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的教案_第1页
初中地理的教案_第2页
初中地理的教案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初中地理的教案初中地理的教案1 第一章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外形及大小;熟悉地球仪,并能识别经线、纬线、本初子午线和赤道;了解经线、纬线的特点;把握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某点位置的方法。 2通过学生了解人类探究地球外形的困难历程,培育学生的科学思维力量及培育勇于探究、深入钻研的精神,形成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地球的外形熟悉及用数据表示地球的大小;经纬线的意义及特点。 难点:经纬线的含义;经纬度的概念;运用经纬同确定地理位置。 第一课时 教师叙述: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地球上,许多同学曾经或现在都会提到这些问题:地球是什么样的?地球有多大?人

2、们怎么熟悉这个地球的?这节课我们一起去探讨这些问题,共同去探究地球。 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外形的吗? 我们大家都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怎么知道的呢?我们居住在地球上,无法看到地球的整风光貌,在古代,人们对地球的外形和大小是一个难解之谜。 一、熟悉地球的外形和大小 图1:“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 图2:“天如斗笠,地如覆盘” 图3: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 图4:地球卫星照片 在古代,人们认为整个大地是平的,天空就像倒扣在大地上的一口巨大的锅 随着人们活动范围的扩大,人们渐渐发觉大地并不是那样平坦。于是人们意想中的大地变成了一只倒扣的盘子,天像一顶半圆分得斗笠。 从海边看帆船到发生月食看到地球

3、影子,人们对地球外形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提出了地球可能是球体的假想。为了证明这样的假想,人类需要到地球的另一端去看看,为此,许多探险家进展了屡次全球性的航行。 最闻名的就是16世纪初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船队进展的环球探险航行。 麦哲伦的环球航行的巨大意义就是充分的证明白地球的外形是个球体。 现在我们进入了太空可以在空中看到完整的地球并为地球拍了照片,确证地球是个球体。 而且在生活中证明地球是球体的实例有 : 在海边看到有帆船从远方驶过来,总是先观察船桅杆,在看到船身;而目送远离的船,总是船身先消逝,桅杆后消逝;发生月食时,地球拦住一局部月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到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

4、看到了地球的球体外形。 我们熟悉了地球是球型的,那么她是不是真的是一个标准的球体呢?我们现在不仅熟悉了地球的外形,而且准确地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一般来说,人们往往用外表积、周长、半径等数据来说明球体的大小。 准确的测量说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因此,精确地说,地球应当是两极稍扁,赤道稍鼓的球体。固然,这些差异同巨大的地球来比,还是微缺乏道的。例如:赤道半径只比北极半径长21千米,假如把地球缩小成地球仪大小,这个差异就看不出来了。我们通常用平均半径来表示地球的大小,记住地球的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 下面我们一起形象地看看地球 1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2

5、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不存在的,比方用于确定地理事物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 3地球仪是有地轴的,而现实中并没有地轴。 地球仪是人们根据地球的外形,并且以肯定的比例把它缩小而制成的地球的模型。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外形、大小和名称。地球仪可以让我们更直观的了解整个地球的全貌,还能帮忙我们了解地球外表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状况。今后,我们常常要借助地球仪来学习地理学问,所以,同学们应当学习有关地球仪的学问。 教师总结:今日,我们学习了有关地球和地球仪的根本学问,了解了人们熟悉地球外形的过程,初步地熟悉了地球仪。下节课我们将学

6、习地球仪的一个重要图示-纬线和经线。 初中地理的教案2 教学目标 (一)学问与力量 1初步熟悉大洲是世界第一大洲。运用地图说明亚洲和欧洲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2通过标准时间和国际日期变更线的介绍,培育学生简洁的时区和日期换算力量。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对地图的阅读,使学生学会从地图上学习地理学问的力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育学生喜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骄傲感。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学会运用地图说出某地区的地理位置。 2亚洲和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 (二)教学难点 学会简洁的时区和日期换算。 教学方法 复习引导法、读图分析法、比照分析法。 教学媒体

7、地图册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构造与过程 第1课时 同学们:长城、日本富士山、喜马拉雅山脉在哪里? 学生发言:中国、亚洲、日本? (讲授新课) 板书第一章熟悉大洲 第一节亚洲及欧洲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其次页第一自然段。指导学生找到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分界限。学生阅读。教师进展总结。 板书一、“亚细亚”和“欧罗巴” 1大洲名称的由来 2亚欧大陆 亚洲和欧洲的大陆局部连在一起,合称亚欧大陆,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陆。 学生通过阅读图6-1,进展争论后总结。 提问亚洲的地理位置如何呢? 板书3亚洲的地理位置 (1)经纬度位置 北部深入北极圈内,南部延长到赤道以南。纬度范围:南纬10度(S)北纬80度(N)

8、之间; 经度范围:东经25度(E)西经170度(W)之间;主要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 (2)海陆位置 亚洲东、北、南三面分别濒临太平洋北冰洋和印度洋,西与欧洲相连,西南与非洲为邻,东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是世界第一大洲。 我们通过对亚洲的学习,应当明白,当谈及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我们应当从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方面来说明。 承接:通过教师刚刚描述亚洲地理位置的方法和步骤,现在请你们来分析一下欧洲的地理位置。 学生通过读地图6-1,对欧洲的地理位置进展描述。 活动:分小组争论,发表各自意见,然后进展总结。 (1)读图6-1:欧洲大陆经度范围:西经9度(W)东经66度(E);纬度范围:36N71N。

9、 (2)全部位于北半球,绝大局部位于东半球。 (3)北临北冰洋,西临大西洋,南临地中海,西南隔直布罗陀海峡与非洲相邻,西北隔丹麦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东面与亚洲相邻。轮廓破裂,海岸线曲折。 (课堂总结) 通过刚刚的学习我们重点把握了如何利用地图去分析某一大洲的地理位置,即从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方面来分析。了解了亚洲和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 (学问导入) 我们现在是北京时间上午11点的时候,那么现在美国应当是什么时间呢? 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呢?这与什么有关呢?今日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世界上的时间?(讲授新学问) 板书二、学会换算不同地点的时间 1地方时 叙述把太阳位置最高的时候定为当地的12点,并依

10、此推定一天的时间。这就是地方时间,简称世界时。 板书2时区及换算 叙述全球一共划分成24个时区,每一个时区跨15度经度。 其中零时区(也叫中时区),从西经75度东经75度。 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和为一个时区,称东西十二区。172.5E172.5W 依据数轴图示法争论、完成课文中的思索题。 阅读材料:学会换算不同地点的时间 学生小组争论: 1为什么会产生“地方时”? 2时区是怎样划分的? 3我国采纳的是哪个时区的区时? 4地球上“今日”与“昨天”的分界限在哪里? 板书3北京时间 叙述北京时间即为东八区的区时。 板书4国际日期变更线 叙述为了避开日期上的混乱,国际上规定大致以180度经线,作为国际日

11、期变更线。自西向东越过国际日期变更线。日期要减去一天。 (课堂总结) 本节学习世界时区的学问,同学的把握状况不是很好。作为初一的学生,对于时区,国际日期变更线的理解有肯定的困难。在教学中,要用比方的方法,做出形象的比方,使学生形成较深的印象,并且加深理解力量。 板书设计 第一节亚洲及欧洲 一、“亚细亚”和“欧罗巴” 1大洲名称的由来 2亚欧大陆 3亚洲的地理位置 二、学会换算不同地点的时间 1地方时 2时区及换算 3北京时间 4国际日期变更线 初中地理的教案3 一、 教学目标: 1.运用事例,说明地球的外形; 2.学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外表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3.通过了解人们熟悉地球外形的历

12、史过程,初步培育科学探究的精神 二、 教学重点: .地球的外形和大小。 三、 教学难点: 地球大小的单位。 四、 教学过程: 环节一、地球是圆的吗? 人类熟悉地球的外形的历史过程 1. 天圆地方 2. 浑天说 3. 麦哲伦环球航行 4. 地球卫星照片 5. 地球是圆的 6. 证明地球是圆的证据 1人类熟悉地球外形的漫长历史,主要的理论和人物介绍 2由于科技的进步,人类对地球外形和大小有了充分了解。 环节二、给地球量一量“身” 熟悉地球大小的历史过程及熟悉地球的真实面貌 麦哲伦环球航行用三年,今日飞机航行用两天,地球究竟多大? 可以分别从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地球的外表积来答复。 环节三、地

13、球仪 1、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 2、熟悉地球仪上的装备。 3、纬线和纬度。 4、经线和精度 5、练习如何利用经纬网定位。 环节四、本节主要学问小节(标题) 附:板书 地球和地图: 1、 地球的外形和大小 2、地球仪 3、纬线和经线 4、经纬网定位 环节五、作业布置: 练习册第一节 地理填充图册第一节 初中地理的教案4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主要涉及我国的民族构成、民族政策、民族分布和民族风情几个局部。其中,民族分布呈现出“大杂局,小聚居”的特点;少数民族集中分布在边疆地区,对祖国建立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民族风情的学习,既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又培育了学生加强民族团结,喜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

14、析 农村的生源根底相对较薄弱。多年来,由于各种因素,成绩还偶的就转走了,留下的学生差异特别大。所以在考试分数上和城区的学生比拟存在很大差距。由于学生学习成绩根底不是很抱负,所以目前很难在短时间内提高他们的地理学习力量,地图把握的状况不是和抱负,对于地图的语言的表达力量欠加。由于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所以综合题的难度不是很难都难以解决,加上目前教材与实际生活有些差距,学习觉得没有实际功用,所以学生学习缺少热忱。 教学目标 (一)学问与技能: 知道我国民族数量、构成及分布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利用网络收集、整理信息让学生在猎取资料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2.通过课堂活动,创设积极

15、互动的情境,展现共性特征。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我国的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树立正确的民族观,激发民族骄傲感。 2.在学习中,产生对祖国各族人民及文化的喜爱之情,学会敬重各族人民的不同风俗和生活习惯。从而培育学生的爱国主义热忱。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我国民族的构成和分布特点,民族文化绚丽多彩 难点: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 初中地理的教案5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巴基斯坦的根本地理特征,记住卡拉奇。 2.知道印度河对巴基斯坦经济进展的重要意义。 3.通过分析自然条件对巴基斯坦农业进展的影响,培育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力量。 二.【教学建议】 1.关于“巴基斯坦”的教材分析: 巴基斯坦

16、为新增加的选学内容,教材叙述的内容较少。主要是了解巴基斯坦的自然和经济进展的一般特征。由于其内容很多在总论局部已经涉及到,为了避开重复,所以只是重点突出的设计了两个标题。 “南亚西北部的伊斯兰国家”概括了巴基斯坦的地理位置及主要宗教。巴基斯坦位于南亚西北部,这一点对它的气候影响较大,进而影响其经济进展。宗教问题是南亚尤其是印巴之间的一个重要问题。 “印度河平原为经济中心”突出概括巴西的自然地理特征,说明印度河平原对其经济进展的重要性。该地区主要的制约因素是降水缺乏,所以其农业、城市、工业的进展,主要以印度河为中心进展。 2.关于“巴基斯坦”的教法建议: 巴基斯坦是一个世界文明古国,应使同学了解

17、其悠久的历史与文化、宗教及风俗习惯等,可以布置学生查找一些有关的资料,以事例说明印度与巴基斯坦在领土、宗教等问题上的争议,关注南亚与我国西南相邻国家局势的进展变化,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培育收集资料的力量。 对于巴基斯坦自然条件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该节表达得较充分,可以将该节作为一个案例引导学生进展分析。引导学生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等因素分析。 三.【教学重点】 印度河对巴基斯坦经济进展的重要性。 四.【教学难点】 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 五.【教学用具】 巴基斯坦景观图片;巴基斯坦地形与降水图;印度河与印度河平原图;巴基斯坦铁路线、主要城市等分布图 六.【教学过程】 (引入)

18、上节课学习了印度,这节课学习与印度关系特别亲密的国家-巴基斯坦 (板书)第三节 巴基斯坦 (提问)谈谈你对印巴关系或巴基斯坦的了解(学生自由答复) (展现巴基斯坦主要城市的景观图片) 七.【板书设计】 第三节 巴基斯坦 A.南亚西北部的伊斯兰国家 1.地理位置 2.悠久的历史 3.民族与宗教 B.印度河平原为经济中心 C.主要城市: 首都-伊斯兰堡,最大城市、港口-卡拉奇 D.探究活动 初中地理的教案6 教材分析 1本节教材把学生日常生活中最为关注的天气状况作为切入点,诱导学生思索日常生活中对天气状况的描述。接着介绍天气和气候两个不同的概念,要求学生说出天气与气候的区分,“天气“与“气候“是日

19、常接触较多,但有时又不太留意区分的两个概念,正确区分这两个概念; 2本节核心内容是区分天气和气候;功能和价值:学习了本节课后能阅读天气预报和卫星云图。 学情分析 天气是七年级学生熟悉较深刻的一种自然现象,但是这种熟悉是停留在感性熟悉上的,要让学生进一步总结和归纳出天气特点,天气和我们之间的关系,把握将来天气的信息,更好地为生产和生活效劳,建立起对大气的理性熟悉。 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 1、通过看图争论培育分析和比拟的力量,区分出天气与气候的不同。天气是描述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气候是长时段的大气状况;天气是多变的,气候是相对稳定的。 2、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培育运用学问的力量,知道了天气与气候的区

20、分后,要求在日常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在熟悉了常用的天气符号后,要学会收看天气预报,看懂简洁的城市天气预报图。 3、注意培育学生阅读天气预报图和卫星云图的力量。 过程与方法 1、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通过看图联系实际培育比拟、分析、概括力量。并通过学生播报天气预报,让学生体验做天气预报员的感受,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让学生发觉问题、师生探究解决问题,引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从现实生活的经受与体验动身,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了解地理学问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2、通过记录天气预报(课后观看),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3、通过师生互动,构建一

21、种民主、公平、交往的新型师生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区分“天气”与“气候”两个不同的概念。 2、熟悉常用的天气符号,学会收看天气预报。 难点: 1、区分“天气”与“气候”。 2、 记住常用的天气符号 教学过程 一、天气与气候 教师活动:出示图片:让学生推断这些是什么自然现象 学生活动:说出图片中几种天气的概况 引出天气的概念:天气是短时间的阴晴冷热风雨等的大气状况。是指一个地方距离地表较近的大气层在短时间内的详细状态,可以用阴、晴、冷、热,风力大、小等来描述。 教师活动:举出身边的例子,提问天气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活动:说出天气是多变的,不稳定的。 教师活动:什么是气候,举出实例让

22、学生总结 学生活动:说出气候是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状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教师活动: 小结天气与气候的区分与联系 列表总结:区分: 天气短时间、多变;(概念略) 气候长时间、稳定性(概念略) 联系:两者都是指大气的状况,气候是对长时间天气的综合 学生活动:练习:以下词语中哪些描述的是天气,哪些是气候? (风和日丽天气;四季如春气候;清明季节雨纷纷气候; 东边日出西边雨天气。) 引入:我有个问题想要请教同学们,这个元旦我要到海南去出差,可我为带什么服装犯了愁,哪个同学能帮帮我,给我参谋一下?(生答略)。你去过海南吗?(生答略)。那你怎么知道我需要带单衣去呢?(生答略)。恩,是热带,气候四季酷热

23、。我准备1月1日动身去海南,在去之前,我买好了车票,预备好了必需品,还要关注一下什么?哪个同学能帮帮我?(生答略)。好,我知道了,还要关注天气预报。那么,天气是怎样猜测出来的呢? 二、天气预报和常用天气符号 教师活动:展现卫星云图。 讲解:气象卫星从太空不同的位置对地球外表进展拍摄,大量的观测数据通过卫星传回地面工作站,通过计算机处理,再合成精致的云图照片。 1、一道风尾为 2 级 2、一个风旗为 8 级 学生活动:推断出图片中的符号分别代表风的方向和级数。 教师活动:展现图片让学生一天气预报员的身份来预报天气。 (可先给学生放一段天气预报的视屏) 生活动:讲解全国各大城市的天气预报。(留意在

24、预报过程中要按纬度从高到低的挨次以及天气变化怎样表达等) 教师活动: 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谈一谈学习的收获。 提问:卫星云图照片中,我们看到有些地方呈白色,有些地方呈绿色,而另一些地方却呈蓝色等等。那么这些颜色都有些什么含义呢? 学生活动:试答复出卫星云图上不同颜色的含义。 小结:白色:代表云雨区,白色程度越浓,代表降水量越大。 绿色:代表陆地,有绿色的地区,说明该地区晴。 蓝色:代表的是海洋。 教师活动:展现图片让学生知道气象站是怎样分析和猜测天气的 引入:我们在收看天气预报时经常看到天气预报图上有许多的符号,这些符号代表什么意思?出示图片,请学生速记常用的天气符号。 学生活动:把

25、全班分为四组以竞赛形式答复出常用天气符号的意义。并能把天气中的变化用语言表达出来。 教师活动:表示风的符号比拟特别,不仅有大小,还有方位。讲解风的表示方法。 风向:指风吹来的方向。 画有风尾或者风旗的一方即为风向 提问:卫星云图照片中,我们看到有些地方呈白色,有些地方呈绿色,而另一些地方却呈蓝色等等。那么这些颜色都有些什么含义呢? 学生活动:试答复出卫星云图上不同颜色的含义。 小结:白色:代表云雨区,白色程度越浓,代表降水量越大。 绿色:代表陆地,有绿色的地区,说明该地区晴。 蓝色:代表的是海洋。 教师活动:展现图片让学生知道气象站是怎样分析和猜测天气的 引入:我们在收看天气预报时经常看到天气

26、预报图上有许多的符号,这些符号代表什么意思?出示图片,请学生速记常用的天气符号。 学生活动:把全班分为四组以竞赛形式答复出常用天气符号的意义。并能把天气中的变化用语言表达出来。 教师活动:表示风的符号比拟特别,不仅有大小,还有方位。讲解风的表示方法。 风向:指风吹来的方向。 画有风尾或者风旗的一方即为风向 风级的表示方法: 1、一道风尾为 2 级 2、一个风旗为 8 级 学生活动:推断出图片中的符号分别代表风的方向和级数。 教师活动:展现图片让学生一天气预报员的身份来预报天气。 (可先给学生放一段天气预报的视屏) 生活动:讲解全国各大城市的天气预报。(留意在预报过程中要按纬度从高到低的挨次以及

27、天气变化怎样表达等) 教师活动: 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谈一谈学习的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谈一谈学习的收获。 初中地理的教案7 【教学目标】 1、能够从中国地形图中,找出我国主要的山地、高原、盆地、平原和丘陵的地形名称,并能够说出其分布特点;通过各种途径感知我国的地形特征,积存丰富的地形表象;能够结合中国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并适当地运用数据,概括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2、初步说明地形要素在我国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增加对我国“根本地形国情”的奇怪心,提高学习地形的兴趣,提高对我国不同地形的审美情趣,增加喜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概括我国地形和地

28、势的特点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难点】 学会分析我国地形和地势特点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预备】 教师:预备自制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备地理教材、地图册、其他学习用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上一章所学习的有关中国的人口、民族等学问。 2、过渡:爱美之心古往今来,人皆有之,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就形成了以山川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中国画、中国山水诗词等,这些都是源于人们对于大自然的喜爱。那么今日我们也来学习中国的自然环境,感受祖国河川的壮丽吧! 二、讲授新课 板书:地形和地势 (一)地形类型特点 初一时同学们学习了根本地形类型,请同学们回忆一下陆地外表的地形类型主要有哪

29、些?共有多少种? 主要包括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五种。 2、对于这五种根本地形类型,同学们把握的怎么样呢?我要来测试一下大家。 活动:看图片识地形。首先请同学们看景观图片,识别一下其中展现的”分别是哪种地形类型。分别是平原、丘陵、高原、盆地、山地。 3、明确地形类型和地形区的区分。 地形类型指的是地形的种类;地形区是某种地形类型的详细区域。 练习稳固:连线题 左边一列是不同的地形类型和地形区的名称,请同学们选择序号,然后再填入右边相应概念的框子里。 那么属于地形类型的有哪些呢? A平原、D高原、E盆地,它们是五种根本地形类型中的三个,而B华北平原、C东北平原就属于详细的地形区了。 4、请

30、同学们读中国地形图找出五种地形类型对应的地形区,每种至少两个。 由此可见,五种根本地形类型,在我国都有多个相应的地形区。说明我国地形在种类方面具有什么特点呢?地形类型多样(板书) (二)熟悉我国主要地形区的分布 1、熟悉山脉走向和我国主要山脉 (1)既然我国的地形类型简单多样,那我们就分类来熟悉和了解主要的地形区。看五种地形类型图,感受:从哪种地形开头呢? 引导:再类比一下,打算我们人类形态、能直立行走的关键是什么?(骨架)。那么构成地形的骨架的是哪种地形类型呢?请同学们观看23页图2、2来感受一下。我们可以看出是山脉,纵横交叉的山脉就像大地隆起的脊梁,构成我国地形的“骨架”,所以熟悉我国简单

31、的地形就从山脉开头。 初中地理的教案8 教学目的: 了解森林资源的重要性和环境意义;能在世界森林资源分布图上找出森林资源的主要分布地区;了解森林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合理利用和爱护森林资源的方法。 教学重点: 森林的环境作用,森林破坏状况及产生的严峻生态问题。 教学难点: 森林的环境作用。 教具: 多媒体教学(漫画、图片、资料、实例) 教学方法: 运用电教手段,引入漫画、图片、资料、实例,引发学生思索,调动学生思维。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们知道,人体皮肤上附着许多毫毛、头发等,它们的排汗和保温作用对维持人体的水分和体温起重要作用。对于地球来讲,什么是她的“毛发

32、”呢?那就是生长在地球外表上的森林。今日,我们就了解有关森林的学问。 讲授新课: 播放有关森林的纪录片,提问:森林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有什么样的作用? 一、森林的作用(板书) 1、森林的经济效益(板书):由于学生有大量的感性熟悉,可直接通过提问。 教师总结:森林除了刚刚提到的经济作用,还对我们生活的环境起着重要的作用。 2、森林的环境效益(板书): 通过多媒体显示一组森林作用的数据,以及森林对环境的作用,由学生填图。 二、森林的分布:目前,世界森林面积为40亿公顷,掩盖率29.6%。 显示多媒体动画示意图3(世界森林资源的分布): 教师提问:世界森林主要有哪几种类型? 学生答复:以亚寒带针叶林和

33、热带雨林为主。 教师提问: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哪里? 学生答复:全球森林资源绝大局部分布在北半球,亚寒带针叶林主要分布在亚洲、欧洲、北美洲的温带地区;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拉丁美洲、亚洲和非洲的热带、亚热带地区。 通过以上学习,我们知道森林资源是“大自然的总调度室”,因此,我们又把森林资源称为“地球的毛发”,人们又是如何对待它的呢? 三、森林的利用: 由学生表演小品:由学生事先排练,角色有森林法官,被告:人类,原告:森林,森林动物,森林其他植物,地球气候,表现在当今森林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带来的影响:每年都有大面积的森林被砍光,而植树更新的面积却很小,热带雨林正以每分钟50公顷的速度消逝,热带

34、雨林假如消逝,不仅动植物资源遭到破坏,全球气候也将受到影响,大自然的总调度室将失去调整作用;很多野生动物丢失抱负的栖息地,导致一些动物的灭亡。由于森林的破坏,环境污染和人类的滥捕,每天至少有一种生物灭亡。 通过小品,使学生熟悉到:森林大方地向人类奉献着它的一切。但它却得不到人类应有的爱护和抚育。当前森林资源面临的严峻问题,以及森林破坏带来的严峻后果,并使学生熟悉到爱护森林的重要性,从而培育其爱护森林资源的自觉性。 四、森林的爱护: 随着社会的进展,人们开头熟悉到森林资源的重要性,开头留意爱护森林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各国制定有关政策,鼓舞人们植树造林扩大森林面积,进展替代林和速生林,并用遥感技术

35、监控森林火灾。 那么,我们在爱护森林资源的同时,如何合理利用现有森林资源呢?下面,我们来看一条思索题,多媒体播放思索题: 某地有10000公顷森林,对这片森林有三种处理意见,你赞成哪一种,为什么? 1.全部爱护起来,制止砍伐。 2.全部砍伐,以满意当地经济建立和人民生活需要。 3.把此片森林划分为10片,每年砍伐1片,砍伐后随即补种树苗,使其十年成材。 教师小结:森林是大自然的总调度室,无私地向人类奉献它的一切,却得不到应有的爱护,并且遭到严峻破坏,一些地区的环境因此而恶化。为转变现状,应植树造林,绿化地球。人们在搞经济建立时,既要考虑经济效益,也要注意环境爱护,不要急功近利,竭泽而渔,要走可

36、持续进展的道路;在植树造林过程中,严防弄虚作假,要讲求实际效果。 初中地理的教案9 教学要求 1.通过阅读等温线、等降水量线分布图,了解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以及降水分布特点,培育学生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初步学会分析气温柔降水特点的形成缘由。 2.了解我国温度带及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及划分地区等,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我国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性。 3.了解我国的气候特征,培育学生分析气候特征的技能。使学生明确气候也是一种资源,而且是我国特别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同时我国也是灾难性天气频发的国家,所以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进展是至关重要的。 构造分析 本章教材主要介绍中国的自然环

37、境特征,各节内容都是围绕这一主线绽开,本节主要介绍中国的气候,教材在编排上也留意突出中国的气候特征。气候特征可以通过其根本要素气温柔降水的特点反映出来,要了解气候特征首先应了解气温柔降水,而且气温柔降水的分布及特点是学习中国地理的根底学问,把握这些学问,有利于理解各区域地理环境和农业生产上的差异。基于以上考虑,本节教材在构造上主要分为三局部。 第一局部主要阐述我国南北气温的差异,以及结合这种差异和农业生产实际划分的温度带。对于气温柔温度带这两局部学问,教材通过阅读等温线图和温度带分布图,并配以阅读材料和活动题的形式呈现。教材正文局部给出的结论比拟简洁,而在分析冬季气温分布时,却具体描述了等温线

38、分布特点,以引导学生阅读1月等温线分布图。教材的这种编排表达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也表达了教材对学习过程的重视。分析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则突出了学习的递进,教材正文局部的描述比拟简洁,主要是通过在活动教材中给出思索题,引导学生读图,从而总结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的特点。对于温度带的学习,教材是通过读图指导和活动题的形式来引导学生学习的。 其次局部,主要阐述我国东西部干湿状况的差异以及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这局部内容连续第一局部教材的编写特点,用等降水量线和干湿地区分布图,配以阅读材料和活动题的形式表现出来,并用正文简洁描述结论。与第一局部教材有所不同的是,干湿地区的差异可以通过植被的特点,甚至建筑形式的不

39、同反映出来,因此教材在干湿地区分布图和活动题中配有我国不同地区植被和民居的景观图片,反映不同的干湿地区特点,旨在给学生感性的熟悉和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学问。 第三局部,主要描述我国气候的根本特征。教材首先安排“季风气候显著”这一学问点,这局部学问是难点最为集中的,学生理解有肯定的难度,因此教材采纳以不同形式呈现的方式来分散难点,力求使学生能够由浅入深逐步完成学习过程。关于季风的成因及冬、夏季风的特点,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布等学问,教材以图像配以正文的形式消失;关于锋面雨的形成及锋面雨带的推移,教材以阅读材料的形式消失,从而降低了学习难度,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有选择的进展学习;关于季风气候的特点以及

40、给我国带来的有利和不利的影响,教材则以活动题的形式消失,学生在前面学习冬、夏季季风特点的根底上,通过阅读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总结季风气候的特点,这样可以到达学以致用、温故知新的目的,而且可以培育学生读图分析图的力量。教材将“气候简单多样”安排在本节教材的最终,这样的编排有利于前面学问的迁移、总结、运用和提高。 从整节教材的编排看,前两局部重在对单一要素气温柔降水特点的介绍,第三局部是使学生通过分析总结,综合了解我国气候的总体特征。本节教材在学问构造上联系严密,规律严谨,学问的学习,技能和力量的培育都以递进的形式呈现,在不增加难度的前提下,使学生学到了学问,力量也得以提高,同时能够将所学学问与

41、生产生活实际相联系,表达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教材编写的理念。 内容点析 1.关于我国气温的特点,教材从季节变化和空间分布特点两个方面介绍,特殊突出了空间分布上的南北差异,这局部内容是本节教学的一个重点。教材正文局部主要包括三个内容。(1)南北气温差异产生的缘由。教材在开头对此就加以描述,即造成我国南北气温差异的主要缘由是纬度因素。假如笼统说明我国气温南北差异,可以从纬度因素入手,但要单独分析冬季气温南北差异大的因素,还要考虑冬季风的影响,这局部学问教材安排在季风气候中叙述。(2)冬季气温特点。教材具体描述了如何从1月等温线图上阅读“0 C等温线、气温分布特点、我国最北和最南地区的气温

42、分布差异”等。0 C等温线的分布位置应当是重点,明确这条线的意义在于,这是我国一条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限,此线南北河流水文特征有较大差异,特殊是此线以北冬季河流会有结冰现象,而且界限南北的植被、耕地类型、农作物种类等都有较大差异。明确了0 C等温线的位置,对了解冬季气温分布有较大帮忙。(3)夏季气温特点。教材对此表达比拟简洁,但其中的内涵仍旧比拟丰富,特殊是夏季我国大多数地区普遍高温,而青藏高原地区气温相对较低,这一结论教师不能无视,这可以为后面活动题中分析地势对我国冬夏气温的影响奠定根底。 这局部教材有两幅图像,它们是教材正文的重要组成局部。训练阅读等值线地图的技能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特殊是

43、在阅读1月等温线分布图时,教师应具体指导学生了解阅读等温线图的步骤和方法,指导学生学会从等温线图中猎取有用信息,从而分析解决问题。把握了等温线图的判读,可以迁移到等降水量图的判读以及其他等值线图的判读过程中。阅读等值线图的步骤是:(1)依据图例,读数值,了解气温递变规律,概括总结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2)观看等温线的延长方向及突变局部,了解、分析气温空间分布的变化趋势及影响其分布的因素;(3)依据等温线的疏密了解气温空间变化的梯度或变化幅度;(4)阅读南北气温极端数值,了解气温空间分布的详细差异。1月等温线图阅读娴熟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依据以上方法阅读7月等温线图,总结7月气温分布特点,从而到

44、达技能训练的目的。 为协作这局部教材,活动教材中的第一题帮忙学生进一步了解除纬度因素外,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还有地形。从1月和7月等温线图上可以看出,青藏高原地区总是比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四川盆地的气温低,特殊是7月等温线图上更是清楚地表示出青藏高原地区是全国的低温区,通过阅读地图学生很简单解答此题。 阅读材料一方面对正文进展补充,同时可以拓展教材正文局部的内容,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学生的学问面。 2.关于温度带的划分和分布,教材正文局部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第一,温度带的划分依据,即气温的南北差异和农业生产状况。农业生产实际包括哪些内容,教材正文没有进一步描述,而是在图上的补充资料中较为

45、具体地介绍了划分温度带的主要农业指标。这样编排的目的是降低难度,教师在处理这局部内容时,可以针对自己学生的学习力量和层次敏捷把握。其次,温度带的分布,这是本节教材的重点内容,应当通过读图使学生把握我国温度带的地区分布。 阅读我国温度带分布图,需要指导学生依据图例,了解六个温度带的主要分布地区。可以结合省级行政区、地形区、1月0 C等温线分布等地理要素进展了解和记忆,特殊应当指出的是,热带地区与北回归线的关系、暖温带在西北地区的分布范围等比拟特别的地方。 活动教材的其次题,强调了温度带与我们生产和生活的关系,这是对教材正文很好的补充。从题目设计的表层看,解答此题特别简单,学生可以很直观地了解温度

46、带与水果生长的关系,与农作物熟制的关系,与民居的关系等。但题目并没有停留在对资料的简洁了解这一层面,而是进一步提动身散性的要求,让学生补充更多资料。从外表看,好像是让学生做资料的收集者,其实引申理解,这正是编者设计此题的奇妙之处,假如学生对前面三个资料表示的内容理解了,那么进展学问的迁移应当很简单。例如,能够由不同温度带水果的不同,迁移到不同温度带植被的不同,由不同温度带作物熟制的不同,可以联想到农作物的差异等。 3.关于我国降水的特点,教材正文局部较为具体的介绍了我国降水空间分布的总规律,以及降水丰富和稀有的地区,并通过阅读材料补充了我国降水极端最多和最少的地区,以加深学生的印象。正文表达中

47、有一点应当引起留意,以往分析我国降水空间分布时主要强调东西差异,对于南北的差异多侧重在时间上,而这局部教材不仅强调了空间上的东西差异,同时也强调了南北差异。 阅读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时,应当连续等温线分布图的判读方法,对学生进展阅读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训练。另外针对此图,应当引导学生查找800毫米、400毫米、200毫米等降水量线穿过的地区,并与1月0 C等温线、温度带等的分布进展比照,从而加深对三条等降水量线所穿过地区的印象。 活动教材的第一题,主要表达降水特点与人们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加强所学学问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解答此题,需要学生将景观图与年降水量、干湿地区分布图联系起来,在年降水量和干

48、湿地区分布图上找出活动题中提到的四个地区,对应年降水量的多少和干湿状况,说明民居的不同风格。甘肃年降水量较少,蒸发大于降水,房屋修建成平顶,可以用来晾晒粮食或其他农作物;吐鲁番年降水量很少,蒸发很大,晾房通风效果较好,通风可以加速水分的蒸发,利于水果的晾晒;绍兴年降水量较大,斜顶房利于排水;黄土高原年降水量较少,气候较为干旱,人们利用黄土的直立性修建窑洞,窑洞冬暖夏凉,较为枯燥。 4.关于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和分布,教材正文局部明确提出了干湿地区划分的标准是降水量与蒸发量的比照关系。教师对此应当特殊提示学生留意,划分干湿地区不能单纯分析降水量的多少,而应当同时分析这一地区的蒸发状况。 阅读我国干

49、湿地区分布图时,应当叠加年降水量分布图,特殊是对应800毫米、400毫米、200毫米等降水量线之间的关系。同时对应地形区、温度带分布等,以加深印象,此图中还有一个特殊应当留意的地方,东北地区大兴安岭北部、小兴安岭、长白山以东地区属于潮湿区,其缘由是由于气温相对较低,蒸发量小,因此较为潮湿,这是干湿地区划分标准的最好佐证。由于干湿状况可以通过植被的分布反映出来,因此协作干湿地区分布图,教材编排了相对应的植被景观图,其目的是给学生直观感受,加深对干湿地区地表状况的理解,同时也帮忙学生建立地理事物彼此之间的联系性。 活动教材其次题,连续“温度带”局部活动题编排的特点,解答此题时留意引导学生进展学问的

50、迁移,例如题目中给出干湿状况影响植被,由此可联想到与水果的关系,与经济作物的关系等。 5.季风气候显著这局部内容是本节教材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涉及成因的内容学生不易理解,因此对这局部教材的处理要把握难易程度,不应当盲目地加深和扩大内容。教材正文主要包括三局部内容。第一,季风气候及成因。教材对于成因的描述较为简洁,其目的是降低难度,并且将海陆位置的影响安排在冬、夏季风的形成局部进展表达,这里重点使学生明白什么是季风。其次,冬、夏季风的特点以及对其他气候要素的影响。“冬季风”局部,教材既介绍其特点,又着重说明冬季风是造成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的主要缘由之一,补充了本节教材开头局部的

51、内容;“夏季风”主要强调其到来对降水的影响。第三,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划分及降水的差异性。划分的界限应当知道,划分的标准也必需明确,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划分以夏季风能够影响的地区为标准,我国西部地区距海较远,又有地形的阻挡,夏季风很难到达,因此属于非季风区。只有明确了划分标准,学生才能更简单理解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降水差异。 冬、夏季风的形成源地及成因,是通过图像教材表达的。从冬、夏季风的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到,不同季节亚欧大陆气压分布状况以及冬、夏季风的风向指示箭头,对应文字说明,使学生更简单理解冬、夏季风的性质和特点。了解了冬、夏季风的源地及特点,对于学生了解季风区和非季风区降水差异有肯定的帮忙。

52、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布图,应当与温度带的分布、干湿地区的分布及地形的分布等叠加,有助于学生了解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不同气候特点。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布界限,借助山脉、城市的分布来学习。 阅读材料通过图像和文字局部介绍了夏季风到来形成的锋面雨及锋面雨带的推移规律等学问。将这局部学问安排在阅读材料中,主要是降低本节教材的难度,同时给教师和学生最大的自主权,不同层次的学生或学校可以有选择地进展学习。有些学生只要阅读了解锋面雨带的到来会带来降水即可,而有些学生可能更情愿了解夏季风的形成与锋面雨带推移的关系。教师可以有选择的安排教学内容,以满意不同学生的需求。 关于季风气候的特征及季风气候对农业生产的有利

53、影响,教材正文局部并未表达,而是将这一内容安排在活动教材局部。这种编排既分散了难点和重点,同时对学生读图技能和力量的培育有较大的帮忙。 活动题1:选择了我国由北到南三个城市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让学生分析降水和气温在时间上的协作特点。第1项,学生应当按纬向比拟,总结出季风区降水量较多的月份自南向北渐渐削减,广州降水量较多的月份是4月至10月,上海降水量较多的月份是4月至9月,北京降水量较多的月份则是七八月份,三个城市气温最高的月份都是7月。通过答复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季风区内气温最高的时候,也是降水量最多的时候,因此季风区最突出的气候特征是雨热同期。第2项分析季风气候特征对农业生产的好处:降水量

54、最多的时候,也是气温最高的时候,这时也正是农作物生长时期,雨热搭配为农作物生长供应了有利条件。 活动题2:设计此题的主要目的是促使学生建立学问的横向联系,运用已有学问解决新的问题,到达温故知新的目的。为避开遗忘世界地理所学学问,教材以对话的形式将阿拉伯半岛的气候特征表述出来,同时提出长江中下游地区与阿拉伯半岛的纬度位置大体一样,说明影响二者气候差异的因素不是纬度位置。依据本节所学学问可知,我国东部地区地处季风气候区,受夏季风影响,夏季降水较为丰富。由此可知,造成两个地区气候差异的主导因素应当是海陆位置。 活动题3:此题是对教材正文局部的补充、加深和拓展。关于季风影响下的灾难性天气,教材正文局部

55、没有涉及,而是以活动题的形式消失,并配有景观图片和文字,再现灾难发生时的情景。解答灾难发生的缘由时,可以与前面锋面的形成、锋面雨带的推移等学问联系起来,强调冬季风的势力特殊强大,形成的锋面移动速度很快,就会造成大风降温天气,严峻时会爆发寒潮;夏季,锋面雨带登陆时间的早晚或推移速度的快慢,会造成各地降水时间安排不均,严峻时会导致水旱灾难的发生。将灾难性天气这局部学问,进一步拓展,教材补充了有关台风的学问,对于台风带来的大量降水,应当一分为二地对待,有利的是解除或缓和旱情,不利的是可能造成大风、洪水灾难。 6.气候简单多样,教材正文局部介绍了我国主要的气候类型,并且指出地形因素加剧了气候的简单多样

56、性。为了说明青藏高原地区气候的变化,教材安排了一段阅读材料,以藏民的服饰特点说明这一变化,安排这样一段阅读材料,可以提示学生留意气候与人们生活之间的亲密联系。 气候类型分布图和不同地区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能够形象直观地说明我国气候简单多样的特征以及不同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阅读四幅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能够说明气温柔降水的特点,将教材中文字说明局部不全面的地方补充完整,同时对比气候类型图中四地的分布,了解四个地区所属气候类型。 活动题1:通过解答此题使学生明确农业的进展与气候的关系极为亲密,充分利用气候资源,因地制宜进展农业生产,改善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人们生活质量,是农业进展的方向。我国海南、广东

57、、广西等地积温较高,生长期较长,可以种植各种果菜,成为我国主要的果菜生产基地,而北方地区冬季不相宜果菜的生长,过去冬季蔬菜品种特别单调,随着铁路运输的进展,南方地区的果菜可以运到北方,丰富了北方地区冬季的“菜篮子”,使人们生活得以改善。 活动题2:此题连续气温柔降水局部的活动题特点,既是对学问的复习稳固,又带有学问的拓展,通过学生的发散性思索,起到落实学问、培育力量的作用。气候对动植物资源及农作物的影响,可以请学生列举出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动植物和农作物种类。不同气候条件下形成的旅游资源,例如黄山的云海,冬季松花江沿岸的雾凇,哈尔滨的冰雕等。不同的气候条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例如房屋建筑朝向与采光问

58、题,人们的服装与当地气候的关系等。 教学建议 【课时安排】 建议本节安排23课时。 【南北气温的差异】 本段教材最重要的内容是阅读等值线地图,学问的猎取应当通过读图得来,因此在教学中,训练学生读图方法和技能是教学的重点内容。学习冬季气温分布特点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阅读1月等温线图中的图例和气温数值,了解气温递变规律,概括总结冬季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即由南向北递减。其次步,引导学生观看等温线的延长方向及突变局部,了解、分析气温空间分布的变化趋势及影响其分布的因素,例如引导学生在图中找到0 C等温线,用彩色笔描下来,观看此线穿过哪些地形区、河流等,在哪些地区发生突然变化,为什么发生变化。从图中可以看

59、出,0 C等温线穿过秦岭淮河一线,在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向南弯折,主要是由于地形的影响。第三步,引导学生观看等温线的疏密,了解气温空间变化的梯度或变化幅度,假如等温线分布密集,说明气温的差异较大。第四步,引导学生查找最南、最北气温极端数值,了解气温空间分布的详细差异,进一步明确我国冬季气温南北差异大的特点。为了增加学生的感性熟悉,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阅读相关的材料,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为学生播放录像或影碟(VCD)。例如北国冰天雪地,那里的人们在欣赏冰灯,海南的人们正在大海中玩耍,广州的花市鲜花盛开等内容,使学生真实感受到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的巨大差异。 当学生对1月等温线图阅读的方法较为娴熟后,教师可以提

60、出问题:与1月气温分布特点相比,7月等温线分布的疏密程度如何?等温线在何处消失明显弯曲?为什么?南北气温的极值是多少?引导学生依据这些问题阅读7月等温线图,并总结7月气温分布特点。从图中可以看出,7月等温线分布比1月等温线分布稀疏,说明气温的南北差值较小;等温线在四川盆地的西部消失向南的弯曲,并且青藏高原的气温明显低于全国其他地区,这主要是受地形、地势的影响。把握了这局部学问,可以帮忙学生解答活动题1的问题:夏季最北的气温在20 C以下,最南的气温在28 C以上,通过数据说明南北气温有差异,但与冬季南北气温的差异相比,夏季的南北温差比拟小。 学习温度带时,建议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我国温度带的分布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