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景点介绍_第1页
甘肃省景点介绍_第2页
甘肃省景点介绍_第3页
甘肃省景点介绍_第4页
甘肃省景点介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8/8甘肃概况甘肃简称甘”或陇”,是取古甘州(今张掖)和古肃州(今酒泉)两地首字而得名。甘肃地处青藏,内蒙古,黄土三大高原交汇处,地域辽阔,资源丰富,自然条件复杂多样。全省辖1个地州市,87个县市区,国土总面积454万平方公里,居全国第七位。202年底总人口为2958万人,包括汉,回,藏,蒙古,裕固,东乡,保安等5个民族,其中东乡,裕固,保安族为甘肃特有民族。全省地形狭长,东西长1655公里,南北宽30公里,海拔最底50米,最高近500米。滚滚黄河为甘肃提供了丰富的水电资源,祁连山的积雪浇灌着河西走廊千里沃野;陇东黄土高原富饶辽阔;陇中地区土地广袤,陇南山区气候温和,稻谷飘香,甘南,祁连山草原

2、丰茂,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甘肃,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大地湾遗址证明,这里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人文始祖伏羲就诞生在渭河上游。三千多年前,周人先祖发祥于陇东一带。汉唐以来,甘肃成为中西文化交流,商贸往来的丝绸之路,留下丰富的文物古迹.举世文明的莫高窟,雄伟的嘉峪关,地下珍藏汉简,金碧辉煌的拉不楞寺和古老的长城等,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中外游客。莫高窟莫高窟又称“千佛洞”,位于敦煌县城东南2公里的鸣沙山下,因其地处莫高乡而得名。莫高窟,开造于公元6年,结束于公元18年,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分布在鸣沙山崖壁上三、四层不等,全长16公里。现存

3、石窟4个,壁画总面积约50平方米,彩塑像415尊(最大的是96号洞中的弥勒佛,高34.5米,原塑于公元695年),唐宋木构建筑5座,莲花柱石和铺地花砖数千块,文书520余卷(三分之二以上在国外保存).其中文书涉及佛教、道教、景教、祆教、摩尼教、历史、儒家 经典、四书五经、语言文学、地方志、游记、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物理、化 学、音乐、舞蹈、政治、经济、人文、民俗和文字(汉文、藏文、梵文、于阗文、 龟兹文、粟特文、突厥文、吐火罗文)等,因此而形成“敦煌学”。石窟大小不等,塑像高矮不一,大的雄伟浑厚,小的精巧玲珑,其造诣之精深,想象之丰富,是十分惊人的.壁画内容多为佛经故事,如释迦牟尼一生和前

4、生行善牺牲的故事.还有佛、菩萨、天王、力士、小千佛的画像和羽人、飞人、花鸟、动物等。壁画虽经千百年的风沙侵蚀,仍然色彩鲜艳,线条清晰,使人不得不赞叹古代艺术匠师们的精湛艺术和创造精神。16年,莫高窟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被联合国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文化遗产”证书。月牙泉鸣沙山也叫神沙山,位于敦煌市区南6公里处,东枕莫高窟崖顶,西至党河口,东西长40多公里,南北宽2余公里,高达数1米,由红、黄、绿、黑、白米粒状沙粒堆积而成,北峰陡峭,势如刀刃,十分壮观。人从山顶下滑,沙随人体颓落,会发出美妙的声音。月牙泉位于鸣沙山北麓,东西约长18米,南

5、北宽约2米,水深约5米,状似一弯新月,故称撛卵廊獢。泉被鸣沙山四面环抱,但不为流沙所掩,始终碧波荡漾,清澈见底,久雨不溢,久旱不涸,风景十分优美。据考证,月牙泉四面沙山高耸,山坳随着泉的形状也成月牙形,吹进这种环山洼地里的风,由于空气力学原理,会向上旋,于是月牙泉周围山上塌下来的沙子又被送回四面的鸣沙山脊上,这就是虽遇强风而泉不为沙掩盖的道理。不管怎么说,沙山与泉水这两种本来不能共生东西,却美妙地结合在一起,不能不说是大自然的杰作,也不能不说是一大奇景.嘉峪关城楼嘉峪关是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西端险要关隘,也是长城保存最完整的一座雄关。关城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至今已有600余年,总占地约

6、3.35万平方米。嘉峪关城雄居祁连山与黑山之间,地势险要,扼守咽喉。关城由外城、内城、瓮城、罗城、城壕等部分组成,三重城廓,多道防线,形成重城并守之势,构成了一个壁垒森严的军事防御工程。并与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共同构成坚固的古代防御体系。 嘉峪关内城周长6米,面积2.5万平方米。城头垛口林立,砖垛墙高1。米.东西城垣开门,门上有明正德元年(公元56年)修建的东西二楼:东为“光化楼”,西为“柔远楼,均系单檐歇山顶、周有回廊的三层木结构建筑,总高1米.东、西门外均有土筑瓮城回护,瓮城与内城同制辟门向南,门上各有一座阁楼。西瓮城外罗城凸出,中辟门向西,为关城正门,门额刻“嘉峪关三

7、个大字。明弘治8年(公元1495年)于罗城上修建嘉峪关楼,与东、西二楼形制相同,同处一条中轴线上。清同治末年左宗棠驻节肃州时,曾修整关墙和关楼,并亲笔题“天下第一雄关”的匾额,高悬关楼。南北两端城头各有一座箭楼,为警戒哨所。关城四隅各有一座角楼,南、北墙居中各有一座敌楼,城内有游击将军府、宫井.关城城墙四周有了望孔、灯槽、射击孔等防御设施。罗城两端连接南、北、东三面土筑围墙,形成外城,周长1263米。外城广场有文昌阁、戏楼、关帝庙、墩台等,外城又与南北延伸的长城连接。登上城头,南望祁连山,雪峰如玉,绵亘千里;北有黑山,石壁嶙峋,如铸铜色.两山对峙,关踞其间,形势险要,素有“河西第一隘口”、“边

8、陲锁钥”之称。961年被国家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悬壁长城位于嘉峪关城北公里处,石关峡口北侧的黑山北坡,属嘉峪关军事防御体系的一部分。始筑于明嘉靖十八年(139年),原长5公里,为片石夹土墙,现存长城750米,其中有231米的黄土夯筑城墙攀缘于高50米,倾斜度为45的山脊上,似长城倒挂,铁壁悬空,从山上陡铁而下,封锁了石关峡口而得名悬壁长城”。顺城墙顶拾级而上,平坦处如履地,陡峻处如攀绝壁,颇似北京八达岭长城,有诗赞云:万里长城万里长迭障黑山暗壁悬。阳关故址 阳关,位于敦煌市城西南0公里处,因在玉门关以南,故名阳关.它是汉武帝时设在河西走廊西端的重要关隘,在军事上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9、魏晋时在阳关置县。唐代阳关还在继续使用.高僧玄奘从印度取经归国,就是从天山南麓西入阳关回到长安的。现在,虽然看不到阳关故城,但在阳关遗址周围还有十几座烽燧,其中古董滩北面墩墩山顶上的烽火台地处最高,保存也最完整.残高.7米,上宽南北8米,东西米,底宽南北8.8米,东西。5米,有“阳关耳目”之称。古今诗人,常以阳关为背景作诗,唐代大诗人王维脍灸人口的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尤为人们所熟知。玉门关玉门关,俗称小方盘城,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市境内,位于敦煌市城西北约90公里处。相传,古时候西域和田等地的美玉从塔里木盆地经此处输入中原,玉门关由此而得

10、名.玉门关的设立,始自西汉武帝时,距今已有2千多年的历史.秦汉以来,好战的匈奴对汉民族威胁很大。汉初,匈奴东败东胡,西逐大月氏,占据河西,并以河西为基地,屡犯汉境.西汉接近匈奴的郡县,成为匈奴掠夺的对象。汉王朝曾想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希图换取暂时的安宁.但是,这种希望被匈奴骑兵的频繁侵扰和掠夺所打破。汉武帝时,放弃了和亲政策,对匈奴发动了大规模的军事反击。元狩二年(公元前1年), 骠骑将军霍去病率兵西征,沉重打击了匈奴右部.同年,汉分河西为武威、酒泉两郡。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又增设张掖、敦煌两郡。在此同时,又建玉门关和阳关.从此,玉门关和阳关就成为西汉王朝设在河西走廊西部的重要关隘。河

11、西归汉以后,内地通往西域的印度、伊朗、西亚以及欧洲诸国的通路被打开了,中西开始了经济、文化交流和频繁的物流.东起长安(西安),联络亚、欧、非3大洲,遥遥数千里的交通大道自敦煌以西分为两路,一条出敦煌向西北经玉门关、鄯善北行,叫天山北路;一条出敦煌向西南经阳关、安南坝,沿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南行,叫天山南路。因此,玉门关和阳关也就成为丝绸之路上通往西方的重要关卡,是西行商旅和文臣武将的必经驿站。现在的汉玉门关遗迹,是一座四方形小城堡,耸立在东西走向戈壁滩狭长地带中的砂石岗上,南边有盐碱沼泽地,北边不远处是哈拉湖,再往北是长城,长城北是疏勒河故道。东西走向的长城蜿蜒逶迤,一望无际,每隔里或10里,就筑

12、有一座方形烽火台,在长城烽燧的周围, 还有明显房屋遗迹。在东西长城之南,另有一支南北走向的长城,绕过玉门关西侧,向南直达阳关,关城北坡东西走向车道直通西域。玉门关关城全用黄土夯筑而成,面积约60多平方米。城垣东西长24。5米,南北宽26.4米,残高9。米.城墙上宽均为3。7米,东西墙下宽米,西北墙下宽49米,开西、北两门.城顶四周有宽13米的走道, 设有内外女墙.城内东南角有一条宽不足1米的马道, 靠东墙向南转上可直达顶部. 玉门关是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西榆林窟榆林窟,又名万佛峡,位于安西县城南7公里处。洞窟开凿在榆林河峡谷两岸直立的东西峭壁上,因河而命名为撚芰挚邤. 榆林窟是

13、我国著名的石窟之一.从洞窟形式、表现内容和艺术风格看,与莫高窟十分相似,是莫高窟艺术系统的一个分支,历来被国内外学者所重视。至今创建年代虽无文字可考,但从洞窟形式和有关题记推断,当开创于隋唐以前。从现存壁画风格和游人题记结衔看,唐、五代、宋、西夏、元、清各代均有开凿和绘塑,进行过大规模的兴建。现存有完整壁画的洞窟42个,其中东崖32窟、西崖10窟。保存着彩塑272身、壁画50余平方米。 第六窟高22米的释迦牟尼佛像,全身用金色涂就,灿然如新、金碧辉煌、显得极其庄严雄伟。第三窟的18罗汉,神态各异,形象逼真。尤其是塑在南壁西端的哑罗汉,上身前倾,张口瞠目,欲言不能的神情,活灵活现,堪称榆林窟彩塑

14、的代表。榆林窟是国务院161年首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张掖大佛寺张掖的大佛寺创建于西夏永安元年(公元一九八年),原名迦叶如来寺.明永乐九年,敕赐宝党寺。清康熙十七年,改称宏仁寺,俗称大佛寺或睡佛寺。原寺规模较大,有天王殿、金塔殿、配殿、过殿和牌楼等建筑,但大部分都在解放前倒塌。宏伟的大佛殿里,迎面是佛教创始人释迎牟尼的侧身涅槃像,即大卧佛。卧佛是木胎泥塑,金装彩绘,全身长三十四点五米,肩宽七米半,光耳朵就有二米卧佛身后,塑有迹时、阿难等十大弟子,殿内南北两侧还塑有十八罗汉。是释边牟尼涅茶时聚哀的群像。这二十八尊塑像,有老有小,有胖有瘦,或坐或立.或笑或哭,神态各异,表情多端。大佛殿内四

15、壁和楼上均绘有壁画,殿前梢门外壁有方砖并成的浮雕两幅,一幅叫“入三摩地”,一幅叫“祗国演法”.藏经阁是一座木质结构的建筑,内藏明英宗皇帝敕书颁赐给大佛寺的一部佛经,计三千五百八十四卷,有华严经、报恩经和大庚西域记等。土塔原名弥陀千佛塔,相传是用作埋和尚尸骨和头发的。一九二七年张掖地震时,塔顶已毁,现不少鸦雀在土塔上筑巢,朝暮四出飞翔,增添了一种古老、神秘的气氛。武威文庙 武威文庙位于市区东南,始建于明正统4年(公元49年),后经重修扩建,大殿雄立,飞架斗拱,彩绘精美,是一组造型瑰丽,类似皇家宫阙的建筑群。武威文庙坐北向南,总面积为150多平方米,是甘肃境内规模最大,保存较好的祭祀孔子之地。庙内

16、松柏参天,清幽恬静,东西两组古建筑巍然屹立.东以文昌祠为主,前有山门,后有崇圣祠,中为二门戏楼,左右有牛公祠、刘公祠。庙内苍松古柏掩映,碑石林立,著名的如刻有回鹘文(即古代维吾尔族文)的高昌王世勋碑,刻有回纥文的西宁王忻都公神碑和西夏碑,尤以西夏碑为最珍贵,是全国重点保护文物之一。大成殿是文庙的主殿,三宽三间,进深三间,重檐歇山顶,顶置九脊,鸱吻螭兽俱全,脊皆以缠枝莲纹砖砌筑。正脊中设桥形小珠。屋面尽覆琉璃筒板瓦.檐下为五铺作双抄双平昂。柱头、补间铺作华丽,棂格隔扇、腰华板、裙板等皆有简单雕饰.周围绕以回廊、高台基,大有庄重、肃穆、文雅之风韵。雷台汉墓雷台汉墓,就是著名的中国旅游标志马踏飞燕出

17、土的地方。雷台是古代祭祀雷神的地方,按照记载,雷台汉墓是“守张掖长张君”的坟墓,距今有10多年。墓就在雷台道观下,墓室分前、中、后三室,下到里边极其幽冷.这里曾出土过大批文物,马踏飞燕的铜奔马就是出土的9匹铜车马中的一件。兰州概况兰州是甘肃省省会,是中国西部地区重要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信息中心之一,是以石油工业为主,有色冶金、机电、轻纺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工业基地;位于黄河上游经济区和陇海兰新经济带西部发挥着连接中、西亚及欧洲各国的开放型、多功能的内陆开放城市,又相继被国家确定为建设商贸中心、综合配套改革、科教兴市和优化资本结构等试点城市.兰州辖城关、七里河、西固、安宁、红古五区和永登、榆中

18、、皋兰三县,总面积1.1万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61平方公里;全市总人口314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万人。居住着汉、回、藏、东乡、裕固、撒拉等8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约10万人。兰州是甘肃省省会,地处黄河上游,位于我国陆域版图的几何中心.现辖三县五区,总面积1。1万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631.6平方公里,居住着汉、回、满、藏、裕固、东乡等38个民族,总人口14万人,市区群山环抱,黄河穿城而过,是西部地区具北国之雄,兼南国之秀的特色名城。白塔山公园白塔山位于兰州市黄河北岸,海拔一千七百多米,山势起伏,有“拱抱金城”之雄姿。古代,这里是军事要冲,山下有气势雄伟的金城关、玉迭关、王堡堡城;山上有层

19、层峰峦,其中“白塔层峦”为兰州八景之一。站在黄河南岸,举目北望,黄河铁桥,白塔公园建筑群,白塔寺浑然一体,尽收眼底,有“河桥远眺”之称。穿过黄河铁桥,白塔山一、二、三台建筑群,迎面耸立,飞檐红柱,参差绿树丛中,这是自一九五八年建园时在坍塌的古建筑废墟上重建的,总建筑面积约八千余平方米。这个建筑群把对称的石阶、石壁、亭台、回廊连贯一起,上下通达,层次分明,结构严整,是我国古代建筑中别具风格的建筑形式。如重送交错的重檐四角亭、对立式的二台牌厦、砖木结构的三台大厅等,所有建筑物都配饰砖雕、木雕和彩画.三台建筑群的迎面是白塔主峰,山势陡峭,古代建筑有“凤林香袅”牌坊、罗汉殿、三宫殿等.山顶的古建筑物有

20、三星殿、迎旭客阁,凭栏远眺日出,放眼黄河,气象万千。水车园水车园,位于市滨河路西段,东邻中山桥,西邻黄河母亲雕塑,北望白塔山公园,南近白云观,是滨河路旅游线的重要一景。水车园建成于一九九四年,由靖远县特级木工高启蒙建造。园内有水车、围堰、水磨坊月和游乐区组成。水车立于黄河南岸,旺水季利用自然水流推助转动;枯水季则以围堰分流聚水,通过堰间水渠,河水自流助推。黄河母亲雕塑位于兰州的“黄河母亲雕塑,长6米,宽2。2米,高.6米,总重4余吨,由“母亲和一“男婴”组成构图。分别象征哺育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屈不挠的黄河母亲,和快乐幸福、茁壮成长的华夏子孙。该雕塑构图简洁,寓意深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现已

21、成为兰州黄河百里风情线上一处独具特色的景观.黄河第一桥明洪武十八年(公元一三八五年),兰州卫指挥佥事杨廉用二十四只大船编联,在白塔山下建一浮桥,名为镇远桥。 光绪三十三年(公元一九O七年),清政府在兰州道彭英甲的建议和甘肃总督升允的赞助下,将镇远侨改建为铁桥,桥长23323米,宽二丈二尺四寸。由德商泰来洋行喀佑斯承建,美国人满宝本、德国人德罗作技术指导。解放以后,这座长期失修的大桥,已不能担负日益繁忙的运输任务。人民政府于一九五四年对铁桥进行整修加固,增加了弧形钢架拱梁,使铁桥气势更加雄伟美丽,成为兰州市一景。滨河路绿色长廊 兰州是一个东西向延伸的狭长型谷地,夹于南北两山之间,黄河在市北的九州

22、山脚下穿城而过。经过城建部门的规划建设,沿黄河南岸,已开通了一条东西数十公里的滨河路.因路面宽阔笔直,两旁花坛苗圃,星罗棋布,被誉为绿色长廊,现已成为全国最长的市内滨河马路.游客游览滨河路,可以欣赏黄河风情,参观沿途点缀的平沙落雁、搏浪、丝绸古道、黄河母亲、西游记等众多精美的雕塑;并参观中山铁桥、白塔山公园、水车园等景点。在旅游旺季,可看到古老的皮筏摆渡,体验吹牛皮,渡黄河的古韵;也可乘坐橡皮艇在黄河上漂流.滨河路被誉为兰州的”外滩,已成为老年人晨练和年青人浪漫的场所。外地游客来兰州旅游,必先到滨河路,从东到西一游。甘肃省博物馆 甘肃省博物馆座落在兰州市七里河区,与友谊宾馆以马路相隔,是甘肃省

23、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该馆建于956年,建筑面积18,000平方米。平面呈山”字型,中间五层,两翼共有13个展览大厅、1个讲演厅、2个休息室。建筑由苏联专家设计,风格独特。省博物馆设有历史厅、革命文物厅、自然厅、社会主义建设展览厅,配有文物保管室、汉简室、文物化验复制室及搬迁复原的嘉峪关魏晋墓画。馆内收藏丰富多彩、珍奇繁多的各类新石器时代彩陶,及甘肃的汉简和各代的文物7,00多件,尤以绚丽多彩的彩陶文化和石窟艺术珍宝闻名遐迩,是系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发展与交流史的活教材。博物馆内保存一长8米,高米的黄河古象完整化石的复制品。伏羲庙位于天水市秦城区。占地面积。万平方米,建于明正德年间,庙堂为一座

24、两进三门的建筑群,自南向北有牌坊、庙宇、月台、碑亭、主殿、古柏等,特别是古柏按六十四卦排列。“先天殿”内有伏羲塑像、屋顶有六十四卦图,大殿通高26.7米,纵深13。5米,面宽7间,通长2。4米,是一座典型的明代风格建筑.自1988年开始,天水市政府每年在伏羲诞辰日农历五月十三日(传说中龙的生日)举办规模盛大的公祭典礼,吸引了众多的海内外炎黄子孙前来拜祭。麦积山石窟位于天水市东南50公里的秦岭西段北麓,周围群山环抱,麦积一秀崛起,因其形如“农家积麦之状”而得名,又称麦积崖。 麦积山石窟始创于十六国后秦(公元三八四年至四一七年),北魏、西魏、北周三朝,大兴崖阁、造像万千,隋、唐、五代、宋、元、明、

25、清都曾不断开凿或重修。历史上虽遭多次地震、火灾的破坏,仍保存窟龛195个,泥塑、石刻 700 余件、 壁画00余平方米,北朝崖阁八座,素有“东方雕塑陈列馆”之称.是我国著名的石窟寺之一。麦积山石窟开凿在悬崖绝壁上,洞窟“密如蜂房”,栈道“凌空穿云”,其惊险陡峻为世罕见。在艺术造型和特点上,泥塑生动优美,石雕技艺精湛,壁画古朴典雅,不论是北朝的“秀骨清像”还是隋唐的“丰满圆润”都刻画得栩栩如生,温婉可亲,极富生活气息,与中原文化一脉相承。这种“形神兼备”的传统技法,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雕塑、绘画艺术的独特风格。麦积山石窟于一九六一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和仙人崖、石门、曲溪、

26、街亭温泉一起于一九八二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重点风景名胜区。炳灵寺石窟 炳灵寺石窟位于刘家峡水库黄河上游约公里处。炳灵寺原名龙兴寺,又名灵岩寺。“炳灵”藏语为“十万佛”之意。炳灵寺以石雕艺术著称于世,是1961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炳灵寺始建于十六国时期的西秦,北魏、西魏、北周、隋、唐等各代都有扩建,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包括上寺、下寺、洞沟、佛爷台等处,其中以下寺最为壮观。现存窟龛13个,内有大小石雕佛像694尊、泥塑像8尊、石雕泥塑小塔座、壁画9多平方米。炳灵寺大佛为一尊悬崖坐佛,身高2米,唐代塑造,虽经千年风雨侵袭,仍然保持着慈祥的容光。第五十号窟中有一尊菩萨,上

27、身向后微仰,腰肢轻柔,体态优美,形象生动逼真,为全国罕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拉卜楞寺简介拉卜楞是藏语“拉章”的译音,意思是“佛宫”,喇嘛的住所。元朝被封为国师的八思巴,曾在西藏萨迦为自己建立了一个拉章组织,后来藏传佛教的许多活佛纷纷仿效。第一世嘉木样活佛公元1710年在夏河建立了自己的拉章,当时称“拉章扎西奇,久而久之,“拉章转音成了“拉卜楞”,成了寺名和地名.拉卜楞是历代嘉木样活佛的佛宫,也是藏传佛教格鲁派,俗称黄教的弘法传教圣地,至今已有近300年的历史了。它与西藏拉萨的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寺,以及青海的塔尔寺并称为黄教六大宗主寺.拉卜楞寺占地123亩,拥有经堂6座,佛殿4座,藏式楼座,佛宫31处,经轮房00余间,僧舍10000余间。此外,还有辩经场、印经院、藏经楼、镏金铜塔等建筑,总建筑面积达40多万平方米.建筑规模宏大,气势雄伟,远远望去,金瓦红墙,金碧辉煌。寺院内设闻思、续部下、时轮、医药、喜金刚、续部上六大学院,藏经万余卷,其中佛教大百科全书200多卷。拉卜楞寺尤以六大学院著称,成为藏传佛教高僧的培养基地,是世界最大的藏传佛教学府。其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