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院学习分享课件_第1页
中医院学习分享课件_第2页
中医院学习分享课件_第3页
中医院学习分享课件_第4页
中医院学习分享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技能系列课程之中医院学习分享主讲:LUIS日期:2020V万事万物- 唯心所变 | 唯识所现技能系列课程之日期:2020V万事万物- 唯心所变 | v1、医学?中医学?医学与中医学?v2、为什么学习中医学?v3、怎么学习医学?中医学?v4、中药?为什么学习中药学?怎么学习中药学?v5、怎么培养中医思维?v1、医学?中医学?医学与中医学?v 医学:是通过科学或技术的手段处理人体的各种疾病或病变。它是生物学的应用学科,分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从解剖层面和分子遗传层面来处理人体疾病的高级科学。它是一个从预防到治疗疾病的系统学科,研究领域大方向包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法医学、检验医学、预防医学、保健医学

2、、康复医学等。v 医学:是通过科学或技术的手段处理人体的各种疾病或病变。它v 中医学:以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中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综合性科学。中医学属于在阴阳五行理论指导下、从动态整体角度研究人体生理病理药理及其与自然环境关系、寻求防治疾病最有效方法的学问。v 中医学:以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中总 论v中药就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并具有康复与保健作用的物质。v中药学就是指专门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中药来源、产地、采集、炮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规律等知识的一门学科总 论v中药就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

3、,用于预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v 淮南子修务训“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v “神农尝百草”虽属传说,但客观上却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由渔猎时代过渡到农业、畜牧业时代发现药物、积累经验的艰苦实践过程,也是药物起源于生产劳动的真实写照。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v 神农本草经v 本草经集注v 新修本草v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v 本草纲目v 本草纲目拾遗v 中华本草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神农本草经学术价值v 1、我国现存最早本草专著v 2、总结中药基本理论-四气五味、有毒无毒、配伍法度、剂型选择等。v

4、3、汉以前药学知识和经验大总结。奠定了中药学理论基础。神农本草经学术价值本草经集注v梁代:陶弘景v载药730种,新增药物360种。v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方法。v首创“诸病通用药”。本草经集注本草经集注学术价值v 1、第一次全面系统整理、补充神农本草经内容,反映了南北朝时期本草成就。v 2、补充了采收、鉴别、v 炮制、制剂、诸病通用v 药及服药食忌等内容。v 3、初步确定了综合性v 本草著作的编写模式。本草经集注学术价值新修本草v 唐苏敬v 成书于公元659年,54卷,载药844种,新增药物114种,图文并茂,为唐代药学知识的大总结。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新修本草v 唐苏敬新修本草主要成就v 世

5、界上由国家公开颁布的最早的药典。v 图文并茂的方法,开创了世界药学著作的先例。v 全面总结了唐以前药学成就,并流传海外。新修本草主要成就经史证类备急本草v证类本草宋唐慎微。v成书于1082年,33卷,载药1558种,新增药物476种。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主要成就v每药附有图谱,方药兼收,图文并重。v集宋以前本草之大成,保存了大量古代方药宝贵文献,现代研究中药学的工具书。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主要成就本草纲目v 明李时珍。v 成书1578年,52卷,载药1892种,新增药物374种,图文并茂,方药兼收,内容丰富,分类先进。v 总结了16世纪以前药学等知识。本草纲目v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学术

6、成就v 1、释名、集解、修治、气味、主治、发明、附方等项分别叙述。v 2、突出了辨证用药的中医理法特色。v 3、广泛介绍了植物学、动物学、v 矿物学、冶金学等多学科知识,v 影响远远超出了本草学范围,是v 我国大型骨干本草的范本。本草纲目学术成就本草纲目拾遗v清赵学敏。v成书于公元1765年,10卷,载药921种,新增716种。(古本草增收新药数目之冠)本草纲目拾遗本草纲目拾遗主要成就v新增药物716种,创古本草增收新药数目之冠。v对本草纲目进行了重要的补充和订正。v增收了大量的民间草药和外来药,极大地丰富了本草学的内容。本草纲目拾遗主要成就v 1999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编,载药8980种,

7、涵盖当今中药学几乎全部内容,总结了我国两千多年来药学成就,资料宏丰、分类先进、项目齐全,是一部反映20世纪中药学学科发展水平的综合性本草巨著。中华本草v 1999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编,载药8980种,涵盖当今第二章 中药的产地与采集v 本草衍义“凡用药必择土地所宜者,则药力具,用之有据。”第二章 中药的产地与采集产 地v 中药的分布和生产离不开一定的自然条件。v道地药材是优质纯真药材的专用名词,是指产量宏丰、疗效突出、带有地域特点的药材。产 地v道地药材:又称地道药材,是优质纯真药材的专用名词,它是指历史悠久、产地适宜、品种优良、产量宏丰、炮制考究、疗效突出、带有地域特点的药材。v道地药材:

8、又称地道药材,是优质纯真药材的专用名词,它是指历采 集千金方 “早则药势未成,晚则盛时已歇。”千金翼方“夫药采取,不知时节,不以阴干暴干,虽有药名,终无药实,故不依时采取,与朽木不殊,虚费人工,卒无裨益。”v 中药采集的时机和方法是确保药材质量的关键因素v 适时采收、方法适当(茵陈)采 集v 适时采收、方法适当(茵陈)采 集v桔梗不同生长期根部及总甙动态v 时期 年、月份 根平均鲜重(g) 总皂甙含量(%)v 近青初期 84年4.28.5810.17v 营养初期5.37.286.83v 营养盛期6.1019.138.21v 营养末期7.227.898.53v 蕾花果期8.336.127.03v

9、 果熟期9.841.315.72v 枯萎期10.1533.214.19v 休眠期12.2428.244.93采 集v桔梗不同生长期根部及总甙动态v 时期 年、月份第三章 中药的炮制v炮制是指药物在应用或制成各种剂型前,根据医疗、调制和制剂的需要,而进行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 。第三章 中药的炮制炮制的目的v纯净药材、区分等级;切制饮片,便于调剂vv干燥药材,利于贮藏;矫臭矫味,便于服用vv降低毒性,保证安全;增强功能,提高疗效vv改变性能,扩大应用;引药入经,定向用药炮制的目的炮制方法v修治:纯净药材、粉碎药材、 切制药材v水制:漂洗、 浸泡、闷润、喷洒、水飞v火制:炒、炙、烫、煅、煨v水火共制:

10、煮、蒸、炖、潬v其他制法:制霜、发酵、精制、药拌炮制方法第四章 中药的性能v第一节 四气v第二节 五味v第三节 升降浮沉v第四节 归经v第五节 毒性第四章 中药的性能四 气v 含义:中药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又称四性。v 确定依据:是从药物作用于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而来,与所疗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反。v 所示效用:寒凉药有清热、泻火、解毒等作用;温热药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回阳救逆等作用。四 气五味理论v 口尝药味与药物疗效结合,综合归纳,上升到理论,形成五味。故五味与味觉有密切的联系,但同时已经具备独特的内核是药物功效的标识。v 内经云:“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五味理论v辛v甘v酸v苦v咸v涩、

11、淡五味v概念:是指药物有酸、苦、甘、辛、咸五种药味,包括淡味和涩味。它是药物功能和其物质基础的标识。v辛五味辛v1.散:发散解表,辛味药可治疗表证。v2.行v(1)行气,辛味药可治疗气滞证。v(2)活血,辛味药可治疗血瘀证。辛辛 味拓 展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33辛 味拓 展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黄帝素问直解“辛主发散,何以能润?以其辛能开腠理,致在内之津液而通气于外,在下之津液通气于上,故能润也。”釜底加薪,枯笼蒸润,槁禾得雨,生意维新黄帝素问直解“辛主发散,何以能润?甘v补:补益气血阴阳,治疗虚证。v和:调和药性,解毒。v缓:缓急止痛,治疗拘挛疼

12、痛。甘酸v收涩,收敛、固涩。v治疗正气不固,遗泄滑脱之证。如虚汗、久泻、久痢、遗精、滑精、遗尿尿频、久咳等。酸能生津、安蛔。酸苦v1.泄v(1)降泄,苦味有平喘、止呕功效,治疗气逆喘咳、呕吐、呃逆等。v(2)通泄,苦味有通便功效,治疗便秘证。v(3)清泄,苦味与寒凉结合,具有清热泻火功效,治疗火热证。v2.燥:燥湿,苦味药可治疗湿证。(寒湿或湿热)v3.坚:坚阴,苦味泻火存阴。苦v1.泄咸v下:泻下,咸味药能泻下通便。v软:软坚,咸味药可软化坚结,治疗瘰疬、痰核、大便燥结等。咸涩:有与酸类似的收敛固涩作用淡:渗利,淡味药能渗湿、利小便,治疗水肿,小便不利。涩:有与酸类似的收敛固涩作用v 明朝开

13、国之初,太祖朱元璋召见二位老者,帝问他们事何业?一老者答:“业医”。帝问:“卿为医,可知蜜有苦而胆有甜乎?”答曰:“蜂酿黄连花则蜜苦,猴食果多则胆甜。”帝曰:“是能格物者。”擢升为太医院使。因为“能格物”就混了个太医院院长的官儿,太运气了。但朱皇帝择医的标准却是有道理的。因为岐黄之道就是从各种事物现象中推理、归纳而总结出来的,所谓格物致知是也。善能格物者,必然致知、v 明朝开国之初,太祖朱元璋召见二位老者,帝问他们事何业?一第三节 升 降 浮 沉v 升降浮沉是药物对人体作用的不同趋向性。v升,即上升提举,趋向于上;v降,即下达降逆,趋向于下;v浮,即向外发散,趋向于外;v沉,向内收敛,趋向于内

14、。v升降浮沉也就是指药物对机体有向上、向下、向外、向内四种不同作用趋向。第三节 升 降 浮 沉升降浮沉v影响药物升降浮沉的因素主要与四气五味、及药物质地轻重有密切关系,并受到炮制和配伍的影响。v 临床意义:逆病势而治。因势利导。根据需要人为控制。升降浮沉第四节 归 经v概念:指药物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即某药对某些脏腑经络有特殊的亲和作用,因而对这些部位的病变起着主要和特殊的治疗作用,是关于中药作用客观定位的概念。第四节 归 经v概念:指药物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即某药明陶宗仪辍耕录人中v “钱唐陈鉴如 因谓曰:脣之上何以谓之人中,若曰人身之中半,则当在脐腹间。盖自此而上,眼耳鼻皆双窍

15、,自此而下,口暨二便皆单窍。”v 陈鉴如:元代杭州人,精于写貌,元朝第一手也。明陶宗仪辍耕录人中人 中人 中归经v 理论依据:脏腑经络理论、药物效应的观察总结。v 意义:v 1、与四气五味结合较完整认识药物的特性。v 2、指导临床准确用药。v按脏腑经络辨证用药;v按五行生克制化关系用药。v 3、指导加工炮制。归经v 1、与四气五味结合较完整认识药物的特性。v 2、指导v四气五味只是说明药物具有不同的寒热属性和治疗作用,升降浮沉只是说明药物的作用趋向。v二者都缺乏明确的定位概念,只有归经理论才把药物的治疗作用与病变所在的脏腑经络部位有机地联系起来了。v四气五味只是说明药物具有不同的寒热属性和治v

16、二者都缺乏明确第五节 毒 性v 古代毒性的概念:古代常常把毒药看作是一切药物的总称,而把药物的毒性看作是药物的偏性。v 现代药物毒性的概念:所谓毒性一般系指药物对机体所产生的v 不良影响及损害性。第五节 毒 性古代v 周礼天官冢宰下有“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的说法,而药治通义引张载人语:“凡药皆有毒也,非指大毒、小毒谓之毒。”v 素问五常政大论云:“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古代现代v 包括有急性毒性、亚急性毒性、亚慢性毒性、慢性毒性和特殊毒性如致癌、致突变、致畸胎、成瘾等。所谓毒药一般系指

17、对机体发生化学或物理作用,能损害机体引起功能障碍疾病甚至死亡的物质。剧毒药系指中毒剂量与治疗剂量比较接近,或某些治疗量已达到中毒剂量的范围,因此治疗用药时安全系数小;一是指毒性对机体组织器官损害剧烈,可产生严重或不可逆的后果。现代v 中药毒性分级:v 素问五常政大论把药物毒性分为“大毒”、“常毒”、“小毒”、“无毒”四类;v 神农本草经分为“有毒”、“无毒”两类;v 证类本草、本草纲目将毒性分为“大毒”、“有毒”、“小毒”、“微毒”四类。v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采用大毒、有毒、小毒三类分类方法,是目前通行的分类方法。v 中药毒性分级:v 产生中药中毒的主要原因:v 一是剂量过大,如附子等毒性较大

18、的药物;二是误服伪品,如误以华山参、商陆代人参等;三是炮制不当,如未炮制的生乌头;四是制剂服法不当,如乌头多因煎煮时间太短,或服后受寒、进食生冷而中毒;五是配伍不当,如“十八反”等。v 药不对证、自行服药、乳母用药及个体差异也是引起中毒的原因。v 产生中药中毒的主要原因:第五章 中药的配伍v概念:按照病情的不同需要和药物的不同特点,有选择地将两种以上的药物合在一起应用,叫做配伍第五章 中药的配伍v概念:按照病情的不同需要和药物的不同特v 第五章 中药的配伍v二.配伍的目的:v 1.适合病情的需要,照顾疾病的全面;v 2.充分发挥药效(增强疗效);v 3.保证用药安全。v 减毒增效v 第五章 中

19、药的配伍v二.配伍的目的:v 1.适合病情v 三.配伍的形式v 本经“药有阴阳配合,子母兄弟,根叶花实,草石骨肉。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凡七情,合和当视之。相须相使者良,勿用相恶相反者,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不尔,勿合用也。”v1.相须: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的疗效。v 三.配伍的形式v1.相须: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相须v 石膏辛、甘,大寒清热泻火 v清热泻火v 知母苦、甘,寒-清热泻火兼滋阴v(滋阴有助于清热泻火)v石膏有解热作用,作用迅速,但维持时间较短,知母解热滋阴持久。家兔退热实验,知母退热0.7,石膏0

20、.3,而石膏、知母合用则退热1.2。相须v清热泻火v 知母苦、甘,寒-清热泻火兼滋阴v 2.相使:性能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或性能功效虽不相同,但是治疗目的一致的药物配合应用,而以一种药为主,另一种药为辅,能提高主药疗效。v 功效相近v 黄芪(主)补气利水v黄芪补气利水v 茯苓(辅)利水健脾v 2.相使:性能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或性能功效虽不相同,但v功效不同v石膏(主)-清胃降火v石膏清胃泻火止痛v牛膝(辅)-引火下行v功效不同v石膏清胃泻火止痛v牛膝(辅)-引火下行v3.相畏: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v 半夏v半夏毒性半夏畏生姜v 生姜v3.相畏:一种药物的毒性

21、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v4.相杀: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v半夏v 半夏毒性生姜杀半夏毒v生姜v4.相杀: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vv5.相恶: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v人参v人参补气作用人参恶莱菔子v莱菔子v5.相恶: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功效降低,甚v6.相反: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或副作用。v甘遂v 甘遂毒性甘遂反甘草v甘草v6.相反: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或副作用。v v 总之,药物的配伍相须、相使应充分利用;相畏相杀,用有毒药物考虑选用;相反、相恶,应避免配伍

22、使用。v 李时珍:“独行者,单方不用辅也;相须者,同类不相离也;相使者,我之佐使也;相畏者,受彼之制也;相杀者,制彼之毒也;相恶者,夺我之能也;相反者,两不相合也。”v 总之,药物的配伍相须、相使应充分利用;相畏相杀,用有毒药v增效:相须、相使vv减毒:相畏、相杀vv禁忌:相恶、相反v增效:相须、相使第六章 中药的用药禁忌v配伍禁忌v证候禁忌v妊娠用药禁忌v服药饮食禁忌第六章 中药的用药禁忌配伍禁忌v 十八反:张子和儒门事亲:“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萎贝蔹及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即:乌头反贝母、瓜萎、半夏、白及、白蔹;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藜芦反人参、丹参、玄参、沙参、细辛、芍药。配伍禁忌v 十九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