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管理体系─规范及使用指南_第1页
环境管理体系─规范及使用指南_第2页
环境管理体系─规范及使用指南_第3页
环境管理体系─规范及使用指南_第4页
环境管理体系─规范及使用指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ISO14000:1996INTERNATIONAL STANDARDISO14000First edition1996-09-01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sSpecification with guidance for use环境管理体系规范及使用指南2004年3月对FDS稿进行评审,估计2004年底ISO14001:2003会正式颁布。前言ISO(国际标准化组织)是由各国标准化团体(ISO成员团体)组成的世界性的联合会。制定国际标准的工作通常由ISO的技术委员会完成。各成员团体若对某技术委员会确立的项目感兴趣,均有权参加该委员会的工作。与ISO保持联系

2、的各国际组织(官方的或非官方的)也可参加有关工作。在电工技朮标准化方面,ISO与国际电工委员会(IEC)保持密切合作关系。由技朮委员会通过的国际标准草案提交各成员团体表决,需取得至少75%参加表决的成员团体的同意,才能作为国际标准正式发布。国际标准ISO14001是由ISO/TC207/SC1国际标准化组织环境管理技术委员会环境管理体系分委会员会制定的。本国际标准的附录仅供参考。引言现在,一切类型的组织都越来越重视通过依据环境方针和目标来控制其活动、产品或服务对环境的影响,以实现和证实良好的环境行为。之所以如此,是由于有关的立法更趋严格,促进环境保护的经济方针和其它措施都在陆续出台,相关方对环

3、境包括可持续发展的关注也在普遍增长。许多组织已经推行了环境“评审”或“审核”,以评定自身的环境行为。但仅靠这种“评审”或“审核”本身,可能还不足以为一个组织提供保证,使之确信自己的环境行为不仅现在满足,将来也能够满足它的法律与方针要求。要使“评审”或“审核”行之有效,须在一个结构化的管理体系内予以推行,并将其纳入全部管理活动的整体。环境管理国际标准旨在向组织提供有效的环境管理体系要素,它们可与其它管理要求相结合,帮助组织实现环境目标与经济目标。如同其它国际标准一样,这些标准不是用来制造非关税贸易壁垒,也不增加或改变一个组织的法律责任。本标准规定了这样一个环境管理体系的要求,它拟适用于任何类型与

4、规模的组织,并适用于各种地理、文化和社会条件。它的运行模式如图1所示。体系的成功实施有赖于各个层次与职能,特别是最高管理者的承诺。这样一个体系可供组织据以建立一套程序,用来设立环境方针和目标,实现对它们的一致,并向外界展示这种一致性;同时这一体系还可用来评定程序有效性。本国际标准的总目的是支持环境保护和污染预防,协调它们与社会经济需求的关系。应当指出的是,其中许多要求是可以同时或随时重复涉及的。“规范”描述了对一个组织的环境管理体系进行认证/注册和(或)自我声明的要求,它和一个用来为组织实施或改进环境管理体系提供一般性帮助的非认证性指南有重要差别。环境管理包容了全方位的内涵,其中有些还具有战略

5、性与竞争性含义。一个组织可通过展示其对本国际标准的成功实施,使各相关方得以确信,一个妥善的环境管理体系业已就位。关于环境管理支撑技术的指南将见于其它国际标准。本国际标准中仅包含那些用于认证/注册和(或)自我声明目的,可以进行客观审核的要求。需要得到对环境管理体系中诸多问题更加全面指导的组织,可参阅ISO14004:1996,环境管理体系关于原则、体系和支撑技术的通用指南。应当说明的是,本国际标准除了要求在方针中对遵循有关法律、法规和进行持续改进作出承诺外,未提出对环境行为的绝对要求,因而两个从事类似活动但具有不同环境行为的组织,都可能满足本标准的要求。系统地采用和实施环境管理技术,有助于达成对

6、所有相关方的最优化结果。然而,对本国际标准的实施,仅就其本身而言,并不能保证最优化结果的取得。为了实现环境目标,一个环境管理体系应能促进组织在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根据需要考虙采用最佳技术。同时充分考虙到采用该技术的成本效益。管理评审检查与纠正措施持续改进环境政策策 划实施与运行图1:本国际管理评审检查与纠正措施持续改进环境政策策 划实施与运行本国际标准不拟涉及,因而也未包括职业健康与安全管理方面的要求,但它并不刻意限制一个组织将这方面要素纳入管理体系的整体,尽管它的认证/注册过程仅适用于环境管理体系方面的内容。本国际标准与ISO9000系列质量体系标准遵循共同的管理体系原则,组织可选取一个与

7、ISO9000系列相符的现行管理体系,作为其环境管理体系的基础。但应看到,管理体系各要素的应用会因不同目的和不同相关方而异。质量管理体系针对的是顾客需要,而环境管理体系则服务于众多相关方的需要和社会对环境保护的不断发展的需要。本国际标准中规定的环境管理体系要求,不必独立于现行的管理体系要素。在一些情况下,可对现行管理体系要素加以修改,使之适合本标准的要求。【理解】1.标准的总要求: 支持环保及预防污染。2.无环境行为的要求3.PDCA循环实施:组织结构和职责培训,意识和能力交流和文件管理运行控制应急准备和响应实施:组织结构和职责培训,意识和能力交流和文件管理运行控制应急准备和响应 改进:管理评

8、审信息评估记录报告改进计划全员参与 规划:环境方针环境因素法规要求目标指标环境管理方案 PDA检查:监测不符合,纠正预防措施记录EMS内部审核C(1996年9月1日第一版)、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对环境管理体系的要求,使一个组织能够根据法律要求和重大环境影响信息,制定其环境方针与目标。它适用于那些可为组织所控制,和可能希望组织对其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但它本身不规定具体的环境行为要求。本标准适用于任何有下列愿望的组织:实施、维护和改进一个环境管理体系;确保它(组织自身)符合所声明的环境方针;内外界展示这种一致性;谋求外部组织对其环境管理体系的认证/注册;对符合标准的情况进行自我鉴定和自我声明。本国际标

9、准中所有的要求都应能纳入任何一个环境管理体系。其应用程度取决于组织的环境方针、活动性质和运行条件。本国际标准还在附录A中对如何使用本规范提供了提示性的指南。对于ISO14001的任何应用,其范围都应予明确界定。注:为使用方便起见,“规范”和附录A中各条款号是相互关联的,如4.3节和A.3.3节的内容都是关于对环境目标和指针的论述,4.5.4节和A.5.4节的内容都是关于环境管理体系审核等。、引用标准目前无引用标准。、定义下列定义适用于本国际标准:3.1 持续改进continual improvement强化环境管理体系的过程,目的是为了根据组织的环境方针,实现对整体环境行为的改进。注:该过程不

10、必同时发生于活动的所有方面。【理解】1.改进的方向:实施改进的方法;2.改进的结果:环境行为的改进;3.改进的方法:强化EMS过程;4.改进的步骤:循序 渐进,永不停息。3.2 环境environment组织从事运行活动的外部存在,包括空气、水、土地、自然资源、植物、动物、人,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注:从这一意义上,外部存在从组织内延伸到全球系统。3.3 环境因素environmental aspect一个组织的活动、产品或服务中能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要素。注:重要环境因素是指具有或可能具有重大环境影响的环境因素。【理解】1.环境因素包括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不一定就是环境问题;2.和环境影响

11、的因果关系:环境因素的重要性和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的程度相一致;3.4 环境影响environmental impact全部或是部分地由组织的活动、产品或服务给环境造成的,任何有害或有益的变化.【理解】核心在于“环境产生的变化及变化的原因。 3.5 环境管理体系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全面管理体系的组成部分,包括为制定、实施、实现、评审和维护环境方针所需的组织结构、策划活动、职责、操作惯例、程序、过程和资源。3.6 环境管理体系审核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 audit客观地获取审核证据并予以评价,以判断一个组织的环境管理

12、体系是否符合该组织所规定的环境管理体系审核标准的一个系统化,文件化的验证过程,包括将这一过程的结果呈报管理者。3.7 环境目标environmental objective一个组织依据其环境方针规定自己所要实现的总体环境目的,如果可行应予以量化。【理解】环境方针的具体表现3.8 环境行为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一个组织基于环境方针、目标和指针,对它的环境因素进行控制所取得的可测量的环境管理体系结果。3.9 环境方针environmental policy一个组织对其全部环境行为的意图与原则的陈述,它为组织的行动及环境目标和指针的建立提供了一个框架。【理解】方针是申明

13、,为目标的制定提供一个框架。3.10 环境指标environmental target直接来自环境目标,或为实现环境目标所需规定并满足的具体的行为要求,它们可适用于组织或其局部,如果可行应予量化。【理解】1.将目标分解,以便分阶段,分步完成;2.指标为完成目标而设,应具有可测量性并尽可能量化。3.11 相关方interested party关注组织的环境行为或受其环境行为影响的个人或团体。【理解】关注类:政府相关部门,环保组织,新闻媒体,银行;受影响类:社区居民,股东,业主,保险业,雇员,下风下水企业;3.12 组织organization具有自身职能和行政管理的公司、集团公司、商行、企事业单

14、位或社团,或是上述单位的部分或结合体,无论其是否法人团体,公营或私营。注:对于拥有一个以上运行单位的组织,可把一个运行单位视为一个组织。3.13污染预防prevention of pollution旨在防止、减少或控制污染的各种过程、操作惯例、材料或产品的应用,可包括再循环、处理、过程更改、控制机制、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材料替代等。注:污染预防的潜在利益包括减少有害的环境影响、提高效益和降低成本。、环境管理体系要求4.1 总则组织应建立并维护一个环境管理体系。全部第4节描述了环境管理体系的要求。【理解】1.建立:从决策按14001标准体系实施到形成体系的全过程,包含规划、目标指标设定,机构设置、文

15、件编写、人员配置、EMS运行等2.保持:包含实施和改进遵循遵循PDCA循环选择咨询机构组织贯标工作班子认证审核准备认证审核培训和策划制定贯标计划初始环境评审EMS管理目标指标管理方案确定整改提高编写EMS文件EMS试运行管理评审内部审核纠正措施3.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程序图组织提交书面申请组织提交书面申请申请评审、合同评审申请评审、合同评审签定认证合同签定认证合同停止审核任命审核组长组建审核组停止审核任命审核组长组建审核组NONONONO限期纠正第一阶段审核限期纠正第一阶段审核YESYESYESYES 第二阶段审核 第二阶段审核NO不推荐认证NO不推荐认证YES对纠正措施的跟踪验证YES对纠正措施

16、的跟踪验证完成审核报告完成审核报告YES推荐注册YES推荐注册NO审核组纠正,必要时复审认证评定NO审核组纠正,必要时复审认证评定YESYESYES颁发认证证书YES颁发认证证书NO暂停、撤消或注销证后监督审核NO暂停、撤消或注销证后监督审核YESYES保持认证保持认证YESNOYESNO撤消或注销复评(有效期满)撤消或注销复评(有效期满)YES撤消或注销YES撤消或注销4.2 环境方针YESYESNO最高管理者应确定本组织的环境方针并确保它:YESYESNO适合于组织活动、产品或服务的性质、规模与环境影响;包括对持续改进和污染预防的承诺;包括遵守有关环境法律、法规和遵守组织应服从的其它要求的

17、承诺;提供建立和评审环境目标和指针的框架;形成文件,付诸实施,予以保持,并传达到全体员工;可为公众所获取。【理解】制定管理1.应体现组织的规模,行业特点,具有个性 制定管理2.体现“三个承诺”:持续改进+污染防止+遵循法律 b、c3.建立和评审目标、指标的框架 d4.形成书面文件,传达到员工并便于理解 e5.应具有公开性并易于获取,同时考虑相关方的要求 f4.3 策划4.3.1 环境因素组织应建立并保持用来确定其活动、产品或服务中它能够控制,和可能希望它对其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的程序,以便判定那些对环境具有,或可能具有重大影响的因素。组织应确保在建立它的环境目标时对与这些重大影响有关的因素加以考

18、虙。组织应及时更新这方面的信息。【理解】这一条款要求组织建立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用来:A、确定组织的环境因素;B、评价出重要环境因素;C、在建立目标指标时考虑重要环境因素;D、及时更新有关信息。首先这一条款提出程序化要求,要求用程序来规范组织环境因素的识别与评价工作,对新的环境因素的识别与评价也同样应保持这一程序。环境因素的识别与重要环境因素的评价是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的基础,环境管理体系的多个要素均是在评价出重要环境因素的基础上实现的,如目标指标的设立、管理方案的制定,运行控制程序的内容、监测的项目等。识别环境因素时应考虑到组织的活动、产品或服务,包括产品的设计、原材料选择、生产与加工、营销、

19、售后服务等方面的环境因素;还应考虑到组织可控制的与可望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可控制的是指组织可运用各种行政、经济手段管理、控制或改变的;可望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是指仅能从管理上加以调整的环境因素,或技术上难以控制的环境因素,它们主要体现在组织的供应商,合同方等与组织关系较为密切的相关方等方面。重要环境因素是指具有或可能具有重要环境影响的因素。评价环境因素既应注重已产生重要环境影响的环境因素,也应注重具有潜在环境影响的因素。识别与评价环境因素的过程均应按程序要求进行,保证识别与评价的客观性和再现性。标准的附录A对识别与评价环境因素有进一步的解释与说明,我们将在第五节做为专题加以分析。评价出重要环境因

20、素是组织实施环境管理的重要基础,这些重要环境因素应在组织制定目标指标、实施预防和控制等各个方面加以考虑,以将重要环境因素转化为具体的管理对象并提出管理要求。组织的经营、生产、产品、管理都在不停的发展变化之中;外部社会对组织的要求也在变化之中,因此,重要环境因素也会由于管理的深入和外部要求的不同而发生变化。组织环境因素的识别与评价工作应动态地适应这些变化,及时更新有关信息;必要时调整环境因素的识别主法和评价依据。环境因素是组织与环境之间发生相互作用的界面,是环境管理体系的控制对象、主题和核心。标准要求组织应当识别活动、产品或服务中的环境因素。目前,很多组织都把重点放在活动的识别,强调的是在生产中

21、水、气、声、渣的产生,而往往忽略了对产品和服务中环境因素的识别,而这恰恰是污染预防的重要体现。例如:某厂生产热水器,除识别在生产过程中的环境因素之外,还要对自身产品的因素加以识别。热水器使用过程中要耗水、耗气或耗电,如何从节约能源的角度进行考虑节能降耗;如何调解一定的燃烧比,使燃烧热效率最高而废气中的有害物质浓度降低;如何考虑包装材料的使用,包装体积的设计等。在售后服务中,如何满足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安全安装、废气排放最少、报废零件及产品的回收利用、包装材料的回收利用等。只有对组织活动、产品和服务中环境因素全面识别,才能体现全过程污染控制、污染预防的思想。能够“控制”的因素指的是一个组织的辖区

22、范围内的活动、产品或服务产生的环境因素,组织可以通过行政、财力、人事、技术等手段加以解决,如公司内部电镀车间排放的废水,组织通过加强管理、更新工艺、修建处理设施等方法实现对污水的整体控制。“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是指组织的供应商、合约商在给组织提供产品或服务过程中带来的一些环境问题。例如供应商的包装物(纸箱、薄膜等)的废弃。运输单位在给组织运输酸、碱等化学品时发生的泄露等情况,这类环境因素,组织可以通过对相关方施加影响的方式来减少这些环境因素所带来的影响。在ISO14001标准4.3.1节鉴别环境因素时提到之其可以控制以及预期能有影响者。此意味者允许组织将特定的因素排除在其环境管理系统之外,组织

23、可以不必控制或影响与其活动、产品及服务有关之所有因素。无法控制的环境因素可以不纳入考量,例如,消费者没有依照制造者建议的方式使用或弃置(dispose)产品。 环境因素的细分对环境因素的考虑应该包括三种时态、三种状态、七个方面。1、三种时态过去时:组织在以前的产品、活动或服务中遗留下来的环境问题,例如以前组织所生产的瓷器,若对其堆放时不加以妥善管理,则可能造成Cr、Pb等金属的渗漏,污染水体、土壤和地下水;或组织所在地以前为电镀厂,曾有相当区域受到Cr、Pb等重金属的污染,组织应把它们作为环境因素来考虑,以防止重金属被重新淋浴出来形成二次污染。现在时:组织的产品、活动或服务过程中现有的、现存的

24、环境因素。将来时:组织应考虑其生产的产品在使用、废弃及处置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将来的环保法规、标准的要求及其更改、将来的环境规划、总量控制计划、组织计划中的产品、活动或服务将会带来的环境问题等。组织应对之加以识别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和手段,预防其带来不利影响。2、三种状态正常状态:处于正常情况的环境因素。如华工企业一直运行着的生产线商的污染物质的排放问题;设备开机后油类物质的跑、冒、漏、滴等问题;农药、华工等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向环境排放的有机污染物质等。异常状态:一般是指生产车间中设备的安装、试运行、开机、关机、停机检修等状态下的环境因素。此时的环境因素与正常状态下有很大不同。如硫酸储存罐在

25、正常状态下的环境因素是由于阀门不严而导致的少量泄漏;而在异常状态下,如进行检修时,环境因素可能是大量硫酸的排出,甚至造成硫酸雾,造成大气污染和水体污染。生产设备在刚开机和关机时的环境因素与设备运行稳定后的环境因素也大不相同。紧急状态:主要是指发生爆炸、火灾、洪水、地震、台风、泥石流等特殊情况。这些紧急情况发生的几率很小,但一旦发生,则会造成重大环境影响。3、七个方面向大气排放:产生的污染物排放到大气环境中,对大气造成不利影响。如锅炉在使用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尘等物质的排放。向水体排放:如绝缘油、润滑油更废弃后,造成多氯联苯向水体的排放。土壤污染:如冶炼厂在生产过程中含Cr废水排放至土壤上。固

26、体废弃物:固废素有“放在错误地点的原材料”之称,组织应对之进行回收利用、资源化,减少其对环境的影响。如火电厂煤渣和粉煤碳的管理,若利用它们来制造水泥和填体,则可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反之,若不管理或管理不当,则会造成污染。对周围社区的影响:组织应注意协调好与周围社区居民的关系,满足社会对组织环境表现的要求,如在运输车辆上安装消声器以减少交通噪音,生产设备上安装阻尼减振器以减少生产噪音等。原材料和自然资源的利用:组织应通过改进生产工艺、采用先进设备、加强现场管理,实施闭路循环和清洁生产来提高提高资料和原材料的利用率,提高产品的转化率,这不仅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而且还能减少污染物质的排放

27、,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其他地方性环境问题:组织还应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和所在地区的特性进行环境因素的识别工作,如当地政府的限期治理计划、当地环保局的总量控制计划、环境规划等所要求控制的污染物质。组织的产品和设备中若涉及大功率电机、变压器、微波通信等则需要将电磁污染纳入环境因素中。初始环境因素评审的步骤和EMS范围一致,应关注重点区域和部门1.确定评审范围和EMS范围一致,应关注重点区域和部门1.确定评审范围管理代表任组长,组成人员应熟悉相关内容2.组成评审组管理代表任组长,组成人员应熟悉相关内容2.组成评审组法律法规的规定内部相关的文件和记录法律法规的规定内部相关的文件和记录以前相关方

28、的反馈信息3.现场评审前的信息收集3.现场评审前的信息收集确定现场调查的区域,部门,现场访问人员,时间安排,并准备检查清单4.拟订评审计划确定现场调查的区域,部门,现场访问人员,时间安排,并准备检查清单4.拟订评审计划按检查清单,通过观察询问,查阅文件记录,收集信息5.实施现场评审按检查清单,通过观察询问,查阅文件记录,收集信息5.实施现场评审内部讨论,汇总,编制报告6.资料汇总,形成评审报告内部讨论,汇总,编制报告6.资料汇总,形成评审报告 环境因素的评估环境因素的范围很广,组织应尽量找全环境因素。1、环境因素识别方法问题调查法现场调查法专家识别法生命周期法物料核算法识别中要充分考虑三种时态

29、、三种状态、七个方面和直接、简洁的影响。一般的识别方法有产品生命周期法、物料平衡(工艺流程)法、问卷调查法、现场观察法、文件评审法、专家咨询法等,以上方法都采用了“输入输出”思路,考虑环境因素的两大方面:资源、能源、原材料消耗(过程输入);产品和废物、事故的产生(过程的输出)。应用“输入输出”方法可以识别出环境因素,如下所示:环境影响环境影响(输入)分析单元 产品、活动、服务 (输出)环境影响在因素识别中,针对产品和副产品的输出一般不予考虑,如针对波峰焊识别的内容如下表所示:输入过程输出锡条波峰焊锡刺激性气体助焊剂锡渣绝缘油废绝缘油电废油油品废零件抹布废抹布零件废容器2、登记环境因素、环境影响

30、按照输入输出所识别的结果,判别环境因素所产生的状态和伴随的环境影响,详细登记在行营的表格中。由上例可以得到下表所示的环境因素、环境影响及评估表:序号活动、产品、服务环境因素状态环境影响分值1波峰焊锡条消耗正常原材料消耗162波峰焊电的使用正常能源消耗183波峰焊废渣产生正常固废产生284波峰焊刺激性气体产生正常影响健康26N波峰焊废油产生异常水体、土壤污染243、评估环境影响的方法和依据将登记的环境因素、影响按规定的标准进行重要性评价,确定重大的环境因素和影响,以便采取相应措施。在评估的标准中,组织应根据自身的需要,有选择地考虑以下一些因素:环境方面的依据环境影响的规模环境影响的严重程度发生的

31、概率环境影响的持续时间环境法规要求商业方面的依据改变环境影响的技术难度改变环境影响的经济承受力改变其他活动和过程将带来的(好或坏)效果相关方的利益组织公共形象能增强竞争力的商业机遇大小因环境问题使组织存在的风险大小组织根据判定的评估标准表和上一步识别的结果,针对全部环境因素的全体状态进行打分,并将结果登记在相关表格中。组织也可以应用专家识别法、是非判断法、等标污染负荷法来评估环境影响,但这些方法较为片面、主观。4、登记重要环境因素、环境影响根据评估结果,确定一个基准值,则分值在基准值之上的环境因素被视为公司的重大环境因素,按其分值的高低进行排列,以体现环境危害和重要性优先次序,形成重大环境影响

32、的清单。5.流程图环境因素识别环境因素识别废气排放废水排放地方环境问题资源利用固体废物处理危险品使用噪音污染是否违反相关法律法规要求NO环境因素识别废气排放废水排放地方环境问题资源利用固体废物处理危险品使用噪音污染经营等多方面考量判定为重要环境因素YES4.3.2 法律与其它要求组织应建立并维护一套程序,用来确定它所应遵守的,直接适用于它的活动、产品或服务的环境因素的法律和其它要求,并提供获得这些法律和要求的途径。【理解】1.不同组织因活动产品服务不一样,适用的法律法规也不一样,识别时应考虑组织的特点和行业特点;2.组织还应遵循其他要求:产品实施规范/和官方的有关协议(如排污协议)/非法规性的

33、指南(如国家有关部委的通知,通告,要求等)3.应记录确定法律法规适用的结果,形成清单,并经常更新;4.由于法律法规识别出的新的环境因素应通知相关部门,并决定控制方式;5.环境法律法规体系全国人大通过第九条第二款第十条第五款第二十六条全国人大通过第九条第二款第十条第五款第二十六条宪法中环境保护条款环境保护体系基本法,是环境单行法制定的依据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环境保护体系基本法,是环境单行法制定的依据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南极条约核安全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国际捕鲸管制公约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水法 南极条约核安全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国际捕鲸管制

34、公约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水法 森林法草原法 渔业法煤炭法 水土保持法土地管理法矿产资源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海洋环境保护法消防法防沙治沙法水污染防治法清洁生产促进法 环境影响评价法 大气污染防治法 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 其他法律中环保条款污染防止类法律环境资源保护类法律环境保护国际公约刑法刑法民法劳动法行政法 国务院通过国务院或其他相关部门为贯彻实施环保法律、方针政策而制定审批和发布的行政决定、命令等法规性文件。环境保护行政处罚办法全国环境监测管理条例国务院通过国务院或其他相关部门为贯彻实施环保法律、方针政策而制定审批和发布的

35、行政决定、命令等法规性文件。环境保护行政处罚办法全国环境监测管理条例防止拆船污染环境管理条例汽车排气污染监督管理办法对外经济开发地区环境管理暂行规定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环境保护行政法规环境保护地方政府规章环境保护部门章程环境标准环境保护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地方法规环境保护地方政府规章环境保护部门章程环境标准环境保护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地方法规限期治理制度限期治理制度征收排污费制度“三同时”制度征收排污费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排污申请登记制度环境保护许可证制度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强制性标准强制性标准分类: 环境质量标准 分类: 环境质量标准 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基础标准 环境监测方法标准 环境

36、标准样品标准技术标准技术标准4.3.3 目标和指针组织应针对其内部每一个有关职能和层次,建立并保持文件化的环境目标和指针。组织在建立与评审环境目标时,应考虙法律与其它要求,它自身的重要环境因素、技朮可选项、财政、运行和经营要求,以及各相关方的观点。目标和指针应符合环境方针,并包括对预防污染的承诺。【理解】1.要求:体现环境方针/包括对预防的承诺/目标、指标应分解到相关职能部门/满足可测量性,尽可能量化/进行定期评审。2.目标指标应体现:先进性/可操作性/可测量性/可调整性;3.内容应考虑: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自身重要环境因素/要有可行性(技术方案可行、财务方案可行、操作可行)/相关方的要求;4

37、.预防污染的目标应考虑以下内容减少飞舞,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即合理利用资源、能源)减少或消除向环境中释放污染物,如废气、废水、有害固体废物;在产品设计中考虑产品从原材料、生产、使用、废弃过程中尽量减少伴随的环境影响;控制原材料、能源的使用,减少环境影响;尽量减少新项目对环境产生重要环境影响。5.环境方针、环境目标及环境指标的关系和示例环境方针环境目标环境指标示例承诺污染防治提高员工环保意识全员环境保护培训不少于12小时/年承诺持续改进减少向环境中排放污染物废气(SO2)排放量达到XXX以下废水中(COD)排放量达到XXX以下降低能源消耗每吨产品电能消耗比上年降低10%每吨产品水消耗比上年降低1

38、0%减少原材料使用每吨产品原材料消耗比上年降低10%全部的环境表现总体的环境表现具体的环境表现4.3.4 环境管理方案environmental programme (s)组织应制定并维护旨在实现环境目标和指针的环境管理方案,其中应包括:对组织的每个有关职能和层次规定实现环境目标和指针的职责;实现目标和指针的方法和时间表。如果一个项目涉及到新的幵发和新的或修改的活动、产品或服务,就应对有关方案进行修订,以确保环境管理与该项目相适应。【理解】1.目的:为实现环境目标和指标,应制定、保持一个或多个环境管理方案2.环境管理方案的要求:具体,可操作;落实到每一个相关的部门和管理责任者,明确职责和权限环

39、境管理方案和环境目标、指标应该一致,应保持完整性;3. 环境管理方案应包含的内容:方案形成后应经过评审各职能层次的职责和相应的指标要求;方案形成后应经过评审技术措施的落实;完成的时间表方案的执行控制(含完成情况检查/取得环境绩效的证据)4.当项目改变时,应确保环境管理工作适合实际状况工艺流程更新工艺流程更新新项目投产产生的环境因素同时变化相关方案进行修订确保方案的持续适宜性4.4 实施与运行4.4.1 组织结构与职责为便于环境管理工作的有效幵展,应对作用、职责和权限作出明确规定,形成文件,并予以传达。管理者应为环境管理体系的实施与控制提供必要的资源,其中包括人力资源和专项技能、技朮以及财政资源

40、。组织的最高管理者应指定专门的管理代表(他(们)可能还负有其它责任),应明确规定他(们)的下列作用、职责和权限,从而:确保按照本标准的规定建立、实施与维护环境管理体系;向最高管理者汇报环境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以供评审并为环境管理体系的改进提供依据。【理解】1.明确组织内部各部门及相关人员的环境职责,作用和权限;2.必须配备各项资源:人力资源/专项技能/技术资源/财力资源;3.必须任命环境管理代表(人数不限)。4.4.2 培训、意识与能力组织应确定培训的需求。应要求可能对环境产生重大影响的所有人员经过相应的培训。应建立并维护一套程序,使处于每个有关职能与层次的人员都意识到:符合环境方针与程序和符合

41、环境管理体系要求的重要性;他们工作活动中实际的或潜在的重大环境影响,以及改进的个人工作所带来的环境效益;他们在实现环境方针与程序,实现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包括应急准备与反应要求方面的作用与职责;偏离规定的运行程序的潜在后果。从事可能产生重大环境影响的工作的人员应具备适当的教育、培训和(或)工作经验,从而胜任他所担负的工作。【理解】1.培训对象:其工作可能对环境产生重大影响的所有人员 2.培训内容:环境意识培训/岗位技能培训/应急程序相关知识培训/国家环保动态/有关的环保法律法规/环境方针、环境目标、环境指标和环境管理方案/程序文件和管理规定实施:培训计划实施 改进:改进培训方法和效果 实施:培训

42、计划实施 改进:改进培训方法和效果 规划:确定培训需求策划培训形式制定培训计划方案 检查:培训效果和能力评价PDCA循环4.4.3 信息沟通组织应制定并维护一套有关其环境因素和环境管理体系的程序,用于:组织内各层次和职能间的内部信息沟通;与外部相关方联络的接收、文件化和答复。组织应考虙对涉及重要环境因素的外部联络的处理,记录其决定。【理解】1.信息的种类:内部信息:包含组织内各层次、各部门外部信息:和相关方的沟通,含相关信息的接受、成文及答复2.信息沟通的目的:阐明管理者对环境的承诺;处理涉及组织活动、产品及服务的环境方面的问题和关系提高对环境方针、环境目标及环境指标的认识必要时内部、外部通报

43、3.信息交流的内容:环境因素/EMS运行的情况/正常、异常及紧急状态下的沟通内部信息外部信息环境方针、环境目标、环境指标及职责环境因素和重要环境因素适用的法律法规及其他相关要求EMS运行信息,取得绩效对EMS监测、审核、管理评审的结果对员工质询进行答复企业周围居民的投诉客户提出的环保要求当地环保部门规定/新的法规紧急状态下和相关部门的沟通对涉及重大环境因素的外部信息处理答复需要向外部通报的信息4.沟通的形式:电话/文件/会议/宣传5.应建立信息传递的窗口和渠道,确保信息传递的通畅;4.4.4 环境管理体系文件化组织应以书面或电子形式建立并维护下列信息:对管理体系核心要素及其相互作用的描述;查询

44、相关文件的途径。【理解】文件内容:应包含体系的全部要素(17个要素)和各要素间相互关系EMS要素逻辑关系图4.6 管理评审4.6 管理评审4.5.1监测和测量4.4.6 4.4.7运行控制应急准备和响应4.3.3目标和指标4.3.1环境因素4.2环境方针4.4.1 组织结构和职责4.4.2培训、意识和能力4.4.3信息交流4.5.3记录4.5.4 环境管理体系审核4.5.2不符合、纠正与预防措施4.4.4 4.4.5环境管理体系文件文件控制4.3.2法律和其他要求4.3.4环境管理方案环境管理手册环境方针环境目标、指标环境管理手册环境方针环境目标、指标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和相关记录相关文件包括:

45、相关表格、记录和作业标准书其他体系的文件环境因素清单法律法规清单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初始环境评审报告排污许可证组织结构图、地下管网布置图、现场平面图4.4.5 文件控制组织应制定并维护一套程序,以控制本标准所要求的所有文件,从而确保:文件有固定的保管场所;对文件进行定期评审,必要时予以修订并由受权人员确认其适宜性;凡对环境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具有关键作用的岗位,都可能得到有关文件的现行版本;迅速将失效文件从所有发放和使用场所撤回,或采取其它措施防止误用;对出于法律和(或)保留信息的需要而保存的失效文件予以标识。所有文件均须字迹清楚,注明日期(包括修订日期),标识明确,妥善保管,并在规定期间内予以

46、留存。应规定并维护有关建立和修改各种类型文件的程序与职责。【理解】1.文件的控制要求: 标识编号标识(受控标识/修订标识/实施日期) 审批确认的职责(含必要的修订):确保适用、充分有效 得到EMS运行的重要岗位,关键部门应方便得到有效版本 发放确保防止误用 编辑应清晰,注明日期 保管保存的期限和超出期限的处置办法4.4.6 运行控制组织应根据其方针、目标和指针,确定与所标识的重要环境因素有关的运行与活动。应对这些活动,包括维护工作,给以妥善策划,使它们在程序规定的条件下进行。程序的建立应符合下述要求:对于缺乏程序指导可能导致偏离环境方针和目标与指针的运行,应制定并保持文件化的程序;在程序中对运

47、行标准予以规定;对于组织所使用的产品和服务中含有可标识的重要环境因素,应制定和维护管理程序,并将有关的程序与要求通报供方和合同方。【理解】1.运行控制是对EMS实施控制的过程2.控制的手段和方式:明确职责和要求/强调策划/文件化/确保受控状态下实施3.运行标准指为保证环境因素等达到排放/质量标准而设定的工作参数、操作要领/步骤;4.对内部的控制要求(可控因素):无文件支持可能会偏移的过程应建立文件予以界定;文件中规定“运行标准”5.对相关方的要求(可施加影响的因素):建立保持对相关方进行控制的程序控制要求应以文件化形式予以保存4.4.7 应急准备与反应组织应制定并维护程序,以确定潜在的事故或紧

48、急情况,对其做出反应,以及预防或减少可能伴随的环境影响。在必要的情况下,特别是在事故或紧急情况发生后,组织应对它的应急准备与反应程序进行评审与修订。如果有条件,组织还应定期对上述程序加以试验。【理解】1.目的:对潜在事故或紧急情况作出响应或预防,以减少可能伴随的环境影响;2.紧急状况包含:火灾/爆炸/危险品泄漏/治污设备故障/污染事故/台风/洪涝灾害等;3.紧急预应的内容: 应急工作相关的组织和职能 关键人员名单和联系方法 应急服务部门(如消防部门/急救部门) 不同类型紧急情况的应急措施应分开描述危险材料说明,包含对环境的潜在影响及泄漏时应采取的措施应急用设备设施及其使用方法培训计划有效性试验

49、或演练4.5 检查和纠正措施4.5.1 监测和测量组织应制定并维护文件化的程序,用来对可能具有重大环境影响的运行与活动的关键特性进行例行监测和测量。其中应包括对环境行为、有关的运行控制、组织的环境目标和指针遵守情况的跟踪信息记录。监测设备须予校准并妥善维护,校准与维护记录应根据组织的程序要求予以保存。组织应制定并维护程序,用来定期评价对有关的环境法律、法规的遵循情况。【理解】1.对象:对可能具有/或潜在重大环境影响的运行和活动的关键特性进行监测 对监测结果进行监测2.监测的内容: 重大的环境因素环境绩效(污染预防/节能降耗效果/重大环境因素的控制效果)运行控制结果环境目标、环境指标 监测设备的

50、校准/维护及校准记录的保存3.测量结果应予以保存,以便提供EMS运行有效性的客观证据4.监测的方法 内部监测 设备测量法 数据分析法 综合评价法 相关方调查 外部监测 组织不具备监测能力时 需证明组织的守法状况时4.5.2 不符合,纠正与预防措施组织应制定并维护程序,用来规定有关的职责和权限,以处理和调查不符合的情况,采取措施减少由此产生的影响,着手进行并完成纠正与预防措施。任何旨在消除实际存在的和可能发生的不符合的原因的纠正或预防措施,应与该问题的严重性和伴随的环境影响相适应。对于纠正与预防措施所引起的对文件化程序的任何更改,组织均应遵照实施并予以记录。【理解】1.纠正预防措施流程NONO信

51、息收集YES措施评价原因调查实施措施制定措施信息收集YES措施评价原因调查实施措施制定措施NO效果评价NO效果评价必要时YES文件修改效果巩固必要时YES文件修改效果巩固2.不是所有的不符合都需要纠正预防措施,有些不符合仅仅纠正就可以了。4.5.3 记录组织应制定并维护程序,用来标识、保存与处置环境记录。记录包括培训记录和审核与评审结果。环境记录应字迹清楚,标识明确,具备对相关活动、产品或服务的可追溯性。环境记录的保存和管理应使其便于查阅,避免损坏、变质或遗失。应规定其保存期限并予记录。组织应保存记录,在对它的体系和对它自身适当时,用来证明对本标准要求的一致性。【理解】1.记录的目的:提供环境

52、管理体系连续运行的证据;2.记录的范围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相关方的投诉记录培训记录过程信息检查维护和校准记录供方和承包方的相关信息事故报告应急准备和响应信息重要环境因素审核记录管理评审记录3.控制的环节:标识/收集/编目/归档/贮存/维护/查阅/留存/处置4.控制要求:标识字迹清楚,标识明确,可追溯保存便于查阅,避免损坏/变质/遗失,规定保存期处置超出保存期的处置,不仅仅是报废4.5.4 环境管理体系审核组织应制定并维护定期开展环境管理体系审核的方案与程序,进行审核的目的是:判定环境管理体系:1)是否符合对环境管理工作,包括对本国际标准要求的计划安排;2)是否得到了正确的实施和保持。向管理者报送

53、审核结果。组织的审核方案(包括时间表)的制定,应基于所涉及活动的环境重要性和以前审核的结果。为全面起见,其中应包括审核的范围、频次和方法,以及实施审核和报告结果的职责与要求。【理解】1.审核的目的改进组织的环境管理体系依照审核规则,判断EMS的符合性判断EMS是否有效实施和保持发现并明确EMS中可予以改进的地方评估确保EMS的持续适用性和有效性。2.内部环境评审流程图策划策划主控部门制定年度内审工作计划主控部门选派经培训合格的内审员管理代表确定审核组长审核组长编制审核计划并经确认审核员依照计划,编制内审检查表处置审核结果提交管理评审,寻求EMS变更需要和机会,达到不断改善EMS的目的实施首次会

54、议,介绍审核目的、依据和范围等现场审核,收集证据,确认不符合事实审核组讨论审核结论,编写NCR审核组长编写内审报告末次会议,通告不符合内容,宣布审核结论检查责任部门对不符合采取纠正措施审核组长跟踪验证整改的有效性审核资料归档4.6 管理评审组织的最高管理者应按其设定的时间间隔,对环境管理体系进行评审,以确保体系的持续适用性、充分性和有效性。管理评审过程应确保收集必要的信息,以供管理者进行评价工作。评审工作应文件化。管理评审应根据环境管理体系审核的结果、不断变化的客观环境和持续改进的承诺,指出对方针、目标及环境管理体系的其它要素加以修正的可能的需要。【理解】审核的目的:适用性、充分性、有效性及持

55、续改善的需要管理评审过程输出:输出:方针目标指标的改进 是否需要修订EMS要素的改进 程序是否需要修订对识别出的问题提出整改要求 对EMS的总体评价输入:历次审核的结果不断变化的客观环境环境方针适宜性目标指标的实现程度相关方的期望和要求管理评审管理评审附录A (提示的附录)规范使用指南本附录对“要求”作了进一步说明,以避免对“规范”的错误解释。本附录仅涉及第4节中关于“环境管理体系要求”部分的内容。1 总则实施“规范”中所描述的环境管理体系的目的,是对环境行为进行改进。“规范”是建立在这样一个概念的基础之上,即组织将定期评审与评价其环境管理体系,以寻求对它加以改进的可能性并予以实施。而改进环境

56、管理体系的目的,是实现环境行为的进一步改进。环境管理体系为持续改进的实现提供了一个结构化的运行机制,而改进的程度和范围则取决于组织的经济状况和其它客观条件。尽管可以期望通过对一套系统化方式的采用,实现环境行为上的某些改进,但应当认识到,环境管理体系毕竟只是一件工具,其作用是帮助组织去实现和系统地控制它自己设定的环境行为水准。因而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与运行,本身并不必然地导致立即降低有害环境影响的结果。在整个组织内,还是仅在一些特定的工作部门或活动中实施本国际标准,可由组织自行决定。如果仅在特定的工作部门或活动中实施,可以采纳组织内其它部分业已建立的方针和程序,以满足本国际标准的要求,只要它们适用

57、于行将采用本国际标准的这些特定部门或活动。环境管理体系的详尽与复杂程度,文件化的程度,支持体系运行的资源,都取决于组织的规模及其所从事的活动的性质,对于中小型企业尤其如此。把环境事务纳入全部管理体系的整体,将有助于环境管理体系的有效实施,同时有助于提高效能,明确责任。本国际标准规定的管理体系要求,是建立在一个由“策划、实施、检查、评审”诸环节构成的动态循环过程的基础上。该体系应使组织能够:制定适宜的环境方针;确定其过去、现行和计划的活动、产品或服务中的环境因素,以判定有何重大环境影响;确定有关的法律、法规要求;确定优先事项,建立适当的环境目标和指针;建立组织机构,制定方案,以实施环境方针,实现

58、环境目标和指针;便利策划、控制、监测、纠正措施、审核与评审活动,以确保对环境方针的遵循和环境管理体系的持续适宜性;根据不断变化的客观条件进行调整。2 环境方针环境方针是实施与改进组织环境管理体系的推动力,从而具有保持和潜在改进环境行为的作用。因此,环境方针须反映最高管理者对遵循有关法规和保证持续改进的承诺。环境方针是一个组织建立目标和指针的基础。对方针的规定应足够明确,使它的内、外部相关方都易于理解。应对它进行定期评审与修订,以反映条件和信息的变化。它的应用范围应当是可以明确界定的。组织的最高管理者应规定其环境方针并形成文件。如果它是从属于一个更大的组织,其环境方针还须纳入后者的方针框架,并得

59、到后者的认可。注:最高管理者可以是对组织负有执行职责的个人或集体。3 策划A.3.1 环境因素第4.3.1节在提供一个过程,供一个组织据以确定应纳入其环境管理体系优先事项的重大环境因素。这一过程应考虙到分析工作的费用和时间,以及可靠数据的可得性。可以利用出于法规或其它目的所取得的现有信息。组织还可以把他们对所关心的环境因素的实际控制程度纳入考虙范围。组织应考虙其现行的,以及与此有关的过去的活动、产品和服务所伴随的投入和产出,以确定自身的环境因素。如果一个组织尚未建立环境管理体系,它应该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通过评审的方式来确定自己的环境状况。这样做的目的,是对组织所具有的一切环境因素予以考虙,以此

60、作为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的基础。其环境管理体系已在运行中的组织,无需进行这一评审。评审范围应覆盖下列四个关键方面:法律、法规方面的要求;重大环境因素的确定;对所有现行环境管理活动与程序的审查;对来自以往事件调查的反馈意见的评价。在所有的情况下,都应当考虑到组织内正常运行和异常运行的情况,以及可能发生的紧急状态。评审的适宜作法可包括使用调查表、面谈、直接检验和测量,利用以往审核或其它评审的结果等,应视活动性质而定。应对具有下列性质的工作部门的活动所伴随的重大环境因素的确定予以考虑:大气排放;水域排放;废物管理;土地污染;原材料与自然资源的使用;其它地方性环境问题.这一过程中应考虑到正常运行条件、关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