排放口。7.3.7应设置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设施7.3.7.1应设置炉渣收集、贮存设施,符合GB18599的规定。7.3.7.2应设置飞灰收集、贮存、处理设施,应设置废机油、废布袋等危险废物收集、贮存设施,符合GB18597、HJ2025的规定。7.3.8采取分区防渗,明确具体防渗措施及相关防渗技术要求,垃圾贮坑、渗滤液处理设施、飞灰处理暂存等区域应当列为重点防渗区。7.4 施工阶段7.4.1施工阶段环境保护技术监督还应符合DL/T 1050的相关规定。7.4.2 施工合同中应包含环境保护设施的建设内容,应有符合设计方案的技术要求,应有环境保护设施建设进度和资金使用内容。7.4.3建设

49、单位应委托具有工程环境监理资质的单位,对建设项目的施工期进行环境监理。7.5 试生产和竣工验收阶段7.5.1发生实际排污行为前应按照HJ1039申领排污许可证。7.5.2废水、废气、噪声及固体废物等污染防治设施应落实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及其批复文件的要求,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7.5.3项目竣工后,应查验、监测、记载环境保护设施的建设和调试情况,参照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技术指南 污染影响类完成竣工环保验收。7.5.4烟气排放、渗滤液、炉渣及飞灰处理符合GB18485,厂界恶臭符合GB14554,厂界噪声符合GB12348。7.5.5应按照GB18485,自动监测数据应用

50、管理规定等要求在建成投运时,应使用同步安装焚烧炉工况、烟气及污水排放自动监测设备,通过电子显示板公开自动监测数据并与生态环境部门联网。 7.6 生产运营阶段7.6.1监督范围生产期环境保护技术监督应从通过竣工环保验收开始,包括对污染物排放、环境保护设施进行监督。7.6.2入炉废物7.6.2.1入炉废物应符合GB18485的相关要求。7.6.2.2垃圾发电厂应掌握服务区域不同季节垃圾的理化特性,包括物理组分,工业组分,热值和元素含量。7.6.2.3垃圾发电厂应控制入厂石灰、活性炭、氨水、尿素等环保物料品质、投加量符合CJJ128、CJJ/T212的要求。7.6.3污染物排放7.6.3.1恶臭污染

51、防治的监督1)厂区内开放空间内无臭味,厂界恶臭气体检测应符合GB14554的相关要求,生态环境、城市管理等管理部门未收到对垃圾发电厂恶臭的有效投诉。2)生活垃圾运输车辆应采取密闭措施,避免在运输过程中发生垃圾遗撒、气味泄漏和污水滴漏。3)定期对地磅、进场道路、栈桥、卸料平台清洗。4)垃圾车栈桥、卸料大厅、垃圾池、渗滤液收集处理车间、锅炉间应保持负压。正常运行时设施内气体应当通过焚烧炉高温处理。5)垃圾池停运期间,应开启排风除臭系统,保证垃圾池恶臭气体不外溢。6)应建立完善的除臭台账,包括设备运行、维护记录,物料采购、使用和处置记录等。7.6.3.2烟气污染防治的监督1)焚烧炉排放烟气监测项目、

52、监测频次、监测要求和排放浓度应符合GB18485、HJ1025、HJ1039和地方排放要求的相关规定。2)焚烧炉排放烟气中颗粒物、氮氧化物、二氧化硫、氯化氢、一氧化碳等污染物自动监测数据应符合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自动监测数据应用管理规定(2019年部令第10号)的要求。3)焚烧炉炉膛内焚烧温度、炉膛内烟气停留时间应符合GB18485的要求,达到850/2s。正常工况下,焚烧炉炉膛内热电偶测量温度应符合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自动个监测数据应用管理规定(2019年部令第10号)的要求。7.6.3.3渗滤液及其他废水污染防治的监督1)垃圾发电厂渗滤液处置及处理后出水监测项目、监测频次和监测要求应符合GB1

53、8485。2)协同处置预处理渗滤液,应报经当地生态环境、水务、城市管理等部门同意,向生态环境部门全面、准确地申报预处理渗滤液协同处置的产生量、去向、处置情况。3)渗滤液运输车辆车况、清洁情况、密闭情况满足防渗漏、防溢臭要求。4)随车货物清单、运输联单、检测报告等齐全,运输过程、路线符合要求。5)设置废水排放口的垃圾发电厂,渗滤液及废水处理设施应使废水排放达到GB8978、GB16889或地方排放要求,垃圾发电厂其他排放废水监测项目、监测频次和监测要求应符合HJ1025、HJ1039和地方排放要求的相关规定。 6)垃圾发电厂排放废水应安装自动监测系统,监测化学需氧量、氨氮、PH、流量等项目。7.

54、6.3.4炉渣污染防治1)焚烧炉渣热灼减率及监测要求应符合GB18485的相关要求。2)委托处理炉渣,应报经当地生态环境、城市管理等部门同意,向生态环境部门全面、准确地申报委托处理炉渣的产生量、去向、处理情况。3)炉渣运输车辆车况、清洁情况、密闭情况满足防扬散、防流失、防渗漏、防雨淋要求。4)随车货物清单、运输联单、检测报告等齐全,运输过程、路线符合相关规定。5)炉渣处理现场无露天堆放炉渣,固体废物环境保护图形标志齐全,处理过程无渗漏、扬散、流失现象,无非法倾倒、堆放、丢弃、遗撒炉渣、废料现象。7.6.3.5飞灰污染防治1)垃圾焚烧飞灰的收集、处理、贮存、转移、处置过程应符合GB18485、G

55、B16889、GB18597、HJ2025及国家危险废物名录的相关要求。2)垃圾发电厂建立垃圾焚烧飞灰管理计划、管理台账,符合危险废物产生单位管理计划制定指南(公告2016年 第7号)的相关要求。3)垃圾发电厂应向生态环境部门申报飞灰产生量、去向、处置情况,发生处置方式、去向等重大变动前,向当地生态环境部门申报。4)垃圾焚烧飞灰及其处理产物进入生活垃圾填埋场,应密封包装或成型化,且二噁英、重金属含量经检测符合GB16889的相关要求。5)飞灰运输车辆车况、清洁情况、密闭情况满足防扬散、防流失、防渗漏、防雨淋要求。6)随车货物清单、转移联单抽查,移出人、承运人、接受人、车辆牌照、驾驶、押运人员等

56、信息与联单、备案信息一致。7.6.3.6环境监测1)垃圾发电厂的环境检测、周边环境质量监测应符合GB18485、HJ1205、HJ1039的要求。2)在厂址全年主导风向下风向最近敏感点及污染物最大落地浓度点附近各设1个监测点进行大气中二噁英监测,每年至少一次,风险参考值参照日本年均浓度标准(0.6pgTEQ/m3)评价。3)在厂址区域主导风向的上、下风向各设1个土壤中二噁英监测点,下风向推荐选择在污染物浓度最大落地带附近的种植土壤,每年至少一次,风险参考值符合GB36600中的相关要求。7.7 环境保护设施运行维护7.7.1脱硝设施7.7.1.1脱硝剂应配置计量设备并具备喷射量控制功能。7.7

57、.1.2SNCR喷射点应至少有2层,每层至少有2个喷射点。7.7.1.3氨水、尿素和液氨的品质应符合CJJ128、CJJ212的要求或不低于设计值。7.7.2脱酸设施7.7.2.1脱酸物料的品质、投加量应符合CJJ128、CJJ212的要求或不低于设计值。7.7.3吸附设施7.7.3.1活性炭采用气力输送,采用专用活性炭喷嘴,每条焚烧线设置活性炭计量设备。7.7.3.2活性炭喷射系统应连续工作,有备用功能。7.7.3.3活性炭的品质、投加量应符合CJJ128、CJJ212的要求或不低于设计值。7.7.4除尘设施7.7.4.1布袋材料宜采用PTFE加覆膜,过滤风速应低于0.8m/min。7.7.

58、4.2应设置布袋破损的监控手段。7.7.5渗滤液及其他废水处理设施7.7.5.1渗滤液收集通道和储存池有完善的防渗防漏措施。7.7.5.2有排放自动监测系统,主要监测数据与政府部门联网或经预处理后排入采用二级处理方式的城镇污水处理厂处理。7.7.6 在线监测系统7.7.6.1每条焚烧线配置1套烟气排放自动监测系统。7.7.6.2烟气监测取样点、取样平台、站房设计,以及CEMS设计、施工、安装、数据传输、维护、校准、校验等应符合GB/T16157、HJ75、HJ76、HJ212及生态环境部门自动监控监管执法的有关要求。7.7.6.3废水排放口应设置废水自动监测装置,废水在线监测装置的选用应符合H

59、J353的要求。 7.7.7飞灰收集、处理及贮存设施7.7.7.1飞灰收集、贮存、处理、处置应符合GB16889、CJJ212、HJ1134的要求。7.7.7.2飞灰应密闭化输送,稳定化养护场所空间应满足贮存3d以上飞灰稳定化产物的量。8 化学技术监督8.1 一般规定8.1.1 化学技术监督应有专人负责,配备本专业有关的国家和行业技术监督的标准和规范,健全本专业管理制度、技术规程和统计报表。8.1.2化学监督的目的是对垃圾发电厂化学专业水处理、机组取样加药等系统设备的设计、运行情况进行监督,保证系统的规模和性能满足生产要求;对水、汽、油等介质物料的质量进行监督,保证品质合格,从而保证电厂安全稳

60、定运行,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8.1.3化学监督的主要内容是化学水处理、机组取样加药、循环水加药、化学实验室、渗滤液、飞灰等系统设备,水源、除盐水、热力系统水汽、循环水、油(汽轮机油、变压器油、抗燃油)等介质,垃圾、飞灰、炉渣、生石灰、熟石灰、氨水、活性炭、烧碱等物料。8.2 化学补给水处理系统8.2.1化学补给水处理系统设计8.2.1.1化学补给水系统的设计应做到水源水量充足、水质稳定,处理工艺满足热力系统对水质、水量要求,系统简单可靠。8.2.1.2全部水源均需要进行水质全分析,水质全分析应符合DL-5068-2014的要求。8.2.1.3化学补给水系统应采用“机械过滤+超滤+两级反渗透+E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