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嵘《诗品》论“赋”“比”“兴”_第1页
钟嵘《诗品》论“赋”“比”“兴”_第2页
钟嵘《诗品》论“赋”“比”“兴”_第3页
钟嵘《诗品》论“赋”“比”“兴”_第4页
钟嵘《诗品》论“赋”“比”“兴”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钟嵘诗品论“赋”“比”“兴”钟嵘诗品序论五言诗创作时指出:“故诗有六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六义”说源出汉代毛诗大序,其云:“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根据汉儒的解说,“赋”是铺陈直说,“比”和“兴”皆是依托外物进行表达。比较来看,钟嵘更重视“比”“兴”,特别是“兴”,把“兴”置于首位加以特别强调,并直接从“文已尽而意有余”的审美效果上进行解释,这种处理方式颇耐人寻味,值得我们关注。笔者认为,钟嵘之所以强调“兴”,正是看到了这种表现手法所具有的特质,及对五言诗写作的重要意义,同时,也

2、想以此对当时五言诗写作的弊端作出纠正。首先,钟嵘以“兴”居首,是强调其所带来的“文已尽而意有余”的审美效果。对“赋”“比”“兴”这三种诗歌表现手法,钟嵘其实并非厚此薄彼,只是要求对三者“酌而用之”。就当时五言诗写作情况来看,“赋”的手法是不可或缺、最为重要的。诗品序云:“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故云会于流俗。岂不以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者耶?”钟嵘把五言诗与四言诗比较,认为五言诗的表达功能更强,而五言诗之所以能做到指事造形,穷情写物的“详切”,贵在“赋”手法的运用。但是,由此也会带来问题,如果诗歌纯用“赋”的手法,则会言尽意尽,言外无意,缺少令人回味的审美感受。正如诗品序中所

3、说,“若但用赋体,则患在意浮,意浮则文散,嬉成流移,文无止泊,有芜漫之累矣”。这样“文已尽而意有余”的审美意味也就被相对削弱。钟嵘在诗品中,从“赋”的角度品评诗人诗作时,多示以批评态度。如诗品上评谢灵运诗,钟嵘认为谢灵运因“兴多才博”,而使得其诗歌写作“内无乏思,外无遗物”,但也因此造成“颇以繁芜为累”的缺陷。又如诗品中评颜延之诗“体裁绮密”,评谢朓诗“微伤细密,颇在不伦”,评张华诗“其体华艳,兴托多奇”等亦是此意。因此,从这个意义上,可反观“比”“兴”的作用。正如清吴乔围炉诗话卷一所说:“比兴是虚句活句,赋是实句。有比兴则实句变为活句,无比兴则虚句变为死句。”“比”“兴”之所以具有虚句、活句

4、的特点,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依托外物来表情达意,这样使得诗歌不仅形象生动,诗歌语言也更显含蓄蕴藉。其次,“兴”更能体现诗歌吟咏情性的本质。汉魏以来,抒情言志成为诗歌创作的重要倾向;诗歌的言情本质,也成为陆机、刘勰、钟嵘等批评家之共识。钟嵘基于汉魏以来诗歌创作的实际,对诗歌的抒情本质有深切的体察。(据有的学者研究诗品最初可能是一部诗歌选本,今天所看到的只是序和具体的评语。据王叔岷钟嵘诗品笺证稿、曹旭诗品集注等选录的所评诗人的相关诗作来看,大多不离言志抒情。)相对于之前的有关论述,钟嵘对吟咏情性的诗学观点表述得更为充分。他在诗品序开头就指出创作冲动的发生就是情感表达的需要:“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

5、摇荡性情,形诸舞咏。”钟嵘还就诗人情感的多样性进行了描述:“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骨横朔野,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塞客衣单,孀闺泪尽;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女有扬蛾入宠,再盼倾国。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诗人所表达的情性,有家国政治层面上的,更多有个人的生命感悟、生活遭际的内涵。而且,钟嵘特别注意到生活的悲剧性情境对诗歌创作的触发作用,他所谓“性情”,也多具有悲怨的意味。钟嵘品评诗人诗作时,亦多涉及“怨”的观察。如评李陵诗:“文多凄怆,怨者之流。”评班

6、姬诗:“怨深文绮。”评曹植诗:“情兼雅怨。”评左思诗:“文典以怨。”评秦嘉、徐淑夫妇诗:“文亦凄怨。”可以说,诗歌的吟咏情性,是钟嵘对诗歌本质的明确表达,是他进行诗歌品评的逻辑起点。当然,就具体的表现手法来说,“赋”“比”“兴”都可以用来吟咏情性。但作为个人情感,有的可以言说,有的也难以直接表达。明代李东阳麓堂诗话云:“所谓比与兴者,皆托物寓情而为之者也。盖正言直述,则易于穷尽,而难于感发。惟有所寓托,形容摹写,反复讽咏,以俟人之自得,言有尽而意无穷,则神爽飞动,手舞足蹈而不自觉,此诗之所以贵情思而轻事实也。”这就要求诗人不仅抒发情感要寄寓于外物,而且诗歌的艺术效果也应是“文已尽而意有余”,如

7、此,才能体现出钟嵘所谓的“最有滋味”。其三,“兴”有助于纠正刘宋以来“文贵形似”的弊病。刘勰文心雕龙明诗指出刘宋以来的诗歌,“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情必极貌以写物”;文心雕龙物色进一步指出:“近代以来,文贵形似。窥情风景之上,钻貌草木之中。吟咏所发,志惟深远;体物为妙,功在密附。”描述了当时诗歌写作对自然外物的关注及“形似”的艺术追求。钟嵘诗品中也多见从写物的角度作出的品评。如评张协:“巧构形似之言。”评谢灵运:“尚巧似。”评鲍照:“善制形状写物之词。”评许瑶之:“长于短句咏物。”客观来看,诗歌创作描写外物并追求形似,这也无可厚非。但是在钟嵘看来,如果为写物而写物,无疑是偏离了的诗歌的抒情

8、本质,而且,对自然外物越是进行婉转附物式的刻画,则其“文已尽而意有余”的意味就越相对削弱。因此,钟嵘有关“巧似”之评,也暗含着不满之意。唐宋以来诗论中,先后出现了兴寄、兴象、兴趣等理论主张,也推动着描写自然风物的诗歌创作的演进。而追源溯流,则不能回避这些诗歌理论及实践与钟嵘诗学思想的渊源关系,亦可看到钟嵘所表现出的敏锐诗学眼光。总体来看,钟嵘诗品完全是基于汉魏以来的诗歌创作实际,及当时有关利弊倾向展开其诗歌批评的。钟嵘的“赋”“比”“兴”之论,特别是对“兴”的意见,应该说有其特别的用意。可以说,钟嵘立足于诗歌吟咏情性的本质要求,结合当时描写外物的创作风气及一些弊端,提出了关于五言诗的写作要求。同时,就“赋”“比”“兴”的排列来看,毛诗大序以“赋”为先,盖如孔颖达所说,直言为正,这是从诗的政治教化立场上来说的。而钟嵘把“兴”特别强调,正说明诗歌是一门文学艺术,具有形象思维的特征,是一种个人情感的表达。在这方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