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动词“see”的语义变化与主观化_第1页
视觉动词“see”的语义变化与主观化_第2页
视觉动词“see”的语义变化与主观化_第3页
视觉动词“see”的语义变化与主观化_第4页
视觉动词“see”的语义变化与主观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视觉动词“see”的语义变化与主观化The Semantic Changes of Visual VerbSee” and Its Subjectification柳学永1郑州轻工业学院外语系河南郑州450002摘要:本文运用Traugott的主观化理论对视觉动词“see”的词义变化进行研究,发现“see”的 时间/地点用法是一个明显的主观化过程;而这种主观化的理据是人们认知过程中,习惯于 将特定的时间或地点与特定的事件在头脑中形成一种常规关系,这种常规关系在特定的语境 中,在隐喻和借代这两种认知机制的作用下,语言使用者将自身对特定事件的主观认识投射 在这件事的时间或地点上,从而造成“see”

2、的主观化。关键词语义变化主观化见Abstract: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research on the visual verb see s semantic changes within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Traugotts subjectification theory and concludes that the time/place SEE usage is an obvious subjectification process; the motivations for this subjectification a

3、re that in the process of cognition, people always connect specific event with specific time or place, and form a kind of stereotypical relationship in the mind, in the specific context, through the way of two mechanisms of metaphorization and metonymization, the language users can project their sub

4、jective cognition of some specific event onto the time or place of the event, and lead to the subjectification process.Key Words semantic change subjectification see问题的提出下面有关于“see”的几个句子,来自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1 a. If he had looked he must have seen the light of the approaching train.b. In 1

5、906 Cambridge saw three or four of her most learned men compete for the great chair. 上面的句子具有以下特别之处:第一句的动词指的是具体的客观的动作;而第二句的动词却 表达了只有人类才有的认知活动。请看第二组例子:a. Every Friday saw some addition to her wardrobe.*?. Yesterday saw a butterfly in the park.在这组例子中,同样的主动词用在主谓宾的句型结构中,但是第一句的表达方式是人们所接 受的,而第二句则被认为不合语法规范,

6、不被人们所接受。这是为什么呢?动词“see”这些 不同的但是相互关联的意义之间是如何变化的?这些变化背后有没有什么规律?有的话,这 些规律背后又是什么在起作用?我们希望通过下面的讨论可以回答以上的问题。主观化理论2.1主观化理论主观性(subjectivity)一词很早就用于文学分析,与个人主义的意思相近,是关于艺术 家和表达主题之间的主观感情的表达。在语言学中主观性一般指的是在人类的语言表达中或 多或少都带有自我表达(self-expression)的成分,即对于所说内容中说话人表达的自身的立 场,态度和感情(Stein,1995;沈家煊,2001;吴福祥,2004)。主观化(subject

7、ivisation,或者 subjectification)则是指语言为表达这种主观性而采用相应的结构形式或经历相应的演变过 程。主观化既是一个“共时”的概念,即说话人采用什么样的结构或形式来表现其主观意义,1柳学永(1975-),男,河南商城人。郑州轻工业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认知语言学。 又是一个“历时”的概念,即语言表现的主观意义是如何经历不同的时期通过其他结构或形 式演变而来的。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框架下,前者从共时的角度探讨一个时期的说话人采用 什么样的结构或形式来表现主观性,代表性人物是Langacker ;后者从历时的角度考察一个 主观性的结构或形式是如何演变而来的,代表性

8、人物是TraugottoTraugott (1989)最早将主观化纳入语法化的研究框架,并从语法化的角度对主观化作 出了定义:主观化指的是“意义变得越来越植根于说话人对命题内容的主观信念和态度”这 样的一种语义-语用的演变过程。Traugott (1995)强调主观化是语法化的一个重要机制,认 为语法化往往会导致主观化,所以语法化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主观化的过程;两者的发展趋 势是一致的。在语法化的早期阶段,主观化是语法化的重要形成机制;语法化的过程同时也 是主观化的过程。从历时的角度看,Traugott认为语法化中的主观化表现在下面几个互相联 系的方面:由命题功能变为言谈功能;由客观意义变为主

9、观意义;由非认识情态变为认识情态;由非句子主语变为句子主语;由句子主语变为说话人主语;由自由形式变为粘着形式。(Traugott,1995: 48)这六个方面不一定同时体现在某一个主观化的过程中,可以单独出现,也可以是其中的 几个一起出现。例如:3. a. Mary read while Bill sang,(连接词:时间同时性的语篇连接词,表示客观意义)b. Mary liked oysters while Bill hated them, (Traugott, 1995: 31)(转折连接词:体现说 话人对事件的个人态度,表示主观意义)在例子3 a.中,while是用来连接两个同时发生的动

10、作,指的是客观的具体时间,表示的是 客观的意义;在3 b.中,while虽然还是用来连接两个成分,但是表现的是抽象的转折意义, 是说话人主观上对并存的两件事情进行了比较,并根据自己的经验做出了判断,认为其并存 是不寻常的,因而产生了转折之意。这是说话人在具体的语境中对所说对象的主观推理所得 出的理解,所以3 a,到3 b,的演变体现了 “由命题功能变为话语功能、由客观意义变为主观 意义”的主观化过程。根据Traugott和Dasher (2002)的理论,从共时的角度看,客观的语言表达有以下特点:陈述的语气,最不具有认识情态特点;语言表达的表层结构中表达了事件结构中的所有参与者;iii ,词汇

11、意义与言者表达的角度相关度最小;iv.Q原则占主导地位,也就是说,充分提供了意义的语境,所以充分地决定了可能的解释, 这样没有表达的就不在考虑的范围之内。(Traugott and Dasher 2002:22) 而主观的语言表达有以下特点:明显的时空指示语;言者对所言的态度有明显的标记,包括对表达命题的认知态度;iii ,言者对上下文的关系的态度有明显的标记,这里包括对话语结构以及话语指示语的很多 方面;iv.R原则占主导地位,也就是说,所言意味着更多。(Traugott and Dasher 2002:22)2.2 “see”的语义变化及其义项论元结构的演变2.2.1“see”的语义变化过

12、程根据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所载的资料,有关“see”最早的文献可追溯到十世纪 的古英语文献Beowulf (但是其成文时期一般认为是八世纪),在古英语中的形式是“seon”, 其意思是“用眼睛,或者是眼睛这种特殊的感观去察觉光、颜色、外部事物以及它们的运动”; 在此阶段“see,一般与第一人称I连用一“ &seon, I-SEE”,然后扩展到与其他人称,例如例 句 1.a. If he had looked he mist have seen the light of the approaching train. 到了十世纪左右, “see ”开始被用来描

13、述人们认识中抽象概念,已经开始了从具体的物理域向抽象的认知域的 投射,例如:I see that you are speaking your mind.这里“see”指的是“理解、察觉(非物质的,例如质量、 真理等)”。到了十二世纪,其词义“理解、察觉(非物质的,例如质量、真理等)”已经很 常见了,例如:I see that you are speaking your mind.到了十三世纪“see”还被用来表示“不容许有不同意见”,或者用“I see”的形式来表示说话 人“同意某一意见或解释”,例如:We ought to have our Abbey back, you see?到1739

14、年,表示“见证某件事情,尤指非人类的事物、地点或某段时间见证某件事情”的 意义见于文章 C. Wesley 的 Hymn : Hail the Day that sees Him rise, Ravish d from our wishful Eyes.此时“see”的这个词义不仅描述了抽象的认知状态,更需要相关的时间地点等语境的支 持才能表达相关的主观认识。总的看来,“see”的词义演变过程是一个从具体的物理域向抽象的认知域转变的过程。2.2.2语义结构与语法结构论元结构理论是对动词的语义和语法的关系进行研究的理论,通过对语义特征和句法成 分之间映射关系的研究,可以清楚地说明动词与其他句法成

15、分之间的关系。本文主要采用袁 毓林(2002)的论元结构理论来解释在主观化的过程中随着“see”词义的变化,其句法结构 也产生了相应的变化。2.2.2.1语义结构根据袁毓林(2002),论旨角色(thematic role)指的是“由谓词根据其与相关的名词短语之 间语义关系而指派给这些名词短语的语义角色。谓词有其固有的论旨角色,这些角色表示谓 词所涉及的主体、客体或动作、行为、状态、所处的场所、动作的起点、方向、终点、原因 及引起的结果、凭借的工具,等等。”主体论元主要有施事、感事、致事和主事;客体论元 主要有受事、与事、结果、对象和系事。论元结构(argument structure)指的是

16、“一个词项的 论元结构就是该词项所能拥有的一组已经标有论旨角色名称的论元。”论元角色的语义特征 有动态特征和静态特征。“论元角色的动态特征,指不同类型的论元角色在述谓结构中所具有 的语义特征,即在由动词所表示的事件结构中所表现出来的特征。比如,施事具有施动性、受 事具有受动性、结果具有渐成性、与事具有自主性、工具具有移动性、材料具有变化性、处 所具有不变性,等等。显然,这种特征不依赖于充当某种论元角色的名词性成分本身的词汇语 义特征。论元角色的静态特征,指充当某种论元角色的名词性成分本身的语义特征;比如, 作施事的名词性成分一般具有+有生(animate)和+人类(human)的语义特征。”我

17、们根据这一理论对动词“see”的论元结构进行分析:例句1 a中主语he是施事成分, 具有+有生(animate)和+人类(human)的静态语义特征;在句中其动态语义特征是施 事。所以例句1a是表示视觉感知的施事论元结构:施事+受事。动词“see”的参入角色为: 施事者+受事。例句1b.中句子主语Cambridge不具备+有生(animate)和+人类(human)的语义特 征,在句中表示动作或行为发生变化的场所,即其动态语义特征是“场所”。例句1 b.的论 元结构为:场所+命题;动词“see”的参入角色是:场所+动作或行为的变化。很明显动 词“see”在的例句1 a.和b.中具有不同的语义结

18、构。2.2.2.2 “see9的语法结构变化语义结构的变化最终会导致语法结构的变化,因为语言表达是意义和形式的统一体,语 义结构的变化会相应地反映在其形式上并引起语法结构地变化。在第一组的例子中,句子的结构都是主语+动词+宾语,但是每个句子的主语和宾语随着 动词的词义变化,相应地也发生了变化。在1a.中动词“see ”的词义指的是具体的动作时,主 语是感知动作的发出者,具有“施事”的特征;宾语即感知对象也要求是具体的客观的事物 或动作行为。而在1 b.中,主语并不是动作的发出者,也不具有“施事”的特征,而是变为 表示环境论元的“场所”;其宾语要求是表示某一事件的命题。例如:This year

19、sees the tercentenary of Handels birth.此外,在1 b.中“see”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传统语法的联系动词的功能,与后面的成分构成一个 主系表结构,试比较:8 a. Cambridge saw three or four of her most learned men compete for the great chair in 1906.b. It seems that that no one knew what happened.由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see的语法结构发生了变化。时间和地点“see”用法的主观化过程下面我们运用Traugott的理论来分析“

20、see”的时间地点用法:9 a. John saw a butterfly in the park.b. Every Friday saw some addition to her wardrobe.这里9 a.具有Traugott和Dasher (2002)所陈述的所有客观表达的特点:陈述句;所有事件结 构的参与者都在表层结构中得到体现;词汇意义与言者表达的角度相关度最小;理解过程中 Q原则占主导地位,不需要进一步推导出隐含的意义。相比之下,9b.具有主观的语言表达 的特点:句中有明显的指示词“her”; “saw”在句中也暗含了言者对“她的壁橱里增添了东 西”这一事件的主观认识;而且在句中

21、her起到话语指示语的作用,内含着与上下文的紧密 联系;在理解此句时,需要做出一些推理:只有买下的东西才能放入私人的地方一她的私人 地方壁橱(一般放置衣物)增添了东西f这些衣物是她买的f她每周五去买衣物。从以上的 比较可以看出,9b.的“see”相比9a.的“see”明显发生了主观化。而根据Traugott( 1995)的理论,9b.的语言表达也是一个明显的主观化过程“Every Friday” 本来是句中的时间状语,在这个句子中它是句法主语,同时也是言者主语(句子所谈的主题)。 而“see”原来指的是一种客观的感知动作“通过眼睛察觉”,例如在9 a中,但是在9b.中却 承载了言者主观的认识状

22、态一对于购买衣物行为的主观认识。所以在这个“see”时间用法中 几乎体现了 Traugott所提主观化的六个历时变化方面。“see”主观化的认知机制及其理据“see ”的时间地点用法是如何进行主观化的呢?根据Traugott和Dasher (2002)的研究,主观化的机制主要有隐喻和借代两种方式。在“see” 主观化的过程中,这两种机制同样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当人们通过视觉认识事物时,通过隐喻来进一步说明抽象的主观认识是最佳的选择:因为根 据心理学家的研究,人们通过视觉接受的信息占到所有接收信息的80%;而人类的视觉是所 以感知方式中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所以在各种语言中,视觉动词普遍用来描绘解释

23、头脑中 的主观认识,以客观具体的形象来解释抽象的主观认识存在。人们总是习惯将特定的事件与事件的时间或者事件的地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往往在头脑中 对于某一事件的认识与事件的时间或地点结成常规关系,而且人们习惯以时间或者地点为特 定的维度来组织安排人们的认识或知识结构。这样在特定的语境中,人们在采取以时间或地 点为序组织思想时,会将自身对某一事件的主观认识投射到这个事件的时间或地点上,好像 时间或地点具有人类的能力特征,具有经历或见证某一事件的能力;这一用法在语言中固化 后,从而形成“see”的时间地点用法的主观化过程。而在see的时间地点用法的主观化过程中, 隐喻和借代都起了关键的作用。首先在人

24、们的头脑中,由于特定事件与特定的时间和地点形 成常规关系,组织起来代表某一知识结构;但在表达为语言时,在抽象的知识结构层面发生 了其时间或地点部分指代整个事件,这是借代机制在起作用;而用时间或地点来说明人类的 认知状态,这是隐喻机制在起作用。完型心理学有两个有名描述人类认知的定律:相邻原则(Principle of Proximity)和相似原 贝J (Principle of Similarity) 0根据徐盛桓先生(2005; 2006)的研究,事物之间存在着常规 关系,即两个事物之间的自身的关系;从比较抽象的层次来说,常规关系可以表现为两事物 间的两种基本的关系:相邻或/和相似的关系。相

25、邻和相似的关系体现在认知过程中就是相 邻原则和相似原则。在上面的分析中,首先由于人们在认知某一事件时将事件与时间和地点 形成了常规关系,体现在这一事件知识结构中的事件与时间地点的相邻关系;在某一特定的 语境下,人们在表述这一事件时,由于相邻/相似关系的作用,提供了进一步用时间或地点 来代表说话人的选择,从而使说话人可以向时间或地点投射其认知状态,表达其独特的主观 意义。从这个角度来说,借代和隐喻是相邻 /相似常规关系在认知过程中的具体体现。结语人类作为语言使用者,其主观的认识是语言所要传达的主要意义,在漫长的人类语言演变的 过程中会逐渐固化在语言的意义之中。本文运用Traugott的主观化理论

26、对视觉动词“see”的 词义变化进行研究,发现“see ”的时间和地点用法是一个明显的主观化过程;而这种主观化 的理据是人们认知过程中,习惯于将特定的时间或地点与特定的事件在头脑中形成一种常规 关系,这种常规关系在特定的语境中,在隐喻和借代这两种认知机制的作用下,语言使用者 将自身对特定事件的主观认识投射在这件事的时间或地点上,从而造成see ”的主观化。参考文献Croft, William and Cruse Alan D. Cognitive Linguistics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4.Langacker, Ronald W. 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Vol. II: ApplicationM.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1.Langacker, Ronald W.Subjectification J. Cognitive Linguistics1990 (1): 5-38.Sweetser, Eve. From Etymology to Pragmatics: Metaphorical and Cultural Aspects o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