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高考文言虚词复习与专练(定稿)课件_第1页
精编高考文言虚词复习与专练(定稿)课件_第2页
精编高考文言虚词复习与专练(定稿)课件_第3页
精编高考文言虚词复习与专练(定稿)课件_第4页
精编高考文言虚词复习与专练(定稿)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高考文言虚词复习与训练判断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考纲划定18个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也、则、者、之。其中“因、以、于、则、之、乃、而”是重中之重。“而”的用法1、连词并列 ,并且、又、不译。 递进,而且。承接,就,接着。转折,但是、却。假设,假如、如果、即使。修饰,地、着、不译。因果,因而。目的,来,用来。2、代词 第二人称,通“尔”,你、你们。3、助词,表时间的副词词尾。6既而(俄而/已而)敌行益迩,婉贞见敌势可乘,急挥帜,曰:“开火!”于是众枪齐发,敌人纷堕如落叶。 冯氏虽小,然青,取之于蓝4而青于蓝,更胜其父。婉贞自幼好武术,博学7而日参省

2、乎己,三思8而后行,故有抗敌之大捷。非9而所谓小女子,乃巾帼英杰也。1.并列 2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3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5.罢了6不久,一会儿 7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8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9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乃”的用法1、副词承接,于是、就。表结果,才表出乎意料(转折),竟然、竟、却。表判断,是、就是。表递进,甚至。表限制,仅、还。2、代词第二人称,你、你的。指示代词,这、这样。二判断“乃”在文中的意义。予尝闻放翁之志节,毕现于示儿一诗,1乃读之。至“王师

3、北定中原日,家祭无望告2乃翁”一句,大为感佩,其真3乃忠贞之士也!然亦有人不齿,4乃曰:“此徒沽名耳。”众人质之以理,其辞穷,1乃不得已而去。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于是”“就”等2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3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4、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之”的用法1、代词代人事物,我、你、他、他们、它、它们。Eg: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指示代词,这、这种。2、助词表修饰、限制,的。主谓间、结构助词,不译。定后标志,不译。宾前标志,不译。衬音助词,凑足音节,

4、不译。3、动词。用在表处所的词语前,往、去、到去“因” 的意义和用法1、介词表依据,依靠、凭借。Eg :因河为池。条件,趁着、趁机。Eg:因击沛公于座。方法,通过、经由。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2、连词表原因,因为、由于。表结果,因此。3、副词 ,表承接,于是、就。4、动词,表行为,沿袭,接着。Eg:因遗策。5、名词,原因、缘由、机缘。Eg:于今无会因。“所”字的用法(一)代词,表处所、地方。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二)助词(通常以短语或固定结构出现)1所+动词,构成名词性词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促织)2“所”+“以

5、”,用来的,的凭借。3、所以者,表原因,的原因4、为+所,被 eg:为操所破。1、【所以】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2、【为所】“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3、“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4、助词,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5、名词,处所,地方6、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是用来的”等。“以”字的用法(一)介词1表示工具, “拿”“用”“凭着”。2表示凭借, “凭”“靠”。3表对象, “把”。4表原因, “因为”“由于”。表依据, “按照”“依照”“根据”。(二)连词1

6、表并列、递进, “而”“又”“而且”“并且”2表承接,而、来、不译。3表目的, “来”“用来”“以致”等。4表因果,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 “因为”。5表修饰,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不译。(三)助词作语气助词,起调整音节作用。eg: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四)动词1以为,认为。2用,任用。eg: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五)通“已”,止。(六)连词连接上、下、东、西、往、来等字,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等界限。六、判断“以”在文中的意义。苏秦者,东周洛阳人也。习于鬼谷先生,学成1以后,出游数岁,2以穷困归家。兄弟嫂妹妻妾窃皆笑之,苏秦闻之而惭,乃闭室不出,出其书遍观之。曰:“夫士

7、屈首受书,而不能3以 取尊荣!”于是得周书阴符,伏而读之。期年,曰:“此4可以说当世之君矣。” 求说周显王。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弗信。 说君不成,说臣曰:“夫为人臣,5以城予秦,割其主之地6以外交强虎狼之秦,不忠也。”其才辨过人,7以是配六国相印。后得罪齐臣,8以某年春,车裂于市。答案:1、连词,与“来、往、前、后、左、右”等方位词连用,表时间方位和范围。2、连词,表因果3、介词,表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来”“凭借”4、可以用来5、介词,表示动作处置的对象,译为“把”6、(连词,表目的)7、“以是、是以、以故”都表原因,相当于“因此”8、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或处所,相

8、当于“在”或“从”七、判断“若”在文中的意义。 予读柳子厚“1若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深有感慨, 2若人之思奇哉!3若天惊石破,花开铁树,非4若等凡人可及也,吾虽自称文采斐然,亦5不若也。6若夫常人思乡,常望月怀远,登高作赋,7至若柳子厚则不然,以超人之思,抒难抑之情,绝矣。1如果,表假设 2代词,这个 3像,如 4表人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们)的。 5.、不如,比不上 6【若夫】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近似“至于那”的意思。 7至,至于。“且”的用法一、副词。1、表暂时,姑且、暂且 eg: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2、表时间,将、将要。 eg:年且九十。二、连

9、词1、表让步,况且、再说、尚且、还。eg1:且夫天地之间。 eg2:臣死且不避。2、表并列,一边一边、并且。河水清且涟漪。伐檀且行且珍惜。3表递进,而且。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则”的用法(一)连词。1表承接。就、便、原来是、已经是。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2表条件、假设。假使、如果、要是就、那么、就、便。入则无法家拂士。3表并列。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表示分句间的并列。可译为就,或不译。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4表转折、让步。表转折时,用在后一分句,可是、却;表让步时,用在前一分句,虽然、倒是。Eg:于其身也,则耻师焉.5表选择。常和“非”“不”呼应,就是、不是就是。 非

10、其身之所种则不食。 (勾践灭吴) (二)副词。1在判断句中,起强调、确认作用,是、就是。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2表强调。已经、原来、原来已经。及诸河,则在舟中矣。(殽之战)(三)名词。1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 2。准则,法则。 (四)动词。效法(五)通假。同“辄”,总是,常常。Eg:居则曰:“不吾知也!” 答案:1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 2表示条件、假设关系。译为“假使”“如果”“要是就”“那么”“就”“便”。3表示转折。译为可是却 4、名词,准则,法则 5、动词。效法其的用法(一)用作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他、他的、它、它的(都可用复数)2活用为第一人

11、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3指示代词,那、那个“”、那些、那里;表近指,这”“这个”“这些”。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二)用作副词。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其皆出于此乎?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其孰能讥之乎? (三)用作连词。 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其若是,孰能御之? (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Eg:路曼曼其修远兮【何其】译为“多么”。 答案: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

12、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5、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6、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7、【何其】译为“多么”8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9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者”的用法(一)助词。1指人、物、事、时、地等。“的”,“的(人、东西、事情)” 2用在数词后面,译为“个方面”“样东西”“件事情”。 Eg :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 3作“若

13、”“似”“如”的宾语,的样子。4、定后标志。相当于“的”。Eg :求人可使报秦者,不得。5、判断句标志,不译。6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面,不必译出 Eg:近者奉辞伐罪。(赤壁之战)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鸿门宴7引出原因, 的原因。Eg: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二)语气词。相当于“呢”。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蔺列传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十一、判断“者”在文中的意义。李白1者,诗仙也。其才情盖世,为当国2者所拒,何3者?昔4者,力士脱靴,国忠捧墨,诗讽杨妃,此数5者,盖其得罪之源也,因其个性抒扬,虽仕途失意,仍不辍伟志,遍访名山。山中与幽人

14、对酌6者,浇其心中块垒也。发之于诗,其诗传于后世7者不可胜计,遂就其万世英名。答案:1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不必译出2指人、物、事、时、地等。“的”,“的(人、东西、事情)3、语气词。放在疑问句句末,表疑问语气等4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不译。5用在数词后面,译为“个方面”“样东西”“件事情”。6.、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7放在后置的定语后面,相当于“的“也的用法(一)句末语气词,表示判断语气。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雷霆乍惊,宫车过也。用在句中或句末,表肯定、感叹语气。“啊”古之人不余欺也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二)句

15、中语气词。表语气停顿。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师说)十二、判断“也”在文中的意义某日,与吾师秉烛夜谈。录之如下:“师道之不传1也久矣,汝何以复之2也?”曰:“吾将劝勉督责以行之3也。”“汝之言,金玉4也。汝之心胸,吾辈何能及5也!” 曰:“岂独吾一人6也哉!吾与汝共勉。”答案:1、句中语气词。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2、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3、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4、表示判断语气。5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6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十三判断“于”在文中的意义。“黄鸟1于飞,差池其羽”,何其美也。然此景吾已久别矣。自前次偶见之,2于今已十

16、载,未睹其姿。今造林还草,生态渐复,黄鸟复见,其鸣美3于昔。吾乡之美已闻4于四方。世人皆欲老5于吾乡,此乃多人言6于我也,非吾杜撰耳。7于是吾等畅饮抒怀,陶然醉8于是,不亦乐乎? 答案:1助词。作动词词头,有补足音节的作用,常见于诗经2介词,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时间。可译为 “到”“到。时”“在”3介词,用在形容词后,引进比较对象,表示程度的比较。可译为“比”4介词,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范围,可译为“在”5介词,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处所,可译为“到”“在”6介词,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对象。可译为“对”7连词,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8相当于“于+此”“焉”字的用法(一

17、)兼词。于何、于之、于此、于彼。风雨兴焉;且焉置土石。(二)代词。1相当于“之”。犹且从师而问焉2哪里,怎么。割鸡焉用牛刀(论语)(三)语气词。1。句末语气词,了,啊,呢。始速祸焉。 2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或师焉3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 盘盘焉,囷囷焉。 阿房宫赋 十四、判断“焉”在文中的意义。崤之战,秦军过崤山之间,见山峭峭1焉,狭狭焉,未料及有伏2焉,山上大石纷落,但大呼“且3焉置土石”,别无他法,故致大败。予以为骄而轻敌,4焉能不败?而以其将之傲,若斥责5焉,则必无颜世上矣。答案1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2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3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4哪里,怎么。5代词相当于“之”虚词综合运用练习一、强敌来袭,1若2若弱,3若可求4若以御之,惟5若法是图,无它。1、如果 2、你 3、或许、或者。4、海神5、这个二、甲胄1之坚,2虽刀箭不能贯3之,子4何畏5之有?6且十万7之众,兵车千乘,8毋以子9之10所怯11为上所耻/为敌所轻。1、定后标志 2、即使 3、代词 4、疑代什么 5、宾前标志 6、况且 7、的 8、不要 9、主谓间 10、所+V 1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