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册海水运动_七年级地理教案_模板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了解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波浪、潮汐和洋流)。理解洋流的形成以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掌握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二)能力目标读图3. 12“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解释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学会运用相关知识解释潮汐中的大小潮现象,世界著名渔场的成因。能结合实际运用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三)德育目标通过对风、风海流、补偿流的因果关系的学习以及洋流对气候、生物分布的影响,培养 学生探究地理事物之间因果关系的兴趣和体会各自然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 响的辩证关系。认识保护海洋环境、防止海洋污染的重要意义。人类的发展应和海洋自身的发展
2、相协调, 正确对待海洋中发生的地理现象。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重点风海流的形成,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对地理环境(对渔场的形成、沿岸的气候、航海等)的影 响。难点洋流的成因及分布规律。疑点为什么西风漂流在北半球是暖流,在南半球是寒流?为什么秘鲁寒流属于上升流形式而非水平流形式的补偿流?补充厄尔尼诺现象,拉尼娜现象。三、课时安排1.5课时。四、学生活动设计自学自学“海水的运动形式”,对比波浪和潮汐得出:洋流是海洋中的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 一定方向作大规模的流动,这是非周期性的(不同于潮汐),定向的流动(不同于波浪)。自学“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找出关键词:气候、渔场、污染、航海。观察实验在实物
3、投影仪上,用透明的玻璃器皿做水槽,用气筒吹水槽的水,水动;加泡沫颗粒,来回 吹,水没按一定方向动;用气筒在一个方向吹,水在沿一定方向流动,这类似于风海流;水 槽内未吹气的地方,水也在流,这类似于补偿流。画图读图3. 11“世界洋流模式图”,结合图2.16“全球大气环流示意”联系大气环流模式,根据信 风带和西风带的风向,推出赤道海区和中纬海区纬向的风海流流向,结合陆地轮廓,考虑地 转偏向力影响描绘洋流模式简化图,并用红、蓝色笔分别标识暖流和寒流。读图讨论读图3. 8“钱塘潮(浙江海宁)与杭州湾地形”,认识地形、气候与潮灾的联系,了解杭州 湾沿岸防止潮灾的有效措施。试从地形和气候背景方面解释,为什
4、么孟加拉湾沿岸是世界上 遭受风暴海啸(风暴潮)袭击最为严重的地区?我国大江大河的入海口和大海湾也是潮灾的 主要发生区域,在防灾、减灾方面我们需要做些什么?读图3. 12“世界表层洋流分布”,按 北太平洋、北大西洋、南太平洋、南大西洋、南印度洋逐个作出归纳,得出洋流分布规律。五、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知道海水运动的三种主要形式:波浪、潮汐和洋流及其主要区别。知道洋流概念和三种洋流成因类型:风海流、密度流和补偿流。理解洋流的形成原因和寒暖流的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读图3. 12“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解释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提高表达能力和读图分析 能力。学生在认识洋流的形成是受多因素综合影响的过
5、程中,提高综合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绘制全球大气环流、洋流模式图的过程中,提高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运用世界洋流模式图和世界洋流分布图,解释世界洋流分布规律的过程中,养成化 繁为简,以简驭繁的能力。学生通过对风、风海流、补偿流的因果关系的学习以及洋流对气候、生物分布的影响, 培养探究地理事物之间因果关系的兴趣和体会各自然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 响的辩证关系。(二)整体感知上节课我们从静态角度学习了海水的物理化学性质,留下这些疑问:为什么低纬附近海区水 温不是越来越高?赤道附近海区盐度不是越来越低?高纬海区水温不是越来越低?副热带 海区盐度不是越来越高?也就是说,为什么世界
6、海洋热量收支基本平衡?为什么海洋总盐量 基本稳定?是什么推动海水中的物质和能量循环运动?今天,通过从动态角度学习海水的运 动,能帮助解答以上问题。海水是一种流体,永远处于不停的运动之中,海水运动使海洋中的物质、能量的循环有较高 的速率。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是洋流,其主要成因类型是风海流,洋流的基本分类为:寒流 和暖流。全球的大洋环流,对高低纬热量输送和交换,调节 全球的热量分布,有着重要 意义。洋流对流经海区的气候、海洋生物分布和渔业生产、航海以及海洋环境污染等都有影 响。(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关于海水运动的三种形式教师小结:波浪对船只航行、渔业作业等有很大影响,波浪还具有极大的能
7、量,是海岸动力 作用的重要因素,它能引起海岸线的变迁和泥沙物质的运移和沉积。波浪作用强则海岸线后 退、泥沙沉积少,弱则海岸线前进、泥沙沉积多。潮汐是在天体引潮力作用下形成的一种长 波,波长可达数百千米甚至数千千米。在海湾港口区,潮汐现象比较显著。这是由其地形(口 大内小)的特点决定的。洋流不仅具有相对稳定的流速和流向,而且具有非常大的规模。洋 流促成了不同海区间进行大规模的水量交换,并伴有热量交换、盐份交换等。关于“洋流的成因类型”通过观察实验,了解风海流和补偿流。(在世界洋流模式图上只有这两种类型的洋流) 教师小结:风海流是以风为动力引起的海水大规模的运动。例如南北半球西风带海区产生的 西风
8、漂流,就是盛行西风作用下形成的,南北赤道暖流是由低纬信风吹拂形成。洋流的产生, 最基本的原因是两个:一是海面风的作用,二是海水密度分布不均。动画演示3. 10“直布罗陀海峡两侧海水盐度剖面及海水流动”,教师小结:由于海水盐度、温度的差异,引起海水密度分布不均匀所导致的海水流动,这叫 做密度流。密度流从密度小的海区流向密度大的海区,或者说,密度流从盐度低的海区流向 盐度高的海区。你还能列举其它的密度流吗?学生回答:从波罗的海流向北海,从亚丁湾流向红海。再读图3. 10“直布罗陀海峡两侧海水盐度剖面及海水流动”,教师提问:地中海底部海水怎 么流?这属于什么成因类型的洋流?学生回答:从地中海流向大西
9、洋,这是补偿流,以补偿大西洋流出的海水。教师小结:由于风海流和密度流的存在,大洋中必然产生一些海区减水(洋流流出的海区), 而另一些海区增水(洋流流入的海区)的现象,此时,减水海区将会由另外海区的海水流入 补偿,形成补偿流。补偿流有水平的,也有垂直的。垂直的补偿既有上升的又有下降的。以上三类洋流成因,都是指主导因素。实际上,洋流的成因是多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此外, 地转偏向力以及陆地分布,也都对洋流的形成和流向发生作用。关于重点“风海流的形成,洋流的分布规律”首先复习全球大气环流模式,在黑板上同时对照画出大气环流和洋流模式图。教师提问:赤道附近海区海水受到偏东风的吹拂,怎么流动?属于什么成因类
10、型的洋流?学生回答:向西流动。属于风海流。教师提问:赤道暖流向西遇到陆地阻挡,除一小股以补偿流的形式回头向东流外,大部分受 地转偏向力影响,沿海岸向较高纬流去,形成补偿流。进入中纬西风带,大约在40度海区 纬向怎么流?属于什么成因类型的洋流?学生回答:向东流动。也属于风海流。教师提问:西风漂流向东遇到陆地阻挡,一部分沿大陆西岸折向低纬,成为赤道暖流的补偿 流。另一部分是否不论南北半球,都沿大陆西岸折向高纬吗?(出示世界地形图暗示学生, 南半球的陆地在40度至60度之间大部分海区缺失。)为什么?学生回答:仅在北半球中高纬大陆西岸才有洋流存在。因为南半球的陆地在40度至60度之 间大部分海区缺失。
11、教师提问:南纬40度附近海区纬向西风漂流依次沟通了哪些大洋?从南极上空看,西风漂 流呈什么方向运动?学生回答: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顺时针方向。教师提问:概括全球三圈大洋环流的特点,能说大洋西岸都是暖流,大洋东岸都是寒流吗? 为什么?学生回答:不能,仅在全球中低纬海区大洋西岸都是暖流,大洋东岸都是寒流。北半球中高 纬海区恰相反。教师提问:暖流一定比寒流水温高吗?为什么?学生回答:不一定。中高纬海区的暖流就比中低纬海区的寒流水温低。教师小结:全球三圈大洋环流的分布规律是: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为顺时针 方向,南半球为反时针方向,大洋西岸是暖流,大洋东岸是寒流;北半球以副极地为中心的
12、大洋环流,反时针方向,大洋东岸是暖流,大洋西岸是寒流。教师提问:3. 12“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的左下角还有一小图,表示北印度洋的洋流“夏季” 呈顺时针方向流动,而正图则表示“冬季”的洋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 况?学生回答:由图2.20亚洲季风,北印度洋冬季吹东北风,海水在其吹拂之下,向前运动, 形成逆时针的风海流。夏季受向北移动的东南信风的影响,同样形成顺时针的风海流。关于重点“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师讲述:洋流作为自然现象存在,有它的原因,同时,洋流也在对地理环境的其它要素及 人类活动产生影响。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指出洋流对地理环境有哪几个方面的影响,画出关 键词。教师提
13、问:撒哈拉沙漠西起大西洋海滨,东止红海之滨。沿海气候一定湿润吗?学生回答:不一定。教师提问:寒流流经为什么对沿岸气候起到降温减湿的作用?暖流流经为什么对沿岸气候起 到增温增湿的作用?学生回答:寒流使流经地区的水温和气温都降低,使底层大气变冷,空气下冷上温,空气层 结稳定,降水稀少;暖流使流经地区的水温和气温都升高,空气下热上冷,空气对流强烈, 降水充沛。教师提问:为什么寒暖流交汇处易形成天然渔场?学生回答:因为寒暖流交汇处,海水盐度、温度、密度差异很大,海水搅动很厉害。将沉积 于海底的营养盐分带到表层,使浮游生物大量滋生,为鱼类提供了丰富的饵料,使这一海域 成为天然渔场。教师提问:为什么秘鲁渔
14、场与沿岸上升流有关?学生回答:上升流多半将海洋深处的营养盐分带到表层,滋生大量浮游生物,吸引鱼群来此 觅食,形成天然渔场。教师提问:为什么世界四大渔场大多分布在温带地区?学生回答:温带地区季节变化显著,冬季表层海水和底部海水发生交换时,上泛的海水将海 底的营养盐类带到表层,因而浮游生物繁盛,而这些浮游生物作为鱼类的饵料。因而鱼类丰富。教师小结,全球的大洋环流,对高、低纬度间的热量输送和交换,调节全球的热量分布,有 着重要意义。洋流对其流经的大陆沿岸影响最大的是气候。受洋流影响最大的气候类型就是 温带海洋性气候。其次,是对海洋生物分布和渔业生产的影响。世界四大著名渔场都与洋流 影响有关。此外,摸
15、清了洋流分布规律,指导航海,可顺风顺水,省时省力。对于海上污染 物,洋流既可以扩散污染物,扩大污染面,又能因此加快净化速度。(四)总结、扩展通过学习海水的运动形式,特别是学习洋流的成因和分布,有助于我们理解海洋作为地球上 巨大的水分源地、大气热量的能源区,对地理环境的物质输送、能量交换起着重要作用;其 次,有助于理解洋流对高、低纬度不同海区的海水循环、气候特征的形成、渔场的分布,以 及对全球热量平衡、水量平衡所起的重要作用。学生通过学习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体会地理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 用运动的观点,变化的观点,更好地理解保护海洋环境的深刻意义。五、布置作业读图3. 12“世
16、界表层洋流的分布”,指出加拿大纽芬兰渔场、日本北海道渔场和英国北海渔 场的位置,并分别说出形成渔场的寒暖流名称。七、板书设计教学目标:运用地图,掌握世界三大人种的分布地区。通过搜集资料,了解世界三大人种的重要特点。3 .树立科学的种族观,各种族之间一律平等。教学重、难点:掌握人种征,培养学生准确辨识各人种的能力。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和方法:一、导入新课:世界人口的分布各不相同,有的地方人多,有的地方人少,而且世界各地的人模样也各不相 同。都有哪此不同呢?肤色、头发。二、师由此总结出人种概念及分类:1、人种:根据人类体质方面的特征所划分的人群。这些特征包括肤色、(人的第一特征)、 眼色、毛发
17、、头型、脸形等。2、人们依据这些不同把世界上的人划分为哪几大人种?3、互动学习:根据自己头脑中三大人种的印象和观察P45页三大人种照片,合作学习,分 组讨论并填下表:类别人种特 征分布皮肤眼睛头发鼻梁嘴唇身材黄色人种黄(棕)色棕色黑而直中等高度中等13下一页教学目标通过举例分析,使学生得出地形是不断变化的通过分析褶皱、断层的示意图和景观图,使学生初步了解海陆变迁、火山、地震等形成 的原因,使学生对火山、地震都分布在板块构造带上及对全球构造理论有了更深的认识。阅 读世界火山、地震主要分布图,使学生了解世界火山、地震主要分布带。通过读外力作用的四幅景观图,使学生初步认识外力作用的基本形态,初步认识
18、地形的 变化是地球内部和外部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读图分析,和组织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本节教学内容的 海陆变迁的事例和现象,培养学生从现象追踪本质的探究精神。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通过学习本节,渗透辨证唯物主义思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教学建议关于“地形是不断变化的”的教材分析“地形是不断变化的”这段内容,“地形的变化”这部分,是在前节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 用“动态”的观点认识陆地地形的。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这部分内容中抽象而难于理解的知识 较多,为全章教学的难点。教学中应注意加强直观性,突出重点,不再扩大讲授内容的范围 和深度。教材首先从现象入手,以喜马拉雅山区和台湾海
19、峡的海陆变迁的实例引入。以生动、 鲜明的例子,使学生得出地形是经过漫长地质年代不断演变而成的,而且目前仍在不断变化 着。关于“地形是不断变化的”的教法建议“地形是不断变化的”这段内容,用质疑的方式,提出沧海桑田这个成语,然后从实例入 手,使学生进入问题情景,提的问题要具有很大的悬念,吸引学生思考,通过分析证据,启 发学生自己得出海陆不断变迁的结论。1.我国科学考察登山队在喜马拉雅山区的岩石中发 现了含有鱼、海藻、海螺等海洋生物的化石,这说明了什么问题?2.近年来,人们发现在 台湾海峡海底的某些地方,分布着古代森林的遗迹,这是什么原因?这些事实说明今天的地表形态,也就是我们目前看到的地表形态如陆
20、地和海洋,陆地上 的高山、平原、高原、盆地都是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不断演变而成的,现在仍在不断变化着。 从而自然引出“地形为什么变化”。关于“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教材分析第二部分从地球内部力量和地球外部力量两个方面讲述了地形变化的原因。这是相当复 杂的问题,因此初中教材只选择了其中最简单的知识,用了大量的景观图和示意图,通过形 象和直观的方式,让学生对此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从知识要求上,主要有五个方面:促使地形变化的力的来源(来自地球内部的力量,来自地球外部的力量);力的表现形式(内力作用:地壳运动、火山、地震;外力作用:流水、风等);各种表现形式的形成原因(只以教材提出的为准,
21、不必展开);力作用于地球表面的结果(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相互关系,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 响);火山、地震的分布规律和分布地区。最后总结了陆地表面形态是两种力长期共同作用 的结果。有两点说明:第一,为了避免难点过分集中,教材在编排时,有意把有关外力作用对地 形的影响的知识,分散到世界分区地理中讲述,这里并未详述(流水地形安排在“东南亚” 中讲述,风成地形安排在“西亚和北非”中讲述,冰川地形安排在“西欧”讲述)。第二,考虑 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教学大纲和教科书把褶皱和断层的内容安排为选学。教师可 在教学中可以灵活掌握。关于“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教法建议“地形为什么变化”仍然结合学生已熟悉的
22、实例,例如:为什么喜马拉雅山会从海洋变成 高山?为什么台湾海峡会从陆地变成海洋?是什么力量促使地形不断变化?引出内力作用 和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这里可以以喜马拉雅山和台湾海峡的海陆变迁为例,讲述地壳运动对 地形的影响。也可以选学课文“褶皱和断层”,讲解地壳运动对地形的作用。具体步聚如下:观察书页受挤压变形的实验,让学生讲讲书页为什么会发生变形(受到力的作用)。利用四幅褶皱、断层的示意图和景观图,讲清褶皱、断层的原因,辨别褶皱形成的 山和断层形成的山。组织讨论“想一想”:(1)两个板块碰撞推挤时,岩层会发生什么变化?喜马拉雅山 系是怎样形成的? (2)断层形成的山,边缘往往是陡崖,这是什么原因?所
23、有这部分内容 必须用形象直观的图帮助学生理解。而这样的运动一直都在发生,但很难被我们感知。世界上有哪些地壳运动我们能够感觉 到呢?转入显著的地壳运动表现形式:火山、地震。有关火山和地震的知识,可让学生联系小学自然课中学过的地震、火山知识、来讲述火 山、地震的发生原因。通过两幅火山、地震的景观图,让学生了解火山、地震发生时,能在 短时间内使局部地形发生急剧变化。并读图:说出世界火山、地震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带?为 什么?读图了解:对照“六大板块示意图”和“世界火山、地震分布示意图,说出环太平洋沿 岸的火山、地震带,是在哪些板块的接触地带?观察分析四幅图,了解风、流水、冰川、海浪等来自地球外部的力量,
24、也在不断地改变 着地表形态。最后总结:列表讲解,说明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地球内部力量和外部力量共同作用的结 果。促使地形变化的内部力量促使地形变化的外部力量力的表现形式促使地形变化的结果关于“地形的变化”的教学设计示例教学重点地形的形成;内力作用的几种表现阅读各类地图的能力的培养。教学手段计算机课件或实物教具,教材中的各种地图、示意图。教学过程()第三章世界的海洋和陆地 地形的变化(导入):你们知道“沧海桑田的故事吗?传说中国古代有个叫麻姑的仙女,曾经多次看到东 海变成桑田。就我们个人的人生的阶段,是不可能看到东海变成桑田的。但从发展变化的角 度看,你认为沧海能变成桑田吗?你能提供出证据吗?(学
25、生活动)请思考这几个问题:我国科学考察登山队在喜马拉雅山区的岩石中发现了含有鱼、海藻、海螺等海洋生 物的化石,这说明了什么问题?近年来,人们发现在台湾海峡海底的某些地方,分布着古代森林的遗迹,反映了这 里过去是什么状况?(总结)这些事实说明今天的地表形态,都是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不断演变而成的,现在仍 在不断变化着。海陆变迁实例证据海洋一一陆地喜马拉雅山岩石中含有海洋生物化石陆地海洋台湾海峡海底有古森林遗迹(板书)第三章世界的海洋和陆地第三节地形的变化(提问):为什么喜马拉雅山会从海洋变成高山?为什么台湾海峡会从陆地变成海洋?是什 么力量促使地形不断变化?(计算机演示)或(实物演示):书页受挤压
26、变形,为什么会发生变形?(受到力的作用)。分析褶皱和断层示意图,褶皱和断层的形成?辨别褶皱形成的山和断层形成的山。(褶皱:岩层受力变形,表现为隆起和凹陷;断层,岩层受力断裂,表现为岩层沿断裂 面的上升和下降。(讨论)p36 “想一想”(1)两个板块碰撞推挤时,岩层会发生什么变化?喜马拉雅山系是怎样形成的?(岩 层会发生弯曲变形,形成褶皱;如果岩层受挤压过度,会形成断层。喜马拉雅山系是板块在 运动中碰撞推挤,发生褶皱而形成的山。)(2)断层形成的山,边缘往往是陡崖,这是什么原因?(由于断层形成的山,是沿着 断裂部位错动而隆起的,所以边缘往往是陡崖。这种运动叫地壳运动。(学生活动)这样的运动很难被
27、我们感知。但在小学我们却学过地壳变动的剧烈表现形式, 是什么?火山、地震,读图片P35图3.25火山爆发和图3.26地震后开裂的景观图。通过两 幅图,地形发生了什么变化?(总结)这些促使地形不断变化的力,都来自地球内部,称为内力作用。(板书):内力作用表现形式:地壳运动、火山、地震(计算机演示)1)读“世界火山、地震主要分布示意图”说出世界火山、地震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带? “为什么?提示:这种分布和板块分布有什么关系?(世界上火山、地震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沿岸地带和地中海一喜马拉雅山脉地带。因为 这些地方是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动。)2)对照“六大板块示意图”和“世界火山、地震分布示意图
28、,说出环太平洋沿岸的火山、 地震带,是在哪些板块的接触地带?(是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美洲板块的接触地带。)(学生活动)观察分析四幅景观图,这些塑造地表形态的力是从那儿来的?表现为那几种形 式?(力量来自地球外部,称为外力作用)表现形式风、流水等来自地球外部的力量,也在不断地改变着地表形态。(图1:由于河流强烈的下切作用,使河床不断加深,形成了狭而深的河谷地形。两坡 陡峭,横剖面常呈“V”字形。河流的流量越大、流速越快,下切作用就越强。流水的下切作 用以山区最为强烈。图2:河流在入海或入湖的河口地区,由于流速降低,便将挟带的泥沙堆积下来,形成 宽广平坦的三角洲(它的平面形状一般呈三
29、角形,顶端指向上游,底边为其外缘,故称三角 洲)。三角洲地势低平,土壤肥沃,是良好的农耕地区。图3:在干燥地区,因为近地面的风含沙粒较多,磨蚀力较强,使岩石形成顶部大、底 部小的蘑菇状外形。图4:风沙堆积就形成了沙丘。)(组织讨论):P37“想一想”有人把地球的内部力量称为地表形态的塑造者,把地球的外部力 量称为地表形态的雕刻师。这是为什么?(内力作用使有的地方隆起,有的地方凹陷,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从而形成了山地、 高原、盆地、平原等多种多样的地表形态,所以,有人把地球内部力量称为地形的塑造者。 外力作用则通过侵蚀、搬运、堆积等,不断地改变地表形态,使得地形更加多姿多彩,所以, 地球的外部力量被称为地表形态的雕刻大师)(总结)列表讲解,说明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地球内部力量和外部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促使地形变化的内部力量促使地形变化的外部力量力的表现形式来自地球的内部来自地球的外部促使地形变化的结果地壳运动(褶皱、断层)、火山、地震流水、风、海浪、冰川高山、高原、盆地或低地,使地球表面变得高低不平。侵蚀高地,堆积低地,使地表形态趋于平坦。(设计思想)本节的两个主要部分“地形的变化”和“地形为什么变化”,从知识的角度来看,都是难点, 特别是对于初一学生来说,理解能力还不高,抽象思维能力较差,一下子接受这么多新知识, 较困难。但这部分知识的结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汽车修理厂综合维修工职业协议样本版B版
- 2024年黄金产品销售代表合同版B版
- 2025年度智能工厂产权转让及定金支付协议范本3篇
- 2024年度大蒜种植补贴项目采购合同2篇
- 2024年环保设施运营管理服务合同
- 危重心律失常的急诊处理
- 2025年度科幻小说改编剧本创作合同3篇
- 2024版自建房房屋买卖合同
- 2024年规范保健品购销合同模板版B版
- 2024年物业管理分包协议6篇
- NB/T 11536-2024煤矿带压开采底板井下注浆加固改造技术规范
- 2024年九年级上德育工作总结
- 《组织与胚胎学》课程期末考试复习题库及答案
- (八省联考)河南省2025年高考综合改革适应性演练 化学试卷(含答案)
- 2024年储罐呼吸阀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控制特需医疗服务规模管理措施
-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期末测试卷带答案(巩固)
- 教师个人工作业绩总结范文
-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专题培训
- 郑州大学《高等代数》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对银行领导班子的评价意见和建议范文(3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