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因数与倍数说课稿范文因数与倍数说课稿1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前后关系: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百以内、千以内、万以内、亿以内以及一些整亿的数。但这只是对数字的浅在认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公倍数和公因数,以及分数的约分、通分和四则运算奠定根底。 (2)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让学生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发现一个数的倍数、因数中最大的数、最小的数及其个数方面的特征。 情感、价值目标: 2、让学生初步意识到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研究非零自然数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抽象概括能力,体会教学内容的奇妙、有趣,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
2、(3)教学重点: 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含义与方法 (4)教学难点: 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二、谈设计理念 首先从学生的操作入手,由浅入深,利用学生对乘法运算以及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关系的已有认识,在操作中引出倍数和因数的概念。 其次以学生讨论、交流、相互评价,促成学生对找一个数的倍数、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开展优化处理,提升、牢固学生方法表达的完整性、有效性,防止学生只掌握了方法的理解,而不能全面的正确的表达。 三、谈教学过程: (1)合作交流、揭露主题 用12个大小完全相同的小正方形,开展不同的摆法展示,为了防止简单的操作,引导学生通过算式来想他是怎么摆的。组织交流,引出算式与概念鉴定。
3、 (2)教学概念、正反促成 利用横里读、竖里读,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知识概念,并及时出示整个前提:是在不含0的自然数,让学生自己举例,示范说、相互说,最后以教师举学生不容易想到了例子:44=16,186=3,促成学生不仅从乘法的角度去思考,而且也可以从除法的角度开展,也为后面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做好伏笔。 (3)设疑,置疑,激发学生的反思力度 在教学找一个数的倍数时,“才说到12、18是3的倍数(板书:3的倍数),3的倍数是不是只有12、18这两个数呢?”组织交流:3的倍数有哪些呢?同学互评,交流形成自己的学习成果,提高形成了知识的整体性教学,加大了探索的力度,提高了思维的难度,“分钟内你们写完了
4、吗?如果再给半分钟呢?为什么?” (4)判断中开展教学内容的递深,形成了反思、学习和强化的整个学习过程。在学生做出“6是倍数”的正确判断之后,并不简单换章,而是以此为契机“教学找一个数的因数”以谈话导入,形成知识相互的联系与区别,谈话:必须说清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所以6可能是某些数的倍数,也可能是某些数的因数,那我们就来找一个数的因数。你能找出36所有的因数吗?” (5)讨论互评,自主学习 放手让学生学习找一个数的因数,从无序到有序,从自寻到互学,请学生板书, 学生评价,“提问:你是用什么方法找到一个数的因数,可以介绍给大家吗?还有其他方法吗?” 136=36 361=36 218=3
5、6 362=18 312=36 363=12 49=363 64=9 66=36 366=6 (6)自主不失指导,掌握不失总结 如:提问:5为什么不是36的因数?(因为365不能整除,有余数) 小结:不能被这个数整除的数就不是这个数的因数。 小结:我们即可以从乘法算式,也可以从除法算式找到一个数的因数。 提问:那对于一个数的因数从36的因数、15的因数这两个例子又有什么发现? 总结:对于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它们是不同的,但通过乘法算式、除法算式又是相互依存的、相互联系的。 四、教学板书 xxxx 因数与倍数说课稿2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上午好!我们团队所执教的是因数和倍数。 一、说教材
6、: 因数和倍数是小学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也是小学阶段“数与代数”部分最重要的知识之一。因数和倍数的学习,是在初步 认识自然数的根底上,探究其性质。其中涉及到的内容属于初等数论的基本内容,相当抽象。在这一内容的编排上与以往教材不同,没有数学化的语言给“整除”下 定义,而是在本课时通过乘法算式借助整除的模式na=b直接给出因数与位数的概念。这节课是因数与倍数的概念的引入,为本单元最后的内容,以及第四单元的 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提供了必须且重要的铺垫。 根据教材所处的地位和前后关系,确定了以下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掌握因数倍数的概念,理解因数与倍数的意义,掌握找一个数
7、因数与倍数的方法。 情感,价值目标: 培养学生合作、观察、分析和抽象概括能力,体会教学内容的奇妙、有趣,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掌握找出一个数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平时学习中缺少主动性,一部分学生怕困难,缺乏独立思考的习惯,同时考虑问题也不够全面。在本堂课的教学中,主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课 堂学习的参与性,体验成功的乐趣,通过学生的亲自探索和合作交流,来到达学习知识,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同时感受数学中的奥妙。 三、教法与学法指导 当今社会,人类的语言离不开素质教育,而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以学生为本”课堂教学要围绕培养学
8、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出发,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打下一定的根底。本节课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心理特征来开展教学策略和方法的设计。 1、遵循学生主体,老师主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线的理念,利用学生对乘法的运算理解概念。 2、小组合作讨论法。以学生讨论,交流,互相评价,促成学生对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开展优化处理,提升。牢固学生方法表达的完整性,有效性,防止学生只掌握方法的理解,而不能全面的正确的表达。 四,教学过程 1、揭露主题 老师直接揭露主题,大胆创新,打破了传统的为了导入而导入的教学模式。为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提供了开放的空间。 2、合作交流,理解因数,倍数的概念及其意义。 教师出
9、示前置性作业,小组内交流,汇报学习成果,教师适时点拨,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也充分表达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交流中培养了合作学习的意识,对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对它们之间的联系也有了更好的理解。 3、学习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是本节课中技能目标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使学生在已有的经验根底上,独立的列举一个数的因数,在小组合作交流中得出。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真正地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通过引导,使学生加深理解,化解难点。 4、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归纳寻找共性,找出不同,得出一个数的因数,使学生学会有序思考,从而形成基本技能与方法,做到即关注了
10、过程,又关注了结果。教师的教学水到渠成,学生的学习则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5、引导学生置疑,集体交流,化解疑问 便于学生对本课所学知识更好的消化理解。 五、练习 练习题设计形式多样,有梯度。既注重根底,又有所提高,从而真正实现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因数与倍数说课稿3 一、说教材 倍数和因数是小学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第2单元的内容,也是小学阶段“数与代数”部分最重要的知识之一。因数和倍数的学习,是在初步认识自然数的根底上,探究其性质,其中涉及到的内容属于初等数论的基本内容,相当抽象。在这一内容的编排上与以往的教材有所不同,没有数学化的语言给“整除”下定义,而是在本课时通
11、过乘法算式借助整除的模型na=b直接给出因数与倍数的概念。在地位上,这节课是因数、倍数的概念引入,为本单元后面的.内容、以及第四单元的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提供了必需且重要铺垫。 二、说学情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五年级下册的内容,但采取借班上课的形式,选取了四年级的学生。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已经分段认识了亿以内的整数,基本完成了整数四则运算的学习。但学生由于年龄的关系和个人思维发展的不同,在抽象能力和语言表达和思考的全面性方面需要老师的进一步引导。但由于本课是由乘法引入,且减少了以前老教材关于“整除”等繁杂概念,大大简化了表达和记忆的过程,预期学生是可以理解并掌握的。 三、说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在设计
12、理念上,本人总结四点特点,而这四个特点也刚好在我教学的四个环节中生成: 第一,从生活切入,实现数形结合,完成概念的有意义建构。 数论的内容,如果从数字本身出发开展研究,对小学生来说就抽象了些。本节课,教师以解决问题“12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有哪几种拼法?”为引子,让学生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概念,避开了抽象,有利于帮助学生完成有意义的建构。同时,在解决问题时,学生思考“哪几种拼法”时,教师给出了不同的建议,可以想象,也可以在本子上画一画,这样既符合不同的学生思维发展有不同,老师有针对的引导,其次,使数与形有机地结合,这样,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不仅是数字上的认识,而且能与操作活动与图
13、形描述联系起来。学生经历了“先形后数”的过程,也就是知识抽象的过程。 第二,抓住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促使学生学会有序思考,从而形成基本的技能与方法。 能列举一个数的因数,是本节课技能目标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教学活动中,教师牢牢的抓住了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在已有经验的根底上,独立的列举一个数的因数,在集体交流的过程中,教师适时的追问“用什么方法找的?”,让学生充分暴露个性化的思考方法,教师点拨出学生思维中各自的优势:一对一对的找;从“1”开始有序的找,再通过有效分析,取得学生整体的认同。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在独立思考集体交流互相讨论过程中,学习有序思考,从而形成基本技能与方法,做到
14、即关注了过程,又关注了结果。 第三,充分借助生成的素材,实现有效的合作探索,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归纳寻找共性。 一个数的因数的特征,单凭记忆也不难承受,为防止学生开展“机械学习”,教师提出问题“任意一个自然数的因数有什么特点?”,让学生观察6、11、16和24的因数,思考: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其中最小的是几?最大的是几?教师在研究方法方面给学生提供了引导,学生的思维有了明确的指向,便于通过探索发现规律。 第四,重视数学意义的渗透与拓展,力求用数学的本质吸引学生,促进学生学习数学的持续发展。 数学教学,要树立为学生的继续学习、终身发展服务的意识,不能关注短效、急功近利。本节课的设计
15、,教师就注意到了学生的学习后劲。如在备课之初,在是否需要完美数的介绍这一抉择上,教师反复考虑:由于一节课的时间有限,为表达因数与倍数的整体关系,很多老师在设计内容时,都在一个课时就将求因数和求倍数的方法全部包含。但最终本人选择舍去求倍数,把它放在了后面的课时学习,将完美数的介绍以及小故事纳入本节课的教学,虽然此内容和现行学习任务之间的关系都不大,但却是学生继续学习数学所需要的,因为只有有了文化的气息,数学才变得有了灵魂,让学生感觉数学的厚重、数学的魅力,才能让学生透过枯燥,产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增强学习数学的持久动力。 四、说教学效果 上完课后,一些老师认为有部分学生并掌握到教学目标里的知识技
16、能目标,未掌握到有效的方法,学生思维水平与表达方式有限,把这个内容拿来在四年级上并不合适。首先,本人认为,教师这节课的引导是有缺陷的,教学目标并未很好的实施。本人也曾经看过有大量名师找了四年级甚至三年级的学生上过这节课。从理论上说,只要基本能完成整数乘除法的学习的学生都可以开展这部分的学习。当然,放在每个年级来上出现的效果理应都会有不同。同样,这节课四年级的学生有着他们自己的思维水平,由于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有限,出现一些思维的无序是非常合理的,作为老师不能太关注短效,不能太急功近利。然而,终究是否该放在四年级来上,如果可以上,终究怎样把握教法与学法的度,各家之谈,本人仅是做了一次不成熟的尝试,
17、只希望抛砖引玉,老师们可以给出更多的意见,作为一次有意义的谈论 因数与倍数说课稿4 一、学情分析 学生在平时学习中缺少主动性,一部分学生怕困难,缺乏独立思考的习惯,同时考虑问题也不够全面。在本单元的教学中,需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参与性,体验成功的乐趣,通过学生的亲自探索和合作交流,来到达学习知识,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同时感受数学中的奥妙。 二、教材分析 倍数和因数是冀教版第五单元的内容,也是小学阶段“数与代数”部分的最重要知识之一,在四年级教材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内容。本单元是在学生认识了亿以内的数,已经掌握整数加减乘除四则计算的根底上学习的。这一单元更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公倍数
18、和公因数,以及分数的约分、通分和四则运算奠定根底,可以说这一单元对以后的数学学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一单元主要包括了五个课时。第一课时,自然数。第二课时倍数,第三课时2.5的倍数的特征,第四课时3的倍数的特征,第五课时 认识因数、质数、合数,第六课时,分解质因数。第七课时,综合练习 在对整数和自然数的认识中,概念较多,而且容易混淆,难以理解和掌握,本套教材在整数概念的认识和相关计算的编排上,采取与相关知识整合、分散编排的方式,降低学习的难度,增强知识的应用性。 三、单元教学目标 1、了解自然数、奇数、偶数、质数、合数,并能开展判断。 2、了解倍数的含义,在1100的自然树中,能找出10以内自然数的所有倍数,知道2.3.5的倍数的特征,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3.5的倍数。 3、了解乘数也叫因数,在1100的自然树中,能找出一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会分解质因数。 4、在观察、探索、猜想、验证的过程中,能开展有条理的思考,能比较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与结果。 5、愿意了解社会生活中与数学有关的信息,主动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