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法律制度_第1页
环境保护法律制度_第2页
环境保护法律制度_第3页
环境保护法律制度_第4页
环境保护法律制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环境保护法律制度目前比较成熟的法律制度主要有10+2法律制度以下介绍不太相同,注意: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征收排污费制度、限期治理制度、排污申报登记制度以及环境标准制度、环境监测制度、废物综合利用制度、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报告制度、现场检查制度等。还有一些制度如: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等,目前尚未列入相应的环境法律条款中,因此并未真正法律化,只能称其为环境行政管理制度。10+2法律制度以下介绍不太相同,注意现将主要环境保护法律制度简介如下:1、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我国环境保护法、环境影响评价法均明确规定,在我国,规划和建设项目应开展环境影响评价,编制环境影响报告

2、书。(1) 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又称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环境法第四条规定,编制“工业、农业、林业、能源、水利、交通、旅游、自然资源开发的专项规划”,在专项规划草案上报审批前,应当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提报环境影响报告书。专项规划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应当包括下列内容:实施该规划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分析、预测和评估;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环境影响评价结论。本法规定,未附环评报告书的专项规划,审批机关不予审批。(2)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开发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应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的规定进行。建设单位应根据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的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

3、理名录和对环境的影响程度组织编制环评文件:可能造成重大环境影响的,应当编制环评报告书,对产生环境影响进行全面评价或者专项评价,对环境影响很小,不需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应当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环评报告书、环境影响登记表的不同分类环评报告书、环境影响登记表的不同分类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要求对所有新、改、扩建项目在建设前对选址、设计、施工和建成后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拟采取的措施进行调查、预测和评估,尽可能的减少或防止不利于环境的影响发生预防在先,工程在后,防治结合。预防在先,工程在后,防治结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体现了预防为主的原则,是政策、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前的环境保护法律制度。我国于

4、197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规定了这一法律制度,以后又在各单行法、环评法等法规中进一步明确,成为我国一项重要的环境管理基本制度。2、“三同时”制度“三同时”定义制度是指新建、改建、扩建项目中的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以的制度。它是我国环境管理基本制度之一,是我国独创的、实现的预防为主一条重要途径。定义“三同时”制度明确了不同的建设阶段环境保护管理的不同要求。在初步设计阶段应提交环境保护篇章;施工阶段,环境保护项目应实施环保监理,与主体工程同时施工;竣工验收阶段应提交环境保护验收调查报告。3、征收排污收费制度征收排污收费制度,又称为排污收费制度

5、。是指国家或地方环境监督管理部门依照环境法律、法规以及环境标准的规定对排污者征收一定费用的管理制度。它体现了我国环境保护三大政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污染,谁治理;强化管理”的原则。其目的是敦促排污者加强环境管理,节约和综合利用资源,治理污染,改善环境。要求企业解决自己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不允许转嫁给国家和社会。国务院2003年7月1日起即将施行的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规定:向大气、海洋、水体(中国领域内的江河、湖泊、运河、渠道、水库等地表水体及地下水体,下同)排放污染物的依法缴纳排污费,向水体超标排放污染物的,按其种类、数量加倍缴纳排污费;固体废物未按要求处置或处置不符合国家规定的

6、(危险废物)按种类数量缴纳排污费;超过国家环境噪声标准的收取超标排污费。并规定了费用使用原则和罚则。我国最早于1978年提出排污收费制度,之后在环保法及单行法中进行明确并颁布了排污收费暂行办法(1982年)、污染源治理专项基金有偿使用暂行办法(1988年)。2003年1月2日国务院公布了排污收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并于2003年7月1日起施行。届时,上述两项法规将同时废止。4、污染源限期治理制度限期治理制度是指对现已存在的危害环境的污染源,由国家或地方政府分别作出决定,要求企业在限定的期限内完成污染源治理的任务。目前法律规定的限期治理对象主要有两类不得建工业设施的、污染严重造成危害的:一是位于国家

7、、地方政府划定的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和其他需要特别保护的区域内超标排污的污染源。按规定上述区域不得建设污染环境的工业生产设施,建设其他设施,必须达标排放;已建成的设施污染物超标排放的要限期治理。二是造成严重污染的污染源,其排放的污染物已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和危害均应限期治理。对此类污染源如有总量控制要求的也可实施限期治理。不得建工业设施的、污染严重造成危害的限期治理由国务院在1973年提出并于1979年环境保护法(试行)作了明确。该法律制度主要包括:限期治理的对象;限期治理的决定权;目标和期限;法律责任限治制度。限治制度5、排放污染物许可证制度排放污染物许可证制度共包括排污申报登记、确定污

8、染物总量控制目标和分配排污总量削减指标、核发许可证以及监控检查执行情况等两部分内容。申报控量、核准监控申报控量、核准监控排污申报登记是指排污者向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报其污染物的排放和防治情况,并接受环保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实施这一制度,有利于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及时准确地掌握有关污染物排放和污染防治情况的准确信息,为加强环境管理提供依据。申报的作用申报的作用排污许可证是指从事有害或可能有害环境的活动之前向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出排污申请,经审查批准发给许可证后方可进行该项活动,这是污染物排放的环保行政主管部门行政许可的法律化,是环保监督管理的重要手段。该制度将各种有害或可能有害环境的

9、活动严格控制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同时也有利于各地区根据客观情况及从本地的环境容量来确定的浓度控制还是实施污染物的总量控制,或确定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削减量监控的作用。监控的作用排污申报登记的对象为我国领域领海内直接或间接向环境排放污染物、噪声、固体废物的组织。污染物包括废水、废气和其他有害环境的物质,排放放射性废物的实行特殊的申报登记制度。目前,对排放生活污水、废气和生活噪声的不需要申报登记。生活污水好理解。废气、生活噪声?生活污水好理解。废气、生活噪声?排污申报登记于1982年国务院发布的征收排污费暂行办法中提出,1989年批准修定的环境保护法及相关的单行法中对此制度作了明确的规定。6、污染集中

10、控制制度污染物集中控制制度是我国环境管理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行之有效的改善环境质量的法律制度之一,本制度着眼于整个区域环境质量的改善,以尽可能小的经济技术投入获取尽可能大的环境及生态效益。污染集中控制应注重以下方面: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解决本地区重点污染问题,集中治理污染是实施集中控制的重要内容;利用新技术,推行清洁生产工艺,提高污染控制水平;有利于改善城市或区域环境质量;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废物资源化水平。集中、利用、有利于、资源利用和废物资源化目前,污染集中控制必须与城市建设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提升到规划阶段重视。集中、利用、有利于、资源利用和废物资源化提升到规划阶段重视7、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报

11、告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四章第三十一条明确规定:“因发生事故和其他突发性事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污染事故的单位,必须立即采取措施处理,及时通报可报告比单点措施更重要。能受到污染危害的单位和居民,并向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报告,接受调查处理。可能发生重大污染事故的企业事业单位,应当采取措施,加强防范。事前措施、应急预案”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均在相应条款规定了此项义务。建设单位在施工对施工方同效过程中应加强环境管理,如发生或可能发生污染环境的事故应按上述法律规定办理。报告比单点措施更重要。事前措施、应急预案对施工方同效五、环境保护国际公约、国际公约

12、的特征国际公约又称国际法。其主要特征如下:国际法的主体是国家。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范围内,某些政府间国际组织和区域性组织也是国际法主体。国际法的制定者是参与国际关系的主权国家。在强制实施方面,国际法没有有组织的强制机关或强制措施,而只是依靠国家单独的或集体的行动。、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国家主权平等原则:即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必须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不干涉别国内政原则;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原则;条约必须遵守原则。国家在制定国内法时要考虑已承担义务的国际条约的要求和规定,即任何国家的法律不能违反公认的国际法准则。损害其他国家的主权及合法权益,就构成国家的不法行为,这是国际法所不能容许的。吉化、切尔诺贝利事件均造成了国际影响或恐慌吉化、切尔诺贝利事件均造成了国际影响或恐慌上述原则在联合国宪章、联合国国际法原则宣言(1970)、维也纳条约法公约中均作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