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山生态县建设的效益评价_第1页
凤山生态县建设的效益评价_第2页
凤山生态县建设的效益评价_第3页
凤山生态县建设的效益评价_第4页
凤山生态县建设的效益评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凤山生态县建设效益评价概括生态建设是一项长期、多学科、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有利于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改善生态环境,避免掠夺性管理、滥用和浪费资源,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实现经济与生态两个良性循环,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本文基于凤山县2006-2010年社会、生态和经济发展变化情况,对凤山县5年生态县建设综合效益进行评价,从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三个方面选取具体指标。社会进步。运用层次分析法(APH)原理,建立了凤山生态县建设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权重,并采用综合指标法计算结果。从凤山县的生态化程度来看,凤山县生态建设综合指数从2006年的0.5908提高到2010年的

2、0.6624。2006-2010年凤山县生态建设综合指数在0.55-0.75之间。之间且逐年增加,说明凤山生态县建设程度较高,而且会越来越高,凤山县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逐年提高。总体来看,近年来凤山生态县建设成效显着,综合效益增长势头明显,经济效益变化最为明显;生态效益总体处于稳定发展期。因此,需要进一步改善凤山县生态环境,提高生态效益,增强系统整体功能。通过凤山县生态建设效益评价,进一步明确了未来一段时间生态建设的主要任务和任务。通过实施生态工程,进一步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凤山县必将形成经济发达、环境优美。 ,社会环境和谐的新局面。关键词:生态 县 建设 效益 评价 凤山 层次 分析 过程

3、综合 指标 法目录TOC o 1-3 h u HYPERLINK l _Toc325994712 摘要 PAGEREF _Toc325994712 h 一 HYPERLINK l _Toc325994713 摘要 PAGEREF _Toc325994713 h 二 HYPERLINK l _Toc325994714 前言 PAGEREF _Toc325994714 h 1 HYPERLINK l _Toc325994715 第一章 国外研究动态与综述 PAGEREF _Toc325994715 h 2 HYPERLINK l _Toc325994716 1.1 国外研究概况 PAGEREF _

4、Toc325994716 h 2 HYPERLINK l _Toc325994717 1.2 中国学概论 PAGEREF _Toc325994717 h 3 HYPERLINK l _Toc325994718 1.3 生态县建设总体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PAGEREF _Toc325994718 h 5 HYPERLINK l _Toc325994719 1.3.1 指导思想 PAGEREF _Toc325994719 h 5 HYPERLINK l _Toc325994720 1.3.2 规划原则 PAGEREF _Toc325994720 h 5 HYPERLINK l _Toc32599

5、4721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PAGEREF _Toc325994721 h 6 HYPERLINK l _Toc325994722 第二章 研究领域概况和数据来源 PAGEREF _Toc325994722 h 7 HYPERLINK l _Toc325994723 2.1 自然环境 PAGEREF _Toc325994723 h 7 HYPERLINK l _Toc325994724 2.1.1 气候 PAGEREF _Toc325994724 h 7 HYPERLINK l _Toc325994725 2.1.2 水文和水资源 PAGEREF _Toc325994725 h 7

6、HYPERLINK l _Toc325994726 2.1.3 地形 PAGEREF _Toc325994726 h 7 HYPERLINK l _Toc325994727 2.1.4 地质与土壤 PAGEREF _Toc325994727 h 8 HYPERLINK l _Toc325994728 2.1.5 行政区划 PAGEREF _Toc325994728 h 8 HYPERLINK l _Toc325994729 2.1.6 人口和种族 PAGEREF _Toc325994729 h 8 HYPERLINK l _Toc325994730 2.2 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PAGEREF _

7、Toc325994730 h 9 HYPERLINK l _Toc325994731 2.2.1 “十一五”期间总体要求 PAGEREF _Toc325994731 h 9 HYPERLINK l _Toc325994732 2.2.2 “十一五”期间发展成效 PAGEREF _Toc325994732 h 9 HYPERLINK l _Toc325994733 2.3 资源、环境与安全生产现状 PAGEREF _Toc325994733 h 10 HYPERLINK l _Toc325994734 2.3.1 水资源 PAGEREF _Toc325994734 h 10 HYPERLINK

8、l _Toc325994735 2.3.2 土地资源 PAGEREF _Toc325994735 h 10 HYPERLINK l _Toc325994736 2.3.3 矿产资源 PAGEREF _Toc325994736 h 11 HYPERLINK l _Toc325994737 2.3.4 生物资源 PAGEREF _Toc325994737 h 11 HYPERLINK l _Toc325994738 2.3.5 旅游资源 PAGEREF _Toc325994738 h 11 HYPERLINK l _Toc325994739 2.4 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现状 PAGEREF _Toc

9、325994739 h 12 HYPERLINK l _Toc325994740 2.4.1 环境质量现状 PAGEREF _Toc325994740 h 12 HYPERLINK l _Toc325994741 2.4.2 生态保护工程建设 PAGEREF _Toc325994741 h 12 HYPERLINK l _Toc325994742 2.5 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 PAGEREF _Toc325994742 h 13 HYPERLINK l _Toc325994743 2.5.1 水土流失 PAGEREF _Toc325994743 h 13 HYPERLINK l _Toc3259

10、94744 2.5.2 石漠化 PAGEREF _Toc325994744 h 13 HYPERLINK l _Toc325994745 2.5.3 矿山生态环境问题 PAGEREF _Toc325994745 h 13 HYPERLINK l _Toc325994746 2.5.4 自然灾害 PAGEREF _Toc325994746 h 13 HYPERLINK l _Toc325994747 2.5.5 农村面源污染 PAGEREF _Toc325994747 h 14 HYPERLINK l _Toc325994748 2.5.6 居住环境有问题 PAGEREF _Toc3259947

11、48 h Error!未定义书签。 HYPERLINK l _Toc325994749 2.6 数据来源 PAGEREF _Toc325994749 h 14 HYPERLINK l _Toc325994750 2.6.1 文献研究与数据收集 PAGEREF _Toc325994750 h 14 HYPERLINK l _Toc325994751 2.6.2 统计数据的收集 PAGEREF _Toc325994751 h 14 HYPERLINK l _Toc325994752 2.6.3 其他相关信息的收集 PAGEREF _Toc325994752 h 14 HYPERLINK l _To

12、c325994753 第三章建立凤山生态县建设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PAGEREF _Toc325994753 h 15 HYPERLINK l _Toc325994754 3.1 层次的建立和指标的选择 PAGEREF _Toc325994754 h 15 HYPERLINK l _Toc325994755 3.2 评价方法和权重的确定 PAGEREF _Toc325994755 h 16 HYPERLINK l _Toc325994756 3.2.1 层次分析法简介 PAGEREF _Toc325994756 h 16 HYPERLINK l _Toc325994757 3.2.2 层次分析法

13、的应用 PAGEREF _Toc325994757 h 17 HYPERLINK l _Toc325994758 3.3 生态县域综合指数计算 PAGEREF _Toc325994758 h 20 HYPERLINK l _Toc325994759 3.4 分级标准的确定 PAGEREF _Toc325994759 h 20 HYPERLINK l _Toc325994760 第四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PAGEREF _Toc325994760 h 21 HYPERLINK l _Toc325994761 4.1 各级指标值计算结果 PAGEREF _Toc325994761 h 21 HYPE

14、RLINK l _Toc325994762 4.1.1 三级指标计算结果 PAGEREF _Toc325994762 h 21 HYPERLINK l _Toc325994763 4.1.2 二级指标计算结果 PAGEREF _Toc325994763 h 21 HYPERLINK l _Toc325994764 4.1.3 主要指标计算结果 PAGEREF _Toc325994764 h 21 HYPERLINK l _Toc325994765 4.1.4 生态建设综合指标计算结果 PAGEREF _Toc325994765 h 21 HYPERLINK l _Toc325994766 4.

15、2 评价结果分析 PAGEREF _Toc325994766 h 21 HYPERLINK l _Toc325994767 第五章 效益评估 PAGEREF _Toc325994767 h 25 HYPERLINK l _Toc325994768 5.1 经济效益 PAGEREF _Toc325994768 h 25 HYPERLINK l _Toc325994769 5.2 生态环境效益 PAGEREF _Toc325994769 h 27 HYPERLINK l _Toc325994770 5.3 社会福利 PAGEREF _Toc325994770 h 29 HYPERLINK l _T

16、oc325994771 5.4 可持续性增强 PAGEREF _Toc325994771 h 29 HYPERLINK l _Toc325994772 第六章 建议和结论 PAGEREF _Toc325994772 h 30 HYPERLINK l _Toc325994773 6.1 凤山生态县建设建议 PAGEREF _Toc325994773 h 30 HYPERLINK l _Toc325994774 6.1.1 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目标责任机制 PAGEREF _Toc325994774 h 30 HYPERLINK l _Toc325994775 6.1.2 着力推进经济现代化 PAG

17、EREF _Toc325994775 h 30 HYPERLINK l _Toc325994776 6.1.3 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PAGEREF _Toc325994776 h 31 HYPERLINK l _Toc325994777 6.1.4 加强宣传教育,鼓励全民参与生态县建设 PAGEREF _Toc325994777 h 31 HYPERLINK l _Toc325994778 6.2 结论 PAGEREF _Toc325994778 h 31 HYPERLINK l _Toc325994779 主要参考文献 PAGEREF _Toc325994779 h 33 HYPERLIN

18、K l _Toc325994780 附表 1 PAGEREF _Toc325994780 h 35 HYPERLINK l _Toc325994781 附表 2 PAGEREF _Toc325994781 h 39 HYPERLINK l _Toc325994782 附表 3 PAGEREF _Toc325994782 h 37 HYPERLINK l _Toc325994783 附表 4 PAGEREF _Toc325994783 h 45 HYPERLINK l _Toc325994784 到 PAGEREF _Toc325994784 h 64前言生态县平衡与良好的生态环境并不断向更高水

19、平迈进,环境污染基本消除,自然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稳定可靠的生态安全体系基本形成,社会经济以循环经济为特征的发展加快。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文化长足发展,城乡环境整洁,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各领域可持续发展基本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生态县是一个开放的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建设的目的是争取经济现代化、社会进步和良好的生态环境良性互动,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同步提高。生态县建设就是运用生态学原理和系统方法,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将环境保护、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高效发展有机结合起来。生态产业,基于自然生态的良性循环和承载能力。以经济

20、可持续发展为核心,以社会全面进步为目的,构建生态、经济、社会三大系统高度协调的动态平衡,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保护和改善环境,不仅是对生产力的保护和发展,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事关人民长远的根本利益。当前,生态环境已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六大把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明确提出“要把可持续发展放在非常突出的位置”位置”。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坚持统筹兼顾,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类全面发展。 建设生态县,就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

21、中全会精神是推进“三个代表”建设的具体体现文明。生态县建设更有利于提升我县环境形象,增强招商引资竞争力。凤山县具有建设生态县的各种有利条件。通过“十一五”规划,凤山县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通过对凤山生态县建设效益的评价,有利于促进山县进一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社会更加先进。第一章国外研究动向与概况1.1 国外研究概况生态可持续性指标和评价模型一般仍处于探索阶段,存在诸多局限性,没有公认的标准方法。与此同时,各个国际组织和国家也相继从不同国情、不同角度开展研究,提出了许多新思路。他们的一些经验和成果将有助于建立生态县评价指标体系。作为综合指标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来评价“可持续发展”过程的

22、产物,“可持续收入”或“绿色国民生产总值”(Green GNP)被定义为:在不降低现有资本资产水平的情况下,前提下必须保证的收入水平。在这里,资本资产包括人力资本(厂房、机器和交通工具等)、人力资本(知识和技术)和环境资本(矿产、森林和草原等)。然而,这个新指标还更多地停留在理论概念的框架上,对于如何计算它的各个组成部分,仍然没有可靠有效的方法。从 1991 年到 1995 年,加拿大国家环境与经济圆桌会议(NRTEE)的可持续发展监测工作组审查了复杂的概念并研究了理论问题。它设计了一种新的、系统的方法和模型来建立指标体系,这些方法和模型反映了可持续发展的本质(NRTEE,1995) 1 。

23、NRTEE指标体系强调评价的四个方面:一个。生态系统的状况(或健康)和完整性;湾。对广义的人类福利(包括个人、社区和国家等)和自然、社会、文化和经济属性的评价;C。人类与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d。以上三个方面的整合及其相互关系。NRTEE指标体系为每个问题设计了很多指标来衡量其表现。1996年3月,英国环境部根据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推出了英国可持续发展指数体系。英国的可持续发展指标有 4 个目标2 :一个。保持经济健康发展以提高生活质量,同时保护人类健康和环境;湾。不可再生资源必须得到最佳利用;C。必须可持续地使用可再生资源;d。必须尽量减少人类活动对环境承载能力的破坏以及对人类健康和生物多样

24、性的风险。每个大目标下有几个主题,共21个主题。在每个主题下,有几个关键目标和关键问题,然后在关键目标和问题下选择关键指标,总共有118个指标。近年来,国外对生态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研究从多角度、多学科提出了许多新思路,如格伦生态可持续发展时间序列研究3 、模糊可持续性评价模型等。 4 、模糊集模型5等。1.2 中国研究概况我国对生态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的研究起步较晚,但也取得了重大进展。从单纯依靠物理、化学指标对单一环境因素或多种环境因素的环境质量评价,到依靠自然、经济和社会指标对整个生态系统的评价,进而扩展到关注生态的完整性、协调性和可用性.正在进行的生态可持续性评估。评价方法

25、也从简单的指标评价法扩展到模糊数学评价法、层次分析法和基于神经元网络的评价法。80年代以来,特别是1990年代初以来,我国一批专家学者对生态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开展了一系列研究。生态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系列研究.例如,大学叶文虎等人的论文可持续发展的衡量与指标体系。研究了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指标体系,建立指标体系的原则和框架建议,提出了全球、国家和区域的生态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框架图6 。凌康(2000)在分析城市可持续发展特征的基础上,采用理论分析、经验选择和专家咨询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城市可持续发展量化评价指标体系7 。 2002 年,Hui 等人。在城市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一

26、文中,采用完全层次结构建立城市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然后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城市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程度采用线性隶属度法8进行评价。 2003年,罗尚华等。从生态城市建设的角度构建指标体系,通过选取核心指标和辅助指标构建生态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灰色关联法对指标进行评价9 。在生态环境质量物元可拓评价与案例分析中,春丽从探索城市生态环境评价方法入手,提出了一些新的评价方法,如利用物元可拓法建立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模型,并用该方法评价土壤环境质量10 ;董文富等。在无公害生态影响评价的生产力方法中,采用生产力法研究了无污染生态影响评价,从生产、生物量和物种三个要素。在生态足迹分析

27、方法在生态可持续发展定量研究中的应用中,秀勇和苗秀波利用生态足迹分析方法计算了城市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 ,开展了全市生态环境评价12 。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是中国科学院马士军提出的区域生态建设科学理论13 。 1987年以来,中国科学院王如松等人运用这一理念,发展了区域生态建设的方法论体系,包括生态评价、生态规划、生态工程和生态管理。这一方法体系在我国生态保护和建设工作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14 。中国在跟踪国际理论前沿的同时,注重加强对指标可操作性的研究,努力建立具有层次性、开放性和动态性的指标。所建立的指标体系一方面结合中国的特点,另一方面力求做到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各省、各地区

28、、各地方的生态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既体现了地区间的差异性,又突出了各自的特色。但是,通过文献研究可以发现,我国此类研究的水平,无论是理论还是方法论,都与国际前沿相距甚远。尤其是目前还没有普遍认可和接受的指标体系。我国对生态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探讨,提出了指标体系的一些框架假设,探索或构建了国家指标体系、省级指标体系、地方和部门指标体系、专项流域山区评价指标体系取得可喜成果。我国最具代表性的生态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如下:(一)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为协调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开展城市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促进城市生态系统良性循环,1999年,宋永昌等。提出生态城市评价方法,选

29、取、等5个沿海城市,对城市生态化程度进行分析15 。(2)省级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1999年,国家环保总局开展了中国各省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人类对生态环境的适应性包括三个部分16 。2001年6月,师范大学省级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提出省级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该系统具有明显的层次结构,认为城市生态系统由自然、经济和社会三个基本层次组成,它们相互作用、相互依赖。指标体系包括1个目标层、4个系统层、13个指标和31个指标17 。生态环境现状评价提出农田生态、自然生态和人为环境压力三个指标,分别代表农业质量、自然生态环境和人为生态环境,选取代表上述方面的20个指标进行评价。建立生态环境

30、质量评价指标体系18 。(3)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生态脆弱区一般是指那些对环境因素变化敏感并保持自身稳定性的可塑性较小的生态环境系统19 。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主因指标和结果绩效特征指标。五项主因指标分别为水资源、热力资源、干旱度、人均耕地面积和地表植被覆盖度;六项成果指标分别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农民人均纯收入、人均工业产值、农业现代化水平、恩格尔系数和人员素质20 。(4)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以土地可持续利用为目标,提出了一套生态、经济、社会三个评价指标体系21 。1.3 生态县建设总体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原则1.3.1 指导思

31、想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综合运用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理论、低碳经济理论和系统工程方法,协调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的关系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主线,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根本抓手,依托当地特色资源,建设高效生态旅游、生态产业和复合型农林,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切实提高资源利用率。高效配置和综合利用,积极发展水源涵养林和生态公益林,改善生态环境,培育生态文化,重视生态人居,大力推进生态城镇化,努力打造“生态凤山、宜居凤山、和谐凤山。” ”,促进全县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1.3.2 规划原则生态县建设要立足实际,面向未来,协调各方,统筹规划,重点推

32、进,实现县域整体优化;应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为依据,规划应注重因地制宜的原则。资源特点和社会经济发展基础确定合理的重点发展区域和发展目标;坚持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并重、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城乡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的原则。按照防控相结合的原则,对生态健全地区实施预防性保护,对部分受损资源开发区实施强制保护,对严重破坏生态环境进行改造。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本研究以凤山县县情为基础,分析“十一五”期间凤山县的情况,结合“十一五”期间国家对凤山县的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从经济发展、环境质量和社会进步两方面,提出了凤山生态县建设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各指标权重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结果采用综合

33、指标法计算。最后提出了充分发挥凤山县生态环境的相关政策。环境优势,实现社会经济综合发展和生态资源可持续利用。通过总结近年来凤山生态县建设成效,开展生态县建设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对未来凤山县生态县建设进一步发展具有现实指导意义,为我国典型县域生态建设规划提供信息。有价值的决策参考。第二章研究领域概况和数据来源凤山县位于云贵高原东南缘,壮族自治区西北部,市区西北部。因县城“环山如凤,环凤万山,平翠丹峰,苍穹欲飞”,故称凤山。位于北纬24152450和东经1064110717之间,东邻东兰县,南接巴马瑶族自治县,东邻天峨县。北边,西边是城市的东边。凌云与乐业县接壤。距离,分别为 198、201、3

34、33公里。2.1 自然环境2.1.1 气候凤山县地处北回归线以北,北部以云贵高原为屏障,减弱了北方冷空气和寒潮的侵入。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有利于东南暖湿季风的输入。因此,冬季无严寒,夏季无酷暑。 ,冬短而干,夏长而湿,春秋相等。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温和湿润,年平均气温19.3-19.5,最热月平均气温26.2,最冷月平均气温10.4 ,无霜期362天,极端高温37.1,极端低温-3.4。年降雨量 年平均降雨量1530.2mm,降水多集中在5、6、7、8月份,占年总降雨量的70%。年平均蒸发量1232.6mm,小于降雨量,属于湿润区。 2010年全县平均气温19.5,比

35、常年低0.3,年平均降水量1769.1毫米,比上年增加727.8毫米。2.1.2 水文水资源全县无客水,供水为雨源式。占全县总面积44.37%的喀斯特地区基本没有地表河流。全县雨水收集面积1737.93平方公里,年水资源总量12.15亿立方米。境内有破心河、盘阳河(桥银河)和寨牙河流出境内。其中,地表河流流域面积984.54平方公里,平均流量21.797立方米/秒,水资源11.33亿立方米。寨牙河位于县城东北部。由东兰县西部的多条小支流与县城东部的班仁、班郡组成。流经常州、平崖、寨崖、腊,英旅后来进入东兰西北;盘阳河位于县城中部,发源于西北,流经桥银、九家、凤城、景里等地,进入景里地区的地下河

36、;坡心河 县境西部,发源于境内西部红里地区,经平乐、平旺大队后进入地下。三个河床浅而窄,河宽2030米,河流量季节性变化明显。地下河雨水收集面积753.43平方公里,平均流量3.90立方米/秒,水资源量5700万立方米。2.1.3 地形凤山县位于云贵高原南缘。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和东北倾斜,山多地少。是典型的喀斯特喀斯特地貌。东风岭、青龙山、都阳山由西北向东南分布。西部的基朗山海拔1318米,为全县最高峰。地形夹杂着山脉和岩石。东部和中部为侵蚀低山;东北部和西部为丰从坳陷;南部是峰丛洼地和峰林谷地。全县土地总面积1737.93平方公里,非喀斯特地区和喀斯特地区分别占全县土地面积的55.62%和44

37、.38%。喀斯特地区总面积771.21平方公里,其中峰谷709.09平方公里,丘陵谷地62.12平方公里。全县海拔800m以上的占81.92%,平原占10.17%,水面占0.67%,其他低山丘陵占7.24%。2.1.4 地质与土壤凤山县出露地层主要为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和三叠系。其中,泥盆系至下二叠统为碳酸盐岩,厚度为10073156m,出露于凤山县东北部林东-寨崖、更沙-中汀-江州西南部、中庭-江州东南部。凤山县。斜坡中心-岳里等地岩溶作用强烈,有峰丛、洼地、山谷、地下河、溶洞、天坑等地质地貌景观,构成了凤山洞地质公园的主体和核心。上二叠统和三叠统以碎屑岩(不溶岩)为主,出露于碳酸盐岩外围

38、区。此外,凤山县西南的江州洛楼地区出露少量中生代侵入岩脉;少量的第四纪覆盖在河床、阶地、沟壑、洼地和山谷的底部。凤山县构造位于华南地槽体系西部右江地槽内,构造活动较为强烈。全县有6个土类、13个亚类、31个土属、68个土种。分布最多的地区是黄壤和红壤,主要分布在海拔500-800米的砂质页岩山区。二是石灰岩土,分为棕色石灰岩和黑色石灰岩两个亚型,分别分布在石灰岩山脉的山麓、山峰和岩缝中。其余土壤类型按分布面积依次为:黄壤土、水稻土、红壤土和冲积土。土壤质地以壤土为主,砂壤土次之,土壤较为肥沃。2.1.5 行政区划凤山县辖1镇、5乡、3民族乡:凤城乡、泡里乡、寨崖乡、常州乡、桥印乡、金崖瑶族乡、

39、中亭乡、平乐瑶族乡、江州瑶族乡。凤城镇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建成区面积1.87平方公里。2.1.6 人口和种族截至2010年,凤山县总人口20.28万人,以壮族为主,其次是汉、瑶、苗、毛南、仫佬、回、满等13个民族。其中,壮族占56.46%,汉族占35.04%,瑶族占6.45%。2.2 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十一五”期间,凤山县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一轮快速发展阶段。经济指标快速增长;产业结构得到优化;社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显着提高;凤山县是一个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农业县,农林土特产品是该县的重要产业。景林产品资源丰富,主要有杉木、桐油、油茶、八角、板栗、核桃等,是重要的八角、油茶产区和林业生产

40、基地之一。凤山县工业逐步形成以金属矿采选业、医药制造、小水电、缫丝、木材加工业为主体的产业格局。全县交通以公路为主,总里程693公里。有凤山至巴马二级公路、凤山至东兰、凤山至凌云、凤山至天娥、凤山至乐业的二级油路。四级油路,所有乡镇通油路,村村通四级沙路,大部分村通屯级路。交通还是很方便的,但是高等级的道路很少。2.2.1 “十一五”期间总体要求坚持“三个代表”理论和重要思想,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八届六中全会精神自治区,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六项方针”,实施“五个总体规划”,把加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把经济结构调整作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为动力,以

41、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抓手,全面实施工业强县、旅游活力强县战略,富民县,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农业化进程l 产业化和社会进步,加快推进凤山凤山、文化凤山、生态凤山、平安凤山。中心和谐凤山建设,力争用5-15年将凤山建设成为中国钙都、西部重要的黄金和黄铁矿生产加工基地、重要的用材林、香料、植物油生产基地。世界地质公园和中国4A级景区。2.2.2 “十一五”期间发展成果截至2010年,凤山县全年实现生产总值14.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6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增加值5.38亿元,增长12.2%;第三产业增加值5.3亿元,增

42、长18.1%。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占地区生产总值的25.2%、37.6%和37.2%。一、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8.4%、32.4%和59.2%。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671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944元,人均财政收入458.6元。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5.2%。全县从业人员10034人,比上年增长7.5%。全市新增就业岗位1144个,同比下降14.0%。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下。城镇单位在职职工平均年工资24311元,比上年增加690元,增长2.9%。全年财政收入8851万元,比上年增长17.1%,其中一般预算收入5493万元,增长18.2%。各项税收收入6219万元

43、,增长19.9%。一般预算支出83453万元,增长37.0%。2.3资源环境与安全生产现状截止2010年,全县森林面积127.5万亩,森林覆盖率80.2%(含狮山灌木),杉木30.6万亩,八角20.2万亩,油茶27.2万亩,核桃9.3万亩,森林积累。容积331.3万立方米。全县市区规划面积3.93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2.48平方公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2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3.28平方米;县市区人口3.02万人;城镇污水处理率71%,城镇供水总量146万平方米,城镇供水总量146万立方米,用水率达90%。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年排放量控制在市政府制定的目标控制量内;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上年

44、下降16.02%。全年生产安全事故死亡7人,直接经济损失23.5万元。全年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5起,造成6人死亡、3人受伤,直接经济财产损失5200元。2.3.1 水资源凤山县全年水资源总量12.15亿立方米,破心河、桥印河、寨牙河流出境内。其中,地表河流流域面积984.54平方公里,平均流量21.797立方米/秒,水资源11.33亿立方米。地下河雨水收集面积753.43平方公里,平均流量3.90立方米/秒,水资源量5700万立方米。水资源理论储量3.14万千瓦,其中可开发利用1.22万千瓦,占理论储量的39%;已开发利用4192千瓦,占可开发量的34.36%。2.3.2 土地资源2010年,凤

45、山县土地总面积173973公顷。其中,耕地面积1473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47%;园地1513.9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87%;林地75440.2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3.41%;草地14869.9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56%;城中村和工矿用地1738.2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0%;交通用地329.9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19%;水利水利设施659.04公顷,占国土总面积的0.38%;其他土地67257.9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8.70%。2.3.3 矿产资源凤山县有6个矿床储量和地质条件已明确,矿床类型3个,小矿床3个; 75个储量和地质条件尚未明确的矿石品位;没有

46、发现矿体,但可以作为矿道的31号探矿点。主要矿产有:煤、黄铁矿、褐铁矿、石料、金、锑、铜、方解石等。截至2008年底,全县已发现矿产23种。其中,已探明黄金储量近40吨,居首位;已探明黄铁矿储量1.4亿吨,居首位;已探明方解石储量3000万吨以上,白云石储量1000万吨以上。目前矿产资源开发主要集中在方解石、黄铁矿和褐铁矿。2.3.4 生物资源凤山县植物资源丰富,有植物219科2000余种。其中,主要的野生植物有红椎、樟树、金丝、枫树、印楝、喜树、红毛丹、天七、金银花、首乌、板蓝根等;国家级保护植物20种,一级保护植物6种,分别为铁、银杏、红豆杉、棕榈叶木、柏树、柏树,二级保护植物14种,即金

47、毛、华南五针松、短叶花旗松、花旗松、绿柏、地槭树皮、樟树、仁豆、棕榈树、山毛榉树、蒜头果、红香椿、伞树、喜树等;野生药用植物资源有47科931种,野生水果5科12种,包括益母草、金藤、大红柳等10种药用植物和山桃、苦时令、草莓、覆盆子等水果。水洞阁具有很大的开发价值。动物资源:野生动物有5纲22目42科123种。其中,国家保护动物有:蟒蛇、白雉、穿山甲、森林麝;重点保护动物有:金环蛇、竹鸡、豹猫、果子狸、黄蝎。鱼类资源丰富,有名油鱼、盲鱼等。小耳黑猪、凤山番鸭、凤凰鸡、肉牛、凤山县山羊等人工饲养的动物,极具凤山特色。2.3.5 旅游资源凤山县自然风景区有川、龙、元阳泉、元阳洞、三门海、南天门、

48、射更天然桥、雷排岩、阴阳山、江州仙人桥、江州地下走廊等。人文景观包括红军标语塔、红军岩、红军指挥所、红军兵工厂、维也纳政府旧址、红军战场遗址等革命历史遗迹,是全国12大红色风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三门海天窗群于2005年被国际洞穴协会专家组考察定位为世界唯一的水天坑;川东殿是世界第五大石窟殿,与凤山地质公园博物馆、洞天剧场并列;江州仙人桥(跨度144米)是全国跨度第二大的天然桥梁;与仙人桥紧密相连的江州地下廊道是全国第三长的地下洞穴廊道,实测长度37公里,估计长度超过100公里。 2005年8月,凤山被国土资源部评为国家级喀斯特地质公园。 2008年世界地质公园申请已通过国家审查,被提名为

49、2009年世界地质公园申请。 2010年6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组织对凤山县世界地质公园进行了评估。凤山巴拉自然生态林猕猴繁育保护区被命名为自治区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 2010年10月,凤山成功晋级世界地质公园。截至2010年,全县共接待游客71.8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4亿元,比上年增长37.9%。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现状2.4.1 环境质量现状2.4.1.1 地表水环境质量2010年,凤山县环境质量基本保持稳定。全县主要河流维持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类标准。生活污水化学需氧量占全县总量的65%以上;全县主要污染源包括工业污染源和生活污染源,其中生活污染源最为重要。2.4.1.2 空气质量全县空

50、气环境质量均符合国家相应的环境功能区标准,整体环境优良。大气环境质量符合类标准,空气质量良好;国内煤炭二氧化硫排放量占全县总量的60%以上。2.4.1.3 声环境质量2010年凤山县市区环境噪声平均声级为白天51分贝,夜间43分贝,达到声环境质量标准(2008年)一级标准,整体环境不受噪音影响。影响。噪声污染包括环境噪声、工业噪声和建筑噪声,其中主要的污染源是建筑噪声。环境噪声和工业噪声均不超过国家标准。2.4.1.4 污染综合防治目前,凤山正加紧在县城建设垃圾填埋场和污水处理厂,极大地促进了县城及周边地区污染综合防治和环境改善。对于分散在全县各地的厂矿选矿场地,有关部门也积极采取了各种有效的

51、防控措施,污染综合防治也取得了积极成效。2.4.2 生态保护工程建设生态保护工程主要涉及水源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地保护主要集中在桥银水库、平乐水库、巴龙水库等,确保了重点镇区和重点农业区的供水保障。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目前,巴拉、糯米洞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的调查申报工作正在进行中,凤盘更担森林公园的建设正在筹备中。2.5 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2.5.1 水土流失凤山县水土流失面积459.6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26.38%,其中轻度水土流失面积66.99平方公里,中度水土流失面积10.17平方公里,重度水土流失面积0.74平方公里,重度水土流失面积0.74平方公里。 381

52、.72平方公里。年平均侵蚀模数1800吨/平方公里,总损失100万吨以上。根据GIS水土流失敏感性分析结果,该县对桥印乡九龙村、凤城乡松仁村和凤凰村、江州乡龙山村、弄盘村和八标村、金牙村的水土流失极为敏感。在金牙乡。甘村等2.5.2 石漠化凤山县喀斯特地区总面积771.21平方公里,其中石漠化土地595.28平方公里,占喀斯特地区面积的77.2%;潜在石漠化土地面积149.89平方公里,占喀斯特地区面积的19.4%。岩溶区主要分布在翟崖乡农怀村、凤城乡松仁村、凤凰村,江州乡龙山村、弄庞村、八标村,中亭乡波查村龙农村、奉节村、中亭村、金牙村。 , ETC。2.5.3 矿山生态环境问题矿产资源开发

53、利用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方解石矿山开发对景观和植被造成的破坏,尾矿处置泄漏对环境污染的潜在威胁。2.5.4 自然灾害2.5.4.1 旱涝灾害凤山县的自然灾害有干旱、洪水、病虫害、寒泉、寒露、冰雹、山体滑坡等。其中,危害最大的是干旱,其次是洪水。干旱分季节,包括春旱、夏旱和秋旱。春旱发生频率最高,秋旱次之,夏旱次之。受洪水影响的地区主要是寨牙河沿岸,俗称“野马河”,包括常州和寨牙乡沿江地区。坡心河流域的金牙、中亭、柳马、茂爱、江州等支流河谷,连同坡心河潜入地下洞穴前的大片农田,也是洪水发生的地方。喀斯特地区易涝面积6000亩,占全县易涝面积的25%。洪灾区主要集中在狮山岩溶区凤凰、昌东、

54、银亭、八表、九龙、板龙、破岔、龙王等喀斯特地区。冰雹也是凤山县的主要恶劣天气之一。2.5.4.2 地质灾害凤山县主要地质灾害为塌方和滑坡。大部分滑坡和潜在滑坡位于人工开挖的县城和居民区的边坡上,或在坡度极其陡峭、植被覆盖较差的土壤和岩石地区。2.5.5 农村面源污染农村面源污染主要来自农药和化肥。农药化肥使用量居高不下,土壤污染和有毒有害物质残留问题逐步显现。白色污染也很严重,一些畜禽粪便没有集中处理,农村污水处理和生活垃圾收集转运系统不完善。2.6 数据来源2.6.1 文献研究与数据收集通过中文数据库,广泛收集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国外相关文献,以及生态县建设指标、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生态

55、县建设效益研究、生态影响等方面的现有研究成果进行评估。研究,为选题和后续工作做铺垫。2.6.2 统计数据的收集走访凤山县统计局、财政局、农业局、林业局、环保局、旅游局、国土资源局、社保局、计生局、果业局、城建局、电信局、卫生局等掸县历年相关数据。收集的指标包括宏观经济数据(如:地区生产总值(GDP)、财政收支、固定资产投资、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民年均纯收入、环保投入占GDP比重等。 )和生态环境数据(如:森林覆盖率(山区)、空气-水-噪声环境质量、化学需氧量(COD)、二氧化硫(SO2)排放强度、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农村公厕普及率等),相关信息来源于城市统计年鉴20

56、07-2011。2.6.3 其他相关信息的收集通过凤山生态县建设“十一五”规划资料。第三章凤山生态县建设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3.1 层次的建立和指标的选择凤山县是一个以人为主体的自然、经济、社会的复杂生态系统。其指标体系的建立不是一维简单的物理量,而是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和生理因素,由许多属性组成。多维多层向量。该指标体系应具有以下特点:独立性,即同级指标应具有独立性、合理性、可衡量性、可操作性、可比性、可推广性;完整性,即能够覆盖和反映系统的要点。性状;分层,即根据不同的评价需要和详细程度,对指标进行分层分级;稳定性,即可以在更长的时期和更大的范围内使用22 。根据上述原则,为凤山县构建了三

57、级指标体系。最高指标为综合生态指标,最低为一级指标,包括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二级指标由一级指标下选取的8个主要因素组成,包括环境绿化、环境质量、环境治理、经济水平、经济效益、经济结构、人口和健康安全。三级指标由二级指标中选取的31个因子组成,包括森林覆盖率、全国保护区比例、空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噪声环境质量、化学需氧量(COD)、年二氧化硫(SO2)排放量、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工业水回用率、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农村生活清洁能源占比能耗、秸秆综合利用率、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污综合利用率、化肥施用强度、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环保投

58、入占GDP比重、饮用水合格率乡镇卫生、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化水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淡水消耗量、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有机、绿色、无公害产品种植面积占比农产品、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公众对环境的满意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凤山生态县域建设指标体系是具有南方县域特色的县级指标体系。新增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城镇化水平、人口平均寿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四个分项。 (见附表4 )评价指标的参考标准来自以下几个方面,即国家环保总局生态县建设指标(试行)、生态城市建设指标(试行)、生态省建设指标(试行)、 世界卫生报告组

59、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生态系统在不断变化和发展。随着县域生态系统研究的深入和统计数据的不断完善,三级指标需要不断修订和补充,使体系更好地体现县域特色,使其具有特色区域性、可操作性和实用性。3.2 评价方法和重量的确定生态县建设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多指标、多目标的综合体系。各种多目标评价方法层出不穷。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和适用范围。在数百种评价方法中,最常用的是层次分析法、加权和法、主成分分析法、逼近理想解的排序法(TOPSIS)、ELECTRE法和专门用于效益评价的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在我国生态建设的具体实践中,区域生态系统评价大多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法,并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如秀春

60、、朱晓华在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动态评价与修复研究中,从城市生态发展的角度,应用层次分析法从自然环境、灾害、环境污染四个方面确定评价因子,与社会经济状况相适应,建立生态环境综合评价体系23 。本文拟建立一套县域生态建设效益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一级和二级指标的权重; ”中的评分方法对每个特定变量指标进行评分和标准化。3.2.1 层次分析法简介24(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是美国运筹学家、匹兹堡大学教授萨蒂在1970年代提出的一种多目标、多准则的决策方法。它可以量化的形式表达和处理人们的主观判断。特别适用于处理难以用定量方法完全解决的复杂社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